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1998年07月

一、香港移交周年情势之评析

香港移交一年来,大体情况比许多人之预期为平顺。但一些问题已经浮现。政治上,特区政府机制运作平稳。驻港解放军形象大有改善。然而行政效率下滑,在危机处理上尤其明显。1998年5月港人对特首评价落至最低点(如图一)。大陆当局未明显干预特区自治,但大陆当局在事先已透过立法会架构的设计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安排掌控香港事务。首届立法会投票率创历届纪录,显示港人对民主的殷切期待。

大陆工作简报87年7月

经济上,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股市、房地产下挫(如图二),贸易投资、旅游业受严重冲击(如图三)。1998年第一季首度出现13年来的经济负成长。

大陆工作简报87年7月

大陆工作简报87年7月

社会上,失业率上升(如图四),在1998年第一季达15年来之新高。与大陆关系密切之商人逐渐掌握媒体经营权(如亚视)。新闻自由大致维持。但新闻媒体在批评大陆上自我审查,人权受限,皆陆续引发争议。灾变层出不穷,如禽流感、红潮、猪瘟、霍乱等,并非皆为首次,但因行政效率下滑,不良效应未能如以往及时遏止。

大陆工作简报87年7月?

国际上,各国对香港移交後评价多为「大致平顺」,但认为香港在自由、民主、法治上的发展存有隐忧。「一国两制」能否落实?「五十年不变」的承诺能否实现?香港情况一年来已有变化。未来49年会如何?仍待观察。

台港关系上,双方经贸、民间交流继续成长。但港府对官方交流设限,未能反映处理实际交流事务之需要。

「一国两制」是大陆当局用以处理香港问题的模式。此一政治公式原本是大陆当局为处理两岸关系而设计的。大陆当局欲藉「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施而移殖於台湾,以谋求以大陆为主的两岸统一。「一国两制」有三项特质:

(一)矛盾性 ---逻辑上,如果「一国」很好,为何要「两制」?「一国」和「两制」在本质上存有冲突及不调和。「一国」总是优先於「两制」。

(二)过渡性 ---时间上,不是永恒的。终将趋向於「一国一制」,即一党专政下的社会主义制度。

(三)压制性 ---实行上,「两制」并不对等。主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目的是把台湾、香港、澳门统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下。在「一个中国」的大原则下,才能享有「高度自治」。

「一国两制」不适用台湾,因为台湾不是香港,不同之处有四:

(一)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香港原是英国殖民地。

(二)我们国际上有自主的外交,国防上有自卫的能力,香港都没有。

(三)我们是民主国家,国家前途由人民决定,香港人民无法决定自身的前途。历年民调显示,约70%以上的台湾人民,及50%以上的港人认为「一国两制」不适用台湾(如图一、二)。

(四)我们和大陆统一没有时间表,而香港主权移转在历史里已决定。

中华民国政府认为:

(一)「一国良制」优於「一国两制」。台湾、香港、澳门,和大陆统一的「良制」是民主、自由和均富。我们尤其希望「良制」早日在大陆实现。

(二)「一国两制」可能适用於「九七」後的香港,但不适用於两岸之统一。台湾与大陆是对等的政治实体,分别统治互不隶属的两个地区。

(三)「一国两制」是一矛盾性、过渡性、压制性之设计,其目的是把台湾并吞在一党专政之大陆当局之下。「一国两制」不能确保台湾能永远享有目前自由、民主、均富的生活。实行「一国两制」我们的民主自由将倒退30年。

(四)中华民国坚持未来中国应统一在民主的制度下。只有统一在民主的制度下才能确保两岸双方达成的协议被严格遵守。也只有统一在民主的制度下,大陆、台湾、香港与澳门的联合力量才不会对亚洲的安全与和平造成威胁。

(五)我们所关心的不只是统一的形式。我们更重视统一的内涵:民主、自由、均富。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大陆工作简报87年7月

大陆工作简报87年7月

二、大陆民运人士呼吁大陆当局平反「六四」事件

1998年6月4日前後,大陆民运人士纷纷呼吁大陆当局平反「六四」事件;海外民运人士,则分别在香港、纽约、华盛顿、巴黎等地,热烈纪念「六四」九周年。而民运人士共同的呼声,不仅要求大陆当局平反「六四」事件中民主斗士及千万亡魂的冤屈;更重要的,则为期盼中共早日结束一党专政,实施民主政治。

所谓「六四」事件,系1989年6月4日发生於北平天安门广场,以北平学生为先导,继而有各界民众广泛参加,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市民争取民主的和平运动。此一运动开始於1989年4月中旬的纪念胡耀邦,继即形成集聚百余万学生市民的大示威、大游行。4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一场群众自发的民主运动定性为「是一场有计画的阴谋,是一次动乱」,6月3日,再定性为「反革命暴乱」。因邓小平、李鹏等的策划,6月4日,终於爆发武装镇压,出现一场大屠杀的惨剧。当时同情学生,反对武装镇压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则被撤职。

「六四」事件後,每年此日,海外民运人士均有纪念活动;从1997年中共「十五大」到1998年「六四」,大陆民运人士更纷纷要求大陆当局平反「六四」,并重新评估「赵紫阳问题」。兹就「十五大」以来大陆民运人士争取民主自由的活动表列如次:

活动主体活动形式活动内容资料来源
戏剧家吴祖光在「政协」会议上发言要求调查邓小平在「六四」天安门事件中是否决策不当自由亚洲电台,1997.3.15
「安徽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官」沈良庆发表「致人大公开信」要求公布「六四」真相,追究肇事者法律责任。联合报,1997.6.4
民运人士秦永敏发表致「人大」及「国务院」公开信要求允许出版「公民论坛」的独立性刊物加拿大广播电台,1997.3.21
毛国良、徐文立等21位民运人士联名上书中共1.要求公布「六四」受害者名单。

2.要求对死者家属赔偿、道歉并竖纪念碑。

美国之音广播电台,1998.5.31
林木(胡耀邦秘书)等12人发表「六四」事件九周年告全体公民书1.说明九年来死者家属要求平反情形。

2.说明大陆当局迄无善意回应,且加以镇压。

美国之音广播电台,1998.6.1
北大、清华、人大和北师学校学生6月2日在北京圆明园联名静坐1.要求平反「六四」。

2.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

美国之音广播电台,1998.6.1
杨海、傅声、张健康等12人发表公开信呼吁全国人民向政府施加压力,争取早日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自由亚洲广播电台.1998.6.1
民运人士徐文立对九届「人大」选出的新政府发表「请愿书」1.呼吁允许建立一个人权监督机构。

2.赞扬大陆当局签署联合国公民和政治权利公约。

加拿大广播电台,1998.3.20

从以上活动及言论观察,可见大陆民运人士的中心意旨,即在向大陆当局争自由、争民主。而判断大陆当局是否具有实现民主的意向,则亦可以大陆当局是否释放赵紫阳与平反「六四」事件为观察的起点。

过去八年,每届「六四」,大陆当局均对民运人士严加监控;1998年「六四」前,大陆当局虽在国际压力下释放魏京生及王丹,但对现仍在大陆积极活动民运人士之监控,则从未松弛。(法国广播电台,1998.5.30、1998.6.4)现大陆因参与1989年「六四」活动而被拘禁监狱者,仍有3,000多人。(法国广播电台,1998.5.30)。赵紫阳长期软禁,虽由住宅到户外散步,亦须先获批准。(法国广播台,1998.6.4)。在大陆当局严密监控下,1998年北平的「六四」,乃显得十分平静。

1989年「六四」事件 曾引起国际制裁。美国总统柯林顿今年在访问大陆前,犹坦率指出:「大陆当局领导人要摆脱1989年『六四』事件的阴影,那只有承认其政府作为错误的事实。」(中国时报,1998.6.7)。而大陆当局则态度顽强,竟一再表示:大陆当局「不会为1989年的北平学生民主运动平反,不会改变对『六四』天安门事件的定论」(加拿大广播电台,1998.6.2)。

时代杂志访问鲍彤(摘译自Jaime A. FlorCruz,Time,1998.6.15,p35)

「六四」事件是「中国」的一个悲剧,邓小平要为此负责。

「中国」有能力、也有条件实行民主政治,只要对中国共产党的权力作出限制。

本会按:鲍彤,祖籍浙江,生於1933年,1949年加入中共。198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推荐鲍彤担任赵紫阳的秘书,对外职务是「总理办公室主任」,後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1987年赵紫阳任中共总书记,鲍彤是其政治秘书(正部级),负责起草中共「十三大」的报告。1989年5月28日,随赵失势,被补。1992年初被中共开除党籍。同年7月遭禁锢,成为因「六四」事件亦是中共过去20多年来,唯一因为政治原因而被判刑监禁的最高级官员。入狱7年刑满後再剥夺公民政治权判2年。

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的资深政治顾问和中央委员鲍彤,在1989年「六四」之後,被判反革命罪状,禁於囹圄7年。今年6月初,中共恢复其政治权利。鲍彤今年65岁,在同意 接受西方媒体采访,并经6月5日时代杂志刊登以下之采访内容後,随即遭大陆当局禁止类似的活动。

采访摘要:

时代杂志:请问你在「六四」天安门事件周年有何感想?

鲍彤:我仍然为「六四」悲痛,这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人类的悲剧。真不可想像,这种悲剧竟然发生在二十世纪。

时代杂志:你对学生抗议者同情,对不对?

鲍彤:是的,我同情学生。我相信他们的要求是合法的。他们为纪念共产党前总书记胡耀邦而游行。不容许学生对胡表示尊敬,是不对的。後来学生批评官员腐化,而且要求廉洁以及民主,那有什麽错呢?那些要求就是我们共产党一向所要求的。你如何能够拒绝他们?

时代杂志:那麽「六四」事件是谁的错呢?

鲍彤:全世界都晓得那是邓小平的责任。那是他的罪行。李鹏只是传信的。是邓小平拍板定位这些抗议活动为反革命的叛乱。邓小平做了许多好事,但是他犯了一个可怕的罪行。

时代杂志:你如何评估邓小平?

鲍彤:他有伟大的贡献,同时犯了巨大的错误。但是两者并不应该相互抵消。犯谋杀罪的人,仍然是一个谋杀者,虽然他有许多贡献。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你不能将两者混为灰色。

时代杂志:人们从天安门事件学到了什麽教训?

鲍彤:政治改革的必要性。政治权力无论是政党或是政府,都应在人民的制衡下受到监督,否则政治权力会膨胀,而产生无法预料的後果。

时代杂志:朱熔基「总理」也说过,「六四」的判决不能被推翻。

鲍彤:我想他只是传递「中央」政府的立场,我不认为这是他个人的看法。

时代杂志:有人说「中国」如果现在实行民主会失控并产生动乱。

鲍彤:不可能。「中国」人民相当理性,官员们怎麽能低估他们自己的人民?

时代杂志:很多人认为大部分的中国人口是农民,这些农民不晓得行使民主的权利。

鲍彤:我们现在不是在乡村举行直接的选举吗?为什麽农村可以直选领导,而在城市里的知识份子和工人却没有?谁比较无知?农夫还是大学教授?

三、共军「总参谋长」傅全有访印与印、巴核武竞赛

正当大陆在布建其面向廿一世纪「一强多极」的战略布局得心应手之际,伴随其军事外交大力开展的同时,共军「总参谋长」傅全有的出访印度、奥地利、捷克、西班牙四国(1998.4.26-5.18)在事前并未获得世人的普遍关注。在其访印五天的行程中,傅会见了印度国防部长和总理。傅全有在会见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时称:江泽民1996年访印时指出,两国要建立面向未来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他此次来访就是贯彻落实这一方针。(解放军报,1998年4月28日),双方礼尚往来,未见异样。

未料傅甫离印继续其行程的隔天5月3日,印国防部长却对大陆开炮称:印度面临的巨大威胁来自「中国」而不是巴基斯坦。大陆已经在西藏靠近印度边境一带部署了带核弹头的导弹。此外,「中国」从过去的六个月里还扩建了西藏空军机场。「中国」的高级官员说过,印度洋不是印度的海洋。(自由亚洲广播电台,1998.5.3)又说:「中国」在孟加拉湾中之缅甸的岛屿上装置电子监控设备,向印度从事间谍活动。「中国」还向缅甸军队提供武器装备。(英国广播电台,1998.5.4)。根据他的看法,如果印度国防战略审查委员会提出建议,印度就应该制造核武器。(美国之音,1998.5.4)费尔南德斯在此已暗示了印度即将要核爆,惟却未引起大陆方面及世人的关切。5月12日,大陆驻印大使馆临时代办林尚麟举行记者会,批驳了最近印度国内有人一再散布的所谓「中国威胁论」。(「新华社」,1998.5.12)

1998年5月11日至13日,平地一声雷,印度举行了前後共五次的核试爆,震惊世界。巴基斯坦旋即於5月28日及30日亦先後完成六次核试爆。这一来,全世界顿时又陷入了「核」恐慌,时代杂志(TIME)更以斗大的标题,称潘朵拉的盒子(Pandora’s box)掀开了,造成世人谈「核」色变。

「中」、印、巴三国之间,原本就有历史纠葛,其中,1962年「中」、印间曾因边界问题打了一次小仗,问题迄今未获妥善解决。而印、巴两国也因喀什米尔领土纷争问题,大打出手,前後共有三次之多。因此,此区原本就是潜藏的火药库,此次再度引爆,并不令人意外。惟为何印度会选在此时试爆值得探讨。其矛头原本指向大陆,而为何巴基斯坦却跳出来,此中内涵,颇值玩味。

附表 大陆与印、巴核武竞试相关消息内容摘要表 1998.6.30制表

日   期相关消息内容摘要
1998.4.26-30共军「总参谋长」傅全有访印度会见印度国防部长乔治.费尔南德斯和总理瓦杰帕伊。(解放军报,1998.4.28)
1998.5.3印度国防部长面对私人电视网采访时指出,印度面临的巨大威胁来自「中国」而不是巴基斯坦。「中国」是最大的潜在威胁。并说:如果印度国防战略审查委员会提出建议,印度就应该制造核武器。(已有暗示作用)(美国之音广播电台,1998.5.4)
1998.5.12中共驻印度大使馆临时代办林尚麟在使馆举行新闻发布会,批驳了最近印度国内有人一再散布的所谓「中国威胁论」。
1998.5.13印度进行三次地下核试,引起国际社会强烈谴责,包括:联合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义大利和大陆等。(印度在5月11.12.13日一连举行五次核试爆)
1998.5.15大陆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霸南亚的图谋」。
1998.5.181.傅全有结束对西班牙等四国访问返北平。

2.大陆、巴基斯坦就印度核试进行商讨,双方立场一致,反对印核试。

1998.5.19大陆自印度核试爆後即开始对印「文攻武吓」。解放军报,5月19日更以全版的篇幅-「穷兵黩武,意欲为何」为标题展开对印一系列批评。炮火之猛烈,亦属少见。
1998.5.19人民日报就印度近日5次核试爆发表题为「历史不容否认,事实胜於雄辩」的评论员文章。
1998.5.201.印度召回驻大陆大使进行紧急磋商。

2.印度总理为核试决定作辩解。

1998.5.201.印度驻美外交机构透露,印度已准备好尽快加入禁止核试条约。

2.大陆「副总理」钱其琛反驳印度进行核试的理由,并呼吁印度放弃核计画。

1998.5.21-22迟浩田、傅全有会见德国军队总监巴格尔上将,藉机批评印度鼓吹的「中国威胁论」及核试的目的在企图称霸南亚。
1998.5.21莫斯科电台评论:「由於印度的核武,南亚地区的局势日益紧张」。俄罗斯亦感不安,表示遗憾。
1998.5.22美国之音广播电台报导:「巴基斯坦可能会在近期进行核试验」。
1998.5.23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为印度核试提出辩护。
1998.5.24印度国防部长说:印度最近核试验不应该影响同大陆建立信任的步骤。
1998.5.25美国之音广播电台报导:巴基斯坦保留以进行核试作为反应的权利。
1998.5.26印度总理希望同大陆、巴基斯坦建立良好关系。(美国之音广播电台,1998.5.26)
1998.5.281.外电报导:巴基斯坦将进行核试爆(共5次)。

2.大陆「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对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深表遗憾。但没有谴责行动。(加拿大广播电台1998.5.28)

1998.5.291.世界各国领导人敦促巴基斯坦和印度签署禁止核试验条约。

2.莫斯科电台评论:「巴基斯坦成了核大国」。

1998.5.30「新华社」报导:江泽民同柯林顿首次通过热线电话讨论印度和巴基斯坦核试爆问题以及访华事宜。
1998.5.30安理会核五大国要求印、巴两国不再进行核试验。
1998.5.30巴基斯坦证实又进行一次核试验。是第6次,乃针对印度5次核试所进行的一次。别苗头意味甚浓。
1998.5.30世界各国呼吁巴基斯坦和印度停止核试,以稳定南亚局势。
1998.5.31大陆对印、巴核试反应软硬不一。
1998.5.31美国总统柯林顿要求印、巴立即停止核竞赛。
1998.6.21.印度指责大陆助巴基斯坦研制核武,导致印度进行核试。

2.法新社报导:大陆不排除恢复核试之可能性。大陆极度关切印、巴核试验的事态发展。

1998.6.31.美、俄、中、英、法、日、德要求印、巴不要进行核试。

2.江泽民接受法新社访问,保证大陆不会恢复核试计画。并指责印度以大陆为藉口进行核试。

3.日本报导:朝鲜半岛、中东、印、大陆未来发生核战的可能性增加。

4.联合国通过声明要求,印、巴应立即停止核试。

1998.6.4五个核大国(美、英、法、俄、大陆)在日内瓦举行五强会议。
1998.6.51.解放军报猛烈抨击印度国防部长的反大陆言论会有严重後果。

2.印度正研究禁止核扩散和缓和南亚地区紧张局势的建议。

3.印度政府表示无意与大陆进行对抗。

4.联合国安理会呼吁通过对话,解决双方紧张关系。

5.印度表示有争取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企图。

6.大陆半月谈杂志发表评论员文章「不该跨过『核门槛』」及「印度『核』路50年」。

1998.6.61.巴基斯坦对国际社会在喀什米尔争端给予协助,表示欢迎。

2.印度外长指控,大陆不遵守核不扩散,义务协助巴国发展核计画。

3.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日本等国提出谴责印、巴核试。

4.巴基斯坦保证不使南亚危机升级。

5.印度批评5核大国公布有关南亚核试公报。

1998.6.9印度指大陆在西藏部署核武器。
1998.6.11大陆宣称有关印度边界冲突问题谈判未取得进展。
1998.6.12巴基斯坦宣布暂停核试验。
1998.6.121.美总统柯林顿表示,将敦促大陆在核不扩散方面合作。

2.印度表示愿意签署一项停止核试验的协定。

1998.6.14美国要求大陆书面保证不向巴基斯坦转让核技术。
1998.6.151.美国敦促印、巴两国通过谈判缓和紧张局势。

2.美驻大陆大使透露,防止核扩散将成「柯江会谈」重点内容。

1998.6.17欧洲15国高峰会呼吁印、巴、大陆展开政治对话。

四、大陆对台智库对台湾民心的认知渐趋实际

大陆重要对台智库「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於1998年5月20日出版的「台湾周刊」第280期,不寻常地以「深入了解台湾民众心态,推动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为题,发表「编辑部文章」,提出了与前此不大相同的对台湾民心的认识与判断。其中承认:

(一)「中华民国情结」。「长期以来,岛内民众生活在中华民国的国号和国旗下,仍然认知中华民国。加之,台湾当局多年来极力宣传『中华民国在台湾』、台湾和大陆是『对等的政治实体』等,他们中不少人认为台湾不同於香港,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缺乏正确的了解」。

(二)「维持现状的意愿」。「大多数民众都希望维持现状」,并引用我陆委会1998年1月27日的民调资料:「希望维持现状的民众多达8成」。

(三)「不少民众将国际生存空间与台湾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尊严相连,因而支持台湾当局拓展务实外交。台湾当局也利用这种情绪,进行所谓跨洲之旅、破冰之旅。」

这一从自欺欺人的虚幻回归到现实的转变,使该大陆对台主要智库,向大陆当局所作的若干政策性建议,较前务实。诸如该所主张:

「在台湾大多数民众目前仍主张维持现状的情形下,要努力扩大两岸各行各业的人员往来和交流」。

「照顾台胞现实利益,防止由於对具体问题处理不当而产生的负面效应」。

但该所的另一部分设计,显示其认识的调整毕竟有其限度。该文中建议:

「在日常对台工作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方式,使『一国两制』方针在岛内逐步深入人心」。

「积极利用台湾民众希望维持现状的心态,大力推动两岸政治谈判,促使台湾民众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政治谈判,才能使两岸关系获得稳定发展,才真正符合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

这种思考模式,便未脱离自说自话、一厢情愿的老套。

五、大陆制订「核两用品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条例」

大陆赶在美国柯林顿总统往访前夕,将1998年6月1日方由其朱熔基内阁第4次常务会议通过的「核两用品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条例」,於6月17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的形式,发布施行。这一举措,旨在应付来自美国的压力,将柯林顿─江泽民会谈的症结之一提前化解。

美方对於大陆长期未能在军、民用核能物资及技术扩散方面自我约束,曾一再表达强烈不满。大陆虽对此有口头的正面回应(大陆已於1992年3月正式加入核武不扩散条约),但并未如美国所要求的「法制化」。这次大陆制定「管制条例」,在位阶上只是法令而非法律,跟美方的期望仍有重大距离,其预留伸缩空间的用意甚为明显。

该条例的禁制标的名称「核两用品」,即不无故意含混不明的用意,全文中对此无明确定义。而「条例」中所称的附件「核两用品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清单」,并未随本文发布,其第廿一条却规定「国务院」随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批准「管制清单」的「调整」,这一行政裁量权的先期预设,使这一条例的规范无严格性可言。

「条例」较具实质性的内容,是规定对「核两用品及相关技术出口」,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第五条)。并要求「接受方」保证:不将「中国」供应的标的物,「用於核爆炸目的」、「用於未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的核设施」;未经大陆允许不能向第三方转让(第六条)。

「条例」规定「核两用品及相关技术出口」的经营者须向「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登记,每一出口案须向该部提出申请,并由该部会同其它有关部门审查,在45工作天内做出许可与否决定。「对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外交政策有重大影响」的,要报「国务院」批准(第七─十二条)。

对於违反本条例的处罚,并无明确的、具针对性的规定,仅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照对外贸易法、海关法的有关规定处罚。」(第十八条)故无镇慑性可言。

六、大陆「中国科学院」举行「落实科教兴国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会议」

大陆最高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於1997年完成宏观性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报告,直接提报江泽民。1998年2月得江泽民批示肯定支持,遂於1998年6月中旬,以「落实科教兴国,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为主题,举行具动员性的全院大会,布署在该院范围内采取具体措施,落实「知识创新工程」。(「新华社」记者秦杰6月13日报导。)其中若干涉及体制改革及学术内容更新部分,甚具新意。

该会确定,「中科院」近期的「知识创新」重点是:

(一)战略性基础研究:包括主要粮食作物超高产优质育种理论与方法、中国人基因及基因资源的应用和治疗主要疾病的新药研究。

(二)可持续发展创新研究:包括长江、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农业研究和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三)高技术创新研究:侧重讯息与通信技术、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新一代工程材料和能源、海洋高技术研究。

该院的自我期许与定位是:到2010年前後,成为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的知识创新中心,有国际先进水准的科研基地,高级科学人才培训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新华社」记者吴小军6月13日报导。)

该院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从现在到2010年,全院的固定研究人员由68,000人压缩到30,000人左右;流动人员(包括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博士後研究员、研究生)从15,000人增至30,000人。

(二)在全世界范围内公开招聘研究人员,实行「科研人员聘任年限制度」,从世界范围录用的研究人员每4年评议和选择一次。新进人员经过三次选择、评议,12年後约剩20%的汰余者成为固定研究人员。固定研究人员仍要4年评议一次。意在鞭策不断进步,防止知识老化。

(三)建立「科研院所研究理事会制度」,由「中科院」聘请科技界、企业界、政府及管理部门及本单位代表,组成研究理事会,由理事会在国内外公开招聘研究所长,所内实行所长负责制。

(四)实行社会化、网路化、国际化的新管理模式,按照「目标导向,绩效优先,突出重点,鼓励创新」的原则,调整现有资源配置。(「新华社」记者刘红6月13日报导)

综观「中科院」体制改革设计,目的实在於推翻被长期诟病的以外行领导内行为特徵的「党委负责制」,扬弃「政治挂帅」的旧日传统。这个规划若真能落实,大陆的科学研究应有与国际水准逐步接轨的可能。

七、「中国科学院」暨工程院召开院士大会

1998年6月1日,大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举行院士大会,至5日闭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开幕前会见了部分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并就科技发展趋势和培养科技人才即席演讲。「国务院总理」朱熔基在开幕式上,就当前经济形势作了长达两小时的报告。「副总理」李岚清在闭幕式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会讨论科技发展大计,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展开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於1949、1994年先後成立,是大陆最高科学技术研究谘询机构。科学院现有院士610人,工程院现有院士439人。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院士大会上表示:要真正把「中国科学院学部」建设成为国家最高学术评议团体并努力建成「国家科学思想库」,共同推进国家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进程。指出:「历史的惨痛教训,如批判马寅初的人口论等等,都是因为没有倾听科学界理性的声音」。而外籍院士美籍华人生物工程学家冯元桢在院士大会上说:处於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正被功利主义所统治。在这样的时刻,知识界更应该继承和发杨「以天下为已任」、「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和西方的求知传统,为全社会注入新鲜空气。路、冯两人的言论,应表达了知识界的心声。这些自然科学家也注意人文、民族传统,并致力国家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

从1998年开始,两院实行资深院士制度。年满八十岁的院士将授予「资深院士」称号,可以自由参加院士会议,每年可领10,000元(人民币)津贴。首批资深院士有145人,为两院双重资深院士者有11人,包括「导弹之父」钱学森。今後,两院院士按年满80岁的时间自动转为资深院士。这是另类的终身制,在学术界有可行性。

「中国科学院」又选出第三批外籍院士,原子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奖人朱棣文教授在其中。另外,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三位诺贝尔奖得奖人早已当选外籍院士。

路甬祥院长谈到「中国科学院」的未来发展,将是按照现代科研院所模式高效运行的社会化、网路化、国际化的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的知识创新中心。为此,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国家科研机构新体制,建设和保持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科技队伍,将在世界范围内公开招聘研究人员。路甬祥还颇有豪气的预测:「中国科学技术到2050年在总体上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入为数不多的世界科技强国行列。」朱熔基在1998年3月出任「总理」的记者会上说:「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可见科技之受重视。

这次两院大会只有「中国工程院」进行人事改组,宋健当选第二任院长。宋氏1931年出生,早年留学苏联,曾主持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工作。1998年3月由「国家科委主任」转任「政协副主席」。

贰、两岸关系

一、美国总统柯林顿访问中国大陆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美国总统於今年(1998)6月25日至7月3日访问大陆,这是8个月来柯江第3次会晤,也是1989年天安门事件以来第一位美国总统访问大陆。大陆宣传部门为此次访问定调为「江泽民1997年把『中』美关系推向历史新阶段後的成果」(中国时报,1998.6.24,14版),并强化双方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对大陆而言,此次会谈系正式结束美国在天安门事件後对其之外交孤立(本会资料,1998.5)。时值亚洲金融风暴、南亚核试危机,愈发凸显出美「中」在国际事务合作的重要性。值此两岸复谈之初,柯江会谈结果对两岸情势的影响,深受国人关注与重视。 

(一)行程安排:柯氏此次专程访问,不顺访其他国家,凸显出对美「中」关系的重视。访问行程涵盖西安、北平、上海、桂林以及香港等地,显示双方有意加强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合作关系。从柯氏访问大陆期间的言论(包括在联合记者会批评大陆人权及天安门事件在内)观察,亦具有向大陆人民宣扬自由、民主、人权及宗教思想的意图。

(二)会谈议题:包括「台湾问题」、经贸、人权、武器扩散、军事、亚洲金融风暴、印巴核试、法律合作及环境保护等。(大陆所关切者,尚包括在大陆可以接受的条件下进入WTO,美国给予大陆「永久性的最惠国待遇」、放宽天安门事件後所设的制裁、及美国会推动反大陆之立法等项;中国时报,1998.5.18,9版)。

(三)会谈成果:双方在会谈中签署了包括核武互不瞄准等47项协议并包括「关於生物武器公约议定书」、「杀伤人员地雷问题」及「南亚问题」等三项联合声明在内。(有关双方达成协议的内容详如附表)。依会谈结果,双方在贸易、核子扩散、西藏及人权议题上仍无法获致共识(华盛顿邮报1998.6.30社论指出,高峰会无法产生实质的协议,关键在於美「中」对世局的看法迥异。并认为美国官方夸大仅具象徵意义的核武互不瞄准协议,是作秀式的宣传手法)。具体言之,双方在大陆加入WTO及放宽天安门事件後所设的制裁方面,未获共识;美国仍将逐年审核大陆最惠国待遇;而美方亦未能说服大陆加入飞弹科技管制机制(MTCR)。(中时晚报,1998.6.28,2版)

附表 柯江会谈达成协议内容(资料来源:中时晚报,1998.6.28,2版)

议  题达成协议内容
加强各项管控双方均不以战略核武瞄准对方。

共同努力防范印巴间武器竞赛,并致力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印巴间歧见。

大陆积极研究加入飞弹科技管制机制(MTCR)。美方继续MTCR谘商。

大陆将扩大化武控制。双方进一步加强双用途化学品出口管制。

双方就美对大陆输出高科技最终用途标准达成协议。

政治及安全柯江将透过热线电话讨论重要的全球性、区域性及双边议题。

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将就增进区域安定议题(特别是朝鲜半岛问题)加强对话。

军事关系双方将在1998年7月首次召开年度会议讨论如何提升海上军事行动安全性。

双方将互派军方人员观摩对方训练演习。

人权双方高层官员将在1998年下半年继续就人权问题进行对话。
经济及商业双方1998年7月20日将再就中共进入WTO问题协商。

双方将合作促进亚洲经济稳定及成长。美对大陆扞卫人民币承诺表欢迎。

美政府及商界将与大陆就房地产民营化,年金制及保险方面进行合作。

能源及环保美方将协助大陆降低煤用量。
法律双方将加强法律方面合作,并预计在1998年11月举行座谈会讨论法律对宗教自由之保护。
民间交流

美国将扩大对大陆傅尔布莱特学术交流计画,交换学生人数亦将增加。

(四)在「台湾议题」上,大陆认为「台湾问题」为美「中」最敏感的核心议题,并持续向美方施压(大陆要求美国停止对台军售、不提供战区飞弹防御系统给台湾、美国承诺「三不」、保证台湾不在美日安保条约的范围内;联合报,1998.6.24,1版)。从目前所公开的会谈结果及美国白宫及国务院方面事後的说明来观察,「台湾问题」不是会谈的主要议题,双方亦未就「台湾问题」达成新共识。

有关「台湾议题」政策的阐述:双方以各自表述的方式陈述。江泽民希望美方遵守美「中」三公报及1997年柯江会後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及相关承诺;柯氏则重申了美方长期以来的「一个中国」政策,同时敦促江泽民继续两岸间最近重新开展的对话,以和平解决台海问题。基本上,有关「台湾议题」政策的阐述,仍延续1997年柯江会谈的基调。

在军售方面,大陆企图将对台军售与防止武器扩散挂勾,并希望美方对台军售应严格遵守「八一七公报」。惟美方不同意将两者混为一谈,「美国的政策并无改变」。柯林顿於北京大学演说後答覆问题时,重申依据台湾关系法继续提供台湾防御性武器,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无碍两岸和平统一(中国时报,1998.6.30,1版)。同时,柯氏在高峰会中亦促请大陆宣告放弃对台动武,更是反应美国众议院以决议案表达的一致立场。

有关台湾前途方面,柯氏把「台湾关系法」的政策位阶与美「中」三公报等量齐观,异於往昔美方与大陆接触过程,只片面陈述三公报的作法,凸显出均衡的政策意义。而最受瞩目的「三不」政策方面,未出现在双方的书面文件中,柯氏於联合记者会上虽未提及,但在上海参加座谈回答问题时,则首度公开陈述。而其首次提出「和平统一」的新说法(以往美国行政部门在涉及台湾的前途问题时,均强调应由中国人以和平方式解决,立场未曾松动),是否意味华府对华政策的调整,值得密切注意,并予因应。

柯林顿在香港的言论:柯氏并没有在公开场合中称许香港「一国两制」的谈话。

(五)对两岸情势的影响

美方在柯氏访问大陆之前,曾多次向我方明确表达,此次访问将不会与大陆签署任何涉及我方之公报,其对我军售政策亦无任何改变。但随著美国与大陆「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推进,美「中」台关系及美国的「中国政策」是否能维持平衡,值得密切观察。

美国媒体与舆论对柯氏此行大致给予正面评价。惟对其陈述「三不」政策的立场,则感受到在「台湾议题」上有屈服於大陆压力的後果(华尔街日报1998.7.3批评此举是向大陆「叩头」;华盛顿邮报1998.7.3说是「向独裁者靠拢」;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8.7.3则以「失色」说,指责柯氏的不必要之举。),其不良反应的影响显已超过美方行政部门的预期。柯氏有意将此行定位在「民主人权之旅」,但其「三不」之说却无异於压抑了台湾政治民主化与经济自由化的成就(日本读卖新闻1998.6.27报导:「三不」政策将成为限制台湾扩大外交活动之枷锁,也可能导致由大陆主导两岸对谈的情形),并严重影响我务实外及拓展国际空间的努力(学者林正义指出,柯氏是为了预防「台独」引起台海危机,却因此附带严重限制了我国际空间;中国时报,1998.7.4,15版)。事後,美国国会则适时采取平衡性行动。

近来有关美国与大陆「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宣传,已使台湾、日本、印度及邻近其他和美国秉持相同信念的民主国家高度紧张。虽然与大陆  维持良好关系符合美国的利益,但美国应了解其在亚洲的利益系植基於民主与人权的持续改善而导致安全、稳定的亚洲,故不宜过分夸大大陆的重要性而应平行加强和上述这些亚洲国家的伙伴关系。

参、大陆工作

一、本会举办「民国八十七年度大陆台商协会负责人端午节联谊座谈会」

为增进政府及民间团体与大陆地区台商组织之沟通、联系,以加强对台商辅导及服务,并听取台商心声及建议,进而凝聚台商对政府之向心力,於1998年6月1日至2日两天,假桃园杨梅扬昇乡村俱乐部举办「民国87年度大陆台商协会负责人端午节联谊座谈会」。该活动系属本会「台商窗口」计画项下於一年三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举办重要活动之一,藉端午佳节台商返乡省亲之际,由海基会负责邀集大陆地区41个台商协会会长暨主要干部共渡佳节并听取台商心声及建言。本次活动主办单位包括经济部、工业总会及海基会(亦为执行单位),受邀专程返国的大陆台商协会负责人暨干部计有70余名参加。

张主任委员京育於座谈会开幕致辞时指出,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台商投资权益及人身安全的保障有关,对於台商在大陆地区被大陆「国安」单位以「间谍罪」逮捕的案例,凸显大陆法治环境未臻完备,以及对台商人身安全未能确保。在此等情形尚未改善以前,企业界必须考虑到在大陆投资的风险,秉持「戒急用忍」精神,才能行稳致远。另为追求今後两岸关系的稳健发展,并重申「交流」与「协商」是现阶段推动两岸关系的两大主轴,政府除赓续推动双方良性的交流与互动外,同时也努力重启两岸协商机制,履行双方已达成之协议,建立互信基础,并循序开展更广泛、更高层次的协商。此外,为加强对台商的辅导与服务,将进一步提昇「台商窗口」的功能,逐步扩大整合政府与民间资源,及时提供台商两岸经贸资讯及谘询服务,并将借重大陆台商协会的力量,扩大对大陆台商的在地服务。最後,张主委再次呼吁台商深切体认,惟有以台湾经济实力为後盾,以及提昇自身企业竞争力,方能在两岸关系上,发挥主动与「操之在我」之优势,并希望台商在大陆地区投资除要认清中共政权的本质外,一方面要加强风险危机的管理,另一方面也要以永续经营与法治精神建立良好商誉,并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确保台商的权益。

因适逢台商遭大陆「国安」单位以间谍罪收押,引起台商恐惧及关注,为能让与会台商代表充分了解大陆的法律规范,特别安排海基会许副董事长以「大陆司法环境」为题发表专题演讲,就大陆的司法体系及特色、危害国家安全罪、走私文物罪、嫖妓宿娼、逃漏税捐等项分别说明,并提出四项台商因应之道「入乡问俗,正派经营」、「内外兼修,切忌招摇」、「观望风色,知所进退」、「保持联络,相互协助」等提供参考。

本次活动并规划三项议题,依序为「如何加强维护台商权益」、「如何落实对台商服务」以及「台商生活及形象相关问题」等,与会台商协会负责人针对议题踊跃提供建言,并由相关机关出席代表进行答覆外,亦就现行大陆政策与法规等详予说明。

二、本会办理「第二届从事两岸文教交流绩优民间团体表扬活动」

为鼓励民间配合政府政策,办理两岸文教交流活动,促进两岸人民相互了解,本会自民国85年起,针对上两年办理两岸民间文教交流成效绩优之民间团体予以表扬。今(1998)年办理第二届。

凡在台湾地区依法设立之民间团体,所办理之活动对於促进两岸人民相互了解,有具体事蹟,合於政府政策,均可经政府机关、大专院校或公益性文教团体或研究机构推荐参选。本次总计有59个民间团体获推荐,较民国85年办理第一届(包括团体及个人)时多11个。其中学术类(含科技及教育)有30个;体育类有2个;艺文类(含艺术文化及民俗宗教)有19个;大众传播类(含新闻广电及出版)有8个。

本次选拔系经过相关机关代表及学者、专家,针对下列五项标准:

(一)活动是否符合政策目标;(二)活动是否达到交流预期效果;(三)活动影响力、持续性、办理品质及次数;(四)活动经费筹措及运用;以及(五)其他具体绩优事实等评分,以书面审查及会议讨论方式,经初评、复评及决评三阶段,选出办理符合政府现阶段两岸文教交流政策重点项目活动之团体。

共选出学术类五名,包括中华青年交流协会、财团法人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长庚纪念医院、中华民国气象学会、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艺文类三名,中华文物学会、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传大艺术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大传类乙名,中华民国图书出版事业协会。这些团体多年来有计画、有目标、持续的办理两岸文教交流活动,且均著重实质的交流,对於促进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确有具体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