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壹、大陸與港澳情勢

一、大陸九屆「人大」、「政協」二次會議綜合分析 陳研究員力生主稿

  • 「政府工作報告」統一思想行動
  • 「鳥籠民主」進展有限
  • 「務實內閣」六大缺失
  • 民眾苦難與社會隱憂
  • 政治改革的壓力
  • 「江李朱體制」的形成

(一)「兩會」進行概況

  • 年度會議順利完成任務

    一年一度的兩會例會,已於1999年3月中旬先後落幕。一如八屆「人大」的末次會議、九屆「人大」的首次會議情況(如附表),順利進行,完成政治任務。在例行的「政府工作報告」等6個報告案之外,此次會議特有的修憲等3個法案,亦無爭議的完成立法程序。

  • 「政府工作報告」統一思想

    「人大」會議以朱鎔基的「政府工作報告」為主軸。名為審議,實是學習。雖然分組會議發言踴躍;而朱鎔基只採納了少數意見,對「政府工作報告」做了36處文字修正。因為人大代表除常務委員之外,可以「官民兩棲」。從中央到省市的黨政軍當權人物,都廁身國會議場。故「人大」會議受黨政系統的支配運作。這次「人大」會議的指導方針是:「統一思想,堅定信心,抓住機遇,知難而進,團結一致,艱苦奮鬥。」(人民日報,1999.3.5)由此可見「人大」會議的政治任務。

  • 「鳥籠民主」進展有限

    兩會的分組會議發言,有一些民主氣息。「人大」代表顧忌較多;「政協」委員還有敢言之風。有人批評每年建築工程事故造成的損失達1,000億元,是腐敗所致的「人禍」!但「新華社」控制新聞,對「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分組會議的發言,全部發稿;對一般代表、委員的發言,只選擇性的簡略報導。縱有議論批評,社會大眾不得而知。這是「鳥籠民主」,在籠子裡可以自由移動;卻不能離開籠子一步。

(二)去年施政的成敗得失

  • 成績–贏得「務實內閣」的名聲

    在「人大」會議開幕前夕,大陸傳媒(「中新社」,1999.3.4)以專訊宣揚朱鎔基過去一年的政績:「機構改革,大刀闊斧。國企改革,務求突破。三赴東北、五下災區。打私打假,周密部署。這是一個務實的內閣」。此舉為評價朱內閣的施政定調。朱在「人大」做政府工作報告時,獲得多次掌聲。在分組會議上,一片讚揚。在人大批准這個報告的表決中,得票率98.23%較去年李鵬得票率降低(贊成者2,821,反對者18,棄權者27)。

  • 缺失–壓制不住的深刻批評

    有譽有毀。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批評「政府工作報告」有6大缺失:1.機構改革「虎頭蛇尾」2.解決失業和下崗問題不力。3.解決「三角債」問題無力(報告隻字不提)4.對三峽工程等重點工程反腐敗無力(三峽工程投資從600億元膨脹到6,000億元,有人憂心成「豆腐渣工程」,報告避而不提)5.對農業與農民問題重視不夠。6.對「保八」(保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引起的浮誇風沒有懲罰處理(年終各地向中央報告的數字是「超八」,有11個省市的數字有虛報情況。)這些批評在大陸被封鎖;但已傳之於海外。(星島日報,1999.3.15)

(三)今年施政的重點及難題

  • 三大改革的難關

    三大改革仍是今年主要工作。省市機構改革難以樂觀。企業改革更是老、大、難問題。金融改革亦是知難而進;尤以人民幣幣值將接受嚴酷的考驗。

  • 農民的疾苦

    農村人多地少,隱性失業者1億人以上。盲流在外為民工者約6千萬人。而地方幹部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苛稅猛於虎。朱鎔基強調:要保持農村社會穩定,應做到「四不」(土地不能動、負擔不能重、糧價不能低、幹部不能凶)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農村問題不是幾句口號可以解決的!

  • 工人的徬徨

    工人是統治階級;但在「國有企業」改革中首當其衝。「新華社」宣稱已有99%的下崗職工再就業,但工業基地的黑龍江省,下崗職工65萬多人,有50萬人未能再就業。(「中新社」,1999.3.6)去年未再就業者約600萬人,今年下崗職工將有350萬人(星島日報,1999.3.14)如此失業大軍,再就業談何容易!

  • 軍隊的矛盾

    去年中共中央命令軍隊不再從事經商活動,引發軍內矛盾。今年國防經費比上年增長12.7%,大部分是做不再經商的補貼。江澤民在「人大」解放軍分組會議講話,要求軍隊站在大局、全局的高度。而軍方代表反應冷淡。並向大會提出議案11件,聯名代表346人次。提案內容包括:軍人及軍屬合法權益保護、軍人保險、軍事法院審理軍隊民事案件等。可見軍內的問題,不是思想教育可以解決的。

  • 社會的隱憂

    大陸政權以工農為群眾基礎。而年來農民和工人的抗議示威,此起彼落。官場的權力商品化,貪污腐敗,怨聲載道。城市爆炸案層出不窮。退休的喬石(前「人大委員長」)擔憂發生社會大動亂。朱鎔基亦期望農村社會穩定。現代農民揭竿而起不易;社會動亂的危機應在城市。

  • 政治改革的壓力

    朱鎔基的報告,諱言去年鎮壓民運人士的組黨活動,不談政治改革。兩會視政治改革為敏感問題。唯有「政協委員」劉吉(前「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在小組會上發言,引用鄧小平的話:「政治體制不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就深入不下去」。(蘋果日報1999.3.10)劉吉為江、朱「上海幫」人物,是否暗示此是鄧所遲遲不敢為者;江朱亦不敢闖政治地雷?以當前大陸形勢衡量,即使是地雷,也必須處理,等它爆炸,就難以收拾了!

(四)「江朱體制」的形成與前景

  • 江澤民賦詩,意有所指

    一年來,以黨的領袖、政府首腦組成的「江李朱體制」,應是共產政權正常的權力結構(走出毛的獨裁,鄧的「垂簾聽政」)。江朱剛柔相濟,尚能分工合作。江非兩會主角,卻出人意料的發表兩首舊詩。(3月15日人民日報刊出江在去年兩會期間所作七言絕句二首)或有意效毛的個人崇拜?或好整以暇以示政局穩定?值得探討。

  • 朱鎔基盡瘁,知難而進

    朱的性格敢做敢當,面對的任務艱難繁鉅。但撥亂返治,非一人之力,非一人之責。朱強調「在以江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謹守分際,不演「逼宮」。即使改革難關重重,也許鞠躬盡瘁,不至中途鞠躬下臺。

最近三屆人大會議概況表

屆別 共同議程 特別議程 開會日期
8屆五次會議 1.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2.國家計委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報告

3.財政部關於國家預算報告

4.最高法院工作報告

5.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

6.人大常委工作報告

1.國防法案

2.刑法修訂案

3.設立重慶直轄市案

4.關於香港回歸案

1997.3.1-3.14
9屆一次會議 同上 1.國務院機構改革案

2.國家領導機關換屆改組案

1998.3.3-3.19
9屆二次會議 同上 1.憲法修正案

2.「合同法」案

3.澳門特區九屆人大代表產生案

1999.3.3-3.15

二、中共九屆「人代會」二次會議「修憲」簡析 粟研究員明德主稿

  • 「鄧小平理論」入憲有助大陸社會安定
  • 大陸經濟發展將走穩健路線
  • 「依法治國」近期無法實現

中共「九屆人代會」第二次會議對其1982年所制憲法,作第三度修正。本次「修憲」草案,由李鵬任組長的「中共中央修憲小組」提出,計修改6處,共326字。「人代會」全體會議無任何異議照案通過。中共將這次「修憲」定位為「小修」,雖然如此,還是有幾點屬於本質性的變動,值得注意。

「鄧小平理論」被續於「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之後,載入「憲法」。這強烈暗示「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馬、列、毛原旨教義已告歸檔,今後中共所遵行的是鄧小平所倡「不管白貓、黑貓,能逮到耗子的就是好貓」的實用主義,即工作方法講求「實事求是」;政治上貫澈「中國共產黨領導」為核心的「四大堅持」;經濟上「改革開放」。鄧理論「入憲」,是要從法律上壓制極左派不斷掀起的各種爭議,大陸輿論界認為是給廣大有「回頭路恐懼症」者吃了定心丸。這一處置應有助於今後大陸社會的安定。

原「憲」序言中為大陸社會定性的文字:「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被強化為「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改動,應是著眼於杜絕再發生毛澤東式的以「大躍進」方式主觀地改變生產關係、反而斲傷生產力的狂想、惡行,使社會減少不正常的起伏。這是1958年周恩來、陳雲「反冒進」思維的延續,表明中共今後在經濟發展上走穩健路線。

「憲法」中加入「依法治國」一款,只能視為長遠目標的進逐,及應付經濟發展後漸次出現的有產階級的心理需求,近期尚無可實踐的現實意義。中共的「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從「人治」到「法治」,在意識上需要很長的轉型期。「鄧小平理論」的「兩個基本點」之一的「四大堅持」,便與「法治」觀念根本衝突,中國共產黨的位階既高於「憲法」,「法治」自不能在這一前提下成立。

比較具有勞動成果及經由直接勞動以外方式取得的財產保障意義的新「憲」文,是承認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修改之前,是將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定位為「社會主義公有經濟的補充」,公、私之間是主從關係。新「憲」賦予私、公經濟接近平等的競爭性地位。「政府」對私營經濟自不能任意壓抑、剝奪。這對現正在快速或長中的大陸私營經濟,具有相當的鼓勵作用。

大陸內外的政治異議人士,對於中共這次「修憲」,只給予「聊勝於無」的評價。其中幾種主要的不滿意見是:

(一)沒有規定「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文字,顯示私有財產並未享有與公有財產同等的保障。

(二)「人民民主專政」跟「依法治國」是對立的。必須取消包括「人民民主專政」在內的「四大堅持」,「依法治國」才有實質意義。

(三)憲法中既將中國共產黨置於超越國家的地位,那不但使作為「最高權力機關」的「全國人大」矮化,也擺明是「以黨治國」。

(四)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在和平建國階段已經由實踐檢驗是失敗的,根本不應留在「憲法」之中。

(五)任何人名及空泛的理想,都不應出現在憲法上。

中共官方只經由「人大常委會」層下一名中級官員正式回答了第一種不滿意見,但理由牽強,並無說服力。其它幾種意見中共高層採批判態度予以拒絕。

中共經由其「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田紀雲出面說明:「修憲」的原則是:「可改可不改的問題不作修改」,「只對需要修改的並己成熟的問題作出修改。」若田某的話可為準據,則中共在將來仍有可能對其憲法「小修」、「中修」甚至「大修」。本次修訂之後,該「憲」仍具有高度的不穩定性。

大陸「憲法」變動簡表 製表人:粟研究員明德

日期及主法機構 性質 主要創制或變動內容 最後結果
1949.9.2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

制定「共同綱領」為代憲法 含序言及主文七章60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國家」「保護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及其私有財產」。外交上向蘇聯一邊倒。 新憲產生後自然失效
1954.9.20

第一屆「全國人代會第一次會議」通過

制憲 含序言及總綱、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旗、國徽、首都等四章共106條。規定國體為「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在「文化大革命」中未經宣告即予廢止
1975.1.27

第四屆「全國人代會第一次會議」通過

制憲 結構與被廢前憲基本相同,但僅30條。不再設「國家主席」,取消「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以「革命委員會」取代各地方「人代會」及「政府」先規定「公民義務」,而後才是權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統率全國武裝力量」。 「文革」結束後被認為「有嚴重缺陷」,予以廢止。
1978.3.5

第五屆「全國人代會第一次會議」通過

制憲 分四章60條。序言中有「臺灣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恢復若干在前憲中被取銷的公民權利,對「文化大革命」仍全面肯定,保留「革命委員會」。 被認為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所訂新路線相悖,予以等同廢止的「全面修改」。
1979.7.1

第五屆「全國人代會第一次會議」通過

修正個別條文 修正8項內容,15款,增加1款。取消「革命委員會」,縣以下「人民代表」改為直接選舉。 修正條文適用至今未變
1980.9.10

第五屆「全國人代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修正第四十五條 取消公民「有運用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的權利,保留「公民有言論、通信、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罷工的自由」。 修正條文適用至今未變
1982.12.4

第五屆「全國人代會議第五次會議」通過

「全面修改」前憲,等同制憲。 除序言外,含四章138條。規定「今後國家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國家體制除恢復「國家主席」外,並新設「中央軍事委員會」。「人民公社」仍予保留。 若干規定被認不合時宜,予以修正。
1988.4.12

第七屆「全國人代會第一次會議」通過

修正個別 增加:「國家允許私人經濟在法律規定範圍內存在和發展」「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等文字。 修正條文適用至今未變
1993.3.29

第八屆「全國人代會第一次會議」通過

大幅修正 正式將「四大堅持」入憲,取消「人民公社」,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改稱「國營經濟」為「國有經濟」。 修正條文適用至今未變

三、大陸第九屆「人大」、「政協」有關經濟議題之簡析 李副研究員俊昇主稿

  • 在九屆二次「人大」會議中,表決議程包括了9項報告及法案。其中與經濟議題相關的便有5項之多,故本次「人大」會議可謂經濟掛帥
  • 「總理」朱鎔基在1998年「人大」所提出之「一個到位、三個確保、五項改革」的支票,似乎都因外在形勢,或多或少跳票
  • 朱鎔基個人務實負責的作風對民眾依然有其魅力,本次「人大」會議中,朱的「財經內閣」仍獲得與會「人大」代表高度的贊成票支持
  • 本次「人大」通過修憲案,提升大陸私營企業的法律定位,但私營企業要獲得真正與「國企」平等的地位,仍有一段漫長的路
  • 本次「人大」亦通過大陸第一部完整的「合同法」草案,若能切實執行,對大陸民眾及外國投資者的權益,將更有保障
  • 由本次「人大」會議可知,固然大陸當局有改革意圖,但在整體政經環境的限制下,大陸未來經濟發展,究竟能夠取得多少突破性進展,值得繼續密切觀察

大陸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二次會議於1999年3月5日至15日召開。而九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二次會議則於3日至11日舉行,。此兩會職能大不相同,「人大」為大陸「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而「政協」只是統戰組織。在九屆「人大」二次會議中,表決議程包括憲法修正案、朱鎔基政府工作報告案、去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與今年國民經濟與發展計畫案、九八年預算執行情況及九九年預算決議案、合同法、澳門特區第九屆人大產生辦法、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案、及最高院、最高檢工作報告決議等9項報告和法案(工商時報,1999.3.15),其中與經濟相關議題有5項之多;而「總理」朱鎔基上任一年的工作成績報告,更是眾所矚目的重頭戲。在「兩會」會議中,與會代表所討論的議題,亦大多數與經濟有關,本屆「兩會」會議可謂經濟掛帥。茲將此「兩會」會議中(特別是「人大」會議),有關經濟議題之決議,摘述如下:

(一)朱鎔基政府工作報告案

大陸「國務院總理」朱鎔基1999年3月5日在「人大」會議舉行政府工作報告,這是朱鎔基政府自去年3月上任以來首次之政府工作報告。回顧去年朱鎔基在就任後記者會上,斬釘截鐵地提出「一個到位(經濟成長8﹪,物價膨脹低於3﹪,人民幣不貶值)、三個確保(三年內辦好大多數大中型「國有」企業脫困;徹底改革金融體系;完成政府機構改革)、五項改革(糧食銷售體制、投融資體制、住房制度、醫療制度、財政稅收制度等五項改革)」的支票,似乎都因外在形勢,或多或少跳票。雖然在力保人民幣不貶值、「國務院」機構完成改革、經濟成長率接近8﹪(儘管數據可能有灌水之嫌)、打擊走私、推動政府部門和所屬企業脫鉤、軍企脫鉤等改革措施方面,朱鎔基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另一方面,「國企」改革問題重重、下崗工人急速大量增加造成社會不安、住房、醫療和金融制度改革停滯不前、通貨緊縮持續、「廣信」事件造成外商對大陸喪失投資信心等等,嚴格地說,朱鎔基主政一年來,在整體經濟方面的表現,並非令人滿意。但毫無疑問,朱鎔基仍是當今大陸權力核心中,最具經濟眼光的政治人物,其個人務實負責的作風對民眾依然有其魅力,因此大陸人民仍願意多給朱鎔基一點時間以解決各項難題。由3月15日下午「人大」會議所通過的表決票數可知,朱鎔基的「財經內閣」,明顯獲得與會人大的支持,在「政府」工作報告的決議草案表決票數方面,共2,821票贊成,反對票18票、棄權27票,贊成率98.4﹪,較去年減少0.8個百分點。贊成率下降的原因可能與部分人大代表對朱鎔基改革措施所引發的社會問題不滿意有關(工商時報,1999.3.16)。

再者,朱鎔基在本屆「人大」會議中,明確指出大陸今年的經濟成率定為7﹪左右,但展望今年大陸的經濟情勢,並不容樂觀。「國企」及金融制度改革滯礙難行、內需疲軟、失業率飛漲、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出口衰退等,皆是相當不易解決的難題。其次,大陸官僚體系嚴重的貪污腐化,社會治安日趨敗壞,更是大陸經濟發展的嚴重致命傷。在銀行呆帳方面,大陸「國」銀合計超過2,000億美元之呆帳,去年雖經大量發行公債挹注資本金,並打消呆帳,但由於「國企」營運仍需注入大量資金,因此未來「國」銀之呆帳勢必累積愈多;並且許多西方學者已批評大陸當局之赤字預算政策短視近利,對整體經濟體制之改善,長遠經濟之發展並無助益(華盛頓郵報,1999.3.5)。另外,朱鎔基大力推動各項改革措施,無可避免將得罪許多既得利益集團,樹立許多敵人。因此,朱鎔基未來的挑戰,勢必十分艱鉅,是否能安渡各項經濟及政治難關,值得密切觀察。

(二)憲法修正案草案獲得通過

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於3月9日向「人大會議」提出憲法修正案,建議對大陸憲法進行6項主要修改,包括將私營經濟、鄧小平理論和大陸「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入憲。這是大陸自1982年所通過的新憲法基礎上,第三次修憲。憲法修正案和私營經濟密切相關的部分,為憲法第11條。草案建議在憲法中寫入「個體、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在此之前,私營經濟在大陸憲法上只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補充」(聯合報,1999.3.10)。據大陸「人大副委員長」田紀雲表示,這些修改,是為了有利個體、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這項備受矚目的憲法修正案,在「人大」大會中採無記名投票方式表決後,以2,811票贊成順利通過(工商時報,1999.3.16)。

私營企業以往在大陸被視為「黑五類」,備受歧視。而大陸此次之所以通過憲法修正案,主要原因乃是由於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大陸經濟成長趨緩,而「國企」經營效率不彰,虧損累累,「國企」改革又造成下崗職工急速大量增加,影響社會安定。反觀私營企業,過去20年間,雖然受到頗多限制,但仍有相當成長,私營企業戶數由10年前的9萬多戶發展到百萬多戶,平均每年增長34﹪。註冊資金由人民幣84億元增加到5,000多億元,平均每年增長67﹪。產值由人民幣97億元增加到3,900多億元,平均每年增長58﹪。消費品零售額由34億元增加到1,800多億元,平均每年增長64﹪,私營企業已成為大陸經濟改革的重要推動力量(「中新社」,1999.1.29)。因此大陸當局希望增加私營企業取得資金的管道與市場的機會,把以往備受壓抑的私營企業轉化為大陸經濟成長的動力之一,以吸收「國企」改革所釋出的大量失業人口,維持社會安定。

長期以來,大陸銀行只以「國企」為主要貸款對象,而最近貸款也擴及中小企業;另外,大陸當局準備在若干城鎮,以地方政府的財政預算,為中小企業成立信用擔保基金,並考慮成立次級證券市場,以支援中小企業籌資,這都是明顯的例子(經濟日報,1999.2.22)。綜觀大陸此次「人大」修憲案,固然將私營企業由以往屬於「補充」性質的附屬地位,提升到「重要組成部分」,與「國企」平等,但大陸法律中對於私營企業的歧視性條文,並未同步修訂釐清。此外,憲法修正案中也並未進一步保護私有財產。因此,大陸私營企業若要獲得真正平等的地位,仍有一段漫長的路。

(三)其他相關草案

其他通過的經濟議題包括,「國家計畫發展委員會」所提出的經濟發展報告,財政預算案及合同法草案(工商時報,1999.3.16)。值得一提的是,本屆「人大」所通過的合同法草案,是大陸第一部完整的「合同法」。大陸過去20年來因為缺少合同方面較完整的規範,契約關係常常陷入無法可依的窘境,行政部門和幹部得以上下其手,民眾及企業因此常常走後門、講關係,各種糾紛層出不窮,不止民眾吃虧,也長期受到臺港澳商人及外國投資者的批評,成為大陸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此次「人大」通過合同法草案,若能切實執行,可望減少這方面的弊病,對大陸民眾及外國投資者的權益,也更有保障。

(四)結論

綜觀大陸本屆「政協」、「人大」會議,和去年相較,今年議程平平,並無特別之處。以經濟的角度分析,本屆「人大」通過修憲草案和合同法草案,顯示大陸當局進一步改革經濟制度的意圖;而朱鎔基於「人大」會後記者會中所宣示的未來施政方針,也明顯地跳脫了傳統共黨意識窠臼。但基本上,目前大陸政治制度仍是共產黨一黨專政,經濟體制仍是「中央集權式計畫經濟」。其經濟制度之運作過於僵化,「人治」色彩濃烈,「法治」精神不夠落實,並且內部問題重重,積弊甚多。日本讀賣新聞認為,未來朱鎔基將陷入一場「苦戰」(讀賣新聞,1999.3.11)。而產經新聞則認為,大陸8﹪的經濟成長率僅代表著維持穩定就業情勢下,經濟發展的最低限度;故7﹪的經濟成長率即為負成長。即使今年大陸真能達到7﹪的經濟成長率,失業問題並不能獲得根本解決。由此可知,固然大陸當局有改革意圖,但在整體大環境的限制下,大陸當局將繼續面臨更嚴酷的挑戰。

四、新疆動亂有擴大趨勢 王研究員章陵主稿

  • 新疆分離運動歷史久遠,1962年「伊犁事件」後再度復燃。
  • 近10餘年來,新疆暴動事件顯繁,1999年復發生多起,甚至傷及導彈基地。
  • 海外疆獨勢力已整合,建立類似「流亡政府」組織,開展「新疆問題」國際化活動,並積極策劃新疆境內武裝鬥爭。

(一)背景說明

新疆為多民族聚居地,其中,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佔48%。自大陸建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始由內地大量移民新疆。由於原住民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均與漢人不同。融和困難,兼以大陸政策失誤,因而形成嚴重的民族衝突,並再度出現「新疆獨立」的分離運動。

新疆分離運動有其久遠歷史,1930、1940年代,曾有2個「東突伊斯蘭共和國」曇花一現。1958年,大陸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搞得天怒人怨,民不聊生。1962年,新疆伊犁、塔城等地區人民,因不甘忍受空前人禍,乃憤而搗毀政府機關,與軍警發生整整3日的流血衝突,隨即開始了10萬人的大逃亡。此即「伊犁事件」(開放,1996.7,p.41)。當時在蘇聯已成立「東土耳其斯坦革命陣線」組織,「文革」時期,該組織在新疆已有78個基屬組織,其骨幹即多為前「東突共和國」成員。從此,分離運動火苗,即在新疆再度復燃(前哨,1998.11,p.32)。

(二)歷年新疆暴動愈演愈烈

自「伊犁事件」後,新疆歷年均連續發生暴動及破壞事件。

1981年10月,在喀什地區,因挖水溝打死疆民的刑事案件演變成民族糾紛,發生最為嚴重的警民衝突流血事件,涉及少數民族群眾近萬人(鄧力群,當代中國的新疆,p.130)。

1994年4月,在喀什以南的阿克陶縣巴仁鄉,「伊斯蘭敢死隊」發動武裝暴動,企圖建立「東突共和國」(前哨,1998.11,p.33)。

1995年4月,在新疆伊犁地區的昭蘇、特克斯、鞏留、新源、尼勒克、察布查爾等6城市,發生反政府集會,示威活動,罷工罷市,當時有5萬多人參與(動向,1998.6.p.13號)。

1996年5月,新疆地區發生17次武裝暴動,48宗爆炸破壞事件(動向,「記新疆空前大暴動」,1996.6)。

1997年2月,伊犁地區發生反漢示威,僅伊犁、鞏留兩市即有600多人傷亡,1,000多人被捕。「新疆政協副主席」阿榮汗.阿杏遭襲擊受傷(大陸工作簡報,1997.2.13;1997.8.14)。

1998年7月中旬,有15名漢族幹部受攻擊;8月10日,暗殺7名大陸公安人員和武裝警察;8月16日,攻擊伊犁市和昭蘇等市監獄,劫走80名政治犯(前哨,1998.10,p.28)。

1999年2月12日,烏魯木齊維吾爾族人掀起示威運動,要求「新疆獨立」,參加者12,000多人,與3,000多名警察衝突,結果拘捕150人,喪生15人(法國廣播電臺,1999.2.17);駐守新疆庫爾勒的共軍3824部隊所屬一個導彈基地,1999年初被放火攻擊,導致基地全部毀滅,官兵21人喪生,6人受傷,18輛軍車及大量軍用物資被燒毀(自由亞洲電臺,1999.2.28);去年(1998)8月,江澤民訪問新疆,即發生2起爆炸事件(澳洲廣播電臺,1998.8.4)。據流亡土耳其的新疆維吾爾族伊斯蘭分離主義份子宣示:如果大陸不同意新疆獨立,他們將在大陸,特別是北京製造恐佈劫機事件(加拿大電臺,1998.3.12)。

(三)海外疆獨勢力日益擴張

新疆是大陸17個沒海沒邊省區之一,邊境線達5,600公里,與新疆接壤的國家,除蘇俄外,都屬伊斯蘭教世界。歷年新疆人流亡哈薩克者30萬人,流亡土耳其者亦近10萬人(前哨,1998.11,p.30)。境外勢力介入新疆分離運動甚力,僅在土耳其成立疆獨運動組織即有「東土耳其斯坦抵抗組織」、「東土耳其斯坦青年之家」、「世界泛突厥代表大會」等。新疆週邊國家對新疆或暗中支持,或公開同情。如1998年7月中旬,大陸在喀什地區破獲恐佈份子訓練基地,即由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一手操作。再為頗具規模的境外疆獨武裝組織「東土耳其斯坦青年之家」,長期以來受安卡拉政權庇護(前哨,1998.11,p.30)。

1998年12月10日,來自哈薩克等11國新疆異議組織領袖及代表,在土耳其首都突厥民族俱樂部召開第三屆民族大會,正式決定在土耳其成立「土耳其斯坦民族中心」,以爭取新疆獨立為宗旨,涵蓋所有新疆異議組織,實即等於土耳其斯坦「流亡政府」。該中心已在美、德、土耳其及沙烏地阿拉伯駐有代表,並在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等11國積極活動。

近日海外疆獨組織在阿富汗喀布爾召開數次會議,決定:

(1) 支持在新疆樹立「民族獨立政權」,聯合海內外各激進派勢力,派遣志願兵赴新疆,以激化疆獨活動。

(2) 在中東,中亞國家軍事支援下,派遣領導成員,參與在哈薩克、阿富汗的軍事戰鬥營訓練活動,以提昇組織成員的指揮、戰鬥能力。

(3) 積極走私軍火入境。據新疆海關統計,98年全年計查獲從哈薩克等鄰邊國家,企圖走私入境的大批制式武器和彈藥,其價值超過360萬美元。

綜觀海外疆獨活動,在策略上,顯示一方面在組織上力求整合,強化自身戰鬥力,並凸出新疆境內武裝鬥爭,迫使大陸妥協;一方面則走達賴路線,積極開展國際活動,使「新疆問題」國際化,以加速疆獨目標的達成。此與達賴僅依靠國際化力量達成藏獨目標的做法,顯已大不相同。而大陸除在境內採取強力鎮壓政策,並通過外交,與中亞高層互訪,獲取打擊海外疆獨的保證;亦通過跨國合作,緝捕海外疆獨成員,或削弱海外疆獨勢力的成長,1999年4月下旬,大陸「人大委員長」李鵬將分訪土耳其、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其任務之一,即在於此。

五、「江.朱」聯手,外交出擊 蔡研究員禎昌主稿

  • 「兩會」期間(3月3日至15日)是大陸外交的假期,會後高層人士,傾巢而出辦外交。
  • 大陸外交困境主要肇因於「中國威脅論」的疑慮與大陸人權紀錄不彰。
  • 朱鎔基訪俄,意在改善雙邊不均衡的經貿關係,以鞏固其他層面的合作。
  • 江澤民今年將二度訪歐是重歐的表現。此次江訪歐,備受人權問題所困,但也成功地化解人權的壓力,歐盟今年放棄在日內瓦國際人權會議提案譴責大陸與江的出訪不無關連。
  • 朱鎔基訪美,或許是大陸扭轉外交頹勢的希望所寄。

大陸當局在辦完年度「兩會」(「人大」和「政協」,1999.3.5-15、1999.3.3-11)後。隨之展開外交攻勢,大舉向歐洲進軍。大陸的外交困境來自於國際間「中國威脅論」的疑慮與中共人權紀錄不彰,尤其去年對民運人士的逮捕判刑引起西方國家的譴責。「中」美雙方由於在人權問題、美、英國出兵伊拉克問題、TMD問題、李文和間諜案問題、北約轟炸南斯拉夫問題、馬其頓維和部隊延期案等,齟齬不斷,關係緊繃。而「中」日關係又遇挫折,因此拉攏歐洲以制美、日,遂為其必然的選擇。茲簡述大陸今年以來之主要外交活動如下(詳見附表);

(一) 唐家璇出訪非洲5國及歐洲6國

大陸「外交部長」唐家璇於1月2日出訪埃及、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贊比亞和法國等6國。唐此行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非洲國家關係鞏固邦誼。江澤民曾於1996年訪問非洲6國,1997年李鵬也訪問過非洲7國,去年大陸挖走了我邦交國南非、尼日、中非和幾內亞比索4個國家。目前大陸與非洲的貿易額接近50億美元。唐訪問法國則是為了強化其「大國外交」的關係。法國是大陸在歐洲的主要外交重鎮。另外「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也率團出訪非洲5國(詳見附表)。唐家璇於3月17日至29日出訪歐洲5國(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德國),並出席3月28日至29日在德國舉行之二屆歐亞外長會議。時間正與江出訪歐洲巧合。

(二) 胡錦濤赴非洲4國訪問

大陸「副主席」胡錦濤於1月23日至2月4日赴非洲馬達加斯加、加納、科特迪瓦和南非4國進行訪問,其目的乃為鞏固與非洲國家之邦誼。

(三)朱鎔基出訪俄羅斯

「總理」朱鎔基於2月24日至27日出訪俄羅斯,這是朱鎔基出任「總理」後首次訪問俄羅斯。主要隨員有「國務委員」吳儀、「計委主任」曾培炎、「國科委主任」劉積斌、「鐵道部長」傅志寰、「外貿部長」石廣生等。兩國目前是處於「戰略協作伙伴關係」,政治上和國際事務上,相互唱合,共同牽制「一超」美國。但是兩國貿易卻是下降態勢。1998年雙邊貿易額為54.8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0.5%。雙方認為兩國經貿關係有巨大發展潛力。大陸將鼓勵企業家前往投資,生產俄國需要的產品。雙方在森林資源開發和能源領域方面可能成為合作項目。至於在國際事務上方面,世局最近發生的一系列問題如:英、美出兵伊拉克、TMD問題、北約出兵南斯拉夫問題、馬其頓維和部隊延期案等等,雙方都在同一陣線相互支援,反對英美等國的作為,冷戰思維隱然浮現。

(四) 江澤民出訪歐洲3國

江澤民是於3月20日至30日出訪義大利、瑞士、奧地利3國。

1. 江澤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經貿,主要是因歐洲整合成功,成為多極世界的重要一極。歐元發行,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與美元分庭抗禮的強勢貨幣,大陸欲發展經貿,必然要爭取商機,尤其遭遇「中」美關係緊張,大陸欲加入WTO仍不得其門而入之際,更須歐洲國家助其一臂之力。歐盟是大陸第三大貿易國,加上日本經濟疲乏,歐盟已取代日本成為大陸的第一大出口區。而西歐先進國家的技術資金更是大陸突破瓶頸,仰賴所在。

2. 化解人權問題的壓力:人權問題的壓力是大陸今年外交困境的主因。日前美國已宣佈將在今年日內瓦聯合國人權大會(3月22日至4月30日)中提案譴責。歐洲方面,由於江澤民出面疏導化解,歐盟宣稱今年仍然維持與去年一樣,不在人權大會上提人權問題,可以說,江澤民是打經貿牌以制衡人權牌。從附表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江.朱」聯手,外交出擊。江澤民今年內至少有2次訪歐計畫,朱鎔基訪俄後馬上要在4月份訪美。分赴各地,加強與各國之關係。而其他的相關人士也將傾巢而出。

附表  今年以來大陸外交活動主要內容摘要        製表人:蔡研究員禎昌

日期 今年以來中共外交活動主要內容摘要
1999.1.2 「外長」唐家璇出訪非洲5國和法國(埃及、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贊比亞和法國)
1999.1.5 李鵬會見芬蘭副議長及哥倫比亞眾議院議長。
1999.1.7 朱鎔基會見盧森堡首相容克。
1999.1.7 胡錦濤會見日本參議員代表團。
1999.1.7 朱鎔基會見日本自民黨前政調會長山崎拓。
1999.1.11 李鵬會見玻利維亞眾議長一行。
1999.1.10-17 玻利維亞議會代表團訪問大陸。
1999.1.12-14 「外長」唐家璇訪問贊比亞。之後結束非洲5國之行。
1999.1.15 唐家璇訪問法國,與法國外交部長會談。
1999.1.19-20 「副總理」錢其琛赴哈薩克出席該國總統就職典禮。
1999.1.19-27 「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率團出訪非洲5國。
1999.1.21-25 孟加拉共和國外長訪問中國大陸。
1999.1.23-2.4 大陸「副主席」胡錦濤赴外洲4國訪問。(馬達加斯加、加納、科特迪、南非)
1999.1.24-31 老撾(寮國)總理喬本潘訪問大陸8天。
1999.1.31-2.6 聖盧西亞總理訪問大陸7天。
1999.1.31 李鵬會見智利眾議院議長。
1999.2.1 李鵬會見立陶宛議長。
1999.2.3 江澤民會見聖盧西亞總理。
1999.2.5 江澤民會見美國時代公司總編輯。
1999.2.5 泰國總理會見唐家璇。
1999.2.8 李瑞環在北京會見烏拉圭眾院議長。
1999.2.9-12 東埔寨首相洪森訪問大陸。
1999.2.9 大陸宣佈與馬其頓共和國斷交。
1999.2.10 江澤民會見東埔寨首相洪森。
1999.2.22 國務委員吳儀赴俄訪問陪同朱鎔基。之後吳將續訪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
1999.2.24-27 朱鎔基出訪俄羅斯。
1999.2.25 江澤民會見越共總書記黎可漂。
1999.2.25 俄國總統葉爾欽會見朱鎔基。朱並與俄總理普里馬科夫舉行會談。
1999.2.25 大陸反對延長聯合國駐馬其頓維和部隊之任期。
1999.2.27 「中」越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建立兩國睦鄰友好與全面合作關係。
1999.3.1 江澤民會見古巴外長。
1999.3.1 朱鎔基會見美國國務卿歐布萊特。
1999.3.2 江澤民會見歐布萊歐。
1999.3.3 江澤民會見日本早稻田大學校長奧島孝康一行。
1999.3.5 江澤民會見美國前國防部長斐利。
1999.3.8 胡錦濤會見剛果外交部長。
1999.3.12 吳儀結束歐洲5國訪問。
1999.3.15 唐家璇會見土耳其外交部次長。
1999.3.17-29 唐家璇出訪歐洲5國(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德國。3月28至29日唐家璇,出席第二屆歐亞外長會議)
1999.3.19 錢其琛在澳門會見葡國總統。
1999.3.20-30 江澤民出訪歐洲3國(義大利、瑞士、奧地利)。
1999.3.30-4.18 李鵬將出訪歐亞6國(希臘、土耳其、敘利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泰國)。
1999.3.28-4.4 美國貿易部長戴利率團訪問大陸。
1999.4.6-14 朱鎔基將出訪美國。8日朱將會見柯林頓總統。
1999.5.12-14 德國總理施洛德將訪問大陸。

六、「中」美軍事交流起伏不定 歐錫富先生主稿

  • 「中」(共)美軍事交流今年擴大規模,美國航艦將首訪大陸。但雙方關係緊張,軍事交流計畫生變。
  • 兩國達成官員互訪、海上安全、元首通訊、互不瞄準核武、人道救援、環保合作、觀察演習、軍事透明化等8項協議。
  • 軍事交流是全面交往的手段之一,美國目的在和平演變大陸,大陸則在擴大合作,避免對抗。
  • 雙方藉軍事交流搜集情報,美國力促大陸軍事透明化,大陸則在取得科技與提高戰力。
  • 軍事交流隨「中」(共)美關係好壞起伏,目前雙方關係持續惡化,軍事交流可能空洞化。

(一)今年規模最大,美國航艦將首訪大陸

大陸與美國的軍事交流活動,今(1999)年將更為頻繁。4月國防部長柯恩(Cohen)將訪問大陸。5月共軍「總政治部主任」于永波,6月「海軍司令員」石雲生將相繼訪問美國。7月美國航空母艦星座號將停靠大陸,進行第一次「航空母艦外交」(聯合報,1999.2.22,13版)。今年的軍事交流計劃,為1980年代以來,「中」(共)美間規模最大的一次。

「中」(共)美兩軍今年將進行人道主義救援和減災沙盤研討會;互派軍事代表團商討軍事環保技術問題;互派人員觀摩對方聯合訓練演習;互派學員到對方軍事院校學習;大陸軍艦訪美並與美方舉行海上搜救室內研討會(聯合報,1999.1.22,13版)。這是1998年大陸「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訪美時,與美國防部長柯恩所達成的協議,預計將執行80項以上的軍事交流計劃。但因中共竊取美國核武機密事件使得雙方關係緊張,未來軍事交流計畫生變,美國參聯會議主席薛爾頓已決定延後訪問大陸(中國時報,1999.3.23,14版)。

(二)「中」(共)美達成8項軍事合作協議

「中」(共)美軍事合作與交流,是「中」(共)美關係其中的一部份,更隨著雙邊關係好壞而呈現波浪起伏的狀態。大陸「國家主席」江澤民與美國總統柯林頓於1997年、1998年舉行高峰會議,雙方同意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兩國的軍事交流活動才熱絡起來。在這方面,一共完成8項具體協議與措施如次:1.建立兩國國防官員定期會晤機制。2.簽署「關於建立加強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協定」。3.建立兩國元首間通訊聯絡。4.兩國達成互不將各自戰略核武瞄準對方的協議。5.達成兩軍在人道救援和減災方面展開合作的協議。6.達成兩軍在軍事環境保護方面進行合作的協議。7.達成兩軍互派人員觀察對方聯合訓練演習的協議。8.增加軍事透明度。今年雙方的軍事交流活動,是在既有的協議下進行的。

(三)軍事交流為全面交往的手段

根據美國國防部1998年「東亞安全戰略報告」,美國除了加強美日、美韓與其它亞太國家的安全合作外,更強調與大陸「全面交往」,建立雙方長期關係(U.S. Dept. of Defense,p. 1)。美國一方面透過交往政策,企圖改變大陸,將大陸融入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社會,與大陸進行軍事交流只是達到這種目的的手段之一。另一方面,也做好一旦大陸對美國構成威脅,轉而進行遏制的準備。大陸相信,美國交往是手段,遏制是目地。未來雙方關係將呈現大局基本穩定,局部摩擦不斷的特色。大陸同意擴大交往,因為可以降低遏制面,擴大合作面,有利於消除敵意,避免對抗。

(四)雙方乘機搜集情報,交流成果有限

「中」(共)美擴大交往,軍事交流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表面上交流頻繁,實際上卻有搜集情報,了解對方虛實的作用(聯合報,1998.2.8,3版)。美國已經接待200多名大陸高階軍官,展示美國的優勢軍力,讓大陸不敢輕舉妄動。此外,美國開放基地與演習,交換大陸軍事透明化,促進溝通,防止發生誤解(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1999.2.25,p. 28)。反之,大陸藉著軍事交流,學習外軍的尖端科技與作戰訓練,提高大陸的作戰能力(中國時報,1999.2.21,14版)。

軍事交流並非毫無保留,雙方極力避免讓對方看到不該看到的東西。美國抱怨大陸對交換軍事能力、國防現代化、及戰略企圖毫無興趣。大陸拒絕美國參觀空中加油訓練、Su-27基地、基洛級(Kilo)潛艇、全國指揮中心、以及位於福建的訓練基地。美國防部長柯恩表示,他前往大陸訪問時,將向大陸提出互惠的要求(Defense News,1999.3.8,p. 4)。一般而言,軍事交流成果有限,以公關性質居多。

(五)軍事交流可能空洞化

軍事交流是全面交往的工具。它依附於「中」(共)美整體關係的發展,並隨著雙方關係好壞而起伏不定。人權、武器擴散、貿易不平衡、與臺灣問題為「中」(共)美關係的4大基本矛盾。最近大陸抨擊美國決定在「經太地區」部署戰區飛彈防禦(TMD);以及美國指控大陸竊取核武機密;否決出售大陸高科技衛星;嚴厲批評大陸人權記錄;顯示「中」(共)美關係有惡化的趨勢。由於雙方軍事交流仍處於建立互信的初級階段,在大環境不利的情況下,加強軍事交流可能流於形式,造成交往空洞化。「中」(共)美是否可藉軍事交流來改善關係,需視「中」美整體關係的變化而定。

七、摩天大樓導致經濟崩潰?!(摘譯自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1999.2.11,p.47) 李副研究員俊昇主稿

  • 近百年來,每個興建世界最高摩天大樓的城市,幾乎過不多時就發生經濟崩潰的現象。其原因可能為:舉世最高摩天大樓的興建,通常就代表著該地區資金大量擴張、過度投資及人們的過度驕傲與自信,因此伴隨而來的便是泡沫經濟的破滅
  • 在1908-9年,全世界最早的兩棟摩天大樓先後於紐約完峻。欣爾大樓(Singer building)於1908年完成,大都會人壽大樓(Metropolitan Life building)則於1909年峻工。然而從1907年底開始,紐約便發生了金融風暴,數以百計的中小企業及銀行倒閉;而後全美更陷入了為期兩年的經濟恐慌,最後該經濟恐慌更促使了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於1913年的設立
  • 其次,克萊斯勒大樓(Chrysler building)及帝國大樓(Empire State building)分別在1930年及1931年於紐約興建完成。不久之後,美國股市隨即崩盤,經濟大蕭條襲捲全美。在1930-32年期間,美國經濟產值減少了26﹪,全國近1/3的銀行倒閉
  • 再者,在1972-74年期間,有3棟超高摩天大樓興建完成。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雙子大樓(World Trade Center)竣工於1973年,芝加哥的席爾斯大樓(Sears Tower)則完成於1974年。此3棟大樓的興建期間正逢世界石油價格飛漲,美國經濟陷入危機。而最近的例子則是馬來西亞吉隆坡的佩登斯大樓(Petronas Towers),此大樓目前為全世界最高的大樓。但此大樓策劃興建的期間,亞洲經濟奇蹟猶為世人所津津樂道,但建完後不久,亞洲便發生了金融風暴
  • 最後,大陸上海目前正興建舉世最高的世界財務中心大樓(World Financial Center),預計於2002年完竣。由於大陸目前的經濟情勢並不十分樂觀,「國」有商銀壞帳比例過高,240幾家信託投資公司倒閉頻傳,且「國企」下崗職工大量增加,社會失業情勢急速惡化。因此大陸是否會步上上述地區的後塵,而發生金融風暴及經濟危機,值得吾人密切觀察

八、大陸地區網路閱覽概況(摘譯自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999.3.4, pp.10-13) 余專員康寧主稿

  • 上網費用逐漸降低
  • 上網門路日趨多元
  • 網路資訊仍受官方限制
  • 官方開始利用網路加強政策宣傳

為在快速變遷的全球市場中保持競爭力,大陸積極推動「知識經濟」相關建設,網際網路加速資訊的流通,在知識經濟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迫使大陸官方不得不重視其發展。高成本、低速度及官方的過濾管制是大陸地區網路發展的三大障礙,不過近來相關環境似有逐漸改善的趨勢。首先,在今(1999)年2月初,大陸「信息產業部」公開承諾將逐步降低電話接播及網路使用費,目標希望能降至目前費用的一半,另外,北京地區的電腦賣場,為刺激電腦銷售量,也提供免費網路瀏覽服務。

其次,以往由「中國電信公司」Chinanet 壟斷的網路服務,要求上網者必須提供詳細的個人資料,使有興趣者望而卻步,現在大陸網友則已有其他可選擇的上網門路:

(一)北京電話公司(「中國電信公司」的地方分支機構),於1997年12月開始開闢首都網(Capital Online, www.263.net)供大眾使用,使用者只要播2631後,輸入263(公用代名)及密碼263即可接通,過程中不需填寫任何書面資料,費用則會直接顯示在客戶每月的電話帳單上。

(二)另一家以北京為基地的網路服務公司,最近提供了一項新產品,允許消費者事先購買上網時間,取得密碼後,可透過任何一部電腦或電話與Chinanet 或新的公共多媒體網路連結,當然也不需留下任何個人資料。

(三)公共多媒體網路(the public multimedia network 一般稱為169 network),上網者只有播169號即可順利連接,此系統是大陸網路系統的創始者,高速的寬頻網路自1998年5月向全國開放。不需辦理登記或支付任何連結費,上網費會直接顯示於電話帳單中,費率亦較其他網路系統低廉。唯一的缺點是未登記的使用者,只能連接大陸地區內部網站(但可向全球交換E-mail 訊息)。

網路系統選擇的多元化,促使大陸地區網路族不斷擴增,但同時也使得網路上缺乏中文資訊的問題更加凸顯。現今大陸民眾最常光顧的中文網路蒐尋站有四,包括北平地區發展出來的sohu.com及sina.com.cn、廣州地區建構的netease.com及美國雅虎公司架設的中文版gbchinese.yahoo.com.。透過這些蒐尋站可與大陸地區以外的中文網站連結,不過大陸常利用人為手段刻意對特定網站設下障礙,例如經由Chinanet即無法看到香港蘋果日報及星島日報集團網站上的訊息。此外,經過大陸篩選,大陸網友亦可進入臺灣若干網站,如時報資訊網站即可與大陸人民見面,但聯合報網站則無法連結;透過netease.com,大陸網友可以看到臺北市政府網站內容,但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的網站則無法開啟。

隨著網際網路的深入民間,大陸官方單位也開始注意網路的宣傳力,除不斷架設網站外,亦加強充實內容,包括政策文件、重要法規等均可以從網路上蒐得,另外大陸官方新聞機構如人民日報、南方週末報、英文中國日報等在網路上提供的資訊,也為研究者帶來很多方便。最近大陸當局甚至幫其領導人江澤民在網路上設立專屬網頁,嘗試用柔性手法包裝,扭轉世人對他的刻板印象,可見面對此新興科技,大陸官方雖有顧忌,卻絲亳不敢忽視。

九、「焦點訪談」─大陸受歡迎的電視節目 張專員麗卿主稿

  • 敢打老虎的「焦點訪談」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局應保障媒體監督自由

自從去(1998)年底,大陸「總理」朱鎔基視察「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並盛讚輿論監督以來,「加強輿論監督」的話題受到廣泛的重視。(「為輿論監督撐腰」,新聞出版報,北京,1999.1.4;「紅纓在手懲腐惡」,新聞出版報,1998.12.28)。根據報導,大陸「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節目因為反映基層民情而深受觀眾喜愛,以下是摘自「天理民心」一書對該項節目的介紹:

1994年4月1日,「中央電視臺」開辦「焦點訪談」,將其作為獨立欄目放在「新聞聯播」節目之後,每天在黃金時段播出,大大增強了社會熱點報導的力度。1995年該節目開始把鏡頭轉向報導社會的醜惡現象以來,觀眾逐漸將它視為自己的代言人,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了這一節目。(天理民心,p.191)

面對社會層出不窮的事件,政府存在著大量的「信息盲區」,要治理社會中種種不法行為,首要條件是政府必須掌握信息,了解隨時發生的各種事態。而「輿論控制」和「控制輿論」的矛盾總是處在兩難的境地中。新聞媒介全部被各地政府掌握,自然無法對違法行為予以監督。在這種機制下,社會就更需要輿論監督,否則各種醜類將肆無忌憚地我行我素。而「焦點訪談」節目樹起了一面旗幟,也是大陸傳媒監督的鋒芒初試。(天理民心,p.192)

據該書指出,「焦點訪談」近2年已經批露了河南鄭州市高新技術業開發區公安分局政委張金柱撞死民眾後逃逸的事件、廣西博白縣的法院變相包庇案、與人民日報、工人日報和黑龍江日報共同揭發危害鄉里的「酒霸」─哈爾濱五常市酒類專賣局局長、市糖酒(集團)公司總經理王洪洲事件等,深獲觀眾好評。天理民心一書指出,「輿論監督是對醜惡者心靈的制裁,這種制裁誠然不像行政、法律制裁那樣嚴酷,但卻使監督對象陷於精神崩潰。在『輿論─法紀』制裁的鏈條中,非正式制裁逐漸向正式制裁過渡,使心理制裁的輿論具有雙重力量。因此,充分保證新聞監督自由,允許記者大膽揭露各種醜陋行為,是鞏固優良制度、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最有效的法寶。」(天理民心,pp.193-194)

隨著輿論監督力度的加大,對輿論監督的反彈力度也顯著增強,除了令新聞單位和記者身心交瘁、疲憊不堪的新聞官司外,明目張膽地對新聞記者正當採訪進行粗暴阻撓和公然歐打的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如何保護新聞媒體及記者的權利不受侵犯,如何提高輿論監督藝術和自我保護的能力等系列問題,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紅纓在手懲腐惡」,北京,新聞出版報,1998.12.28)。這些媒體未受應有尊重的事例,都曝露出大陸方面對新聞媒體的法制保障有待加強。

十、超大型書店出現在大陸大城市(摘譯自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 March 2 , 1999, pp.1-5) 陳專門委員會英譯

  • 由新華書店經營的超大型書店在大陸地區萌芽
  • 超大型書城出現的原因在於人民閱讀需求的大幅成長,此可歸因於所得的提升及過去長期被抑制的知識需求
  • 超大型書店中書的擺放、店員服務態度、經營方式等有別於傳統「國」營書店,吸引大批人潮;上海書城一個週末約有3萬人光顧
  • 超大型書店是將國家機構轉型為集團策略的一部分,這些集團將利潤視與宣傳並重
  • 建書城似為新華唯一的生存之道,典型的小型新華書店處於虧損之中,然而,優勢正遭受威脅,私營書店已佔有全大陸半數的銷售量

由新華書店經營的超大型書店在「國家」主導下,在整個大陸地區萌芽。目前包括北部的北京和偏遠的成都等5個城市的超大型書店已開張,而現有的新華書店則改組為書城分店,使得過去索然無味的新華一變而為現代中國書商的選擇。仗恃著政治影響力和政府經費的配合,新華在圖書市場有決定性的優勢,如上海書城即用了2,400萬人民幣的政府經費,享有「國家」經營的文化機構的免稅權;新華連鎖店在學校參考書方面也居獨占位置。

超大型書城出現的原因在於,國民所得提升,長期被抑制的知識需求引發橫掃大陸的一股閱讀狂熱,人們現在轉向書中求取知識及就業的能力。書的銷售量劇增,1997年約80億元,是3年前的1倍;管理、電腦、英語課程等類書籍均在暢銷書之列,而自我成長類則排名第一。德國貝塔斯曼中國代表潘彥(譯音)說「人們渴於求知」,「你需要靠知識賺錢」。新華書店為求生存即因應此快速變化的社會而作改變;此亦有另一意涵,即超大型書店是將「國家」機構轉型為集團策略的一部分,這些集團將利潤視與宣傳並重。

最近開幕的上海書城是一幢7層樓的建築,面積達10,000平方公尺,有150,000冊書。書的排放有別於過去,1樓是暢銷書、通俗雜誌、食譜和家庭佈置書籍,供給經常逛書店者;6樓是藝術及較不通用書,供給學者及蒐集者;兒童圖書有另一處專屬空間;每層樓有電腦供顧客查詢書籍及存其放處。書城的經營以嚴謹的組織和市場區隔為指導原則。年輕的店員大部分直接來自職業學校,被灌輸顧客至上的觀念;使用專用電梯,站著服務顧客,與灰暗無變化的「國」營書店呈現明顯的對比。一個週末約有3萬人光顧,一位女性青年表示,她每隔週週末都會來買1、2本書,「現在有了書城,別的書店再也不去了」。

建書城似為新華唯一的生存之道,典型的小型新華書店處於虧損之中,而上海書城以共享配書、存貨管理及擁有與出版社較大協商影響力等優勢,預估在2年內可轉虧為盈;而目前上海書城與2個新的分店開張後2個月的銷售量已佔全市銷售量的40%。然而,優勢正遭受威脅,私營印制出版商李國清(譯音)預估,除了參考書外,私營書店已佔有全大陸半數的銷量,不經由新華書店地方配書系統,直接和地方小書販打交道的雜誌、報紙出版商持續增加中。新華亦苦於地方競爭,它對全國的影響力比不上數百個小書店集合起來的力量。而新華有它的官方意義,書價統一,只售經過官方認可的、有版權、合法的書,代表官方的政策與立場。

十一、大陸「人大」、「政協」會議有關港澳之內容重點研析 王專員湘如主稿

  • 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會代表的產生辦法,「澳門特區人大代表」將由現有的五人增加為十二人。
  • 大陸當局表示,「人大」休會期間,作為「人大代表」對香港事務發表意見並不適合。
  • 大陸今年利用港澳實施「一國兩制」以對我方施壓之企圖,比起往年更為凸顯。

(一)背景說明

大陸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二次會議於1999.3.5-15在北京舉行,而九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二次會議亦於1999.3.3-10同時召開。其中有關港澳之重要決議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產生辦法」,促使「九九」後「澳門特區人大代表」將由現有的5人增加為12人,可組成獨立的代表團參加「全國人大」會議,而非如目前是由「廣東省全國人大代表」來負責選舉(澳門日報,1999.03.15)。由於今年適逢大陸當局「建政」五十週年、「政協」成立五十週年,以及澳門即將於年底移交大陸,促使大陸利用港澳實施「一國兩制」以對我方施壓之企圖,比起往年更為凸顯。

(二)大陸領導人在「兩會」關於港澳之談話重點

  • 強調支持香港特首的管治工作,並高度讚揚董建華的表現。
  • 澳門移交代表外國人佔據和統治中國領土的歷史徹底結束。
  • 港澳實施「一國兩制」對臺灣將產生示範作用。
  • 港區「人大代表」不能干涉香港高度自治範圍內的內部事務。

(三)港澳「人大代表」之談話重點

  • 香港「人大代表」運作一年來,多位「人大」均表示職責不清,影響工作(香港經濟日報,1999.03.09)。
  • 香港「全國人大代表」小組會議決定,就設立辦事處事宜草擬建議書,經過討論後提交「人大常委會」(商報,1999.03.16)。
  • 澳門「全國人大常委」何厚鏵表示,將來澳門特區「全國人大代表」的角色定位問題,有待未來特區「全國人大代表」去探討(澳門日報,1999.03.15)。
  • 「全國政協委員」何玉棠指出,澳門經濟不但會影響平穩過渡,而且將成為未來特區政府成立後的主要負擔,甚至會危害「一國兩制」的貫徹實施(澳門日報,1999.03.13)。

(四)研析意見

1.港澳地區「人大代表」的推選過程恐難順利:

香港移交後,由於民主派人士在第九屆香港地區「人大代表」的選舉過程遭到排斥,致使所推選之「人大代表」幾乎清一色是親大陸陣營的人士,據傳大陸方面亦對如何擺平各路人馬之利益傷透腦筋。在此次「兩會」開會期間,不但有港區「人大代表」抱怨當選一年來無事可做(蘋果日報,1999.03.09),也有人提出討論港區「人大代表」職責之要求(香港經濟日報,1999.03.09),更決定重提在香港設立辦事處的建議(蘋果日報,1999.03.15)。由於「政協常委」徐四民去年3月初在「北京」公開指責香港電臺一事造成軒然大波,預料大陸當局仍會小心謹守港區「人大代表」不能干涉香港內部事務之規定。然而,面對港區「人大代表」的反彈聲浪,大陸當局是否會予以彈性處理尚待觀察。另一方面,由於港澳兩地選舉「人大代表」之方式大同小異,未來香港「人大代表」推選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恐亦將發生在澳門「人大代表」的身上。

2.澳門移交將增加大陸對我施壓的籌碼:

此次朱鎔基在「工作報告」中用了近200字的篇幅來談澳門問題,是大陸歷屆報告中關於澳門內容最多的一次(澳門日報,1999.03.06)。大陸領導人對內以民族主義的觀點誇耀功勞,強調澳門移交代表外國人佔據和統治中國領土的歷史徹底結束;對外則積極利用「一國兩制」進行統戰,宣稱港澳模式是解決統一問題的成功範例,企圖藉此增強對我施壓的籌碼。雖然大陸在香港移交後的表現頗為克制,然而大陸與香港兩地間的往來機制,在移交近兩年後仍未完全獲得確立(例如法律互助、罪犯引渡等問題);澳門亦因經濟與治安問題的積重難返,以及公務員隊伍的斷層問題,在移交後恐將成為大陸的包袱,促使大陸在是否要介入處理澳門事務上陷入兩難的困境。因此,港澳的「一國兩制」模式是否真能發揮大陸所謂的示範作用,仍須進一步的觀察。

十二、大陸當局亟思懲治政府部門貪污腐敗現象 黎書記萬民主稿

  • 大陸民眾最關心之宏觀社會焦點以「懲治腐敗」排名第一
  • 貪污腐敗的現象依然嚴重
  • 大陸從「國家興衰存亡」的規格來進行整肅貪污工作

大陸民眾最關心之宏觀社會焦點以「懲治腐敗」排名第一。「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對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武漢六大城市民眾所做最關心之宏觀社會焦點民意調查,「懲治腐敗」中選率高達80.5﹪,排名第一(中國時報,1999.2.22)。大陸中央電視臺專打「反腐」牌的「焦點訪談」節目敢於為民請命、仗義執言,深受大陸民眾的矚目和擁戴,據該電臺1998年8月16日至9月19日所做的收視率調查,在2.64 億觀眾中,以31.04﹪的平均收視率高居專題節目榜首(展江,從「焦點訪談」看中國大陸的政治表達,1999.1.8,p.1)。

大陸黨政官員腐敗嚴重(附表一、二)。中國大陸由上而下垂直分級擴散、自下而上逐級高度集中、覆蓋全社會的官權體系,在現代化的市場經濟及其思潮的衝擊,以及原有經濟基礎、社會結構和週圍環境發生重大變遷的形勢下,滋生出空前的弊端是必然的,腐敗的蔓延正是這種弊端的集中表現。經濟領域犯罪分子利用金錢與政府部門的貪官掛鉤,政府部門權力來自上級,不受百姓監督,而且隨時抓揭發他們的百姓(前哨,1998.12,p.38)。謹從過去一年來大陸政府部門「貪汙腐敗」及「整肅工作」兩方面簡析如後:

(一)貪污腐敗的現象依然嚴重

1998年大陸檢察系統共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等職務犯罪案件35,084件、40,162人,偵查終結34,081件、38,883人,經審查提起公訴22,700件、26,834人,其中50,0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上案件1,773件(「新華社」,1999.3.20)。

1.查辦大案:去年大陸檢察系統立案偵查徐炳松等3名省級幹部、103名廳局級幹部和1,714名縣處級幹部涉嫌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其中包括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公安部副部長」李紀周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反貪污局長、副局長」羅輯、黃志立等大案(「新華社」,1999.3.20)。

2.經濟犯罪:去年大陸檢察系統立案偵查「國有企業」、金融系統、房地產領域中發生貪污賄賂、瀆職等職務犯罪案件18,601件(「新華社」,1999.3.20)。

3.檢法系統:去年大陸檢察系統查辦司法和行政執法人員索賄受賄、徇私舞弊等犯罪案件5,811件、7,067人(「新華社」,1999.3.20)。去年大陸法院系統處分2,512名違法違紀的人員,其中行政處分1,654人,黨紀處分637人,追究刑事責任221人(「新華社」,1999.3.20)。去年查處的法院違法違紀人員比1997年查處的人數上升12﹪(前哨,1998.12,p.38)。

4.大陸「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蕭揚表示,在法院系統違法違紀案件中,出現「四多」現象,即執法中發生的徇私枉法、貪贓賣法、經濟犯罪等司法腐敗行為增多;違法違紀案件涉及的庭長、院長等領導幹部增多;經濟犯罪個案的數額增多,最高的達到3,000多萬元;在被處理的人員中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增多(前哨,1998.12,p.38)。

(二)大陸從「國家興衰存亡」的規格來進行整肅貪污工作

黨政官員貪腐一直是令中共高層頭痛的問題。據統計,平均每天有9名廳級領導幹部、每2天有1名省級幹部受到處分(黃葦町,失落的尊嚴--懲腐備忘錄)。江澤民也瞭解這一個趨勢,在1998年12月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中,江提到:黨如果脫離人民,失去人民的支持,就會孤立,就會在某一天早晨垮臺。

大陸九屆「人大」二次會議期間,江澤民於3月5日出席廣西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又再以「從國家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懲治腐敗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樣的高規格,強調把反腐敗和廉政建設作為一項長期任務。

面臨官員貪瀆氾濫,撤換政風主管整肅貪污。「最高人民檢察院」1998年共調整正、副檢察長1,332人和正、副反貪污局長594人。調離不適合做檢察工作的人員1,523人。依法撤除未按法定條件和程序任命的1,221名檢察人員職務。清理超編人員4,665人 。解聘非檢察編制人員15,780人(「新華社」,1999.1.15)。

落實公開審判。除法律規定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外,一律公開審判,宣判情形一律公開;開庭審理案件實行當庭舉證、質證、認證、辯證,提高當庭宣判率,目前計有11個高級法院,58個中級法院對部分個案進行電視轉播(「新華社」,1999.3.10)。

解決司法濫權。重點查處「關係案、人情案、金錢案」,甚至索賄及徇私枉法等案件(「新華社」,1999.3.20)。

預防司法腐敗。規範訴訟費管理,做到票據、帳戶統一管理,嚴格依據收支兩條線作業規定(「新華社」,1999.3.20)。

促進法院改革。建立法官人選考試考核辦法,提高法官素質。改變審判工作行政管理模式(「新華社」,1999.3.20)。

大陸法院系統1998年共清理不合格人員4,221人,並推行司法改革,加強司法解釋(「新華社」,1999.1.29)。

建立檢察院專家諮詢制度。提高檢察幹部綜合知識與能力,促進檢察權的正確行使(「新華社」,1999.3.20)。

強化內部制約。對檢察機關查辦貪污賄賂、瀆職等職務犯罪工作,規定在不同階段由不同內設機構承辦,形成5個環節的內部制約(「新華社」,1999.3.20)。

開展執法檢查。各級檢察機關將覆查案件糾正錯案作為整頓重點,以自查、互查、抽查等形式進行(「新華社」,1999.3.20)。

「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報告獲得參加九屆「人大」二次會議代表,以77.8﹪、77.9﹪的贊成比率通過(1998年的贊成率為74.61﹪、53.96﹪),均比1998年提升(中國時報,1999.3.16)。

附表一  1998年12月以來大陸公布幹部貪污腐敗判刑查處一覽表

序號 判(查)處時間 人名 判(查)處 情 形
1 1998.12.21 「江西省糧食局副局長」顧三富 收受賄賂,判處無期徒刑。
2 1998.12.23 「濟南海關副關長」高慶亭 參與走私,判處無期徒刑。
3 1998.12.29 「湖北省副省長」孟慶平 收受賄賂,逮捕收押。開除黨籍。
4 1998.12 「公安部副部長」李紀周 涉走私,停職隔離審查。
5 1999.1.5 「湖南省機械工業局長」林國悌 收受賄賂,提起公訴。
6 1999.1.7 「武漢市武橋公司總經理」王德忠 收受賄賂,開除黨籍。移司法機關審理。
7 1999.1.7 「武漢建工公司總經理」余行素 收受賄賂,開除黨籍。移司法機關審理。
8 1999.1.7 「武漢航空公司副經理」李振將 挪用公款,開除黨籍。撤除職務。
9 1999.1.7 「武漢市體委會主任」朱冠君 收受賄賂、挪用公款,開除黨籍。撤除職務。
10 1999.1.10 「中國人民銀行寧波分行長」孫茂本 收受賄賂,判處死刑。
11 1999.1.22 「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徐炳松 收受賄賂,提起公訴。
12 1999.1.22 「廣州市財政局長」邵汝材 收受賄賂,暫停人大代表職務。
13 1999.1.28 「廣西貴港市副市長」李長龍 收受賄賂,判處死刑。
14 1999.3.8 「人大代表」、前「公安部長」陶駟駒 貪污,司法機關調查中。
15 1999.3.16 「河南省安陽市委副書記」楊善修 收受賄賂,開除黨籍。判處十年徒刑。
16 1999.3.16 「河南省石化廳副廳長」張景祥 收受賄賂,開除黨籍。判處十四年徒刑。
17 1999.3.16 「河南省煙草公司副總經理」劉運增 貪污,開除黨籍。提起公訴。
18 1999.3.16 「河南省永夏礦區調研員」弓盛超 收受賄賂,開除黨籍。

資料來源:1.本會資料綜合整理。 2.部分資料尚付之闕如。

附表二  大陸被判刑廳局以上官員的官方統計一覽表

時間 廳局級 省部級
1993年 69人 3人
1994年 87人 5人
1995年 429人 24人
1996年 490人 13人
1997年 171人 5人
1998年 54人 3人

貳、兩岸關係

一、兩岸兩會副秘書長磋商汪道涵會長訪臺相關事宜 李專員銘義主稿

海協會副秘書長李亞飛率周寧、馬曉光、徐尚定於1999年3月17至19日來臺與海基會詹副秘書長及同仁進行磋商。其內容主要是就安排汪道涵會長訪臺事宜與海基會進行磋商。在磋商的過程中,有關汪道涵會長訪臺的部分,雙方獲得的共識是確定汪道涵會長在秋天訪臺,但具體細節則未能商定,殊為可惜。海基會原本是依照汪道涵會長去年於「辜汪會晤」時所說的,將於今年春天訪臺的方向規劃,但因大陸方面另有考慮,將訪臺時程改到秋天,由於詳細時間未能進一步敲定,以致海基會未來的安排作業須再費時調整。為使50年來第一次代表大陸高層訪臺的汪道涵會長能充分瞭解臺灣各方面的發展,也考慮到汪道涵會長初次來臺以及其體力等各項問題,均以「舒適、安全」為原則安排各項活動,此次卻因無法敲定汪道涵會長訪臺的確切時間,且其訪臺相關行程亦未明確,有關汪道涵會長訪臺乙事,仍將由海基、海協兩會儘速進一步磋商排定。

整體而言,本會肯定海基會就汪道涵會長訪臺事宜與海協會磋商所獲致的結論,我們認為兩會已向前跨出一步。此外,在磋商過程中,也談及落實去年「辜汪會晤」所達致的4項共識。其中第1項是繼續對話,我們希望透過對話達成制度化協商,李亞飛先生則提出以辦理兩岸論壇、研討會等作法進行對話。務實而言,經雙方政府授權的海基、海協兩會目前應積極處理的是攸關兩岸人民權益的問題。至於論壇或研討會,目前兩岸民間團體舉辦有關兩岸問題的研討、座談等會議已經很多。其次,雙方有進展的是「辜汪會晤」共識的第2項,即加強兩會交流。海協會提出今(1999)年將籌組3個訪問團訪臺,海基會也準備籌組七個訪問團赴大陸訪問,此種交流對兩岸兩會的溝通及互動均有幫助,本會亦樂見兩會有此安排。第3是海基會希望海協會進行個案協助,這也是好的互動。基本上會談已涵蓋「辜汪會晤」的4項共識,本會肯定海基會本次磋商的努力及參與同仁的辛勞。

除此之外,我們希望在今(1999)年秋天汪道涵會長訪臺前,兩會的對話交流活動仍能持續進行。為加強兩會對話,海基會建議自1999年4月份開始,由兩會處長級人員就劫機犯與偷渡犯的遣返、人身財產安全、共同打擊犯罪等開始協商。如能達成協議,屆時可由辜、汪兩位先生於會晤時簽署,以豐富此次會晤的意義。因此,本會認為,海基、海協兩會副秘書長可繼續就汪道涵會長來訪事宜進行商談,與兩會處長層級就具體議題之協商,可以雙軌進行,而兩會負責人則在時機成熟時會面商定汪道涵來訪等事宜。

參、大陸工作

一、本會委員會議通過「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二十一條修正草案」 楚專員恆惠主稿

本會於1999年3月29日召開第97次委員會議討論通過「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以下簡稱兩岸條例)第二十一條修正草案」,按本修正草案係本會前報請行政院於1998年11月13日核轉立法院審議,惟於第三屆立法委員任期屆滿前,未經委員會審查,依1999年1月25日公布施行之「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十三條規定,該法案已視同廢棄;行政院亦指示,各機關應針對第三屆立法委員任期屆滿前未經委員會審查之議案,重新審慎檢討須否修正,重擬草案儘速報院。本會乃依行政院前揭指示,邀請相關機關開會重行檢討上述草案,擬具修正條文,提報本會第97次委員會議討論。

兩岸條例第二十一條修正草案之修正重點如次:

(一)增訂第二項規定,開放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2年,且併計其在臺灣地區或其他自由地區居住期間合計滿10年,得依法令規定擔任大學教職、學術研究機構研究人員或社會教育機構專業人員,不受第一項須設籍滿10年之限制,以達延攬優秀人才來臺教學研究及保障其工作權之目的。

(二)基於維護國家安全及利益之考量,增訂第三項,明定第二項人員不得擔任涉及國家安全或機密科技研究之職務。

另本會前擬具「兩岸條例第十六條修正草案」報請行政院核轉立法院審議,業經行政院完成審議,惟尚未函送立法院,為達程序之便,本修正草案討論通過後,本會將併整為一修正草案,報請行政院核轉立法院 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