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1998年06月

壹、大陆情势

一、1998年1至4月大陆经济情势简析

在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的趋势下,截至目前,大陆经济相对而言成长尚称稳定。

受东亚金融风暴的冲击,及内需不振的影响,当前大陆物价持续下滑,总体经济有衰退现象,未来经济动向仍待观察。

1998年上半年大陆经济成长并不乐观,惟预估今年仍可维持7%以上的成长。

(一)第一季大陆经济成长

大陆受到东亚金融危机导致出口衰退,以及内需萎缩和「减产压库」(大陆地区目前产品生产过剩、供过於求,现正透过行政干预手段,降低库存产品)的影响,今年第一季GDP经济成长率为7.2%,较1997年之8.8%为低,亦低於今年预定经济成长目标8%(参1)。

(二)大陆最新经济情势

目前大陆总体经济景气低迷,无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4月份均持续疲软(表一)。大陆当局在近一年内连续调降利率,相对於物价走低,实质利率仍属偏高,企业负担的投资成本增加,进而减少投资。另一方面,物价下降的强势(图一),影响消费者对物价的预期心理,延迟消费且减少消费支出(参6)。此外,实质利率上涨亦导致通货紧缩效应。国内总需求因而减低,经济衰退迹象日趋明显。

大陆工作简报87年6月

根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资料显示,四月份总体经济保持今年第一季以来的发展态势(表一)。大体而言,大陆工业生产增长继续放慢,重工业增幅略有上升(参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略有加快。大陆经济受国有企业改革的负面影响,今年第一季失业率为3.5%,高於去年全年的3.1%(参1)。大陆「国有」企业改革的「抓大放小」政策已产生若干问题,例如企业无法达到专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反而导致经营无效率,造成资产流失和失业恶化(参7和参8)。失业率升高和「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剧增并导致社会不安(参12)。

表一 大陆1998年4月份经济指标

指 标 名 称 4月 1-4月
绝对数 比上年同期增减% 绝对数 比上年同期增减%
工业增加值(亿元)

其中:轻工业

重工业

1666

741

925

7.2

6.7

7.7

6087

2744

3343

7.9

8.3

7.1

其中: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其他经济类型

761

417

488

2.8

6.4

10.1

2876

1501

1719

2.1

7

12.3

工业产品销售率(%) 95.4 0.2 94.24 -0.5
外人直接投资(亿美元)

投资件数

协议投资额

实际投资额

-

-

-

-

-

-

 

5704

135.5

117.1

 

-6.84

12.24

0.07

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其中:基本建设

更新改造

房地产

其他投资

-

-

-

-

-

-

-

-

-

-

2713

1553

495

521

144

12.2

11.7

11.4

12.7

19.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253 6.6 9388 6.9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其中:出口

进口

276

160

117

6.3

7.9

4.1

975

562

413

7.9

11.6

3.1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97.9

99.7

-2.1

-0.3

98.3

100.1

-1.7

0.1

预算内国有工业销售收入(亿元)

实现利润

税金

亏损企业亏损额

917

-12

78

92

2.8

-32.9

4.8

-6.3

3359

-112

296

399

-1.6

-433.6

-1.6

40.4

参:1. 工业增加值指数按可比价格计算。 2. 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集体和个人。 3. 增长率(%)为与上年同期比较。 资料来源: 1.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2. 经济日报,第二版,1998.5.28。

3.新华社,1998.5.14。

消费需求持续走低

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降至6.6% (表一),比去年同期低7个百分点,市场销售增幅持续回落。此与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以及失业增加,市场购买力因而减弱有关。而且消费结构亦发生变化,吃穿用支出减低,医疗等支出预期加大,预计199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将在8%左右(参6)。

对外贸易增长趋缓

受到东亚金融风暴影响,1998年第一季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13.2%,较去年成长的20.9%,成长速度明显趋缓。如表一资料显示,大陆4月份进口比上年同期增长4.1%,而4月份对外出口贸易比上年同期增长7.9%,出口商品亦呈现多元化结构(参10)。据估计,对外贸易成长幅度可能下降到10%以下,而出口成长则降至7%。另一方面,外汇准备持续累积,国际收支情况良好,人民币汇率持续稳定(参11),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增长均是外贸增长的优势(新华社,1998.5.20)。

外人直接投资减缓

如图二所示,自1995年以来,相对於实际投资金额成长趋势持平,外人直接投资协议金额持续下降,1998年第一季暂时恢复小幅成长趋势(10.1%)。依据大陆「外经贸部」之统计,1-4月外人直接投资协议金额为135.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成长12.24%。1-4月外人直接投资实际金额为117.1亿美元,较1997年同期成长仅0.07%(表一),而4月份单月较去年同期则衰退19%(参11)。因受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外人直接投资金额可能无法维持1997年之成长速度,故全年走势尚待观察(参5)。

大陆工作简报87年6月

(三)大陆经济前景

第二季经济成长

大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研判1998年第二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仍将有限,出口增长亦将持续下降趋势,进口则呈恢复性增长,逐步走出谷底。投资增长回落趋势将在第二季出现反转,今年第二季大陆固定资产投资将成长12.5%。综合以上消费、投资、净出口三方面的可能变化趋势,第二季经济成长可望较第一季略微好转,预计第二季GDP的增长可达7.8% (新华社,1998.5.13)。

国际经济成长趋缓

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指出,太平洋盆地各国今年的经济成长率预估平均为2.6%,较去年下降2个百分点。基於东亚区域金融情势在1998年下半年内可能转趋稳定,区域经济亦可能自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就开始回升,大陆若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1998年大陆经济成长可超过7%以上。

表三 大陆重要经济指标成长率与预测 (单位:%)

  1995 1996 1997 1998c 1999c
GDP 10.5 9.7 8.8 7.3 8.2
固定投资 11 13.7 9 10 12.5
出口 16 2 18.8 10 12.5
进口 10.7 3 3.6 8 15
农业 4.5 5.1 3.5 3.8 4
工业 14.3 12.3 11 10.8 12
服务业 10 8 8.2 9.8 10
消费者物价 17.1 8.3 2.8 5 8
汇率(rmb:$) 8.35 8.31 8.29 8.28 9.3

注: c表EIU 预估值。

资料来源: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 Country Report,1st quarter 1998。

大陆长期的经济可能呈中度成长的趋势

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分析,预计1998年上半年大陆经济增长仍不乐观,但第三季经济有可能回升,进入下半年经济会明显转好。1998年总体经济将呈「先抑後扬」的走势(新华社,1998.5.13)。因此,从中长期观察,大陆经济仍可保7%以上的增长(图三)。

大陆工作简报87年6月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资料,大陆经济因受到东亚金融风暴的影响,内需不振、出口衰退及国有企业改革,加上失业情况持续恶化,1998年大陆经济仍可增长7.3% (IMF,世界经济展望,1998.5)。此外,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UI) 预测大陆1998年经济成长率是7.3% (表三)。在1998-1999期间,由於预期利率下降、加速投资、出口成长,1999年大陆经济成长率可能提高到8.2% (参5)。但最近亚洲金融风暴情势又趋严峻,上述预测的大陆经济成长值可能依国际情势发展将有所变更。

(四)结语

大陆经济在供给环境比较宽松的情况下,1998年经济增长水准主要取决於需求面的因素,其中主要看投资需求的增长如何(参5),目前大陆金融政策已渐改采宽松政策,惟投资是否会大幅回增,并避免盲目投资现象,尚待观察。北大「中国经研中心报告」指出,在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的趋势下,大陆经济成长表现虽然平稳,但今年恐不易达成8%经济成长目标。

参考资料

1.行政院经建会,主委江丙坤,「当前经济情势」之报告,1998.5.28。

2.行政院经建会,「当前经济情势」,1998年5月。

3.中国时报,「大陆经济第二季将跌入谷底」,1998.5.27。

4.工商时报,「大陆经济步入衰退期」,1998.5.5。 该文摘译自The Economist,「China's coming recession」, 1998.5。

5.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Country Report (EUI), 1998, 1st quarter。

6.经济日报,「消费景气为何持续走低」,1998.5.28。

7.本会资料。

8.中国时报,「大陆工业生产成长率滑落」,1998.5.12。

9.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The Bigger, the Better",1998.5.21。

10.中国经济信息,「GDP:8%增加可以保证吗?」,1998年第7期。

11.台经院编,国际经济情势周刊,第1236期,1998.5.28。

12.本会资料。

二、第一季大陆经济评估:朱熔基就任後之措施

1998年3月19日,大陆9届「人大」推选朱熔基为「国务院」总理,朱氏随即在「人大」闭幕後记者会中楬櫫「一个确保(今年经济成长8%,物价膨胀3%,人民币不贬值)、三个到位(3年内办好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脱困;彻底改革金融体系,中央银行强化监管,商业银行自主经营管理;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五项改革(粮食销售体制、投资融资体制、住房制度、医疗制度、财政税收制度等五项改革)」的施政纲领。整体来看,朱熔基的「新政」,主要是为因应去年中以来东亚金融危机及内需不振带给大陆经济挑战,同时也是为加速改革开放政策,落实「九五计画和二0一0年远景目标纲要」。由於朱氏过去对大陆经济的贡献以及个人魅力,因此提出施政纲领後,广受大陆内部支持及国际称誉。惟大陆经济正面临东亚金融风暴的冲击,加以各种经济问题盘根错节,朱氏施政纲领所楬櫫目标能否达成,值得观察。

首先,大陆提出「一个确保」,即确保今年经济成长8%,物价膨胀3%,人民币不贬值,主因系当前大陆面临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严厉挑战,而朱熔基表示,「一个确保」能否达成,不但关系大陆的发展,而且也关系著亚洲的繁荣、稳定。由此可见「一个确保」具有考量内部经济稳定及国际政经战略的双重目标。未来实施方向以扩大内需为重心,「三个到位、五项改革」为配套,在进一步开放市场(例如航空运输、机场经营、外贸、商业、旅行社、法律谘询等限制项目,将以试点的方式对外开放)、加强吸引外资,扩大基础建设投资(中共副总理李岚清表示,大陆未来三年将投入7,500亿美元从事兴建水坝、铁路、电厂、高速公路等大型公共建设,以刺激经济成长)的同时,辅以放宽信用(1997年10月存款利率调降1.1个百分点,放款利率调降1.5个百分点。1998年3月25日起再次调降存款及放款利率,平均降幅分别为0.16个百分点及0.6个百分点。同时自3月21日起,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将存款准备率由13%降为8%)、办理外商及 台商专案融资、以及激励投资与出口(采进口关税优惠措施。自1998年1月1日起,中共对於促进其产业升级与发展之进口机器设备,免徵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外商投资BOT项目继续享有租税优惠,优惠对象包括从事BOT项目的投资企业和投资个人。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9%提高为11%)等措施。

其次,「三个到位」的特色在於其理论与法规依据较为完善,方向较为明确且已订有3年内完成的时间表。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即将国企改革列为今後重大施政工作;12月「全国经贸工作会议」後,逐渐确立以纺织业为突破口,安排金融支援、进行再就业工程,期达成3年内使「国」企脱困的目标。金融系统改革则是以去年11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议为基调,在三年内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的目标下,自1997年底陆续发布有关「国」有银行资本金补充、建立间接调控金融、强化中央银行监管、经常帐及资本帐管理、以及外汇制度改革等相关法规与通知。政府机构改革监於现行基本架构是实施计画经济体制下所形成,政企不分,而且机构重叠,人浮於事的现象严重,导致行政效率低落及贪污腐败,因此中共「十五大」後积极进行部署,今年9届「人大」正式宣示今年完成中央地方政府机关组织编制人数分流,3年完成全部人员转业训练的目标。

朱熔基所提「五项改革」,主要是针对近年来大陆经济所遭遇的问题:粮食销售体制改革,是针对粮食库存庞大,造成政府财政负荷问题;投资融资体制改革,是为修正现行以行政审批为主的投融资体制,改以市场作为资源分配基础力量;住房制度改革,是在修正现行福利分配住房政策,改为货币化、商品化;医疗制度改革,是配合企业社会福利责任之调整,实施全新的医疗改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福利需求;财政税收制度改革,是为进一步完善税制,改正各级政府在国家规定外徵收费用的现象。这「五项改革」多数已在进行,或已有试点改革经验,并非全新的计画,预料中共可能在总结过去经验与作法後,在今年下半年後或明年就五项改革,推出更为全面性的计画。

综合前4个月大陆经济情势,朱熔基施政纲领成效仍不确定:

(一)大陆经济表现趋缓

1.经济成长趋缓:今年第一季大陆经济成长率仅7.2%,创下6年来新低纪录,与中共所楬櫫8%的目标已有相当距离。

2.通货紧缩效应:今年前4个月居民消费零售物价下跌0.1%,社会商品零售物价下跌1.7%。由於物价下跌,实质利率升高,对整体经济造成进一步影响。

3.消费减少:今年前4个月消费品零售额仅成长6.9%,较去年的11.1%大幅下降,显示内需市场渐趋不振。

4.出口成长下降:今年前4个月大陆对外出口成长11.6%,虽较预期为佳,但较去年20.9%的成长,已明显趋缓。

5.外人投资增加减缓:今年前4个月大陆外人直接投资协议金额及实际投入金额分别成长12.2%及0.1%,虽然尚未受到显著影响,但若干国际投资机构预估今年大陆外人直接投资将较以往减少200亿至300亿美元。

6.外汇储备成长减缓:今年3月底的外汇储备比1997年底增加仅7.3亿美元,增加速度较过去几年大幅减缓。

(二)体制改革难度极高

1.国企改革

(1)经济趋缓不利改革:朱熔基在就任记者会中表示,外界一般所说的国企亏损面40%以上,是指全体国有企业,但最大的500家国有企业,占国企利润和税收超过80%,亏损家数约只有50家,3年内基本脱困,完全可以实现,但对解决整体国企改革助益有限,因大陆国企问题系长期累积而成,非短期间改革所能奏效。尤其今年大陆经济趋缓,国企改革困难度可能升高。

(2)国企效益短期难提升:与集体企业及三资企业相较,国企在许多绩效指标上远远落後。如大陆工业产品库存积压高达三兆人民币,据「国务院」调查销路不畅国企占全体企业比例20%以上,远高於前二者;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收益率亦较低;营运资金比率最差,为-4.41%。而固定资产总值比重(63.7%)与利税总额比重(56.9%)的差距,显示其经济效益欠佳。

(3)国企职工下岗造成失业激增问题:大陆今年第一季下岗职工持续增加,下岗未就业职工已近900万人,其中国企下岗未就业职工达650万人,占国企职工总数9.2%(新华社,1998.5.7)。未来3年将有1,000万国企职工下岗,使失业问题加剧。再就业经费、失业保险基金并不足以解决问题。

2.金融改革

(1)银行坏帐问题:大陆金融制度落伍,近年来虽加快改革步伐,但因原有问题积重难返,困难重重。尤其银行贷款仍有明显计画经济色彩,政策性贷款过多,银行坏帐偏高(据美林证券估计,大陆银行体系坏帐占贷款总额24%,占GDP的25%,银行总资产仅及坏帐19%,技术上可说已经破产。惟「中国人民银行」表示,若依国际金融通则区分,贷款中真正属坏帐之比重仅5%—6%。新华社,1998.1.25),金融资产大量流失(据中共官方统计,每年金融资产流失占金融资产总量10%),加以国民储蓄率明显下降,银行流动性减少,金融形势相当严峻。

(2)东亚金融危机後续影响:东亚金融风暴对大陆国企及金融体系之可能冲击,使金融风险进一步升高。是否影响改革成效,值得观察。

3.政府机构改革

(1) 改革具不稳定性:机构改革涉及政治既得利益与深层结构问题,困难度极高。这次机构改革调整规模之大,须配合精简的中央机关公务人员达2万余名,地方基层公务人员400万名,对中共权力结构冲击极大。从过去经验来看,历届「人大」也曾一再作出精简机构的决定(5年前八届「人大」时,李鹏即提出将「国务院」所属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86个减为59个;各级机关人员精减25%,其幅度之大,并不下於本届),若溯自1949年以来,「国务院」共计历经16次组织调整,但是40年间组织紧缩与膨胀不断交替,这次机构改革能否跳脱此一循环,仍待验证。

(2) 社会安定影响改革成效:这次改革将裁减400多万名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全部公务人员约800万),在大陆经济成长趋缓,新就业人口增加不足的状况下,要达到再就业目标显然甚为困难。下岗官员若与国企下岗职工(估计三年内将增加1,000万人)以及下岗军人(中共计画3年内裁军50万)等相互结合,对社会安定及政局发展,均将有重大影响。由此观之,大陆政府机构改革亦面临严苛考验。

(三)「五项改革」法规架构仍待建立

「五项改革」是中共从社会主义经济迈向自由市场经济所必须作出之制度调整,但无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投资融资体制改革、住房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及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均涉及市场机制重建及既得利益阻力问题,短期内要全面落实五项改革,亦有事实上的困难。

大陆1998年1至4月主要经济指标

项目 亿元 人民币 较去年同期 增减% 去年全年增减%
国内生产总值 5.899(1998年1-3月) 7.2(1998年1-3月) 8.8
商品零售价格 -- -1.7 0.8
居民消费价格 -- -0.1 2.8
工业产值 6.087 7.9 11.1
社会消费零售值 9.388 6.9 11.1
固定资产投资 2.713 12.2 10.1
进口(亿美元) 412.9 3.1 2.5
出口(亿美元) 561.9 11.6 20.9
外人协议直接投资 135.6 12.2 -29.3
(亿美元)    
外人实际直接投资 117.2 0.1 8.5
(亿美元)    
外汇储备(亿美元) 1.406(1998年3月底) 0.5# 42.7
外债总额(亿美元) 1.309* 12.6** 9.1***

#与1997年末相较 *1997年底余额 **1997年较96年增减 ***1996年较95年增减

资料来源:中共「国家统计局」,1998.5

三、批评大陆当局的「抽屉文学」在北京出版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火与冰」。此为前北大学生余杰蒐集历年来秘密流传的批判文章而成之书。未若一般人所预测,至今此书尚未被禁(Matt Forney,”Nightingale`s Song”,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1998.5.14,P.30)。有关本书以及余杰接受远东经济评论之访问较为凸出之论点兹引述如下:

「爱国主义以及民主主义的前提是个人的权力」(Forney)。

「伟大的作家鲁迅并未遵守政府的指示或政策,但是他当然是爱国的。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爱一个给人民带来快乐的国家,而不是一个要求人民牺牲自己的国家』。因此,我们的立场是对爱国主义说不」(Forney)。

余杰在1992年服过1年兵役,以惩罚其参加1989年的「六四」游行。余杰说:「那年是浪费时间。在台湾有征兵的政策。但是,那是由法律来规范,所有人都要服兵役。如果我服兵役是所有公民的都必需负的责任,我会接受,但是并非如此,那是不公平的」(Forney)。

「独裁导致压迫,独裁导致卑躬屈膝,独裁导致残酷;最可恶独裁导致愚昧」(余杰,”火与冰”前言,北京经济日报)。

「人性中的首恶,莫过於对同类的残忍。知识份子最大的罪恶,便是用”真理”来解释残忍」(余杰,”火与冰”,北京经济日报p.107)。

「台湾知识份子的”民主主义”,不是大陆知识份子的空洞理论、苍白教条、华丽辞藻、修深玄思,而是踏踏实实的对人的爱、对人的关心、对真正的人的生活的寻找」(余杰,”火与冰”,北京经济评论p.374)。

四、大陆民间组织兴起(节译自Matt Forney, 远东经济评论, 1998.5, pp10-12)

当人民致力於改善生活的同时,大陆各地也出现许多草根性的民间组织。大陆当局容许某些民间组织存在,但也铲除一些组织。

当中共不情愿的退出人民的生活时,相当多的民间组织藉机兴起,以保护人民利益。例如「离婚妇女协会」这样的组织正在大陆兴起,引起大陆当局的紧张,担心他们可能对某些组织失去控制。这些组织提供的服务有:帮助穷人、提供同性恋健康资讯、保护环境、对妇女与外地移入劳工提供帮助等。目前大陆有20万个注册的民间组织,当然也有一些未注册的非法组织。一位英国East Anglia大学「中国」民间社会专家Jude Howell就认为大陆当局很难完全压制这些民间组织。

大陆当局政府也知道行政命令无法完全消灭民间组织。青海「省长」白恩培在3月「人大」会议中即承认,政府不应处理、无法处理或处理不好的事,应该放手让企业、团体或相关组织来处理。大陆领导人记取「八九民运」事件的教训,致力於控制这些具草根性的运动,防止异议人士从这些运动中兴起。大陆「国务院」第43号命令即禁止任何分裂国家及危害国家团结的社会组织成立。更甚者,禁止在同一行政区内成立相同或类似的组织。

事实上,我们很难了解这些民间组织是否具独立性。所有合法的组织都必须得到当局的允许,同时受主管部门监督。某些组织使用政府机关提供的场地,也有些接受官方补助,因此大陆很少有真正的民间组织。但也有许多政府设立的组织相当具独立性,例如1995年北平市法学教授组织的「法律文化中心」(向民政部登记),其宗旨在促进社会的道德传统与法治,他们也组织了一个讨论海耶克自由宪章的讨论会。

大陆当局感觉到这些半独立的民间组织已经开始侵害到党对社会的控制。最近「新华社」发布一份大陆内部流传的文件,指出任何民间组织内若有党员,就必须成立党的小组。严格执行这项规定不太可能,但这反应了大陆当局对丧失控制的恐惧。

目前为止,大陆最成功的民间组织就是跟当局政策一致的团体。例如环保团体,大陆当局发觉他们无法防止地方官员以经济发展为名砍伐树木、污染河流及空气,但是经由成立全国性的民间组织,这些情况得到改善。除了这些保育行动的成功案例外,大陆的民间组织已受相当程度的管制。一位不愿具名的妇运份子说:「只有当局愿意下放某些权力的时候,我们才有影响力。」但是目前来看,这些影响力不甚显著。

五、江泽民参加北大百年校庆

北大党委书记主持庆祝大会。

北大校长强调民族精神、历史文化。

江泽民评价北大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并对各界青年提出「四个坚持」。

「北大人」宁愿在北大作「虫」,不去他处作「龙」。

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5月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由北大党委书记任彦申主持。北大校长陈佳洱首先讲话,指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培育了北京大学,使它成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成为体现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标志。」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特使亦在大会宣读其贺函;清华大学、牛津大学两校长先後致词。江泽民以「国家主席」身分发表重要讲话。

江泽民首先评价北大对中华民族所作的贡献,他说:「北大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的思想」。同时他亦指出:「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最後他向北大和所有高等院校大学生、各界青年提出「四个坚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由於北大在学术思想界的历史地位,加以「五四」是中共改订的「青年节」,故江泽民在此提出「四个坚持」,以为大陆大学生及各界青年的清规戒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鹏、朱熔基、李瑞环、李岚清等人,也以「党和国家领导人」身分出席。如此隆重举行北大百年校庆,当有其政治意义。中共诞生於五四运动之後。莫斯科共产国际评估当时中国形势,虽无「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却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可以利用。乃於1921年7月建立共产国际中国支部-中国共产党。北大文学院长陈独秀是这个党的领导人;北大图书馆职员毛泽东是创党的党员,因此中共跟北大攀上关系。如说北大有「革命传统」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则是夸大之词。

由於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吐故纳新,使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思想界有发展的空间。但中共之夺取政权,是利用国家的内忧外患,运用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及党的建设等策略,并非马克思主义之功。而「北大人」和五四运动所奋斗的目标,是民主与科学,所谓「德先生」与「赛先生」在意识形态上跟马克思主义南辕北辙;在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上,亦道不同不相为谋。江泽民以马克思与德、赛相提并论,似欲求矛盾之统一,实是统战论调。其寄希望於青年的「四个坚持」,稍涉科学,不提民主,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粉饰马克思主义,亦可以看出当前的思想路线。

翻开北大的百年历史,大陆对胡适的批判,对马寅初、梁漱溟的斗争;对「北大人」的思想改造;即使在满清专制、北洋军阀时代,亦未曾有此类情事。故北大人对中共统治有「寒天饮冰水」的感受。中共权力阶层甚少北大人,近年支持北大人丁石孙出任「民盟」主席、罗豪才出任致公党主席,当有统战之意。一位北大教授说:「不管时代的错误对北大人的命运带来多大损害;但北大的传统精神一直鞭策、鼓励著北大人以在北大培育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信念,对待工作,尽自己的力量」。另一位教授说:「许多人宁肯在狭小的筒子楼,宁肯因名额有限提(升)不了职称;宁肯清苦地过著教书先生的生涯;宁肯在北大作一条「虫」,也不去其他单位作一条「龙」。所求的只不过是作一个北大人。」(人民政协报,1997.5.4)这种北大精神,这种淡泊高尚的人生信念,中共的统战也将无可奈何。

六、胡锦涛访日

13年前曾以中共青年代表团团长身分访日的胡锦涛,此次以新任「国家副主席」身分再度造访日本(4月21日至26日),打著「广交朋友、增进了解、加强信任、面向未来」的口号在日本分秒必争地(日本舆论语,每日新闻,4月23日)展开全方位外交,而日本各界也报以热烈回响,热情接待。短短六天中,会见了日本天皇、桥本首相、小渊惠三外相、执政联合三党(自民、社民、先驱)干事长及代表、主要在野党代表及其领导人、参众两院议长、七大友好社团、青年团体代表、三位前任首相(竹下登,海部俊树,村山富市)、财经界巨头、侨学界代表、参访考察(新干线)等,范围之广,诚属少见。胡此行事前虽未设定特别议题,然观其行程安排,可以窥探此行的意图乃在於:提升「中」日友好关系,开启政党外交,议会外交,青年外交,为中共树立年轻清新形象,为即将於今秋访日的江泽民做好舖路工作,营造和谐气氛,并为其面向廿一世纪「一强多极」国际战略结构布局做好布桩工作。兹将其情况分析如下:

开启政党外交:胡此行是在去年4月日本自民党干事长加藤紘一访问大陆时所敲定的。4月22日胡会见了执政联合三党的领导人(自民党干事长加藤紘一,社民党党首土井多贺子,先驱党干事长园田博之),及在野各党的代表如:自由党党首小泽一郎,新民主党代表菅直人,和平新党代表神崎武法,公明党代表滨四津敏子和新民主党干事长鸠山由纪夫等日本七个主要政党的领导人。而令人关注的焦点则在於修复了与中共断绝往来31年之久的日本共产党的关系。两党决裂的原因在於路线之争,毛泽东主张「武装斗争」路线,宫本显治(日共当时委员长)主张「议会斗争」路线,双方各持己见,相互批判,演成1967年日共赤旗报北京分社长遭一群红卫兵殴打,双方撕破脸,断绝关系(读卖新闻,1998年4月22日)。去年7月6日东京都议会选举,日本共产党摆脱过去敬陪末座的阴霾一跃而为都议会第二大党,仅次於自民党。中共人民日报予以报导,打开双方修好的兆头。今年2月日共机关报赤旗报获准在北京成立分社,双方关系解冻(读卖新闻,1998年4月22日)。此次日共委员长不破哲三出席了4月21 日外相小渊惠三为胡举行的晚宴。宴会後,不破委员长与胡锦涛亲切交谈,双方关系进一步改善。开启政党外交的新页,务实面对日本政局发展的现实。

开展议会外交:4月22日胡锦涛会见了日本众议院议长伊藤宗一郎和参议院议长齐藤十郎。胡说:议会外交是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议会在立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镜。同日胡参加执政联合三党为其举行的早餐会时,社民党的伊藤干事长说,联合政权内部运作有时顺畅,有时龃龉,目前自社两党正处於关系紧张状态。胡则打圆场说:「在自由主义社会里,在多党体制之下,联合政权是极其自然的」,他希望三党体制能圆满运作(读卖新闻,4月22日),由此可以看出胡锦涛外交手腕灵活的一面。

加强青年外交:胡锦涛以55岁出任仍属一党专制的大陆「国家副主席」,特别引人注目。在胡锦涛接班态势逐渐显露之际(星岛日报,1998年4月5日),日本舆论界以「有望株」(潜力股)来形容胡(朝日新闻,4月23日),各界纷纷设法与其建立关系,而扩大青年交流工作亦为胡此行的重头戏。4月22日日外相小渊惠三与胡会谈时便表明扩大两国青年交流的意愿,与日本各政党青年领袖们建立关系是此行的工作重点。4月23日在日「中」友好七团体的宴会上,胡意气风发地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强调「『中』日两国必将有更多的朋友特别是年轻一代汇集到加强『中』日友好的历史潮流中来」,其意图由此可见一斑。惟对胡氏能否顺利接班一事,日本舆论持保留态度,称尚言之过早(朝日新闻,4月23日)。

辅佐元首外交:4月21日胡会见桥本首相时说:「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江泽民主席将於今秋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要历史意义的访问,必将把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胡希望为江的访日成功营造良好气氛。其出访日韩亦有拉抬国际声望的意涵,并为中共树立年轻化的接班形象。至於所谓「两国友好关系推向一个新阶段」,是否意味江泽民访日时会有第三个联合声明出现,则有待密切观注。

加强对日外交,迂迥对台施压:自从去年秋天江泽民访美,接著李鹏於去年底以总理身分访问日本,促成今年2月迟浩田的访日及4月胡锦涛的日本行,5月日本防卫厅长官久间章生访问大陆,6月份柯林顿总统回访大陆,9月份江泽民将访日,行前将先访俄罗斯。由以上的国际外交动向看来,中共对日外交,将随著对美外交的顺利开展,持续加温。一年内大陆「国家主席」、「副主席」相继访日一事,在「中」日外交史上,实属罕见。而由胡锦涛此次访日的全方位外交布局,可以看出胡将挑起对日外交的重任。而知日派的唐家璇出任大陆外长亦可视为大陆对日外交重视的具体呈现。此外,大陆内部在对日外交的角色扮演上,可以获得印象是以迟浩田扮黑脸。5月4日日本防卫厅长官久间章生访大陆时,因美日防卫新指针范围涵盖台海问题,吃到了迟的排头,压力之大,出乎意外。而同一问题,胡锦涛在日本时,则以暗示语调,轻描淡写,低空掠过。朱熔基在会见久间章生时,竟未谈及美日安保问题(大陆新闻中心北京报导,5月5日)。因此可以看出朱、胡扮演对日外交的白脸角色。

在胡锦涛所称的「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可预见大陆在参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同时,将迂迥美日,创造条件,制造筹码,增强对台湾的压力。

七、大陆扩大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

早在1978年5月11日,大陆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从而开展一场关於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政策的决定提供思想准备(中新社电,1998.5.12)。中共即谓此为大陆「第一次的思想解放」。20年来,大陆每有一次大改革,必有一次意识形态的大斗争。今年5月11日,大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经界到学术界,均纷纷召开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的座谈会,大众传播亦配合扩大宣传。此一活动,显系「借古监今」,以为中共「十五大」提出「国企改革」及政治体制改革之政策建立合法性。

当1976年「四人帮」垮台,华国锋接掌政权,随即提出「两个凡是论」,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定,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反对它的,首先是邓小平。在时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胡耀邦策划下,乃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因而导致思想解放,扬弃马、列、毛、「阶级斗争论」,并有80年代政治开放及农村改革的勃兴。但在此同时,陈云、王震、胡乔木、邓力群一帮极左派坚持马、列、毛教条,提出「鸟笼经济」、「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及「反和平演变」等理论,经一番政治斗争,乃有日後胡耀邦、赵紫阳的下台。(王章陵,“大陆极左思潮及左派活动的分析”,共党问题研究,22卷7期,p.4)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认为「左」仍然是中共党内主要危险倾向,「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就是左。」(明报月刊,1994.8月),这一番话,不但平息了中共高层姓「社」、姓「资」的争论,并从而确定中共「十四大」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运动。此即「第二次的思想解放」。

近年陈云、王震、胡乔木等虽已逝世,但在邓力群、宋平等领导下,极左派仍极活跃,中共「十五大」前曾提出四个「万言书」(石柳子,“北平地下万言书”,明镜出版社,1997.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炮轰「资产阶级自由化」,尤其反对「国企」改革,反对股份制;并提醒中共高层重视「和平演变」及「亡党亡国」的危机。相反的,此刻大陆知识分子呼吁中共加速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及批判极左派之声浪,却此落彼起,声势壮阔(本会大陆工作简报、1998.5)。如樊立勤,即批判极左派「万言书」(联合报,1997.3.24)。而江泽民面对极左派攻势,亦多次对改革开放政策表明立场。1997年5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及其在中共「十五大」作出对「国企」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李君如指出:「因其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克服姓『公』姓『私』问题造成的疑惑,这是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第三次思想解放」(「中新社」,1997.8.13)。

1998年3月,大陆出版「交锋-当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今又扩大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此皆大陆改革派的大动作。他们企图由三次思想解放与改革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江泽民定位为「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以建立起中共「十五大」政经改革政策的正当性,而且将新编「邓小平理论概论」要求党内高级干部普遍学习(「新华社」,1998.5.11),要求高等学校开设课程(「中新社」,1998.5.12),以在大陆群众基础上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但在大陆改革开放已形成必然趋势并不可逆转的今天,极左派意识虽已成强弩之末,而今当大陆「国企」改革引发下岗失业问题日益严重,造成社会不稳与治安恶化之时,极左派意识自亦仍然有其拓销的市场。据悉,极左派正筹备对「交锋」发动反击攻势。1998年5月极左派杂志「中流」创刊百期座谈会,渠等指出:「1986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搞20年,1987年又说,再加50年至少要搞70年。现在自由化又抬头了,『中流』将坚持办刊的初衷,续继战斗下去」(法国广播电台,1998.5.16),这就是以邓小平来打击邓小平。因此,山雨欲来风满楼,大陆「改革」与「极左」两派对峙,正酝酿一场意识形态的大斗争。

八、大陆积极安排接收澳门主权事务

大陆宣布,「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已於五月五日成立,隶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要职责是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订定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立法会和司法机关的具体产生办法,负责筹组「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再由该「推选委员会」在澳门当地通过协商或协商後提名选举方式,产生第一任行政长官候任人选,报请大陆「国务院」任命。至此,大陆接收澳门主权,进入实际运作阶段。

大陆接收澳门主权的依据,是大陆与葡萄牙政府於1987年4月13日所签署的联合声明。该声明确认大陆政府於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1993年3月31日,大陆「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关於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立法会和司法机关产生办法」的决定,这便构成了大陆接收澳门主权的基本方针,即「一国两制」。

「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的一百名成员中,有60名为澳门居民,占形式上的多数,而主任委员并非推选,系由大陆迳派其「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出任。负日常事务责任的秘书长,则是大陆「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副主任」陈滋英。副主任委员9人中,包括大陆「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廖晖、「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谢非、「外交部副部长」王英凡、「新华社澳门分社」社长王启人,足证在这个「班子」中「非澳」的大陆成员占有绝对优势,居於完全的主导地位。

「筹委会」之下分设政务、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四个工作小组,负责具体事务的操作。其中经济小组召集人杨谘文是香港出生的澳门居民,在美国取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社会文化小组召集人是生於澳门的吴仕明,他是现任「澳门街坊总会会长」。这两个小组的成员以澳门人士居多。政务和法律小组的召集人和多数成员,都是所谓「内地委员」,即大陆相关机构遴派的干部,包括「国安部」、「公安部」、「财政部」副部长在内。

钱其琛在「筹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闭幕时宣布,会後各小组立刻开始工作,近期的任务是制定出工作规划及工作进度表,7月上旬就要召开「筹委会」第二次会议对此进行研究。可能是因为「筹委会」内大陆无法掌控的杂音甚多,钱其琛特别强调「希望大家自觉遵守筹委会的各项制度」;「委员在对外表态时要遵守筹委会所做出的决定,维护筹委会的团结。从这次会议开始,筹委会的新闻要通过一个口子发布。」这种特别嘱咐在此前未曾有过。

九、大陆有意争取诺贝尔文学奖

大陆自行培养的第一位英文比较文学博士王宁,日前利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场合,对「诺贝尔文学奖」做出了与中共既往完全不同的评价,表示大陆文学界对於获取这一奖项有高度期待与兴趣。身兼多种职务的王宁教授这一说辞,立刻由「新华社」正式播发,证明这可能是大陆官方的意向。

迄今为止,中共政权建立後所培植的人才,尚无人获得从科学到文学的任何一项诺贝尔奖。这与大陆过去故意贬低该奖的意义有绝对关系。大陆一贯强调诺贝尔只是一名火药商人,以他为名的奖励不值得重视,而不认为诺贝尔奖是客观的成就指标。这一官方的认知,使得大陆知识界长期不敢以获诺贝尔奖为奋斗目标。直到「改革开放」之後,大陆对诺贝尔奖的态度才逐渐改变,不再指责该奖的「资产阶级属性」,而注意到获得诺贝尔奖所带来的重大荣誉。「新华社」这次的电文中出现:「在中国的近邻日本、印度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也应争取这项文化桂冠」如此强烈的崇敬性语句,在以前简直不可想像。

王宁认为:「由於文学以外的种种因素,中国人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愿望未能实现。」这是对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前「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等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的谴责。在那种意识形态规范与指导下产生的文学作品,自无法进入世界文学的主流,受到世人重视。

王宁透露,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最近曾希望中国的文学教授和批评家,推荐优秀的候选人。大陆方面也注意到,诺贝尔奖评判时,「国别和地区的分布是一项考量」,九十多年从未获奖的中国大陆,在这上面具有优势。王氏亦认为,要到下世纪中叶,中国人得诺贝尔文学奖才有可能,原因是「当前的中国作家中,尚缺乏学贯中西,并且对生活有深刻体验和美学修养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引述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马悦然教授的话:「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没有好的译文。」他承认这确是中国作家不被国际赏识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陆对诺贝尔文学奖看法的改变,是扬弃旧意识的表现,应被视为一项进步。大陆当局能注意到「文学以外的种种因素」对中国大陆文学走向世界的负面影响,说明他们找到了病根,这是具有正面意义的事。

十、大陆决建立「国有企业」稽察特派员制度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最近联合决定,对「国有企业」建立「稽察特派员制度」,以为实行「政企分开,放手让国有企业自主经营」的同时,强化政府对企业的监督。第一批拟派往规模最大的「重点国企」的稽察特派员,都是曾任或现任正、副部长级的官员,大陆当局特别在他们偕助理赴任前,开班加以训练,朱熔基并亲自出席讲话。

大陆这种做法,仍然是沿袭过去由上级派「工作组」下去的行为模式。这批稽察特派员直接由「国务院」派出,显得层级特高,分量极重,有背水一战的意思。根据大陆规定,这些稽察特派员「代表国家行使监督权力」、「不参与、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职责是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实施财务监督」,他们做出的「稽察结论」,经相关部、委、局管道呈报「国务院」,「国务院」据此对企业领导人进行奖惩任免。

从权责上看,「稽察特派员」略具自由企业制度下的「监事」性质,只是组织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大不相同。按大陆设计,每个稽察特派员配备四个「专职助理」,共组成「稽察特派员办事处」,每个处负责五个企业的监督工作。特派员的地位在副部长级以上,其助理规定必须是「司、处级干部」,要从财政、银行、人事、审计、监察和宏观调控等部门去挑选。「特派员」由「国务院」任免,「助理」由「国务院人事部」任免。

在朱熔基上台之前,这一权力属於各企业的中共党委,现在是将之改置於政府体系之下。虽然大陆当局声称建立这种制度「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对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但从体制上看,这种做法对於企业经营仍然是一种束缚。

大陆一开始便顾虑到这一制度可能出现的弊端。朱熔基亲自宣布,「对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要严格管理」,硬性规定这些人员任期三年,对同一企业不能连任,而且特派员办事处的成员不得在企业兼职,不得接受企业任何报酬和福利待遇,更不得接受企业的宴请和任何馈赠,也不许「藉机游山玩水,大吃大喝」。为了实施这种管理,势必又要由另一类组织来执行,但大陆没有明确提到。

既是「制度」,理当不仅在特别大的企业群中实施,今後应会逐级而下建立同类机构,这便成了一个新的工作体系。「国有企业」多了一个「婆婆」,究竟对於其经营有益或有害?尚待观察。

贰、两岸关系

一、我方发函邀请海协会副秘书长来台继续交换意见

为了营造两岸的良性互动,虽两岸制度化协商系大陆方面所片面推迟,海基会仍自1996年4月起,主动多次去函大陆「海协会」建议及早恢复商谈,经过长期努力,1998年4月22日两会会务人员终於在北平会面,就两会互访、交流等相关事宜交换意见,当时海基会詹志宏副秘书长即口头邀请海协会副秘书长前来台北继续交换意见。

为求以具体行动显现我方对於两岸良性互动发展之诚意,海基会并於5月12日发函建议海协会副秘书长於1998年5月下旬前来台北,继续就扩大两会交流交换意见。

二、本会委托办理「两岸青年学者论坛」

增进大陆青年学者对台湾的认识

建立两岸青年学者互动及解决共同问题的模式

促进两岸文化教育学术资讯的流通

近几年来,大陆地区学术界人士来台从事文教交流的人数与日俱增,惟若以年龄计,以五十岁以上者居多,而四十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之青年学者则占少数。观察大陆决策机制有日益年轻化与现代化的趋势,青年学者将在未来主导大陆的发展取向,在中共对台政策及两岸关系的发展上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力。有监於此,为增进大陆青年学者对台湾的认识与了解,并与我青年学者进行文化学术交流,本会爰於中华发展基金筹办「两岸青年学者论坛」活动,并自87年度开始,每年办理两次。

本项论坛活动的目的,在深入探究两岸青年学者的思维方式及面对问题的态度与行为,以建立两岸青年学者互动与解决共同问题的模式,并增进两岸青年学者情谊联系,及促进两岸文化教育学术资讯的流通。

87年度已分别委托中华青年交流协会及财团法人两岸发展研究基金会办理本项活动。其中,中华青年交流协会已於87年5月21日至28日邀请大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一行13人来台,并於5月23、24日在剑潭青年活动中心举办「跨世纪两岸青年学者教科文研讨会」,邀集我政治大学、台湾大学、元智大学、新竹师范学院及中央研究院等学界研究教育、科技及文化等有关领域之青年学者人员,分别就两岸道德教育、多媒体发展现况、网际网路之建设、生物科技及大众文化等六项主题共同参与研讨,俾有助於两岸教科文界的了解与交流。

参、大陆及港澳工作

一、本会委员会议通过两修正案,使大陆地区暨港澳之出版品等与其他地区之出版品等齐一产地认定标准

为因应我国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简化行政作业流程,本会於五月廿五日第八十八次委员会议通过「大陆地区出版品电影片录影节目广播电视节目进入台湾地区或在台湾地区发行制作播映许可办法」第二条修正案及「香港澳门出版品电影片录影节目广播电视节目进入台湾地区或在台湾地区发行制作播映许可办法」第二条修正案,俾使自大陆地区及香港澳门进口之出版品、电影片、录影节目、广播电视节目等物品产地认定标准与其他地区进口者齐一标准。日後单纯在大陆地区加工制造之出版品、电影片、录影节目及广播电视节目等,将不视为大陆地区物品;但两岸合作之出版品,若大陆投资额超过半数,则将视为大陆出版品。

二、本会举办「中部地区大陆投资厂商联谊座谈会」

为加强对赴大陆地区投资台商之联系,并增进政府与投资大陆厂商间之双向沟通,以了解业界大陆投资之经营情况及心声,进而凝聚台商对政府之向心力,本会於本(87)年5月19日假台中长荣桂冠大饭店举办「中部地区大陆投资厂商联谊座谈会」。此次活动系由本会主动规划,为「台商窗口」计画项目之一,主办单位包括:经济部、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及全国工业总会(亦为执行单位)。协办单位为:台中县工业会,此次座谈会计有中部地区赴大陆地区投资厂商、相关业者等约近一百五十人参加。

本会张主任委员於会中就「两岸关系与大陆经贸政策」做一专题报告,他指出,十年多来两岸经贸快速发展与可观成果,有几个重要意涵:

体现两岸经贸互补互利的双赢发展;

帮助大陆经济发展,增进大陆人民对台湾的了解,促进两岸良性互动;

尤其对加速东亚区域经济的整合,有重要的贡献。

张主委强调,政府大陆政策一向秉持「和为贵」的原则,以「国家统一纲领」为最高指导原则,一方面保障中华民国的安全,本於「台湾优先」的原则,增进台、澎、金、马地区人民的福祉;一方面务实面对两岸「分治」的现状,积极改善两岸关系,希望能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基础上,建立稳定、互利、共荣的两岸关系。

在两岸经贸关系上,张主委指出政府一贯的立场,是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尊严的前提下,秉持互利双赢目标,循序推动两岸经贸发展。但是大陆当局不理性的对台政策与「两手策略」,构成双方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也是两岸不能直接「三通」以及我方采取「戒急用忍」政策的关键原因。其次,两岸协商中断,亦阻碍两岸经贸交流秩序的有效建立,同时衡酌两岸经济规模的差距以及大陆经济情势仍非稳定,因此我们对两岸经贸不能不有较审慎的做法。

未来政府将依循「交流」与「协商」两大主轴,朝四大方向努力:一、推动恢复两岸协商,强化协商机制;二、凝聚大陆经贸政策共识;三、循序放宽两岸经贸限制,将继续规划前瞻性开放措施包括:逐步开放大陆物品进口;有秩序、有计画地引导企业赴大陆投资,发展两岸产业分工体系;扩大「境外航运中心」内涵及功能;四、加强对大陆台商之辅导服务。最後,张主委恳切呼吁企业界尤须体认唯有台湾在经济上不断壮大,才能在两岸关系上争取更多主动,同时希望企业界对大陆投资必须要有风险的观念,做到「根留台湾」、「心留台湾」。

座谈会中,出席厂商发言踊跃,其中较重要者如:建议政府开放「直航」,降低厂商生产及运输成本,缩短转换班机时间;开放台资银行赴大陆设立分行,便於台商融资及开拓业务;建议强化台商组织功能,以服务台商;建议开放两岸直接投资等。厂商并建议政府应定期举办地区别、产业别之台商座谈活动,以增进沟通及联系效果。

以上厂商所提建言,由相关单位出席代表进行答覆,并就现行大陆政策与法规作充份说明,同时并承诺今後将继续加强对中部地区厂商的服务工作。

更正启示

本(民国87)年5月14本会於行政院第2578次院会所提之「大陆工作简报」第12页第2行内容有误,兹更正为「人民日报1998年4月26日第4版文….」。误导之处,敬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