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壹、大陸及港澳情勢

一、大陸九屆「人大」第一次會議簡析


大陸九屆「人大」第一次會議,於3月5日至19日在北平舉行。如此一年一度的例會,一向平淡。但這次是換屆會議,李鵬轉任「人大委員長」,朱鎔基轉任「總理」,又推出「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故頗受國內外傳播媒體注意。分析評論,亦見仁見智。特深入探討,以供參考。

(一)朱鎔基、「國務院」與黨的領導制度


朱鎔基出任「國務院總理」,在人大會場獲得高票與熱烈掌聲。因之,海外媒體對其評價及期許,都有偏高的傾向。當然,地位躍升、權力亦隨之提升。但以內閣制總理視之,則有差距,這必須瞭解中共的政治體制與權力運作。中共以黨領政,黨政不分,中央政治局才是權力核心,「國務院」在黨的領導之下工作,並無內閣制的決策權力。黨中央又有外交、財經領導小組,掌握外交、財經的決策。又有政法委員會,領導「公安、檢察、法院系統」。最近成立「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以朱鎔基、李嵐清分任正副組長。這純屬「國務院」的政務,還是由黨中央抓。「國務院」的職權也被分割。例如:「國防部」聊備一格,兵權在「中央軍委」。主管國防工業的「國防科工委」亦歸「中央軍委」領導。又如,公安、安全、監察、司法等部併入「公、檢、法系統」;國務院「臺辦」只是黨「臺辦」的另一塊招牌,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包辦對臺工作。在這種黨政關係中,朱鎔基想落實「國務院」的「總理負責制」很難;想擁有內閣制總理的權力更難!目前朱的工作重點,仍在經濟方面。「國務院」四名「副總理」,有三人分管經濟(李嵐清、吳邦國、溫家寶)可見其致力之處。此外,將以「總理」身分,加重外交工作。

朱鎔基側記(節譯自George Wehrfritz, NEWSWEEK, 1998.3.23,pp.12-14)

朱鎔基是一個隱性的民主主義者嗎?朱鎔基曾經遭受1950年代反右鬥爭的迫害,他知道不配合中共政策的後果。根據「朱鎔基傳」作者何頻的說法「他不會威脅李鵬和江澤民的地位,他一方面很果斷,一方面又很謹慎」,1990年朱鎔基訪美,紐約時報曾稱朱為「中國的戈巴契夫」,朱鎔基私下表示這種比喻使他寢食難安。朱為了澄清,曾親自發電報回北平。兩年後,朱鎔基被任命為「常務副總理」,並被賦予主管經濟之責任。

1993年3月李鵬心臟病發作。根據未證實的報導,李鵬是在與朱鎔基辯論經濟政策的時候發病。當時中南海正在開會討論大陸經濟過熱的現象;朱利用此機會當面質問李貴鮮(「人民銀行行長」)有關大陸通膨重要指標M2之成長率,但李貴鮮一臉茫然。朱鎔基大吼:「你最好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因為這在任何一本經濟學教科書中都有」。會議演變成李鵬與朱鎔基的大聲辯論,然後李鵬就昏倒。根據一位中國事務學者的說法:「這個故事是正確的,朱鎔基有膽量批評李鵬的愛將」。

兩會期間(1998年3月),中共推行紀念周恩來的運動,據說這是江澤民對朱鎔基行事風格的期望,因周恩來是毛澤東忠心的戰友,但周從未挑戰「皇帝」的權力。一位住在北平的西方中國問題專家說「江澤民希望作中國的皇帝,一位像聖人般的崇高領袖,不捲入政府經常性的紛爭。紀念周的宣傳活動就是在提醒朱鎔基傳統『總理』的角色」。

二、大陸軍事外交新趨勢-遲浩田續訪斐濟、紐、澳的發展

(一)遲浩田續訪斐濟、紐、澳的發展:


訪日後的遲浩田一行(2月3日至8日)續訪斐濟(2月9日至12日)、紐西蘭(2月13日至14日)、澳洲(2月15日至19日)三國。這是大陸首位國防部長訪問各該國,進行軍事外交、敦睦邦誼,化解「中國威脅論」疑慮,並假澳洲國防部戰略研究學院發表「中國國防政策」,其主要內容是:鞏固國防,維護安全;國防建設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軍隊建設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維護世界和平,永不稱霸,不做超大。大陸當局選在澳洲發表國防政策,其用意在化解西方的軍事圍堵。蓋1989年「天安門事件」澳洲亦加入抵制大陸的行列(澳洲廣播電臺1998.2.3)令大陸當局記憶猶新,此番雙方有意化解心結,這可由雙方的對話中證明(解放軍報,1998.2.19),而澳洲國防部長亦接受大陸方面的邀請,將擇期訪問大陸。


斐濟政府日前(美聯社,1998.3.25)表示,將在北平開設大使館,以爭取大陸支持其加入亞太經合會(APEC)。(按大陸自1970年代開始即在斐濟設有大使館,臺灣則設有貿易代表團)。這亦可視為與遲浩田的到訪相關連。在紐西蘭則大陸與其彼此以大小國相稱,並認為兩國相距遙遠,只有共同利益,沒有根本衝突(人民日報,1998.2.14)。遲浩田一行,努力為大陸樹立和平形象,自稱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他認為亞太地區總體上保持著相對穩定的局面,同時也存在一些現實和潛在的不穩定因素。例如,朝鮮半島局勢、近期東南亞金融市場波動等,這些問題都不容忽視。遲浩田一行於2月19日結束,此次出訪前後共17天(2月3日至19日)。


(二)大陸軍事外交新趨勢:


1. 大陸軍事外交是其總體外交的重要一環,亦為其傳統和戰兩手策略的運用。大陸的外交政策有三個主要的轉折期:(1)「毛周時代」的「三極世界論」(美、蘇屬第一世界,英法日德等先進國家屬第二世界,大陸及亞非拉等國屬第三世界,而大陸以第三世界龍頭自居。聯合第二世界鬥爭第一世界是其外交主要策略)。(2)鄧小平掌政後(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趁著「蘇東波」解體的難得一遇良機,改弦更張其外交政策,以「和平外交」為主軸,極力靠攏美國,不搞對抗,改革開放,致力經濟建設。(3)江澤民掌實權後(「十五大」1997年),以多極化全方位外交為主軸,以建構其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外交佈局。


2. 中共「十五大」後,其政治局常委中已無軍方代表,顯示江澤民已牢牢掌控政權,駕馭軍頭。為了配合其多極化全方位的外交佈局,並擺脫1989年「天安門事件」的外交困境,去年是大陸外交極為活絡的一年。經由大國間的互動,正建構出新外交關係:以共同利益取代軍事聯盟,成為雙邊與多邊關係的基礎;以對話取代對抗,成為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而軍事外交在增進其國際關係與安全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主動對外說明國防政策,即為針對「中國威脅論」的消音工作,以化解西方國家的圍堵。因此遲浩田從1997年4月訪俄羅斯,11月訪美,今春2月出訪日、斐、紐、澳4國的活動,可以觀察其意圖和用意。而從此次4國訪問行程的活動安排中,亦可窺探其軍事外交策略靈活運用的一面。


3. 西方國家如美俄英法德日等大國所以極力主張與大陸進行軍事交流的主要考量是維持世界和平,面對世界上擁有最大軍隊的大陸,其政權本質仍是一黨專政的共產國家,希望藉由軍事交流和對話中,增加彼此瞭解,提高軍事「透明度」。俾知己知彼,彼此自我克制,世界始能相安無事。據大陸軍方聲稱,去年共軍邀請了「世界5大洲67個國家的150多批軍事代表團訪問北京」,共軍也先後應邀派出各級代表團100多批,訪問70個國家。其活絡程度,可見一班。


4. 大陸軍事外交的主要對象是美國,其對美的兩手策略是既聯合又對抗。如江澤民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訪美期間,與美方建立「建設性的戰略伙伴關係」。李鵬則在今年2月4日接受「中國新聞」英文月刊社專訪中,砲轟美國的一強獨大心態,令人印象深刻。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防部長科恩於今年1月17日訪問北平(科恩此為自去年江澤民訪美後,首位訪「中」的美國政府內閣成員,第五位訪「中」的國防部長。在此之前,科恩曾七訪中國大陸),並簽訂兩國「關於建立加強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協定」的歷史性文件(亞洲週刊,1998.2.15)。大陸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王克也於3月26日應邀啟程訪美。可見其交往之頻繁。


5. 大陸的軍事外交與兩岸關係:大陸欲借助世界多極化的大趨勢和全方位外交所取得的成果,調動軍方和外交資源、開闢遏阻「臺獨」的「第二戰場」。在科恩訪問亞洲的行程結束後,大陸「外交部」發言人宣佈了遲浩田的出訪日澳紐斐四國。此間的關連性值得注意。此外,大陸亦欲借助西方高科技,以提昇其軍事現代化,對我施壓,並在與美國交往中,施其「斧底抽薪」之計,值得注意。


三、現階段政治協商會議的定位及功能

「政治協商會議」是大陸體制的所謂「四大班子」之一。1949年初創時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具有「臨時國會」性質,中共政權的建立由它安排賦予「合法性」,隨後在大陸各地成立的各級「政協」組織等同當地議會。1954年大陸經由形式上的間接選舉,產生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政協」的「國會」、「議會」功能便宣告解除,退為不具權力的清談機關,但裡面仍聚合著一批有一定社會名望及活動能力的人士。


1957年的「大鳴大放」運動中,與中共合作多年的政客、在中共政權建立後因未獲實權而深感失望的章伯鈞等,主張變更「全國政協」為具法律位階的「上議院」,而不僅是統戰部屬下安置過氣政治人物的施捨站,結果引來大陸當局強烈的批判,斷然否決了「政協」參與立法的建議。從那以後,「政協」的主要職能是做大陸非共政治人士「政治學習」、「改造思想」的場所,各級「政協委員」的唯一責任,就是為中共施政歌功頌德。大陸民間歸納「四大班子」的功能,道是「黨委揮手」(指示方向)、「政府動手」(具體操作)、「人大舉手」(完成法律程序)、「政協拍手」(捧場叫好),可見貶意甚深。


鄧小平主政後,配合「改革開放」,給了「政協」稍大的政治活動空間,在章程中增加了「參政、議政」職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一環」,可以對中共黨和政府做言論上的「民主監督」,藉以顯示中共的「民主」,和大陸政治上的「團結」。由於世界其他國家沒有如大陸「政協」一般的非官非民、卻有自上而下完整組織體系的政治組織,大陸當局遂視「政協」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特徵之一。


從1994年八屆「政協」二次會議修改其本身「章程」後,「政協」內部言論尺度確有放寬,成員雖然仍是「協商」產生,但包容性有所擴大,中共也將本身的若干重量級幹部投放於「政協」之中,使得「政協」略具「元老院」的色彩,雖無明確法定位階,但發言已非全無影響。


今年開始的九屆「政協」,新成員達七成以上。若干在中共黨、政、「人大」班子中無法安排而又具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新興人士,被吸納到「政協」中,因而提高了這個「統一戰線」組織的份量。現任「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之一,他最近表示「要切實維護委員的權利,努力為委員履行職能創造良好的環境」。


由於各級「政協」成員龐雜,與社會各界聯繫廣泛,因此,對於它的職能與活動方式變化,有必要慎密觀察。


四、大陸實施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招生併軌改革


大陸「國家教委」、「國家計委」近聯合頒發「關於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招生併軌改革的意見」,要求1998年大陸大部分省市要實行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招生併軌改革,預期到2000年全部改革完成(中共「新華社」,1998.2.21)。

大陸所謂「中等專業學校」一詞,係來自蘇俄學制,包括技術學校(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等)、師範學校、醫藥及其他中等專業學校(貿易、銀行、合作、藝術等)三類(王章陵,中共教育制度,1970.7.p30)。所謂「併軌」是指中等專業學校招生,將國家任務招生計劃和調節性招生計劃合併,以一種形式和同一錄取標準招收新生。換言之,就是取消公費生和自費生的區別,變「雙軌」為「單軌」(人民日報,1997.2.18) 

大陸早期因實施「計畫經濟」,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學生,無論招生、培訓及畢業後就業,均須配合經濟計畫需求,學生實行免費上學,畢業後由國家統一分配工作。但自90年代實施「市場經濟」後,為減少政府經費負擔,乃准許學校招收自費生或委培生,因而產生招生的雙軌制:一為「國家任務招生計畫」,學生享受公費待遇;一為「調節性招生計畫」,學生須繳費上學。雙軌制的弊病是顯而易見的。同一學校、同一科系在同一地區所招收的學生,公費生錄取,有統一分發標準;而自費生則有依錄取標準降20分的規定,部分學校甚至有將錄取分發差距降到200分以上者。(人民日報,1997.2.18)。這就是所謂「分不夠,錢來湊」,以錢買分,錢出得多,就可讀好學校,這又叫「擇校生」。由於雙軌制招生,在同一學校班級,學生程度差異甚大,不僅影響教學,而且有錢交學費即可讀好學校,更導致教育界種種「不正之風」,並破壞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則。


大陸當局鑒於以上弊端,從1994年起,即在40多所高等學校進行招生制度改革試點,將雙軌制改為單軌制。此所謂「單軌制」,即統一招生計畫,統一錄取標準,學生繳費上學,畢業後自主擇業。1995年,試點高等學校增為240多所,1996年增加到660多所,1997年高等學校全面併軌招生(人民日報,1997.2.18,3版)。繼高等學校招生制度改革完成之後,今復開始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招生之併軌改革。

大陸中等專業教育是中等教育重要的一支。截至去年底,大陸共有普通中等專業技術學校3,251所(不含中等師範學校),在校生數為374.3萬人,當年招生數為129.6萬人(中國教育報,1998.2.23,1版)。今年實施併軌招生後,普通中等專業學校100多萬學生,將全部自己繳費,到2000年,行之多年的公費生制即告結束。

實施高等學校及普通中等專業學校併軌招生,對大陸教育而言,將為促進改革與進步的契機。因為,大陸各級學校,在計畫經濟體制規範下,學校辦學,只是依靠黨委命令辦事,「靠皇糧過日子」。而今學生公費制取消,學生對學校有選擇權;學校要吸引學生上門,從而徵收學費,充裕經費來源,是則必須確立教育開放與效益觀念,投入市場競爭,才能獲得生存。因此,招生併軌改革,對學校辦學自主權的爭取,以及對學校辦學目標、課程科系設置、管理方式、教學內容的改革,均有刺激作用,其對大陸加速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尤具正面意義。


五、香港移交後情勢:美、英、日提出報告

美、英、日三國分別於去年底及今年初,提出對香港移交後情勢評估報告,咸認移交後情勢大致良好:政黨活動仍活躍、法治仍維持、新聞自由仍維持、示威活動如常、經濟表現穩健,亦未有跡象顯示大陸干預香港特區自治。但是,以不具民意的「臨時立法會」取代「立法局」,「立法會」選舉是否能維持公平性,大陸能否克制不干預特區事務,以及港府官員是否過分揣摩大陸當局心意以致損害自治權之行使等,則是應關注的。綜言之,雖然目前仍不能太早下結論,但情形仍樂觀(美國眾議院亞太小組委員會「香港移交專責小組」,係由8位分屬兩黨的眾議員組成,於去年11月及今年3月間就香港移交後情勢提出第一、二季報告。英國政府依據「中(共)英聯合聲明」,每半年將就香港移交後情況是否符合「聯合聲明」,發表一次報告,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郭偉邦即在今年1月間,向國會提交香港移交半年情勢報告。日本內閣情報調查室亦就香港移交後情勢提出觀察報告。綜合上述報告之結果,大致認為整體情勢良好。美眾議院「香港移交專責小組」指出,去年公布第一季報告後,情況大致無改變,在該份報告中評估香港移交後3個月的情勢是「尚稱良好」,時過6個月,「專責小組」認為這句話仍適用。英國政府觀察香港情勢報告亦持正面描述,例如香港仍擁有自由和活力的新聞媒體、反共的刊物仍存在、政黨在公共辯論上仍活躍)。


政治權利和自主權應維護


(一)美方報告:


1.大陸和香港雙方行事審慎


在全球目光關注下,大陸和香港雙方都非常警覺,行事審慎,大陸負責香港事務官員及駐港機構均低調行事,力求克制不干預特區事務。在例行事務上,特區政府官員樂於行使自治權,更有證據顯示,港府官員甚至意圖影響大陸當局的政策。


2.政治自主權受關注


在較敏感的事務上,香港可能試圖揣測大陸高層心意行事,而這將腐蝕香港的自治權。此外,立法局遭非民選產生的「臨時立法會」取代,以及首屆「立法會」選舉大幅削減選民數目,並有遏制民主派之嫌,這些亦是令人擔心的。


(二)英方報告:


英國觀察到政治權利有隱憂。就特區政府處理港人內地所生子女來港問題上,令人擔憂英國的普通法是否能繼續實行。中華民國國旗在國慶日被拆除一事,令人關切警察權未來發展。傳媒自我審查的浮現,令人擔憂新聞自由。報告中呼籲香港政府對於「香港基本法」有關「顛覆」和「分裂國家」的解釋上,希望特區政府能持開放態度,以維護香港人權。

(三)日本報告:


內閣情報調查室認為就移交後情勢觀察,「行政長官」董建華之施政係以大陸意向為主軸。大陸對香港媒體及反政府示威行動之限制,表面雖趨緩,但實際上密切嚴控。


徐四民抨擊香港電臺言論取向


大陸「全國政協常委」徐四民於本年3月4日在北平之「政協」分組會議中,批評香港電臺由特區政府出資卻公然反對政府政策,並要求「特首」對香港電臺加以控制。此舉立即引起香港輿論之強烈不滿,咸認已明顯損害「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之原則。此一事件之影響包括:


1.香港某些親大陸人士的泛政治化心態受到打擊:


香港親大陸人士對香港電臺之不滿其實由來已久,由於大陸高層已明白禁止干預香港事務,故對某些親大陸人士的泛政治化心態將產生警惕作用。


2.處理不當恐將影響對「一國兩制」的信心:


由於香港電臺身兼官方管理及民眾喉舌的矛盾角色,此一事件如處理不慎,不僅可能引起大陸對香港特區的猜忌或損及香港特區的國際形象,並將可能影響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


3.香港電臺將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


雖然「九七」前港府曾與香港電臺簽訂編輯自主的協議,然因「九七」後香港部分領導人對新聞自由之看法偏向大陸,加上特區政府亦完全掌控香港電臺的經費,故預料未來香港電臺將會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


4.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將箝制新聞自由:


「特首」在徐四民事件後曾提及香港不能成為「反中基地」,並言明基本法第二十三條關於分裂、叛亂及顛覆罪等的立法工作,將待第一屆立法會選舉後再諮詢港人意見。一旦基本法第二十三條之相關法律獲得通過後,不僅香港電臺之命運難卜,整體而言,香港新聞自由的前景恐將日趨黯淡。


經濟整體表現穩健


英、美、日報告中對於香港特區政府在處理亞洲金融風暴危機上,予以正面評價。


(一)英國政府:


港府在處理經濟、金融和貨幣等事務,並未受到大陸的干預,即使在金融危機中亦然。英國政府對香港未來經濟表現亦表信心,並願在香港過渡期中扮演建設性角色,加強與特區的合作,協助特區成長。

(二)美方報告:雖有動盪,短期前景仍好


對於香港經濟未來發展,美方指出受到區域經濟不景氣影響,香港聯繫匯率制度遭遇到嚴厲考驗,利息上升,股市動盪,不動產業績下挫,旅遊業收益減少,大型公司倒閉;但是港府捍衛港元的決心堅決,香港銀行規範嚴格,貨幣市場顯示平穩。根據美國商會民調顯示,多數美商對香港經濟前景看好,仍願將區域總部設在香港。


(三)日方報告:移交後,香港經濟活動如常。大陸並未干預特區經濟事務。


貳、兩岸關係

一、海基、海協兩會聯繫近況

民國84年5月下旬兩岸兩會在臺北舉行第二次辜汪會談第一次預備性磋商,雙方就會談的議題達成包括加強兩會聯繫,強化協商功能,以及文教、新聞、農業、科技、旅行交流等八項議題的共識。雖於同年6月因大陸方面片面推遲,致協商中斷迄今,但政府仍主動營造兩岸和諧與安定的環境,積極推動恢復兩會的協商與交流。謹臚列兩年多來我方努力推動恢復協商的事例:

(一)84年6月16日,大陸海協會函告我方將推遲辜汪會談。同日陸委會即發表聲明,希望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管道繼續維持暢通,並期盼能如期舉行第二次辜汪會談第二次預備性磋商。

(二)85年4月29日,海基會致函海協會建議恢復辜汪會談及制度化協商。


(三)85年7月3日,海基會將董監事會議通過有關擬與海協會進行董監事互訪之提案,函告大陸海協會並詢問其意見。同月五日,海協會函覆海基會,未具體說明其處理意見。

(四)86年11月6日,海協會來函邀請海基會焦秘書長率董監事赴大陸參加經貿研討會開幕式,並到廈門、上海、北平進行參訪。翌(7)日,海基會回函建議由辜董事長率團前往訪問,會晤有關人士,並歡迎海協會亦組團來臺訪問。

(五)86年11月7日,海協會發布新聞稿,表示焦秘書長不前往,便失去兩會負責人溝通的機會,卻未函覆海基會。其後未說明原因而宣佈停辦該研討會。

(六)87年1月19日,海基會致函海協會請其回應11月7日我方電函。


(七)87年2月20日,行政院蕭院長向立法院做施政報告,再度宣示我方對兩岸交流與協商之一貫立場--只要有助於海峽兩岸和平發展與國家民主統一的議題,雙方都可以一步步提出來溝通和對話。


(八)87年2月24日,海協會來函表示願意協商安排兩會交流事宜。同年3月5日,海基會回函表示擬由會務負責人員率員進行會務交流,並磋商包括辜董事長參訪等兩會後續事宜,也歡迎海協會適當層級人員前來訪問。


(九)87年3月11日,海協會函覆表示願邀請海基會適當層級人員率臺灣經貿或文教、學術界有關人士組團前來參觀訪問或舉辦研討會。上述組團來訪期間,也可就兩岸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商談和辜振甫先生前來訪問等事宜非正式交換意見。同月17日,海基會函覆海協會同意組團前往訪問,就會務及雙方共同關切的問題,廣泛交換意見。

(十)87年3月26日,海協會函覆海基會表示雙方組團交流,兩會人員屆時可就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商談和辜振甫先生前來訪問等事宜非正式交換意見。

(十一)87年4月3日,海基會函覆海協會表示,為求以具體行動擴大兩岸交流,早日促成辜董事長訪問及恢復兩會協商,海基會願指派副秘書長層級人員於四月中旬或海協會認為為方便之時間,前往大陸磋商具體交流項目及相關事宜。

恢復兩岸協商及各項民間交流,有助於臺海關係進展,本會將指示海基會積極辦理後續相關事宜。我們也願意在各種交流與訪問活動中,增加對話、加強溝通,以進一步創造兩岸協商與交流的有利條件。

參、大陸工作

一、 本會委員會議通過開放「大陸地區配偶在臺延期照料幼兒案」


本會87年3月30日第86次委員會議審議通過開放臺灣地區人民之大陸地區配偶在臺育有六歲以下幼兒待撫育者,得申請在臺延期照料,每次在臺停留時間為6個月,來臺次數不再限制。本案如奉院核定,將由內政部據以修正「大陸地區人民進入臺灣地區許可辦法」,並發布施行。


本次通過開放大陸地區配偶在臺延期照料六歲以下幼兒,主要係基於「家庭團聚」及「哺育幼兒」等人道考量。而幼兒限於六歲以下,則係參酌現行兒童福利政策「幼兒」係指未滿六歲之學齡前孩童,及「兒童福利法」第三十四條有關兒童獨處之禁止年齡、「托兒所設置辦法」第十三條有關托兒年齡均在六歲以下之規定。希望本案能有助家庭團聚﹐並使幼子女從小能獲得父母良好之照顧與教育。


(二)「江澤民、朱鎔基體制」與權力消長


李鵬轉任「人大」,朱鎔基接任「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勢必調整,權力亦有消長。


1.「江朱體制」的形成。中央政治局講集體領導;但總書記、「總理」是第一、二號權勢人物。過去有「江李體制」之說;今朱取李而代之,當形成「江朱體制」。即使受制黨的領導,「國務院」還是黨中央之外的最大根據地。以朱鎔基的個性和使命感,當欲有所作為。(或以為江朱的個性,一柔一剛,可能有始無終,由合而分。如以江朱從上海到北平共事十年的經驗推斷,兩人的合作應無問題。或以為朱鎔基功高震主,江澤民何以自處?這可從雙方的情況分析。江已是第三代領導核心,又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權力趨於穩定。且朱並無逼宮的野心,其敢作敢當的個性,正可補江之不足。何妨表現容忍雅量。但如朱「勇往直前」,陷入地雷陣,「江朱體制」也可能瓦解)


2.李鵬、李瑞環的角色。在中央政治局七常委中,李鵬曾是江澤民的長官,李瑞環與江是同輩。在中共的權力結構中,「國務院」是第一線,「人大」是第二線,「政協」是第三線。李鵬的鬥爭性比較強,也許想落實「人大」的權力,以延續個人的權勢。但「人大」一向受制於黨;欲有所作為是很難的。當然,以其名列第二的資深常委身分,在中央政治局依然舉足輕重。李瑞環是權力高層唯一出身工人階級者,當年在天津市的政聲亦佳,原是「總理」候選人之一,因適逢「經濟掛帥」時代,乃落朱鎔基之後。但以其年齡(1934.9月出生)到2002年「十六大」時,仍可為總書記、「總理」的候選人。


3.胡錦濤的接班之路。因胡之出任「國家副主席」,有人以為是培養江的接班人。但如係對胡有計畫的培養,則應先有「常務副總理」或「人大委員長」之經歷,因此「十六大」接班,似言之過早。

(三)選票反映黨意與民意的矛盾


這次換屆選舉,一切中共中央決定,「人大」只是完成法定手續而已。但在等額選舉中,「人大」代表也突顯了黨意與民意的矛盾。例如李鵬當選「人大委員長」的贊成案,在2,947票中只得2,616票,反對和棄權326票。19名「副委員長」的選票,提名第三的姜春雲(原副總理)得票倒數第一(2,448票),而提名殿後的五名民主黨派主席,都名列前茅。「民建」主席成思危(2,905票)「民盟」主席丁石孫(2,903票)更獲得冠亞軍。這顯示人大代表對現代民主、政黨政治的嚮往之情,不願民主黨派當政治花瓶,以選票表達對民主黨派的期許。


(四)跨世紀的政策方針


九屆「人大」是跨世紀的五年,但在政策方針上只是去年「十五大」路線的延續。朱鎔基並未提出新一屆政府的施政方針。李鵬「政府工作報告」所提今年的八項工作,是黨中央批准的,朱鎔基當然執行。其中,今年的首要工作,當是「國務院」機構改革。機構改革在八屆「人大」時已經進行,但績效不彰。此次改革,比過去幅度大,難度亦大。其次是「國有企業」改革,這是經濟改革的攻堅戰役,今年將擴大推行股份制。這兩項改革,以三年為期,其成敗對朱鎔基及大陸,都有甚大的影響。至於政治改革,朱鎔基在記者招待會上已表態:在經濟領域可以勇往直前,政治領域佈有地雷,是不敢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