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贰、经济

李俊昇

█ 经济成长达8%:大陆2002年前3季之经济成长率为7.9%,国家统计局表示,2002年全年度经济成长率应可达8%。
█ 内需景气不理想:2002年前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成长幅度为8.8%,较2001年之成长率(10.1%)缩小,显示内需景气仍未复苏。
█ 通缩现象未改善:2002年1-1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比上年同期下降0.8%,11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比上年同月下降0.8%,物价依然持续下跌。
█ 出口表现大幅提升:2002年1-11月出口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21.6%,较2001年之成长率(6.8%)大幅提升,主要是大陆「加工贸易」型产品深具国际市场竞争力。
█ 实际外资流入逾527亿美元:2002年全年度之外商直接投资(FDI)实际金额较去年同期成长12.51%,达527.43亿美元,显示外商持续对大陆扩大投资。
█失业压力有增无减:未来5年内,大陆新增劳动力将超过5,000万人,而新增之就业职位数目远小於此,未来之失业压力将愈加严峻。

大陆2002年前3季之经济成长率为7.9%(参1),高於2001年之成长率(7.3%),显示前3季经济成长快速。而1-11月出口较2001年同期增长21.6%,出口增速大幅扩大(2001年出口成长率为6.8%),显示大陆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然而,由於美国与伊拉克可能爆发战争,朝鲜半岛情势紧张,2003年国际情势仍不明朗,大陆经济景气是否受影响,仍待观察。而大陆其他经济指标,如工业生产、物价、固定资产投资等,今年之表现如何?此外,大陆经济体制之问题,如高失业率、国企问题、金融坏帐等,其前景如何?加入WTO後,由於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对大陆经济发展将可能发生何种程度冲击?以上议题,皆值得探讨,兹由总体经济指标及大陆当局之因应措施两方面来研析大陆今年之经济情势。

 
●总体经济指标
一、经济成长
  ◆国家统计局预测2002年成长率将达8%
   

大陆2002年前3季之经济成长率为7.9%。国家统计局局长朱之鑫表示,大陆2002年全年度GDP总值预计超过人民币10兆2,000亿元,成长率达8%(香港信报,2002.12.31,7版)。2001年由於「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以及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大陆的经济表现并不理想;而2002年经济则保持较快增长。

由於2003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之经济表现预估应较2002年为佳,预计大陆2003年经济成长应可达7.5%以上。根据国际货币基金会(IMF)预测,2003年美国经济成长率为2.6%、欧元区为2.5%、日本则为1.1%,各主要经济体之经济表现均优於2002年。而IMF亦预估,2003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8.6%,增幅高於2002年之5.3%。总体而言,由於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大陆2003年之经济应可保持快速增长,预计经济成长率应可达7.5%以上(参2)。

由於大陆经济结构性问题严重且改善有限,大陆长期之经济发展仍有隐忧。固然各财经济机构均预测大陆2003年之经济表现应可优於2002年,但由於美国与伊拉克可能爆发战争,北韩核武危机导致朝鲜半岛情势紧张,国际情势仍不明朗。此外大陆失业人数不断攀升,农民所得低落,城乡差距加大,国企问题严重,凡此种种诸多不利因素,使其经济发展前景蒙上阴影。综言之,由於目前大陆经济体系内结构性问题复杂难解,其经济成长主要依靠钜额之外商投资及当局持续发行公债以支持经济成长。

     
二、物价与消费
  ◆内需景气仍未复苏
   

2002年前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8.8%(参3),较去年度成长幅度缩小(去年成长率为10.1%),由此可知内需景气并不理想。

就消费景气而言,由於入会後失业职工持续大量增加,「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严峻、区域发展失衡,实施住房、医疗及教育等改革措施等因素;再者股市表现不佳,导致民众消费行为保守,商品供过於求,内需景气不振。2003年之内需前景,仍不容过度乐观。

  ◆通缩压力未减
   

大陆物价仍持续下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1-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比上年同期下降0.8%,而10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比上年同月下降0.8%(参3),可知由於内需景气不佳,通货紧缩阴影仍然存在。

大陆2001年第三季以来各季底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增长率
 
2001年1-9月
2001年1-12月
2002年1-3月
2002年1-6月
2002年1-9月
增长率
1% 0.7% -0.6% -0.8% -0.8%
三、固定资产投资
  ◆1-11月工业生产增加值增速加快
   

大陆2002年1-11月工业生产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2.4%,增幅比前3季成长率(12.2%)提高0.2个百分点(参3),形成持续上升趋势。拉抬工业生产增速持续上升的动力主要为出口复苏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加大。

  ◆前11月固定资产投资成长率扩大
    2002年前11月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成长23.4%,增长速度较上年成长率提高7.1个百分点(2001年全年度成长16.3%)(参4)。由於2002年内需景气不佳,消费增长基础不稳固,国际经济前景不明朗,大陆当局继续实施积极性财政政策,以拉抬经济成长,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将较上年为高。副总理温家宝表示,2003年仍将继续发行长期国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影响所及,非国有与国有经济部门的投资成长率差距有扩大现象,2000年上半年分别为12.1%与7.9%,相差4.2个百分点;2001年同期则为17.9%与7.5%,差距扩大至10.4个百分点(参2)。

大陆自2001年10月以来各月工业生产增加值成长率

四、对外贸易
  ◆前11月出口表现较去年优异
    2001年大陆之出口成长幅度为自1996年以来之最低,2002年1-11月之出口成长率大幅提升至21.6%。大陆2001年全年度出口增幅仅为6.8%,主要原因为「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及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而2002年1-11月外贸进出口总额则较去年同期增长21%,出口增幅为21.6%(参5),表现远较2001年为佳。大陆国家统计局表示,2002年外贸总额可望超过6,0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五位(香港信报,2002.12.31,7版)。

大陆自2001年10月以来各月外贸进出口变动趋势

五、外资流入
  ◆2002年实际外资流入逾527亿美元
    2002全年度,外商直接投资(FDI)实际金额高达527.4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成长12.51%(工商时报,2003.1.15,6版)。可知固然全球经济不景气,大陆投资环境对外商依然深具吸引力,外资流入续扩大。大陆外经贸部表示,2003年大陆吸收外资应会有进一步增长之潜力。
  ◆外资来源以港澳居首
    大陆2002年前3季实际外资来源地区以港澳、维尔京群岛、美国为前3位。实际直接投资重要地区分布则以广东省为最高、其次为江苏省、上海市(参5)。
     
六、汇率走势
  ◆人民币升值呼声再起
   

由於大陆过去7年来经济成长率一直居全球之冠,并且自1995年大陆当局固定人民币汇率在1美元兑人民币8.3元以来,出口优势已为大陆创造1,900亿美元之贸易顺差,低制造成本则吸引3,080亿美元外资。财政部长项怀诚表示,由於2002年美国与大陆之贸易逆差超过800亿美元,人民币升值压力已经增加。而据国际知名的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预估,目前人民币汇率约低估15%(经济日报,2003.1.3,11版)。

  ◆大陆当局可能坚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据纽约时报报导,固然美国和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但由於人民币升值将可能导致进口农产品价格下跌,威胁大陆农民生计,而大陆农村仍有约8亿处於贫穷收入农民。此外,过去7年弱势人民币为大陆创造平均8.4的年经济成长率,人民币升值可能导致大陆之出口商品价格上涨,有损出口竞争力,故未来两年大陆当局可能仍将坚持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参6)。

   
● 大陆当局因应措施之成效
一、金融体系之评估
  ◆大陆金融体系仍显脆弱
   

知名债信评等机构「慕迪」公司表示,大陆银行资产的平均不良率高达40-45%。入会後面对外资银行日後的竞争,大陆的金融前景相当艰辛。「慕迪」公司指出,尽管4大国有商业银行仍掌握大陆银行市场占有率,但入会後,金融改革已刻不容缓,除了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4大国有商银也有巨大挑战,如庞大国有企业的包袱,使得大陆的银行系统显得脆弱。

另外,「慕迪」公司也估计大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高达40-45%,远高於人民银行公布2001年底的数据25.37%,可见大陆金融机构体质相当不健全(工商时报,2002.10.30,11版)。

  ◆制度惯性阻碍金融改革
   

大陆基於制度惯性与僵化意识型态,金融改革对於产权制度等根本性问题却予以回避,造成银行经营效率持续低落。目前大陆之银行主要仍为「国有制」,地方政府经常干预银行之营运,导致行政干预下非自愿发放贷款大量增加,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大量逃、废银行债务束手无策,由於呆帐、坏帐大量存在,银行须自行负担成本。并且由於产权主体为国家,银行经营者未拥有实际意义的产权,缺乏独立利益,使得银行对资产效益最大化及自身发展缺乏内在动力,营运效率改善遥遥无期。

     
二、扩大内需成效评估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於2002年12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中确定,2003年要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香港信报,2002.12.11,9版),预计发行公债1,500亿人民币,财政赤字保持2002年之人民币3,100亿规模,而货币供应量增幅较2002年提高,显示大陆之经济体系企业自发展动力仍不足,需要公共部门投资提拉。

然而,若经济成长持续依赖政府发行公债推动,其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虽高,但发展速度并不稳定;另一方面其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易流於重复建设,有些是技术创新不足,附加价值不多的非实质性增长。

  ◆财政矛盾将更尖锐
    财政部长项怀诚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2003年之财政收支矛盾将较往年更为尖锐。由於持续发行国债,投入基础建设以支持经济成长,财字赤字将持续扩大。财政部长项怀诚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2003年由於财政收入增幅将有所放慢;而财政支出则规模较大,用於支持改革,增加社会保障和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等方面的支出,需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加上国债利息支出增加,财政收支矛盾将较往年更为尖锐(香港信报,2002.7.2,11版)。已有学者质疑积极财政政策并非长久之计。
     
三、就业状况分析
  ◆官方承认失业率约7%
    大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己指出,大陆失业率约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己表示,大陆总失业人口达1,400万人,失业率约7%,与总理朱熔基於访问奥地利时之说法相符合(香港信报,2002.11.12,p.6)。但若考量高达1亿5,000万的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及大量的下岗职工,大陆真实的失业率已达15-20%。大陆失业情势远较官方发布之数据严重。
  ◆就业压力将有增无减
    未来5年内,全大陆新增劳动力将达5,0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机会远小於此,就业压力将持续增加。大陆再就业率近年来急剧下降,1998年再就业率为50%,2001年为30%,2002年上半年则降为9.1%。另据劳动部门对59个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分析指出,目前每位求职者面临的岗位是0.65个,而未来5年内由於结构性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与入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结构性失业人员势必继续增加,就业压力将有增无减。
     
四、经济发展之潜在问题
  ◆西部人均GDP仅为东部4成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主任李子彬表示,西部在过去没有与全国经济同步增长,目前人均GDP只相当於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成。大陆城乡差距悬殊,农村城市化改革滞後,剩余劳动力过多,基层共党干部贪污腐化严重,费税严苛繁复、严重制约农民所得提高及农村经济发展,也因此影响大陆整体内需景气。随著东部地区的发展,东西部差距将不断加大,城乡差距已成为大陆经济发展的一大隐忧(香港信报,2002.11.13,p.10)。
  ◆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随著经济持续增长,大陆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生态问题愈加扩大,已影响到区域之生态安全及环境长久发展,且并无改善迹象,如日趋严重之西北沙尘暴,长江黄河之污染、因滥垦滥伐导致之长江洪灾等。上述之生态问题,若大陆当局不善尽解决,任由生态破坏持续恶化,未来将可能影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甚至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实行工业化还须20年
    大陆「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表示,距离工业化大陆还须20年之时间。徐匡迪认为,虽然大陆已建立起基本独立的工业体系,但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水准与国际先进水准差距极大,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多数重要工程科技领域之关键及核心技术仍仰赖外商投资及外国引进。综言之,大陆离世界最先进的水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大约需要20年的时间才可能实现现代化及工业化的目标。
     
● 总结
  ◆诸多严重难解负面因素
    整体而言,固然大陆2002年经济快速,成长率达8%;同时,2003年人均GDP预计将超过1,000美元(经济日报,2002.12.16,10版)。但其经济体系内却存在诸多负面因素,导致其经济发展出现瓶颈,如国企问题、国有财产流失,金融问题改善有限、区域发展失衡、农村经济不振、法令不彰、贪污腐败严重等。以上之诸多问题,皆涉及共党政权体制之基本政经结构改革,涉及之利益极为庞大且错综复杂,改革难度极高。此外,未来大量下岗职工引发之失业危机,可能导致社会不安,更是北京政权的一大挑战。
表二:2002年1-11月大陆经济重要指标
项目
数值
较上年度增减
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人民币) 71,682* 7.9%*
工业生产增加值(亿元人民币) 28,266 12.4%
消费者物价总指数(CPI)(上月=100%)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RPI)(上年=100%) -0.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人民币) 36,506.1 8.8%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人民币) 26,118.5 23.4%
对外贸易总额(亿美元)
出口
进口
出超
5,601.8
2,936.9
2,664.9
272.1
21%
21.6%
20.5%
33.2%
外商直接投资(FDI)实际金额(亿美元)
协议金额(亿美元)
499.97
87.4
14.4%
26.5%
外汇储备(亿美元)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
2,586.3*
8.2771

*:表前3季统计资料。
资料来源:大陆国家统计局。

参考目录:

1. 中华经济研究院编,经济前瞻,第八十五期。
2. 本会资料。
3. 大陆国家统计局网站。
4. 新华社,2002.12.17。
5. 大陆外经贸部网站。
6. New York Times,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