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壹、大陸情勢

一、大陸少數民族活動頻仍:新疆部分

「疆獨」運動在近年來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似有升溫的現象

「疆獨」運動的內部因素包括:漢、維族之間的種族關係緊張日益劇烈;維族不承認新疆隸屬於大陸;大陸對宗教信仰的打壓等。

外部因素,即鄰近回教國家的介入,是新疆分離主義壯大的重要因素。

「疆獨」運動在近年來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似有升溫的現象,在形式上走向暴動,包括攻擊當地政府機關與軍事基地、暗殺軍警政幹部、掠奪軍事武器倉庫等行動,造成新疆情勢的緊張。

1998年1月、2月、5月、6月、7月,新疆先後發生了71宗武裝暴力攻擊黨、政、軍、公安、武警的事件,造成250多名軍民傷亡(8月下旬「中央軍委」辦《簡報》專題報導,黎自京,1998.9.)。8月10日,「疆獨」組織「民族解放陣線」策動了襲擊西南部阿克蘇地區的溫宿「五五三」軍用機場及攻擊烏什、拜城武警駐地事件(官方公佈的消息,黎自京,1998.9)。此二事件中共有52名「疆獨」分子被打死,駐軍、武警、公安、民兵有70多人傷亡(內部傳達的訊息,黎自京,1998.9),為1949年以來新疆地區最令人震驚的武裝攻擊軍方事件。以上是經證實的暴力運動,未經證實者為數亦不少。這些分裂主義行動者多由設於新疆或鄰近國家,規模不一的恐怖組織訓練基地所訓練;行動的策劃者為新疆內的恐怖組織,或境外的維族分裂組織。

「疆獨」運動的內部因素包括:漢、維族之間的種族關係緊張日益劇烈;維族不承認新疆隸屬於大陸(一位維族計程車司機曾說:「江澤民是大陸的『總理』,但不是我們的」(香港虎報,1998.11.17)),且認為「新疆」一詞有侮辱之意;大陸對宗教信仰的打壓等。自1992年新疆經濟快速成長後,更多的漢人移入新疆,對於原本脆弱的民族關係(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分居不同地區,少數民族敵視漢族)是雪上加霜。而為防止民族分裂活動利用宗教活動作為掩護,大陸對宗教活動嚴密監控,嚴查非法宗教組織,導致維族的不滿情緒,助長了分離意識。

外部因素,即鄰近回教國家的介入,是新疆分離主義壯大的重要因素。蘇聯解體之後,中亞土耳其語系國家紛紛獨立,大陸開放西部邊界,促成雙方經濟、文化、政治關係密切的同時,也引來流亡海外維吾爾分離主義分子和敵對勢力滲透新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份調查報告,伊銘,1998.11.,p.30)。這些介入行為包括在境外成立「疆獨」組織、訓練恐怖行動,協助新疆地區民族分裂組織發展,激進回教團體滲透新疆地區等等,壯大了分裂主義的組織與戰力。

大陸當局正密切關注新疆地區分離運動的發展,以胡蘿蔔加棒棰的兩面手法來對付,即在經濟發展、吸引外資、貸款稅收甚至計劃生育等方面給予優惠;對於「疆獨」組織、恐怖集團、非法宗教活動則嚴厲打擊、防範。此外,加強領導幹部的培訓,深入民族工作,加強宗教管理,以穩定新疆局勢。(新疆日報,1998,8,16)

二、對大陸近期推出金融改革措施之研析

大陸於1998年11月中旬,連續推出金融改革措施。第一是在其「國務院」雷厲風行裁減官署、精簡員額之際,突然宣告新設立「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全大陸商業保險的主管機關,使直屬於「國務院」的官衙又多一單位。大陸「副總理」溫家寶在該會成立大會上說,設立該會是出於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決定,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一項重要決策」。該會「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是全國商業保險的主管機關」,負責管理(截至1997年底為止)「中」(共)資保險公司13家、外資保險公司9家、承保金額21萬5千億(人民幣,下同)、全年保費收入1,081億、總資產1,646億的龐大保險業。

第二是決定於12月中旬前,撤消「中國人民銀行」的所有省級分行,另行設立業務轄境超過3個省(市)區的9個分行。大陸官方宣稱:「此舉標誌著建立現代金融體制、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中央銀行管理體制改革已全面啟動」。大陸經濟學界(「新華社」,1998.11.18)認為:「此舉將有利於增強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的權威性,增強中央銀行監管金融的獨立性,有利於中央銀行擺脫地方行政干預,提高金融管理的效率。」

第三是大陸透露其「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為了「證券法」的最後審定,而花了4天時間,親自到廣東深圳,進行調查研究。該法於1993年便完成初稿,至今已進行4次審議、修訂,李鵬此行是為該法最後定稿作準備。該法完成立法之後,大陸「國務院」所屬的「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便據此管理大陸的證券市場。

大陸這三項金融改革,就市場經濟的觀點而言,意義重大:

(一)保險業在大陸過去一直被視為銀行的一個分支。這次大陸「國務院」成立「保險監管會」,才使保險業與銀行業取得了分業經營的平行地位,今後兩者的關係須按市場經濟法則重新建構。

(二)過去大陸的銀行業在體制上長期陷於混亂,「中國人民銀行」的中央銀行性質並不明確,甚至該行的省以下分支機構究竟應是「條條管理」(只服從上級銀行)還是「塊塊管理」(聽從當地中共黨委指揮)也不清楚,習慣了「黨領導一切」的地方當局,素以本地「人民銀行」為可以予取予求的賬房。待大陸全面轉入市場經濟之後,非有健全的獨立操作的中央銀行體系,不足以監管多層次、多類型的金融機構,並制定、掌控貨幣政策。在這一現實壓力下,中共中央才逐漸有了較明確的中央銀行概念,參照美國聯邦準備銀行模式,將「中國人民銀行」中央銀行化。

(三)現在大陸的上市公司有八百多家,股本總市值超過兩萬億。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上數字當會更形增大。大陸已將證券業定位為與銀行、保險並列的三大金融事業,「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與「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平行。「證券法」完成立法之後,該業便有法可依,完全獨立操作。

三、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是否能達成「保八」的目標?

由於大陸當局積極加強投資、擴大內需,大陸經濟成長「保八」的可能性增加。

大陸當局於1998年12月上旬舉行「全國經濟會議」,會中可能強調明年GDP成長率「保七爭八」(確保7%,力爭8%)。

預估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應可達到7.5﹪至8﹪之間,但其經濟體系內部問題重重,經濟改革窒礙難行。

就短期而言,雖面對出口惡化的情勢,大陸經濟成長應仍可呈輕微上揚趨勢;但其潛在的巨大經濟風險若未能妥善解決,則可能形成對大陸社會經濟的巨大衝擊。

(一)「保八」可能性增加

由於今年以來大陸當局逐漸採行寬鬆性的貨幣政策及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大陸的經濟自第四季起似有快速成長的跡象。根據亞洲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大陸10月份「經濟成長率」可望超過10﹪(按:甚少國家或地區按月編製國民生產毛額,此一數據應指工業生產增加值成長率),經濟成長率「保八」的可能性大增(亞洲華爾街日報,1998.11.26)。在投資金額方面,1998年1-9月,大陸公共基礎建設的投資金額達到564.5億美元,較去年成長29﹪,主要是公路建設(1,800億人民幣)、電力建設(1,200億人民幣)、鐵路建設(530億人民幣)等;10月份國有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亦較去年同期增長28.4﹪。此外,大陸當局宣佈在未來3年(按:指1998、1999及2000年)將投注1兆2千億美元的資金,用於公共基礎建設投資,以達成每年度經濟成長率8﹪的目標(亞洲華爾街日報,1998.11,26;工商時報,87.11.26)。大陸今年前3季的GDP成長率分別為7.2﹪、6.8﹪、7.6﹪,以此估算,若要達到經濟成長率「保八」目標,則大陸第四季的經濟成長率必須達到10.4﹪,大陸達成此一目標的機率有多高?此乃一相當值得探討的課題。

(二)出口衰退、內需不振

今年以來因為亞洲金融風暴的侵襲,加上大陸內部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導致有效需求減弱,使得大陸整體經濟受到明顯的影響。在出口方面,因為亞洲各國進口購買力大幅削弱,加上大陸對歐美各國的出口成長率於10月份也出現下跌,因此大陸的出口自8月起即開始呈現負成長,其中10月的衰退幅度更高達17.3﹪(工商時報,87.11.20)。綜觀大陸今年的出口表現,可能不甚樂觀,出口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最高也只能達到1個百分點左右,而其他7個百分點,則要靠內需來完成。而在內需方面,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彈性(1.05)遠高於投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彈性(0.44),惟大陸今年以來的消費市場,一直低迷不振,今年上半年政府消費及民間消費兩者相加還不到GDP的40﹪(經濟日報,87.11.12)。尤其民間消費不振,非短期內可予改善,主要原因是隨著經改的深入,過去由政府負擔的各種福利支出,包括住房、教育等,今後要由私人負擔。另根據大陸「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胡鞍鋼指出,大陸明年城市失業率將達8至9﹪的高峰,失業將成為大陸最嚴重的社會問題。由於以上因素,大陸人民緊縮消費,復以物價持續下跌,導致通貨緊縮(deflation),嚴重影響大陸經濟成長(經濟日報,87.12.2)。面對此一現象,大陸當局唯有改採著名經濟學家凱因斯所主張的理論:以擴大財政支出、加速投資的政策來刺激經濟成長。

(三)史達林-凱因斯主義

大陸當前所採取的擴大財政支出政策,主要由城市開始。據估計,大陸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將高達1900億美元,比去年增長22﹪。擴大投資支出的財政措施會帶動大陸經濟成長,並使得城市居民的收入提高,農村居民也會較以往富有,農村消費市場也將較以往蓬勃。亞洲華爾街日報認為,大陸當局所採行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就如同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恐慌時期,羅斯福總統所採行的「新政」。在當時,以擴大支出為導向的「新政」的確挽救了美國的經濟。但不同的是,目前大陸當局對經濟的控制方式,仍類似早期蘇聯時代史達林對經濟的掌控手法:即共黨政府以中央集權的方式控制經濟的每一個層面。當前大陸當局仍以計劃經濟的方式控制物價、貨幣供給量、「國」企的改革進度及「國」有銀行對外放款等層面。即使最近發生的廣信倒閉事件,也不是自由經濟市場供需定律運作的結果,而是大陸當局為了控制大陸的外債數額而下令將其關閉。亞洲華爾街日報稱大陸目前的經濟政策為史達林-凱因斯主義(亞洲華爾街日報,1998.11.25)。

(四)施政重複浪費、效率低落

根據亞洲華爾街日報報導,由於上述計劃經濟體制的作崇,大陸當局推動的許多建設方案事實上是沒有必要的。以上海為例,目前約有一半的A級商業大樓是空置的,但明年卻有數百萬平方公尺的建物將興建完成而投入市場,同時,上海仍一再推出新的建設方案(包括興建一座面積達87,120平方公尺的會議中心)。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廣州,廣州今年的空運旅客數目並沒有增長,並且目前機場的使用率只達3分之2,然而廣州卻計劃耗資25億美元興建一座新機場。更令人不解的是,廣州周圍240公里內已另有4座國際級機場,並且其使用率均遠低於其容量。由此可知,大陸積極擴大投資以刺激內需的政策,在經濟體制中的「計畫」因素影響之下,極可能造成重複浪費、無效率的現象(亞洲華爾街日報,1998.11.25)。

(五)「國」企與「國」銀的潛在巨大危機

另在「國」企及「國」有銀行的營運方面,今年以來,為避免大陸嚴重的失業問題進一步惡化,大陸當局不得不放慢「國」企改革的步伐,惟大陸「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不彰,虧損嚴重,根據大陸官方保守的估計,在過去20年來,「國」有企業的損失已累積至740億人民幣。其次在「國」有銀行的放款方面,大陸當局又命令「國」有銀行放寬對「國」有企業的放款標準,以擴大基礎建設投資。然而大陸四大「國」有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累計的壞帳金額已高達2700億至3600億美元,約佔大陸GDP的30-40﹪左右。大陸當局的此項命令極可能使得「國」有銀行的壞帳更加惡化。由此可見大陸「國」有企業及金融體系內部可說是問題重重,而且兩者的改革更是難以同時進行(經濟學人,1998.10.24)。據大陸「國家計劃發展委員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及「國」有企業的不良債務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否則,潛在的巨大經濟風險有可能顯性化,從而形成對大陸社會經濟的巨大衝擊(工商時報,1998.11.27)。

(六)結論

無可否認的,大陸改革開放的政策已使大陸人民的生活水準大幅提高。而今年以來所採行的加速投資、擴大財政支出政策,雖有助於大陸擺脫亞洲金融風暴及內需不振所造成的經濟低迷情勢,但是否會導致經濟效益低落問題更形惡化,尤其「國」企改革與金融改革的步調放慢,對大陸長期經濟發展至為不利。至於大陸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各學者的估計不一,但一般認為應可達到7.5﹪至8﹪左右。

四、大陸網際網路發展近況

大陸地區上網人數逐漸增加

嘗試利用有線電傳輸系統解決網路頻寬問題

主動利用網路加強對外宣傳力度

國外重要媒體透過網路突破大陸資訊封鎖

近年來大陸網際網路發展迅速,各行各業新增信息不斷投入,對大陸意識形態、生活和思維方式之轉變,將形成莫大影響。

大陸於90年代中期完成公共服務網路「中國互聯網」(China NET)的建立,並在1995年5月向社會開放,接受民眾申請進行聯網。據「中國科學院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1998年7月發布之調查報告顯示,至1998年6月30日止,大陸地區上網民眾已達117.5萬人,上網機數達54.2萬臺,比1997年11月份之統計增加一倍之多,預計2,000年將達500萬人。另外使用聯網之用戶,其學歷以本科學系、大專、中專占最多,達83.8%,而經濟和文化發展情況亦是網際網路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使用者北京人占25.3%,其次為廣東的11.5%,及上海、江蘇、遼寧等相對較發達地區。目前上網者以獲取信息為主要目的,次為收發電子郵件。

大陸地區上網人數增加後,網路頻寬不足影響資訊傳輸速度問題即日益嚴重,大陸雖加緊改善硬體設備,但緩不濟急且所費不貲,因此目前涵蓋面廣且價格低廉的有線電視系統將成開發重點。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大連等城市,已開始進行利用有線電視線路傳輸信息之研究,各地有線電臺也都醞釀彼此互聯;江蘇並計畫在2,000年時,60%以上的市區有線電用戶均使用纜線數據機。

隨著網路發展的普及,大陸新聞單位對於此項新興傳播媒介之傳播效力亦相當重視,並積極運用。「新華社」7月間即透露,包括「中國國際互聯網路新聞中心」、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日報、中央電視臺等45家新聞宣傳單位的報刊和廣播、電視節目已進入互聯網路,17個省、自治區、直轄巿也透過網路對外發布當地信息。1998年10月大陸為扭轉世界對其人權現況及西藏政策的刻板印象,特開設「中國人權研究會」和「中國西藏」二網站。

鑒於網際網路高度之穿透力,重要國外媒體也嘗試運用網路突破大陸資訊封鎖,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英國國家廣播電視公司」(BBC)、「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均紛紛在網路上架設網站,以中英文對大陸傳輸訊息,另有名為「隧道」(Tunnel)之網路雜誌,專以中文編輯透過E-mail與大陸個人讀者溝通。大陸面對這一波新的攻勢,仍抱持著傳統保守防衛的心態,定期檢查外國媒體在網路提供之資訊,運用人為力量刻意加以阻隔,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大陸強力管制的可能性將愈來愈小。此外,因應新興網路犯罪的崛起,大陸特別設立了「網路警察」,名為保護正當商業交易,防止「駭客」非法入侵,以及遏止「兒童不宜」信息氾濫,實則兼負言論控制的任務。

五、江澤民的日本國事訪問

雙方為謝罪的歷史問題和「三不」的臺灣問題,展開激烈的拔河賽。幕已落,波未平。

聯合宣言,雙方「元首」未簽署,凸顯雙方仍存歧見。

國際輿論評價:江澤民訪日行,雖非失敗,也不算成功。

美、日聯手,展現維持東亞和平穩定的決心。

大陸當局對臺「三光」和「三不」政策的挫敗。

江澤民的日本國事訪問在幾經波折情況下終於成行(1998年11月25日至30日)。江澤民到日本訪問並非首次,1992年4月江澤民以中共總書記身份訪問過日本,1995年11月因出席在大阪舉行之亞太經合會(APEC)也到過日本。然以大陸「國家主席」的身份到日本作國事訪問,這回卻是頭一遭,因此備受國際媒體重視。此次的國事訪問,原本是預訂在1998年9月6日至11日舉行。但是大陸當局卻在8月21日宣佈江推遲訪問日本,原因是為了全力主持大陸的抗洪。而在日本方面,原本預訂7月15日訪問大陸的小淵惠三(當時是外相)也因參選(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由於參議院敗選而辭職),而臨時宣佈取消訪問大陸。小淵惠三登上首相寶座後,曾派新任外相高村正彥于8月8日至9日赴大陸安排江的訪日事宜。兩造之間的臨時取消行程,為此次的訪問增添了波濤詭譎的氣氛。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今年是「中」日雙方簽訂「和平友好條約」(1978.8.12)20週年慶,在面向即將到來的21世紀,兩「國」有意簽訂新的宣言,作為雙方關係向前邁進的指標。大陸當局希望在兩國新宣言中,能就謝罪的歷史問題和「三不」的臺灣問題,形諸文字。日本對此未能苟同,雙方齟齬遂生。

日本自從「55年體制」(1955年自民黨上臺後所形成的體制之簡稱)崩潰後(1993年自民黨首次下臺,期間共38年),其泡沫經濟所帶來的後遺症,至今未能痊癒,而且每況愈下,失業率的節節高升,首相施政的民意支持率不斷下降。在內外交困之際大陸當局似有意藉著抗洪,推遲訪日,向小淵內閣施加壓力,扶植親大陸的目共和其他在野黨組成聯合內閣(江澤民與胡錦濤於1998年7月21日接見日共委員長不破哲三,叮嚀再三。),第二次將自民黨拉下馬。但事與願違,自民黨與以小澤一郎為首的自由黨組成聯合內閣,形成「自.自聯盟」,也屬保守派聯盟。大陸當局的如意算盤落空,而卻加深了彼此的心結。就在這樣情況下,江澤民才走訪俄羅斯所獲致其對臺「四不」承諾之成果,希能在訪日過程中亦能有所表現。在江抵日前二天,由「外長」唐家璇(大陸的知日派)先抵日斡旋,磋商二大問題。唐家璇奔走二天,卻不得其「前後」門而入(1998.12.1,大公報)。顯然大陸當局的處心積慮,並未獲得日本方面的全面配合。

綜觀江澤民的訪日行,有以下幾個重點,值得關注:

(一)聯合宣言未獲簽署

1998年11月26日下午,江澤民與小淵惠三舉行會談,會後發表了「中日關於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這份被稱為「中」日史上第三份歷史性文件,雙方主談者均未簽署。顯然,大陸方面不肯為小淵惠三「加分」(大公報語,如前述)。

(二)國際媒體的反應

國際輿論界認為,江澤民對俄、日的訪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人為的和非人為的因素卻使江澤民的訪問失去光彩。一位西方外交官認為,江澤民在日本不對歷史問題書面道歉情況下前往日本訪問,並不利於他個人形象。另一位西方外交官則認為,大陸方面預先定下的訪日目標基本上沒有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很難說訪問成功。亦有分析家認為,日本拒絕書面道歉,日後中國大陸可以繼續用道歉問題作為討價還價的手段,要日本提供更多的財政援助(1998.11.30,加拿大廣播電臺)。洛杉磯時報說:江雖對日表示不滿,卻又接受了日本的32億美元的貸款,這說明日本輕視中國大陸在經濟上對日本的依賴,也說明大陸對日政策的軟弱和唯利是圖。華盛頓郵報說:日本對中國大陸政策的強硬是由於小淵惠三的政權不穩定而必須迎合保守勢力,這是日本抗拒大陸最主要的原因(1998.12.1,法國廣播)。

(三)美日聯手展現維持東亞和平穩定的決心

柯林頓總統因伊拉克問題而未出席亞太經合會(1998.11.17-18),然卻在百忙中,趕在江訪俄、日之前,於11月19日至22日先行走訪日、韓兩國,應不無促使該二國更明確了解美國基本立場之用意。柯林頓在今年6月底訪問大陸期間,曾口頭表述了所謂「三不」的說法,然從事後的種種跡象研判,諸如續售臺武器,派部長級官員訪臺,東亞戰略報告出爐,推動東亞區域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MD)加上日本此次抗拒大陸的強大壓力,在在顯示出美、日決心聯手維持東亞和平穩定的決心,尤其臺海的安全關係區域穩定至為重要,維持臺海的均衡均勢,才是符合日本的最大利益,這是日本抗拒大陸壓力的主因。

(四)大陸當局對臺「三光」和「三不」政策的挫敗

大陸當局欲以「三光」和「三不」政策,全面封殺我外交生存空間,但在我方努力下,日前又與馬紹爾群島建立外交關係。而「三不」方面,大陸傾全力欲促日本就範,卻遭到拒絕,未嘗不是大陸推動「大國外交」努力中的一項挫折。

表一 抗洪後江澤民主要外交活動摘要 1998.12.2製表

日  期 主要外交活動內容摘要
1998.8.8-9 日本外相高村正彥訪問大陸,安排江澤民訪日事宜。會見江澤民並與唐家璇會談。
1998.9.1 江澤民會見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
1998.9.24-26 法國總理約斯平訪問大陸,江澤民於安徽合肥會見約斯平。
1998.10.6-10 英國首相布萊爾訪問大陸會見江澤民。
1998.10.26-30 芬蘭總理利波寧訪問大陸會見江澤民。
1998.10.29-11.3 歐盟主席桑特訪問大陸,會見朱鎔基與江澤民。
1998.10.31-11.8 比利時首相德阿納定訪問大陸,會見江澤民。
1998.11.5 西班牙副首相菲加雷多訪問大陸會見江澤民。
1998.11.11 江澤民會見日本朝日新聞社社長,並接受訪問。
1998.11.11-15 南韓總統金大中訪問大陸會見江澤民,提到「一個中國」原則,未提「三不」。雙方發表「聯合公報」。
1998.11.13 江澤民會見日本自民黨幹事長森喜朗一行。
1998.11.14 唐家璇與日本外相高村正彥在吉隆坡出席APEC十屆年會時會見。商談江訪問日本事宜。
1998.11.15-18 江澤民抵達吉隆坡出席亞太經合會(APEC)第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江澤民在會上發表講話。
1998.11.19-21 加拿大總理克雷蒂安訪問大陸,會見江澤民。
1998.11.22-25 江澤民訪問俄羅斯,於醫院會見葉爾欽總統,提及「四不」(另加不對臺軍售)。
1998.11.25-30 江澤民訪問日本(國事訪問),與首相小淵惠三舉行會談,雙方發表「聯合宣言」,唯兩國主談人均未簽字,未提「三不」。

表二 大陸與日本交活動摘要表 1998.12.2製表

日期 外交活動摘要
1972.9.29 雙方簽署建交聯合聲明。
1978.8.12 雙方簽訂「和平友好條約」。
1991.8.10-13 日本首相海部俊樹訪問大陸。
1992.4.6 大陸總書記江澤民訪問日本。
1994.2.23-3.4 大陸「副總理」朱鎔基訪問日本。
1994.3.19-21 日本首相細川護熙訪問大陸。
1994.8.27 日本眾議院議長土井多賀子訪問大陸。
1995.1.10-13 日本首相村山富市訪問大陸。
1995.2.1 日本防衛廳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西元徹也上將訪問大陸。
1995.5.2-6 日本首相村山富市訪問大陸為第二次大戰侵略行為向大陸人民道歉。
1995.11.18 江澤民出席在日本大阪舉行之亞太經合會(APEC)。
1997.3.20-24 日本自民黨前副總裁小淵惠三訪問大陸。
1997.7.1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羽田孜、村山富市參加香港主權移交大陸典禮。
1997.9.4-7 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訪問大陸。
1997.11.11-16 大陸「總理」李鵬訪問日本。
1998.2.3-8 大陸「國防部長」遲浩田訪問日本進行軍事交流。
1998.4.21-26 大陸「國家副主席」胡錦濤訪問日本,進行全方位外交。
1998.5.4 日本防衛廳長官久間章生訪問大陸進行軍事交流。
1998.5.8 日自民黨代理幹事長野中廣務率團訪問大陸會見胡錦濤與唐家璇。
1998.7.15 日本外相小淵惠三取消原訂訪問大陸計畫。
1998.7.21 日本共產黨委員長不破哲三會見江澤民及胡錦濤。
1998.8.8-9 日本外相高村正彥訪問大陸,安排江澤民訪日事宜。
1998.8.21 唐家璇宣佈江澤民原訂9月6日至11日訪問行程取消,以便全力主持大陸的抗洪。

六、大陸積極推動高等教育改革

大陸長期「條塊分割」的教育管理體制、嚴重影響高等教育的體質和辦學效益

近年積極推動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並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

大陸已將科技與教育發展,提高到國家戰略地位

大陸鑒於現行高等教育辦學和管理體制,是在過去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下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在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長期「條塊分割」造成的低水平重複設置高等學校和專業的情況日益嚴重,教育資源不能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從而影響高等教育體質和辦學效益的提高,因而在1994年發表「中國教育發展綱要」,1998年復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均在積極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過去大陸高等教育,中央48個部、會及地方,均各就其需要設置高等學校,各部門自行規劃辦學並直接管理,致形成「條塊分割」。自1992年底開始,依據以省統籌為主,各有關部門主動配合,因地制宜定出各省、市、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方案與佈局結構調整的規劃和實施方案,就已經設立的1,000多所高等學校進行共建、調整、合作、合併的改革。所謂「共建」,即將部、委與地方各省重複辦學轉為共同辦學,學生主要來源於當地;所謂「調整」,即針對高等教育區域設置不合理,或系科、層級設置不合理,或辦學體系劃分不合理等結構性問題,進行領導體制和院系調整;所謂「合作」,即要求優勢互補,校際間教學和科研的合作,避免封閉辦學;所謂「合併」,即因地制宜,對某些院校進行合併。其已完成改革高校近400所,其中,各種共建的有100所,劃轉的有8所,合作辦學的有228所,協作辦學的217所,合併的181所,減少88所高等學校。(「新華社」,1998.1.18)

(二)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過去仿照蘇俄學制,大陸的大學行政體制,只有校、系兩級,校與系之間,沒有學院一級。系之下設「專業」及「專門化」。所謂「專業」,即一行專門的職業,它是以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高等學校教學設施,如招生、課程及教學計畫等,均係以「專業」為基礎,但非行政層級。「專業」下可設幾個「專門化」,其與「專業」的差別,主要在高年級課程中,有少數幾門不同而已。由於「專業」設置太窄,培養模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因自1993年即積極進行改革。目前本科「專業」已從1993年的504種減少到249種,砍掉了一半;研究生「專業」,將從654種減少為381種,減少幅度為41%。且今後5年內,將投入5,000萬元出版1,000種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新教材,已出版「新概念物理學」、「大學數學」等40多種。(「新華社」,1998.9.27)

(三)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

大陸「教育部」近更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計畫」,主要目標和任務是:

1.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所謂「素質教育」,即廢除應付考試教育導向而積極推動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

2.實施「跨世紀園丁工程」,即提高教師素質,將投資3億元,在一批教學、科研條件好的大學設立近200個理、文、工、經濟等學科及基礎醫科、基礎農科等基礎性學科的人才培養基地。(「新華社」、1998.9.27)

3.實施「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即吸收國內外能領導本學科進入國際先進水準的優秀學術帶頭人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4.加快「二一一工程」,即設置基金,組織高等學校教師參與尖端科學研究,使其加快進入一流水準。

5.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即通過教育網路,構建終身學習體系。

6.實施「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即加強產、學、研合作,發展高科技產業。

7.增加教育投入,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爭取實現4%的目標。

8.實施新的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設置方案。(「新華社」,1998.11.4)

綜觀大陸教育,其發展步伐,遠較經濟發展落後甚多,其原因,一方面固為「計畫經濟」體制下的學制所局限,不能適應新形勢需求,甚至阻滯教育的進步與發展;而另一方面,也由於大陸領導階層,對教育發展重要性的認知,未能與經濟發展等同,故多年以來,雖一再高呼教育改革,但面臨諸多問題,如經費短缺,人才流失等等,均未獲得解決。這些前提條件不解決,談教育發展是很困難的。自江澤民在中共「十四大」提出「教育優先發展」的觀念;在「十五大」又要求把「科教興國」放在國家持續發展的地位;1998年6月,並在「國務院」下面設置「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由朱鎔基任組長,負責審議並督導科教發展政策之執行,其「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計畫」,即「教育部長」陳至立在該小組第二次會議的報告。顯見大陸對科技與教育發展,近已將其提高到國家戰略需求的重要地位;其教育改革,亦已以邁向現代化教育為導向。惟看輕教育發展的多年沈痀,是否能立即化解而使美夢成真,則尚待觀察。

貳、兩岸關係

一、亞太經合會議期間大陸當局對臺言論簡析

1998年11月17、18日在吉隆坡舉行的APEC非正式高峰會議,大陸由其「國家主席」江澤民親自率團出席,代表美國出席者為副總統高爾,我國為行政院經建會主委江丙坤,其它成員的代表皆是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

我國由總統特使出席,是大陸刻意排斥、打壓結果,但部分關注這一問題的國際輿論認為,我方的目的之一既是藉參與而提升本身的國際能見度,這種安排是凸顯大陸特意阻撓我參與國際社會之不合理。

江澤民在本會期中曾跟多名出席APEC的首席代表會晤。據大陸所發消息,江在與美國副總統高爾、紐西蘭總理希普利、澳洲總理霍華德、秘魯總統藤森等人會談時,曾提及「一個中國」問題。按照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朱邦造的發言顯示,江與高爾長達兩小時的單獨會晤中,江重申了大陸對臺灣、西藏的立場,高爾則回告以美國在這方面的政策沒有任何改變。這一議題與APEC的宗旨全然無關,大陸逼美方重覆表態,可視為是對我方國際活動空間進一步打壓的決心重申。

朱邦造在代表大陸對外發言中,重申:大陸應先獲准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後,臺灣「作為大陸的一個單獨的關稅區」才能夠參加。此外,大陸由其「外長」唐家璇出面,對我方爭取主辦APEC表示強烈排拒,聲稱「臺灣沒有資格」,其所持理由至為牽強,道是我方加入為APEC成員時,曾承諾我外交部長不出席該會活動,而由經濟部長與會。但是,在回答記者有關香港主辦2003年APEC會議之提問時,則稱:只要大家都同意,「中央政府」一定會大力地支持,使香港主辦的會議比在上海舉辦的會議(按:2001年由大陸主辦)更加出色。足見所謂「地區經濟體」、所謂「非主權國家,沒有資格」,只是大陸方面的藉口而已。

對於我方首席代表江丙坤在APEC推動資產抵押債券CBO以克服金融危機,大陸也由其「外長」出面表示反對,認為臺灣僅是地區經濟體,要援助其他成員,只能以民間方式進行。

綜觀APEC吉隆坡會議全程,大陸對我方之封殺可謂滴水不漏,毫無善意可言。

附表  APEC會議期間江澤民所進行之雙邊會談(不全,僅為大陸當局所公佈之部分)

時間 晤談對象 地點 江之談話重點
11.16下午 江澤民
美副總統高爾
香格里拉飯店 1強調妥善處理「臺灣問題」是確保「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只要嚴格按照「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中」美聯合聲明行事,就可排除「 臺灣問題」對兩國關係的干擾。

2達賴必須真正放棄西藏獨立的立張,公開聲明承認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國應該恪守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不支持西藏獨立的立場。

(高爾回應:美國在臺灣和西藏問題上的政策是有連續性的,沒有任何改變。)

3希望明年早些時候結束「中」美(有關「中國」加入WTO)的談判。

11.16下午 江澤民
智利總統弗雷
香格里拉飯店 1願與智方共同努力,把「中」智友好關係不斷提高到新水平。

2發展中國家應設法遏制國際游資的過度投機行為。

3「中國」高度重視APEC,希望它能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與合作及縮小成員間經濟差距等方面發揮作用。

11.16下午 江澤民
澳總理霍華德
香格里拉飯店 1澳重視對華關係,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中國」對此表示讚賞。

2兩國應加強合作,共同建立面向下個世紀的長期、穩定的友好合作關係。

3「中國」政府採取負責任的態度,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為緩解金融危機做出積極貢獻。

11.16下午 江澤民
秘魯總統藤森
  1祝賀秘魯加入APEC,願與秘在APEC架構下加強合作,協調立場。

2感謝秘政府在臺灣問題上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在西藏和人權問題上給予「中國」有力的支持,並積極支持「中國」加入WTO、美洲開發銀行。

3願與秘共同構築面向二十一世紀的長期穩定、全面發展的友好合作關係。

11.16下午 江澤民
泰總理乃川
  1「中」泰兩國應世代友好。

2「中國」承諾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是對穩定亞洲和世界金融秩序的一種貢獻。

11.17上午 江澤民
菲總統埃斯特拉達
香格里拉飯店 1願加強兩國各領域的合作,把一個穩定和全面發展的「中」菲睦鄰互信合作關係帶入廿一世紀。

2歡迎埃氏在方便的時候訪問「中國」。

3對於南海問題,雙方曾達成「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共識。對於雙方存在的分歧,「中」方主張根據「聯合國海洋法」等有關法律,通過和平友好協商尋求妥善解決。

11.17上午 江澤民
紐總理希普利
香格里拉飯店 1去年紐在西方國家中率先與「中國」就加入WTO的雙邊市場准入談判問題達成協議,推動兩國經濟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2介紹「中國」戰勝洪災及當前經濟發展狀況。

3「中國」對加入WTO始終持積極態度。WTO沒有「中國」這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參加是不完整的。「中國」加入WTO,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加入,其權利和義務必須平衡。要根據自己的國情,在開放市場等方面分步驟進行。

4希氏重申,紐西蘭堅定地支持「一個中國」政策。

11.17上午 江澤民
星總理吳作棟
香格里拉飯店 1願與星方進一步推動各領域的互利合作。

2介紹抗洪救災情況,感謝星方對災區之協助。

3對付金融危機需要全球合作,「中」方將信守人民幣不貶值之承諾,各項改革也將繼續進行。

11.17上午 江澤民
印尼總統哈比比
香格里拉飯店 1「中國」和印尼之間不存在根本的利害衝突,進一步發展兩國關係是「中國」政府的既定政策。

2印尼華人加入印尼國籍,其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應受到印尼政府的有效保護。

11.17下午 江澤民
俄總理普里馬科
金馬宮飯店 1祝賀俄成為APEC正式成員。

2願與俄密切協作,推動APEC順利發展。

11.17下午 江澤民
馬來西亞首相馬哈地
金馬宮飯店 1希望雙方共同努力發展密切、穩定的關係。

2金融危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經濟發展問題,以便進行必要的改革,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是件好事。

3大量國際游資進行投機,給發展中國家經濟造成十分嚴重後果,國際上應對此進行必要的監控。

資料來源:大陸人民日報、經濟日報

註:香格里拉飯店為江澤民在吉隆坡下榻處。金馬宮飯店為領袖會議之一會場。

參、大陸工作

一、本會委託辦理「第二屆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

本屆活動要旨在提昇報導兩岸暨港澳新聞之質與量。

鼓勵更多更優秀新聞從業人員參與。

優質多量的資訊以增進國際及民眾對兩岸港澳的了解與認識。

由本會中華發展基金委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主辦之「第二屆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在完成評審後於民國87年10月24日假臺北市西華大飯店舉行頒獎酒會,由國立臺灣大學校長陳維昭先生主持。

本項活動旨在鼓勵更多更優秀之新聞從業人員參與對兩岸關係暨大陸現況與發展之新聞報導,藉以提昇新聞報導的質與量,促進國際及民眾對此有更深刻的了解與認識。在本屆獎項方面除原(第一屆)頒發的兩岸關係新聞報導獎及大陸新聞報導獎外,更增加了港澳關係新聞報導獎及港澳新聞報導獎二種獎項。

本次甄選共收到51件作品,由21位評審組成評審委員會,經過二次評審會議討論,考量作品之主題掌握、新聞價值、呈現技巧等因素後選出11件優勝作品,共有18位新聞人獲獎。

茲將獲獎作品簡述如下:

(一)兩岸關係新聞報導獎

1.報紙類:聯合報,孫揚明—「兩次柯江會談間暨其後臺北—北京—華府關係之變化」:作品主要說明在兩岸關係變化的實質面裡,「美國因素」是一個具有真正左右力量的關鍵,不論我們喜歡與否,終究難於脫離這樣一個範疇。具新聞價值,對促進臺灣、大陸、美國關係的了解與政策有所幫助。

2.雜誌類:遠見雜誌,馬萱人—「全球第一大市重慶」:作者從歷史、社會、經濟、人文等向度,深入大陸內陸,以精確的文字,配合生動圖片,呈現大陸剛升格為第四個直轄市,世界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市重慶之風貌。提供讀者有別於一般集中於大陸沿海城市報導的不同觀察,有助了解大陸內地。

3.廣播類:中國廣播公司,馮小龍—「1997香港主權移交特別報導」:內容除了完整、忠實紀錄香港主權移交與場外民主人士抗議外,並從臺北、華府、洛杉磯、北平等多元觀點,評析香港主權移交的歷史意義。為聽眾提供多角度的思考方向,方式頗具吸引力。

4.電視類:環球電視臺,齊怡、於倍華—「大陸小留學生在臺灣」:此專題報導收集了完整且具有代表性之個案資料,讓閱聽者全盤理解大陸來臺就讀的小留學生們在臺種種現象和問題。為政府有關部門提供一定的政策參考,也為國人提供了豐富而深刻的思維方向。

5.攝影類:聯合報,吳景騰—「樣板?模式?新領導班子的產生」:透過專業攝影技術,掌握新聞表達能力,大陸「第九屆政協」暨「人大」會議運作情形新領導班子的產生,一一清晰反應在影像中。

(二)大陸新聞報導獎

1.報紙類:中國時報,陳文芬—「百變的大陸出版事業」:報導現今經濟轉軌下大陸文化出版事業之狀況,採訪對象及寫作表現均佳。

2.廣播類:中國廣播公司,彭志平—「朱鎔基經濟改革困難重重」:記者從大陸企業、學者以及政府政策等產官學不同角度切入,透析朱鎔基經改將面臨的隱憂及困難狀況,了解未來挑戰以及商機何在,內容及報導可供作為我政府及臺商擬定因應對策之參考。

3.電視類:TVBS,陳雪慧—「南昆鐵路—深入大西南系列報導」:觀眾可透過鏡頭表現,了解大陸西南地區的經濟問題,本系列報導企圖打破臺灣媒體「偏東輕西」的侷限,進一步讓臺灣觀眾了解大陸的變化。

(三)港澳關係新聞報導獎

1.報紙類:中央通訊社,劉坤原、吳顯申、張謙、王曼娜、張苑香—「香港主權轉移一年系列報導」:本報導從政治經濟及社會等各方面觀察分析,香港主權移轉後一年來之變化,內容詳實,報導深入,可供各界了解當前香港之情勢及未來之發展。

2.電視類:臺灣電視公司,楊順美、莊濟維—「香港一九九八」:從經濟、政治、媒體、旅遊、港人信心等方面,檢視香港主權移交一年後的變化,臺港關係的走向,對「一國兩制」的結果作深入分析,讓國人對此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四)港澳新聞報導獎

雜誌類:遠見雜誌,李明軒、謝曉陽—「香港WHAT’S NEW?」:準確報導亞洲金融風暴下的香港風貌,報導面廣,配合圖片與數據說明,清晰可讀,有助於國內讀者充份掌握「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人心與政治經濟走向。

在頒獎酒會上,除現場展示得獎者作品,頒發得獎者獎狀乙紙及獎金新臺幣10萬元外,本會主委於應邀致詞中表示,兩岸關係的推動,媒體有相當大的貢獻,新聞工作者敬業精神與態度令人欽佩。由於大陸始終未放棄對新聞資訊領域的嚴密控制,大陸媒體對臺灣的報導並不多,但卻多所扭曲,誤導大陸民眾。他呼籲大陸,應摒除兩岸新聞交流的各種限制,相互實施「通資訊、通文化、通思維」的「新三通」。

二、本會首次委託辦理「跨世紀兩岸青年學生研習營」

本次活動為對應大陸積極對我青年學生的強化交流,由我方主動加強兩岸大學生雙向交流。

為達到青年學生的充分交流,採取多元的活動型態,繼兩岸青年學者論壇、兩岸高中生夏令營之後,首度辦理兩岸跨世紀青年學生研習營。

活動全程採取多樣化的團體節目,藉各式不同的互動方式達到增進兩岸大學生相互瞭解的效果。

近幾年來,兩岸文教交流活動頻繁,我方大學生赴大陸地區參加有關文教議題之研習活動與日俱增,其中,有部份活動係由大陸有關單位主動辦理,例如,邀請我方大學生赴大陸地區參加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研習營、絲路傳統文化研習營、巴蜀文化夏令營及兩岸青年中秋聯歡會、海峽兩岸大學生冬令營等等,顯示大陸方面積極邀請我大學青年赴大陸交流的意圖,然而大陸大學生來臺從事文教交流機會有限,本會乃主動並且有計畫地辦理大陸大學生來臺交流活動。此次委託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辦理之跨世紀兩岸青年研習營便是本會對青年文教交流主動出擊的體現。

第一次兩岸跨世紀青年學生研習營係委託財團法人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辦理,於今(1998)年11月15日到至11月23日辦理,為期9天,兩岸師生共100人參加。大陸方面學生40名,分別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及師範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同濟大學等校。我方則由臺灣各大學遴選產生。活動方式除有座談會外,更舉辦各式團康活動,並參觀訪問各大學及名勝古蹟。

本次活動設計為二個部份,第一個部份是參觀臺灣的先進發展,如工業園區的參觀、雲門舞集的觀賞、省政資料館的訪問,使大陸學生充分了解臺灣的各項先進建設。第二部分則是一連串的座談會,會中討論的主題從兩性平等到青年的責任、再到二十一世紀青年應有的世界觀。會中兩岸學生發言此起彼落,充分達到溝通效果。活動中更安排接待家庭,使大陸學生了解臺灣親子互動的實際情形。此次活動,一方面表示我方促進雙向交流的積極作法,另一方面可避免單方面交流對我方產生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