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大陸及港澳情勢
一、大陸不穩定因素評估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席格爾中心於1998年6月19日邀集15名學者召開「大陸不穩定因素評估」(Is China Unstable?—Assessing
The Factors)研討會,會後將9篇論文集結出版,撰稿者包括席格爾中心主任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學者H. Lyman Miller、Bruce
Dickson、Nicholas Lardy、Dorothy J. Solinger、Pieter Bottelier、Thomas Bernstein、Merle
Goldman、June Teufel Dreyer等人。書中舉出1945(國共內戰)、1965(文化大革命)、1988(天安門事件)年大亂前夕之安靜為例,警惕任何對大陸政局穩定與否的預測不應忽略其相對性與動態性;文中亦列舉目前影響大陸穩定的重要因素,未來這些因素是否會演變成引發動亂的危機,值予觀察。
該書主要結論如下:
實質及潛在之不安狀態籠罩大陸,尤以農村及少數民族地區為甚。許多不穩定跡象顯而易見,然彼此間尚無串連。
大陸金融情勢相當脆弱,其受亞洲金融危機之影響有限,惟內部存在信心危機,經濟矛盾日顯。由於大陸與日本之經濟緊密聯繫關係,亟盼日元保持不貶值。
鮮少跡象顯示大陸政治系統之黨、軍高層存在重要分歧。然而個別領導人(如朱鎔基)可能易受抨擊。
貪污現象持續於中共黨內及大陸官員間蔓延,此對黨及「國家」之合法性具重大腐蝕效果。
農村騷動發生於內陸省分,四川某縣雖有大規模暴動,然一般而言農人之行動零星,持續時間短暫。
工人對「國」企改革反應複雜,一方面對大陸當局採取抗爭行動,另方面當局對工人亦採恩威並施之手段。
大陸當局運用高壓之官僚體系、較寬鬆之貨幣政策、有限度的政治參與地方選舉等重要工具來維持穩定。
大陸當局至為關切印尼前總統蘇哈托被迫下臺事件,惟少有跡象顯示大陸學生將仿此而展開政治示威如1989年之情況。
二、近期大陸洪患
(一)大陸災情狀況 受「聖嬰」現象影響,今年大陸水災發生較早,且影響範圍大,自春季以來,全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含北江、西江、珠江三角洲及粵西)、浙江省(含錢塘江、甌江、飛雲江)、福建省(閩江流域)、東北(嫩江、松花江)、西藏(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雲南、內蒙古等地出現洪澇災害。而長江流域更是出現自1954年以來的大洪水。根據「國務院」公布,截至8月22日,大陸共有29個省市、區受災,受災面積3.18億畝,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3,004人),直接經濟損失1,666億元人民幣。惟根據大陸當局的說法,長江流域今年(迄9月)雖有8次洪峰,但受災情況較1931、1954年的大洪水要小(如表一)。
表一 長江流域洪患比較表 1998.9月製表
項目 |
1931年 |
1954年 |
1998年 |
死亡人數 |
14.5萬人 |
3.3萬人 |
1,320人 |
幹堤決口 |
300多處 |
60多處 |
1處 |
受害面積 |
─ |
5,400萬畝 |
3.18億畝 |
受災人口 |
─ |
1,880萬人 |
2.23億人 |
經濟損失(人民幣) |
─ |
100億元以上 |
1,666億元 |
其他災情 |
長江中、下游幾全部受淹 |
部分城市受淹及京廣鐵路中斷100多天 |
城市未受淹,交通亦未中斷 |
資料來源:1.本會資料。 2.自立早報,1998.9.7,9版。 3.部份資料尚付闕如。
(二)大陸當局有意淡化災情 中共中宣部在8月12日由丁關根召開有關部署抗洪搶險宣傳報導會議,與會者包括黨中央有關部門、「總政治部」與中央新聞單位負責人。會中強調「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及時準確地宣傳中央關於抗洪搶險工作的決策部署,報導國家防總發布的訊息,宣傳軍民團結、頑強拼搏的英勇事蹟,堅定信心,鼓舞鬥志,為奪取抗洪搶險鬥爭的全面勝利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持」。在大陸媒體報導均受官方控制的情況下,目前公布所謂受災人數、金額等數據的可信度,值得存疑(「國務院辦公廳」、「國家防汛總指揮部」內部通報披露:截至8月16日止,水災死亡人數為13,520餘人,申報失蹤人數為37,300餘人,傷病人數為75萬3,000餘人。爭鳴,1998.9.1,p.17)。
(三)本次洪患對大陸政局之影響 1.8、9月期間,江澤民三度(湘北、江西、黑龍江)視察抗洪救災工作,高層領導李鵬、朱鎔基、胡錦濤、李嵐清、溫家寶、陳俊生、遲浩田分赴第一線視察、慰問軍民。整個救災工作由中央政治局全面部署,「國務院」、「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領導各部委分別召開防汛、救災防疫、抗洪搶險宣傳報導、科技救災會議,落實安排受災群眾生活、衛生防疫、維護災區社會治安、組織災後重建生產等工作。這是「江核心」第三代領導所遭逢的第一次特大天災,考驗大陸當局極權體系下的動員與組織能力。
2.大陸當局為投入抗洪搶險,全大陸投入800多萬人,調動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27.4萬人,組織民兵預備部隊500多萬人。大陸當局亦將如此龐大的抗洪救災工作說成是在黨中央的領導之下,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宣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以營造內部團結,鞏固「江核心」領導。惟災情在事後慢慢揭露的情況下,受災民眾對大陸當局不滿的情緒,恐非大陸高層所能低估的。
3.大陸洪患一部分原因固然是由於氣候異常,但是長期的忽略生態水文、濫伐、濫墾,引起大自然反撲才是主因。三峽大壩的攔洪功能,也再一次被提出檢討。從最近的報導顯示,大陸當局要從水利設施與生態環境兩方面著手,落實「防洪法」,增發一千億元國債,大部分用於防洪水利建設。惟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主導的科技官僚心態下,未來是否能籌集充裕的資金作災後重建與整治洪患工作,避免錯誤的政策重演長江歷年來不斷的洪患(如表二),仍未可知。
表二 歷年長江水患災情一覽表(1991—1996)
項目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時間 |
5—7月 |
— |
6—7月 |
6—7月 |
5—6月 |
6-7月 |
地點 |
華東 |
— |
湖南 |
湖南 |
湖南、江西、四川 |
長江中、下游 |
受災面積 |
902萬公頃 |
— |
— |
606萬畝 |
— |
1,000萬畝 |
受災人口 |
8,600萬 |
— |
2,900萬 |
530萬 |
3,750萬 |
3,800萬 |
死亡人數 |
1,000人 |
— |
150人 |
— |
652人 |
312人 |
經濟損失(元人民幣) |
754億 |
— |
62億3,000萬 |
— |
393億 |
300億 |
資料來源:自立早報,1998.9.7,9版。
4.大陸今年仍持續籠罩在亞洲金融風暴的陰影下,外貿及內需的成長都受到影響。再遭逢洪患災情的影響下,經濟成長率「保八」能否達成,成為海內外輿論關注的焦點。根據「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8月26日會見美國基督教廣播網董事會主席羅伯遜時的說法,朱仍強調下半年採取擴大內需、積極財政措施,全年達到8%的增長率還是可能的(「新華社」,1998.8.28)。然而根據大陸「中科院國情分析研究室主任」胡鞍鋼的估計,縱使採取措施抵消洪患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只能實現7.3%到7.5%的經濟成長率(工商時報,1998.8.28)。由於今年夏糧減產11%,洪災造成一千多萬人被迫搬離家園(本會資料),這些因素再加上「國」企改革的下崗職工,裁軍與機構精簡分流的人員,他們的動向都將是大陸社會穩定與否的隱憂。
三、1998年1-8月大陸經濟情勢簡析 大陸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成長率僅為7﹪,是7年來的最低水準。 1998年9月23日朱鎔基預測大陸第三季經濟成長率為7.6%。若果如此,大陸第四季經濟成長率需達到10.4%,才能使大陸全年經濟成長率達到8%。
因水患嚴重,東亞金融風暴尚未完全解除,出口欲振乏力,今年經濟成長8﹪之目標恐難達成。 8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加,預料今年大陸經濟不至出現危機。但若東亞金融風暴的後續效應持續擴大,則明年大陸經濟仍可能受到拖累。
大陸今年的對外貿易仍為順差,外資亦持續流入。雖然人民幣黑市匯率與銀行匯率差距有輕微擴大之勢,預料短期內人民幣尚無貶值的壓力。
(一)總體經濟指標及未來經濟情勢可能走向
1.經濟成長 就經濟成長率而言,大陸今年恐難達成8﹪之目標。大陸「國家統計局」7月公佈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僅達7﹪,與1997年上半年的經濟成長率9.5﹪相比,相差甚大。由於長江流域及東北的松花江、嫩江流域於6月起分別發生了世紀大水災,估計已造成4,000人死亡,損害1千2百萬棟民房,迫使1千4百萬人民撤退,總計因這次水災受影響的人數多達2
億4千萬人,約佔大陸總人口的五分之一,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40億美元,估計至少將使大陸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減少0.5﹪。其次,東亞金融風暴的後續效應尚在蔓延,世界經濟成長明顯趨緩,大陸出口貿易難有起色,在此內外在不利情勢下,縱然大陸當局仍誓言「保八」,但多位經濟學者推論,大陸本年度8﹪的經濟成長目標應無法達成(如表一)。
2.物價與消費 物價指數下降趨緩。大陸8月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月下降1.4﹪,商品零售價格下降3.3﹪,下降趨勢有減弱之跡象(如圖一)。月環比價格在經歷連續5個月的下降後,8月開始回升,當月居民消費價格比7月上漲0.8﹪,商品零售價格亦上漲0.6﹪。而1-8月期間,商品零售價格平均比去年同期減少2.4﹪。在農產品方面,其中糧食上漲0.7﹪,肉禽蛋上漲3.7﹪,鮮菜上漲12.2﹪,其餘各類商品價格保持基本穩定。(「新華社」,87.9.14)。由此可推知,水患引發物價(特別是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效應正逐漸顯現。
在消費方面,大陸當局意圖以擴大消費來刺激工業生產。市場銷售增幅繼續提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去年同月增長9.3﹪,主要是防暑降溫用品看好。大陸當局亦寄望由於抗洪救災需要的拉動,能擴大食品及藥品的銷售額(經濟日報,87.9.14)。對比消費及工業生產之數據,中共當局以擴大消費來刺激工業生產的策略似已發揮初步效果。

3.匯率走勢 在匯率方面,人民幣的走勢仍將持平。今年九月初人民幣的銀行匯率為8.2796兌1美元,但在深圳黑市人民幣的匯率一度跌到9元兌1美元,比官方匯率低10﹪(經濟日報;87.
9. 11)。人民幣黑市價格下跌已對大陸堅持人民幣不眨值的匯率政策造成壓力,但由於對外貿易仍為順差及國外資本亦續有流入,此外為顧及國際形象及維護國外投資人信心等因素,大陸當局仍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政策,惟此舉將使大陸若干產品出口競爭力處於不利地位,而導致該等產品出口衰退。綜言之,預料人民幣於今年的走勢仍將維持目前的匯率水準,但就大陸進出口的貿易收支變化而言,仍有密切觀察的必要,若貿易順差減少的傾向十分明顯時,人民幣亦不是完全沒有貶值的可能性。
4.固定資產投資 就固定資產投資而言,8月固定資產投資比去年同月大幅增長。依據大陸「國家統計局」之統計,大陸7月「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較1997年同期成長22.8﹪,成長率較6月的16.5﹪為高,並創3年來的最高增長幅度,且自4月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年增率即呈上升之趨勢。8月固定資產投資更比去年同月增長26.9﹪,增幅比7月擴大4.1個百分點。1至8月累計固定資產投資則比去年同期增長17.4﹪(經濟日報,87.9.14),可見大陸固定資產投資已呈快速增加之趨勢。
5.貿易 今年1-8月,大陸進出口貿易較去年同期仍呈小幅增長趨勢。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顯示,8月大陸進出口貿易均呈下降的趨勢,其中出口總額156億美元,比去年同月下降2.9﹪;進口總額109億美元,比去年同月下降1.7﹪;外貿順差47億美元(經濟日報,87.9.14)。而1-8月累計進出口總額達2,05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其中出口總額1,186.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5﹪,進口總額872.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0.4﹪,進出口仍呈緩慢增長趨勢,累計貿易順差則為313.8億美元。其次,分析出口地區結構,大陸出口成長趨緩,主要乃是由於外在環境因素,並非由於人民幣不貶值的緣故。大陸今年上半年對亞洲國家出口衰退(對東協衰退12.9﹪,對韓國衰退30.2﹪,對日本衰退4.3﹪),但對美國、歐盟、俄羅斯、非洲及拉丁美洲,則分別成長18.4﹪、25.0﹪、48.8﹪、44.1﹪及33.3﹪(如圖二)。由此可見,大陸出口成長趨緩並非由於人民幣不貶值,而是由於東亞金融風暴,東亞各國進口能力大幅減弱所致,這也是大陸當局不認為人民幣貶值能有效刺激出口成長的主因。有關出口成長對GDP(國內生產毛額)之貢獻方面,1997年大陸GDP成長率8.8﹪中,出口成長貢獻率約為2個百分點,但估計1998年出口對GDP成長的貢獻將接近於零。
6.外資 在吸引外資方面,大陸今年流入之外資並未顯著減少。依據新華社報導,1998年8月大陸外人直接投資(FDI)實際流入金額為35.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0.54﹪,累計1-8月大陸FDI實際金額為274億美元,相較於去年減少1.45﹪,其FDI實際金額減少之趨勢已逐漸改善。至於在FDI協議金額方面,8月為36.84億美元,較1997年同期減少2.62﹪,累計1-8月協議金額為317億美元,較1997年同期成長6﹪,相較於去年29.3﹪的減少率,其FDI協議金額已轉呈增加之勢。由以上數據顯示,今年大陸的外資流入並未顯著減少,足見大陸在吸引外資方面,雖面臨東亞金融風暴的壓力,相對而言,仍可算是較為成功的。其原因可能與大陸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維護外國投資人對大陸的投資信心有密切的關係。
7.外匯儲備 就外匯準備而言,今年大陸外匯準備仍將維持1,400億美元左右。大陸7月底外匯存底達1,406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日本,比去年底只微增7.2億美元。相較於大陸今年1-7月累計外貿順差為267.1億美元,1-7月累計FDI實際金額為239億美元,但外匯準備並未因而大幅度的增加,其主要原因為大陸對其龐大外債須還本付息,以及外商投資企業將盈餘匯出大陸。此外,大陸亦放寬外匯管制,准許企業保留15﹪的外匯,因此許多公司匯回大陸的款項不如以往。另大陸「人民銀行」今年已二次調降人民幣存款利率,而美元存款利率只降了一次,人民幣存款利率相對偏低,亦使部份企業將款項留在外幣戶頭;再者,由於東亞金融風暴,部份亞洲國家經濟受創,延遲付款或付不出款項亦是原因之一(經濟日報,87.8.25)。根據大陸「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主委曾培炎表示,雖然1998年大陸外匯準備仍可維持1,400億美元左右,但較1997年33﹪的成長率明顯下降。

(二)大陸重要因應措施及其可能之影響 1.提振內需之成效 大陸當局所採行擴大內需之措施,初步已見成效。據「新華社」報導,大陸已增發1,000億元人民幣的長期公債,做為預算內基礎設施建設的專款投資,用於經濟與社會發展急需的項目,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成長。(「新華社」,1998.8.27)。再者,在金融政策方面,為了降低國企營運的資金成本,加速基本建設的投資速度,己於今年兩度降低利率,然而在考慮物價降幅後,實質利率變動並不大,因此在降息之後,貸款金額並未明顯增加(如圖三)。
綜合上述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可見大陸當局為了減輕東亞金融風暴及洪水等對經濟之衝擊,正採取增發長期公債及降低利率等擴張性財政、金融措施,以擴大內需,其措施已初步奏效,有利於中共擺脫經濟低迷的情勢。
2.「國」企改革及就業(分為「國」企經營績效及大陸重要措施二部分以探討其前景) 據大陸「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之統計,顯示1998年上半年「國」有企業虧損淨額為557.5億元人民幣,該委員會並表示:「自1998年年初以來,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無論國內、國外,均面臨艱困的處境。」因此,為了達到「減員增效」的目的,大陸「國」企已積極展開裁員行動。另據大陸「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到今年第二季末,「國」有單位職工共有1,076.4萬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72.9萬人,城鎮集體單位職工2,714.6萬人,比去年同期減少162.3萬人,然而其他所有制單位的職工1,094.1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48.9萬人。根據以上統計,公有制單位裁減的員工轉移到其他所有制單位就職,但仍有286.3萬人工作無著落(經濟日報,87.8.25)。而根據大陸「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原名為「勞動部」)的統計,「九五期間」(1996年至2000年)大陸失業職工累計將達到2,130萬人,可見就業情勢相當嚴峻。

3.加強外貿及吸引外資 在促進出口方面,大陸當局所採行之各項因應措施,其成效如何,尚有待觀察。由於大陸當局仍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政策,因此,在出口方面,目前的因應措施乃是選擇性地提高出口退稅比例、增加出口信貸規模等,以提高出口競爭力,達到促進出口的目的。今年初,大陸將紡織品的出口退稅率由9﹪提高至17﹪。6月初,又提高船舶、鋼鐵、水泥等產品出口退稅率2至4﹪;7月初,針對機電產品出口信貸給予利息優惠。但其成效如何,尚有待時間之證明,目前難以斷言。至於在吸引外資方面,由於今年來外資流入情勢尚稱平穩,大陸當局最近並無特別的因應措施以加強吸引外資。
(三)研析 大陸8月各項經濟指標顯示其經濟已有脫離低迷情勢之跡象,若干項目已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顯示刺激內需的政策成效已初步開始顯現,其本年度之經濟表現應可平穩。但由於洪水及東亞金融風暴等因素,如前所述,據多位學者推估,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保八」的目標不易實現。另根據經濟學人資訊中心(EIU)的評估,大陸國家風險的整體等級為「C」,整體分數為45分,其中政治風險等級為C,經濟政策風險等級為D,經濟體制風險為B,流動性等級為A(如表二)。足見投資大陸之風險仍屬偏高。
表一 世界主要國家經濟預測
表一 世界主要國家經濟預測
|
|
經濟成長率(﹪) |
通貨膨脹率CPI(﹪) |
經常帳剩餘(十億美元) |
年 |
1997
|
1998 |
1999 |
1997 |
1998 |
1999 |
1997 |
1998 |
1999 |
全球
|
3.1 |
1.9 |
2.3 |
4.0 |
3.3 |
3.1 |
- |
- |
- |
主要工業國家
|
|
美國
|
3.8 |
3.3 |
2.2 |
2.3 |
1.7 |
2.5 |
-166 |
-220 |
-234 |
加拿大
|
3.7 |
3.3 |
2.8 |
1.6 |
1.2 |
1.7 |
-9.2 |
-12.5 |
-11.7 |
日本
|
0.8 |
-1.4 |
0.6 |
1.8 |
0.4 |
-0.2 |
94.2 |
113.4 |
124.3 |
德國
|
2.3 |
2.6 |
2.8 |
1.8 |
1.2 |
1.7 |
-1.0 |
4.8 |
9.8 |
法國
|
2.3 |
3.0 |
2.7 |
1.2 |
1.0 |
1.4 |
40.4 |
35.6 |
33.6 |
義大利
|
1.5 |
2.2 |
2.7 |
1.7 |
1.8 |
1.9 |
36.7 |
32.4 |
32.5 |
英國
|
3.1 |
2.2 |
1.6 |
2.8 |
2.8 |
2.7 |
7.4 |
-14.5 |
-15.4 |
歐洲地區
|
|
荷蘭
|
3.3 |
3.6 |
3.0 |
2.2 |
2.2 |
2.4 |
21.3 |
21.3 |
23.9 |
瑞典
|
1.8 |
2.8 |
2.7 |
0.5 |
0.6 |
1.2 |
6.3 |
6.3 |
6.8 |
西班牙
|
3.4 |
3.8 |
3.8 |
2.0 |
1.9 |
2.3 |
2.5 |
0.4 |
-2.2 |
紐澳地區
|
|
|
|
|
|
|
|
|
|
澳大利亞
|
3.1 |
3.2 |
3.0 |
0.3 |
1.1 |
2.7 |
-13.5 |
-18.9 |
-19.6 |
紐西蘭
|
2.3 |
0.9 |
2.8 |
1.2 |
1.3 |
1.1 |
-5.0 |
-3.5 |
-3.2 |
亞洲地區
|
|
南韓
|
5.5 |
-4.3 |
1.1 |
4.5 |
9.2 |
6.0 |
-8.6 |
27.5 |
21.1 |
泰國
|
-0.3 |
-7.2 |
-0.2 |
5.6 |
10.4 |
7.4 |
-1.2 |
9.7 |
10.6 |
馬來西亞
|
7.8 |
-2.6 |
-0.1 |
2.7 |
7.6 |
5.6 |
-4.8 |
0.7 |
1.5 |
新加坡
|
7.8 |
0.4 |
1.5 |
2.0 |
1.3 |
1.8 |
14.6 |
12.0 |
11.7 |
臺灣
|
6.8 |
5.4 |
5.5 |
0.9 |
2.3 |
2.3 |
7.7 |
2.4 |
3.0 |
中國大陸
|
8.8 |
7.4 |
7.7 |
2.8 |
0.4 |
2.5 |
27.2 |
20.4 |
17.0 |
資料來源:Asia Pacific Consensus Forecasts, July 11,1998. Consensus
Forecasts, July 13, 1998. |
WEFA Group World Economic Outlook, July 1998.
|
資料來源:Asia Pacific Consensus Forecasts, July 11,1998. Consensus Forecasts, July
13, 1998.
WEFA Group World Economic Outlook, July 1998.
表二 中國大陸風險評估表
表二 中國大陸風險評估表
|
|
評比總等級 |
評比總分 |
政治風險 |
經濟政策風險 |
經濟體制風險 |
流動性風險 |
1998年 |
C |
45 |
C |
D |
B |
A |
1998年以前 |
C |
45 |
C |
D |
B |
A |
資料來源:EIU Country Risk Service 2nd quarter 1998 |
資料來源:EIU Country Risk Service 2nd quarter 1998
四、大陸人權政策的觀察 大陸近期不斷與西方國家展開人權外交與對話,以柔性態度作出尊重人權的承諾。 大陸人權政策的改變,主要著眼點,乃在緩和其與西方國家的衝突,從而改變大陸在國際社會的惡劣形象。
大陸的人權政策,是「一手軟、一手硬」;「一邊承諾尊重人權,一邊則踐踏人權,甚至濫施死刑」。 自1989年「六四」事件以來,大陸當局即面對國際社會指其屠殺人民,侵犯人權的譴責。初期大陸的政策,是挑戰國際的譴責,提出「相對人權論」及「發展權優先論」加以反駁;近則不斷與西方國家展開人權外交與對話,以柔性態度作出尊重人權的承諾,以改善國際形象。惟承諾是否兌現,則有待觀察。
在「六四」事件以前,大陸政、學界均缺乏人權概念。「六四」以後,大陸當局在天安門以槍炮屠殺人民,舉世震驚,引起西方民主國家一致的譴責與制裁。其時,大陸當局始不得不面對國際譴責,而重視人權問題。
早在1993年,聯合國在維也納舉行首屆「世界人權大會」,大陸異議人士劉青、郭羅基等出席,提出「中國人權狀況的報告」,要求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到大陸調查(聯合報,1993.5.22);1995年1月13日,美國民主、人權暨勞工事務助理國務卿夏塔克抵達大陸,與大陸「副外長」劉華秋作第7次的「人權對話」,包括:言論、集會結社與宗教的自由;釋放政治犯;因言論自由被拘禁的異議人士魏京生等人;當外國人訪問大陸或在大陸召開國際會議期間拘禁人民;對囚犯的對待,及國際人權組織與這些囚犯的會面;對摘除與移植犯人器官問題;對西藏宗教、文化的限制;新的墮胎與計劃生育問題;對海外異議人士不能返回大陸問題等等。(聯合報,1995.1.16)。大陸當局面對類此眾多來自國際人權組織的壓力,更不知凡幾。
聯合國人權宣言,對「人權」的內涵,原有明白界定。而大陸當局面對國際社會關於人權的譴責,初期均持頑抗、反駁立場。他們提出反駁的理論依據是: 相對人權論-他們認為,人權是相對的概念,不具有普遍性。(中國社會科學,第六期,1994.p134),因國情不同,各個國家的人權標準不一,不能以一國之人權標準否定另一國家的標準。
發展權優先論-他們認為沒有生存權,其他一切人權都無從談起,發展權優先於人權。「只有在一定經濟與社會條件的基礎上,公民與政治權利的行使才有保證。」主權國家有權決定自己文化經濟的發展政策,「反對任何國家利用人權問題干涉國家的內部事務。」(中國社會科學,第六期,1994.p135)。
1995年,美國國務院發表「國別人權報告」,譴責大陸當局,而大陸當局則在1996年日內瓦世界人權會議提出「『中』、美兩國人權比較」,說明「從平等地分享和普遍地保障基本人權和自由來看,大陸做得比美國要好得多。」因此,「美國沒有資格對大陸人權狀況指手劃腳」。(「新華社」,北平,1996.3.10)。大陸當局頑抗西方與美國的態度,至此已極!
但近兩年來,大陸當局人權政策已有顯著的改變。在國際方面,透過人權外交與對話,緩和國際社會對大陸當局的衝擊,藉以改善大陸的國際形象。在這方面,大陸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如:1997年美國和丹麥在日內瓦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議提出譴責大陸人權紀錄的報告案,但法、德、義、西班牙不支持(中國時報,1997.4.10);今年美國和歐盟,也都繼法、德之後,決定不在聯合國人權大會提出譴責大陸人權的動議。
而大陸當局在人權理念認同及大陸內部人權問題處理方面,也有180度的大轉變。在內部人權問題處理方面,如:過去大陸當局不准海外異議人士返回大陸,而今年7月9日,大陸已發出「關於對境外、海外被通緝、被吊銷護照(回鄉證)、禁止返國(回內地)的三類人返國(回內地)的若干補充規定」,准許海外異議人士可回大陸探親、奔喪,為期10天。(動向,香港,1998年8月號.p15)。如大陸當局最痛恨的異議人士陳一諮,已於今年7月准其由美國返大陸奔喪;而身陷大陸的重要異議人士魏京生、王丹等先後准赴美。過去大陸當局對不受歡迎的國際社團領袖,均不准訪問大陸,而今年2月,特邀美國宗教界領袖阿瑟、什尼爾等三人訪問大陸及西藏(美國之音,1995.2.10);今年9月,又邀請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瑪利.羅賓遜訪問大陸與西藏,並面晤汪澤民。(加拿大廣播電臺,1998.9.14)。在人權理念認同方面,1997年10月,大陸已簽署「社會、經濟、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北京之春,1998年9月號,p100);今年3月,大陸宣佈將簽署聯合國「公民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近據報導,此項公約已決定在今年10月正式簽署。(「中新社」,1998.9.14)。
近兩年大陸在人權對話上的表現,頗受國際肯定,特別是「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簽署,這是引導大陸邁向民主的契機。但是,根據我們的觀察,大陸人權政策的改變,主要著眼點,乃在緩和其與西方國家的衝突,從而改變大陸在國際社會的惡劣形象。然大陸對國際人權的承諾,是否真能實踐,或甚至因此而導致大陸走向民主,都還是問題。因為,列寧說:「允諾就像麵包皮,做出來就是為了打破的」;毛澤東說:「已經達成的協議,還只是紙上的東西;並不等於現實的東西。」這就是共產黨人的慣性。1997年10月大陸簽署保護自由工會的聯合國「社會、經濟、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後,山西大同工人李慶喜僅僅因為宣傳籌組自由工會,就被大陸當局判以勞動教改。(徐文立等,北京之春,1996.9.p100)。而1996年,大陸在「嚴打」運動中共槍決4,300多人,平均每天處決11個人以上,從而使中國大陸在整個90年代處死的人數超過全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美國之音,1997.10.1)。即當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訪問大陸,以及大陸已決定簽署聯合國「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前夕,大陸當局阻止大陸異議人士面見聯合國人權事務專員,他們在人權專員所到之處,均築起一道高牆,以資隔離。其中,異議人士劉念春妻子儲海藍突破萬難,於今年9月9日向羅賓遜陳情,旋即遭大陸公安毆打,背部受傷,並拘禁達7小時。(中國時報,1998.9.11)。而且,在此同時,新聞記者及籌組「中國民主黨」的異議人士多遭逮捕(如表一、二)。由此種種,可見大陸的人權政策,是「一手軟、一手硬」;「一邊承諾尊重人權,一邊則踐踏人權,甚至濫施死刑」。因此,即使大陸簽署聯合國「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但是否真能實踐,在我們看來,仍有待觀察。
表一 大陸在1998年1月內逮捕記者統計表
姓名 |
職務 |
詳情 |
李福鐘 |
臺灣中央日報記者。
|
8月31日,在新疆採訪時,以「從事身份不符的行動」罪名被捕。
|
劉春燕 |
美國哥倫比亞電視公司記者。
|
9月5日晚上在北平寓所被捕,被捕前獨家採訪趙紫陽的秘書鮑彤;大陸公安並搜索其住宅。
|
施濱海 |
北平中國經濟時報編輯兼評論員。
|
9月5日晚,在北平被「國安部」秘密逮捕,被捕前,他與光明日報編輯董郁玉出版政治暢銷書政治中國-面向新體制選擇的時代。
|
資料來源:本會資料
表二 大陸在1998年6至9月因籌組「中國民主黨」被逮捕的異議人士統計表
姓名 |
居 州 |
詳 情 |
王有才 |
杭州 |
6月29日被捕,八小時後獲釋;7月10日再度被補,直到8月30日才獲釋,同時被限定居所。
|
任畹町 |
北平 |
9月17日被捕,三小時後獲釋,被限定居所。
|
馬少華 |
北平 |
9月17日被捕,四小時後獲釋。
|
姚振憲 |
上海 |
9月17日被捕,五小時後獲釋。
|
周建和 |
上海 |
9月17日被捕,三小時後獲釋。
|
劉建軍 |
山東 |
9月19日被捕,至今下落不明。
|
唐元雋 |
吉林 |
9月18日在北平異議人士徐文立家中被捕,目前被關在長春市的鐵北看守所。
|
韓立法 |
北海 |
9月18日被捕,六小時後獲釋。
|
資料來源:本會資料
表三 近期大陸異議人士重要活動事件(1998.1-1998.9) 1998.9 製表
姓名 |
活動經過 |
大陸當局處理方式 |
趙長青(陝西)
|
1998.1宣佈參與漢中市「人大代表」選舉
|
1月間公安予以逮捕,8月間以「擾亂社會秩序」罪名判刑三年
|
方覺(前福州計委會副主任)
(北平)
|
1998.1.11發表「中國需要改變—民主派的綱領意見」,並積極投入民主活動,甚為活躍
|
7.23公安予以逮捕,據傳北平檢察院已於九月中旬起訴,罪名疑為「煽動顛覆國家政權」
|
陳增祥(山東)
|
1998.3在港會晤「中國民主正義黨」發言人王炳章並加入該黨
|
5.23青島公安部門予以拘押,7.2以「顛覆國家政權」罪名宣佈正式逮捕,8.31青島檢察院予以起訴
|
林海(上海)
|
1998.3提供美國民運電腦網路雜誌「大參考」三萬個大陸電子郵件網址
|
3.25公安予以拘禁,後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名宣佈正式逮捕。9月初上海檢察院以罪證不足,將該案退回公安局
|
秦永敏(湖北)
|
1998.3發表致「人大」及「國務院」公開信,要求允許出版「公民論壇」之獨立性刊物;同月並創立「中國人權觀察」,向湖北民政廳申請註冊。該組織於半年內發出近300篇大陸侵犯人權之文章和稿件
|
9.24武漢公安局予以傳訊,將「中國人權觀察」定為非法組織,並抄查其住處帶走相關文件,拘留渠約24小時
|
林牧(胡耀邦秘書)等12人
|
1998.6發表「六四」事件九週年告全體公民書,說明死者家屬要求平反情形,當局迄無善意回應,且加以鎮壓
|
大陸當局嚴密監控
|
王有才、王東海、林輝等(浙江)
|
1998.6.25向浙江省民政廳申請「中國民主黨」登記註冊
|
6.29公安將王有才拘禁八小時後釋放;7.10拘押王有才等人,後陸續釋放其他人;8.8杭州市檢察院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正式逮捕王有才,8.30釋放
|
林信舒(福建)
|
1998.7參與異議人士被捕聯名抗議;1998.9於聯合國人權專員羅賓遜女士來訪時發表「沒有民主,中國必亡」之致江澤民公開信
|
7.11公安予以拘留八小時,8.24拘留十三小時;9月中旬傳訊十二次,9.23起拘留七天
|
張善光(湖南)
|
1998.7籌組「保護下崗工人權益會」組織
|
7.21公安部門以「危害國家安全」罪嫌拘留,8.28正式逮捕
|
施濱海(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北平)
|
1988.8主編「政治中國—面向新體制選擇的時代」乙書,並積極訪問相關民運人士
|
9.5北平國安局人員予以逮捕
|
朱銳(北平)
|
1998持續進行工會活動
|
9.4-9.16,9.19-公安予以逮捕拘禁
|
冷萬寶、安福興(吉林)
|
1998.9.7向吉林省民政廳遞交成立「經濟、社會權利促進會」人權組織申請書
|
大陸當局嚴密監控,未批准
|
謝萬軍、劉連軍(山東)
|
1998.9.10向山東省民政廳申請「中國民主黨山東籌委會」登記註冊
(據傳至9月下旬青島、濟南、濰坊三市已有近百名人士簽名願加入,「國安部」人員刻採取恐嚇簽名者或其他圍堵手段)
|
9.10民政廳官員表示申請登記應符合四項條件;
9.19公安拘留劉連軍八小時,9.23予以逮捕;9.21以「擾亂社會治安」罪名拘押謝萬軍,9.24公安部門以「違反治安管理條例」裁處行政拘留十五天
|
陳忠和、呂新華、任秋光(湖北)
|
1998.9.11向湖北省民政廳申請「中國民主黨湖北籌委會」登記註冊
|
9.11民政廳官員表示申請登記應符合四項條件;
9.24公安拘押陳數小時,拘押呂八小時,並抄查其住處之「中國民主黨」相關文件
|
王文江等(東三省)
|
1998.9.14向國務院「民政部」遞出建立「中國民主黨東三省籌委會」申請
|
無回音(9.18「民政部」社團登記管理處官員向王文江表示未收到)
|
姚振憲、周建和、韓立法(上海) |
1998.9月中旬籌劃「中國民主黨上海籌委會」事宜,9.18前往上海市民政局申請登記註冊 |
9.17公安拘留姚五小時,拘留周三小時,9.18上海市民政局長親向申請者表示不受理、不批准、退回申請書,並警告停止一切籌組活動;
9.18公安拘留韓六小時
|
唐元雋(長春)
|
1998.9月中旬與中國民主黨籌委會人士接觸。(9.19廿三省179名異議人士致函江澤民和朱鎔基,要求釋放唐元雋。9.23「中國民主黨」七省籌委會發表聯合聲名要求釋放唐元雋)
|
9.18北平公安於徐文立家中予以逮捕,後押返常春;長春公安局以「和非法組織成員聯繫」罪嫌將之拘留(即將「中國民主黨籌委會」定為非法組織)
|
任畹町、馬少華等(北平)
|
1998.9中旬籌劃「中國民主黨北平籌委會」事宜,原訂9.18提出申請
|
9.16公安拘留馬少華四小時;9.17拘留任畹町三小時;
|
徐文立(北平)
|
1998.3對九屆「人大」發表「請願書」;5.31與另20名民運人士要求公佈「六四」受害者名單,對死者家屬賠償、道歉、立碑;6.20大陸十餘省55名異議人士公推徐為「中國政治反對派」之代表,於此旗幟下聚集推動成立一合法之反對黨;9.18徐宣佈成立「徐文立辦公室」,為大陸民主人權服務
|
9.22公安打電話通知徐前往應訊數小時
|
江棋生、林牧、丁子霖(北平)
|
1998進行爭取民主人權活動,9月醞釀發起「自由與公民權利宣言」
|
9.22公安逮捕江棋生
|
何德甫(社科院學者)、高洪明(服務業者)、王志新(下崗工人) (北平)
|
1998.9.21宣佈將參與10月份北平區縣級「人大代表」選舉
|
9.24公安分別約談何、高二人勸其退選,並稱彼等違反「選舉法」,沒收競選傳單
|
任畹町、徐文立、姚振憲、秦永敏等十八省120名異議人士
|
1998.9.23聯名致函「國家主席」江澤民、「人大」及「國務院」,要求儘快制訂「政黨法」
|
—
|
毛國良、王有才等27人(浙江)
|
1998.9.25致函江澤民、朱鎔基及「人大」副委員長田紀雲,要求三人繼承百年前「戊戌變法」精神。大膽進行政治改革,包括廢除與「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公約」相違之法規、平反「六四」、釋放政治犯、新聞自由化、政治多元化等
|
—
|
資料來源:1.本會綜合整理。 2.部分資料尚付闕如。
五、香港近期情勢 港府入市干預,獲港人支持 第二季經濟生產總值-5%,進出口貿易持續下降 公司裁員減薪倒閉,失業率持續惡化 (一)政治面 港人支持港府入市干預,港府與「立法會」關係緊張。據香港政策研究所於9月7日、8日的調查顯示,多數港人支持港府反擊國際投機者炒作港元及規範香港股市、期貨市場的積極干預措施,民意對政府表現的信心指數上升至107.3,為今年最高點(圖一)。但是特首董建華聲望並未有所改善,仍在低位徘徊(圖二)。
圖一 港人對特區政府表現信心指標走勢

圖二 港人對特首整體表現評分

資料來源:明報,1998.9.10 「立法會」自7月開議以來,與「特區政府」在多項議題上發生「對峙」情形,雙方關係緊張。觀察家指出由於受到「立法會」選舉高投票率的鼓舞,及近期「特區政府」表現不佳的影響,使得「立法會」有機會挑戰「行政主導」體制。近來港府有意改變三級議會架構,但「特區政府」與「立法會」對解散或保留兩個市政局,抑或另設機構取代,仍有爭議。惟有評論指出現有的市政局和18個區議會,其成員有75﹪由直選產生,是香港民主制度之基礎,對提高香港政治文化和市民政治醒覺,有很大的作用(爭鳴,1998年9月號,p.57),若廢除市政局,對香港的民主發展將是一大倒退(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August13.1998 ,p.28)。 (二)經濟面 經濟不景氣仍將持續。港府於8月28日公佈今年經濟成長的中期預測為-4﹪,較去年的成長5.3﹪大幅下挫,第二季生產總值數字,初步預測也急劇下跌至-5﹪(圖三)。另香港匯豐銀行最新發表的經濟月報表示,香港上半年進出口貿易持續下降,今年1至4月總出口下跌1.8﹪,進口下跌13﹪。預料下半年也將難有所改善(美洲自由時報.1998.7.7)。

(三)社會面 公司裁員減薪倒閉,失業率持續惡化。受經濟不景氣影響,自去年來多家香港知名公司或裁員、減薪以為因應,但仍時傳倒閉事件(表一)。根據港府9月17日公布6月至8月之失業率為5﹪(圖四),失業人口高達17萬5千人。平均每7名失業人士中,便有一人得依賴綜援金維持基本生活(星島日報,1998.9.17)。港府預計今年全年經濟將出現負成長,因此要在今年內扭轉失業急升實在困難,除非經濟有轉機,否則年內失業率將進一步上升。據港府內部估計,到明年第三季失業率可能達7%,亦即失業人數將高達23萬5千人(東方日報,1998.9.21)。如何解決失業問題及其衍生的社會問題,將是特區政府一大挑戰。
表一 香港大型公司結業、裁員一覽表
年期 |
事 件 |
95年 |
三越百貨尖沙嘴分店關閉,裁員233人 |
96年 |
大丸百貨縮減店舖面積,裁員30人 |
96年 |
伊勢丹百貨倒閉,200人失業 |
97年 |
八百伴百貨全線九家分店清盤,裁員2,700人 |
97年 |
中僑百貨結業,300人失業 |
98年 |
松阪屋百貨結業,裁員155人 |
98年 |
東急百貨倒閉,350人失業 |
98年 |
和記黃埔公司所屬國際貨櫃碼頭裁員123名員工 |

四)國際面 英美提出香港情勢報告,結論「大致尚佳」,但有隱憂。英國外交部及美國眾院於7月21日及8月4日,分別提出香港情勢發展報告。對於大陸掌控香港的自我約束感到滿意,認為香港移交一年來的狀況是「大致尚佳」,但是也指出「立法會」選舉制度設計不當、「新華社香港分社」角色不明確、經濟情勢不明朗、新聞界正增長的「自我審查」、言論自由的維持、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各節,則令人擔憂。
(五)大陸與香港關係 大陸重申支持香港經濟,「新華社香港分社」召陸資公司研商集資對策。「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大陸方面首席代表王桂生,在評論港府對金融危機的處理時,再次重申朱鎔基的保證,表明大陸會「不惜一切代價去支持特區政府」。
由於大陸經濟成長放緩,各企業的業績普遍下降,在港上市的「國」企、紅籌股亦受影響。加上港股持續低迷,更影響大陸「國」企、紅籌來港集資的步伐,也打亂中共中央及地方政府欲通過香港股市集資,為「國」企改革提供資本的計劃。「新華社香港分社」乃召香港陸資公司在深圳開會,研商集資對策。
(六)臺港關係 我國人赴港人數上升,對香港出口及經香港轉口貿易衰退。港府宣布自6月起,我國人如持有效「臺胞證」及大陸有效入境簽證,經港往返大陸時,可免簽證入港7天。措施生效後,據香港旅遊協會統計數字顯示,我訪港旅客由5月份的14萬餘人次,上升至7月的16萬5千餘人次,及8月份的16萬6千5百人次。預計9月份數字會保持平穩(香港經濟日報,1998.9.22)根據我海關最新公布的貿易進出口統計,7月份我對香港出口,較去(1997)年同期衰退23.2﹪,是今年以來第5度出現衰退,主要原因為中國大陸出口成長趨緩,影響大陸對臺灣原物料的需求,進而間接影響我對香港的貿易表現。
六、大陸軍隊派駐澳門之研析 (一)緣起 大陸「國務院副總理」、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錢其琛本(八十七)年9月18日於澳門「特區籌委會」第三次會議上表示,大陸於明年12月20日接管澳門後,將派遣適量、精幹的軍隊駐守澳門。
一般認為錢氏宣布駐軍,應是考量澳門的治安惡化問題已對澳門平穩過渡造成衝擊(如附表)。
附表 近年澳門政府及人員遇襲事件
日期 |
遇襲者 |
事件 |
1998.09.08. |
司警及記者共十五人 |
調查汽車炸彈案時,遭遙控炸彈炸傷 |
1998.08.14. |
檢察長羅明素夫婦 |
遭電單車殺手槍擊受傷 |
1998.05.02. |
司警警長白德安 |
座車遭炸彈引爆焚燬 |
1998.02.26. |
水警頭等警員 |
駕車途中身中四槍身亡 |
1998.03.24. |
博彩監察廳廳長馬發詩 |
步行途中腦中一槍身亡 |
1998.03.04. |
文化司署職員 |
駕車途中遭電單車殺手槍擊 |
1998.02.28. |
澳門警員 |
座車遭炸彈引爆焚燬 |
1997.12.27. |
治安警警長路士亞奴 |
遭殺手街頭割頸奪命 |
1997.12.08. |
博彩監察司稽查隊長利維士 |
座車遭炸彈引爆焚燬 |
1997.09.04. |
博彩監察司稽查賈華玉 |
乘車下班遭兩電單車殺手槍傷 |
1997.07.31. |
保安司令部 |
遭擲土製炸彈,兩車炸燬 |
1996.11.26. |
博彩監察布理路 |
座車旁遭電單車殺手槍擊致重傷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1998.9.19
二)澳門地區反應
1.澳葡政府
總督韋奇立9月22日發表聲明指出:「『中』葡聯合聲明並未提及澳門在1999年後將會駐軍...」,暗示葡方對大陸派軍駐澳的決定持不贊成的態度(明報,1998.9.23)。
2.澳門民間
除澳門立法會民主派議員吳國昌批評大陸當局以政策取代法律,有違地方自治,使澳門缺乏長期的保障性。澳門特區籌委會、立法會議員、工商界及社會團體紛表歡迎之意(澳門日報,19983.9.19)。
(三)問題
1.派軍駐澳缺乏直接法源
不同於香港特區「基本法」第十四條明定大陸將派軍駐港而制定「駐軍法」,澳門特區「基本法」第十四條規定:「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防務;澳門特別行政區負責管理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社會治安」。並未明文移交後大陸將派軍駐澳,如直接派軍進駐,缺乏法源。
2.派軍有損「一國兩制」之意
如解釋澳門已「回歸」,大陸當局可不經諮商逕派軍隊至其治權可及之任一地區,則澳門作為「『特別』行政區」的意義已遭破壞。
3.違反澳門特區「基本法」
澳門特區「基本法」第十四條明定社會治安由澳門特別行政區負責,今以軍隊進駐維持治安,違反「基本法」。
(四)爭議
1.駐軍的需要性
(1)反對者理由:「珠海距離澳門僅一小時車程,珠海駐軍即可負責澳門防務,不需再在澳門駐軍」、「前『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魯平曾強調澳門地方小,沒有駐軍需要」、「澳門自1975年葡軍撤軍以來即不再有駐軍」、「治安與防務不應混為一談」
(2)支持者理由:「是恢復『主權』的象徵」、「參與起草『基本法』的部份人士出面表示,起草過程中,從未說過不在澳門駐軍」、「駐軍將有利澳門平穩過渡」
2.與澳門特區「基本法」的符合性
認為不符合「基本法」的理由:「基本法」第十四條並未明文將派駐軍,但明文治安問題由特區政府負責。
認為符合「基本法」的理由:派軍符合「基本法」所言的「防務」範圍,且只派駐適量、精幹軍隊,亦符澳門地小之事實。
(五)結語
1.派駐軍隊料將實現
儘管亦有反對大陸派軍駐澳的意見,但聲音甚小,一般民意均冀望駐軍可改善澳門治安問題,預料共軍屆時會進駐澳門。
2.對「一國兩制」的不良示範
大陸派軍駐澳的決定並未事先與澳葡政府磋商,只在宣布前通報葡國政府。事後對於質疑違背「基本法」的反對意見,只以「防務」的字面定義規避,或聲稱適量代表主權的軍隊無損特區的自治。大陸此種文字遊戲手法,及以「主權」壓過「自治」的作法,對「一國兩制」所謂「高度自治、澳(港)人治澳(港)」是一不良示範。
七、大陸「軍委副主席」張萬年訪美展開軍事交流
美國期望與大陸軍方在交流接觸的過程中,增進相互間瞭解和信任,以增強雙方國防軍事的透明度。
大陸藉著與美方的交流以提高高科技新式武器的研發和總體現代化戰力。
大陸借助與美方交流展現誠意以化解「中國威脅論」的發酵作用,亦藉機對美方施壓,反對軍售臺灣。
因健康因素而一延再延(3月和5月)的大陸「軍委副主席」張萬年的訪美行,終於在9月11日成行,先繞道日內瓦稍作休息,而於14日抵美,展開兩國高層軍事交流。張萬年率領的代表團包括共軍各總部和陸海空三軍的高級將領,成員如:「副總參謀長」熊光楷、「海軍司令員」石雲生、「北京軍區司令員」李新良、「空軍副司令員」喬清晨、「國防部外辦室副主任」詹懋海等。其目的是「落實兩國元首在軍事領域達成的共識,促進兩軍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張一行主要是與美方的對口部門廣泛接觸,商談具體的合作方案,如全球以及區域安全問題,兩國關係和兩國軍事合作問題。此行會見柯林頓總統(9月15日晚),與美國防部長柯恩會談(15日上午),會見美參謀聯席會議主席謝爾頓、前國務卿季辛吉(16日)。張一行自17日離開華府赴各地參訪,先在喬治亞的本寧堡參觀美步兵中心和步兵學校,在內華達州內利斯空軍基地參觀美空軍空戰中心,在加州聖地牙哥參觀美海軍「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在舊金山參觀史丹福大學並拜會了美前國防部長斐利(20日,因二人已有交情)。之後飛夏威夷(23日)結束訪美後,途經日本(24日)順道會見日本防衛廳長官額賀福志郎和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西元徹也。
張萬年與柯恩在記者會上(15日,當地時間)宣佈,雙方在軍事交流上達成下列五項協議:
1.兩軍合作致力於減少軍事活動對環境的損害。
2.明年兩軍就災難救濟、人道援助進行沙盤演習。
3.大陸軍艦明年訪美,並舉行海上搜救的講習會。
4.雙方交換軍事學院學生,作短期學習,彼此派員觀摩一些特定的軍事演習。
5.美方同意大陸明年派團訪問設於新墨西哥的三滌亞核子研究實驗室。
觀察張萬年此行所發表的言論及雙方近期軍事交流過程中,有以下幾個重點,值得關注。
1.兩國軍事交流的背景因素與趨勢
主要有二個轉折期,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和蘇聯、東歐解體是分水嶺。在此之前,兩國為了聯防抵制蘇聯的戰略意圖,因而軍事交流頻繁,層級和內涵也高。「六四事件」後,雙方交流走入冰凍期,美國聯合西方世界如英、法、澳等國圍堵抵制大陸。之後,隨著大陸改革開放在經濟上取得的成就,逐漸擺脫外交困境,軍事交流也漸入佳境。但在1995年5月22日美方宣佈允許 李登輝總統訪美後,雙方關係再度掉入谷底。從1995年下半年起至1996年3月期間,大陸對臺海發動飛彈試射及軍事演習,美國派遣兩艘航空母艦至臺海附近監視,得以化解危機(詳見附表)。之後,美國柯林頓政府採用了國防部長斐利、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雷克和助理國防部長約瑟夫.奈伊等的戰略建議,對大陸採取爭取拉攏交流和對話的所謂交往(Engagement)政策,雙方始再度恢復軍事交流。1996年底大陸「國防部長」遲浩田訪美(12月8日至18日),標誌著雙方軍事交流邁入另一境界。去年秋江澤民訪美,進行國事訪問(10月26日至11月3日)和今年6月25日至7月3日柯林頓總統的回訪大陸,更為兩國軍事交流開創了有利的條件,從附表中可以探知兩國軍事交流的熱絡程度要超過外交層面的交流。(按:奈伊現任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院長,在其主持下,大陸「解放軍中級軍官班」有23名特殊學生,在此接受短期訓練。「新華社」,1998.6.17。)
2.兩國軍事交流的目的和意圖
可以分兩個層面而言:
(1).就美國方面而言:臺海危機讓美國認識到圍堵大陸所可能帶來的危險性,於是改弦易轍,採取接觸對話交流的策略。美國有意藉著拉攏大陸軍方在交流接觸的過程中展現美國的軍力和實力,避免因誤解或誤判而引發戰略武器衝突,給世界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透過接觸和對話,增進相互間瞭解和信任,以增強雙方國防軍事的透明度。這是美方的盤算,隱含嚇阻作用。
(2).就大陸方面而言:藉著與美方的交流以提昇國防現代化,尤其是高科技新式武器的研發和總體戰力的提高等。大陸認為「落後就要挨打」、「實力是平等接觸的基礎」和「發展是硬道理」。大陸的軍隊現在面臨著雙重現代化任務,機械化戰爭的裝備工作尚未完成,信息化戰爭時代已經來臨,因此有緊迫感和迎頭趕上的雙重壓力。此外,大陸亦欲借助交流展現誠意以化解「中國威脅論」的發酵作用。另亦欲藉機對美方施壓,反對軍售臺灣(「新華社」,1998.6.17)。目前兩軍交流的情況,尚未恢復到「六四天安門」事件前的水準,彼此的信賴感有待加強。
3.兩軍交流與亞太安全
亞太安全問題是此次交流的重點之一。印、巴的核競試已在美與大陸斡旋及國際壓力下趨緩。然新近(1998.8.31)北韓發射導彈並飛越日本領空一事,卻又給東北亞的安全問題增添不利因素。美方希望借助大陸對北韓的影響力對其施壓勿破壞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而北韓的導彈計劃曝光,造成日、韓的危機感,間接促成了研議多時的美國在亞太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在日前(1998.9.25)得以壓倒性的票數在眾院獲得通過。這是大陸所不樂見者,因該防禦系統將可能涵蓋臺海在內。
4.兩軍交流與兩岸關係
張萬年選在柯林頓總統受困緋聞案聲望下墜之際訪美並簽訂諸多協議看來,有江澤民暗助柯林頓雪中送炭的意味。在記者會上,張萬年答覆臺灣問題時指出,臺灣是「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此一問題處理得當與否,影響雙邊關係的良惡。張又重提柯林頓訪大陸時對臺的「新三不」。此時在旁的柯恩立即插話,提醒大家,柯林頓在大陸時,除表示支持「一個中國」政策,也表明了美國對臺灣關係法的承諾,以及美國期待海峽兩岸共同努力達成和平解決問題的目標。兩人的對話和攻防,被認為頗具深意。一方強調「新三不」重覆運用。一方表明對臺政策不變。在回程途中,張還不忘順道訪問日本(24日)並藉與日本防衛廳長官額賀福志郎的對談施壓日本應明確指出日美防衛新指針的防衛範圍不包括臺海。而弔詭的是,據9月22日法新社報導,「詹氏防衛周刊」引據北平消息指出,受到共軍連續爆發經濟問題醜聞及部隊訓練問題的影響,張萬年將在10月間被迫退休,後續情形,值得密切關注。
附表 近期大陸與美國軍事交流及相關內容摘要
日期 |
軍事交流及相關內容摘要 |
1995.4.10-13 |
大陸「外交部副部長」劉華秋訪美,會見美副國務卿塔諾夫及美國防部長培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雷克。 |
1995.5.22 |
美國務院發言人宣佈柯林頓總統決定允許 李登輝總統訪美。 |
1995.5.23 |
大陸「外交部」對美方允許 李登輝訪美一事,提出強烈抗議。 |
1995.5.26 |
大陸宣佈推遲「國防部長」遲浩田原定6月的訪美計畫,「國務委員」李貴鮮、「空軍司令員」于振武也中止訪美。 |
1995.5.28 |
大陸決定推遲雙方關於「導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和核能合作的專家磋商。 |
1995.6 |
美國軍事事務助理國務卿幫辦艾因霍恩訪問大陸一事,被大陸要求推遲。 |
1995.7 |
大陸推遲美國裁軍署署長霍勒姆原訂的訪問大陸計畫。 |
1995.8.25-27 |
美國副國務卿彼得.塔諾夫訪問大陸,談今後有關臺灣領導人訪美問題。 |
1995.9.8-11 |
美國前總統布希訪問大陸。 |
1995.10.5 |
中共發言人陳健表示,目前不具備江澤民訪美的合適氣氛。 |
1995.10.24 |
江澤民與柯林頓,藉出席「聯大」之便,在紐約會晤,談臺灣問題。 |
1995.11.14-18 |
應大陸「國防部」邀請美國助理國防部長約瑟夫.奈伊訪問大陸。 |
1996.1 |
美國「麥克亨利堡」號船塢登陸艦訪問上海。 |
1996.1.30-2.2 |
美國農業部長格利克曼訪問大陸。 |
1996.2.5-7 |
大陸「外交部副部長」李肇星訪美,談雙方問題。 |
1996.3 |
大陸對臺海發動飛彈試射及軍事演習造成臺海危機,美國派遣兩艘航空母艦至臺海附近監視。 |
1996.3.7-13 |
大陸「國務院外辦事主任」劉華秋訪美,會見美國務卿克里斯多福和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雷克、對臺海危機之解除,起了關鍵作用。 |
1996.4.19 |
大陸「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在海牙會見美國務卿克里斯多福,談臺灣問題及雙方長遠發展的戰略問題。 |
1996.7.6-10 |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雷克訪問大陸,會見江澤民、李鵬、錢其琛和遲浩田,並與劉華秋舉行會談。 |
1996.7.24 |
錢其琛與克里斯多福在雅加達出席東盟會議之便雙方會面。 |
1996.9.22 |
錢其琛訪美在芝加哥發表演講,強調兩國應建立和發展一種穩定、健康、建設性的雙邊關係。 |
1996.10.7 |
因臺海危機被大陸推遲訪問大陸的美國軍控與裁軍署署長霍勒姆就軍控與裁軍問題舉行磋商。 |
1996.11.4 |
美國副國務卿戴維斯訪問大陸,會見錢其琛並與李肇星會談。 |
1996.11.6 |
江澤民電賀柯林頓連任成功。 |
1996.11.19-21 |
美國務卿克里斯多福訪問大陸與錢其琛會談,並會見江澤民和李鵬。 |
1996.11.24 |
江澤民在出席馬尼拉亞太經合會(APEC)期間會晤美國總統柯林頓。 |
1996.12.8-18 |
大陸「國防部長」遲浩田訪美,進行軍事交流。會見柯林頓、副總統高爾、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伯杰、國防部長培里。參觀美國陸、海、空軍部隊,軍事院校和文化設施等。(按遲原訂4月訪美,因臺海危機事件而推延) |
1996.12.18-19 |
大陸「國務院外辦室主任」劉華秋訪美,會見柯林頓、克里斯多福並與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伯杰會談,強調雙方繼續戰略對話。 |
1996 |
共有17批美國議員團、39人次美國會議員赴大陸訪問。 |
1997.2.19 |
柯林頓就鄧小平逝世唁電江澤民及鄧小平夫人卓琳。 |
1997.2.24-25 |
美國務卿歐布萊特訪問大陸會見江澤民、李鵬、錢其琛。 |
1997.3.9-25 |
大陸海軍艦艇編隊「哈爾濱」號、「珠海」號和「南輪」號先後訪問夏威夷港和聖地牙哥港,此為大陸首舉。 |
1997.3.24-28 |
美國副總統高爾訪問大陸。 |
1997.3.27-30 |
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金里奇訪問大陸。 |
1997.5.12-16 |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沙利卡什雅利訪問大陸會見錢其琛、遲浩田、張萬年等,並與大陸「總參謀長」傅全有會談。 |
1997.8.5-12 |
大陸共軍「總參謀長」傅全有訪美與美方參謀長會談。並會見美國防部長柯恩、國務卿歐布策特、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伯杰。 |
1997.8.7-10 |
美參議院臨時議長瑟蒙德訪問大陸。 |
1997.8.11-12 |
美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伯杰訪問大陸與劉華秋會談。 |
1997.9.23-26 |
美國財政部長魯賓訪問大陸。 |
1997.10.8-10 |
劉華秋訪美,會見伯杰。 |
1997.10.26-11.3 |
江澤民訪美,進行國事訪問,雙方發表「聯合聲明」。 |
1997.11.24 |
江澤民與柯林頓藉出席亞太經合會之便在溫哥華會晤。 |
1997 |
美方今年有26批101名議員訪問大陸,其中參議員18人,眾議員83人,為近年來人數最多,級別最高的一年。 |
1998.1.18-20 |
美國國防部長科恩訪問大陸,簽訂兩國「關於建立加強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協定」的歷史文件。 |
1998.3.26 |
共軍「總後勤部部長」王克訪美。 |
1998.5 |
美國空軍參謀長雷恩訪問大陸。 |
1998.6.10 |
大陸、美兩軍在北平舉行人道主義救災研討會。 |
1998.6.25-7.3 |
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問大陸9天。 |
1998.7.9 |
美國防大學將官班代表團訪問大陸。 |
1998.7.12-29 |
共軍「副總參謀長」錢樹根訪美。 |
1998.7.14-15 |
大陸、美兩軍在北平舉行海上軍事安全第一次年度會晤。 |
1998.8.2-6 |
美海軍第七艦隊「藍嶺」號兩棲指揮艦、「麥凱恩」號導彈驅逐艦訪問大陸青島。 |
1998.9.14 |
大陸「軍委副主席」張萬年訪美,會見科恩雙方發表「軍事環境保護問題進行信息交流」聯合聲明,雙方同意1999年舉行人道主義救援和減少沙盤研討作業。(按:張萬年原訂1998年3月訪美,但因身體原因而推遲。) |
1998.9.15 |
美國國防大學校長奇爾科特中將一行訪問大陸與共軍國防大學進行交流。 |
八、大陸召開「中國婦女八全大會」 此次會議是例行會議,除選舉產生新的領導機構外,並反應了當前婦女問題。 大陸當局對婦女問題尚無有效的解決方案。 大陸「中國婦女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於8月31日在北平開幕,9月5日結束。「全國婦聯」(中華婦女聯合會)是在中共領導下的群眾組織。「中國婦女全國代表大會」是「全國婦聯」的最高權力機構,每隔5年舉行一次。這次大會的主要任務,是選舉產生新一屆領導機構-「全國婦聯第八屆執行委員會」、「全國婦聯主席」、「副主席」及「全國婦聯書記處」。是一次例行會議;也有人事的新陳代謝,並反應了當前婦女問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總理」李嵐清在大會作專題報告,題目是「實施科教興國,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機遇與挑戰」。未涉及婦女問題,只要求婦女為科教事業作出貢獻。「國務委員兼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主任」吳儀在閉幕式上講話,指出了一些突出的婦女問題:女職工下崗人數呈增長趨勢,再就業難;一些外資、私營、鄉鎮企業中,女職工權益缺乏保障;棄嬰和流浪兒的數量仍在增加;拐賣婦女兒童和賣淫等社會醜惡現象屢禁不止等。吳儀以為:只有將行政、法律、經濟、教育和輿論的力量結合起來,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顯示大陸當局對這些婦女問題尚無有效的解決方案。
在這次大會上,有些代表呼籲關注下崗女工家庭地位和心理問題。當前許多下崗女工心情沮喪,對再就業產生恐懼感。因下崗導致家庭地位下降,甚至承受家庭暴力、丈夫外遇,離婚率上升。有些代表反對婦女「階段就業」的政策。所謂「階段就業」,是指職業婦女在結婚或生育後停止工作;直到子女長大、家務減輕時再重新就業。這項政策尚未到決定階段。作此主張者,以為可以緩解就業壓力,減少失業率。反對者認為此事違背男女平等原則,還影響女性的社會、家庭地位。
大會於9月3日選舉產生「全國婦聯第八屆執行委員會」,9月4日,八屆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選舉彭珮雲為八屆「全國婦聯主席」,顧秀蓮、錢易等12人為「副主席」;推舉七屆全國婦聯主席陳慕華為八屆「全國婦聯名譽主席」。八屆執委還選舉產生了八屆「全國婦聯常務委員會」。同日下午,
「全國婦聯」八屆一次常務委員舉行第一次會議,選出處理日常工作的八屆書記處。「全國婦聯首席副主席」顧秀蓮兼任第一書記。新的領導班子完成組建工程。可以說是「彭珮雲、顧秀蓮體制」。彭以「人大副委員長」身分領銜;顧則負責實際工作。
在大會閉幕後,9月10日,江澤民邀請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成員和部分婦女代表在中南海座談。江在講話中指出:「黨和國家歷來重視和維護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和各項權益。但由於長期存在的舊觀念,由於社會生產力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響,男女平等的完全實現還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需要我們繼續努力」。江澤民未出席婦女代表大會,可能引發反感,或以此補救措施,藉作安撫。這番關於男女平等的說詞,當非無的放矢,其動機與作用值得繼續觀察。
貳、兩岸關係 一、近期民眾對兩岸關係的看法 有相對多數(32.8﹪)的民眾認為林案對海基、海協兩會以後交往有負面影響,亦有相對多數(43.8﹪)的民眾認為對未來兩岸民間交流有負面影響。
有相對多數(41.4﹪)的民眾,認為未來兩岸協商的議題應以低政治議題(包括經濟性議題和事務性議題)為優先,以政治性議題為優先者,僅佔18.6﹪。 自認為是「臺灣人」的比率較7月份調查上升了4.4個百分點,第4度超越自認「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率。
傾向獨立(含「儘快宣布獨立」及「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的比率小幅揚升至2成,並第3度超過傾向統一(含「儘快統一」及「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的比率。 調查結果各項百分比如下:
(一)民眾的統獨立場(如圖一) 主張廣義維持現狀(包括「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永遠維持現狀」)的民眾仍占絕大多數(73.6﹪),惟歷次調查結果皆維持在8成左右,此次則稍降。另無反應者比率上升。
主張「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是6種意見裏的最大多數(占30.5﹪)。惟自86年11月的42﹪,逐漸下降。主張狹義的維持現狀(「永遠維持現狀」)者占15.3﹪,與今年4月以來的調查比較,無太大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傾向於統一的比率(含「儘快統一」及「維持現狀,
以後走向統一」者約占1成6),經過此事件後,第3度(前兩次分別為85年3月、86年8月)少於傾向獨立的比率(含「儘快宣布獨立」及「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約占2成)。

(二)民眾的自我認同(如圖二) 有關民眾對自我認同的看法,有38.4﹪的民眾認為自己「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有38.9﹪的民眾認為自己是「臺灣人」,有16.4﹪的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與7月份的調查結果比較,自認是臺灣人的比率上升了4.4個百分點,為自81年調查以來,第4度超越兩者皆是的比率(前3次分別為86年9月、86年11月、87年4月)

(三)民眾認知大陸對我敵意(如圖三) 大多數的民眾(60.8﹪)認為大陸當局對我政府是不友善的(含「非常不友善」和「不友善」),與7月調查結果相當。有半數以上(52.7﹪)的民眾認為大陸當局對我人民是不友善的(含「非常不友善」和「不友善」),比7月調查結果上升10個百分點,是本年4月以來調查結果的最高點,與86年8月的調查結果相當。顯示民眾因林案而感受到大陸當局對我民眾的敵意態度有升高的趨勢。

(四)民眾對於林滴娟事件的看法(如圖四) 有高達90.7﹪的民眾知道林滴娟議員在大陸不幸遇害這事件。對於大陸方面處理林案的方式,有46.5%的民眾表示不滿意,18.9﹪的民眾表示滿意,29﹪的民眾無反應。其中不滿意的原因,依序為:大陸方面處理草率、辦案不認真(28.3﹪),消息不流通、報導不確實(25.8﹪),拒絕讓海基會人員去大陸協助處理後事(8.6﹪),及不尊重家屬意見解剖林的遺體(8.2﹪)。
圖四:民眾對於林滴娟事件的看法

(五)民眾對海基會處理此事件的看法(如圖五) 有72.9﹪的民眾認為我方海基會應該接受林滴娟家屬的要求,派人到大陸幫忙處理後事,只有5.4﹪的民眾認為不應該。對於大陸海協會來函表示,海基會利用林滴娟事件擴大兩岸分歧、製造事端的說法,有67.8﹪的民眾表示不同意,只有6.8﹪的民眾表示同意。
圖五:民眾對海基會處理此事件的看法(%)

(六)對未來兩岸交流的影響(如圖六) 對於林案對海基、海協兩會以後交往的影響,有32.8﹪的民眾認為有負面影響,有11.0﹪的民眾認為有正面影響,有28.3﹪的民眾認為沒有影響。
而林案對未來兩岸民間交流的影響,有43.8﹪的民眾認為將有負面影響,有10.6﹪的民眾認為會有正面影響,有25.5﹪的民眾認為沒有影響。 經過此事件後,有33.6﹪的民眾認為兩岸民間交流的速度應該維持不變,有25.0﹪的民眾認為應放慢,有15.1﹪的民眾認為應該加快。其中認為應放慢交流者,亦以經濟交流為最多(佔57.8﹪),其次為觀光探親(5.7﹪)和政治交流(5.1﹪)。認為應該加快交流者,若按項目細分,則以經濟交流最多(佔27.4﹪),其次為政治交流(11.3﹪)和文教交流(11.2﹪)。
圖六:對未來兩岸交流的影響

(七)對兩岸協商議題的看法(如圖七) 對未來兩岸協商的議題,有46﹪的民眾贊成我們政府除了經濟性、事務性的問題外,也可就政治性的問題與大陸進行協商。與7月份的調查結果比較,下降了6個百分點。至於何者優先?認為應以經濟性議題為優先者,佔21.4﹪;以事務性議題為優先者,佔20.0﹪;以政治性議題為優先者,佔18.6﹪;三者比率接近,但有高達34.2﹪之民眾無反應(無意見、不知道或拒答)。
圖七:對兩岸協商議題的看法

參、大陸工作 一、本會張主委赴金門、馬祖宣導大陸政策 為落實政府政策於基層民眾及兼顧政策宣導之全面性,本會於8月31日及9月7日分別於馬祖、金門辦理各界人士大陸政策說明會。由張主任委員京育親率相關業務主管,向最前線之金、馬各界人士說明現階段政府的大陸政策及兩岸關係發展概況。本次活動邀請對象包括縣府一級主管、各級民意代表、中央派駐金馬單位主管、各級學校校長、鄉鎮村里長及民間社團負責人等計約有350位各界人士參與。
張主任委員京育於說明會時,除剴切的說明現階段大陸政策與政府立場外,並剖析政府在臺灣二千一百八十餘萬人民安全與福祉的基本前提下,以和平方式追求自由、民主、均富的國家統一政策。而針對金、馬人士要求開放金門、馬祖與大陸之廈門、馬尾為定點直航或小三通之試驗區等問題,張主任委員亦明白表示,兩岸「三通」所牽涉的問題非常複雜,必須在確保國家安全、尊嚴以及全民福祉整體考量的前提下始能進行,唯目前最大障礙在於大陸漠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處處打壓、封殺我國際活動空間,且一再聲言不願放棄武力犯臺,這種不理性的對臺政策,使兩岸不能進行正常的交流,也不可能就「三通」所涉問題進行理性協商。
本次活動張主任委員除說明政策、與與會人士座談並聽取當地相關建言外,亦率團拜會福建省主席、縣長、議長及駐地司令官等,實地瞭解前線民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以作為政府制訂大陸政策之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