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马总统接受「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e Politik) 期刊书面专访

马英九总统本(98)年9月接受德国「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e Politik)期刊书面专访,该刊并於12月30日发行之2010年1、2月号以题为「谨慎的改善关系」为文刊登专访内容。

「国际政治」期刊为德国居领导地位的外交政策期刊,由智库「德国外交政策协会」(DGAP)发行,长达5页的专访全文中,总统详细阐述两岸政策方针、两岸和平发展愿景、台湾的民主化过程,以及兵役制度改革等议题。

总统表示,两岸签订和平条约的时机尚未成熟,中国大陆必须尊重台湾的民主体制,不否认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放弃预设的政治前提及撤除对台飞弹部署,在「对等、尊严、互惠」的原则下,相关协商才有可能进行。总统也认为,两德努力谋求双边和平共存之道,值得台海两岸借监,但「一个德国、两个国家」的概念并不适用於两岸,两岸的发展,除了考量法律、历史面,还必须尊重台湾人民的决定。

总统接受「国际政治」专访全文为:

问:台北及北京都有意签订协定,以终止历时83年的国共内战。您认为签订此协定的基本前提为何?

总统:中华民国(台湾)已於1991年明令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及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不再将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视为叛乱团体,但两岸仍处於军事对峙状态:中国大陆对台试射飞弹、制造台海危机及军事部署。目前中国大陆仍旧对台部署约1,300枚飞弹,在其所制定的法律及政治主张中,也没有放弃以武力处理两岸问题。我不相信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签署和平协议。台海冲突肇因於国共内战,在历经60年两岸分治发展的情况,台湾及中国大陆皆产生不同的政治体制与社会规范。要处理两岸间的各项问题,不应单纯考量历史因素,更应盱衡两岸政治现实及台湾民众之感受等。

现阶段两岸必须先累积互信,并且以「对等、尊严」的民主方式来面对及协商解决,才是正确之道。两岸间如何早日建立一个可长可久的和平相处架构,是值得双方共同重视的课题,惟目前相关的条件还不成熟。我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地位及推动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立场从未改变,也愿就相关议题与中国大陆展开协商。惟中国大陆政府必须尊重台湾的民主体制,不否认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放弃预设的政治前提及撤除对台飞弹部署,在「对等、尊严、互惠」的原则下,相关协商才有可能进行。

问:阁下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为将来以对等身分与身兼中共总书记的胡锦涛晤面开创机会。这样的会晤有可能为未来台湾与中国间的和平协定铺路吗?

总统:国民党2008年5月重新执政後,和大陆的关系已朝向正常化发展,彼此释出和平善意,累积互信。国民党致力於改善两岸关系,让全世界都松口气,例如美国副国务卿史坦柏格曾说,美国深受两岸对话的鼓舞,这种对话开创了两岸解决歧见的机会,是「正面发展」。过去两岸关系被形容是「火药库」,但现在火药库的引信已被拆除了。

两党领导人会面之前应该要先化解内部歧见,且两岸间的歧异渐趋形成交集的情况下,双方见面才有意义。目前台湾人民对两岸关系发展的速度还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国内对两岸情势的进展有基本的共识之後,俟时机允当,再来谈会面的事,比较恰当。

中华民国政府处理两岸事务,先急後缓、先易後难、先经後政。民调显示,台湾人民对此作法大都表示支持。现阶段两岸之间应努力「求同存异」,追求最大的公约数,只要「同」的部分越来越多,「异」的部分逐步化解,两岸关系的发展就有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当然对两岸间的和平协定就会有正面的助益。

问:阁下了解分裂的德国。您是否觉得两德分裂情况与台海两岸关系之间有类同之处?

总统:「一个德国,两个国家」的概念并不适用於台海两岸。然而东西德努力谋求双边和平共存之道,确实值得台海两岸借监。1972年两德签订「基础关系协定」,对双方领土相互承认,且双方相互承认对方的统治权。以台湾来说,就是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第二条中的统治权。我们如同德国一样将主权与统治权加以区分,用此方式来解决法律上与政治上的困扰。在「基础关系协定」签订後,两德分别加入联合国,在国际间互不代表对方。但这期间也有宪法背景,两德当年都在1949年制宪,时间相隔很近,没有一个是以全德国作为制宪的基础。

相反的中华民国制宪时内战尚未发生,当时中华民国政府仍然统治中国大陆。因此我们增修宪法相关条文,对两岸现状作一适切的规范。两德以统一为最高目标,目前两岸的发展,除了考量法律、历史面,还必须尊重台湾人民的决定。

问:80年代台湾的民主化及本土化如何影响国民党对国家的定位?

总统:1987年蒋故总统经国先生宣布解除戒严,中华民国的民主进程自此往前迈出一大步。之後中国国民党推动国会全面改选、解除报禁,将中华民国带向先进的民主国家之林。中华民国在经历两次政党轮替後,台湾人民的民主表现与素养已更加成熟,「做不好就下台或换人做做看」的观念已越来越普及。政治人物在位时必须以人民利益为念,否则就会做不下去。

至於本土化,最重要的意涵是立足台湾,保卫台湾,建设台湾。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理念,所以民主化与本土化是一体两面,二者是分不开的。但本土化并不是「去中国化」,台湾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中国文化和传统是台湾文化的根源,我们不能否定自己的祖先。三民主义始终是国民党的治国理念与蓝图,也就是我们施政无非要达到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与目标。随著两岸关系渐趋和缓,彼此互动日益频繁。

2005年连胡会谈,达成「五项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包括:一、促进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二、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三、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四、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五、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等。国民党现阶段的两岸政策已将上述五项愿景纳入党纲,未来将以「正视现实、建立互信、搁置争议、共创双赢」为原则,推动两岸和平发展。

问:台湾计划募兵制。这会在中国撤除飞弹威胁之前实施吗?法国谚语称军队是「国家的学校」,废除义务役制度是否将影响年轻人对国家的责任感?

总统:我国推行募兵制政策的重要原因,主要系建构「固若磐石」的国防武力,继续维护两岸和平与区域稳定,与中国撤除飞弹无关。国防部将以4至6年的时间渐进推动,预定於2014年底达成募兵制目标。由於我国宪法中规定国民有服兵役之义务,未来非志愿役男性青年,仍应入营接受4个月的军事训练,学习基本军事技能与强化爱国信念等教育。此外,我国推动「全民国防教育」,从学校教育、政府机关在职教育及社会教育中,以多元方式灌输全体国民对国家的责任,成效甚佳。同时,当前许多施行「募兵制」国家的国民,并未因兵役制度而改变他们对国家的责任感。

问:李前总统登辉先生在其「台湾的主张」一书中提出「新台湾社会」的观念,认为不论其祖籍或或迁到台湾的时间,在台湾生活的人民都属於「新台湾社会」。阁下认为此观念在目前是否已普遍被接受?

总统:台湾自古即为一移民社会,有人的祖先早在400余年前即移入台湾,亦有在200、300多年前移入,当然规模最大一次的移民潮是1949年从大陆避难来台的人士。事实上最近几年还陆续有超过40余万的外籍配偶(包括27万的陆籍配偶)移入台湾生活。在今日的台湾,祖籍已不再是重要因素。只要认同台湾目前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都会被台湾社会所接纳,也能在台湾这块土地上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统府新闻稿】

类别

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