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1998年09月

壹、大陆情势

一、 空前洪水对大陆政局的影响

今年以来,珠江、长江、松花江、闽江水系,或相继或同时发生空前洪灾,水位、流量皆创纪录。根据外电报导,大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8月26日在「九届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上公布此次洪水造成之受灾面积3.18亿亩,受灾人口二亿二千三百万人,死亡3,004人,直接经济损失1,666亿元人民币。(美国之音,1998.8.27)

江泽民8月25日对美联社代表团谈话认为洪灾不致对大陆的经济造成巨大影响。衡诸大陆经济体的庞大,江某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大陆在江泽民所倡「讲政治」成为思考主轴之後,所有重大变故,皆无法与「政治」脱轨。多种迹象显示,洪灾引发的问题,可能严重冲击大陆政局。

第一是「人祸论」正式出台。过去大陆当局对於发生的任何灾害,一概强认为「天灾」,绝不许与「人祸」沾边。因天灾为无可抗力,人祸源於制度或人谋不臧。这次关於洪灾的绝大多数检讨性言论,从有关政府负责人到解放军报社论,都将过去多年对各水系源头森林的滥伐,视为洪灾主要成因。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有明确的针对性:造成「失误」的当不是新上台的朱熔基,刚卸任的主政逾10年的李鹏,绝对脱不了关系。

第二是「三峡工程」的争论又起。「三峡工程」为李鹏所力主,在其任期最後阶段强行「上马」,认定完工後可制百年一遇洪灾。朱熔基的意见显然与李鹏相悖,他对於长江堤防品质的指责,意思便是现阶段不应耗大力去建「三峡大坝」,而将有限的财力用於整建可立竿见影的江堤。在这次洪灾中出现若干篇有关「三峡工程」的言论,有的宗李,有的跟朱。灾後这可能成为政争的论题之一。

第三是江泽民显现了权力「定於一」的形象。荆江分洪、在汉口水位超过29.22公尺时,炸毁荆江段堤防,使洪水渲泄淹没农村而保住武汉三镇,是大陆曾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的具法律效力的政策,大陆的长江抗洪现场总指挥只要照标准执行即可。但担任这一职务的大陆「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洪水两度超越该上限时,都不敢下决心,而是直接向江泽民电话请示是否立刻炸堤分洪,江泽民则回以「能不能再坚持一下!」将炸堤动作止住。严格说,江的这一指示已属违法,但温家宝遵奉唯谨,水位高达29.43公尺仍未采分洪措施,足证江泽民在大陆体制中已具有无上的实权。大陆如能安度这次水灾,这一权力可能更臻强固。

第四是大陆政权的公信力再次受到考验。大陆内外为救灾而捐助的金钱、物资,数量极大,但管理松散,贪墨成性的经手官员竟胆敢侵吞,引起怨声载道。大陆对此未予正面回应,只由「国务院民政部」两度宣布一定公平、公正分配各种募来救济金与物资,各受灾省的相关部门也曾做相应表示。这种表白等於间接承认大陆在处置救灾财物过程中果有严重黑幕,难被各捐献者信任。大陆在灾变过程中所公布的伤亡、损失数字,受到从灾民到外籍记者的广泛质疑,这对於大陆今後的公信力,势将有负面影响。

於今南、北水灾尚未过去,由此产生的多方面影响,正陆续呈现。从「讲政治」的角度观察,纵到灾後,事情仍未了结。

二、大陆下令军警政法机关停止经商遭遇阻力

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军、警、政法机关(公安、检察、法院系统)不务正业,以权经商牟利。甚至执法犯法,参与走私。显示党风政风败坏,军纪废弛。「江泽民朱熔基体制」在改革攻坚之外,不能不从速处理此项问题。7月中旬,江泽民在打击走私工作会议上宣布:为了搞好军队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军队、武警和政法部门对所属单位办的各种经营性公司,要认真清理,今後一律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并强调:藉打击走私,进行一场重大的经济斗争,也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此项禁令,在执行上阻力重重,其难度不下於机构改革。将是另一场攻坚战役。

(一)军警机关尚在部署研究阶段

江泽民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央军委主席」,对军警机关经商责无旁贷。7月22日、江泽民亲自出席军方相关会议,重申停止军警政法机关经商活动。要求尽快落实贯彻中央的决策。至8月3日,「新华社」报导:「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正在学习江泽民的讲话。一些领导机关的党委表示:把停止经商活动的工作当做一场硬仗来打,务求必胜。海空军、各大军区和武警总部还就抓紧做好停止经商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研究部署。这对江泽民尽快落实贯彻中央决策的要求,难视为积极的反应。

(二)政法机关反应较为积极

1. 「最高法院」:7月30日,通知各级法院,坚决执行中央要求,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在8月底前将落实情况上报。各级法院所办的企业,立即进行清理,资产封存。

2. 「最高检察院」:7月31日宣布,高检机关所办的经营性公司将全部撤销。并著手对各直属事业单位所办的公司企业进行清理、处理。

3. 「国务院司法部」:7月底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司法机关紮实开展司法系统所办公司的清理工作。该停办的停办;该移交的移交。

4. 「国务院公安部」:7月底通知各省市公安局停止经商活动,加强缉私工作。

军队经商,不止是正规化、现代化的军队所罕见;在北洋军阀时代,也无此怪现象。而公安、检察、法院系统参与经商牟利,并非「资本主义的腐蚀」,乃是社会主义专政机能的腐朽。军警政法机关的经商,更严重的是参与走私及缉私不力。江泽民的讲话指出:走私泛滥,内外勾结。一些党政军机关和执法人员也参与其中,使得问题更为严重和复杂。要求党政军机关一定严肃查处下属单位所办的一些公司和挂靠公司中存在的走私、护私问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还决定组建「缉私警察队伍」,加强打击走私活动。这也是对公安警察的整顿措施。

军队、武警和公安、检察、法院系统,是共产政权的基石,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今受权与利的腐蚀堕落到这个地步。故大陆采取强硬政策,下令停止军警政法机关经商活动。从上述情况分析,这不是一纸命令、一篇讲话可以解决的事。一方面涉及党政军机关及干部的既得利益;一方面数以万计的公司企业,如何清理处理?都是阻力重重。而江泽民将党风廉政建设跟军队建设联系起来,视为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如果这一仗败了,其後果是相当严重的。

三、大陆推动乡镇选举试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於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各省、市、区普遍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中新社」,1998.8.5);大陆「民政部」官员并透露:大陆将由村级选举扩大到乡镇一级,第一个乡镇选举试点,已於今年8月开始。(自由亚洲电台,1998.7.3)。

大陆自1980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即撤销人民公社「政、企合一」的组织,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党、政、企分开的体制。1982年修宪,将村委员会定位为民间自治团体;1988年并推动村自治选举,村主任、村委员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迄今已实施第四届换届选举。

大陆为进一步改善村自治制度,办好基层选举,现正从三方面著手:

(一)普遍建立村民主制度

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办公厅」曾颁发「关於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各省、市、区普遍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截至今年7月底,先後已有河北等23个省、市、区党委和政府遵照进行部署;河南、湖南、河北等省的村务公开工作已全面开展;陕西、广西、甘肃等省的试点工作也已基本结束。(「中新社」,1998.8.5)

(二)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大陆鉴於已试行10年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不能适应民主制度运作,近已完成「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正式公开,先向社会徵求意见,然後交「人大」立法。民间反映,多要求增列村民代表会议及村自治选举条文,保证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使村民自治选举法制化、透明化。(「新华社」,1998.7.7)

(三)吸取美国选举经验

大陆的村自治选举,受到联合国及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美国福特基金会及卡特基金会对此表示高度兴趣。根据卡特中心和大陆「民政部」今年3月达成的协议,卡特中心派出代表在大陆的一些省从事技术和管理方面,协助大陆官员提高当地政府组织村民委员会选举能力。其中一项主要任务,是在福建、河南和吉林等省的9个县协助建立选举资料收集系统,村民选举结果,可透过电脑软体程序由县有关部门上报省乃至中央。(美国之音,1995.6.19)。1998年8月,更派出以「民政部」官员9人组成的「美国选举观摩团」,赴美国参观乔治亚洲初选,并与美国各方面接触,以吸收美国选举经验,作为实施及改进基层选举之参考。(英国广播电台,1998.7.31)。

大陆过去虽已在村一级实施直接选举,但在村自治选举「试行」10年中,全大陆93万个村,普及率仅达50%左右(「新华社」,1998.6.11)。而且,村民委员会并非一级政权,其所谓「村自治选举」,实质上仅等同於「乡绅自治」,绝不就是「西方民主」。今大陆更著手改进「村自治选举」,并欲由村提升到乡镇一级,对由下而上「基层民主化」的发展而言,大陆显已有意跨出走向「西方民主」的第一步。不过,民主制度的建构,更重要的是要实行「政党政治」及国家领导人选举。但是,就大陆最近全面扼杀王炳章、大陆王有才等建立「中国民主正义党」、「中国民主党」这一事实来观察,则中共坚持「一党专政」,不允许其他民主政党存在,并参与政权的基本立场,至今毫未改变。朱熔基曾公开宣示:他「赞成中国民主选举国家领导人」,但是,「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美国之音,1998.3.20);大陆虽已开始策划在一些乡镇进行选举试点,但何时在约80,000个乡镇全面展开民选,大陆领导人也确实还没有作好准备。(中国时报,1998.7.16)因此,徒有基层选举,在大陆集权政治体制中,殊难看出大陆人民渴望的、绚烂的「民主曙光」出现。

四、江泽民延迟访日与近年双方外交活动

日方仅表示可仿美国模式,口头表述「新三不」。

对日本而言,维持台海的均势均衡,才是符合日本的最大利益,这也是江泽民无法对日予取予求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陆视小渊内阁为亲台内阁,趁著小渊内阁甫成立,藉故推迟访日,以打击其声望;俾使其极力培植之日共及其他在野党有机会能参与执政,以遂其迂迥美、日,施压台湾就范的企图。

继柯林顿访问大陆之行(6月25日至7月3日)後,今年国际上的外交大戏,便数江泽民预定在9月初访问俄罗斯与日本之行了。但是,大陆当局突然在8月21日以须处理国内洪患为由,宣布临时取消江访问俄、日之行。事实上,江泽民访日之行的安排与取消,过程曲折迷离。先是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因经济问题下台(7月12日),使得有意竞选首相职位的原外相小渊惠三取消原订7月15日的大陆之行,以为江泽民访日行预作准备。此时,大陆「外长」唐家璇对外宣称,江泽民将照原计画9月访日。这项工作最後改由新任外相高村正彦负责。高村於8月8日在北平与唐家璇会谈,9日在北戴河与江泽民会谈。会谈的内容日本各大媒体均有详细报导,主要涉及经济问题,尤其是小渊新内阁针对改善日本经济的诸多措施向大陆方面提出说明。因日圆的一再贬值予大陆经济带来沈重压力,日本是大陆第一大贸易伙伴,以去年(1997)为例,双边贸易额高达608亿美元。其次就是大陆与日本第三份文件内容的磋商问题,包括历史问题、对台「新三不」明文化问题、「美日防卫新指针」防卫范围涵盖台海问题,还有其他双边相关的问题,诸如200里海域重叠的问题及核试问题等。

江泽民延迟访日本,表面单纯,理由堂皇,然仔细「检验」,值得推敲。

检视近年来双方的外交活动与外交关系中对此一问题的探讨应有启示作用。兹分析如下:

(一)大陆与日本曾於1972年9月29日签署「建交联合声明」,1978年8月12日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今年是双方签订友好条约的20周年,江泽民欲以「国家主席」的身分,首次访日(江以前已数次访日、唯非国事访问,详见附表)。双方均有意愿签订第三份文件以建构两国「迈向廿一世纪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惟大陆私下要求日方要在新文件中列入对台的「新三不」和「美日防卫合作新指针」的防卫范围不包括台海等议题。日方仅表示可仿美国模式,口头表述。大陆对日方态度,不甚满意,歧见遂生。因为江有意挟柯林顿访问大陆所带来的「新三不」声势,顺水推舟,要求日本将其明文化,以便对大陆内部反对声浪或军方有所交代,如此第三份文件才有其存在的价值。惟在外交、军事、安全等方面,向与美国立场相近的日本,是否有必要超越美国的作法,将所谓「三不」纳入其与大陆签署之新文件之中,实属有待商榷之问题。对日本而言,维持台海的均势均衡,才是符合日本的最大利益,这也是江泽民无法对日予取予求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小渊内阁有13位阁员是「日华恳谈会」的友我成员,大陆因此视之为亲台内阁,趁著小渊内阁甫成立,藉故推迟访日,以打击其声望;俾使其极力培植之日共及其他在野党有机会能参与执政,以遂其迂迥美、日,施压台湾就范的企图。江泽民与胡锦涛在7月21日接见日本共产党委员长不破哲三时,胡锦涛更当面交付任务,希望不破哲三返日後能在日本政界发挥作用(NHK、朝日新闻、读卖新闻,1998.7.21)。而日共亦不负所托,在日本政界四出活跃运作,近日还公开放弃其一向坚持的反对日美军事同盟的主张,以便和其他在野党积极合作(中国时报、联合报,1998.8.26),逼小渊内阁早日解散,另组成联合内阁,将自民党第二度拉下马。这或许就是江泽民延迟访日的另一意图。

(三)身受绯闻案缠身之苦的柯林顿总统和备受卢布崩盘打击的叶尔钦总统,仍在9月2、3日举行美俄高峰会。江泽民以抗洪为理由拖延访日,稍嫌牵强。日本小渊首相已於日前(8月24日)函覆江泽民,希望尽早访日。江若能在洪峰期过後即刻访日,则事情就较单纯,否则国际上的诸多揣测必然纷沓而至。这是检验江泽民延迟访日,动机单纯与否的重要指标。

附表 近年大陆与日本主要外交活动内容摘要表贰、两岸关系

日  期 内  容  摘  要
1972.9.29 双方签署建交联合声明。
1978.8.12 双方签订「和平友好条约」。
1979-1983 "日本贷款予大陆日圆3000亿。"
1989.6.4 天安门事件。
1984-1990 "日本贷款大陆日圆4700亿。"
1990.2.3 日本决定推迟第3次贷款予大陆。
1990.7.10 日本解除对大陆日圆贷款的冻结。
1990.11.2 日本向大陆提供第3次日圆贷款,1990年365亿日圆款项换文。
1991.2.12 日本提供大陆近一亿日圆的文化无偿援助。
1991.4.7 日本中山外相访问大陆,与大陆「外长」钱其琛会谈,提出废除联合国宪章中「旧敌国条款」事。大陆对此,持慎重态度。
1991.8.10-13 日本海部俊树首相访问大陆,大陆总书记江泽民、「国家主席」杨尚昆、「总理」李鹏分别会见。
1991-1995 "日本贷予大陆日圆8100百亿(第3次)。"
1992.1.4 日本渡边外相访问大陆,江泽民、李鹏、钱其琛会见。
1992.4.2 "日对大陆第3次能源贷款於月内签署,总额达7000亿日圆。"
1992.4.6 大陆总书记江泽民访日,双方就双边关系、美与大陆关系、朝鲜半岛、军备管理和大陆人权等问题交换意见。
1992.5.26 大陆「人大委员长」万里访问日本。
1992.10.23 日本明仁天皇夫妇访问大陆。
1993.5.29 大陆「外长」钱其琛访日,会见日外相武藤嘉文。
1993.9.28 大陆、日本两国外长在联合国举行会谈。
1993.11.20 钱其琛在西雅图会见日外相羽田孜。
1993.12.30 大陆、日本双方在北平举行首次安全保障问题对话。
1994.1.8 日本羽田孜副首相兼外长访问大陆,会见李鹏和江泽民。
1994.2.23-3.4 大陆「副总理」朱熔基访问日本。会见细川首相、羽田外相及日本天皇。
1994.3.19-21 日本首相细川护熙访问大陆3天,会见江泽民、李鹏。双方希望面向未来,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1994.6.12 日本柿泽外相访大陆谈朝鲜半岛核问题。
1994.8.27 日本众议院议长土井多贺子访问大陆,会见江泽民。
1994.10.11 日本河野外相对大陆地下核试表示遗憾,并延缓对大陆第4次日圆贷款。
1994.10.28-11.4 大陆「国家副主席」荣毅仁访日。
1994.11.15 江泽民在雅加达会见日本首相村山富市。
1994.11.19 "日本政府决定第4次对大陆贷款额,前3年额度为60000亿日圆。"
1994.12.22 "日本决定在1996年度至1998年度的3年内,向大陆提供5800亿日圆贷款(第四次日圆贷款)用於40项建设。"
1995.1.10-13 日本首相村山富市访问大陆,双方就两国关系及重大国际问题广泛交换意见。
1995.2.1 日本防卫厅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西元彻也上将访问大陆。
1995.2.1 大陆向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灾区,提供300万元的救灾物资。
1995.3.11 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在丹麦会见李鹏谈双方关系。
1995.4.10-18 大陆「人大委员长」乔石访问日本,会见首相及天皇。
1995.5.2-6 日本首相村山富市访问大陆,为第二次大战侵略行为向中国人民道歉。
1995.6.24 江泽民会见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反对 李登辉总统访日。
1995.8.29 日本正式冻结1995年度对大陆无偿援助合作资金。
1995.10.11 "日本决定1995年度对大陆提供贷款1414亿日圆。"
1995.10.22 江泽民在纽约会见日本首相村山富市。
1995.11.18 江泽民出席在大阪举行之亚太经合会(APEC)会见美国副总统高尔。
1995.12.18 日本外相河野洋平访问大陆会见江泽民、李鹏及钱其琛。
1996.3.1 参加欧亚会议,李鹏在泰国曼谷会见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
1996.3.22 日本政府提供8.82万美元的无偿资金予大陆作为建设丝绸之路费用。
1996.3.31 大陆「外交部长」钱其琛访问日本。
1996.5.3-7 日本前首相竹下登访问大陆。
1996.5.5 日本新进党党首小泽一郎访问大陆。
1996.7.8 大陆「外交部发言人」说,大陆对日本一些右翼份子在钓鱼台建立灯塔一事,表示严重关注。
1996.7.10 日本先驱新党党首武村正义访问大陆。
1996.7.29 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参拜靖国神社,大陆提出抗议。
1996.11.17 日本民主党代表(党首)鸠山由纪夫率团访问大陆。
1996.11.24 江泽民在马尼拉会见桥本龙太郎。
1997.2.20 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发表讲话,对邓小平逝世表示哀悼。
1997.2.22-23 大陆、日本两国外交、国防第4次安全磋商会议在东京举行。
1997.3.20-24 日本自民党前副总裁小渊惠三率团访大陆会见江泽民及胡锦涛。
1997.3.29-30 日本外相池田行彦访问大陆。会见江泽民、李鹏、钱其琛并举行会谈。
1997.6.8-9 日本通产大臣佐藤信二访问大陆。
1997.7.1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羽田孜、村山富市参加香港主权移交大陆典礼。
1997.7.7-10 日本太阳党党首羽田孜率团访问大陆。
1997.7.15-18 日本自民党干事长加藤弘一率团访问大陆。
1997.7.23-27 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访问大陆。
1997.8.28-30 日本自民党总务长森喜朗访问大陆。
1997.9.4-7 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访问大陆。
1997.9.29 日本前首相竹下登率团访问大陆。
1997.11.11-16 大陆「总理」李鹏访问日本。
1997.12.15-21 中共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丁关根访问日本,会见日本媒体人士。
1998.2.3-8 大陆「国防部长」迟浩田访日,进行军事交流。
1998.4.21-26 大陆「国家副主席」胡锦涛访日,进行全方位外交。
1998.5.4 日本防卫厅长官久间章生与大陆「总理」朱熔基在北平会谈。
1998.5.8 日自民党代理干事长野中广务率团访问大陆,会见胡锦涛与唐家璇。
1998.7.15 日本外相小渊惠三取消原订访问大陆计画。
1998.7.21 日本共产党委员长不破哲三会见江泽民及胡锦涛。
1998.7.22 日本产经新闻宣布将在北平设「中国总局」。
1998.8.8-9 日本外相高村正彦访问大陆,为江泽民访日预作准备。
1998.8.21 大陆「外长」唐家璇宣布江泽民原订9月6日至11日访问的行程取消,以便全力主持大陆的抗洪。
1998.8.24 日本首相小渊惠三函覆江泽民期待江早日访日。

一、「台湾地区人民在大陆地区之人身与财产安全保障」专案报告

台湾地区人民前往大陆地区旅行,每年超过一百多万人次。根据海基会统计,自民国79年以来,发生重大旅行意外事件计12起,造成101人死亡,25人受伤;另发生影响台商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事件,截至本年7月底止,共195件。近来接续发生台商寇健明等遭扣押案、高雄市议员林滴娟遭绑架杀害案、甘肃旅行团车祸案等,再度凸显台湾地区人民在大陆地区人身与财产安全保障问题之迫切性,有待透过两岸两会沟通协商解决。

海基会自80年创立以来,受理民众求助涉及两岸人身与财产安全之个案计216件,若加计未向海基会求助者,总数应不止於此。又依案例显示,此类案件近年来有显著增加之趋势。从案件性质分析,主要可区分为:(一)为大陆地区人民所害:如千岛湖案、林滴娟案;(二)民事纠纷演变成刑事案件:如旅行团积欠团费;(三)意外事故:如历次空难事件、甘肃车祸事件等;(四)涉及刑案:如台商被控间谍案;(五)失踪:据统计迄今已达28件;(六)乱收费和摊派;(七)不当行政干预:如某台商在深圳海关遭无故扣留强索费用;(八)其他:如投资遭大陆合夥人不当侵吞。

两岸间除因政治制度、法律体系、风俗习惯之不同,有时更因大陆方面泛政治化之考量,致我方於处理有关个案时面临诸多困难:(一)大陆方面於海基会进行紧急联系个案状况时,未能依以往协议与共识,善尽通报之责,致状况掌握不易。(二)海协会拒绝海基会受家属委托陪同前往大陆协助处理善後,目的在弱化海基会功能及减损政府威信。(三)个案善後处理方面,时有家属到达现场前,遗体已遭大陆方面先行解剖、火化或其他未尊重家属意愿情事,而引发家属反弹。(四)大陆地区司法程序易受政治指导,公正性不足,常使台湾地区人民无法有效维护自身权益。(五)协调台商协会就近提供协助部分,有时因案发地点未必有台商协会而遭遇困难。

由於大陆地区法制未臻健全,执行不够落实,且部分地区治安渐趋恶化。因此,台湾地区人民在前往大陆地区旅行、探亲或投资前,政府相关部门除应让民众了解当地环境外,亦应建构一套事故善後处理模式,并透过协商加以规范,作为民众事前保障及事後救济之依据。在具体建议方面,可分下列五项:

(一)积极提供资讯:由政府相关部门有计划、有系统地提供民众相关资讯,以协助民众了解如何保障自身权益。

(二)建立风险评估发挥预警功能:政府可透过各种管道蒐集相关资讯,定期就可能风险予以评估定期发布,并适时发布天灾、疫病等预警资讯,提高民众警觉。

(三)建立通案处理模式:由海基会累积个案经验,於民众求助时提供资讯、协助办理证件、处理善後之方法、联络台商协助等事宜,建立模式,以期运作顺畅。

(四)合理分工、统一事权、齐一步调:遇重大事故发生,往往政府、有关业者、海基会甚至其他民间团体均可能介入。政府应加以统合,以维护民众权益。

(五)透过协商解决有关问题:人身财产安全保障,为目前民众企盼优先解决之问题。故辜汪会晤,仍宜以攸关民众权益之议题为优先,寻求共识,签署协议。

二、对最近大陆官方有关两岸关系评论之研析

大陆「新华社」於8月24日发布「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就两岸进行政治谈判发表谈话」,提及两岸政治谈判、重申「一个中国」原则、对辜汪会晤表示欢迎、并提出「四个不应该」(如果台湾当局真的主张中国要统一,主张扩大交流、增进两地繁荣,就不应以所谓『社会制度之争』来拒绝统一,就不应鼓吹『展开整军备战』、煽动战争情绪,就不应继续鼓吹『开拓更广阔的国际生存空间』、『继续参与联合国』,就不应阻挠两岸直接『三通』和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等等)及批判我「戒急用忍」、务实外交政策等。

我方对上述谈话错误及与事实不合之处,提出以下声明及立场:

(一)「分治」是当前两岸关系合理的定位。我们的大陆政策就是要在此一基础上,透过两岸的交流与协商,逐步消除歧见,建立互信,为国家未来在自由、民主、均富下的统一,奠定基础。 李总统在今年7月22日国统会致词时曾具体指出,「中国的再统一应该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不设时间表,视大陆地区民主化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决定和平统一的进程。」在达到此一目标之前,我们当然保留一切维护自身安全、寻求国际活动空间的权利与基本需求。

(二)大陆当局坚持不肯放弃使用武力,不肯面对两岸分治的政治现实,不肯进行人权保障、民主政治等必要的政治与社会改革,乃是阻碍两岸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大陆当局由於有「三个不肯」,以致产生了所谓「四不应」的错觉。

(三)大陆当局应该务实地面对两岸的政治现实,从「分治」的观点来处理相关事务;同时应放弃对台用武,而以符合两岸民众福祉与国际社会普遍期望的方式,来解决双方的歧见。尤其,在两岸两会恢复接触,双方制度化的沟通可望重启之际,大陆方面应该以积极与具建设性的态度及作为,在不预设前提条件的情况下,与我们共同促成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早日恢复。同时,我们也要呼吁大陆方面,应以维护两岸民众的权益为优先,尽快透过既有的管道,为双方共同关切的问题找到妥善的解决之道。最近发生几起涉及我方民众的突发性事件,由於大陆方面的顾虑,未能充分利用制度化的处理机制,以致无法完全尊重我方当事民众的意见,作妥善之处理,令人极为遗憾,也显示此类问题如何在现有的制度化管道内,更有效率地谋求解决,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四)两岸之间本来就存在制度的竞赛。近年来,大陆当局积极推动改革,寻求与现代化接轨,无非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转化其僵化的体制,以面对其内外各种挑战。我们一向欢迎两岸进行良性的制度竞赛,同时也深信,这场制度竞赛的真正受益者,应该是全体中国人。

参、大陆及港澳工作

一、本会委托办理「海峡两岸高中学生夏令营」活动

(一)促进两岸学生双向交流

大陆方面近年来有计画地邀请我各类教育人士赴大陆交流,对象包括我中小学教师、大学生及高中生等,并以夏(冬)令营方式,透过台联会、宋庆龄基金会或海协会等团体直接与我各类民间团体联系,期藉由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让我师生自然的对其所谓的「祖国」产生认同感。为期大陆方面之师生对台湾有所认识及了解,本会所属之中华发展基金已多次委请民间团体分批办理邀请大陆中学生、大陆教师、校长来台访问,以及两岸大学生校园论坛活动,88年度则规划办理两岸大学生研习营及高中生夏(冬)令营活动。

(二)首度办理两岸高中生夏令营

第一次两岸高中生夏令营活动系委托中华民国全国教育会办理,於今年7月29日到至8月4日,为期7天,两岸学生共60人参加。大陆方面学生30名,分别来自北京四中及北京八中,都是当地优秀学生。我方则由各具特色之台北市立中正高中、永春高中、省立台中高工、台南一中、高雄国际商工及树德家商之学生参与。

本次活动设计为两个单元,第一个单元在福隆的蔚蓝海岸展开,从紮营开始到升营火、放天灯到观察天体运行,学生们不但学习海边的生活技能,更了解了台湾的天文地理景观及风俗习惯。第二个单元则是在南台湾展开,不但游览了日月潭,更参观了高雄科学工艺馆,晚上则夜宿於澄清湖及垦丁的青年活动中心。此活动充份达到相互沟通的效果。

两岸青少年的接触,天真、自然、沟通顺畅、学习能力强,对增进双方的了解极有助益。此次活动的举办,一方面表示我方促进双向交流态度,另一方面则可避免单方面交流对我方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香港政界暨学术界参观经济建设访问团」来访

为加强台港关系,在本会香港事务局安排下,「香港政界暨学术界参观经济建设访问团」一行10人,包括身兼港区「人大代表」之自由党主席李鹏飞伉俪、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廖柏伟、「前线」召集人刘慧卿议员、民权党主席陆恭蕙议员、民主党立法会议员李华明、「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陈监林、岭南大学副校长饶美蛟、科技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鸣、浸会大学经济系教授林洁珍,於今(1998)年8月2日来台访问5天。该访问团除晋见 李总统、行政院刘副院长,拜会经济部、经建会及本会等政府部门外,并参观新竹科学园区、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生产力中心及资讯工业策进会等机构。

经过5日参访行程,来访团员除对我方经济稳健发展留下深刻印象外,整体观感也大幅转变。渠等咸认在亚洲金融风暴打击下,香港深受影响,经济出现负成长,但台湾显然受影响层面较小,仍有5%以上的经济成长,实不容易。尤其近年台湾高科技的发展,已在世界科技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政府部门的政策领导、大力投资与推动是成功的关键,值得香港政府学习与借镜。

综观本次邀访,除事後香港「民建联」人员对安排晋见 总统之行程有所误会外,大致来说是非常成功的,最主要的成效系藉此次香港经济不景气,让香港人有机会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台湾。此次香港主要政党与经济专家於参访过程,发现台湾工业发展已拥有世界级的水准,尤其高科技的发展已跃升为我国经济成长的主要产业,令来访者相当钦佩。渠等返港後纷纷呼吁特区政府应撤除政治障碍,同意官员来台湾访问,以台湾经验作为借镜,并经过媒体大幅报导,更能传播导正港人的对台印象。

该访问团於拜会政府部门时,我政府单位亦表达希望透过访问团体促成「建立台港间制度化的沟通管道」、「特区政府放宽我官员入境香港之限制」、「特区政府尽速与我签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双边议定书」及「特区政府放宽官员与我驻港人员之接触」等事项。

因来访团员大多在香港社会具有影响力,对於我方所提出之问题皆有正面反应,事後媒体亦多有相关之报导,应对台港间若干问题之解决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