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壹、大陸及港澳情勢

一、大陸知識份子倡導「政改」受挫

「十五大」召開前後所顯現的政治「小陽春」,目前似已結束

江核心的「政改」迄未符知識份子需求

大陸當局尚未全面實行「十五大」所提政改之範疇

大陸當局繼本年9月逮捕政治中國-面向新體制選擇的時代(1998年8月出版)作者之一施濱海之後,已於10月初查禁該書(Erik Eckholm, “New Crackdown on Political Express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1998.10.28, pp.1, 10)。由於該書收錄了王滬寧、李慎之、馬立誠等主張改革的文章(可能受中共內部主張政革者所支持),而江澤民色彩濃厚的「社科院副院長」劉吉,因年紀大未再繼任;上海市民林海本年3月因提供大陸內部3萬個電子郵件網址給境外敵對電腦網路雜誌-大參考,而遭大陸當局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起訴,並可能於近期進行不公開審判(美國之音,1998.11.12)。使人感受到從中共召開「十五大」之前迄今政治上的「小陽春」已逐漸消失。

大陸當局在繼1997年10月簽署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再度於今年10月簽署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使得大陸民主化的問題成為世人評論的焦點。而早在1997年4月劉吉作序的關鍵時刻-當代中國亟待解決的二十七個問題出版以來,大陸知識份子(如商德文、于光遠、王玨等)倡導「政改」的呼聲不斷。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之後,許多書籍、期刊,登載對於時政與制度的批評。這些書籍當時不但未被大陸當局查禁,甚至其出版即來自於中共高層的默許。重要者諸如「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何清漣作,1998年1月出版)、交鋒-當代中國三次解放實錄(馬立誠、凌志軍作,1998年3月出版)、政治中國-面向新體制選擇的時代、(董郁玉、施濱海編,1998年7月出版)。這種政治上「小陽春」的現象,許多人歸因於:

(一)江澤民亟盼於「十六大」退出政治舞臺前,創造出與鄧小平推動「經改」同樣的歷史地位,試圖在政治改革方面有所突破。

(二)江核心為紀念改革開放20週年,有意藉進一步深化政經體制改革,突破目前改革面臨的瓶頸,鞏固其政權合法性的基礎。

(三)為適應市場經濟的運作、大陸內部多元化的需求及國際輿論的壓力,大陸當局有意容忍知識份子的批評(只要不點名領導人,不搞串聯)。

江澤民在「十五大」的政治報告,專章論及「政改」,惟將範疇設限為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加強法制建設、機構改革、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等五方面,但目前知識份子設定的題目,已有直選黨與國家領導人、「黨與國」及「黨與法」的不平衡關係、新聞言論自由、權力與制度不法結合等逾越「十五大」政治報告,直指「四個堅持」核心的議題。大陸當局在面臨知識份子要求「政改」,及異議人士要求合法組黨的呼聲下,內部因應的方面可區分為:

(一)中共高層在「十五大」以後擴大學習鄧小平理論(尤其是警愓右但主要是防左),再度祭出鄧小平「不爭論」原則的底線,藉展現包容左與右的觀點的氣度,避免「政改」與「反政改」的分歧與交鋒,影響推動經濟建設的中心路線。

(二)在穩定壓倒一切的前提下,為因應年來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大陸洪患的肆虐,持續:1.推動朱鎔基的三大改革(但進度可能放慢),2.加大「反走私、反腐敗」的力度、宣揚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3.加強農村經濟建設等三方面著手,企圖希望藉「經改」的成就:1.凸顯目前大陸高層推動改革路線的合理性,2.改善人民生活,穩定社會基層,從而阻止知識份子的要求與社會其他反對力量的結合。

(三)國際上維持與歐、美人權對話、簽署相關公約,在內部對異議人士組黨採依法令(如1998年10月25日發布施行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而非法令外的手段,阻止組黨效應擴散。

由發展中國家逐步邁向民主化的例子來看,大陸維持對外開放及經濟改革的趨勢,與內部維持一黨專政、箝制民主政治是背道而馳。在人民生活日益提升、社會生活日益多元的情況下,從目前「人大」代表僅開放至縣級直選,廿一世紀才在大陸普遍實施村自治的「政改」進度來看,要求政治改革的呼聲將不會侷限於知識份子,也更不會受限中共所律定的範圍。

表一 近年來大陸呼籲改革及探討問題專書一覽表

書名 作者或編者 與劉吉之關連 出版單位/時間
走出山坳的中國 程超澤著 (香港)海天出版社

1995.5

大國諸侯—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之結 辛向陽著 中國社會出版社

1995.11

關鍵時刻—當代中國亟待解決的27個問題 許明主編

李黎等著

(清華大學教授)

劉吉作序

(中國問題報告)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7.4

眾神狂歡—當代中國的文化衝突問題 許明主編

孟繁華著

(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學者)

劉吉作序

(中國問題報告)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7.9

公平與效率—當代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 許明主編

楊宜勇著

(國家計委社會發展所保障室主任)

劉吉作序

(中國問題報告)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7.9

失業衝擊波—中國就業發展報告 許明主編

楊宜勇等著

劉吉作序

(中國問題報告)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7.9

第五次高峰—當代中國的犯罪問題 許明主編

曹鳳著

(中國警官大學公安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劉吉作序

(中國問題報告)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7.9

何去何從—當代中國的國有企業問題 許明主編

金碚著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學者)

劉吉作序

(中國問題報告)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7.9

新富‧新貧—當代中國的社會分層問題 許明主編

陸建華著

(社科院社會學所學者)

劉吉作序

(中國問題報告)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7.9

大國之難—當代中國的人口問題 許明主編

田雪原著

(社科院人口所學者)

劉吉作序

(中國問題報告)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7.9

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 梁曉聲著

(作家)

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7.12

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 許明主編

何清漣著

(深圳法制報記者)

劉吉作序

(中國問題報告)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8.1

     
第一動力—當代中國的科技戰略問題 許明主編

何翔皓等著

(科學技術協會管理科學研究中心學者)

劉吉作序

(中國問題報告)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8

中國面臨的緊要問題 張建華主編 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8.2

流失的中國 陳劍編著 中國城市出版社

1998.2

中國不當“不先生” —當代中國的國際戰略問題 許明主編

沈驥如著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學者)

劉吉作序

(中國問題報告)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8.2

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 許明主編

馬立誠、凌志軍著

(人民日報記者)

劉吉作序

(中國問題報告)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8.3

三代中國 潘相陳、謝鳳華著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3

第七次革命 劉智峰主編 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8.4

’98兩會後中國經濟大走勢 曉舟、小漁主編 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8.4

火與冰—一個北大怪才的抽屜文學 余杰著

(前北大學生)

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8.4

後改革中國:交鋒後的交鋒 林 查主編 紅旗出版社

1998.7

政治中國—面向新體制選擇的時代 董郁玉、施濱海主編

王滬寧等著

(中共中央研究室主任)

現有資料顯示似無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8.7

中國的發展反向—猶存的社會主義大國 【日】中江要介著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表二 政治中國—面向新體制選擇的時代論點摘要

人名 摘要
鄧小平 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為首先遇到人的障礙。事情要人來做,你提倡放權,他那裡收權,你有什麼辦法?從這個角度講,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夠成功,還是決定於政治體制改革。 (卷首摘引)
王滬寧 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要克服黨和國家現行的具體領導制度、組織形式和工作方式還存在的一些弊端,進一步發揮我國政治制度的優勢和特點。
李慎之 實現法治難就難在「中國文化傳統的最大缺陷就是沒有人權」。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我們似乎已沒有必要與許多國家去較勁,固守自己獨有的「人權首先是生存權」的觀念,而應趕快採取世界共同的觀念:「人權即公民權利」。
王 焱 如果執政黨不通過國家政權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與意志,而在國家政權之外另設與國家政權機構相對應的機構,疊床架屋,其結果往往使國家政權機構成為執政黨對應機構的附庸。
斯 人 腐敗的根源在於權力的壟斷,它不是由市場取向改革造成的,恰恰相反,完全是因為改革不夠快和不徹底造成的。
俞可平 政治改革可能破壞現狀,但破壞現狀不意味著社會的不安定。一種新政治平衡狀態可能更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李曙光 實行法治目前急需解決的難題包括極其嚴重之司法隊伍腐敗現象,流傳在老百姓當中的許多民諺,如「大檐帽,兩頭翹, 吃了原告吃被告,原告被告都吃完,還說法制不健全」,「撈人」法官,「三陪」律師的出現等等都說明了司法腐敗現象令人震驚。
王躍生 中國有8億農民,他們當中許多人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溫飽,這是中國制定任何政策都不能忽略的一個現實,但這也是不斷變化的現實。1995年中國的城市已有640個,城市總人口5.1億,佔全國總人口的43%,中國的貧困人口則從30%以上減少到6%左右。廣義知識分子在社會人口中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此一加速發展趨勢將日益成為影響社會價值選擇和發展方向的重要變數。
蔡定劍 與轉型時期社會發展相適應,中國需要一場法制的深刻變革。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93年底制定了一個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宏大立法規則,其本身即意味著一場立法革命。它表明原本之危機:計畫經濟體制下制定的法律幾乎破產,且已成為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建立現代法制的障礙,法律、法規相互矛盾、打架,存在相當程度的混亂。
謝慶奎 過去,動輒「最高批示」,全黨全國傳達,而把法律、法規扔在一邊,這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而且容易造成個人專權。

一個行政村能夠實行直接選舉,一個鄉為什麼不能夠進行直接選舉?直接選舉鄉長乃至縣長,不僅能使民眾得到民主的訓練,更重要的是對選民負責。

胡偉希 言論自由要有真正的保障,而不是徒具空文。當政者要鼓勵人民講真話,要容納不同的和反對的意見,不壓制和打擊。
馬立誠 新聞監督是保證公共權力正確使用、促進依法治國和反腐敗最有力的措施之一,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議題。有些經濟學家估計,近年來,我國腐敗額度為每年7000億元人民幣左右,我們的新聞監督監督出了多少錢?認為加強新聞監督給社會主義「抹黑」,這是一種封建的愚昧的面子觀。
黃 鐘 在政治體制方面,人們現在創造出來的以法制權、以民制權、以權制權、以德制權,應該看作是人類共同的文明財富,本身沒有階級性。不在民主法制建設上下功夫,單靠思想教育來保證我們權力的廉潔,可以說是很困難的。

要警惕將「漸進」變成見了困難繞著走、拖延改革的傾向(經濟學家董輔祁受訪所言)。

如果採取改良主義的態度,企圖只是對原有政治體制作某些修補而消除其弊端,這實際上就是取消政治體制改革(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王貴秀受訪所言)。

王躍生 俄羅斯碰到的某些困難、付出的某些代價,中國現在可能還未遇到,但卻遲早要遇到、要付出。中國的改革是在不斷把這些問題向後推延,也就是使矛盾不斷累積,到現在很有些「危如累卵」的味道。
劉軍寧 從選拔到選舉的轉變,茲事體大,關係到市場經濟在中國能否成功,關係到中國能否有一個自由民主的未來。目前選舉在政治生活的必要作用還受到極大的限制,選舉往往被不相干的部門所包辦代替,下級辦選舉往往是為了完成上級佈置下來的任務,選民的選舉權難以落實,選舉的積極性無法發揮。

憲政是完善的市場秩序所需的必要條件,須用法治、民主、共和相互配合才能使政治權力以和平、理性和有效率的方法來組織、更迭和運用。

雷 頤 政治體制改革已經不可避免地提到歷史的日程表上,若借用孫中山先生的話說,就是到解決「民權」問題的時候了。
何清漣 如何遏制腐敗,阻止分利集團與政治結盟,已經成為關係到改革成敗的關鍵問題。正是在這一問題上,中國已經泥足深陷。僅靠嚴刑重罰似乎已不能有效地遏制腐敗的蔓延。
李 銳 黨的76年歷史中最難改的錯誤是什麼?一個字,「左」!為保證黨今後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我們需考慮有哪些存在和潛在的危險,包括:(1)人們都議論黨的威信下降,腐敗蔓延,失去民心;(2)香港與臺灣問題,目前香港總產值約佔全國的1/5,向內地的投資佔全國外來投資的60%,需發揮香港的正面作用,另需思考如何分化臺獨,爭取民心,解決臺灣問題關鍵何在。

表三 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論點摘要

●中國改革走的是一條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從體制外圍到體制內部的路子。…在改革進入“深水區”以後,大家才發現,所有被小心翼翼繞開的問題,最後都形成了一種滯後效應,累積成今日無法避開的社會矛盾。
●市場經濟體制中,資源配置的功能由市場這 只“看不見的手”承擔,而我國由於種種無法規避的歷史原因,在目前這種“模擬市場經濟體制”中,資源配置的功能卻是由政府部門在承擔。…導致腐敗現象叢生,尋租活動猖獗。
●近年來中國公眾對社會問題抱怨最多的要算是[資源]分配不公。…所謂資源有無形資源和有形資源兩種類別,無形資源是一些經營特許權,如房地產經營權、某類物質的進出口權、股票上市等;有形資源如土地、計劃物質等等。在這十多年積累積累財富的前幾輪競賽中,得利最大的就是在掌握資源分配大權的部門和企業這兩大科層組織中少部分掌握實權者。…形成了我國社會轉型期過程中的分利集團。
●在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內制約中國社會展的諸種不利因素包括:貧富差距過大導致的社會積怨,就業壓力過大與犯罪浪潮的疊起,中國農村基層組織的非組織化過程(宗法組織的復燃和地方惡勢力的興起)導致的社會控制機制畸變,黑色經濟的氾濫和黑社會組織的興起,以及“官黑結合”而成的地方惡勢力在少數小城鎮與農村地區已形成對人民的剝削性控制。
●上述問題的產生,既有政治經濟的作用,更有文化因素的影響。這些問題對中國構成的社會壓力既是近期的,更是遠期的。它們對中國社會的現實影響說明,金權政治、官黑結合與流民—暴民,將是中國未來社會危機的總根源。
●到1991年以後,這些人又憑藉權力和已累積起來的資本介入“股份制改造”,“開發區圈地運動”,在席捲中國的“股票熱”和“房地產熱”中,以世界罕見的速度累積了巨額財富。
●在各個利益集團的努力下,以改變企業經營機制為目的的“股份制改造”,最後在一些地方演變成了一場以“內部人”為主體、以國有資產為掠奪對象、以權力為參與手段,對社會資源進行再分配的大規模尋租活動,從而使“股份制改造”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一次“免費午餐”。
●中國國有企業生存的背景是政府對各種資源的高度壟斷,…名義上的“產權所有人”即人民連自己到底擁有多少財產都說不清,…“所有者虛位”的結果是使國有資產的財產權利私人化和財產責任公有化。
●如何遏制腐敗,防止進一步“軟政權化”,阻止分利集團與政治結盟,在中國目前其實已經是關係到改革成敗的關鍵問題。正是在這一個問題上,中國已經泥足深陷。
●依靠對“人民公僕”實行高工資制並不能解決腐敗問題,關鍵還在於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並在社會公眾中樹立現代化的道德和政治責任感。中國目前許多問題並非無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
●我國資本原始累積開始於80年代,其始點是企業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從那時開始,中國就開始了國有資產流失和私人資本膨脹的過程。…這種情況決定了誰掌握資源或資源配置權,誰就能將權力市場化為“資本”,在社會財富的再分配過程中處於有利地位。
●十多年改革最顯著的特點是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經濟倫理這三方面的變化極其不同步。政治制度的變遷滯後,經濟制度的變化相對要快,經濟倫理觀念的變化則快得嚇人。…結果導致社會嚴重混亂脫序的局面出現。
●收入嚴重地集中化,強烈地(從物質和心裡上)阻礙了公眾對發展的參與,損害了民眾勤奮工作的意願和能力,助長了國民的無責任化傾向。政府必須在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這兩者參加分配的比例上有公正的規定,以防止少數人不正當的收入過高和兩極分化的不斷擴張。
●深刻反思改革中的全部難點問題就會發現,成為改革最大阻力的因素就是權力市場化。造成了大面積的社會分配不公、社會腐敗和高通脹率,阻礙了改革的深化進行。…國有資產流失到個人口袋的成本大約是7:3,即每流失1萬元國有資產,其中有70%的資產要作為掩蓋這種流失的“成本”。那30%也還不一定能轉化為國內的生產資本。
●以效率優先為基礎的“先增長、後分配”的經濟增長戰略,其觀點是要想發展經濟,必須犧牲社會公正。這一戰略的實踐結果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不良政治反應,以破壞法律制度和社會公德達到互利目的的社會性腐敗必將使改革夭折。…發達國家學者所提出的發展是經濟增長、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提高、文化價值觀念變遷、社會轉型、自然協調生態平衡等多方面因素的總和。這種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戰略,應該成為我國下一階段的政策選擇。
●社會公平和正義,既是我們評判改革的阿基米德支點,也是評價我們現代化成就的全部出發點。

二、西方學者論大陸經濟危機

對大陸當前經濟情勢持悲觀論點之西方學者近有逐漸增加之趨向

持樂觀論點之西方學者認為,大陸經濟仍為穩定成長之勢,相較亞洲其他國家,其經濟表現可算是其中佼佼者

持悲觀論點之西方學者則認為,大陸所發佈之統計數字恐有誇大之嫌,且其內部各項改革措施困難重重

就當前實際情況而言,大陸經濟情勢並無立即惡化跡象,惟各項變數後續發展續值密切觀察

就大陸當前的經濟情勢而言,西方學者對其持有樂觀及悲觀兩種不同的觀點,值得注意者,近月以來持悲觀論者有逐漸增加之跡象。

(一) 持樂觀態度的學者認為:

1. 經濟成長穩定:以成長數據來看,大陸經濟基本上應屬穩定成長,據大陸「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資料顯示:大陸今年前三季的經濟成長率為7.2﹪。

2. 出口出現小幅成長:就出口而言 ,受到東亞金融風暴的影響,東亞各國的進口購買力嚴重下降,大陸的出口已漸呈衰退的跡象:但其貿易進出口總額較去年同期相比,仍出現小幅成長;1-9月貿易順差累計為35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5﹪。

3. 消費品零售總額上升: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而言,仍呈上升局面,今年前三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較去年同期增長6.3﹪。

4. 零售物價指數回升:就物價而言,零售物價指數連續12個月呈下降的趨勢,今年前三季零售物價指數較去年同期下降2.5﹪,惟近月已見回升。總之,持樂觀看法的學者認為,由於大陸當局積極擴大內需,未來大陸經濟仍可望在穩定中成長(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可達到7.5﹪左右),相較於亞洲其他諸國,此成績仍可算是佼佼者,因此不需悲觀。(遠東經濟評論,1998,10,1;亞洲華爾街日報,1998,10,28;1998,10,29;國際前鋒報,1998,10,31等綜合整理)

(二) 持悲觀論調的西方學者卻認為:

1. 結構重整為最重要之經濟議題:儘管大陸當局今年以來大力執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及擴大支出的赤字財政政策以解決內需不足的問題,但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只能解決暫時性的經濟困難;就中長期而言,大陸最重要的經濟議題仍是經濟結構的重整。最近數月以來,由於擔心失業進一步惡化以及造成經濟蕭條(大陸明年實際失業率可能高達8-9﹪),大陸當局己經放慢了整頓「國」營企業和住房部門的改革步伐(國際前鋒報,1998,10,14;1998,10,28)。

2. 放款放寬可能加重銀行財務危機:大陸當局也放寬了銀行對「國」有企業的放款標準,以免「國」有企業因經營困難而倒閉,進而使失業率更加提高;但此舉卻極可能使大陸銀行的財務危機更加嚴重(亞洲華爾街日報,1998,10,13)。

(三)西方學者認為大陸的經濟仍有幾項值得探討的問題,詳述如下:

1.統計數字可能有灌水之嫌

大陸今年前三季的GDP成長率為7.2﹪,但外人卻幾乎不可能得知真實的情況。因為大陸官方所發佈的經濟成長數據,其中至少含有1﹪至2﹪的膨脹,因此其GDP成長數字幾乎不代表任何意義。例如,根據大陸發佈的統計數字顯示,今年1-9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成長率為6.3﹪,然而同期間零售物價指數卻下跌2.5﹪,這其間顯然並不合理。另外更令人懷疑的是,根據大陸官方的統計資料,大陸「國」有企業的利潤在本年度第一季下跌82﹪,而在10月16日的統計資料中,卻大幅向上調升,大陸官方並沒有提供詳盡的解釋(經濟學人,1998,10,24)。

2.沿海特區與內陸地區的差異性過大

自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大陸便向外國投資者開放沿海特定城市。由於大量的外資投入及活絡的國際貿易,已使得這些沿海城市益發富有。但這些來自西方國家的資金、科技、管理及行銷,其影響力只侷限於這些沿海特區,而無法向內陸地區擴展,造成大陸沿海特區與內陸地區的差距與隔閡,大陸當局也必須嚴防沿海地區對大陸「中央」的離心力。

另者,在大陸內陸地區,如:山西、雲南、青海、寧夏、新彊等省份,大陸官方控制60-80﹪的工業產出;而這些地區的污染情形相當嚴重,工廠所出產的產品也十分拙劣,以致私人企業在這些省份的投資金額相當小。故即使大陸官方歡迎外國投資者前往大陸內陸省份進行投資,但當地龐大且無效率的「國」有企業依然會阻礙這些地區的發展。總之,這些內陸省份的居民是最大的輸家(經濟學人,1998,10,24)。

3.「國」有企業與銀行的內部問題

相較於私人企業,大陸「國」有企業的低效率已成為大陸當局相當頭痛的問題,大陸當局的領導人也愈來愈缺乏足夠的資源以貫徹改革的意志(以稅收為例:大陸稅收收入在1989年佔GDP約30﹪,但如今卻已銳減至12﹪左右)。另者,如重工業、電信業、能源工業及銀行業等產業的私有化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此外大陸無論沿海或內陸地區均無財產支配權及公正的司法制度,這也嚴重阻礙了私人企業的發展。在表面上,縱然大陸官方也講求效率,但實際上,「改革」卻成為「國」有企業及地方官員竊取大量公有財產以佔為己用的大好機會。根據大陸官方保守的估計,在過去改革開放的20年期間,「國」有企業的損失已累積至740億人民幣(約增加20倍左右)。另在「國」有企業向銀行借款方面,根據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的估計,1988年大陸「國」有企業的負債資產比例已達82﹪;1995年其比例更上升至570﹪;在今年此比例肯定會更高。以如此高的負債比例,大陸「國」有企業在面臨經濟風暴時,極易受到重創。

由於大陸四大「國」有銀行(包括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的貸款,超過45﹪是奉上級指示辦理;因此,此四大「國」有銀行的營運狀況相當令人憂心。過去10年中,此四大「國」有銀行的帳面利潤下降六分之五。若在正常會計制度的估算下,此四大「國」有銀行,至少有3家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已經到了嚴重破產的地步,其累計的壞帳金額高達美元2700億至3600億,約佔大陸GDP的30-40﹪(經濟學人,1998,10,24)。

4.人民幣貶值的問題

很多國家稱許大陸當局堅守人民幣幣值的決心,因為他們擔心人民幣一旦貶值,亞洲國家可能陷入另一波的貨幣貶值風潮中。事實上,大陸當局之所以堅守人民幣的幣值,完全是為了自己本身的利益。論到人民幣貶值與否,一般人皆會聯想到外匯存底及貿易順差等因素,但另有一重要因素常被人忽略,即大陸的外債問題。從表面看,大陸的外債問題似乎並不令人擔心,其外債對美元收入的比例只有75﹪(一般而言,100﹪才算是警戒水準)。但從過去15個月來看,大陸官方所公佈的外債額(約1200億美元)可能有低估之嫌;例如外商銀行在大陸分行的放款金額便沒有包括在大陸的外債額內(今年年中,該放款金額高達270億美元)。此外,一些外人直接投資(特別是來自香港的投資),事實上是偽裝的貸款。大陸愈來愈高的外債額已使得大陸當局感到因擾;今年年初,大陸當局便嚴格限制大陸公司的國外借款額度,「外匯管理局」也嚴格控制大陸的外匯流出。據估計,如果連非法流出的外匯也算在內的話,大陸每年流出的外匯總額相當於外人投資流入的金額(一年約350億至450億美元)。總之,大陸的外債問題是一隱憂;但另一方面,由於人民幣貶值將會使得大陸的外債償還能力嚴重惡化,因此,大陸當局此次堅守人民幣幣值,外債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經濟學人,1998,10,24)。

5.廣信集團倒閉問題

大陸當局最近關閉負債27億美元的廣東信託投資公司集團,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廣信集團長久以來投資亂無章法,於是北京當局於10月初毅然決定將其關閉。此舉已使得廣信集團的國外債權人感到緊張,大多數外商銀行已停止對大陸金融機構的新貸款。負責廣信公司債券仲介的美國大通銀行表示,廣信公司在美國發行的2億美元20年期債券,原應支付875萬美元的利息,但大通銀行至今尚未收到這筆匯款,這是大陸自1949年以來,首次爆發國際債務無法如期支付利息的金融機構。由於廣信集團的倒閉,國際知名的債信評等公司-慕迪投資服務公司已調降福建、山東、上海、深圳和天津等五家大陸投資信託公司的債信評等,此外,慕迪目前也正考慮調降由北京當局所直接控管的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的債信評等。可見大陸當局此次關閉廣信公司,固然藉此宣示其整頓金融機構的決心;但另一方面,卻也使得國際投資銀行對大陸的債權信心受到進一步的打擊(經濟學人,1998,10,24)。

(四)結論

綜上所述,可知有關大陸目前的經濟情勢,西方學者各有不同的看法。美國「時代雜誌」認為,大陸目前的經濟改革已陷入「進三步、退兩步」的狀態,意即改革成效有限,甚至可能走回頭路;大陸當局無論在整頓「國」有企業及住房部門,雙手都「已被綁起來」。並且「總理」朱鎔基無論在軍隊、地方政府、中央官僚體系中,均無堅實的擁護者;因此,若大陸的經濟進一步惡化,朱鎔基的職位極可能不穩(時代雜誌,1998,11,2)。惟大陸目前的經濟仍屬穩定成長,並無惡化跡象。據美國海關統計,今年1-7月大陸對美國的輸出仍展現16.4﹪的高幅度成長,而且自1992年以來,大陸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由4.9﹪升至7.3﹪,可見其外貿競爭力並未因人民幣未貶值而削弱。再者,就「廣信」事件而言,大陸當局之所以能夠下定決心將廣信公司關閉,從另一角度視之,亦顯示大陸當局有把握能夠掌控整個金融情勢。因此,固然大多數西方學者對大陸經濟前景持悲觀態度,然究其內容,多屬個體經濟層面之問題,迄目前為止,似尚未對大陸總體經濟層面構成明顯威脅。惟大陸「國」企改革所造成之大量失業,以及金融機構之壞帳是否繼續擴大,影響及整體金融情勢,兩者輻輳之下,進而造成社會動盪不安,值得密切觀察其後續發展。

三、「柯江會談」後大陸當局外交佈局-英、法總理紛訪大陸的觀察-

英、法總理紛訪大陸,雙邊關係持續加強;聯合聲明未提及「臺灣問題」或「三不」

「歐盟」為大陸當局極力拉攏之外交重鎮,據報江澤民明年將兩度訪歐

大陸當局輔以軍事外交佈局,文武兩手靈活運用

「柯江會談」後(6月25日至7月3日)大陸當局打鐵趁熱,頻頻展開外交活動,其中除8、9月間因長江洪患江澤民帶領大陸軍民合力抗洪,而在外交上有所停滯外,其餘時間,卯足全力 展開一波波的外交攻勢。9、10月間的「外長」唐家璇出席五十三屆聯大並順訪美、加(9月18日至10月5日),法國總理約斯平與英國首相布萊爾的紛訪大陸(9月23日至26日,10月6日至10日)更是引人注目。「辜汪會晤」後,雙方亮出底牌,外交活動空間形同兩岸戰場。11月2日與我有26年邦誼的東加王國宣佈與大陸建交即為明證。11月11日至15日南韓總統金大中將訪問大陸,11月22日至25日江澤民將出訪俄羅斯,之後轉赴日本訪問(11月25日至29日)。如此緊湊的行程,可以窺探大陸當局的外交佈局與活絡程度于一斑。

以下謹就英、法總理紛訪大陸為觀察點,以探討大陸近期的外交佈局。

(一)法國總理訪問大陸:

法國總理約斯平于9月24至26日率領一支龐大代表團(包括財政、運輸、教育及歐洲事務部長,以及60名企業家和記者)赴大陸訪問3天。他和「總理」朱鎔基就雙邊經貿、人權問題和西藏問題進行會談,雙方同意繼續推動兩國的全面夥伴關係,並加強在貨幣和金融方面的雙邊合作。會後,雙方發表「『中』法關於加強金融合作」和「關於成立『中』法農業及食品合作委員會」兩份聯合聲明。此外,並簽署了兩「國」政府財政議定書,智慧財產權合作協定、「中」法關於信息新技術行為綱領和大陸「科技部」與法國國家電力公司合作協議等4份文件,以及總金額達19億法郎的商業合約。約斯平于25日飛往安徽省會合肥會見正在當地視察水災的江澤民,然後轉往上海和香港訪問。約斯平曾向朱鎔基表達法國對大陸若干異議人士下落的關切,並遞交大陸當局一份名單,同時還轉達了達賴喇嘛的口信。會見江澤民時也提出了人權和西藏問題。約斯平在上海和香港接見非官方組織與民間人士以及香港民主派人士。據「新華社」報導:雙方會談的重點是經貿和金融問題。法國希望參與投資大陸的服務業,並加強與大陸在農業、「國企」改革等方面的合作。法國與大陸當局簽署總值約1.5億美元合約,在都江堰合資生產水泥、環保、污水處理等項目。然法方極力爭取之上海地下鐵工程,則尚無結果。

(二)英國首相布萊爾訪問大陸:

英國史上最年輕且出身工黨的首相布萊爾于10月6日至10日訪問大陸。為了極力拉攏布萊爾,大陸當局對布氏往訪一事甚表重視。10月6日「人民日報」刊登布萊爾撰寫的文章,開外國首腦在大陸報刊發表文章的首例。5天行程中,布萊爾首先與朱鎔基會談,雙方商定江澤民應英女王邀請明年下半年對英進行國事訪問,雙方同意發表聯合聲明及發展全面的「夥伴關係」並成立「中」英論壇。10月7日布氏出席題為「『國有企業』政策:『中國』與英國的經驗」研討會,共同商議解決「國有企業」改革問題。布萊爾還通過衛星傳送系統與正在武漢舉行的一個國際金融研討會和一家在蘇州工業園區的英資企業人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並透過衛星傳送「出席」了在深圳蛇口舉行的一家「中」英合資企業的開幕典禮。布氏也出席了「英國法律週」研討會及「中」英有關機構合作項目的換文儀式。這包括英國國家電力公司投資7億美元在長沙獨資興建燃煤電廠,在貴陽投資2500萬美元建設水利工程,雙方同意成立微小衛星技術合作等項目。聯合聲明中雙方聲稱將在世界和平安全、經濟、金融、環保、科技、防止犯罪等方面廣泛加強合作。目前英國是歐洲國家在大陸投資最多的國家,投資額達120億英磅。雙方同意「加強和擴大政治、軍事對話」,歡迎雙方進行人權對話,包括與歐盟在內。布氏一行取道上海,途經香港訪問後返英。在香港重申英國支持「一國兩制」及「港人治港」的原則不變。

觀察法國總理約斯平和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大陸之行,有以下幾點現象,值得關注。

(一)「臺灣問題」隻字未提:從英法兩國與大陸的聯合聲明全文中,仔細檢驗,未見提及「臺灣問題」,遑論「三不」。原因何在?頗值探究。雖然布氏行前香港虎報曾報導「中」英聯合聲明將談及「臺灣問題」和「三不」,唯事後發現雙方未曾觸及此一話題。以目前狀況,大陸當局要對英、法兩國施壓,逼其效法柯林頓在上海時口述「三不」,恐力有未逮。因大陸無論在資金、技術、制度等方面,尚需向其「取經」,有求於法英者多之故。而人權方面的壓力亦尚與西方國家糾纏不清,亦是另一因素。

(二)大陸當局己允諾明年下半年江澤民要親訪英國作國事訪問,可以看出明年將對歐洲下硬功夫。今年3月31日至4月7日朱鎔基甫任總理不到半個月便走訪歐盟及英法兩國,這是大陸當局開始重視歐洲的端倪。「歐盟」亦為當局極力拉攏的外交重鎮。目前歐盟對大陸存有「大熱小冷,南熱北冷」的現象:即大國發展與大陸關係的積極性普遍高於小國,南歐國家與大陸關係普遍好於北歐國家。原因是歐盟內部對待大陸崛起而帶來的「中國威脅論」存有疑慮,而大陸的人權問題也一直是既存的歧異點。大陸當局尚須努力去消除這些方面的顧慮。而歐元即將在明年發行,預料將是世界強勢貨幣,大陸當局極欲拉攏,以助其進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因此歐盟主席桑特已被大陸邀訪(10月29日至11月3日),明年度歐盟輪值主席芬蘭總理利波寧也受邀往訪(10月26日至30日),比利時首相德阿納定亦于10月31日至11月8日訪問大陸。香港虎報10月29日報導稱:江澤民明年將有2次訪歐之計畫,目的地是瑞士,奧地利、德國、法國等國。從這些外交活動的佈局,便可探知大陸當局所下之工夫是既深入且全面。

(三)大陸當局外交的另一特色是輔以文武兩手的軍事外交,交相靈活運用。10月23日新華社報導:繼瑞士國防部長訪大陸,及解放軍總參謀長傅全有率團訪拉美4國後,本週又有贊比亞、亞美尼亞和俄羅斯國防部長相繼訪大陸,加上在京舉行之「中」美第二次國防防務磋商,大陸當局軍事外交迎來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高峰週」。此次唐家璇趁出席聯大會議(五十三屆)之便,順道訪問美、加(9月18日至10月5日),沿途未見對柯林頓的對臺「三不」有所發揮,但同一時間訪美的張萬年(9月11日至23日),在記者會上重申所謂「新三不」,這便是大陸當局外交文武兩手靈活運用的實例。

(四)「三不」與「三光」是大陸當局封殺我外交生存空間的兩個主軸。今年挖走我邦交國,包括最近的東加王國,已有4個國家,大陸當局揚言要在公元2000年前挖光我邦交國。從附表中,我們可以探知大陸當局藉元首外交攻勢,令其友邦宣佈「一個中國」原則,這些國家如牙買加,菲律賓,吉布提共和國,土庫曼,保加利亞等國。大陸當局的策略是能挖者挖,能斷者斷,能封者封,其餘看著辦。對一些貧窮落後國家如津巴布韋等,則以優惠貸款和無償援助或提供醫療隊服務等方式,以為拉攏。

從以上的簡述中,可知「辜汪會晤」後,大陸當局對臺外交封殺,不僅沒有鬆手,而且變本加厲,花樣更新,無所不用其極,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硬拼。我們應如何防範因應,應有整體規劃和新思維新戰略,發揮愚公移山不屈不撓的精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面對橫逆與桃戰。

附表 「柯江會談」後大陸當局主要外交活動摘要

日  期 大陸當局主要活動摘要
1998.6.25-7.3 美國總統柯林頓首度訪問大陸並與江澤民舉行「柯江會談」。
1998.7.3-4 江澤民出席中亞5國(俄、哈、吉、塔)在哈薩克舉行的第三次會晤。
1998.7.13-15 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訪問大陸,談中東和平及南亞問題。
1998.7.13 菲律賓總統重申「一個中國」政策,並提及「新三不」。
1998.7.14 俄羅斯總理基里延科訪問大陸,安排葉爾欽與江澤民會晤事宜。
1998.7.16 保加利亞總理科斯托夫重申「一個中國」立場。
1998.7.18-27 「副總理」錢其琛訪問拉丁美洲5國(巴巴多斯、圭亞那、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古巴和牙買加),企圖挖我外交牆角。
1998.7.20 「外長」唐家璇與泰國外長比素在北京舉行會談。
1998.7.29-8.3 「外長」唐家璇參加東盟論壇會議後,訪問菲律賓和馬來西亞。
1998.7.22-26 俄羅斯外長普里馬科夫訪問大陸。
1998.8.8-9 日本外相高村正彥訪問大陸,安排江澤民訪日事宜。會見江澤民並與唐家璇會談。
1998.7.31 大陸、津巴布韋簽署優惠貸款和無償援助協議。
1998.8.18 江澤民會見吉布提共和國總統,重申「一個中國」政策。
1998.8.30-9.4 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訪問大陸。雙方簽署聯合聲明,談及臺灣問題及「一中」原則。
1998.9.1 江澤民會見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
1998.9.2 江澤民會見前美國務卿季辛吉(第30次訪問大陸)。
1998.9.3 唐家璇出訪南非,出席第12次不結盟運動國家首腦會議。
1998.9.6 「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出訪拉美四國(委內瑞拉、秘魯、哥倫比亞和阿根廷)
1998.9.10-10.5 唐家璇於18日出席53屆聯大、9月27日至29日訪美,9月30日至10月5日訪加。
1998.9.15 江澤民會見愛爾蘭總統伯蒂.埃亨。
1998.9.17 芬蘭外長哈洛寧訪大陸,會見錢其琛。
1998.9.24-26 法國總理約斯平訪問大陸。江澤民在安徽合肥會見約斯平。
1998.9.26 江澤民會見羅馬尼亞參議長羅曼。
1998.9.28 朱鎔基會見美前副總統奎爾。
1998.10.5 大陸當局簽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1998.10.6-10 英國首相布萊爾訪問大陸。
1998.10.7-12 牙買加總理帕特森訪問大陸。支持「一中」原則。
1998.10.12-16 安哥拉總統多斯桑托斯訪問大陸與江澤民舉行會談。
1998.10.13 沙烏地阿拉伯王儲阿齊茲親王訪問大陸會見江澤民。
1998.10.16 新加坡外長賈古瑪訪問大陸。
1998.10.17 美國前總統布希訪問南京大學(第十次訪大陸)。
1998.10.19-21 駐聯合國代表秦華孫訪問海地,企圖挖我外交牆腳。
1998.10.19 越南總理潘文凱訪問大陸與朱鎔基會談。
1998.10.26-30 芬蘭總理利波寧訪問大陸,會見江澤民。
1998.10.29-11.3 歐盟主席桑特訪問大陸。
1998.10.31-11.8 比利時首相德阿納定訪問大陸。
1998.10.23 大陸當局軍事外交「高峰週」。瑞士國防部長、贊比亞、亞美尼亞、俄羅斯等國防部長將訪問大陸,傳全有率團訪拉美四國。「中」美防務第三次會議。
1998.11.5 西班牙副首相菲加雷多訪問大陸。
1998.11.11-15 南韓總統金大中訪問大陸。
1998.11.22-25 江澤民預定訪問俄羅斯。
1998.11.25-29 江澤民預定訪問日本(國事訪問)。

四、「香港特區行政長官一九九八年施政報告」簡析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於本年10月7日向立法會提出名為「群策群力,轉危為機」的1998年施政報告。報告偏重對經濟及民生問題的檢討及對策。惟香港當地政黨、民調及媒體反應不佳,批評未能針對現時香港經濟困境,提出具體即時的解決之道。綜觀本份施政報告缺乏新意,未能爭取更多民心;欲依賴中共經濟支持香港經濟復甦的變數亦多。謹摘陳報告中政治、經濟、民生等方面重點,當地輿論反應,和本會研析意見如后。

報告內容

維持「行政主導」模式

重申聯繫匯率制度不變

預測今年經濟會縮減4%;失業率已達5%,而且會繼續上升

香港經濟要全面復甦,有賴四要素:外圍環境轉好;利息回穩;樓價穩定;市民重建信心

香港經濟主要出路在:第一、致力保持香港作為國際商業都會的地位;第二、要全面加強與內地的合作

政治

維持「行政主導」模式

立法會及行政長官均由全民普選產生為最終目標

成立新的行政機構,取代現有的兩個市政局

加強現有區議會角色,並籌備在1999年年底舉行選舉

由明年開始未來三年提高公務員生產效率5%

經濟

重申維持聯繫匯率制度

預測今年經濟會縮減4%,失業率已達5%,而且會繼續上升

香港經濟要全面復甦,有賴四要素:外圍環境轉好;利息回穩;樓價穩定;市民重建信心

香港經濟主要出路在:第一、致力保持香港作為國際商業都會的地位;第二、要全面加強與內地的合作

成立包括14個跨國集團負責人的國際顧問委員會

設立應用科技研究院,加強政府對創新及技術發展的支援

撥款50億元,設立創新及技術基金

撥款25億設立特別信貸計畫,由政府提供借貸保證,協助中小型企業取得營運資金貸款

發展航空運輸、內部運輸網路等基礎建設

委任一名旅遊事務專員,專責促進旅遊業發展

民生 繼續推行置業貸款計劃

於1999年年初檢討是否撤銷政府停止賣地的政策撥款5億元給再培訓局解決就業問題

下年度教育開支增至440億元

撥款6.3億元推廣教育資訊科技

香港各界反應

民調

不滿意度較對去年的施政報告不滿的比率增高

有35.2%的受訪者表示對1998年施政報告不滿意,是7年以來市民最不滿的一份。尤其是對施政報告中的經濟及房屋政策最不滿(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0月7日電訪結果,摘自明報,1998.10.08)。

市民對歷年施政報告的評價
反應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滿意 33.5 41.7 26.1 21.1 18.6 44.8 21.7
不滿意 3.9 6.2 12.7 16.2 15.9 14.1 35.2
一半、難講 62.6 52.5 61.3 62.7 65.6 41.0 43.1
聽取施政報告後,市民對香港前途信心較去年減少兩成 根據施政報告當日所作之民調顯示,有六成一的人認為可增加對香港前途的信心,但較去年首份施政報告公布後的八成減少近兩成。(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0月7日電訪結果,摘自星島日報,1998.10.08) 市民對特首的支持度較上月微升,但較去年公布施政報告後的支持度下降 民調顯示,市民對特首支持度為56.3%,較上月的55.8%微升,但較去年同時間首份施政報告公布後的66.1%的支持度下降近10點。(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0月7日電訪結果,摘自星島日報,1998.10.08)

政黨

香港政黨對施政報告的反應
民主黨 對施政報告極度失望,顯示特首領導無方,全無方向。將對特首提遺憾動議
自由黨 施政報告對促進工業提出不少中長期措施,但短期措施比較缺乏
民建聯 挽救經濟有心,助民解困乏力,恢復信心尚待觀察
前線 長遠政策就講10年後,短期政策就講去年,1999年工作就交白卷。將對特首提遺憾動議
港進聯  平穩踏實,重建信心,放眼未來
民權黨 空談長遠發展,無視痛苦現實;施政以統治者的方便為先
工盟 輸入內地專才,會打擊本地人才士氣
工聯會 遠景可觀,近憂未決。未能帶給市民驚喜,缺乏具體措施解決失業

媒體 除親中共團體、人士藉機表態,讚揚施政報告外,多數港人認為這篇報告開創性不足。

公眾對施政報告期望不大,報告一如市民所料,沒有提出解決眼前問題的新方案。---其實更重要的是人事的佈局,和政策環境的配合---管治作風若不改變,再多的遠見宏圖也是紙上談兵。(明報社評,宏圖尚須人事配合,1998.10.08)

對解決當前經濟困境並沒有任何「靈丹妙藥」,使市民感到失望,而在政治改革上,只是精簡區域組織架構而未及其他,勢必引起社會爭論。---董特首的第二份施政報告,從宏觀角度而言是具有進取性的,對當前困境卻未有疏緩之道,不免會打擊信心。(星島日報社論,放眼將來未顧目前,1998.10.08)

總的印象,第二份施政報告平鋪直述,重點不明,迴避問題,遠遠未能達到激勵港人「群策群力」共度難關的目標。(信報社評,重點不明兼迴避問題的施政報告,1998.10.08)

缺乏重心,無法切合實際需要。(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周永新訪問稿,蘋果日報,1998.10.08)

「回歸」一年(特區政府)已經又沾染上了「中國」政治文化上的另一腐臭---玩弄數字遊戲和報喜不報憂。(李怡,捫心自問,蘋果日報,1998.10.08)

施政報告並無提及市民現時最關心的問題,包括失業、貧窮、利率高漲及社會不安等,無助政府重建管治威信,恐將引起民怨。(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劉兆佳訪問稿,蘋果日報,1998.10.08)

研析意見

一、未能爭取更多民心:儘管董特首明確指出香港經濟要全面復甦,有賴市民重建信心,但是,在施政報告中,卻未對香港移交一年來政治、社會上諸多的爭議或缺失多作檢討或解釋。即便是著墨頗多的經濟問題,亦偏向描述對長期遠景的規劃,對如何挽救當前疲弱的經濟,卻未能提出激勵港人的明確措施,毋怪民調顯示這是七年來最惹港人不滿意的施政報告。儘管未大量流失對政府的支持度,但卻錯失爭取更多民心的機會。

二、依賴大陸經濟支持的變數多:董特首亦提及香港經濟主要出路之一—在全面加強與內地的合作。但是,年來大陸對經濟成長率的往下調,「國」企改革進度的延宕,近又發生第二大借貸窗口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倒閉事件,打擊外資銀行對大陸放款的信心,香港欲藉擴大與大陸經貿額來復甦經濟的變數仍多。

五、活躍之大陸民主運動與中共之緊縮處理

大陸民主運動受知識界意識型態領域空前活躍及當局簽署聯合國「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影響,由理念訴求轉變為行動實踐

據稱江澤民對民主運動傾向「冷處理」,故當局未予嚴厲鎮壓,然採取捉放策略,概不批准組黨,嚴密監控

大陸自1989年「六四」事件爆發以來,一場知識份子爭取民主的和平運動,即在大陸當局的強力鎮壓下積極發展,猶如雪球,越滾越大。其發展形式,最初只偏重民主、人權理念的訴求;而近則已由理念的訴求昇華為行動實踐。這是大陸民主運動發展形式的大轉變。

因為,今年是大陸「真理標準討論」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20週年,因它具有「思想解放運動」發端的象徵性意義,由而直接帶動當前大陸意識形態領域的空前活躍。首先,大陸大批回顧20年來意識形態鬥爭歷史,同時向左派發難,倡導政治體制改革;自由主義大師海耶克著作紛紛出版,且暢銷全大陸,這是大陸民主運動蓬勃發展的先聲;其次,在知識份子界,有關政治體制改革的座談會相繼舉行,在這些座談會上,不僅可以聽到尖銳大膽的政改言論,而且有直接要求公民權利和修憲理論的突破(中國時報,1998.4.14)。這都說明大陸知識分子追求民主的急迫感,已到達顛峰。

今年10月,大陸當局簽署聯合國「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日本電臺,1998.10.6);今年9月,「國務院」批轉「民政部」、「公安部」「關於公民在境內申請註冊政治團體的通知」(動向,1998.8 p.15)。這些動作,更為大陸知識份子渴望的民主運動開啟了新希望,因而促使他們由民主理念訴求,進而邁出了以行動爭取民主實踐的第一步。其具體活動為:

(一)申請組黨

如浙江、山東、湖南、河南、湖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北京、上海等地民運人士,紛紛向當地民政部門申請成立「中國民主黨」;各省市「中國民主黨」籌委會發表聲明,支持我向大陸提出「和平民主統一中國」的政治主張(自由亞洲電臺,1998.10.24)。另江蘇南京、徐州和安徽合肥等地,則有知識、教育界人士(其中甚至還有省政協委員),提出申請註冊「中國社會黨」、「新世紀論壇」等政治團體(爭鳴、香港、總252期,p.6)。

(二)申請註冊成立民間人權組織-「中國人權觀察」

今年3月,湖北民運人士秦永敏創辦「中國人權觀察」組織,半年來揭露大陸當局大量侵犯人權事實,發出300篇有關文稿。該組織今年3月和10月,兩度向武漢民政廳要求註冊,均未獲准(法國廣播電臺,1998.9.24)。

(三) 申請註冊成立「腐敗行為觀察組織」

由河南、浙江、江蘇、安徽、江西、四川及湖南等省的9位公民,9月23日正式向大陸「民政部」申請成立「腐敗行為觀察小組」,觀察大陸腐敗行為、動向、趨勢,廣泛收集並揭發腐敗專案,以協助當局清除腐敗行為。該組織並擬在各省建立觀察站,各站設立觀察員若干名。為首的申請人是湖南省的范新(美國之音電臺,1998.9.24)。

(四)「中國發展聯合會」脫離中共羈絆獨立活動

「中國發展新戰略研究所」是由大陸官方機構「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擔保並推薦而成立的,自今年6月份以來,每週舉辦時局研討會,就當前政治敏感問題進行討論。該組織成員,多為知識份子及大學教授,其骨幹成員已於今年8月在香港註冊成立「中國發展聯合會」,於10月4、5日,在北京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討論「聯合會」宗旨,選出「中國發展新戰略研究所」所長彭明為第一任執行局第一書記,並籌組了15個專門委員會,包括生態革命與戰略研究委員會、社會發展委員會、文化復興與信仰重建委員會、經濟振興委員會、地區發展委員會、城市建設委員會、農村委員會、企業委員會、失業與再就業委員會、科學教育委員會、政治體制改革委員會、法制建設委員會、人權委員會、國防外交與祖國統一委員會、民族委員會。這15個委員會很像一個影子內閱。同月14日,即正式宣佈與「中國發展新戰略研究所」脫離一切關係,成為完全獨立的民間知識份子團體(法國廣播電臺,1998.10.6;10.15;自由亞洲電臺,1998.10.15)。該組織雖在香港註冊,但主要成員活動則在大陸。據稱,其會員已超過4,000人,預計5年內將發展1000萬名會員,使其在大陸成為僅次於共產黨的第二大政治團體(中國時報,1998.10.23)。當辜振甫訪問大陸前,該會並曾發表倡議「兩岸籌組中華邦聯」的聲明(中國時報,1998.10.29)。

大陸民運人士以上種種活動,原為大陸當局所不容。惟近在中共高層討論,卻意見分歧。一種主張是「熱處理」。所謂「熱處理」,即嚴厲鎮壓,一網打盡;一種主張是「冷處理」。所謂「冷處理」,即不批准組黨,予以教育、勸導、勸阻,同時嚴密監視,防止事態擴大。據稱:後一意見,甚獲江澤民接納(美國之音廣播,1998.9.17)。但「冷處理」有一要件,即須視是否「受海外敵對勢力影響或支持」。凡受外力影響支持的,「必須及時,堅決打擊,決不手軟,決不遲疑」(爭鳴、香港、總252期,p.7)。因此,近月來大陸當局對民運人士組黨等活動的處理,除概不批准、決不允許任何獨立政治團體在大陸內部進行活動外,並逮捕為首民運人士,不過,旋即釋放(工商日報,1998.10.29)。如對申請組黨民運人士,大陸公安單位至少已逮捕9人,近20人遭傳訊,近10名家中電話被切斷(中國時報,1998.10.25)。「中國發展聯合會」成立僅兩週,即被大陸當局勒令解散。且辦公室被查抄,負責人彭明、甘泉、常青等3人帶至公安局審訊3小時後獲釋(中國時報,1998.10.29)。足見大陸近期出現政治民主的小陽春天氣,仍然只是短暫的現象,大陸民運人士王有才則認為:大陸「民主化,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但還有艱辛的路要走」(Open Magazine 26, 1998年10月號)。

六、中共召開十五屆三中全會

以農業和農村工作為會議主軸,先求穩定,再求發展

胡錦濤並未如外傳兼任中央軍委會副主席

推測江澤民於會議之講話應涉及黨風、政風及軍紀問題

中共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10月12日至14日在北平舉行。出席的中央委員185人,中央候補委員148人。全會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作了重要講話。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遞補候補中央委員歐澤高為中央委員、增補曹剛川為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全會以秘密方式進行,14日閉幕後發表會議公報。15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題為「號召努力開創中國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祝賀十五屆三中全會勝利閉幕。同日,解放軍四總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以及各大軍區、海空軍、武警部隊黨委分別召開會議,傳達貫徹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決擁護全會作出的決定。同日,中共中央統戰部長王兆國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通報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和江澤民的重要講話。

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重要決定研析如下:

(一)討論通過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全會高度評價農村改革2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認為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廢除人民公社,突破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帶來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變化。全會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提出了從現在起到2010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鬥目標和方針,貫徹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的政策,同時抓緊制訂法規,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中共的經濟改革,從農村開始,迄今已20年,但農村問題依然嚴重。農民盲流城市,數以千萬計。農村暴動時有所聞。人民日報社論說:「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可見這次全會所決定的農村工作的主軸,是先求穩定,再求發展。中共以農民運動起家,於今已有喪失此群眾基礎的危機感。

(二)增補曹剛川為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解放軍三總部的首長(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總後勤部長)向來是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新增設的「總裝備部部長」曹剛川,援例增補為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全會之前外電盛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錦濤將兼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以取代張萬年。今全會並無此項決定。如按中共中央軍委人事安排的習慣,胡錦濤兼任軍委副主席,是相當困難的。當年胡耀邦繼任中共中央主席之時,本應依例兼任軍委主席,但未兼任。一因鄧小平有意此職;二因胡耀邦軍中資望不夠,軍方有反對聲。後來胡氏之垮臺,亦與未握兵權有關。至趙紫陽繼任中共總書記(1982年由主席制改為總書記制),鄧小平令趙與聞軍事,以趙兼任軍委第一副主席。再至江澤民任中共總書記,及因鄧小平退休,才恢復黨的首領兼軍委主席的舊制。今胡錦濤以中央政治局常委身分,如兼任軍委副主席,並無前例。當然,也可以破例。如果江澤民及其它政治局成員已決定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接班人,就可令胡兼任軍委第一副主席,為江在軍委分勞,並培植胡在軍中的權勢。但以目前形勢觀察,中共尚未內定胡為江的接班人。至於以胡錦濤取代張萬年之說,也令人懷疑。因為即使胡出任軍委第一副主席,是以黨領軍,是兼職。而張是職業軍人,是專職,仍可留任。也有傳說,張萬年跟江澤民有矛盾。張為中生代職業軍人,不會以兵權抗黨權,而至罷官。即使因健康問題下臺,也不是胡錦濤可以代之。

(三)搞好黨風廉政建設

解放軍各領導機關在全會閉幕次日,即分別召開會議,傳達全會精神。總政治部主任于永波強調:「要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做為一件大事,把全軍官兵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北京中央人民電臺10月16日廣播)如果全會只有關於農村工作的決定,何必軍方勞師動眾學習?推測江澤民的講話,應涉及黨風、政風以至軍隊風紀。故軍隊聞風而動,學習江的講話,以解決風紀問題。

「新團隊—五位青壯政要準備接班」—摘譯自Susan V. Lawrence,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1998.9.24.pp.26-28—

九O年代以降,大陸「老人政治」於鄧後已近尾聲,年輕一代具活力之政治領袖崛起,中共中央政治局22位委員中有5位不滿60之齡—胡錦濤、李長春、溫家寶、吳邦國及賈慶林,於黨政崗位居於要津,備受矚目。彼等多為工程師背景(僅一位為地質學家),恪遵共產黨領導,執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無跡象顯示任一人可能成為如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之激進政治改革者。

胡錦濤:「國家副主席」 (1942年生)

畢業於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崛起於共青團,文革時曾下鄉至甘肅。其後擔任貴州省委書記兩年、西藏自治區委書記4年。1992年以49歲之齡成為政治局常委,可能於2002年繼承江澤民總書記之職。

觀察家認為儀態溫和之胡錦濤接班之途仍有障礙,包括未曾處理經濟事務、少有機會鞏固自身權力基礎。雖自1993年起擔任中央黨校校長,仍不足以依賴受訓幹部之忠誠與支持;負責黨人事任命,卻無主導權。甚有觀察家認為胡任西藏區委書記時,安全單位曾強力鎮壓當地示威行動,此對渠與外國領袖建立良好關係恐造成阻礙。

李長春:廣東省委書記 (1944年生)

吉林人,原為電機工程師,自地方黨部崛起,具民粹主義者之天賦。曾任瀋陽市長、市委書記、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任內監督多項重大計畫,最著者為建立連接瀋陽與大連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1990年調任河南省長,2年後任省委書記,本年5月調任廣東省委書記,致力協調廣東經濟發展受中央之掌控。

9月間李表示近年來廣東領導階層太依賴經驗而非理論,致遭遇困難;呼籲廣東應在江核心及黨中央領導下,徹底實行十五大所交付之任務。渠到任後大舉整頓政府各部門,成效仍難斷言;然倘能有效掌控,將成為2003年可能繼朱鎔基任總理之人選。

溫家寶:「副總理」 (1942年生)

1985年擔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1986年升主任,時總書記為胡耀邦,胡雖於1987年遭整肅,溫憑藉其恭謹、誠懇及廣獲肯定之能力,續輔佐趙紫陽,趙於1989年被整肅,溫續任原職三年,扶助江澤民;上年9月當選政治局委員,本年3月任副總理。由於其地質學專業之背景,監督農業、濟貧、森林、水資源等重大事務,最近擔任防汛抗洪搶險總指揮,並出任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書記,負責銀行資本重整、整頓證券市場及財政部之工作。

某西方經濟學者指出,溫擔負如此多之重要任務係因渠為優秀之管理人才,善於工作協調,能有效迅速掌握情勢。跡象顯示渠深得江澤民信任,常隨同巡訪各地。

吳邦國:「副總理」 (1941年生)

近出任中共中央大型企業工作委員會書記。吳整頓金融方面之工作深獲推崇,惟觀察家對其推動「國企」改革工作並無好評。一西方經濟學家直言吳並未掌握情勢,亦無力調解許多企業之抗爭行動。渠畢業於清華大學無線電子學系,多年任職於上海電子管三廠,1985至1991年擔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先後輔佐市委書記江澤民及朱鎔基,爰被視為忠誠之同僚。

賈慶林:北京市委書記兼市長 (1940年生)

在五人中最不活躍,原為電機工程師,於第一工業機械部任職23年,期間曾與江澤民共事。其後曾任福建省長、省委書記。賈近宣佈於1999年10月1日前推動北京市145億美元之基礎建設方案,包括連接西北疆支配油管線及機場擴充計畫,重點發展10至15項高科技產業,如電子資訊、生化技術及新藥等。

然則,無法保證上述人士未來必續留最高領導群,1980年代之情況可為殷鑑;八九年天安門事件後之政治佈局令人驚訝,江澤民自政治局委員及上海市委書記職位獲提昇出任總書記。在此之前,無人預測渠為中共領導人之可能人選。

、中共急於以政策穩定農村

十五屆三中全會以農村為唯一主題,顯見中共面對工人階級全面疏離情況,亟欲藉穩住廣大農民而穩定政局

江澤民主導之新農村政策,部分確能發揮積極作用,部分則自相矛盾,幾無法執行

10月12至14日舉行的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以農業和農村工作為唯一主題。這種無旁涉副題而聚集全黨菁英議論的情況,在中共黨史上甚少發生,由此顯見當前農村工作在中共全局中的異常分量,及農業問題的嚴重性。

中共政權號稱「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換言之,即工人、農民為維持中共政權安定的兩大基本力量。正進行中的「國有企業改革」,造成大量工人「下崗」及失業,這部分力量已脫離主流,而成為大陸消極的社會動蕩主要因素之一。要能解決這個問題極為不易,不是畫餅充飢式的「政策理想」所能奏效,至少必須拿出錢來解決溫飽,才能舒緩由此產生的抗爭,及各種可能發生的更嚴重後果。

在工人階級全面疏離的前提下,中共必須藉穩住廣大農民而穩定政局。20年前鄧小平上臺主政之初,首一大事即廢除「人民公社」,隨之於接見外賓時聲言:「在中國只要農村穩定了,全局便會安定」。這句話成為所謂「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若在遭工人階級背棄之後,農村跟著發生問題,其後果將不堪設想。這一嚴峻的背景,是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議題單一化的根本原因所在。

大陸農村在解除「人民公社」桎梏之後,基本上是自然經濟形態,生產力雖有所發展,但到達某一限度便告停滯。中共本次中全會的決議文承認:「近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並將之視為農民問題的根源之一。但大陸農民是個9億人的龐大群體,不是任何救濟性的手段所能推進,中共只能以新的政策宣告,來穩住農民情緒,使不致發生工、農同告失控效應。

中共黨魁江澤民於其「十五屆三中全會」之前,曾親赴安徽等數省農村做「調查研究」,以使其政策不脫離實際。在江氏主持下制定的新農村政策,有部分確實具有針對性,能發生積極作用;另有部分則陷於自相矛盾,幾屬無法執行的具文。

「政策」中令農民最舒心的一條是: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這一宣告,使大陸全體農民因中共解散「人民公社」時宣告的20年土地承包期即將屆滿,而忐忑不安的心,得以放下。

「政策」立意雖好,但在大陸現實社會條件下,注定無法貫澈的是「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堅持多予少取,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現在大陸農村亂「攤」亂「派」成風,中共對農民根本不存在「予」的問題,「實惠」自無從談起。

「政策」中自相矛盾,幾至無解的有兩條。其一是「在經濟上,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其二是「擴大基層民主,保證農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下續文字卻是「(中共)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事實上大陸農村除土地名義上屬於「國家」,不得買賣,尚算得是公有制的尾巴之外,連土地承包權都可有償轉讓,是以經濟上「公有制」已根本不能成為「主體」。按「村民自治」原則選舉產生的「村民委員會」,理論上是政權與治權合一組織,但當其與中共黨的基層組織意見衝突,勢必產生「誰大」的問題,「村民委員會」屆時必受中共「黨支部」擺布,故村民「自治」是虛而不實的。

中共今次的農村政策宣告,反映了它對穩定農村的急切用心。其成效及對全局的影響,值得繼續追蹤觀察。

貳、兩岸關係

一、海基會辜董事長率團赴大陸地區參訪

(一)授權原則及訪問共識

本會秉持大陸政策基本立場與原則,授權辜董事長率領的海基會大陸訪問團,於10月14至19日赴大陸訪問。我們為此行設定的目標是:「推動兩岸兩會會務交流,恢復制度化協商,培養兩岸良好氣氛,改善兩岸關係」;同時也希望此行能夠「宣揚我方基本立場,推廣臺灣經驗,促進大陸民主化」。

辜董事長及全體團員在此行中,與大陸高層人士,直接面對面交換意見,明確表達我方立場,宣揚我民主化成就及「臺灣經驗」;並與大陸方面達成以下數項共識:加強對話促成恢復制度化商談契機促進兩岸兩會各層級人員組團互訪就交流衍生個案積極相互協助處理汪道涵先生於適當時機來訪等。為兩岸溝通管道的重建,及開啟兩岸建設性對話,奠定重要的基礎。

(二)對辜董事長此行成果評估

對辜董事長此行,我們認為至少達到以下成果:

1. 明確傳達我方立場:辜董事長及訪問團成員在大陸訪問期間,明確地向大陸領導人士傳達了我們追求和平穩定、互利雙贏兩岸關係的政策方向,我們對尊重分治現實、追求國際活動空間的堅定立場,我們對開啟建設性對話、恢復制度化溝通的積極意願,以及對大陸民主化與兩岸未來共同合作解決區域性問題的殷切期望。

2. 開啟建設性對話:在辜董事長此行中,我們也進一步的了解到大陸方面對若干問題所存在僵化與不務實的認知與立場,並沒有明顯改變或有緩和的跡象,也正因為如此,更凸顯兩岸間直接進行建設性對話的必要性。辜董事長等人此行是兩岸建設性對話的起點,我們希望今後這種形式的對話能保持暢通,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響。

3. 增進國際了解:辜董事長此行,與國際間對兩岸關係依循和平對話方式進行溝通的普遍期望相符合,這應是國際輿論對此次辜董事長「融冰之旅」給予正面評價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我方訪問團在大陸訪問期間清晰而明確的傳達既定政策與立場,也有助於國際媒體了解兩岸關係發展的癥結所在。

4. 為協商的恢復創造條件:辜董事長此行為兩岸兩會未來互動樹立了指標,也為制度化協商的恢復奠定了基礎。此次海基、海協兩會就未來雙方的交流聯繫達成數點共識,其中也包括「促成制度化商談契機」一項。我們相信,藉由兩會各層級人員後續對話與聯繫,將會對兩岸制度化協商恢復的日程,做更具體的規劃與準備。

二、大陸「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伍紹祖率奧會人員來臺參訪

兩岸體育交流座談,達成多項協議

建立制度化體育交流模式,促進兩岸體育交流良性互動

大陸「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伍紹祖應中華奧會之邀,於本年10月17日至23日率大陸奧會副主席吳壽章、秘書長屠銘德等一行8人來臺參訪。兩岸奧會依據去年1月在大陸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兩岸體育交流座談會所達成的共識,第二屆座談會輪由我方奧會於10月22日在臺北舉辦,中華奧會與會人員有主席黃大洲、副主席王人達及秘書長湯銘新等9人。雙方奧會以備忘錄方式達成多項協議。包括:

(一)繼續推動並加強兩岸體育交流活動。

(二)今後兩岸體育交流均應透過雙方奧會單一窗口辦理,及建立相互通報制度。

(三)雙方奧會有義務指(輔)導雙方奧會所屬單項運動協會,在國際體育活動中遵守國際奧會模式。

(四)雙方同意促成以下自87年11月至88年12月間兩岸體育交流活動,包括規劃實施體育學者、專家和教練的互訪,及安排運動隊伍移地訓練;安排兩岸相關單項運動協會及訓練基地負責人互訪;在臺北舉辦「兩岸運動術語研討會」,建立兩岸人民對奧林匹克運動術語之共識;分別在兩岸舉辦青少年體育夏令營,促進兩岸青少年體育交流;續辦雙方體育院校負責人第二梯次訪問計畫,及在北京舉辦第三屆兩岸體育交流座談會等。

綜觀本次座談會協議內容,大部分為延續前次之共識繼續辦理,雙方體育院校負責人第二梯次訪問計畫則係本會中華發展基金規劃推動之活動;至於兩岸體育交流活動以兩岸奧會為「單一窗口」乙節,因中華奧會負責部分以競技活動為主,學校體育部分則由教育部主管,故僅係指奧會所輔導之各單項運動協會辦理之體育交流活動而言。整體來看,本項協議具有積極推動兩岸體育交流之意涵,並有助於體育交流品質的提升,及建立良好的互動模式。

參、大陸工作

一、行政院召開「八十七年大陸工作會議」

行政院以「開創兩岸新局、促進良性互動」為主題於11月2日假國家圖書館召開「八十七年大陸工作會議」。會議當天 總統頒書面賀詞,期勉政府機關縝密規劃、協同一致,籌謀和推動大陸工作;並藉由加強交流與協商功能,逐步化解歧見,真正營造建設性的兩岸關係。 院長亦指示,未來大陸工作應朝以下方向努力:

(一)以臺灣經驗來推動兩岸關係及民主統一,(二)以建設性對話與制度化協商來擴大兩岸共識,(三)依據兩岸情勢變化調整大陸政策,(四)結合國際趨勢推展兩岸關係,(五)以更務實審慎的態度來規劃推動大陸工作。大會隨後聽取國安局、陸委會、外交部、經濟部之相關情勢與工作報告。

本次大陸工作會議與以往不同之處,在於就整體應興應革事項,提出具前瞻性的指導原則,而非條列瑣細之具體工作項目。為先期溝通觀念、凝聚共識,本會乃將大會研討範圍分為文教交流、經濟交流、社會交流、政策協調與管理、文宣、兩岸協商等6個子題,邀請相關機關代表召開12次預備會議。經由會前廣泛的意見交換,大會確認29項大陸工作基本原則及105項面臨問題的解決之道。這些基本原則與解決之道,涵蓋兩岸交流現況檢討、民眾與輿情關心的問題及各機關未來推動大陸事務之規劃方向。咸信有助於達成劉副院長在閉幕致詞所說,以具創造力的氣魄和前瞻性的視野,來導引兩岸關係的發展。

本次大陸工作會議邀請總統府、國安會、行政院副秘書長以上長官、各部會首長、國安局局長、行政院各組組長及大陸事務幕僚、行政院所屬各機關相關副首長及司、處長、大陸事務小組執行秘書、相關部會所屬獨立機關首長、本會顧問及海基會人員,共計約170位參加。本次會議之成果,將簽陳 院長核示,後由各機關另訂詳細計畫付諸實現。

二、本會與經濟部等單位聯合辦理「八十七年大陸臺商協會負責人秋節聯誼座談會」

由於臺商赴大陸地區投資日益增加,為加強對赴大陸地區投資臺商組織之聯繫與溝通,以落實對臺商之輔導及服務工作,增進政府與投資大陸廠商間之雙向溝通,瞭解業界大陸投資之經營情況,並宣導大陸政策,進而凝聚臺商對政府之向心力,本會定期於每年農曆春節、端午及中秋節舉辦臺商聯誼座談會。該項活動係屬本會「臺商窗口」計畫項下之重要活動項目之一,並結合經濟部、工業總會及海基會共同主辦。87年「大陸地區臺商協會負責人秋節聯誼座談會」於10月7日假臺北市圓山大飯店舉行,由海基會負責邀集大陸地區43個臺商協會負責人暨重要幹部等108人參加,並聽取臺商心聲及建言。

張主任委員京育於座談會開幕致詞時指出,兩岸關係在行政院蕭院長於今年2月針對兩岸協商發表政策性談話之後,終於促成大陸當局正面回應,我方海基會辜董事長率團前往大陸參訪並進行「辜汪會晤」,為兩岸關係重新出發邁出關鍵性的一步,進而為恢復兩岸制度化協商鋪路。同時針對兩岸經貿發展指出,將循序漸進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政府已將保障大陸臺商投資權益及人身安全列為兩岸協商優先議題,以期降低廠商大陸投資風險。並再次強調推動兩岸關係必須以實力作為後盾,從「根留臺灣」作起,壯大臺灣經濟,再將「臺灣經驗」傳播至大陸,希望臺商隨時能將臺灣地區人民心聲與願望傳達到大陸地區,加強彼此瞭解,共同為新階段的兩岸關係建構發展的遠景。

本次活動並由中華經濟研究院高長博士發表「談大陸投資風險」專題報告,以及由海基會許秘書長惠祐主持專題研討「如何加強維護臺商人身安全」,本會張主任委員主持「問題與建議」,與會臺商代表發言踴躍,除由有關機關代表即席答覆外,並就現行大陸政策予以詳細說明。當日下午6時30分,由本會、經濟部及海峽交流基金會及工業總會共同舉辦聯誼餐會,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主持,行政院 蕭院長蒞臨餐會勗勉大陸臺商。

蕭院長特別指出,亞洲金融風暴對企業界帶來衝擊,相對於亞洲其他國家,臺灣地區所受的影響相當輕微,主要原因在於我經濟發展體質健全,政府及民間因應得宜,相信將成為亞洲經濟一股穩定的力量。在兩岸關係發展方面,「辜汪會晤」為增進兩岸良性互動,建立兩岸互信的重要起點,顯示兩岸關係已進入另一個關鍵性階段。至於兩岸經貿方面,政府一直秉持「共榮發展、互利雙贏」的原則穩健推動。未來特別在對臺商人身安全及投資權益保障、智慧財產權保護、經貿糾紛處理等方面,將積極推動透過制度化協商管道解決。蕭院長並重申現階段政府大陸經貿政策將繼續秉持「戒急用忍、行穩致遠」的政策,在大陸政經情勢趨於穩定,兩岸關係明顯改善,大陸當局能夠尊重兩岸對等分治,並經由雙方協議確切保障臺商投資權益時,政府將在不影響臺灣經濟穩定下,檢討調整「戒急用忍」政策。並希望大陸當局能夠作出善意回應,以營造兩岸經貿更寬廣的空間。蕭院長並勗勉臺商扮演「臺灣經驗」的關鍵性角色,協助政府共同推動兩岸關係朝和諧、健康、穩定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