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1998年10月

壹、大陆及港澳情势

一、大陆不稳定因素评估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席格尔中心於1998年6月19日邀集15名学者召开「大陆不稳定因素评估」(Is China Unstable?—Assessing The Factors)研讨会,会後将9篇论文集结出版,撰稿者包括席格尔中心主任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学者H. Lyman Miller、Bruce Dickson、Nicholas Lardy、Dorothy J. Solinger、Pieter Bottelier、Thomas Bernstein、Merle Goldman、June Teufel Dreyer等人。书中举出1945(国共内战)、1965(文化大革命)、1988(天安门事件)年大乱前夕之安静为例,警惕任何对大陆政局稳定与否的预测不应忽略其相对性与动态性;文中亦列举目前影响大陆稳定的重要因素,未来这些因素是否会演变成引发动乱的危机,值予观察。 该书主要结论如下:

实质及潜在之不安状态笼罩大陆,尤以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为甚。许多不稳定迹象显而易见,然彼此间尚无串连。

大陆金融情势相当脆弱,其受亚洲金融危机之影响有限,惟内部存在信心危机,经济矛盾日显。由於大陆与日本之经济紧密联系关系,亟盼日元保持不贬值。

鲜少迹象显示大陆政治系统之党、军高层存在重要分歧。然而个别领导人(如朱熔基)可能易受抨击。

贪污现象持续於中共党内及大陆官员间蔓延,此对党及「国家」之合法性具重大腐蚀效果。

农村骚动发生於内陆省分,四川某县虽有大规模暴动,然一般而言农人之行动零星,持续时间短暂。

工人对「国」企改革反应复杂,一方面对大陆当局采取抗争行动,另方面当局对工人亦采恩威并施之手段。

大陆当局运用高压之官僚体系、较宽松之货币政策、有限度的政治参与地方选举等重要工具来维持稳定。

大陆当局至为关切印尼前总统苏哈托被迫下台事件,惟少有迹象显示大陆学生将仿此而展开政治示威如1989年之情况。

二、近期大陆洪患

(一)大陆灾情状况 受「圣婴」现象影响,今年大陆水灾发生较早,且影响范围大,自春季以来,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含北江、西江、珠江三角洲及粤西)、浙江省(含钱塘江、瓯江、飞云江)、福建省(闽江流域)、东北(嫩江、松花江)、西藏(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云南、内蒙古等地出现洪涝灾害。而长江流域更是出现自1954年以来的大洪水。根据「国务院」公布,截至8月22日,大陆共有29个省市、区受灾,受灾面积3.18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直接经济损失1,666亿元人民币。惟根据大陆当局的说法,长江流域今年(迄9月)虽有8次洪峰,但受灾情况较1931、1954年的大洪水要小(如表一)。

表一 长江流域洪患比较表 1998.9月制表

项目 1931年 1954年 1998年
死亡人数 14.5万人 3.3万人 1,320人
干堤决口 300多处 60多处 1处
受害面积 5,400万亩 3.18亿亩
受灾人口 1,880万人 2.23亿人
经济损失(人民币) 100亿元以上 1,666亿元
其他灾情 长江中、下游几全部受淹 部分城市受淹及京广铁路中断100多天 城市未受淹,交通亦未中断

资料来源:1.本会资料。 2.自立早报,1998.9.7,9版。 3.部份资料尚付阙如。

(二)大陆当局有意淡化灾情 中共中宣部在8月12日由丁关根召开有关部署抗洪抢险宣传报导会议,与会者包括党中央有关部门、「总政治部」与中央新闻单位负责人。会中强调「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及时准确地宣传中央关於抗洪抢险工作的决策部署,报导国家防总发布的讯息,宣传军民团结、顽强拼搏的英勇事蹟,坚定信心,鼓舞斗志,为夺取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在大陆媒体报导均受官方控制的情况下,目前公布所谓受灾人数、金额等数据的可信度,值得存疑(「国务院办公厅」、「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内部通报披露:截至8月16日止,水灾死亡人数为13,520余人,申报失踪人数为37,300余人,伤病人数为75万3,000余人。争鸣,1998.9.1,p.17)。

(三)本次洪患对大陆政局之影响 1.8、9月期间,江泽民三度(湘北、江西、黑龙江)视察抗洪救灾工作,高层领导李鹏、朱熔基、胡锦涛、李岚清、温家宝、陈俊生、迟浩田分赴第一线视察、慰问军民。整个救灾工作由中央政治局全面部署,「国务院」、「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领导各部委分别召开防汛、救灾防疫、抗洪抢险宣传报导、科技救灾会议,落实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卫生防疫、维护灾区社会治安、组织灾後重建生产等工作。这是「江核心」第三代领导所遭逢的第一次特大天灾,考验大陆当局极权体系下的动员与组织能力。 2.大陆当局为投入抗洪抢险,全大陆投入800多万人,调动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27.4万人,组织民兵预备部队500多万人。大陆当局亦将如此庞大的抗洪救灾工作说成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之下,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营造内部团结,巩固「江核心」领导。惟灾情在事後慢慢揭露的情况下,受灾民众对大陆当局不满的情绪,恐非大陆高层所能低估的。 3.大陆洪患一部分原因固然是由於气候异常,但是长期的忽略生态水文、滥伐、滥垦,引起大自然反扑才是主因。三峡大坝的拦洪功能,也再一次被提出检讨。从最近的报导显示,大陆当局要从水利设施与生态环境两方面著手,落实「防洪法」,增发一千亿元国债,大部分用於防洪水利建设。惟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导的科技官僚心态下,未来是否能筹集充裕的资金作灾後重建与整治洪患工作,避免错误的政策重演长江历年来不断的洪患(如表二),仍未可知。

表二  历年长江水患灾情一览表(1991—1996)

项目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时间 5—7月 6—7月 6—7月 5—6月 6-7月
地点 华东 湖南 湖南 湖南、江西、四川 长江中、下游
受灾面积 902万公顷 606万亩 1,000万亩
受灾人口 8,600万 2,900万 530万 3,750万 3,800万
死亡人数 1,000人 150人 652人 312人
经济损失(元人民币) 754亿 62亿3,000万 393亿 300亿

资料来源:自立早报,1998.9.7,9版。

4.大陆今年仍持续笼罩在亚洲金融风暴的阴影下,外贸及内需的成长都受到影响。再遭逢洪患灾情的影响下,经济成长率「保八」能否达成,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根据「国务院总理」朱熔基在8月26日会见美国基督教广播网董事会主席罗伯逊时的说法,朱仍强调下半年采取扩大内需、积极财政措施,全年达到8%的增长率还是可能的(「新华社」,1998.8.28)。然而根据大陆「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室主任」胡鞍钢的估计,纵使采取措施抵消洪患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只能实现7.3%到7.5%的经济成长率(工商时报,1998.8.28)。由於今年夏粮减产11%,洪灾造成一千多万人被迫搬离家园(本会资料),这些因素再加上「国」企改革的下岗职工,裁军与机构精简分流的人员,他们的动向都将是大陆社会稳定与否的隐忧。

三、1998年1-8月大陆经济情势简析 大陆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成长率仅为7﹪,是7年来的最低水准。 1998年9月23日朱熔基预测大陆第三季经济成长率为7.6%。若果如此,大陆第四季经济成长率需达到10.4%,才能使大陆全年经济成长率达到8%。 因水患严重,东亚金融风暴尚未完全解除,出口欲振乏力,今年经济成长8﹪之目标恐难达成。 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预料今年大陆经济不至出现危机。但若东亚金融风暴的後续效应持续扩大,则明年大陆经济仍可能受到拖累。 大陆今年的对外贸易仍为顺差,外资亦持续流入。虽然人民币黑市汇率与银行汇率差距有轻微扩大之势,预料短期内人民币尚无贬值的压力。

(一)总体经济指标及未来经济情势可能走向

1.经济成长 就经济成长率而言,大陆今年恐难达成8﹪之目标。大陆「国家统计局」7月公布今年上半年经济成长率仅达7﹪,与1997年上半年的经济成长率9.5﹪相比,相差甚大。由於长江流域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流域於6月起分别发生了世纪大水灾,估计已造成4,000人死亡,损害1千2百万栋民房,迫使1千4百万人民撤退,总计因这次水灾受影响的人数多达2 亿4千万人,约占大陆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40亿美元,估计至少将使大陆今年的经济成长率减少0.5﹪。其次,东亚金融风暴的後续效应尚在蔓延,世界经济成长明显趋缓,大陆出口贸易难有起色,在此内外在不利情势下,纵然大陆当局仍誓言「保八」,但多位经济学者推论,大陆本年度8﹪的经济成长目标应无法达成(如表一)。

2.物价与消费 物价指数下降趋缓。大陆8月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1.4﹪,商品零售价格下降3.3﹪,下降趋势有减弱之迹象(如图一)。月环比价格在经历连续5个月的下降後,8月开始回升,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比7月上涨0.8﹪,商品零售价格亦上涨0.6﹪。而1-8月期间,商品零售价格平均比去年同期减少2.4﹪。在农产品方面,其中粮食上涨0.7﹪,肉禽蛋上涨3.7﹪,鲜菜上涨12.2﹪,其余各类商品价格保持基本稳定。(「新华社」,87.9.14)。由此可推知,水患引发物价(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效应正逐渐显现。 在消费方面,大陆当局意图以扩大消费来刺激工业生产。市场销售增幅继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月增长9.3﹪,主要是防暑降温用品看好。大陆当局亦寄望由於抗洪救灾需要的拉动,能扩大食品及药品的销售额(经济日报,87.9.14)。对比消费及工业生产之数据,中共当局以扩大消费来刺激工业生产的策略似已发挥初步效果。

1998年各月大陆物价变动趋势

3.汇率走势 在汇率方面,人民币的走势仍将持平。今年九月初人民币的银行汇率为8.2796兑1美元,但在深圳黑市人民币的汇率一度跌到9元兑1美元,比官方汇率低10﹪(经济日报;87. 9. 11)。人民币黑市价格下跌已对大陆坚持人民币不眨值的汇率政策造成压力,但由於对外贸易仍为顺差及国外资本亦续有流入,此外为顾及国际形象及维护国外投资人信心等因素,大陆当局仍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惟此举将使大陆若干产品出口竞争力处於不利地位,而导致该等产品出口衰退。综言之,预料人民币於今年的走势仍将维持目前的汇率水准,但就大陆进出口的贸易收支变化而言,仍有密切观察的必要,若贸易顺差减少的倾向十分明显时,人民币亦不是完全没有贬值的可能性。 4.固定资产投资 就固定资产投资而言,8月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月大幅增长。依据大陆「国家统计局」之统计,大陆7月「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较1997年同期成长22.8﹪,成长率较6月的16.5﹪为高,并创3年来的最高增长幅度,且自4月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增率即呈上升之趋势。8月固定资产投资更比去年同月增长26.9﹪,增幅比7月扩大4.1个百分点。1至8月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则比去年同期增长17.4﹪(经济日报,87.9.14),可见大陆固定资产投资已呈快速增加之趋势。 5.贸易 今年1-8月,大陆进出口贸易较去年同期仍呈小幅增长趋势。根据大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8月大陆进出口贸易均呈下降的趋势,其中出口总额1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月下降2.9﹪;进口总额109亿美元,比去年同月下降1.7﹪;外贸顺差47亿美元(经济日报,87.9.14)。而1-8月累计进出口总额达2,05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其中出口总额1,186.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5﹪,进口总额872.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4﹪,进出口仍呈缓慢增长趋势,累计贸易顺差则为313.8亿美元。其次,分析出口地区结构,大陆出口成长趋缓,主要乃是由於外在环境因素,并非由於人民币不贬值的缘故。大陆今年上半年对亚洲国家出口衰退(对东协衰退12.9﹪,对韩国衰退30.2﹪,对日本衰退4.3﹪),但对美国、欧盟、俄罗斯、非洲及拉丁美洲,则分别成长18.4﹪、25.0﹪、48.8﹪、44.1﹪及33.3﹪(如图二)。由此可见,大陆出口成长趋缓并非由於人民币不贬值,而是由於东亚金融风暴,东亚各国进口能力大幅减弱所致,这也是大陆当局不认为人民币贬值能有效刺激出口成长的主因。有关出口成长对GDP(国内生产毛额)之贡献方面,1997年大陆GDP成长率8.8﹪中,出口成长贡献率约为2个百分点,但估计1998年出口对GDP成长的贡献将接近於零。 6.外资 在吸引外资方面,大陆今年流入之外资并未显著减少。依据新华社报导,1998年8月大陆外人直接投资(FDI)实际流入金额为35.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0.54﹪,累计1-8月大陆FDI实际金额为274亿美元,相较於去年减少1.45﹪,其FDI实际金额减少之趋势已逐渐改善。至於在FDI协议金额方面,8月为36.84亿美元,较1997年同期减少2.62﹪,累计1-8月协议金额为317亿美元,较1997年同期成长6﹪,相较於去年29.3﹪的减少率,其FDI协议金额已转呈增加之势。由以上数据显示,今年大陆的外资流入并未显著减少,足见大陆在吸引外资方面,虽面临东亚金融风暴的压力,相对而言,仍可算是较为成功的。其原因可能与大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维护外国投资人对大陆的投资信心有密切的关系。 7.外汇储备 就外汇准备而言,今年大陆外汇准备仍将维持1,400亿美元左右。大陆7月底外汇存底达1,406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於日本,比去年底只微增7.2亿美元。相较於大陆今年1-7月累计外贸顺差为267.1亿美元,1-7月累计FDI实际金额为239亿美元,但外汇准备并未因而大幅度的增加,其主要原因为大陆对其庞大外债须还本付息,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将盈余汇出大陆。此外,大陆亦放宽外汇管制,准许企业保留15﹪的外汇,因此许多公司汇回大陆的款项不如以往。另大陆「人民银行」今年已二次调降人民币存款利率,而美元存款利率只降了一次,人民币存款利率相对偏低,亦使部份企业将款项留在外币户头;再者,由於东亚金融风暴,部份亚洲国家经济受创,延迟付款或付不出款项亦是原因之一(经济日报,87.8.25)。根据大陆「国家发展计画委员会」主委曾培炎表示,虽然1998年大陆外汇准备仍可维持1,400亿美元左右,但较1997年33﹪的成长率明显下降。 1998年上半年大陆对其主要贸易国家之出口变动 (二)大陆重要因应措施及其可能之影响 1.提振内需之成效 大陆当局所采行扩大内需之措施,初步已见成效。据「新华社」报导,大陆已增发1,000亿元人民币的长期公债,做为预算内基础设施建设的专款投资,用於经济与社会发展急需的项目,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成长。(「新华社」,1998.8.27)。再者,在金融政策方面,为了降低国企营运的资金成本,加速基本建设的投资速度,己於今年两度降低利率,然而在考虑物价降幅後,实质利率变动并不大,因此在降息之後,贷款金额并未明显增加(如图三)。 综合上述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可见大陆当局为了减轻东亚金融风暴及洪水等对经济之冲击,正采取增发长期公债及降低利率等扩张性财政、金融措施,以扩大内需,其措施已初步奏效,有利於中共摆脱经济低迷的情势。 2.「国」企改革及就业(分为「国」企经营绩效及大陆重要措施二部分以探讨其前景) 据大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之统计,显示1998年上半年「国」有企业亏损净额为557.5亿元人民币,该委员会并表示:「自1998年年初以来,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无论国内、国外,均面临艰困的处境。」因此,为了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大陆「国」企已积极展开裁员行动。另据大陆「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到今年第二季末,「国」有单位职工共有1,076.4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72.9万人,城镇集体单位职工2,714.6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62.3万人,然而其他所有制单位的职工1,094.1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48.9万人。根据以上统计,公有制单位裁减的员工转移到其他所有制单位就职,但仍有286.3万人工作无著落(经济日报,87.8.25)。而根据大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名为「劳动部」)的统计,「九五期间」(1996年至2000年)大陆失业职工累计将达到2,130万人,可见就业情势相当严峻。 近年来大陆银行利率走向 3.加强外贸及吸引外资 在促进出口方面,大陆当局所采行之各项因应措施,其成效如何,尚有待观察。由於大陆当局仍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因此,在出口方面,目前的因应措施乃是选择性地提高出口退税比例、增加出口信贷规模等,以提高出口竞争力,达到促进出口的目的。今年初,大陆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9﹪提高至17﹪。6月初,又提高船舶、钢铁、水泥等产品出口退税率2至4﹪;7月初,针对机电产品出口信贷给予利息优惠。但其成效如何,尚有待时间之证明,目前难以断言。至於在吸引外资方面,由於今年来外资流入情势尚称平稳,大陆当局最近并无特别的因应措施以加强吸引外资。 (三)研析 大陆8月各项经济指标显示其经济已有脱离低迷情势之迹象,若干项目已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显示刺激内需的政策成效已初步开始显现,其本年度之经济表现应可平稳。但由於洪水及东亚金融风暴等因素,如前所述,据多位学者推估,大陆今年经济成长率「保八」的目标不易实现。另根据经济学人资讯中心(EIU)的评估,大陆国家风险的整体等级为「C」,整体分数为45分,其中政治风险等级为C,经济政策风险等级为D,经济体制风险为B,流动性等级为A(如表二)。足见投资大陆之风险仍属偏高。 表一 世界主要国家经济预测

表一 世界主要国家经济预测

经济成长率(﹪) 通货膨胀率CPI(﹪) 经常帐剩余(十亿美元)
1997

1998 1999 1997 1998 1999 1997 1998 1999

全球

3.1 1.9 2.3 4.0 3.3 3.1 - - -

主要工业国家

美国

3.8 3.3 2.2 2.3 1.7 2.5 -166 -220 -234

加拿大

3.7 3.3 2.8 1.6 1.2 1.7 -9.2 -12.5 -11.7

日本

0.8 -1.4 0.6 1.8 0.4 -0.2 94.2 113.4 124.3

德国

2.3 2.6 2.8 1.8 1.2 1.7 -1.0 4.8 9.8

法国

2.3 3.0 2.7 1.2 1.0 1.4 40.4 35.6 33.6

义大利

1.5 2.2 2.7 1.7 1.8 1.9 36.7 32.4 32.5

英国

3.1 2.2 1.6 2.8 2.8 2.7 7.4 -14.5 -15.4

欧洲地区

荷兰

3.3 3.6 3.0 2.2 2.2 2.4 21.3 21.3 23.9

瑞典

1.8 2.8 2.7 0.5 0.6 1.2 6.3 6.3 6.8

西班牙

3.4 3.8 3.8 2.0 1.9 2.3 2.5 0.4 -2.2

纽澳地区

澳大利亚

3.1 3.2 3.0 0.3 1.1 2.7 -13.5 -18.9 -19.6

纽西兰

2.3 0.9 2.8 1.2 1.3 1.1 -5.0 -3.5 -3.2

亚洲地区

南韩

5.5 -4.3 1.1 4.5 9.2 6.0 -8.6 27.5 21.1

泰国

-0.3 -7.2 -0.2 5.6 10.4 7.4 -1.2 9.7 10.6

马来西亚

7.8 -2.6 -0.1 2.7 7.6 5.6 -4.8 0.7 1.5

新加坡

7.8 0.4 1.5 2.0 1.3 1.8 14.6 12.0 11.7

台湾

6.8 5.4 5.5 0.9 2.3 2.3 7.7 2.4 3.0

中国大陆

8.8 7.4 7.7 2.8 0.4 2.5 27.2 20.4 17.0
资料来源:Asia Pacific Consensus Forecasts, July 11,1998. Consensus Forecasts, July 13, 1998.

WEFA Group World Economic Outlook, July 1998.

资料来源:Asia Pacific Consensus Forecasts, July 11,1998. Consensus Forecasts, July 13, 1998.

WEFA Group World Economic Outlook, July 1998.

表二 中国大陆风险评估表

表二 中国大陆风险评估表

评比总等级 评比总分 政治风险 经济政策风险 经济体制风险 流动性风险
1998年 C 45 C D B A
1998年以前 C 45 C D B A
资料来源:EIU Country Risk Service 2nd quarter 1998

资料来源:EIU Country Risk Service 2nd quarter 1998

四、大陆人权政策的观察 大陆近期不断与西方国家展开人权外交与对话,以柔性态度作出尊重人权的承诺。 大陆人权政策的改变,主要著眼点,乃在缓和其与西方国家的冲突,从而改变大陆在国际社会的恶劣形象。 大陆的人权政策,是「一手软、一手硬」;「一边承诺尊重人权,一边则践踏人权,甚至滥施死刑」。 自1989年「六四」事件以来,大陆当局即面对国际社会指其屠杀人民,侵犯人权的谴责。初期大陆的政策,是挑战国际的谴责,提出「相对人权论」及「发展权优先论」加以反驳;近则不断与西方国家展开人权外交与对话,以柔性态度作出尊重人权的承诺,以改善国际形象。惟承诺是否兑现,则有待观察。 在「六四」事件以前,大陆政、学界均缺乏人权概念。「六四」以後,大陆当局在天安门以枪炮屠杀人民,举世震惊,引起西方民主国家一致的谴责与制裁。其时,大陆当局始不得不面对国际谴责,而重视人权问题。 早在1993年,联合国在维也纳举行首届「世界人权大会」,大陆异议人士刘青、郭罗基等出席,提出「中国人权状况的报告」,要求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到大陆调查(联合报,1993.5.22);1995年1月13日,美国民主、人权暨劳工事务助理国务卿夏塔克抵达大陆,与大陆「副外长」刘华秋作第7次的「人权对话」,包括:言论、集会结社与宗教的自由;释放政治犯;因言论自由被拘禁的异议人士魏京生等人;当外国人访问大陆或在大陆召开国际会议期间拘禁人民;对囚犯的对待,及国际人权组织与这些囚犯的会面;对摘除与移植犯人器官问题;对西藏宗教、文化的限制;新的堕胎与计划生育问题;对海外异议人士不能返回大陆问题等等。(联合报,1995.1.16)。大陆当局面对类此众多来自国际人权组织的压力,更不知凡几。 联合国人权宣言,对「人权」的内涵,原有明白界定。而大陆当局面对国际社会关於人权的谴责,初期均持顽抗、反驳立场。他们提出反驳的理论依据是: 相对人权论-他们认为,人权是相对的概念,不具有普遍性。(中国社会科学,第六期,1994.p134),因国情不同,各个国家的人权标准不一,不能以一国之人权标准否定另一国家的标准。 发展权优先论-他们认为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都无从谈起,发展权优先於人权。「只有在一定经济与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公民与政治权利的行使才有保证。」主权国家有权决定自己文化经济的发展政策,「反对任何国家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国家的内部事务。」(中国社会科学,第六期,1994.p135)。 1995年,美国国务院发表「国别人权报告」,谴责大陆当局,而大陆当局则在1996年日内瓦世界人权会议提出「『中』、美两国人权比较」,说明「从平等地分享和普遍地保障基本人权和自由来看,大陆做得比美国要好得多。」因此,「美国没有资格对大陆人权状况指手划脚」。(「新华社」,北平,1996.3.10)。大陆当局顽抗西方与美国的态度,至此已极! 但近两年来,大陆当局人权政策已有显著的改变。在国际方面,透过人权外交与对话,缓和国际社会对大陆当局的冲击,藉以改善大陆的国际形象。在这方面,大陆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如:1997年美国和丹麦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议提出谴责大陆人权纪录的报告案,但法、德、义、西班牙不支持(中国时报,1997.4.10);今年美国和欧盟,也都继法、德之後,决定不在联合国人权大会提出谴责大陆人权的动议。 而大陆当局在人权理念认同及大陆内部人权问题处理方面,也有180度的大转变。在内部人权问题处理方面,如:过去大陆当局不准海外异议人士返回大陆,而今年7月9日,大陆已发出「关於对境外、海外被通缉、被吊销护照(回乡证)、禁止返国(回内地)的三类人返国(回内地)的若干补充规定」,准许海外异议人士可回大陆探亲、奔丧,为期10天。(动向,香港,1998年8月号.p15)。如大陆当局最痛恨的异议人士陈一谘,已於今年7月准其由美国返大陆奔丧;而身陷大陆的重要异议人士魏京生、王丹等先後准赴美。过去大陆当局对不受欢迎的国际社团领袖,均不准访问大陆,而今年2月,特邀美国宗教界领袖阿瑟、什尼尔等三人访问大陆及西藏(美国之音,1995.2.10);今年9月,又邀请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玛利.罗宾逊访问大陆与西藏,并面晤汪泽民。(加拿大广播电台,1998.9.14)。在人权理念认同方面,1997年10月,大陆已签署「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北京之春,1998年9月号,p100);今年3月,大陆宣布将签署联合国「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近据报导,此项公约已决定在今年10月正式签署。(「中新社」,1998.9.14)。 近两年大陆在人权对话上的表现,颇受国际肯定,特别是「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签署,这是引导大陆迈向民主的契机。但是,根据我们的观察,大陆人权政策的改变,主要著眼点,乃在缓和其与西方国家的冲突,从而改变大陆在国际社会的恶劣形象。然大陆对国际人权的承诺,是否真能实践,或甚至因此而导致大陆走向民主,都还是问题。因为,列宁说:「允诺就像面包皮,做出来就是为了打破的」;毛泽东说:「已经达成的协议,还只是纸上的东西;并不等於现实的东西。」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惯性。1997年10月大陆签署保护自由工会的联合国「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後,山西大同工人李庆喜仅仅因为宣传筹组自由工会,就被大陆当局判以劳动教改。(徐文立等,北京之春,1996.9.p100)。而1996年,大陆在「严打」运动中共枪决4,300多人,平均每天处决11个人以上,从而使中国大陆在整个90年代处死的人数超过全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美国之音,1997.10.1)。即当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访问大陆,以及大陆已决定签署联合国「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前夕,大陆当局阻止大陆异议人士面见联合国人权事务专员,他们在人权专员所到之处,均筑起一道高墙,以资隔离。其中,异议人士刘念春妻子储海蓝突破万难,於今年9月9日向罗宾逊陈情,旋即遭大陆公安殴打,背部受伤,并拘禁达7小时。(中国时报,1998.9.11)。而且,在此同时,新闻记者及筹组「中国民主党」的异议人士多遭逮捕(如表一、二)。由此种种,可见大陆的人权政策,是「一手软、一手硬」;「一边承诺尊重人权,一边则践踏人权,甚至滥施死刑」。因此,即使大陆签署联合国「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但是否真能实践,在我们看来,仍有待观察。

表一  大陆在1998年1月内逮捕记者统计表

姓名 职务 详情
李福钟

台湾中央日报记者。

8月31日,在新疆采访时,以「从事身份不符的行动」罪名被捕。

刘春燕

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公司记者。

9月5日晚上在北平寓所被捕,被捕前独家采访赵紫阳的秘书鲍彤;大陆公安并搜索其住宅。

施滨海

北平中国经济时报编辑兼评论员。

9月5日晚,在北平被「国安部」秘密逮捕,被捕前,他与光明日报编辑董郁玉出版政治畅销书政治中国-面向新体制选择的时代

资料来源:本会资料

表二  大陆在1998年6至9月因筹组「中国民主党」被逮捕的异议人士统计表

姓名 居   州 详                      情
王有才 杭州

6月29日被捕,八小时後获释;7月10日再度被补,直到8月30日才获释,同时被限定居所。

任畹町 北平

9月17日被捕,三小时後获释,被限定居所。

马少华 北平

9月17日被捕,四小时後获释。

姚振宪 上海

9月17日被捕,五小时後获释。

周建和 上海

9月17日被捕,三小时後获释。

刘建军 山东

9月19日被捕,至今下落不明。

唐元隽 吉林

9月18日在北平异议人士徐文立家中被捕,目前被关在长春市的铁北看守所。

韩立法 北海

9月18日被捕,六小时後获释。

资料来源:本会资料

表三  近期大陆异议人士重要活动事件(1998.1-1998.9)  1998.9 制表

姓名 活动经过 大陆当局处理方式

赵长青(陕西)

1998.1宣布参与汉中市「人大代表」选举

1月间公安予以逮捕,8月间以「扰乱社会秩序」罪名判刑三年

方觉(前福州计委会副主任)

(北平)

1998.1.11发表「中国需要改变—民主派的纲领意见」,并积极投入民主活动,甚为活跃

7.23公安予以逮捕,据传北平检察院已於九月中旬起诉,罪名疑为「煽动颠覆国家政权」

陈增祥(山东)

1998.3在港会晤「中国民主正义党」发言人王炳章并加入该党

5.23青岛公安部门予以拘押,7.2以「颠覆国家政权」罪名宣布正式逮捕,8.31青岛检察院予以起诉

林海(上海)

1998.3提供美国民运电脑网路杂志「大参考」三万个大陆电子邮件网址

3.25公安予以拘禁,後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名宣布正式逮捕。9月初上海检察院以罪证不足,将该案退回公安局

秦永敏(湖北)

1998.3发表致「人大」及「国务院」公开信,要求允许出版「公民论坛」之独立性刊物;同月并创立「中国人权观察」,向湖北民政厅申请注册。该组织於半年内发出近300篇大陆侵犯人权之文章和稿件

9.24武汉公安局予以传讯,将「中国人权观察」定为非法组织,并抄查其住处带走相关文件,拘留渠约24小时

林牧(胡耀邦秘书)等12人

1998.6发表「六四」事件九周年告全体公民书,说明死者家属要求平反情形,当局迄无善意回应,且加以镇压

大陆当局严密监控

王有才、王东海、林辉等(浙江)

1998.6.25向浙江省民政厅申请「中国民主党」登记注册

6.29公安将王有才拘禁八小时後释放;7.10拘押王有才等人,後陆续释放其他人;8.8杭州市检察院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正式逮捕王有才,8.30释放

林信舒(福建)

1998.7参与异议人士被捕联名抗议;1998.9於联合国人权专员罗宾逊女士来访时发表「没有民主,中国必亡」之致江泽民公开信

7.11公安予以拘留八小时,8.24拘留十三小时;9月中旬传讯十二次,9.23起拘留七天

张善光(湖南)

1998.7筹组「保护下岗工人权益会」组织

7.21公安部门以「危害国家安全」罪嫌拘留,8.28正式逮捕

施滨海(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北平)

1988.8主编「政治中国—面向新体制选择的时代」乙书,并积极访问相关民运人士

9.5北平国安局人员予以逮捕

朱锐(北平)

1998持续进行工会活动

9.4-9.16,9.19-公安予以逮捕拘禁

冷万宝、安福兴(吉林)

1998.9.7向吉林省民政厅递交成立「经济、社会权利促进会」人权组织申请书

大陆当局严密监控,未批准

谢万军、刘连军(山东)

1998.9.10向山东省民政厅申请「中国民主党山东筹委会」登记注册

(据传至9月下旬青岛、济南、潍坊三市已有近百名人士签名愿加入,「国安部」人员刻采取恐吓签名者或其他围堵手段)

9.10民政厅官员表示申请登记应符合四项条件;

9.19公安拘留刘连军八小时,9.23予以逮捕;9.21以「扰乱社会治安」罪名拘押谢万军,9.24公安部门以「违反治安管理条例」裁处行政拘留十五天

陈忠和、吕新华、任秋光(湖北)

1998.9.11向湖北省民政厅申请「中国民主党湖北筹委会」登记注册

9.11民政厅官员表示申请登记应符合四项条件;

9.24公安拘押陈数小时,拘押吕八小时,并抄查其住处之「中国民主党」相关文件

王文江等(东三省)

1998.9.14向国务院「民政部」递出建立「中国民主党东三省筹委会」申请

无回音(9.18「民政部」社团登记管理处官员向王文江表示未收到)

姚振宪、周建和、韩立法(上海) 1998.9月中旬筹划「中国民主党上海筹委会」事宜,9.18前往上海市民政局申请登记注册

9.17公安拘留姚五小时,拘留周三小时,9.18上海市民政局长亲向申请者表示不受理、不批准、退回申请书,并警告停止一切筹组活动;

9.18公安拘留韩六小时

唐元隽(长春)

1998.9月中旬与中国民主党筹委会人士接触。(9.19廿三省179名异议人士致函江泽民和朱熔基,要求释放唐元隽。9.23「中国民主党」七省筹委会发表联合声名要求释放唐元隽)

9.18北平公安於徐文立家中予以逮捕,後押返常春;长春公安局以「和非法组织成员联系」罪嫌将之拘留(即将「中国民主党筹委会」定为非法组织)

任畹町、马少华等(北平)

1998.9中旬筹划「中国民主党北平筹委会」事宜,原订9.18提出申请

9.16公安拘留马少华四小时;9.17拘留任畹町三小时;

徐文立(北平)

1998.3对九届「人大」发表「请愿书」;5.31与另20名民运人士要求公布「六四」受害者名单,对死者家属赔偿、道歉、立碑;6.20大陆十余省55名异议人士公推徐为「中国政治反对派」之代表,於此旗帜下聚集推动成立一合法之反对党;9.18徐宣布成立「徐文立办公室」,为大陆民主人权服务

9.22公安打电话通知徐前往应讯数小时

江棋生、林牧、丁子霖(北平)

1998进行争取民主人权活动,9月酝酿发起「自由与公民权利宣言」

9.22公安逮捕江棋生

何德甫(社科院学者)、高洪明(服务业者)、王志新(下岗工人) (北平)

1998.9.21宣布将参与10月份北平区县级「人大代表」选举

9.24公安分别约谈何、高二人劝其退选,并称彼等违反「选举法」,没收竞选传单

任畹町、徐文立、姚振宪、秦永敏等十八省120名异议人士

1998.9.23联名致函「国家主席」江泽民、「人大」及「国务院」,要求尽快制订「政党法」

毛国良、王有才等27人(浙江)

1998.9.25致函江泽民、朱熔基及「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要求三人继承百年前「戊戌变法」精神。大胆进行政治改革,包括废除与「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公约」相违之法规、平反「六四」、释放政治犯、新闻自由化、政治多元化等

资料来源:1.本会综合整理。 2.部分资料尚付阙如。

五、香港近期情势 港府入市干预,获港人支持 第二季经济生产总值-5%,进出口贸易持续下降 公司裁员减薪倒闭,失业率持续恶化 (一)政治面 港人支持港府入市干预,港府与「立法会」关系紧张。据香港政策研究所於9月7日、8日的调查显示,多数港人支持港府反击国际投机者炒作港元及规范香港股市、期货市场的积极干预措施,民意对政府表现的信心指数上升至107.3,为今年最高点(图一)。但是特首董建华声望并未有所改善,仍在低位徘徊(图二)。 图一  港人对特区政府表现信心指标走势 港人对特区政府表现信心指标走势 图二  港人对特首整体表现评分 港人对特首整体表现评分 资料来源:明报,1998.9.10 「立法会」自7月开议以来,与「特区政府」在多项议题上发生「对峙」情形,双方关系紧张。观察家指出由於受到「立法会」选举高投票率的鼓舞,及近期「特区政府」表现不佳的影响,使得「立法会」有机会挑战「行政主导」体制。近来港府有意改变三级议会架构,但「特区政府」与「立法会」对解散或保留两个市政局,抑或另设机构取代,仍有争议。惟有评论指出现有的市政局和18个区议会,其成员有75﹪由直选产生,是香港民主制度之基础,对提高香港政治文化和市民政治醒觉,有很大的作用(争鸣,1998年9月号,p.57),若废除市政局,对香港的民主发展将是一大倒退(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August13.1998 ,p.28)。 (二)经济面 经济不景气仍将持续。港府於8月28日公布今年经济成长的中期预测为-4﹪,较去年的成长5.3﹪大幅下挫,第二季生产总值数字,初步预测也急剧下跌至-5﹪(图三)。另香港汇丰银行最新发表的经济月报表示,香港上半年进出口贸易持续下降,今年1至4月总出口下跌1.8﹪,进口下跌13﹪。预料下半年也将难有所改善(美洲自由时报.1998.7.7)。 经济成长图 (三)社会面 公司裁员减薪倒闭,失业率持续恶化。受经济不景气影响,自去年来多家香港知名公司或裁员、减薪以为因应,但仍时传倒闭事件(表一)。根据港府9月17日公布6月至8月之失业率为5﹪(图四),失业人口高达17万5千人。平均每7名失业人士中,便有一人得依赖综援金维持基本生活(星岛日报,1998.9.17)。港府预计今年全年经济将出现负成长,因此要在今年内扭转失业急升实在困难,除非经济有转机,否则年内失业率将进一步上升。据港府内部估计,到明年第三季失业率可能达7%,亦即失业人数将高达23万5千人(东方日报,1998.9.21)。如何解决失业问题及其衍生的社会问题,将是特区政府一大挑战。

表一 香港大型公司结业、裁员一览表

年期 事 件
95年 三越百货尖沙嘴分店关闭,裁员233人
96年 大丸百货缩减店舖面积,裁员30人
96年 伊势丹百货倒闭,200人失业
97年 八百伴百货全线九家分店清盘,裁员2,700人
97年 中侨百货结业,300人失业
98年 松阪屋百货结业,裁员155人
98年 东急百货倒闭,350人失业
98年 和记黄埔公司所属国际货柜码头裁员123名员工
失业率图image8 四)国际面 英美提出香港情势报告,结论「大致尚佳」,但有隐忧。英国外交部及美国众院於7月21日及8月4日,分别提出香港情势发展报告。对於大陆掌控香港的自我约束感到满意,认为香港移交一年来的状况是「大致尚佳」,但是也指出「立法会」选举制度设计不当、「新华社香港分社」角色不明确、经济情势不明朗、新闻界正增长的「自我审查」、言论自由的维持、及智慧财产权保护各节,则令人担忧。 (五)大陆与香港关系 大陆重申支持香港经济,「新华社香港分社」召陆资公司研商集资对策。「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大陆方面首席代表王桂生,在评论港府对金融危机的处理时,再次重申朱熔基的保证,表明大陆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支持特区政府」。 由於大陆经济成长放缓,各企业的业绩普遍下降,在港上市的「国」企、红筹股亦受影响。加上港股持续低迷,更影响大陆「国」企、红筹来港集资的步伐,也打乱中共中央及地方政府欲通过香港股市集资,为「国」企改革提供资本的计划。「新华社香港分社」乃召香港陆资公司在深圳开会,研商集资对策。 (六)台港关系 我国人赴港人数上升,对香港出口及经香港转口贸易衰退。港府宣布自6月起,我国人如持有效「台胞证」及大陆有效入境签证,经港往返大陆时,可免签证入港7天。措施生效後,据香港旅游协会统计数字显示,我访港旅客由5月份的14万余人次,上升至7月的16万5千余人次,及8月份的16万6千5百人次。预计9月份数字会保持平稳(香港经济日报,1998.9.22)根据我海关最新公布的贸易进出口统计,7月份我对香港出口,较去(1997)年同期衰退23.2﹪,是今年以来第5度出现衰退,主要原因为中国大陆出口成长趋缓,影响大陆对台湾原物料的需求,进而间接影响我对香港的贸易表现。 六、大陆军队派驻澳门之研析 (一)缘起 大陆「国务院副总理」、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其琛本(八十七)年9月18日於澳门「特区筹委会」第三次会议上表示,大陆於明年12月20日接管澳门後,将派遣适量、精干的军队驻守澳门。 一般认为钱氏宣布驻军,应是考量澳门的治安恶化问题已对澳门平稳过渡造成冲击(如附表)。

附表 近年澳门政府及人员遇袭事件

日期 遇袭者 事件
1998.09.08. 司警及记者共十五人 调查汽车炸弹案时,遭遥控炸弹炸伤
1998.08.14. 检察长罗明素夫妇 遭电单车杀手枪击受伤
1998.05.02. 司警警长白德安 座车遭炸弹引爆焚毁
1998.02.26. 水警头等警员 驾车途中身中四枪身亡
1998.03.24. 博彩监察厅厅长马发诗 步行途中脑中一枪身亡
1998.03.04. 文化司署职员 驾车途中遭电单车杀手枪击
1998.02.28. 澳门警员 座车遭炸弹引爆焚毁
1997.12.27. 治安警警长路士亚奴 遭杀手街头割颈夺命
1997.12.08. 博彩监察司稽查队长利维士 座车遭炸弹引爆焚毁
1997.09.04. 博彩监察司稽查贾华玉 乘车下班遭两电单车杀手枪伤
1997.07.31. 保安司令部 遭掷土制炸弹,两车炸毁
1996.11.26. 博彩监察布理路 座车旁遭电单车杀手枪击致重伤

资料来源:苹果日报,1998.9.19

二)澳门地区反应

1.澳葡政府

总督韦奇立9月22日发表声明指出:「『中』葡联合声明并未提及澳门在1999年後将会驻军...」,暗示葡方对大陆派军驻澳的决定持不赞成的态度(明报,1998.9.23)。

2.澳门民间

除澳门立法会民主派议员吴国昌批评大陆当局以政策取代法律,有违地方自治,使澳门缺乏长期的保障性。澳门特区筹委会、立法会议员、工商界及社会团体纷表欢迎之意(澳门日报,19983.9.19)。

(三)问题

1.派军驻澳缺乏直接法源

不同於香港特区「基本法」第十四条明定大陆将派军驻港而制定「驻军法」,澳门特区「基本法」第十四条规定:「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防务;澳门特别行政区负责管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社会治安」。并未明文移交後大陆将派军驻澳,如直接派军进驻,缺乏法源。

2.派军有损「一国两制」之意

如解释澳门已「回归」,大陆当局可不经谘商迳派军队至其治权可及之任一地区,则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的意义已遭破坏。

3.违反澳门特区「基本法」

澳门特区「基本法」第十四条明定社会治安由澳门特别行政区负责,今以军队进驻维持治安,违反「基本法」。

(四)争议

1.驻军的需要性

(1)反对者理由:「珠海距离澳门仅一小时车程,珠海驻军即可负责澳门防务,不需再在澳门驻军」、「前『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鲁平曾强调澳门地方小,没有驻军需要」、「澳门自1975年葡军撤军以来即不再有驻军」、「治安与防务不应混为一谈」

(2)支持者理由:「是恢复『主权』的象徵」、「参与起草『基本法』的部份人士出面表示,起草过程中,从未说过不在澳门驻军」、「驻军将有利澳门平稳过渡」

2.与澳门特区「基本法」的符合性

认为不符合「基本法」的理由:「基本法」第十四条并未明文将派驻军,但明文治安问题由特区政府负责。
认为符合「基本法」的理由:派军符合「基本法」所言的「防务」范围,且只派驻适量、精干军队,亦符澳门地小之事实。

(五)结语

1.派驻军队料将实现

尽管亦有反对大陆派军驻澳的意见,但声音甚小,一般民意均冀望驻军可改善澳门治安问题,预料共军届时会进驻澳门。

2.对「一国两制」的不良示范

大陆派军驻澳的决定并未事先与澳葡政府磋商,只在宣布前通报葡国政府。事後对於质疑违背「基本法」的反对意见,只以「防务」的字面定义规避,或声称适量代表主权的军队无损特区的自治。大陆此种文字游戏手法,及以「主权」压过「自治」的作法,对「一国两制」所谓「高度自治、澳(港)人治澳(港)」是一不良示范。

七、大陆「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访美展开军事交流

美国期望与大陆军方在交流接触的过程中,增进相互间了解和信任,以增强双方国防军事的透明度。

大陆藉著与美方的交流以提高高科技新式武器的研发和总体现代化战力。

大陆借助与美方交流展现诚意以化解「中国威胁论」的发酵作用,亦藉机对美方施压,反对军售台湾。

因健康因素而一延再延(3月和5月)的大陆「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的访美行,终於在9月11日成行,先绕道日内瓦稍作休息,而於14日抵美,展开两国高层军事交流。张万年率领的代表团包括共军各总部和陆海空三军的高级将领,成员如:「副总参谋长」熊光楷、「海军司令员」石云生、「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新良、「空军副司令员」乔清晨、「国防部外办室副主任」詹懋海等。其目的是「落实两国元首在军事领域达成的共识,促进两军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张一行主要是与美方的对口部门广泛接触,商谈具体的合作方案,如全球以及区域安全问题,两国关系和两国军事合作问题。此行会见柯林顿总统(9月15日晚),与美国防部长柯恩会谈(15日上午),会见美参谋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前国务卿季辛吉(16日)。张一行自17日离开华府赴各地参访,先在乔治亚的本宁堡参观美步兵中心和步兵学校,在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参观美空军空战中心,在加州圣地牙哥参观美海军「斯坦尼斯」号航空母舰,在旧金山参观史丹福大学并拜会了美前国防部长斐利(20日,因二人已有交情)。之後飞夏威夷(23日)结束访美後,途经日本(24日)顺道会见日本防卫厅长官额贺福志郎和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西元彻也。

张万年与柯恩在记者会上(15日,当地时间)宣布,双方在军事交流上达成下列五项协议:

1.两军合作致力於减少军事活动对环境的损害。

2.明年两军就灾难救济、人道援助进行沙盘演习。

3.大陆军舰明年访美,并举行海上搜救的讲习会。

4.双方交换军事学院学生,作短期学习,彼此派员观摩一些特定的军事演习。

5.美方同意大陆明年派团访问设於新墨西哥的三涤亚核子研究实验室。

观察张万年此行所发表的言论及双方近期军事交流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重点,值得关注。

1.两国军事交流的背景因素与趋势

主要有二个转折期,1989年的「六四天安门事件」和苏联、东欧解体是分水岭。在此之前,两国为了联防抵制苏联的战略意图,因而军事交流频繁,层级和内涵也高。「六四事件」後,双方交流走入冰冻期,美国联合西方世界如英、法、澳等国围堵抵制大陆。之後,随著大陆改革开放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逐渐摆脱外交困境,军事交流也渐入佳境。但在1995年5月22日美方宣布允许 李登辉总统访美後,双方关系再度掉入谷底。从1995年下半年起至1996年3月期间,大陆对台海发动飞弹试射及军事演习,美国派遣两艘航空母舰至台海附近监视,得以化解危机(详见附表)。之後,美国柯林顿政府采用了国防部长斐利、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雷克和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伊等的战略建议,对大陆采取争取拉拢交流和对话的所谓交往(Engagement)政策,双方始再度恢复军事交流。1996年底大陆「国防部长」迟浩田访美(12月8日至18日),标志著双方军事交流迈入另一境界。去年秋江泽民访美,进行国事访问(10月26日至11月3日)和今年6月25日至7月3日柯林顿总统的回访大陆,更为两国军事交流开创了有利的条件,从附表中可以探知两国军事交流的热络程度要超过外交层面的交流。(按:奈伊现任哈佛大学甘乃迪学院院长,在其主持下,大陆「解放军中级军官班」有23名特殊学生,在此接受短期训练。「新华社」,1998.6.17。)

2.两国军事交流的目的和意图

可以分两个层面而言:

(1).就美国方面而言:台海危机让美国认识到围堵大陆所可能带来的危险性,於是改弦易辙,采取接触对话交流的策略。美国有意藉著拉拢大陆军方在交流接触的过程中展现美国的军力和实力,避免因误解或误判而引发战略武器冲突,给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後果。透过接触和对话,增进相互间了解和信任,以增强双方国防军事的透明度。这是美方的盘算,隐含吓阻作用。

(2).就大陆方面而言:藉著与美方的交流以提昇国防现代化,尤其是高科技新式武器的研发和总体战力的提高等。大陆认为「落後就要挨打」、「实力是平等接触的基础」和「发展是硬道理」。大陆的军队现在面临著双重现代化任务,机械化战争的装备工作尚未完成,信息化战争时代已经来临,因此有紧迫感和迎头赶上的双重压力。此外,大陆亦欲借助交流展现诚意以化解「中国威胁论」的发酵作用。另亦欲藉机对美方施压,反对军售台湾(「新华社」,1998.6.17)。目前两军交流的情况,尚未恢复到「六四天安门」事件前的水准,彼此的信赖感有待加强。

3.两军交流与亚太安全

亚太安全问题是此次交流的重点之一。印、巴的核竞试已在美与大陆斡旋及国际压力下趋缓。然新近(1998.8.31)北韩发射导弹并飞越日本领空一事,却又给东北亚的安全问题增添不利因素。美方希望借助大陆对北韩的影响力对其施压勿破坏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而北韩的导弹计划曝光,造成日、韩的危机感,间接促成了研议多时的美国在亚太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在日前(1998.9.25)得以压倒性的票数在众院获得通过。这是大陆所不乐见者,因该防御系统将可能涵盖台海在内。

4.两军交流与两岸关系

张万年选在柯林顿总统受困绯闻案声望下坠之际访美并签订诸多协议看来,有江泽民暗助柯林顿雪中送炭的意味。在记者会上,张万年答覆台湾问题时指出,台湾是「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此一问题处理得当与否,影响双边关系的良恶。张又重提柯林顿访大陆时对台的「新三不」。此时在旁的柯恩立即插话,提醒大家,柯林顿在大陆时,除表示支持「一个中国」政策,也表明了美国对台湾关系法的承诺,以及美国期待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达成和平解决问题的目标。两人的对话和攻防,被认为颇具深意。一方强调「新三不」重覆运用。一方表明对台政策不变。在回程途中,张还不忘顺道访问日本(24日)并藉与日本防卫厅长官额贺福志郎的对谈施压日本应明确指出日美防卫新指针的防卫范围不包括台海。而吊诡的是,据9月22日法新社报导,「詹氏防卫周刊」引据北平消息指出,受到共军连续爆发经济问题丑闻及部队训练问题的影响,张万年将在10月间被迫退休,後续情形,值得密切关注。

附表  近期大陆与美国军事交流及相关内容摘要

日期 军事交流及相关内容摘要
1995.4.10-13 大陆「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访美,会见美副国务卿塔诺夫及美国防部长培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雷克。
1995.5.22 美国务院发言人宣布柯林顿总统决定允许 李登辉总统访美。
1995.5.23 大陆「外交部」对美方允许 李登辉访美一事,提出强烈抗议。
1995.5.26 大陆宣布推迟「国防部长」迟浩田原定6月的访美计画,「国务委员」李贵鲜、「空军司令员」于振武也中止访美。
1995.5.28 大陆决定推迟双方关於「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和核能合作的专家磋商。
1995.6 美国军事事务助理国务卿帮办艾因霍恩访问大陆一事,被大陆要求推迟。
1995.7 大陆推迟美国裁军署署长霍勒姆原订的访问大陆计画。
1995.8.25-27 美国副国务卿彼得.塔诺夫访问大陆,谈今後有关台湾领导人访美问题。
1995.9.8-11 美国前总统布希访问大陆。
1995.10.5 中共发言人陈健表示,目前不具备江泽民访美的合适气氛。
1995.10.24 江泽民与柯林顿,藉出席「联大」之便,在纽约会晤,谈台湾问题。
1995.11.14-18 应大陆「国防部」邀请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伊访问大陆。
1996.1 美国「麦克亨利堡」号船坞登陆舰访问上海。
1996.1.30-2.2 美国农业部长格利克曼访问大陆。
1996.2.5-7 大陆「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访美,谈双方问题。
1996.3 大陆对台海发动飞弹试射及军事演习造成台海危机,美国派遣两艘航空母舰至台海附近监视。
1996.3.7-13 大陆「国务院外办事主任」刘华秋访美,会见美国务卿克里斯多福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雷克、对台海危机之解除,起了关键作用。
1996.4.19 大陆「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在海牙会见美国务卿克里斯多福,谈台湾问题及双方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
1996.7.6-10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雷克访问大陆,会见江泽民、李鹏、钱其琛和迟浩田,并与刘华秋举行会谈。
1996.7.24 钱其琛与克里斯多福在雅加达出席东盟会议之便双方会面。
1996.9.22 钱其琛访美在芝加哥发表演讲,强调两国应建立和发展一种稳定、健康、建设性的双边关系。
1996.10.7 因台海危机被大陆推迟访问大陆的美国军控与裁军署署长霍勒姆就军控与裁军问题举行磋商。
1996.11.4 美国副国务卿戴维斯访问大陆,会见钱其琛并与李肇星会谈。
1996.11.6 江泽民电贺柯林顿连任成功。
1996.11.19-21 美国务卿克里斯多福访问大陆与钱其琛会谈,并会见江泽民和李鹏。
1996.11.24 江泽民在出席马尼拉亚太经合会(APEC)期间会晤美国总统柯林顿。
1996.12.8-18 大陆「国防部长」迟浩田访美,进行军事交流。会见柯林顿、副总统高尔、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伯杰、国防部长培里。参观美国陆、海、空军部队,军事院校和文化设施等。(按迟原订4月访美,因台海危机事件而推延)
1996.12.18-19 大陆「国务院外办室主任」刘华秋访美,会见柯林顿、克里斯多福并与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会谈,强调双方继续战略对话。
1996 共有17批美国议员团、39人次美国会议员赴大陆访问。
1997.2.19 柯林顿就邓小平逝世唁电江泽民及邓小平夫人卓琳。
1997.2.24-25 美国务卿欧布莱特访问大陆会见江泽民、李鹏、钱其琛。
1997.3.9-25 大陆海军舰艇编队「哈尔滨」号、「珠海」号和「南轮」号先後访问夏威夷港和圣地牙哥港,此为大陆首举。
1997.3.24-28 美国副总统高尔访问大陆。
1997.3.27-30 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金里奇访问大陆。
1997.5.12-16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沙利卡什雅利访问大陆会见钱其琛、迟浩田、张万年等,并与大陆「总参谋长」傅全有会谈。
1997.8.5-12 大陆共军「总参谋长」傅全有访美与美方参谋长会谈。并会见美国防部长柯恩、国务卿欧布策特、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
1997.8.7-10 美参议院临时议长瑟蒙德访问大陆。
1997.8.11-12 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访问大陆与刘华秋会谈。
1997.9.23-26 美国财政部长鲁宾访问大陆。
1997.10.8-10 刘华秋访美,会见伯杰。
1997.10.26-11.3 江泽民访美,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联合声明」。
1997.11.24 江泽民与柯林顿藉出席亚太经合会之便在温哥华会晤。
1997 美方今年有26批101名议员访问大陆,其中参议员18人,众议员83人,为近年来人数最多,级别最高的一年。
1998.1.18-20 美国国防部长科恩访问大陆,签订两国「关於建立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协定」的历史文件。
1998.3.26 共军「总後勤部部长」王克访美。
1998.5 美国空军参谋长雷恩访问大陆。
1998.6.10 大陆、美两军在北平举行人道主义救灾研讨会。
1998.6.25-7.3 美国总统柯林顿访问大陆9天。
1998.7.9 美国防大学将官班代表团访问大陆。
1998.7.12-29 共军「副总参谋长」钱树根访美。
1998.7.14-15 大陆、美两军在北平举行海上军事安全第一次年度会晤。
1998.8.2-6 美海军第七舰队「蓝岭」号两栖指挥舰、「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访问大陆青岛。
1998.9.14 大陆「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访美,会见科恩双方发表「军事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信息交流」联合声明,双方同意1999年举行人道主义救援和减少沙盘研讨作业。(按:张万年原订1998年3月访美,但因身体原因而推迟。)
1998.9.15 美国国防大学校长奇尔科特中将一行访问大陆与共军国防大学进行交流。
八、大陆召开「中国妇女八全大会」 此次会议是例行会议,除选举产生新的领导机构外,并反应了当前妇女问题。 大陆当局对妇女问题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案。 大陆「中国妇女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於8月31日在北平开幕,9月5日结束。「全国妇联」(中华妇女联合会)是在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中国妇女全国代表大会」是「全国妇联」的最高权力机构,每隔5年举行一次。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全国妇联第八届执行委员会」、「全国妇联主席」、「副主席」及「全国妇联书记处」。是一次例行会议;也有人事的新陈代谢,并反应了当前妇女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总理」李岚清在大会作专题报告,题目是「实施科教兴国,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机遇与挑战」。未涉及妇女问题,只要求妇女为科教事业作出贡献。「国务委员兼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吴仪在闭幕式上讲话,指出了一些突出的妇女问题:女职工下岗人数呈增长趋势,再就业难;一些外资、私营、乡镇企业中,女职工权益缺乏保障;弃婴和流浪儿的数量仍在增加;拐卖妇女儿童和卖淫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等。吴仪以为:只有将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舆论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显示大陆当局对这些妇女问题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这次大会上,有些代表呼吁关注下岗女工家庭地位和心理问题。当前许多下岗女工心情沮丧,对再就业产生恐惧感。因下岗导致家庭地位下降,甚至承受家庭暴力、丈夫外遇,离婚率上升。有些代表反对妇女「阶段就业」的政策。所谓「阶段就业」,是指职业妇女在结婚或生育後停止工作;直到子女长大、家务减轻时再重新就业。这项政策尚未到决定阶段。作此主张者,以为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减少失业率。反对者认为此事违背男女平等原则,还影响女性的社会、家庭地位。 大会於9月3日选举产生「全国妇联第八届执行委员会」,9月4日,八届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彭佩云为八届「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钱易等12人为「副主席」;推举七届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为八届「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八届执委还选举产生了八届「全国妇联常务委员会」。同日下午, 「全国妇联」八届一次常务委员举行第一次会议,选出处理日常工作的八届书记处。「全国妇联首席副主席」顾秀莲兼任第一书记。新的领导班子完成组建工程。可以说是「彭佩云、顾秀莲体制」。彭以「人大副委员长」身分领衔;顾则负责实际工作。 在大会闭幕後,9月10日,江泽民邀请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成员和部分妇女代表在中南海座谈。江在讲话中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和维护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和各项权益。但由於长期存在的旧观念,由於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男女平等的完全实现还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江泽民未出席妇女代表大会,可能引发反感,或以此补救措施,藉作安抚。这番关於男女平等的说词,当非无的放矢,其动机与作用值得继续观察。 贰、两岸关系 一、近期民众对两岸关系的看法 有相对多数(32.8﹪)的民众认为林案对海基、海协两会以後交往有负面影响,亦有相对多数(43.8﹪)的民众认为对未来两岸民间交流有负面影响。 有相对多数(41.4﹪)的民众,认为未来两岸协商的议题应以低政治议题(包括经济性议题和事务性议题)为优先,以政治性议题为优先者,仅占18.6﹪。 自认为是「台湾人」的比率较7月份调查上升了4.4个百分点,第4度超越自认「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率。 倾向独立(含「尽快宣布独立」及「维持现状,以後走向独立」)的比率小幅扬升至2成,并第3度超过倾向统一(含「尽快统一」及「维持现状,以後走向统一」)的比率。 调查结果各项百分比如下: (一)民众的统独立场(如图一) 主张广义维持现状(包括「维持现状,看情形再决定独立或统一」、「维持现状,以後走向统一」、「维持现状,以後走向独立」、「永远维持现状」)的民众仍占绝大多数(73.6﹪),惟历次调查结果皆维持在8成左右,此次则稍降。另无反应者比率上升。 主张「维持现状,看情形再决定独立或统一」是6种意见里的最大多数(占30.5﹪)。惟自86年11月的42﹪,逐渐下降。主张狭义的维持现状(「永远维持现状」)者占15.3﹪,与今年4月以来的调查比较,无太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倾向於统一的比率(含「尽快统一」及「维持现状, 以後走向统一」者约占1成6),经过此事件後,第3度(前两次分别为85年3月、86年8月)少於倾向独立的比率(含「尽快宣布独立」及「维持现状,以後走向独立」,约占2成)。 民众的统独立场 (二)民众的自我认同(如图二) 有关民众对自我认同的看法,有38.4﹪的民众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有38.9﹪的民众认为自己是「台湾人」,有16.4﹪的民众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与7月份的调查结果比较,自认是台湾人的比率上升了4.4个百分点,为自81年调查以来,第4度超越两者皆是的比率(前3次分别为86年9月、86年11月、87年4月) 民众的自我认同 (三)民众认知大陆对我敌意(如图三) 大多数的民众(60.8﹪)认为大陆当局对我政府是不友善的(含「非常不友善」和「不友善」),与7月调查结果相当。有半数以上(52.7﹪)的民众认为大陆当局对我人民是不友善的(含「非常不友善」和「不友善」),比7月调查结果上升10个百分点,是本年4月以来调查结果的最高点,与86年8月的调查结果相当。显示民众因林案而感受到大陆当局对我民众的敌意态度有升高的趋势。 民众认知大陆对我敌意 (四)民众对於林滴娟事件的看法(如图四) 有高达90.7﹪的民众知道林滴娟议员在大陆不幸遇害这事件。对於大陆方面处理林案的方式,有46.5%的民众表示不满意,18.9﹪的民众表示满意,29﹪的民众无反应。其中不满意的原因,依序为:大陆方面处理草率、办案不认真(28.3﹪),消息不流通、报导不确实(25.8﹪),拒绝让海基会人员去大陆协助处理後事(8.6﹪),及不尊重家属意见解剖林的遗体(8.2﹪)。 图四:民众对於林滴娟事件的看法 民众对於林滴娟事件的看法 (五)民众对海基会处理此事件的看法(如图五) 有72.9﹪的民众认为我方海基会应该接受林滴娟家属的要求,派人到大陆帮忙处理後事,只有5.4﹪的民众认为不应该。对於大陆海协会来函表示,海基会利用林滴娟事件扩大两岸分歧、制造事端的说法,有67.8﹪的民众表示不同意,只有6.8﹪的民众表示同意。 图五:民众对海基会处理此事件的看法(%) 民众对海基会处理此事件的看法 民众对海基会处理此事件的看法 (六)对未来两岸交流的影响(如图六) 对於林案对海基、海协两会以後交往的影响,有32.8﹪的民众认为有负面影响,有11.0﹪的民众认为有正面影响,有28.3﹪的民众认为没有影响。 而林案对未来两岸民间交流的影响,有43.8﹪的民众认为将有负面影响,有10.6﹪的民众认为会有正面影响,有25.5﹪的民众认为没有影响。 经过此事件後,有33.6﹪的民众认为两岸民间交流的速度应该维持不变,有25.0﹪的民众认为应放慢,有15.1﹪的民众认为应该加快。其中认为应放慢交流者,亦以经济交流为最多(占57.8﹪),其次为观光探亲(5.7﹪)和政治交流(5.1﹪)。认为应该加快交流者,若按项目细分,则以经济交流最多(占27.4﹪),其次为政治交流(11.3﹪)和文教交流(11.2﹪)。 图六:对未来两岸交流的影响 对未来两岸交流的影响 对未来两岸交流的影响 (七)对两岸协商议题的看法(如图七) 对未来两岸协商的议题,有46﹪的民众赞成我们政府除了经济性、事务性的问题外,也可就政治性的问题与大陆进行协商。与7月份的调查结果比较,下降了6个百分点。至於何者优先?认为应以经济性议题为优先者,占21.4﹪;以事务性议题为优先者,占20.0﹪;以政治性议题为优先者,占18.6﹪;三者比率接近,但有高达34.2﹪之民众无反应(无意见、不知道或拒答)。 图七:对两岸协商议题的看法 对两岸协商议题的看法 对两岸协商议题的看法 参、大陆工作 一、本会张主委赴金门、马祖宣导大陆政策 为落实政府政策於基层民众及兼顾政策宣导之全面性,本会於8月31日及9月7日分别於马祖、金门办理各界人士大陆政策说明会。由张主任委员京育亲率相关业务主管,向最前线之金、马各界人士说明现阶段政府的大陆政策及两岸关系发展概况。本次活动邀请对象包括县府一级主管、各级民意代表、中央派驻金马单位主管、各级学校校长、乡镇村里长及民间社团负责人等计约有350位各界人士参与。 张主任委员京育於说明会时,除剀切的说明现阶段大陆政策与政府立场外,并剖析政府在台湾二千一百八十余万人民安全与福祉的基本前提下,以和平方式追求自由、民主、均富的国家统一政策。而针对金、马人士要求开放金门、马祖与大陆之厦门、马尾为定点直航或小三通之试验区等问题,张主任委员亦明白表示,两岸「三通」所牵涉的问题非常复杂,必须在确保国家安全、尊严以及全民福祉整体考量的前提下始能进行,唯目前最大障碍在於大陆漠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处处打压、封杀我国际活动空间,且一再声言不愿放弃武力犯台,这种不理性的对台政策,使两岸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也不可能就「三通」所涉问题进行理性协商。 本次活动张主任委员除说明政策、与与会人士座谈并听取当地相关建言外,亦率团拜会福建省主席、县长、议长及驻地司令官等,实地了解前线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作为政府制订大陆政策之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