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第257次諮詢委員會議與會委員發言重點

  • 發布日期:106-12-27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於日前舉行第257次諮詢委員會議,主題為「中國大陸經濟改革的挑戰和機會,以及對我影響」,與會諮詢委員發言及討論重點摘錄如次:

一、學者引言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現今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改革開放的推動方式,從以往的發展外貿及引進外資(1.0版)、加入全球化分工(2.0版)、演變為調整經濟結構及運作機制(3.0版)。政策的切入點是推動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槓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並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執行熱點。學者評估未來中國大陸的經濟前景,短期將和國際景氣的連動性較高;由於中國大陸的底子厚、工具多,中期出現經濟硬著陸與金融風險的可能性不高,倒逼改革的壓力將以來自內部為主。

二、與會委員指出,中國大陸推動的經濟結構改革仍維持黨對經濟的主導地位,未改變政府與經濟的關連性,其與西方國家經濟改革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管制鬆綁、法制化之作法及思維,有很大不同,欠缺民主制衡,亦不重視成本效益分析,將有潛在問題。中國大陸之「供給側改革」,僅為「供給側管理」,可視為升級版的宏觀調控,其以強迫技術轉移等方式來達成其「補短板」的目的,逐漸引發貿易對手國不滿並予反制,恐將使中國大陸發展面臨越來越多的限制。

三、部分委員表示,美國近期推出升息減稅政策,將使資金回流美國,相關舉措雖然可能引發外資自中國大陸撤資,但因中國大陸原本即對外資與陸資成立合資企業訂有持股比例的限制,研判外資撤資對其影響有限。當前美國對中國大陸仍主張公平貿易,並採取若干貿易平衡措施,美「中」經貿衝突的後續發展及影響,仍待持續觀察。

四、部分委員指出,十九大後中國大陸將更重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加強社會控制。面對中國大陸未來發展趨勢,臺灣應有更多的風險意識,並採取差異化的發展策略,與中國大陸產業發展作出區隔。尤其是在中國大陸尚未完全掌握核心技術的領域,政府應以制度及政策工具創新、產業升級轉型、服務業鬆綁、服務產業化等方向發展。針對兩岸貿易結構改變、中國大陸對臺灣人才與資金磁吸效應,以及在中國大陸臺商面臨經營環境惡化等新情勢,政府亦應有所作為。

類別

1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