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柒、港澳

施逸铭、王湘茹、黄廷辉
█ 港府推动基本法第廿三条相关法例立法工作引发争议。
█ 港区人大选举公信力遭质疑。
█ 港府核发我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路平赴港工作签证。
█ 澳门将与大陆签订互免双重课税之合作协议。
     
香港状况
一、政治面
  ◆香港行政长官与港府之民望均未见回升
    根据香港大学12月24日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港人对特首及港府的整体表现并不满意,特首的民望虽在8月後上升,但在10月後又跌落,至12月已跌至与8月之分数相同。港人对於港府表现的满意度亦自10月份下滑,至12月份之不满意者比满意者多了31个百分点。有学者认为,由於受到香港经济不景气之影响,加上受到基本法第廿三条立法争议的影响,因而拉低了行政长官及政府的整体评分(星岛日报,2002.12.24)。

港人对董建华的支持度

港人对特区政府的满意度

  ◆港府推动基本法第廿三条相关法例立法工作引发争议
   

港府於9月24日公布实施香港基本法第廿三条谘询文件,向公众谘询意见3个月,至12月24日结束。据港府保安局公布的资料显示,共收到9万份由各团体及个人提交的意见书。在谘询期间,港府官员出席超过250个研讨会、听证会,以解释港府建议的立法理念和听取各界意见,并派发超过7万份之谘询文件及超过100万张的宣传单(港府新闻稿,2002.12.24)。

然而社会上对於立法内容仍不明了,对立法是否会损害人权自由的忧虑亦未减少,甚而随著支持与反对意见的逐渐浮现,忧虑社会趋向分化与对立的警告益受重视。港府中央政策组所属「社会凝聚小组」召集人关信基即指出,港府应尽速公布条文草案谘询公众,否则将令港人以为谘询是「假谘询」,导致社会分化(苹果日报,2002.12.19)。香港各家传媒亦陆续以社评呼吁港府、民众理性沟通意见,以化解社会分化。

由40余个香港民间团体组成之「民间人权阵线」於12月15日举行「反对基本法第廿三条立法大游行」,抗议港府不愿提出条文草案广泛谘询民意。「民间人权阵线」认为,港府应根据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之规定,加强对港人之人权保障,而非藉由基本法第廿三条立法来剥夺港人的权利和自由。主办单位事前向警方申报参加人数预估为4,000人,但当日估计约有60,000人参加(港警则称有12,000人),为1989年「六四事件」以来,香港参加人数最多的游行(苹果日报,2002.12.16)。

另一方面,支持第廿三条立法的27个香港团体(包括中华总商会、香港总商会、工业总会、中华厂商联合会、工联会、乡议局、民建联、自由党和港进联等团体),於12月22日发起成立「支持立法保障国家安全大联盟」的「万人集会」活动,大会以「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为诉求,呼吁港人支持港府就基本法第廿三条立法。主办单位称有40,000人参加集会(港警则称有16,000人),传媒则批评主办单位以专车接送及会後筵席款待招来参加者,与15日的反对游行活动之参加者之自动参与大相迳庭(苹果日报,2002.12.23)。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有15%的受访者指出,若港府成功为第廿三条立法,将上街头游行。该项民调负责人张皓杰教授解释,按推估至全港市民,即有接近100万人可能上街(明报,2002.12.23)。另根据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的民调显示,有近7成(68.6%)之港人认为目前并不适合立法,也有过半数(55.6%)的受访者表示难以接受谘询文件的建议,更有69.1%的受访者表示对於港府保证不会轻易引用第廿三条的法律做出检控缺乏信心。相对的,有55.3%的人担心一般市民容易触犯有关法例,更有64%的人担心大陆当局将来会利用第廿三条之相关法例来干预香港之内部事务(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新闻稿,2002.12.23)。

  ◆港区人大选举公信力遭质疑
    香港地区第十届人大选举会议於12月3日举行,共选出36位人大代表(27人连任,9人新当选)。选举中虽有5位香港民主派人士参选,但都在预选中落选。由於在预选中获得高票的多位候选人最後落选,而预选时落在应选名额之外的现任人大代表最後却又纷纷连任成功,故虽然大陆方面及其支持者认为本届港澳人大代表选举成功,但是舆论则质疑人大选举受到操控。由於舆论批评有势力雄厚的机构在背後「操控」选举,令矛头指向「中联办」,指控它有指示名单、封杀民主派人士、自由党,以及在预选中得到高票的「非党友」人士(信报,2002.12.10)。身兼港府行政会议成员的自由党主席田北俊表示,「中联办、民建联、工联会与港进联共持一份联合支持名单」,令包括自由党在内的其他候选人遭到封杀(明报,2002.12.5)。有学者指出,选举结果与选前在「亲中」圈子传出的「先保旧、再保友、封杀民主派」的口号相符,在当选名单前列位置者均属传统「亲中派」,连自由党亦不在「力保」之列,可见「亲疏有别」(明报,2002.12.5)。
 
二、经济面
  ◆香港第三季经济表现良好
   

依据港府公布之资料,继第二季恢复正成长後,香港整体经济在出口连续2位数成长,以及访港旅客人数持续上升的带动下,第三季之经济成长率上升为3%,而港府亦将全年经济成长率预测值由1.5%再度调升至2%。港府经济顾问邓广尧指出,因为货物出口及服务输出的需求将持续上升,2002年第四季的香港经济预计将有更佳之表现;此外,由於较早前之美元转弱,连带改善了香港对外价格之竞争力,有助於香港之出口表现。惟邓氏亦表示,由於国际经济局势仍不明朗,因此,对2003年经济之预测仍然审慎(信报,2002.11.30)。惟香港总商会却调降2002年的经济预测,由原先之2%降至1.6%。该会首席经济学家欧大卫表示,香港2002年经济不会有太大改善,且目前仍面临通货紧缩,以及港府结构性财政赤字等两项重要经济问题(太阳报,2002.11.28)。

香港的失业率则持续缓慢下降。依据港府统计处之资料,2002年7月至9月之失业率为7.4%,8月至10月降为7.2%,9月至11月更降为7.1%。港府表示,劳动人口的增长大致保持平稳,但就业人数则加速增长;其中,营建业的就业人数有较显著的上升,而进出口贸易业在对外贸易攀升的带动下,就业人数亦见增加。整体而言,近期经济成长回升,将有助於改善就业情形(港府统计处新闻稿,2002.12.16)。

香港的通货紧缩现象亦略有改善。根据港府统计,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跌幅由2002年9月份的3.7%略缩小至10月的3.6%(港府统计处新闻稿,2002.11.21)。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指出,该局内部的研究显示,香港的通缩系属周期性现象,且正逐步修正中(信报,2002.11.29)。港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於受访时,对於香港的通缩问题则有不同的解释。他表示,由於香港的物价仍然昂贵,通缩将有助於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太阳报,2002.12.2)。

  ◆制度惯性阻碍金融改革
    大陆基於制度惯性与僵化意识型态,金融改革对於产权制度等根本性问题却予以回避,造成银行经营效率持续低落。目前大陆之银行主要仍为「国有制」,地方政府经常干预银行之营运,导致行政干预下非自愿发放贷款大量增加,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大量逃、废银行债务束手无策,由於呆帐、坏帐大量存在,银行须自行负担成本。并且由於产权主体为国家,银行经营者未拥有实际意义的产权,缺乏独立利益,使得银行对资产效益最大化及自身发展缺乏内在动力,营运效率改善遥遥无期。

香港失业率趋势

  ◆香港经济自由居全球首位
    美国传统基金会在其「2003年经济自由指数」报告中,再度将香港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的地区。香港迄今已连续9年获该会评为全球第一位,但所获评分已连续2年下降,与排名第二的新加坡差距亦见缩小(本次香港所获评分为1.45分,新加坡则为1.5分;分数愈高表示自由度愈低)。该报告指出,香港评分下降主要系因港府开支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之比例偏高。该会表示,港府於2003年3月提出之政府预算案,将是下次排名的决定性因素。该会会长佛讷(Edwin J. Feulner)亦表示,港府为基本法第廿三条立法,若进一步导致当地传媒之自我审查恶化,影响经济资讯之流通,将会打击香港的评分。惟因相关立法的影响仍有待观察,故暂时未反映在评分之中(明报,2002.11.13)。
  ◆港府将采取数项措施纾缓财政赤字
    港府於2002年11月间公布,本财政年度截至10月底之前7个月,财政赤字已达724亿港币。财政司司长梁锦松表示,港府正考虑透过内部节流、开源及取消宽免等措施来纾缓财政赤字。倘若上述措施全部落实,估计可为港府节省376亿港币。同时,港府亦考虑一项削减公务员开支的方案,规划公务员减薪6%,并要求300名首长级第三级以上之高级公务员自愿减薪(太阳报,2002.12.2)。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国际」认为,公务员须减薪18%,以拉近与私人机构过去5年来之薪津差距,该公司亦预估香港财政赤字仍会恶化,并将检讨对香港的主权评级。
  ◆香港贸发局研究指出:「三通」有利香港金融业发展
    依据香港贸易发展局所发表的「香港做为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商贸服务平台」研究报告,81.9%之受访香港台商表示,「三通」後,他们仍会藉由香港的银行体系和港口来支持他们在大陆的业务。在大陆的台商亦有70%左右表示,「三通」後会继续或增加经由香港所获得的资金和金融服务等。「三通」後,香港的金融业务将是最大受惠行业,因为香港最大的优点在於资金的自由流动。但「三通」後,台商会减少利用香港做为人员中介地,故对於香港的空运业,将带来一定的挑战。该报告分析,「三通」後因两岸三地经济贸易增加,长期而言,对香港经济仍然有利(香港贸易发展局网站;明报,2002.11.1)。
     
三、社会面
  ◆港人对个人自由忧虑的程度上升至与移交前相同
    香港过渡期研究计划在2002年8月及11月先後访问800名市民,发现受访者对个人自由的忧虑程度在11月後急升,已与移交前的忧虑程度相同。该研究亦发现教育程度愈高、年纪愈轻、在香港出生,以及自称香港人非中国人的受访者,对个人自由愈感忧虑。该项研究负责人指出,自8月至11月发生与自由有关的大事只有基本法第廿三条之立法案,相信这是民意出现变化的主因。该项调查资料显示,有54%的受访者反对目前是立法的适当时机,并有48%的受访者认为,即使港人不同意某项政策,港府仍不会做出修改(信报,2002.12.14)。
  ◆香港中产阶级的定位受到关注
    港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表示,在香港经济恶化的情况下,尤其在大陆经济崛起後,被视为香港支柱的中产阶级正面临更大的威胁。刘兆佳指出,香港中产阶级过去不依靠港府,凭著个人的知识和努力,在社会开创事业,但由於泡沫经济爆破,目前也须面对失业危机。由於前景不明,令中产阶级信心大减,造成不能接受现实,怨怼频生,改变了过去不依赖港府的态度,转变为依赖港府。刘兆佳提醒港府,要小心中产阶级发出的危险信号,并开拓更多的海外市场,令中产阶级的知识和力量得以发挥(星岛日报,2002.11.6)。
  ◆港府首度引用「公安条例」检控,法院质疑适用性
    港府於11月25日首次引用「公安条例」检控3位社运活跃份子。法官虽认为类此案件属於「政治性质」,不适合由法庭裁判,但既然有法例,且港府已经检控,法院就不得不裁决,惟法官以「轻判」来表达对此案件交由法庭裁决的质疑(信报,2002.11.26)。立法会议员余若薇、刘慧卿认为此次判决会对未来参与集会的港人产生威吓性,是港府成功使用行政手段打压港人言论和集会自由的先例。香港人权监察组织指出,自1999年以来,共有300多宗违法游行,但都没有遭到起诉,何以单对3位活跃份子起诉(新报,2002.11.26)?明报社评指出,法院的裁决表明,技术上是港府胜诉,法院不得不依法把3名被告定罪;但道德上是港府输了(明报,2002.11.26)。苹果日报社评亦批评,本案赋予执法部门过大的酌情权,让执法部门可以选择性地引用法例,针对某些团体或个人,选择性地进行拘捕和检控(苹果日报,2002.11.26)。
     
四、陆港关系
  ◆大陆总理朱熔基再次表示支持香港经济
   

「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於11月19日起,於香港举行3天。大陆总理朱熔基、财政部长项怀诚及证监会主席周小川等财经官员均赴港出席会议。在港期间,朱熔基於不同场合中均表示,大陆会支持香港经济。他指出,香港优势仍然存在,大陆将继续支持香港的发展,并促进陆港两地之优势互补。他也表示,香港最困难的时刻尚未来临,香港目前之困境须做内部讨论及研究,惟结构性问题一时不易解决,大陆於必要时可动用储备支持香港,香港若用完本身的财政储备,在大陆发行长期债券,大陆也会支持(文汇报,2002.11.20)。朱熔基还表示会支持陆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以及有条件的支持兴建港珠澳大桥。他也呼吁跨国企业到香港投资,并要求陆资机构支持行政长官董建华的施政(香港商报、信报、香港经济日报,2002.11.19-20)。

香港舆论对於朱熔基的「挺港」言论,多认为是大陆方面希望挽回港人对香港及港府的信心,并暗示即使大陆领导层更换,支持港府的态度不变(太阳报,2002.11.20)。亦有媒体指出,大陆支持香港,主要是不能让「一国两制」失败,否则将不能说服台湾,也无法面对国际嘲讽(大公报、明报、太阳报、香港经济日报,2002.11.20)。

  ◆「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2003年可达部分协议
    大陆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表示,有关「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之相关议题,两地高层已有2次协商及6次实务性会谈,相关之磋商进行顺利,估计在2003年可就部分议题达成协议(香港经济日报,2002.11.14)。大陆外经贸部副部长安民也表示,由於两地就CEPA进行磋商时,「触及开始时没想过的问题」,故磋商需要时间。惟媒体报导指出,CEPA因涉及「军商双用品」的出入口敏感问题,故港府希望低调处理(文汇报、大公报,2002.11.29;香港经济日报,2002.11.30)。董建华则於12月9日在北京述职期间宣布,已获大陆支持在2003年6月前落实相关安排(大公报,2002.12.12)。
  ◆珠江三角洲5个机场签订紧急支援意向书
    珠江三角洲5个机场(香港、广州白云、深圳宝安、澳门、珠海)於11月29日达成首个协议,5方代表就航班及紧急支援服务签署合作意向书,合作范畴包括发生紧急事故及台风时的航班服务、机场间的通讯程序,以及资源运用和技术支援(信报,2002.11.30)。由香港机场管理局推动的5大机场研讨会,自2001年7月举行首届会议以来,预定每年举行2次,宗旨是联合区内5大机场,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从而加速及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内经济及航空运输的增长(澳门日报,2002.11.26)。
  ◆香港立法会通过入境条例修正,赴港大陆公职人员不获居港权
    香港立法会3读通过「2001年入境(修订)条例草案」,所有以公职身份赴港工作的大陆居民,不会被视为通常在港居住,即不会因为连续居港7年而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有关法例涵盖的范围包括:「中央驻港联络办公室」、「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人员、大陆赴港的陆资机构人员及驻港解放军。惟由於法例没有追溯力,已获得居港权的约1,400名大陆驻港机构人员将不会受到影响(大公报,2002.11.7)。
   
五、国际面
  ◆国际关注香港就基本法第廿三条之立法发展
    港府自9月24日公布「实施基本法第廿三条谘询文件」,随即展开向香港社会说明的系列活动,并派员至海外向国际游说。惟国际仍对立法後之香港人权自由是否受损深表关注。兹说明如下:
   
1. 英国深表关注:英国外相表示,香港就基本法第廿三条立法已是「英国外交事务之头号议程之一」,并强调英国有责任确保「中英联合声明」所保障的人权自由不被削弱(苹果日报,2002.11.20)。英国下议院於11月26日就香港基本法第廿三条立法问题进行休会辩论,议员要求英国须高度关注相关立法情势,确保香港自由人权不受损害(苹果日报,2002.11.20)。英国驻港总领事馆亦发表声明,认为第廿三条立法是「九七」後港府所制订最敏感的一条法例,并指出香港的优势在於维护法治,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港府有责任确保此一权利和自由,而英国亦将持续密切注意香港社会对立法的讨论,以及条例通过後的执行情况(信报,2002.11.19)。
2. 美国各界敦促港府慎行: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指第廿三条立法建议已引起港人及国际社会之极度关切,港府应公布实际条文让公众讨论,而美国将致力保存香港所拥有之最大程度的自治(信报,2002.11.23)。在美国政治圈44名有影响力的政坛人士及学者,连署发表公开信,促请美国总统运用影响力以反对第廿三条立法,信中强调,如果港府一意孤行,美国应检讨美国-香港政策法案中赋予香港的特殊地位(苹果日报,2002.11.28)。
3. 国际传媒批评立法有损香港新闻自由:香港外国记者协会主席出席香港立法会之公听会时,批评第廿三条立法容易令记者被判刑,并要求港府立即搁置立法或引入其他保障措施,否则将有大量外国记者和传媒机构会撤离香港(信报,2002.11.29)。「世界报业联合会」及「世界编辑工作者论坛」联合致函香港行政长官及保安局局长,要求港府放弃就第廿三条的煽动叛乱罪行立法,并指出第廿三条立法将严重破坏基本法容许香港维持其本身独有之自由、法制和市场经济的精神(苹果日报,2002.11.21)。福布斯杂志(Forbes)亦警告,立法将会颠覆香港的金融市场。泰国民族报也质疑第廿三条是「高风险游戏」,陆港两地将会「双输」(苹果日报,2002.11.9)。
4. 国际组织亦表关切:联合国人权事务官员表示,对於第廿三条立法可能削弱香港的人权自由深表关切,将会密切留意谘询过程是否符合国际人权公约的精神(苹果日报,2002.11.24)。欧盟议会亦於12月20日以绝大比数通过由7个政团联合提出的紧急决议案,要求港府保障香港的人权自由和司法独立,并在发表详细立法条文後,展开新一轮的谘询。该议案更强调香港的高度自治是欧盟未来与大陆发展外交的关键(苹果日报,2002.12.21)。「全球反对廿三条立法联盟欧洲同盟」亦於12月22日在欧洲多个国家同步举行大型会议,支持欧盟议会有关反对香港第廿三条立法的决议,并发表声明表示坚决反对立法(明报,2002.12.23)。
5. 大陆反驳国际关注:大陆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发言人表示,港府自行就第廿三条立法是必要和符合法律程序的,这完全是中国内政和香港特区政府的内部事务,包括英国在内的任何外国政府和组织对此干预是不能被接受的(香港经济日报,2002.11.23)。
   
  ◆海外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及办事处数目下降
    港府统计处公布至2002年6月1日止,海外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者共948间,较上年同期之944间微增。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的以美国、日本及大陆居前3位(各为233、159、96间)。根据调查,有34%之受访公司认为香港的营商环境变坏。外资公司指出,香港之优势包括:税制简单及低税率、无外汇管制、资讯自由流通、通讯运输及其他基本设施完善、自由港地位等。香港的主要不利因素则为生活指数及经营成本过高等(信报、文汇报,2002.11.1)。此外,「香港日本人商工会议所」公布的民调显示,有57%的受访日商公司指出,因目前香港的营商成本高昂,未来会将部分的香港部门迁往大陆(香港经济日报,2002.11.22)。
   
六、台港关系
  ◆港府核发我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路平赴港工作签证
   

港府於12月9日对外宣布核发我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路平之工作签证。港府政制事务局局长林瑞麟於12月9日出席「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青年领袖高峰论坛」时表示:「欢迎路平女士来香港开展光华新闻文化中心的工作,我们相信这对推动香港与台湾之间的文化交流是有帮助的」。当媒体询问,路主任等候工作签证时间长达11个月是否过久时,林氏答称:「这是台湾与香港特殊关系的一部分」。他并指出,很欢迎两岸三地各方面的人士来香港推动经贸和文化的往来,而这些签证的申请常常都需要一个过程(港府新闻公报,2002.12.9)。

香港媒体对路平获发工作签证一事反应颇为正面,各报章亦请路平畅谈上任後之抱负。例如:太阳报报导:「路平获发签证,是问责制官员上任以来,为台港关系正常化作出贡献」、「路平来港进行文化交流,是台港和两岸双赢的事」(太阳报,2002.12.11)。明报亦报导:「路平上任後希望将台湾文化的特色及人文气息带到香港,让台港间之交流更频繁、密切」(明报,2002.12.11)。

  ◆香港各界庆祝双十国庆
    「香港各界庆祝双十节暨辛亥革命91周年纪念酒会」於10月10日假九龙尖沙咀洲际酒店大礼堂举行,我立法委员张清芳伉俪、邱创进、陈茂男、朱凤芝、江绮雯、郭添财、徐少萍、冯定国、黄健庭、赵良燕、关沃暖等人均专程赴港参加。应邀出席之贵宾包括香港立法会议员、部分驻港领事馆人员、中共政协委员云大棉、区议会议员、工商界、台湾同乡、各大学教授、新闻媒体暨各社团负责人等,共计逾千人参加,场面盛大热闹。香港各界於当日上午亦在屯门青山红楼举行纪念仪式,立法委员关沃暖、冯定国均前往参加,香港各社团人士亦有300余人出席。
  ◆港府官员说明第廿三条立法对台港关系之影响
    对於有些人忧虑第廿三条立法後,在台湾问题上的言论会触犯分裂国家或煽动叛乱罪一事,港府律政司司长梁爱诗表示,如果言论或行为未直接或间接涉及暴力、武力或严重非法行为,不会以刑法处理,故国人在香港的正常活动不受影响(大公报,2002.11.4)。港府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亦於接受明报专访时表示,港府了解到关心台港关系者对第廿三条立法的忧虑,港府亦将研究在表述上澄清相关问题(明报,2002.12.23)。
   
澳门状况
一、政治面
  ◆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发表2003年的施政报告
   

行政长官何厚铧於11月20日发表2003年的施政报告,说明澳门政府将动用27亿8,000万澳门元支持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及减免税项,而此项金额超过2003年财政预算之26%。其中用於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及鼓励年轻人创业之金额,共达7亿元。2003年亦将落实修订职业税规章,公务员及其他免纳税人士都会纳入税网,预计将有3分之2的公务员纳入税网。

在加强区域合作深度方面,在经济上与邻近地区融为一体,是澳门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何厚铧也强调,澳门要成为区域经贸服务平台,就必须在硬体及软体方面予以优化及提昇,除拓展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的合作外,并在粤港澳旅游合作及澳珠全方位合作等事务上,取得新的实质性合作成果,以及与大陆建立经贸服务平台,积极促进两地企业的互补互惠及紧密合作。

澳门各界基本上认为何厚铧所提出的施政报告内容务实,但舆论方面仍有若干批评意见。立法会议员吴国昌表示,该报告未能以开放市场及平抑物价来处理经济问题,也回避高官问责制,且未考虑设立财政储备制度(华侨报,2002.11.21)。澳门中小企业协进会理事长区宗杰也指出,有关中小企业贷款计划之规定必须清晰,否则实行时恐会发生困难(新华澳报,2002.11.21)。亦有论者认为,该报告对法律改革之著墨较少(澳门日报,2002.11.21),对中、高级官员的横向调动问题也不够积极(新华澳报,2002.11.22)。

何厚铧亦出席立法会回答议员有关施政报告内容的问题,共有18名议员提出质询,其中大多数为民生问题。有关施政报告的民意调查结果则显示,此次施政报告受欢迎之程度比2002年为高。有63.5%的受访者对这份施政报告感到满意;认为一半一半的有25.5%;而感到不满的只有9.5%(澳门日报、市民日报、星报,2002.11.22)。

  ◆澳门政府推动基本法第廿三条相关法例之立法工作
   

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於2003年度的施政报告中指出,将在广泛谘询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法定程序进行基本法第廿三条的立法工作。澳门行政法务司司长陈丽敏亦透露,澳门政府早就开始研究落实基本法第廿三条的规定,迄今条件已趋成熟,计划在2003年初向立法会提交有关法案,随後向公众谘询。她强调,港澳两地法制有别,在界定有关法规的精神及订定罚则上,不会与港府相同,而法规生效後,澳门居民的基本权利及自由也不受影响(澳门日报、华侨报,2002.10.2)。

澳门检察院检察长何超明对基本法第廿三条进行单项立法表示赞成。他认为,针对特殊问题予以特殊处理,符合澳门法制的稳定发展(澳门日报,2002.10.4)。立法会主席曹其真也表示,澳门政府在此时落实基本法第廿三条立法系属正常举措。她并呼吁公众毋须为基本法第廿三条立法感到恐慌,因为每个国家都会制订严谨的法律来保障及维护国家安全和秩序(澳门日报,2002.10.4)。

  ◆澳门举行人大选举
    由203名成员组成的澳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会议於11月2日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澳门日报,2002.11.2),确定澳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自11月5日至19日接受参选登记,为期15天,并於12月7日举行选举(澳门日报,2002.11.3)。选举结果显示,首次参选的澳门中联办社工部部长陈启明得票最高;角逐连任的现届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吴仕明、贺一诚、杨允中、杨秀雯、崔世平、潘玉兰、刘艺良及黄枫桦亦全部成功连任;首次参选的立法会副主席刘焯华、澳门日报总编辑李鹏翥,以及上届补选中以轻微票数落败的立法会议员高开贤亦顺利当选。根据规定,每届人大代表的任期为5年,当选的人大代表将於2003年3月参与第十届中共全国人大代表首次会议。惟因澳区人大代表选举大会没有安排候选人向公众公开发表政见和质询,选举会议成员吴国昌、区锦新以投白票表示不满(澳门日报,2002.12.6;澳门日报,2002.12.7;澳门日报、市民日报,2002.12.8)。
   

二、经济面

  ◆2002年澳门失业率有微升趋势
    澳门政府统计暨普查局的资料显示,2002年8月至10月的失业率为6.4%,与2002年7月至9月的水准相同,较上年同期下降0.1%。澳门失业率在2002年2月至4月为6.2%,5月至7月则微升至6.3%,8月至10月又微升至6.4%,显示2002年以来之澳门失业率似有微升的趋势。

澳门失业率趋势

  ◆第七届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於10月底举行
    由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主办的第七届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於10月24日至27日在澳门举行。展览会总统筹何浩然表示,展览会根据澳门本身的发展条件及配合澳门的经济定位,以「凸显澳门做为区域中小企业经贸合作平台」为主题;在产品和服务展示方面,则是以「旅游休闲」为主(澳门日报,2002.10.24)。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表示,此次展览会的规模属历届之冠,并首次设立澳门产品专区。由於澳门大部分的生产商及出口商都是中小企业,澳门政府将会推出一系列政策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澳门日报、华侨报,2002.10.25)。
  ◆澳门经济情况乐观
    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表示,在旅游、博彩等各行业的良好配合下,2002年澳门经济情况乐观,可望达到5%的正增长。澳门政府预计2003年会有68.3亿元的博彩税收,可为澳门带来约3亿5,000万元的新收入(市民日报,2002.11.26)。谭伯源指出,澳门当局在2003年经济范畴的施政重点将放在协助中小企业方面,同时亦会致力於将澳门发展成为本地区的商贸服务平台(澳门日报,2002.11.10)。他表示,未来澳门整体经济发展的思路将集中在发挥澳门经济之相对优势、扶助工业、建立适当社保体系3方面。澳门政府的此一部署是为了减轻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後的影响,以降低对当地经济、就业情况的冲击(澳门日报,2002.10.24)。
   

三、社会面

  ◆澳门保安司司长张国华说明2003年的施政方针
    澳门保安司司长张国华於12月4日向立法会说明2003年保安范畴的施政方针。他表示,澳门保安当局未来1年将继续以「预防和打击犯罪,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稳太平」为总体施政方向,并订立4个工作目标:1.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切实打击一切违法犯罪行为;2.强化部队建设方面:进一步巩固目前的治安防控系统;3.促进警民关系方面:拓展社区警务,与民间机构紧密合作;4.加强区域合作方面:继续拓展与区际、国际警方的交流合作(澳门日报、市民日报,2002.12.5)。
  ◆「澳广视」的营运陷入危机
    澳门唯一的电视台「澳广视」因陷於财政崩溃而前途未卜,引起民间忧虑「澳广视」恐将面临停播或倒闭的命运。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被问及有关问题时,表明澳门政府做为「澳广视」的主要股东,在今後一段时间内定会支持「澳广视」的营运,以避免出现大震荡(澳门日报,2002.10.12)。「澳广视」行政总裁江濠生表示,澳门政府已承诺支付「澳广视」的营运费用最少至2002年年底,希望「澳广视」能在这段期间内寻求解决的办法(澳门日报,2002.10.19)。
  ◆澳门立法会细则性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内部保安纲要法」法案
    澳门立法会於10月28日举行全体会议,一般性讨论并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内部保安纲要法」法案。澳门政府之所以提案修订内部保安体系,除了是进行移交後保安体系之适应化外,也是因应国际打击跨境犯罪及恐怖主义活动的需要,以强化预防措施(澳门日报,2002.10.28)。立法会第二常设委员会於11月14日完成该法案的审议,确立行政长官对实施戒严令有绝对决定权,惟若有必要延长戒严超过48小时之期限,行政长官须先听取行政会之意见,并将有关决定即时通知立法会主席(澳门日报,2002.11.15)。澳门立法会亦於11月27日细则性通过该法案。会中有多名议员讨论及质询该法案第八条有关在澳门内部治安受到严重扰乱威胁的紧急情况下,行政长官可颁布措施限制权利、自由、保障的内容。有议员要求在条文内明订若干权利和自由不受限制,但澳门政府代表指法案中已有足够保障,不宜详细列明有关内容,且立法会及居民亦可进行监督(澳门日报,2002.11.28)。
  ◆澳门立法会一般性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入境、逗留及居留许可制度」法案
   

门行政会於11月7日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入境、逗留及居留许可制度」法案,该法案建议对6类人士可拒绝其入境,包括:1.有关人士曾被驱逐出境;2.受国际公约或国际法文件约束,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受约束而适用於澳门国际法文件所规定的有关人士;3.经常短暂出入澳门而无适当合理解释,且试图规避此项法律或有关逗留及居留的行政法规者;4.在澳门特区以外国家或地区被判以剥夺自由刑罚的人士;5.有强烈迹象显示有关人士曾实施或预备实施任何犯罪;6.不能完全保证自己会返回所来自的地方,或当局有充分理由怀疑其旅行证件的真实性,或不拥有预留期间所必须的维生资源,或无返回所来自地方所需要之运输凭证(市民日报,2002.11.8)。

澳门立法会并於11月27日一般性通过该法案。澳门保安司司长张国华引介该草案时表示,该草案可弥补现行制度的不完善和不足之处,并使有关制度在某些方面能简化手续、改善及现代化。该草案亦增加拒绝「不受欢迎人士」入境的理由,使警察当局在执行上更便利,以有效预防因人员进出而可能危及之内部公共安全(澳门日报,2002.11.28)。

   

四、陆澳关系

  ◆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赴北京述职
    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於12月10日赴北京述职,并与大陆国务院总理朱熔基会面,双方就澳门与珠海办理跨境工业区、澳门与珠江三角洲进一步加强发展及粤港澳大桥等问题交换意见。朱熔基对澳门的发展表示满意,并认为港澳之间可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澳门日报,2002.12.10)。大陆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於会见何厚铧时,对於澳门计划於2003年举办澳门与葡语国家经贸及文化合作论坛一事,也表示会给予大力支持,并希望澳门能发展成大陆与葡语国家之间的经贸及文化合作平台(澳门日报,2002.12.11)。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指出,有关建立大陆与葡语国家之经贸合作论坛,初步计划首次论坛将在2003年9月举行,常驻机构设在澳门。该论坛除发挥了澳门的桥梁作用外,亦有助大陆与葡语国家发展关系(澳门日报,2002.12.12)。
  ◆粤港澳贸促机构签署「粤港澳贸促机构协作会议」协议书
    粤港澳8个贸促机构於10月24日联合签署「粤港澳贸促机构协作会议」协议书。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主席李炳康表示,3地贸促机构能藉此一协调机制,交换资讯以创建更大的平台,避免重覆投资之恶性竞争,有助於3地之资源及优势互补,并可促进贸易发展。未来3地如何提高合作层次,将广东的高科技产业、高增值劳动力及生产加工优势,香港的金融、贸易、运输、资讯中心优势,以及澳门的旅游优势进行互补,并开展区域合作,避免重复投资、恶性竞争及资源浪费,以促进珠江三角洲之经济,并使之成为亚洲区域之经济中心,值得深入研究及探讨(澳门日报、市民日报,2002.10.25)。
  ◆粤澳旅游交易平台启动
    「粤澳旅游交易平台」於11月1日在珠海启动,粤澳两地约140多家旅行社就合作组织「澳门游」项目展开广泛的磋商、洽谈及签约。澳门计划将「旅游交易平台」扩展至大陆其他省市,以逐步落实「澳门游」的规范化经营。澳门旅游局局长安栋梁指出,广东省是澳门的主要客源市场之一,约占赴澳门之大陆旅客数目之3分之1,故澳门当局十分重视广东省之市场。澳门地接社透过与广东省组团社的合作,必能进一步巩固彼此的关系,对推动粤澳旅游业将具有积极的作用(澳门日报,2002.11.2)。惟因「旅游交易平台」并未设立内部管理机制,故有旅游业者批评「旅游交易平台」形同虚设,并忧虑因团费问题屡禁不止,恐使旅游平台沦为杀价平台(澳门日报,2002.11.3)。随著市场竞争之加剧,低团费等问题亦已初见恶果。澳门2002年第三季之大陆游客人均消费,自2002年以来首度出现负增长,较去年同期下降8%(澳门日报,2002.11.24)。
  ◆澳门将与大陆签订互免双重课税之合作协议
    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於12月2日表示,澳门短期内将与大陆税务部门,就签订互免双重课税的合作协议达成共识。今後亦会陆续与其他合作伙伴达成相关安排。他相信,藉著与大陆签署这项协定,可以增强澳门金融行业在大陆的发展优势(澳门日报,2002.12.3)。澳门政府行政会已於12月11日讨论「国际及区际双重课税情况中的课税制度」法律草案,稍後将提交立法会审议。该法案授权行政长官采取有效的行政措施,以解决双重课税问题。若法案获得通过,澳门政府将在此一法理基础上,逐步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签署避免双重课税协定(澳门日报,2002.12.12)。
  ◆澳门与珠海就发展边境加工区达成共识
    由珠海市市长王顺生率领的珠海市政府代表团,应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之邀请,於12月17日赴澳门访问。代表团抵达後,随即与何厚铧等官员会晤,双方就两地合作发展边境加工区达成共识,并成立专责小组加快工作,亦就横琴岛的联合开发、两地旅游合作,以及跨境交通基建的合作等问题交换意见(澳门日报、星报,2002.12.18)。
   

五、国际面

  ◆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赴汉城访问
    应韩国政府外交通商部官员之邀请,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於10月14日率领代表团前往汉城,展开为期3天的官式访问。在汉城期间,何厚铧会晤韩国总统金大中、外交通商部官员崔成泓等人,就两地情势、旅游、领事部门等问题交换意见(澳门日报,2002.10.15),双方亦同意两地护照互免签证的期限由30日延长至90日,以进一步加强两地的合作和交往。何厚铧表示,澳门会致力成为亚洲企业家进入珠江三角洲的平台,并可协助包括韩国在内的亚洲企业家进入大陆市场(澳门日报、市民日报、星报,2002.10.16)。何厚铧也指出﹐澳门政府将於短期内派出由相关部门及工商界人士组成的代表团再度访韩,就澳门协助韩商发展珠江三角洲市场,与韩国政府部门及工商机构进行具体磋商(澳门日报,2002.10.17)。
  ◆「第九届欧盟澳门混合委员会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
    澳门行政法务司司长陈丽敏於10月16日率领代表团前往布鲁塞尔,出席「第九届欧盟澳门混合委员会会议」。陈丽敏表示,会议内容系商讨及落实为期4年的法律培训计划,并草签关於非法移民的遣返协定(澳门日报,2002.10.17)。根据葡文报章报导,陈丽敏在出席该会议时获正式通知,欧盟不会委派代表赴澳门专责处理两地合作的事宜。彭定康专员的发言人海因茨.米科(Heinz Miko)也透露,欧盟当局已决定不委派代表至澳门(澳门日报,2002.10.18)。
   
六、台澳关系
  ◆澳门旅游局局长安栋梁来台推广旅游
    为了进一步对外推广澳门旅游,澳门政府旅游局局长安栋梁於11月22日至24日组团来台参与2002年第十届台北国际旅游展览会,并举行大型的「澳门嘉年华会」,向台湾居民推广澳门旅游,以强化澳门旅游城市的形象,并吸引更多台湾旅客赴澳门旅游(澳门日报,91.11.23)。
  ◆澎湖县观光局副局长洪栋霖赴澳门进行推广活动
    由澎湖县旅行公会主办,澳门旅游业议会及澳门航空公司协办的「行销澎湖说明会」於11月28日在澳门举行。澎湖县政府观光局副局长洪栋霖在会中表示,澎湖县的马公机场於2003年起将成为允许外国旅客直接包机进入的国际航点。澎湖县政府希望首先能开通澎湖与澳门、澎湖与香港的包机业务,以促进旅游业的双向发展(澳门日报、华侨报,2002.11.29)。澳门旅游议会及澳门旅行业界已允诺在2003年1月31日正式包机飞航澎湖与澳门间之国际航线(中央日报,2002.12.5)。
  ◆台北经澳门到深圳的全货运航线开通
    澳门航空公司的全货运航线服务於10月7日举行启动仪式(澳门日报,2002.10.6),并於10月8日正式开通,每周飞行6天(周六除外),每天往返台北—澳门—深圳两个班次。澳航表示,此次首航的第一阶段,以对货运时间要求较高的快件为主。澳门运输工务司司长欧文龙指出,澳航开通首条全货运航线为澳门未来发展物流业创造条件,亦有助於澳门机场与邻近地区机场的合作(澳门日报、华侨报,2002.10.8)。业内人士认为,开通此货运航线将有助於澳门机场处理航空货物的能力(澳门日报,2002.10.6)。
  ◆澳门科技大学办理「台湾与澳门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演讲会
    由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办的「台湾与澳门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演讲会在该校举行。应邀赴澳门访问的我方学者翁松燃及张五岳均认为,台澳民间应保持紧密的经贸文化往来,并继续发展互惠互利的关系(澳门日报,2002.10.20)。
  ◆我辅仁大学与澳门院校签署合作协议
    我辅仁大学分别与澳门大学及澳门理工学院签署合作协议,两份协议原则性规范未来5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有助於加强澳门与我高等院校的交往。辅仁大学校长李宁远表示,除了澳大及理工学院之外,未来还会与旅游学院及镜湖护理学院进行交流合作(澳门日报,200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