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日期:106-03-06

记录:徐宜平

1. 最近20年的国家大环境

  国际情势 两岸情势 国内情势
~1987 X X O
1988~95 O O O
1995~99 X X O
1999~2004 O X X
2004~08 X X X
2008~ O O X

  注:O表示对我有利;X表示对我不利

最近20年的大环境的演变,可分为3个面向(国际情势、两岸情势、国内情势)与6个阶段。分述如下:

(1)1987年以前:国际情势不利,美国与我断交,两岸情势对立,我尚未开放国人赴大陆探亲,但国内情势不错。

(2)1988~1995年:1988年政府开放国人赴大陆探亲至1995年之间,不论是国际、两岸与国内情势都是非常好的。

(3)1995~1999年:1995年李前总统赴美访问之後,国际与两岸情势急转直下,但国内情势还是不错的。

(4)1999~2004年:我们完成第一次政党轮替的民主成就,受到国际肯定,国际情势不错,但两岸情势仍未改善。相对地国内因政党轮替,导致政治氛围转变,国内情势不好。

(5)2004~2008年:国际、两岸与国内情势都不利。

(6)2008年之後:去年520之後,国际情势和两岸关系都有改善,但国内政治氛围仍未完全改变过来,国内情势仍差。

2.最近20年的两岸关系

最近20年的两岸关系

我们可以从军事、外交、政治、经济、与文化等5个构面,来讨论最近20年的两岸关系。如图所示,军事、外交是「硬的」;经济、文化是「软的」,政治是「不硬不软的」。

过去20年的两岸关系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

(1) 1988~1995年:两岸关系的氛围是最好的,两岸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军事、外交对抗较少。1988~1995年两岸情势下的台湾:

  • 台湾民主化。
  • 两岸协商:1995年之前,两岸公开协商已有18次,而秘密协商有9次。
  • 务实外交:台湾的邦交国由21个增加为31个,台湾加入APEC。
  • 经济成长:经济持续成长,有句俗语「台湾钱、淹脚目」形容这个时期的经济表现。
  • 重大军购:购买F16、拉法叶舰、幻象机等。

(2) 1995~2008年:

  • 民主信心降低,国内政党进行激烈的斗争。
  • 两岸协商中断,关系恶化。
  • 烽火外交,邦交国自31个减少到23个,台湾被形容是「麻烦制造者」,在国际上是孤立的。
  • 经济停滞。
  • 军购政治化,被操作成为公投议题,最後甚至中断军购。

3.最近20年的台湾内部情势

(1) 在政治上:从「威权」走到「直接民主」,两次的政党轮替,让台湾往「公民社会」方向迈进。

(2) 在思想上:从90年代的「生命共同体」走到政党斗争、蓝绿对立、统独纷争、族群不安。

(3) 近10年国力明显变化:

  • 政治分裂,菁英堕落。部分知识份子对公务系统、政府行政没有信心,抱著消极参与的态度。
  • 统独对立、蓝绿恶斗、社会分裂。
  • 封闭锁国政策,经济活力减弱。
  • 军事上:大陆军力发展,对台湾的威胁增加;美国对大陆军力发展,采取谨慎保守的策略。军购被操控成政治议题,推动公投,造成社会的分裂。
  • 外交上:「烽火外交」的政策,令台湾的国际处境更为艰难。

4.大陆情势的变化

(1) 经济实力提升:

  • 经济实力提升(GNP)
  • 经济实力提升(对外贸易总额)
  • 经济实力提升(外汇存底总额)
  • 制造品有一百多种产量世界排名第一。
  • 「世界工厂」与「全球市场」。大陆经济不断发展、国民所得提高、购买力增加,世界各国对大陆市场的期望很高。
  • 全球经济成长的引擎:以大陆为轴心的区域经济整合正在发展。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全球经济成长的动力在亚洲,亚洲成长的动力在中国,中国大陆的经济成长被认为是全球经济成长的引擎。最近受到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几乎主要国家的经济均是负成长,今年第一季只有中国大陆保持6%的成长。东亚以中国大陆为轴心的区域格局正在发展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东协+1」,中国大陆对国际有积极的影响。
  • price taker → price maker。中国大陆由过去的「price taker」(国际市场的跟随者,无主导能力),到现在具有主导能力的「price maker」。

(2)国际政治影响力:

  • 积极推动「大国外交」,争取国际发言权。积极推动睦邻外交,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创造和平发展的环境,有利於其推动内部发展。
  • 透过区域组织提升区域领导地位。透过与东协签署FTA,上海六国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等,提升区域主导地位。
  • 掌握重大国际问题谘询与处理权,如反恐、北韩核武等,美国需要中国大陆的配合。
  • 强调「韬光养晦,不强出头」,谋求区域和平环境。对於「中国威胁论」,中国大陆虽一再强调「不强出头」的概念,不争领导地位、不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但实际上其综合国力、政治影响力大增。
  • 整合及发挥周边影响力以力抗先进国家。中国大陆透过区域整合或与开发中国家合作,以团体的力量与先进国家抗衡。

(3)中国大陆成长带来的机会与威胁:

A.机会:

  • 经济、社会、人心等各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给台湾带来机会。
  • 政治上:共产主义式微、共产党「内求变、外求稳」,也是台湾的机会。

B.威胁:

  • 军事与外交实力大增,对台湾是威胁。
  • 中国大陆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例如,其经济高度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失衡(内陆与沿海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扩大)与失序(仿冒、不公平竞争、劳工抗争、失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影响其政权的稳定?

5.国际情势变迁

(1)全球化浪潮淡化主权国家的藩篱及政府的支配力。

经济「无国界」状态:人流、物流、金流便捷化。
产业国际分工越趋精细,跨国经济活动深化。大陆捉住全球化潮流的机会,将其经济提升起来。 
非传统安全议题复杂化,例如防疫、人口、族群等。 
多边自由化遭遇瓶颈,例如农产品贸易、环境保护等。台湾搭上了全球化潮流的列车,但全球化的进程在90年代中期(多哈回谈判失败後)趋缓,使台湾加入WTO所能享受贸易自由化的利益减少。

(2)区域化潮流:

A.区域经济块状化:

  • 形成风潮的原因:多边自由化进展缓慢、符合WTO规范、避免「非会员国」面临的不利因素。
  • 三大区块:欧盟、东协、NAFTA。
  • 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台湾推动洽签FTA受到很多阻碍;此外,台湾因不是自由贸易区的成员而遭排挤。

B.全球区域整合趋势:

  • 欧盟(EU)—包括EU与墨西哥、EU与南非、EU与海湾合作组织(GCC,包括巴林、科威特、阿曼、沙乌地阿拉伯、卡达以及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等6个国家)、EU与南锥共同体(MERCOSUR,由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及乌拉圭等4国组成的南美洲集团)、EU与韩国……。
  • 海湾合作理事会(GCC)—包括GCC与中国大陆、GCC与印度、GCC与欧盟……。
  • 东协(ASEAN)—包括东协与纽澳、东协与中国大陆、东协与印度……。
  • 双边FTA—包括日本与墨西哥、日本与智利、美国与韩国、美国与澳洲、中国大陆与澳洲……。

(3)中国大陆经济扩张,全球经济版图重整。

(4)金融海啸袭击,全球经济衰退。

(5)美国「反恐」备多力分:美国「反恐」导致其力量分散,急於脱困。美国总统欧巴马的政策强调合作与对话,鼓励区域和平发展的环境,对台海和平的氛围多表肯定。

(6) 美中关系大幅改善,中国大陆是美国最大债权国。中国大陆试图在这一波的金融海啸中,进一步提升其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在金融货币方面,也想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鉴於中国大陆的外汇存底超过2兆美金,经济又持续成长,世界各国对其寄予厚望,并就国际事务与其交换意见。

6.台湾自处之道:

(1)壮大实力,改善关系:面对国际潮流、中国大陆的变迁与国内的情势,台湾的自处之道,一是壮大实力,二是改善关系。

A.壮大实力:有军事和经济两方面:

  • 经济:壮大经济的力量,以增强国家整体实力,是国家安全最大的保障。
  • 军事:强调防卫的概念。

B.改善关系:

  • 国内:政党、朝野要和谐、安定、发展。
  • 两岸:改善两岸关系。如两岸关系和谐、稳定,可将中国大陆崛起的威胁最小化、机会最大化。
  • 外交:加强台美、台日、台欧盟关系,强调活路外交,成为peace maker。

(2)对内:安定、尊严、拼经济

  • 安定:强化凝聚国内共识、追求和谐稳定(统独↓、制宪↓、正名↓、公投↓、政治动员↓蓝绿对立↓)。不提制宪与正名,公投议题尽量少提,让统独争议过去,放眼未来。
  • 尊严:坚持中华民国定位与台湾自主、尊严。1997年修宪时,将两岸定位为自由地区与大陆地区,两者都是中华民国的一部份,所以我们是中华民国在台湾。新政府与过去民进党执政时期一样,坚守中华民国主权,没有改变。
  • 拼经济。集中全力拼经济,壮大国家经济实力。

(3)对外:

  • 不统、不独、不武:过去中共的「统」与「武」以及民进党的 「独」试验均惨败。
  • 两岸关系:搁置(政治)争议、求同存异、鼓励经济与文化交流、强化协商(秉持「三先三後」--先易後难、先经济後政治、先急後缓的原则)。
  • 活路外交:双边休兵、增进友邦与非友邦国家实质关系、扩大参与国际组织(多边组织个案处理)。
  • 发挥软实力、拓展国际活动空间。
  • 国防:在「固若磐石」(Hard ROC)指导方针下,以「防卫固守」为目的,「有效吓阻」为手段,避免军事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