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1998年04月

壹、大陆及港澳情势

一、大陆九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简析


大陆九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於3月5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如此一年一度的例会,一向平淡。但这次是换届会议,李鹏转任「人大委员长」,朱熔基转任「总理」,又推出「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故颇受国内外传播媒体注意。分析评论,亦见仁见智。特深入探讨,以供参考。

(一)朱熔基、「国务院」与党的领导制度


朱熔基出任「国务院总理」,在人大会场获得高票与热烈掌声。因之,海外媒体对其评价及期许,都有偏高的倾向。当然,地位跃升、权力亦随之提升。但以内阁制总理视之,则有差距,这必须了解中共的政治体制与权力运作。中共以党领政,党政不分,中央政治局才是权力核心,「国务院」在党的领导之下工作,并无内阁制的决策权力。党中央又有外交、财经领导小组,掌握外交、财经的决策。又有政法委员会,领导「公安、检察、法院系统」。最近成立「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以朱熔基、李岚清分任正副组长。这纯属「国务院」的政务,还是由党中央抓。「国务院」的职权也被分割。例如:「国防部」聊备一格,兵权在「中央军委」。主管国防工业的「国防科工委」亦归「中央军委」领导。又如,公安、安全、监察、司法等部并入「公、检、法系统」;国务院「台办」只是党「台办」的另一块招牌,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包办对台工作。在这种党政关系中,朱熔基想落实「国务院」的「总理负责制」很难;想拥有内阁制总理的权力更难!目前朱的工作重点,仍在经济方面。「国务院」四名「副总理」,有三人分管经济(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可见其致力之处。此外,将以「总理」身分,加重外交工作。

朱熔基侧记(节译自George Wehrfritz, NEWSWEEK, 1998.3.23,pp.12-14)

朱熔基是一个隐性的民主主义者吗?朱熔基曾经遭受1950年代反右斗争的迫害,他知道不配合中共政策的後果。根据「朱熔基传」作者何频的说法「他不会威胁李鹏和江泽民的地位,他一方面很果断,一方面又很谨慎」,1990年朱熔基访美,纽约时报曾称朱为「中国的戈巴契夫」,朱熔基私下表示这种比喻使他寝食难安。朱为了澄清,曾亲自发电报回北平。两年後,朱熔基被任命为「常务副总理」,并被赋予主管经济之责任。

1993年3月李鹏心脏病发作。根据未证实的报导,李鹏是在与朱熔基辩论经济政策的时候发病。当时中南海正在开会讨论大陆经济过热的现象;朱利用此机会当面质问李贵鲜(「人民银行行长」)有关大陆通膨重要指标M2之成长率,但李贵鲜一脸茫然。朱熔基大吼:「你最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因为这在任何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中都有」。会议演变成李鹏与朱熔基的大声辩论,然後李鹏就昏倒。根据一位中国事务学者的说法:「这个故事是正确的,朱熔基有胆量批评李鹏的爱将」。

两会期间(1998年3月),中共推行纪念周恩来的运动,据说这是江泽民对朱熔基行事风格的期望,因周恩来是毛泽东忠心的战友,但周从未挑战「皇帝」的权力。一位住在北平的西方中国问题专家说「江泽民希望作中国的皇帝,一位像圣人般的崇高领袖,不卷入政府经常性的纷争。纪念周的宣传活动就是在提醒朱熔基传统『总理』的角色」。

二、大陆军事外交新趋势-迟浩田续访斐济、纽、澳的发展

(一)迟浩田续访斐济、纽、澳的发展:


访日後的迟浩田一行(2月3日至8日)续访斐济(2月9日至12日)、纽西兰(2月13日至14日)、澳洲(2月15日至19日)三国。这是大陆首位国防部长访问各该国,进行军事外交、敦睦邦谊,化解「中国威胁论」疑虑,并假澳洲国防部战略研究学院发表「中国国防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巩固国防,维护安全;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於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军队建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维护世界和平,永不称霸,不做超大。大陆当局选在澳洲发表国防政策,其用意在化解西方的军事围堵。盖1989年「天安门事件」澳洲亦加入抵制大陆的行列(澳洲广播电台1998.2.3)令大陆当局记忆犹新,此番双方有意化解心结,这可由双方的对话中证明(解放军报,1998.2.19),而澳洲国防部长亦接受大陆方面的邀请,将择期访问大陆。


斐济政府日前(美联社,1998.3.25)表示,将在北平开设大使馆,以争取大陆支持其加入亚太经合会(APEC)。(按大陆自1970年代开始即在斐济设有大使馆,台湾则设有贸易代表团)。这亦可视为与迟浩田的到访相关连。在纽西兰则大陆与其彼此以大小国相称,并认为两国相距遥远,只有共同利益,没有根本冲突(人民日报,1998.2.14)。迟浩田一行,努力为大陆树立和平形象,自称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他认为亚太地区总体上保持著相对稳定的局面,同时也存在一些现实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例如,朝鲜半岛局势、近期东南亚金融市场波动等,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迟浩田一行於2月19日结束,此次出访前後共17天(2月3日至19日)。


(二)大陆军事外交新趋势:


1. 大陆军事外交是其总体外交的重要一环,亦为其传统和战两手策略的运用。大陆的外交政策有三个主要的转折期:(1)「毛周时代」的「三极世界论」(美、苏属第一世界,英法日德等先进国家属第二世界,大陆及亚非拉等国属第三世界,而大陆以第三世界龙头自居。联合第二世界斗争第一世界是其外交主要策略)。(2)邓小平掌政後(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趁著「苏东波」解体的难得一遇良机,改弦更张其外交政策,以「和平外交」为主轴,极力靠拢美国,不搞对抗,改革开放,致力经济建设。(3)江泽民掌实权後(「十五大」1997年),以多极化全方位外交为主轴,以建构其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外交布局。


2. 中共「十五大」後,其政治局常委中已无军方代表,显示江泽民已牢牢掌控政权,驾驭军头。为了配合其多极化全方位的外交布局,并摆脱1989年「天安门事件」的外交困境,去年是大陆外交极为活络的一年。经由大国间的互动,正建构出新外交关系:以共同利益取代军事联盟,成为双边与多边关系的基础;以对话取代对抗,成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而军事外交在增进其国际关系与安全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主动对外说明国防政策,即为针对「中国威胁论」的消音工作,以化解西方国家的围堵。因此迟浩田从1997年4月访俄罗斯,11月访美,今春2月出访日、斐、纽、澳4国的活动,可以观察其意图和用意。而从此次4国访问行程的活动安排中,亦可窥探其军事外交策略灵活运用的一面。


3. 西方国家如美俄英法德日等大国所以极力主张与大陆进行军事交流的主要考量是维持世界和平,面对世界上拥有最大军队的大陆,其政权本质仍是一党专政的共产国家,希望藉由军事交流和对话中,增加彼此了解,提高军事「透明度」。俾知己知彼,彼此自我克制,世界始能相安无事。据大陆军方声称,去年共军邀请了「世界5大洲67个国家的150多批军事代表团访问北京」,共军也先後应邀派出各级代表团100多批,访问70个国家。其活络程度,可见一班。


4. 大陆军事外交的主要对象是美国,其对美的两手策略是既联合又对抗。如江泽民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访美期间,与美方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李鹏则在今年2月4日接受「中国新闻」英文月刊社专访中,炮轰美国的一强独大心态,令人印象深刻。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防部长科恩於今年1月17日访问北平(科恩此为自去年江泽民访美後,首位访「中」的美国政府内阁成员,第五位访「中」的国防部长。在此之前,科恩曾七访中国大陆),并签订两国「关於建立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协定」的历史性文件(亚洲周刊,1998.2.15)。大陆解放军总後勤部部长王克也於3月26日应邀启程访美。可见其交往之频繁。


5. 大陆的军事外交与两岸关系:大陆欲借助世界多极化的大趋势和全方位外交所取得的成果,调动军方和外交资源、开辟遏阻「台独」的「第二战场」。在科恩访问亚洲的行程结束後,大陆「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了迟浩田的出访日澳纽斐四国。此间的关连性值得注意。此外,大陆亦欲借助西方高科技,以提昇其军事现代化,对我施压,并在与美国交往中,施其「斧底抽薪」之计,值得注意。


三、现阶段政治协商会议的定位及功能

「政治协商会议」是大陆体制的所谓「四大班子」之一。1949年初创时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具有「临时国会」性质,中共政权的建立由它安排赋予「合法性」,随後在大陆各地成立的各级「政协」组织等同当地议会。1954年大陆经由形式上的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的「国会」、「议会」功能便宣告解除,退为不具权力的清谈机关,但里面仍聚合著一批有一定社会名望及活动能力的人士。


1957年的「大鸣大放」运动中,与中共合作多年的政客、在中共政权建立後因未获实权而深感失望的章伯钧等,主张变更「全国政协」为具法律位阶的「上议院」,而不仅是统战部属下安置过气政治人物的施舍站,结果引来大陆当局强烈的批判,断然否决了「政协」参与立法的建议。从那以後,「政协」的主要职能是做大陆非共政治人士「政治学习」、「改造思想」的场所,各级「政协委员」的唯一责任,就是为中共施政歌功颂德。大陆民间归纳「四大班子」的功能,道是「党委挥手」(指示方向)、「政府动手」(具体操作)、「人大举手」(完成法律程序)、「政协拍手」(捧场叫好),可见贬意甚深。


邓小平主政後,配合「改革开放」,给了「政协」稍大的政治活动空间,在章程中增加了「参政、议政」职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一环」,可以对中共党和政府做言论上的「民主监督」,藉以显示中共的「民主」,和大陆政治上的「团结」。由於世界其他国家没有如大陆「政协」一般的非官非民、却有自上而下完整组织体系的政治组织,大陆当局遂视「政协」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特徵之一。


从1994年八届「政协」二次会议修改其本身「章程」後,「政协」内部言论尺度确有放宽,成员虽然仍是「协商」产生,但包容性有所扩大,中共也将本身的若干重量级干部投放於「政协」之中,使得「政协」略具「元老院」的色彩,虽无明确法定位阶,但发言已非全无影响。


今年开始的九届「政协」,新成员达七成以上。若干在中共党、政、「人大」班子中无法安排而又具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新兴人士,被吸纳到「政协」中,因而提高了这个「统一战线」组织的份量。现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之一,他最近表示「要切实维护委员的权利,努力为委员履行职能创造良好的环境」。


由於各级「政协」成员庞杂,与社会各界联系广泛,因此,对於它的职能与活动方式变化,有必要慎密观察。


四、大陆实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


大陆「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近联合颁发「关於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的意见」,要求1998年大陆大部分省市要实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预期到2000年全部改革完成(中共「新华社」,1998.2.21)。

大陆所谓「中等专业学校」一词,系来自苏俄学制,包括技术学校(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师范学校、医药及其他中等专业学校(贸易、银行、合作、艺术等)三类(王章陵,中共教育制度,1970.7.p30)。所谓「并轨」是指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将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和调节性招生计划合并,以一种形式和同一录取标准招收新生。换言之,就是取消公费生和自费生的区别,变「双轨」为「单轨」(人民日报,1997.2.18) 

大陆早期因实施「计画经济」,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无论招生、培训及毕业後就业,均须配合经济计画需求,学生实行免费上学,毕业後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但自90年代实施「市场经济」後,为减少政府经费负担,乃准许学校招收自费生或委培生,因而产生招生的双轨制:一为「国家任务招生计画」,学生享受公费待遇;一为「调节性招生计画」,学生须缴费上学。双轨制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同一学校、同一科系在同一地区所招收的学生,公费生录取,有统一分发标准;而自费生则有依录取标准降20分的规定,部分学校甚至有将录取分发差距降到200分以上者。(人民日报,1997.2.18)。这就是所谓「分不够,钱来凑」,以钱买分,钱出得多,就可读好学校,这又叫「择校生」。由於双轨制招生,在同一学校班级,学生程度差异甚大,不仅影响教学,而且有钱交学费即可读好学校,更导致教育界种种「不正之风」,并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大陆当局鉴於以上弊端,从1994年起,即在40多所高等学校进行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将双轨制改为单轨制。此所谓「单轨制」,即统一招生计画,统一录取标准,学生缴费上学,毕业後自主择业。1995年,试点高等学校增为240多所,1996年增加到660多所,1997年高等学校全面并轨招生(人民日报,1997.2.18,3版)。继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完成之後,今复开始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之并轨改革。

大陆中等专业教育是中等教育重要的一支。截至去年底,大陆共有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3,251所(不含中等师范学校),在校生数为374.3万人,当年招生数为129.6万人(中国教育报,1998.2.23,1版)。今年实施并轨招生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00多万学生,将全部自己缴费,到2000年,行之多年的公费生制即告结束。

实施高等学校及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并轨招生,对大陆教育而言,将为促进改革与进步的契机。因为,大陆各级学校,在计画经济体制规范下,学校办学,只是依靠党委命令办事,「靠皇粮过日子」。而今学生公费制取消,学生对学校有选择权;学校要吸引学生上门,从而徵收学费,充裕经费来源,是则必须确立教育开放与效益观念,投入市场竞争,才能获得生存。因此,招生并轨改革,对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争取,以及对学校办学目标、课程科系设置、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改革,均有刺激作用,其对大陆加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尤具正面意义。


五、香港移交後情势:美、英、日提出报告

美、英、日三国分别於去年底及今年初,提出对香港移交後情势评估报告,咸认移交後情势大致良好:政党活动仍活跃、法治仍维持、新闻自由仍维持、示威活动如常、经济表现稳健,亦未有迹象显示大陆干预香港特区自治。但是,以不具民意的「临时立法会」取代「立法局」,「立法会」选举是否能维持公平性,大陆能否克制不干预特区事务,以及港府官员是否过分揣摩大陆当局心意以致损害自治权之行使等,则是应关注的。综言之,虽然目前仍不能太早下结论,但情形仍乐观(美国众议院亚太小组委员会「香港移交专责小组」,系由8位分属两党的众议员组成,於去年11月及今年3月间就香港移交後情势提出第一、二季报告。英国政府依据「中(共)英联合声明」,每半年将就香港移交後情况是否符合「联合声明」,发表一次报告,英国外交及联邦事务大臣郭伟邦即在今年1月间,向国会提交香港移交半年情势报告。日本内阁情报调查室亦就香港移交後情势提出观察报告。综合上述报告之结果,大致认为整体情势良好。美众议院「香港移交专责小组」指出,去年公布第一季报告後,情况大致无改变,在该份报告中评估香港移交後3个月的情势是「尚称良好」,时过6个月,「专责小组」认为这句话仍适用。英国政府观察香港情势报告亦持正面描述,例如香港仍拥有自由和活力的新闻媒体、反共的刊物仍存在、政党在公共辩论上仍活跃)。


政治权利和自主权应维护


(一)美方报告:


1.大陆和香港双方行事审慎


在全球目光关注下,大陆和香港双方都非常警觉,行事审慎,大陆负责香港事务官员及驻港机构均低调行事,力求克制不干预特区事务。在例行事务上,特区政府官员乐於行使自治权,更有证据显示,港府官员甚至意图影响大陆当局的政策。


2.政治自主权受关注


在较敏感的事务上,香港可能试图揣测大陆高层心意行事,而这将腐蚀香港的自治权。此外,立法局遭非民选产生的「临时立法会」取代,以及首届「立法会」选举大幅削减选民数目,并有遏制民主派之嫌,这些亦是令人担心的。


(二)英方报告:


英国观察到政治权利有隐忧。就特区政府处理港人内地所生子女来港问题上,令人担忧英国的普通法是否能继续实行。中华民国国旗在国庆日被拆除一事,令人关切警察权未来发展。传媒自我审查的浮现,令人担忧新闻自由。报告中呼吁香港政府对於「香港基本法」有关「颠覆」和「分裂国家」的解释上,希望特区政府能持开放态度,以维护香港人权。

(三)日本报告:


内阁情报调查室认为就移交後情势观察,「行政长官」董建华之施政系以大陆意向为主轴。大陆对香港媒体及反政府示威行动之限制,表面虽趋缓,但实际上密切严控。


徐四民抨击香港电台言论取向


大陆「全国政协常委」徐四民於本年3月4日在北平之「政协」分组会议中,批评香港电台由特区政府出资却公然反对政府政策,并要求「特首」对香港电台加以控制。此举立即引起香港舆论之强烈不满,咸认已明显损害「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之原则。此一事件之影响包括:


1.香港某些亲大陆人士的泛政治化心态受到打击:


香港亲大陆人士对香港电台之不满其实由来已久,由於大陆高层已明白禁止干预香港事务,故对某些亲大陆人士的泛政治化心态将产生警惕作用。


2.处理不当恐将影响对「一国两制」的信心:


由於香港电台身兼官方管理及民众喉舌的矛盾角色,此一事件如处理不慎,不仅可能引起大陆对香港特区的猜忌或损及香港特区的国际形象,并将可能影响港人对「一国两制」的信心。


3.香港电台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


虽然「九七」前港府曾与香港电台签订编辑自主的协议,然因「九七」後香港部分领导人对新闻自由之看法偏向大陆,加上特区政府亦完全掌控香港电台的经费,故预料未来香港电台将会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


4.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将箝制新闻自由:


「特首」在徐四民事件後曾提及香港不能成为「反中基地」,并言明基本法第二十三条关於分裂、叛乱及颠覆罪等的立法工作,将待第一届立法会选举後再谘询港人意见。一旦基本法第二十三条之相关法律获得通过後,不仅香港电台之命运难卜,整体而言,香港新闻自由的前景恐将日趋黯淡。


经济整体表现稳健


英、美、日报告中对於香港特区政府在处理亚洲金融风暴危机上,予以正面评价。


(一)英国政府:


港府在处理经济、金融和货币等事务,并未受到大陆的干预,即使在金融危机中亦然。英国政府对香港未来经济表现亦表信心,并愿在香港过渡期中扮演建设性角色,加强与特区的合作,协助特区成长。

(二)美方报告:虽有动荡,短期前景仍好


对於香港经济未来发展,美方指出受到区域经济不景气影响,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遭遇到严厉考验,利息上升,股市动荡,不动产业绩下挫,旅游业收益减少,大型公司倒闭;但是港府扞卫港元的决心坚决,香港银行规范严格,货币市场显示平稳。根据美国商会民调显示,多数美商对香港经济前景看好,仍愿将区域总部设在香港。


(三)日方报告:移交後,香港经济活动如常。大陆并未干预特区经济事务。


贰、两岸关系

一、海基、海协两会联系近况

民国84年5月下旬两岸两会在台北举行第二次辜汪会谈第一次预备性磋商,双方就会谈的议题达成包括加强两会联系,强化协商功能,以及文教、新闻、农业、科技、旅行交流等八项议题的共识。虽於同年6月因大陆方面片面推迟,致协商中断迄今,但政府仍主动营造两岸和谐与安定的环境,积极推动恢复两会的协商与交流。谨胪列两年多来我方努力推动恢复协商的事例:

(一)84年6月16日,大陆海协会函告我方将推迟辜汪会谈。同日陆委会即发表声明,希望两岸两会制度化协商管道继续维持畅通,并期盼能如期举行第二次辜汪会谈第二次预备性磋商。

(二)85年4月29日,海基会致函海协会建议恢复辜汪会谈及制度化协商。


(三)85年7月3日,海基会将董监事会议通过有关拟与海协会进行董监事互访之提案,函告大陆海协会并询问其意见。同月五日,海协会函覆海基会,未具体说明其处理意见。

(四)86年11月6日,海协会来函邀请海基会焦秘书长率董监事赴大陆参加经贸研讨会开幕式,并到厦门、上海、北平进行参访。翌(7)日,海基会回函建议由辜董事长率团前往访问,会晤有关人士,并欢迎海协会亦组团来台访问。

(五)86年11月7日,海协会发布新闻稿,表示焦秘书长不前往,便失去两会负责人沟通的机会,却未函覆海基会。其後未说明原因而宣布停办该研讨会。

(六)87年1月19日,海基会致函海协会请其回应11月7日我方电函。


(七)87年2月20日,行政院萧院长向立法院做施政报告,再度宣示我方对两岸交流与协商之一贯立场--只要有助於海峡两岸和平发展与国家民主统一的议题,双方都可以一步步提出来沟通和对话。


(八)87年2月24日,海协会来函表示愿意协商安排两会交流事宜。同年3月5日,海基会回函表示拟由会务负责人员率员进行会务交流,并磋商包括辜董事长参访等两会後续事宜,也欢迎海协会适当层级人员前来访问。


(九)87年3月11日,海协会函覆表示愿邀请海基会适当层级人员率台湾经贸或文教、学术界有关人士组团前来参观访问或举办研讨会。上述组团来访期间,也可就两岸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和辜振甫先生前来访问等事宜非正式交换意见。同月17日,海基会函覆海协会同意组团前往访问,就会务及双方共同关切的问题,广泛交换意见。

(十)87年3月26日,海协会函覆海基会表示双方组团交流,两会人员届时可就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和辜振甫先生前来访问等事宜非正式交换意见。

(十一)87年4月3日,海基会函覆海协会表示,为求以具体行动扩大两岸交流,早日促成辜董事长访问及恢复两会协商,海基会愿指派副秘书长层级人员於四月中旬或海协会认为为方便之时间,前往大陆磋商具体交流项目及相关事宜。

恢复两岸协商及各项民间交流,有助於台海关系进展,本会将指示海基会积极办理後续相关事宜。我们也愿意在各种交流与访问活动中,增加对话、加强沟通,以进一步创造两岸协商与交流的有利条件。

参、大陆工作

一、 本会委员会议通过开放「大陆地区配偶在台延期照料幼儿案」


本会87年3月30日第86次委员会议审议通过开放台湾地区人民之大陆地区配偶在台育有六岁以下幼儿待抚育者,得申请在台延期照料,每次在台停留时间为6个月,来台次数不再限制。本案如奉院核定,将由内政部据以修正「大陆地区人民进入台湾地区许可办法」,并发布施行。


本次通过开放大陆地区配偶在台延期照料六岁以下幼儿,主要系基於「家庭团聚」及「哺育幼儿」等人道考量。而幼儿限於六岁以下,则系参酌现行儿童福利政策「幼儿」系指未满六岁之学龄前孩童,及「儿童福利法」第三十四条有关儿童独处之禁止年龄、「托儿所设置办法」第十三条有关托儿年龄均在六岁以下之规定。希望本案能有助家庭团聚﹐并使幼子女从小能获得父母良好之照顾与教育。


(二)「江泽民、朱熔基体制」与权力消长


李鹏转任「人大」,朱熔基接任「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势必调整,权力亦有消长。


1.「江朱体制」的形成。中央政治局讲集体领导;但总书记、「总理」是第一、二号权势人物。过去有「江李体制」之说;今朱取李而代之,当形成「江朱体制」。即使受制党的领导,「国务院」还是党中央之外的最大根据地。以朱熔基的个性和使命感,当欲有所作为。(或以为江朱的个性,一柔一刚,可能有始无终,由合而分。如以江朱从上海到北平共事十年的经验推断,两人的合作应无问题。或以为朱熔基功高震主,江泽民何以自处?这可从双方的情况分析。江已是第三代领导核心,又集党政军大权於一身,权力趋於稳定。且朱并无逼宫的野心,其敢作敢当的个性,正可补江之不足。何妨表现容忍雅量。但如朱「勇往直前」,陷入地雷阵,「江朱体制」也可能瓦解)


2.李鹏、李瑞环的角色。在中央政治局七常委中,李鹏曾是江泽民的长官,李瑞环与江是同辈。在中共的权力结构中,「国务院」是第一线,「人大」是第二线,「政协」是第三线。李鹏的斗争性比较强,也许想落实「人大」的权力,以延续个人的权势。但「人大」一向受制於党;欲有所作为是很难的。当然,以其名列第二的资深常委身分,在中央政治局依然举足轻重。李瑞环是权力高层唯一出身工人阶级者,当年在天津市的政声亦佳,原是「总理」候选人之一,因适逢「经济挂帅」时代,乃落朱熔基之後。但以其年龄(1934.9月出生)到2002年「十六大」时,仍可为总书记、「总理」的候选人。


3.胡锦涛的接班之路。因胡之出任「国家副主席」,有人以为是培养江的接班人。但如系对胡有计画的培养,则应先有「常务副总理」或「人大委员长」之经历,因此「十六大」接班,似言之过早。

(三)选票反映党意与民意的矛盾


这次换届选举,一切中共中央决定,「人大」只是完成法定手续而已。但在等额选举中,「人大」代表也突显了党意与民意的矛盾。例如李鹏当选「人大委员长」的赞成案,在2,947票中只得2,616票,反对和弃权326票。19名「副委员长」的选票,提名第三的姜春云(原副总理)得票倒数第一(2,448票),而提名殿後的五名民主党派主席,都名列前茅。「民建」主席成思危(2,905票)「民盟」主席丁石孙(2,903票)更获得冠亚军。这显示人大代表对现代民主、政党政治的向往之情,不愿民主党派当政治花瓶,以选票表达对民主党派的期许。


(四)跨世纪的政策方针


九届「人大」是跨世纪的五年,但在政策方针上只是去年「十五大」路线的延续。朱熔基并未提出新一届政府的施政方针。李鹏「政府工作报告」所提今年的八项工作,是党中央批准的,朱熔基当然执行。其中,今年的首要工作,当是「国务院」机构改革。机构改革在八届「人大」时已经进行,但绩效不彰。此次改革,比过去幅度大,难度亦大。其次是「国有企业」改革,这是经济改革的攻坚战役,今年将扩大推行股份制。这两项改革,以三年为期,其成败对朱熔基及大陆,都有甚大的影响。至於政治改革,朱熔基在记者招待会上已表态:在经济领域可以勇往直前,政治领域布有地雷,是不敢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