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1998年11月

壹、大陆及港澳情势

一、大陆知识份子倡导「政改」受挫

「十五大」召开前後所显现的政治「小阳春」,目前似已结束

江核心的「政改」迄未符知识份子需求

大陆当局尚未全面实行「十五大」所提政改之范畴

大陆当局继本年9月逮捕政治中国-面向新体制选择的时代(1998年8月出版)作者之一施滨海之後,已於10月初查禁该书(Erik Eckholm, “New Crackdown on Political Express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1998.10.28, pp.1, 10)。由於该书收录了王沪宁、李慎之、马立诚等主张改革的文章(可能受中共内部主张政革者所支持),而江泽民色彩浓厚的「社科院副院长」刘吉,因年纪大未再继任;上海市民林海本年3月因提供大陆内部3万个电子邮件网址给境外敌对电脑网路杂志-大参考,而遭大陆当局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起诉,并可能於近期进行不公开审判(美国之音,1998.11.12)。使人感受到从中共召开「十五大」之前迄今政治上的「小阳春」已逐渐消失。

大陆当局在继1997年10月签署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再度於今年10月签署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使得大陆民主化的问题成为世人评论的焦点。而早在1997年4月刘吉作序的关键时刻-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二十七个问题出版以来,大陆知识份子(如商德文、于光远、王珏等)倡导「政改」的呼声不断。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之後,许多书籍、期刊,登载对於时政与制度的批评。这些书籍当时不但未被大陆当局查禁,甚至其出版即来自於中共高层的默许。重要者诸如「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何清涟作,1998年1月出版)、交锋-当代中国三次解放实录(马立诚、凌志军作,1998年3月出版)、政治中国-面向新体制选择的时代、(董郁玉、施滨海编,1998年7月出版)。这种政治上「小阳春」的现象,许多人归因於:

(一)江泽民亟盼於「十六大」退出政治舞台前,创造出与邓小平推动「经改」同样的历史地位,试图在政治改革方面有所突破。

(二)江核心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有意藉进一步深化政经体制改革,突破目前改革面临的瓶颈,巩固其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三)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大陆内部多元化的需求及国际舆论的压力,大陆当局有意容忍知识份子的批评(只要不点名领导人,不搞串联)。

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政治报告,专章论及「政改」,惟将范畴设限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机构改革、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等五方面,但目前知识份子设定的题目,已有直选党与国家领导人、「党与国」及「党与法」的不平衡关系、新闻言论自由、权力与制度不法结合等逾越「十五大」政治报告,直指「四个坚持」核心的议题。大陆当局在面临知识份子要求「政改」,及异议人士要求合法组党的呼声下,内部因应的方面可区分为:

(一)中共高层在「十五大」以後扩大学习邓小平理论(尤其是警愓右但主要是防左),再度祭出邓小平「不争论」原则的底线,藉展现包容左与右的观点的气度,避免「政改」与「反政改」的分歧与交锋,影响推动经济建设的中心路线。

(二)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为因应年来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大陆洪患的肆虐,持续:1.推动朱熔基的三大改革(但进度可能放慢),2.加大「反走私、反腐败」的力度、宣扬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3.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等三方面著手,企图希望藉「经改」的成就:1.凸显目前大陆高层推动改革路线的合理性,2.改善人民生活,稳定社会基层,从而阻止知识份子的要求与社会其他反对力量的结合。

(三)国际上维持与欧、美人权对话、签署相关公约,在内部对异议人士组党采依法令(如1998年10月25日发布施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而非法令外的手段,阻止组党效应扩散。

由发展中国家逐步迈向民主化的例子来看,大陆维持对外开放及经济改革的趋势,与内部维持一党专政、箝制民主政治是背道而驰。在人民生活日益提升、社会生活日益多元的情况下,从目前「人大」代表仅开放至县级直选,廿一世纪才在大陆普遍实施村自治的「政改」进度来看,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将不会局限於知识份子,也更不会受限中共所律定的范围。

表一 近年来大陆呼吁改革及探讨问题专书一览表

书名 作者或编者 与刘吉之关连 出版单位/时间
走出山坳的中国 程超泽著 (香港)海天出版社

1995.5

大国诸侯—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 辛向阳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5.11

关键时刻—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 许明主编

李黎等著

(清华大学教授)

刘吉作序

(中国问题报告)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4

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 许明主编

孟繁华著

(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学者)

刘吉作序

(中国问题报告)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9

公平与效率—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 许明主编

杨宜勇著

(国家计委社会发展所保障室主任)

刘吉作序

(中国问题报告)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9

失业冲击波—中国就业发展报告 许明主编

杨宜勇等著

刘吉作序

(中国问题报告)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9

第五次高峰—当代中国的犯罪问题 许明主编

曹凤著

(中国警官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刘吉作序

(中国问题报告)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9

何去何从—当代中国的国有企业问题 许明主编

金碚著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学者)

刘吉作序

(中国问题报告)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9

新富?新贫—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问题 许明主编

陆建华著

(社科院社会学所学者)

刘吉作序

(中国问题报告)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9

大国之难—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 许明主编

田雪原著

(社科院人口所学者)

刘吉作序

(中国问题报告)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9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梁晓声著

(作家)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12

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 许明主编

何清涟著

(深圳法制报记者)

刘吉作序

(中国问题报告)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1

     
第一动力—当代中国的科技战略问题 许明主编

何翔皓等著

(科学技术协会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学者)

刘吉作序

(中国问题报告)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中国面临的紧要问题 张建华主编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2

流失的中国 陈剑编著 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8.2

中国不当“不先生” —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问题 许明主编

沈骥如著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者)

刘吉作序

(中国问题报告)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2

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 许明主编

马立诚、凌志军著

(人民日报记者)

刘吉作序

(中国问题报告)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3

三代中国 潘相陈、谢凤华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3

第七次革命 刘智峰主编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4

’98两会後中国经济大走势 晓舟、小渔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4

火与冰—一个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 余杰著

(前北大学生)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4

後改革中国:交锋後的交锋 林 查主编 红旗出版社

1998.7

政治中国—面向新体制选择的时代 董郁玉、施滨海主编

王沪宁等著

(中共中央研究室主任)

现有资料显示似无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7

中国的发展反向—犹存的社会主义大国 【日】中江要介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表二 政治中国—面向新体制选择的时代论点摘要

人名 摘要
邓小平 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麽办法?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够成功,还是决定於政治体制改革。 (卷首摘引)
王沪宁 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克服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还存在的一些弊端,进一步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
李慎之 实现法治难就难在「中国文化传统的最大缺陷就是没有人权」。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们似乎已没有必要与许多国家去较劲,固守自己独有的「人权首先是生存权」的观念,而应赶快采取世界共同的观念:「人权即公民权利」。
王 焱 如果执政党不通过国家政权来表达自己的利益与意志,而在国家政权之外另设与国家政权机构相对应的机构,叠床架屋,其结果往往使国家政权机构成为执政党对应机构的附庸。
斯 人 腐败的根源在於权力的垄断,它不是由市场取向改革造成的,恰恰相反,完全是因为改革不够快和不彻底造成的。
俞可平 政治改革可能破坏现状,但破坏现状不意味著社会的不安定。一种新政治平衡状态可能更有利於经济的发展。
李曙光 实行法治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包括极其严重之司法队伍腐败现象,流传在老百姓当中的许多民谚,如「大檐帽,两头翘, 吃了原告吃被告,原告被告都吃完,还说法制不健全」,「捞人」法官,「三陪」律师的出现等等都说明了司法腐败现象令人震惊。
王跃生 中国有8亿农民,他们当中许多人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这是中国制定任何政策都不能忽略的一个现实,但这也是不断变化的现实。1995年中国的城市已有640个,城市总人口5.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3%,中国的贫困人口则从30%以上减少到6%左右。广义知识分子在社会人口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此一加速发展趋势将日益成为影响社会价值选择和发展方向的重要变数。
蔡定剑 与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相适应,中国需要一场法制的深刻变革。全国人大常委会於1993年底制定了一个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宏大立法规则,其本身即意味著一场立法革命。它表明原本之危机:计画经济体制下制定的法律几乎破产,且已成为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法制的障碍,法律、法规相互矛盾、打架,存在相当程度的混乱。
谢庆奎 过去,动辄「最高批示」,全党全国传达,而把法律、法规扔在一边,这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而且容易造成个人专权。

一个行政村能够实行直接选举,一个乡为什麽不能够进行直接选举?直接选举乡长乃至县长,不仅能使民众得到民主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对选民负责。

胡伟希 言论自由要有真正的保障,而不是徒具空文。当政者要鼓励人民讲真话,要容纳不同的和反对的意见,不压制和打击。
马立诚 新闻监督是保证公共权力正确使用、促进依法治国和反腐败最有力的措施之一,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有些经济学家估计,近年来,我国腐败额度为每年7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我们的新闻监督监督出了多少钱?认为加强新闻监督给社会主义「抹黑」,这是一种封建的愚昧的面子观。
黄 钟 在政治体制方面,人们现在创造出来的以法制权、以民制权、以权制权、以德制权,应该看作是人类共同的文明财富,本身没有阶级性。不在民主法制建设上下功夫,单靠思想教育来保证我们权力的廉洁,可以说是很困难的。

要警惕将「渐进」变成见了困难绕著走、拖延改革的倾向(经济学家董辅祁受访所言)。

如果采取改良主义的态度,企图只是对原有政治体制作某些修补而消除其弊端,这实际上就是取消政治体制改革(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受访所言)。

王跃生 俄罗斯碰到的某些困难、付出的某些代价,中国现在可能还未遇到,但却迟早要遇到、要付出。中国的改革是在不断把这些问题向後推延,也就是使矛盾不断累积,到现在很有些「危如累卵」的味道。
刘军宁 从选拔到选举的转变,兹事体大,关系到市场经济在中国能否成功,关系到中国能否有一个自由民主的未来。目前选举在政治生活的必要作用还受到极大的限制,选举往往被不相干的部门所包办代替,下级办选举往往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选民的选举权难以落实,选举的积极性无法发挥。

宪政是完善的市场秩序所需的必要条件,须用法治、民主、共和相互配合才能使政治权力以和平、理性和有效率的方法来组织、更迭和运用。

雷 颐 政治体制改革已经不可避免地提到历史的日程表上,若借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说,就是到解决「民权」问题的时候了。
何清涟 如何遏制腐败,阻止分利集团与政治结盟,已经成为关系到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正是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已经泥足深陷。仅靠严刑重罚似乎已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的蔓延。
李 锐 党的76年历史中最难改的错误是什麽?一个字,「左」!为保证党今後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我们需考虑有哪些存在和潜在的危险,包括:(1)人们都议论党的威信下降,腐败蔓延,失去民心;(2)香港与台湾问题,目前香港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5,向内地的投资占全国外来投资的60%,需发挥香港的正面作用,另需思考如何分化台独,争取民心,解决台湾问题关键何在。

表三 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论点摘要

●中国改革走的是一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体制外围到体制内部的路子。…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後,大家才发现,所有被小心翼翼绕开的问题,最後都形成了一种滞後效应,累积成今日无法避开的社会矛盾。
●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的功能由市场这 只“看不见的手”承担,而我国由於种种无法规避的历史原因,在目前这种“模拟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的功能却是由政府部门在承担。…导致腐败现象丛生,寻租活动猖獗。
●近年来中国公众对社会问题抱怨最多的要算是[资源]分配不公。…所谓资源有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两种类别,无形资源是一些经营特许权,如房地产经营权、某类物质的进出口权、股票上市等;有形资源如土地、计划物质等等。在这十多年积累积累财富的前几轮竞赛中,得利最大的就是在掌握资源分配大权的部门和企业这两大科层组织中少部分掌握实权者。…形成了我国社会转型期过程中的分利集团。
●在今後较长一段时期内制约中国社会展的诸种不利因素包括: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积怨,就业压力过大与犯罪浪潮的叠起,中国农村基层组织的非组织化过程(宗法组织的复燃和地方恶势力的兴起)导致的社会控制机制畸变,黑色经济的泛滥和黑社会组织的兴起,以及“官黑结合”而成的地方恶势力在少数小城镇与农村地区已形成对人民的剥削性控制。
●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政治经济的作用,更有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对中国构成的社会压力既是近期的,更是远期的。它们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影响说明,金权政治、官黑结合与流民—暴民,将是中国未来社会危机的总根源。
●到1991年以後,这些人又凭藉权力和已累积起来的资本介入“股份制改造”,“开发区圈地运动”,在席卷中国的“股票热”和“房地产热”中,以世界罕见的速度累积了巨额财富。
●在各个利益集团的努力下,以改变企业经营机制为目的的“股份制改造”,最後在一些地方演变成了一场以“内部人”为主体、以国有资产为掠夺对象、以权力为参与手段,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的大规模寻租活动,从而使“股份制改造”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次“免费午餐”。
●中国国有企业生存的背景是政府对各种资源的高度垄断,…名义上的“产权所有人”即人民连自己到底拥有多少财产都说不清,…“所有者虚位”的结果是使国有资产的财产权利私人化和财产责任公有化。
●如何遏制腐败,防止进一步“软政权化”,阻止分利集团与政治结盟,在中国目前其实已经是关系到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正是在这一个问题上,中国已经泥足深陷。
●依靠对“人民公仆”实行高工资制并不能解决腐败问题,关键还在於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并在社会公众中树立现代化的道德和政治责任感。中国目前许多问题并非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
●我国资本原始累积开始於80年代,其始点是企业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从那时开始,中国就开始了国有资产流失和私人资本膨胀的过程。…这种情况决定了谁掌握资源或资源配置权,谁就能将权力市场化为“资本”,在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过程中处於有利地位。
●十多年改革最显著的特点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经济伦理这三方面的变化极其不同步。政治制度的变迁滞後,经济制度的变化相对要快,经济伦理观念的变化则快得吓人。…结果导致社会严重混乱脱序的局面出现。
●收入严重地集中化,强烈地(从物质和心里上)阻碍了公众对发展的参与,损害了民众勤奋工作的意愿和能力,助长了国民的无责任化倾向。政府必须在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这两者参加分配的比例上有公正的规定,以防止少数人不正当的收入过高和两极分化的不断扩张。
●深刻反思改革中的全部难点问题就会发现,成为改革最大阻力的因素就是权力市场化。造成了大面积的社会分配不公、社会腐败和高通胀率,阻碍了改革的深化进行。…国有资产流失到个人口袋的成本大约是7:3,即每流失1万元国有资产,其中有70%的资产要作为掩盖这种流失的“成本”。那30%也还不一定能转化为国内的生产资本。
●以效率优先为基础的“先增长、後分配”的经济增长战略,其观点是要想发展经济,必须牺牲社会公正。这一战略的实践结果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不良政治反应,以破坏法律制度和社会公德达到互利目的的社会性腐败必将使改革夭折。…发达国家学者所提出的发展是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提高、文化价值观念变迁、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多方面因素的总和。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应该成为我国下一阶段的政策选择。
●社会公平和正义,既是我们评判改革的阿基米德支点,也是评价我们现代化成就的全部出发点。

二、西方学者论大陆经济危机

对大陆当前经济情势持悲观论点之西方学者近有逐渐增加之趋向

持乐观论点之西方学者认为,大陆经济仍为稳定成长之势,相较亚洲其他国家,其经济表现可算是其中佼佼者

持悲观论点之西方学者则认为,大陆所发布之统计数字恐有夸大之嫌,且其内部各项改革措施困难重重

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大陆经济情势并无立即恶化迹象,惟各项变数後续发展续值密切观察

就大陆当前的经济情势而言,西方学者对其持有乐观及悲观两种不同的观点,值得注意者,近月以来持悲观论者有逐渐增加之迹象。

(一) 持乐观态度的学者认为:

1. 经济成长稳定:以成长数据来看,大陆经济基本上应属稳定成长,据大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大陆今年前三季的经济成长率为7.2﹪。

2. 出口出现小幅成长:就出口而言 ,受到东亚金融风暴的影响,东亚各国的进口购买力严重下降,大陆的出口已渐呈衰退的迹象:但其贸易进出口总额较去年同期相比,仍出现小幅成长;1-9月贸易顺差累计为35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5﹪。

3. 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而言,仍呈上升局面,今年前三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6.3﹪。

4. 零售物价指数回升:就物价而言,零售物价指数连续12个月呈下降的趋势,今年前三季零售物价指数较去年同期下降2.5﹪,惟近月已见回升。总之,持乐观看法的学者认为,由於大陆当局积极扩大内需,未来大陆经济仍可望在稳定中成长(今年经济成长率预估可达到7.5﹪左右),相较於亚洲其他诸国,此成绩仍可算是佼佼者,因此不需悲观。(远东经济评论,1998,10,1;亚洲华尔街日报,1998,10,28;1998,10,29;国际前锋报,1998,10,31等综合整理)

(二) 持悲观论调的西方学者却认为:

1. 结构重整为最重要之经济议题:尽管大陆当局今年以来大力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扩大支出的赤字财政政策以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但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只能解决暂时性的经济困难;就中长期而言,大陆最重要的经济议题仍是经济结构的重整。最近数月以来,由於担心失业进一步恶化以及造成经济萧条(大陆明年实际失业率可能高达8-9﹪),大陆当局己经放慢了整顿「国」营企业和住房部门的改革步伐(国际前锋报,1998,10,14;1998,10,28)。

2. 放款放宽可能加重银行财务危机:大陆当局也放宽了银行对「国」有企业的放款标准,以免「国」有企业因经营困难而倒闭,进而使失业率更加提高;但此举却极可能使大陆银行的财务危机更加严重(亚洲华尔街日报,1998,10,13)。

(三)西方学者认为大陆的经济仍有几项值得探讨的问题,详述如下:

1.统计数字可能有灌水之嫌

大陆今年前三季的GDP成长率为7.2﹪,但外人却几乎不可能得知真实的情况。因为大陆官方所发布的经济成长数据,其中至少含有1﹪至2﹪的膨胀,因此其GDP成长数字几乎不代表任何意义。例如,根据大陆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成长率为6.3﹪,然而同期间零售物价指数却下跌2.5﹪,这其间显然并不合理。另外更令人怀疑的是,根据大陆官方的统计资料,大陆「国」有企业的利润在本年度第一季下跌82﹪,而在10月16日的统计资料中,却大幅向上调升,大陆官方并没有提供详尽的解释(经济学人,1998,10,24)。

2.沿海特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性过大

自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大陆便向外国投资者开放沿海特定城市。由於大量的外资投入及活络的国际贸易,已使得这些沿海城市益发富有。但这些来自西方国家的资金、科技、管理及行销,其影响力只局限於这些沿海特区,而无法向内陆地区扩展,造成大陆沿海特区与内陆地区的差距与隔阂,大陆当局也必须严防沿海地区对大陆「中央」的离心力。

另者,在大陆内陆地区,如:山西、云南、青海、宁夏、新强等省份,大陆官方控制60-80﹪的工业产出;而这些地区的污染情形相当严重,工厂所出产的产品也十分拙劣,以致私人企业在这些省份的投资金额相当小。故即使大陆官方欢迎外国投资者前往大陆内陆省份进行投资,但当地庞大且无效率的「国」有企业依然会阻碍这些地区的发展。总之,这些内陆省份的居民是最大的输家(经济学人,1998,10,24)。

3.「国」有企业与银行的内部问题

相较於私人企业,大陆「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已成为大陆当局相当头痛的问题,大陆当局的领导人也愈来愈缺乏足够的资源以贯彻改革的意志(以税收为例:大陆税收收入在1989年占GDP约30﹪,但如今却已锐减至12﹪左右)。另者,如重工业、电信业、能源工业及银行业等产业的私有化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大陆无论沿海或内陆地区均无财产支配权及公正的司法制度,这也严重阻碍了私人企业的发展。在表面上,纵然大陆官方也讲求效率,但实际上,「改革」却成为「国」有企业及地方官员窃取大量公有财产以占为己用的大好机会。根据大陆官方保守的估计,在过去改革开放的20年期间,「国」有企业的损失已累积至740亿人民币(约增加20倍左右)。另在「国」有企业向银行借款方面,根据布鲁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的估计,1988年大陆「国」有企业的负债资产比例已达82﹪;1995年其比例更上升至570﹪;在今年此比例肯定会更高。以如此高的负债比例,大陆「国」有企业在面临经济风暴时,极易受到重创。

由於大陆四大「国」有银行(包括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的贷款,超过45﹪是奉上级指示办理;因此,此四大「国」有银行的营运状况相当令人忧心。过去10年中,此四大「国」有银行的帐面利润下降六分之五。若在正常会计制度的估算下,此四大「国」有银行,至少有3家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已经到了严重破产的地步,其累计的坏帐金额高达美元2700亿至3600亿,约占大陆GDP的30-40﹪(经济学人,1998,10,24)。

4.人民币贬值的问题

很多国家称许大陆当局坚守人民币币值的决心,因为他们担心人民币一旦贬值,亚洲国家可能陷入另一波的货币贬值风潮中。事实上,大陆当局之所以坚守人民币的币值,完全是为了自己本身的利益。论到人民币贬值与否,一般人皆会联想到外汇存底及贸易顺差等因素,但另有一重要因素常被人忽略,即大陆的外债问题。从表面看,大陆的外债问题似乎并不令人担心,其外债对美元收入的比例只有75﹪(一般而言,100﹪才算是警戒水准)。但从过去15个月来看,大陆官方所公布的外债额(约1200亿美元)可能有低估之嫌;例如外商银行在大陆分行的放款金额便没有包括在大陆的外债额内(今年年中,该放款金额高达270亿美元)。此外,一些外人直接投资(特别是来自香港的投资),事实上是伪装的贷款。大陆愈来愈高的外债额已使得大陆当局感到因扰;今年年初,大陆当局便严格限制大陆公司的国外借款额度,「外汇管理局」也严格控制大陆的外汇流出。据估计,如果连非法流出的外汇也算在内的话,大陆每年流出的外汇总额相当於外人投资流入的金额(一年约350亿至450亿美元)。总之,大陆的外债问题是一隐忧;但另一方面,由於人民币贬值将会使得大陆的外债偿还能力严重恶化,因此,大陆当局此次坚守人民币币值,外债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经济学人,1998,10,24)。

5.广信集团倒闭问题

大陆当局最近关闭负债27亿美元的广东信托投资公司集团,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广信集团长久以来投资乱无章法,於是北京当局於10月初毅然决定将其关闭。此举已使得广信集团的国外债权人感到紧张,大多数外商银行已停止对大陆金融机构的新贷款。负责广信公司债券仲介的美国大通银行表示,广信公司在美国发行的2亿美元20年期债券,原应支付875万美元的利息,但大通银行至今尚未收到这笔汇款,这是大陆自1949年以来,首次爆发国际债务无法如期支付利息的金融机构。由於广信集团的倒闭,国际知名的债信评等公司-慕迪投资服务公司已调降福建、山东、上海、深圳和天津等五家大陆投资信托公司的债信评等,此外,慕迪目前也正考虑调降由北京当局所直接控管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债信评等。可见大陆当局此次关闭广信公司,固然藉此宣示其整顿金融机构的决心;但另一方面,却也使得国际投资银行对大陆的债权信心受到进一步的打击(经济学人,1998,10,24)。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有关大陆目前的经济情势,西方学者各有不同的看法。美国「时代杂志」认为,大陆目前的经济改革已陷入「进三步、退两步」的状态,意即改革成效有限,甚至可能走回头路;大陆当局无论在整顿「国」有企业及住房部门,双手都「已被绑起来」。并且「总理」朱熔基无论在军队、地方政府、中央官僚体系中,均无坚实的拥护者;因此,若大陆的经济进一步恶化,朱熔基的职位极可能不稳(时代杂志,1998,11,2)。惟大陆目前的经济仍属稳定成长,并无恶化迹象。据美国海关统计,今年1-7月大陆对美国的输出仍展现16.4﹪的高幅度成长,而且自1992年以来,大陆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由4.9﹪升至7.3﹪,可见其外贸竞争力并未因人民币未贬值而削弱。再者,就「广信」事件而言,大陆当局之所以能够下定决心将广信公司关闭,从另一角度视之,亦显示大陆当局有把握能够掌控整个金融情势。因此,固然大多数西方学者对大陆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然究其内容,多属个体经济层面之问题,迄目前为止,似尚未对大陆总体经济层面构成明显威胁。惟大陆「国」企改革所造成之大量失业,以及金融机构之坏帐是否继续扩大,影响及整体金融情势,两者辐辏之下,进而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值得密切观察其後续发展。

三、「柯江会谈」後大陆当局外交布局-英、法总理纷访大陆的观察-

英、法总理纷访大陆,双边关系持续加强;联合声明未提及「台湾问题」或「三不」

「欧盟」为大陆当局极力拉拢之外交重镇,据报江泽民明年将两度访欧

大陆当局辅以军事外交布局,文武两手灵活运用

「柯江会谈」後(6月25日至7月3日)大陆当局打铁趁热,频频展开外交活动,其中除8、9月间因长江洪患江泽民带领大陆军民合力抗洪,而在外交上有所停滞外,其余时间,卯足全力 展开一波波的外交攻势。9、10月间的「外长」唐家璇出席五十三届联大并顺访美、加(9月18日至10月5日),法国总理约斯平与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纷访大陆(9月23日至26日,10月6日至10日)更是引人注目。「辜汪会晤」後,双方亮出底牌,外交活动空间形同两岸战场。11月2日与我有26年邦谊的东加王国宣布与大陆建交即为明证。11月11日至15日南韩总统金大中将访问大陆,11月22日至25日江泽民将出访俄罗斯,之後转赴日本访问(11月25日至29日)。如此紧凑的行程,可以窥探大陆当局的外交布局与活络程度于一斑。

以下谨就英、法总理纷访大陆为观察点,以探讨大陆近期的外交布局。

(一)法国总理访问大陆:

法国总理约斯平于9月24至26日率领一支庞大代表团(包括财政、运输、教育及欧洲事务部长,以及60名企业家和记者)赴大陆访问3天。他和「总理」朱熔基就双边经贸、人权问题和西藏问题进行会谈,双方同意继续推动两国的全面夥伴关系,并加强在货币和金融方面的双边合作。会後,双方发表「『中』法关於加强金融合作」和「关於成立『中』法农业及食品合作委员会」两份联合声明。此外,并签署了两「国」政府财政议定书,智慧财产权合作协定、「中」法关於信息新技术行为纲领和大陆「科技部」与法国国家电力公司合作协议等4份文件,以及总金额达19亿法郎的商业合约。约斯平于25日飞往安徽省会合肥会见正在当地视察水灾的江泽民,然後转往上海和香港访问。约斯平曾向朱熔基表达法国对大陆若干异议人士下落的关切,并递交大陆当局一份名单,同时还转达了达赖喇嘛的口信。会见江泽民时也提出了人权和西藏问题。约斯平在上海和香港接见非官方组织与民间人士以及香港民主派人士。据「新华社」报导:双方会谈的重点是经贸和金融问题。法国希望参与投资大陆的服务业,并加强与大陆在农业、「国企」改革等方面的合作。法国与大陆当局签署总值约1.5亿美元合约,在都江堰合资生产水泥、环保、污水处理等项目。然法方极力争取之上海地下铁工程,则尚无结果。

(二)英国首相布莱尔访问大陆:

英国史上最年轻且出身工党的首相布莱尔于10月6日至10日访问大陆。为了极力拉拢布莱尔,大陆当局对布氏往访一事甚表重视。10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布莱尔撰写的文章,开外国首脑在大陆报刊发表文章的首例。5天行程中,布莱尔首先与朱熔基会谈,双方商定江泽民应英女王邀请明年下半年对英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同意发表联合声明及发展全面的「夥伴关系」并成立「中」英论坛。10月7日布氏出席题为「『国有企业』政策:『中国』与英国的经验」研讨会,共同商议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布莱尔还通过卫星传送系统与正在武汉举行的一个国际金融研讨会和一家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英资企业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透过卫星传送「出席」了在深圳蛇口举行的一家「中」英合资企业的开幕典礼。布氏也出席了「英国法律周」研讨会及「中」英有关机构合作项目的换文仪式。这包括英国国家电力公司投资7亿美元在长沙独资兴建燃煤电厂,在贵阳投资2500万美元建设水利工程,双方同意成立微小卫星技术合作等项目。联合声明中双方声称将在世界和平安全、经济、金融、环保、科技、防止犯罪等方面广泛加强合作。目前英国是欧洲国家在大陆投资最多的国家,投资额达120亿英磅。双方同意「加强和扩大政治、军事对话」,欢迎双方进行人权对话,包括与欧盟在内。布氏一行取道上海,途经香港访问後返英。在香港重申英国支持「一国两制」及「港人治港」的原则不变。

观察法国总理约斯平和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大陆之行,有以下几点现象,值得关注。

(一)「台湾问题」只字未提:从英法两国与大陆的联合声明全文中,仔细检验,未见提及「台湾问题」,遑论「三不」。原因何在?颇值探究。虽然布氏行前香港虎报曾报导「中」英联合声明将谈及「台湾问题」和「三不」,唯事後发现双方未曾触及此一话题。以目前状况,大陆当局要对英、法两国施压,逼其效法柯林顿在上海时口述「三不」,恐力有未逮。因大陆无论在资金、技术、制度等方面,尚需向其「取经」,有求於法英者多之故。而人权方面的压力亦尚与西方国家纠缠不清,亦是另一因素。

(二)大陆当局己允诺明年下半年江泽民要亲访英国作国事访问,可以看出明年将对欧洲下硬功夫。今年3月31日至4月7日朱熔基甫任总理不到半个月便走访欧盟及英法两国,这是大陆当局开始重视欧洲的端倪。「欧盟」亦为当局极力拉拢的外交重镇。目前欧盟对大陆存有「大热小冷,南热北冷」的现象:即大国发展与大陆关系的积极性普遍高於小国,南欧国家与大陆关系普遍好於北欧国家。原因是欧盟内部对待大陆崛起而带来的「中国威胁论」存有疑虑,而大陆的人权问题也一直是既存的歧异点。大陆当局尚须努力去消除这些方面的顾虑。而欧元即将在明年发行,预料将是世界强势货币,大陆当局极欲拉拢,以助其进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因此欧盟主席桑特已被大陆邀访(10月29日至11月3日),明年度欧盟轮值主席芬兰总理利波宁也受邀往访(10月26日至30日),比利时首相德阿纳定亦于10月31日至11月8日访问大陆。香港虎报10月29日报导称:江泽民明年将有2次访欧之计画,目的地是瑞士,奥地利、德国、法国等国。从这些外交活动的布局,便可探知大陆当局所下之工夫是既深入且全面。

(三)大陆当局外交的另一特色是辅以文武两手的军事外交,交相灵活运用。10月23日新华社报导:继瑞士国防部长访大陆,及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率团访拉美4国後,本周又有赞比亚、亚美尼亚和俄罗斯国防部长相继访大陆,加上在京举行之「中」美第二次国防防务磋商,大陆当局军事外交迎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高峰周」。此次唐家璇趁出席联大会议(五十三届)之便,顺道访问美、加(9月18日至10月5日),沿途未见对柯林顿的对台「三不」有所发挥,但同一时间访美的张万年(9月11日至23日),在记者会上重申所谓「新三不」,这便是大陆当局外交文武两手灵活运用的实例。

(四)「三不」与「三光」是大陆当局封杀我外交生存空间的两个主轴。今年挖走我邦交国,包括最近的东加王国,已有4个国家,大陆当局扬言要在公元2000年前挖光我邦交国。从附表中,我们可以探知大陆当局藉元首外交攻势,令其友邦宣布「一个中国」原则,这些国家如牙买加,菲律宾,吉布提共和国,土库曼,保加利亚等国。大陆当局的策略是能挖者挖,能断者断,能封者封,其余看著办。对一些贫穷落後国家如津巴布韦等,则以优惠贷款和无偿援助或提供医疗队服务等方式,以为拉拢。

从以上的简述中,可知「辜汪会晤」後,大陆当局对台外交封杀,不仅没有松手,而且变本加厉,花样更新,无所不用其极,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硬拼。我们应如何防范因应,应有整体规划和新思维新战略,发挥愚公移山不屈不挠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面对横逆与桃战。

附表 「柯江会谈」後大陆当局主要外交活动摘要

日  期 大陆当局主要活动摘要
1998.6.25-7.3 美国总统柯林顿首度访问大陆并与江泽民举行「柯江会谈」。
1998.7.3-4 江泽民出席中亚5国(俄、哈、吉、塔)在哈萨克举行的第三次会晤。
1998.7.13-15 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访问大陆,谈中东和平及南亚问题。
1998.7.13 菲律宾总统重申「一个中国」政策,并提及「新三不」。
1998.7.14 俄罗斯总理基里延科访问大陆,安排叶尔钦与江泽民会晤事宜。
1998.7.16 保加利亚总理科斯托夫重申「一个中国」立场。
1998.7.18-27 「副总理」钱其琛访问拉丁美洲5国(巴巴多斯、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古巴和牙买加),企图挖我外交墙角。
1998.7.20 「外长」唐家璇与泰国外长比素在北京举行会谈。
1998.7.29-8.3 「外长」唐家璇参加东盟论坛会议後,访问菲律宾和马来西亚。
1998.7.22-26 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访问大陆。
1998.8.8-9 日本外相高村正彦访问大陆,安排江泽民访日事宜。会见江泽民并与唐家璇会谈。
1998.7.31 大陆、津巴布韦签署优惠贷款和无偿援助协议。
1998.8.18 江泽民会见吉布提共和国总统,重申「一个中国」政策。
1998.8.30-9.4 土库曼总统尼亚佐夫访问大陆。双方签署联合声明,谈及台湾问题及「一中」原则。
1998.9.1 江泽民会见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
1998.9.2 江泽民会见前美国务卿季辛吉(第30次访问大陆)。
1998.9.3 唐家璇出访南非,出席第12次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
1998.9.6 「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出访拉美四国(委内瑞拉、秘鲁、哥伦比亚和阿根廷)
1998.9.10-10.5 唐家璇於18日出席53届联大、9月27日至29日访美,9月30日至10月5日访加。
1998.9.15 江泽民会见爱尔兰总统伯蒂.埃亨。
1998.9.17 芬兰外长哈洛宁访大陆,会见钱其琛。
1998.9.24-26 法国总理约斯平访问大陆。江泽民在安徽合肥会见约斯平。
1998.9.26 江泽民会见罗马尼亚参议长罗曼。
1998.9.28 朱熔基会见美前副总统奎尔。
1998.10.5 大陆当局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1998.10.6-10 英国首相布莱尔访问大陆。
1998.10.7-12 牙买加总理帕特森访问大陆。支持「一中」原则。
1998.10.12-16 安哥拉总统多斯桑托斯访问大陆与江泽民举行会谈。
1998.10.13 沙乌地阿拉伯王储阿齐兹亲王访问大陆会见江泽民。
1998.10.16 新加坡外长贾古玛访问大陆。
1998.10.17 美国前总统布希访问南京大学(第十次访大陆)。
1998.10.19-21 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访问海地,企图挖我外交墙脚。
1998.10.19 越南总理潘文凯访问大陆与朱熔基会谈。
1998.10.26-30 芬兰总理利波宁访问大陆,会见江泽民。
1998.10.29-11.3 欧盟主席桑特访问大陆。
1998.10.31-11.8 比利时首相德阿纳定访问大陆。
1998.10.23 大陆当局军事外交「高峰周」。瑞士国防部长、赞比亚、亚美尼亚、俄罗斯等国防部长将访问大陆,传全有率团访拉美四国。「中」美防务第三次会议。
1998.11.5 西班牙副首相菲加雷多访问大陆。
1998.11.11-15 南韩总统金大中访问大陆。
1998.11.22-25 江泽民预定访问俄罗斯。
1998.11.25-29 江泽民预定访问日本(国事访问)。

四、「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一九九八年施政报告」简析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於本年10月7日向立法会提出名为「群策群力,转危为机」的1998年施政报告。报告偏重对经济及民生问题的检讨及对策。惟香港当地政党、民调及媒体反应不佳,批评未能针对现时香港经济困境,提出具体即时的解决之道。综观本份施政报告缺乏新意,未能争取更多民心;欲依赖中共经济支持香港经济复苏的变数亦多。谨摘陈报告中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重点,当地舆论反应,和本会研析意见如后。

报告内容

维持「行政主导」模式

重申联系汇率制度不变

预测今年经济会缩减4%;失业率已达5%,而且会继续上升

香港经济要全面复苏,有赖四要素:外围环境转好;利息回稳;楼价稳定;市民重建信心

香港经济主要出路在:第一、致力保持香港作为国际商业都会的地位;第二、要全面加强与内地的合作

政治

维持「行政主导」模式

立法会及行政长官均由全民普选产生为最终目标

成立新的行政机构,取代现有的两个市政局

加强现有区议会角色,并筹备在1999年年底举行选举

由明年开始未来三年提高公务员生产效率5%

经济

重申维持联系汇率制度

预测今年经济会缩减4%,失业率已达5%,而且会继续上升

香港经济要全面复苏,有赖四要素:外围环境转好;利息回稳;楼价稳定;市民重建信心

香港经济主要出路在:第一、致力保持香港作为国际商业都会的地位;第二、要全面加强与内地的合作

成立包括14个跨国集团负责人的国际顾问委员会

设立应用科技研究院,加强政府对创新及技术发展的支援

拨款50亿元,设立创新及技术基金

拨款25亿设立特别信贷计画,由政府提供借贷保证,协助中小型企业取得营运资金贷款

发展航空运输、内部运输网路等基础建设

委任一名旅游事务专员,专责促进旅游业发展

民生 继续推行置业贷款计划

於1999年年初检讨是否撤销政府停止卖地的政策拨款5亿元给再培训局解决就业问题

下年度教育开支增至440亿元

拨款6.3亿元推广教育资讯科技

香港各界反应

民调

不满意度较对去年的施政报告不满的比率增高

有35.2%的受访者表示对1998年施政报告不满意,是7年以来市民最不满的一份。尤其是对施政报告中的经济及房屋政策最不满(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10月7日电访结果,摘自明报,1998.10.08)。

市民对历年施政报告的评价
反应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满意 33.5 41.7 26.1 21.1 18.6 44.8 21.7
不满意 3.9 6.2 12.7 16.2 15.9 14.1 35.2
一半、难讲 62.6 52.5 61.3 62.7 65.6 41.0 43.1
听取施政报告後,市民对香港前途信心较去年减少两成 根据施政报告当日所作之民调显示,有六成一的人认为可增加对香港前途的信心,但较去年首份施政报告公布後的八成减少近两成。(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10月7日电访结果,摘自星岛日报,1998.10.08) 市民对特首的支持度较上月微升,但较去年公布施政报告後的支持度下降 民调显示,市民对特首支持度为56.3%,较上月的55.8%微升,但较去年同时间首份施政报告公布後的66.1%的支持度下降近10点。(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10月7日电访结果,摘自星岛日报,1998.10.08)

政党

香港政党对施政报告的反应
民主党 对施政报告极度失望,显示特首领导无方,全无方向。将对特首提遗憾动议
自由党 施政报告对促进工业提出不少中长期措施,但短期措施比较缺乏
民建联 挽救经济有心,助民解困乏力,恢复信心尚待观察
前线 长远政策就讲10年後,短期政策就讲去年,1999年工作就交白卷。将对特首提遗憾动议
港进联  平稳踏实,重建信心,放眼未来
民权党 空谈长远发展,无视痛苦现实;施政以统治者的方便为先
工盟 输入内地专才,会打击本地人才士气
工联会 远景可观,近忧未决。未能带给市民惊喜,缺乏具体措施解决失业

媒体 除亲中共团体、人士藉机表态,赞扬施政报告外,多数港人认为这篇报告开创性不足。

公众对施政报告期望不大,报告一如市民所料,没有提出解决眼前问题的新方案。---其实更重要的是人事的布局,和政策环境的配合---管治作风若不改变,再多的远见宏图也是纸上谈兵。(明报社评,宏图尚须人事配合,1998.10.08)

对解决当前经济困境并没有任何「灵丹妙药」,使市民感到失望,而在政治改革上,只是精简区域组织架构而未及其他,势必引起社会争论。---董特首的第二份施政报告,从宏观角度而言是具有进取性的,对当前困境却未有疏缓之道,不免会打击信心。(星岛日报社论,放眼将来未顾目前,1998.10.08)

总的印象,第二份施政报告平铺直述,重点不明,回避问题,远远未能达到激励港人「群策群力」共度难关的目标。(信报社评,重点不明兼回避问题的施政报告,1998.10.08)

缺乏重心,无法切合实际需要。(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周永新访问稿,苹果日报,1998.10.08)

「回归」一年(特区政府)已经又沾染上了「中国」政治文化上的另一腐臭---玩弄数字游戏和报喜不报忧。(李怡,扪心自问,苹果日报,1998.10.08)

施政报告并无提及市民现时最关心的问题,包括失业、贫穷、利率高涨及社会不安等,无助政府重建管治威信,恐将引起民怨。(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刘兆佳访问稿,苹果日报,1998.10.08)

研析意见

一、未能争取更多民心:尽管董特首明确指出香港经济要全面复苏,有赖市民重建信心,但是,在施政报告中,却未对香港移交一年来政治、社会上诸多的争议或缺失多作检讨或解释。即便是著墨颇多的经济问题,亦偏向描述对长期远景的规划,对如何挽救当前疲弱的经济,却未能提出激励港人的明确措施,毋怪民调显示这是七年来最惹港人不满意的施政报告。尽管未大量流失对政府的支持度,但却错失争取更多民心的机会。

二、依赖大陆经济支持的变数多:董特首亦提及香港经济主要出路之一—在全面加强与内地的合作。但是,年来大陆对经济成长率的往下调,「国」企改革进度的延宕,近又发生第二大借贷窗口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倒闭事件,打击外资银行对大陆放款的信心,香港欲藉扩大与大陆经贸额来复苏经济的变数仍多。

五、活跃之大陆民主运动与中共之紧缩处理

大陆民主运动受知识界意识型态领域空前活跃及当局签署联合国「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影响,由理念诉求转变为行动实践

据称江泽民对民主运动倾向「冷处理」,故当局未予严厉镇压,然采取捉放策略,概不批准组党,严密监控

大陆自1989年「六四」事件爆发以来,一场知识份子争取民主的和平运动,即在大陆当局的强力镇压下积极发展,犹如雪球,越滚越大。其发展形式,最初只偏重民主、人权理念的诉求;而近则已由理念的诉求昇华为行动实践。这是大陆民主运动发展形式的大转变。

因为,今年是大陆「真理标准讨论」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0周年,因它具有「思想解放运动」发端的象徵性意义,由而直接带动当前大陆意识形态领域的空前活跃。首先,大陆大批回顾20年来意识形态斗争历史,同时向左派发难,倡导政治体制改革;自由主义大师海耶克著作纷纷出版,且畅销全大陆,这是大陆民主运动蓬勃发展的先声;其次,在知识份子界,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座谈会相继举行,在这些座谈会上,不仅可以听到尖锐大胆的政改言论,而且有直接要求公民权利和修宪理论的突破(中国时报,1998.4.14)。这都说明大陆知识分子追求民主的急迫感,已到达颠峰。

今年10月,大陆当局签署联合国「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日本电台,1998.10.6);今年9月,「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公安部」「关於公民在境内申请注册政治团体的通知」(动向,1998.8 p.15)。这些动作,更为大陆知识份子渴望的民主运动开启了新希望,因而促使他们由民主理念诉求,进而迈出了以行动争取民主实践的第一步。其具体活动为:

(一)申请组党

如浙江、山东、湖南、河南、湖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地民运人士,纷纷向当地民政部门申请成立「中国民主党」;各省市「中国民主党」筹委会发表声明,支持我向大陆提出「和平民主统一中国」的政治主张(自由亚洲电台,1998.10.24)。另江苏南京、徐州和安徽合肥等地,则有知识、教育界人士(其中甚至还有省政协委员),提出申请注册「中国社会党」、「新世纪论坛」等政治团体(争鸣、香港、总252期,p.6)。

(二)申请注册成立民间人权组织-「中国人权观察」

今年3月,湖北民运人士秦永敏创办「中国人权观察」组织,半年来揭露大陆当局大量侵犯人权事实,发出300篇有关文稿。该组织今年3月和10月,两度向武汉民政厅要求注册,均未获准(法国广播电台,1998.9.24)。

(三) 申请注册成立「腐败行为观察组织」

由河南、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四川及湖南等省的9位公民,9月23日正式向大陆「民政部」申请成立「腐败行为观察小组」,观察大陆腐败行为、动向、趋势,广泛收集并揭发腐败专案,以协助当局清除腐败行为。该组织并拟在各省建立观察站,各站设立观察员若干名。为首的申请人是湖南省的范新(美国之音电台,1998.9.24)。

(四)「中国发展联合会」脱离中共羁绊独立活动

「中国发展新战略研究所」是由大陆官方机构「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担保并推荐而成立的,自今年6月份以来,每周举办时局研讨会,就当前政治敏感问题进行讨论。该组织成员,多为知识份子及大学教授,其骨干成员已於今年8月在香港注册成立「中国发展联合会」,於10月4、5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联合会」宗旨,选出「中国发展新战略研究所」所长彭明为第一任执行局第一书记,并筹组了15个专门委员会,包括生态革命与战略研究委员会、社会发展委员会、文化复兴与信仰重建委员会、经济振兴委员会、地区发展委员会、城市建设委员会、农村委员会、企业委员会、失业与再就业委员会、科学教育委员会、政治体制改革委员会、法制建设委员会、人权委员会、国防外交与祖国统一委员会、民族委员会。这15个委员会很像一个影子内阅。同月14日,即正式宣布与「中国发展新战略研究所」脱离一切关系,成为完全独立的民间知识份子团体(法国广播电台,1998.10.6;10.15;自由亚洲电台,1998.10.15)。该组织虽在香港注册,但主要成员活动则在大陆。据称,其会员已超过4,000人,预计5年内将发展1000万名会员,使其在大陆成为仅次於共产党的第二大政治团体(中国时报,1998.10.23)。当辜振甫访问大陆前,该会并曾发表倡议「两岸筹组中华邦联」的声明(中国时报,1998.10.29)。

大陆民运人士以上种种活动,原为大陆当局所不容。惟近在中共高层讨论,却意见分歧。一种主张是「热处理」。所谓「热处理」,即严厉镇压,一网打尽;一种主张是「冷处理」。所谓「冷处理」,即不批准组党,予以教育、劝导、劝阻,同时严密监视,防止事态扩大。据称:後一意见,甚获江泽民接纳(美国之音广播,1998.9.17)。但「冷处理」有一要件,即须视是否「受海外敌对势力影响或支持」。凡受外力影响支持的,「必须及时,坚决打击,决不手软,决不迟疑」(争鸣、香港、总252期,p.7)。因此,近月来大陆当局对民运人士组党等活动的处理,除概不批准、决不允许任何独立政治团体在大陆内部进行活动外,并逮捕为首民运人士,不过,旋即释放(工商日报,1998.10.29)。如对申请组党民运人士,大陆公安单位至少已逮捕9人,近20人遭传讯,近10名家中电话被切断(中国时报,1998.10.25)。「中国发展联合会」成立仅两周,即被大陆当局勒令解散。且办公室被查抄,负责人彭明、甘泉、常青等3人带至公安局审讯3小时後获释(中国时报,1998.10.29)。足见大陆近期出现政治民主的小阳春天气,仍然只是短暂的现象,大陆民运人士王有才则认为:大陆「民主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还有艰辛的路要走」(Open Magazine 26, 1998年10月号)。

六、中共召开十五届三中全会

以农业和农村工作为会议主轴,先求稳定,再求发展

胡锦涛并未如外传兼任中央军委会副主席

推测江泽民於会议之讲话应涉及党风、政风及军纪问题

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於10月12日至14日在北平举行。出席的中央委员185人,中央候补委员148人。全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於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递补候补中央委员欧泽高为中央委员、增补曹刚川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全会以秘密方式进行,14日闭幕後发表会议公报。1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为「号召努力开创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祝贺十五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同日,解放军四总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後勤部、总装备部)以及各大军区、海空军、武警部队党委分别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拥护全会作出的决定。同日,中共中央统战部长王兆国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的重要讲话。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重要决定研析如下:

(一)讨论通过关於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高度评价农村改革2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化。全会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从现在起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和方针,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同时抓紧制订法规,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中共的经济改革,从农村开始,迄今已20年,但农村问题依然严重。农民盲流城市,数以千万计。农村暴动时有所闻。人民日报社论说:「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可见这次全会所决定的农村工作的主轴,是先求稳定,再求发展。中共以农民运动起家,於今已有丧失此群众基础的危机感。

(二)增补曹刚川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解放军三总部的首长(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总後勤部长)向来是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新增设的「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援例增补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全会之前外电盛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将兼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以取代张万年。今全会并无此项决定。如按中共中央军委人事安排的习惯,胡锦涛兼任军委副主席,是相当困难的。当年胡耀邦继任中共中央主席之时,本应依例兼任军委主席,但未兼任。一因邓小平有意此职;二因胡耀邦军中资望不够,军方有反对声。後来胡氏之垮台,亦与未握兵权有关。至赵紫阳继任中共总书记(1982年由主席制改为总书记制),邓小平令赵与闻军事,以赵兼任军委第一副主席。再至江泽民任中共总书记,及因邓小平退休,才恢复党的首领兼军委主席的旧制。今胡锦涛以中央政治局常委身分,如兼任军委副主席,并无前例。当然,也可以破例。如果江泽民及其它政治局成员已决定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接班人,就可令胡兼任军委第一副主席,为江在军委分劳,并培植胡在军中的权势。但以目前形势观察,中共尚未内定胡为江的接班人。至於以胡锦涛取代张万年之说,也令人怀疑。因为即使胡出任军委第一副主席,是以党领军,是兼职。而张是职业军人,是专职,仍可留任。也有传说,张万年跟江泽民有矛盾。张为中生代职业军人,不会以兵权抗党权,而至罢官。即使因健康问题下台,也不是胡锦涛可以代之。

(三)搞好党风廉政建设

解放军各领导机关在全会闭幕次日,即分别召开会议,传达全会精神。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做为一件大事,把全军官兵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北京中央人民电台10月16日广播)如果全会只有关於农村工作的决定,何必军方劳师动众学习?推测江泽民的讲话,应涉及党风、政风以至军队风纪。故军队闻风而动,学习江的讲话,以解决风纪问题。

「新团队—五位青壮政要准备接班」—摘译自Susan V. Lawrence,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1998.9.24.pp.26-28—

九O年代以降,大陆「老人政治」於邓後已近尾声,年轻一代具活力之政治领袖崛起,中共中央政治局22位委员中有5位不满60之龄—胡锦涛、李长春、温家宝、吴邦国及贾庆林,於党政岗位居於要津,备受瞩目。彼等多为工程师背景(仅一位为地质学家),恪遵共产党领导,执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无迹象显示任一人可能成为如前苏联总统戈巴契夫之激进政治改革者。

胡锦涛:「国家副主席」 (1942年生)

毕业於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崛起於共青团,文革时曾下乡至甘肃。其後担任贵州省委书记两年、西藏自治区委书记4年。1992年以49岁之龄成为政治局常委,可能於2002年继承江泽民总书记之职。

观察家认为仪态温和之胡锦涛接班之途仍有障碍,包括未曾处理经济事务、少有机会巩固自身权力基础。虽自1993年起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仍不足以依赖受训干部之忠诚与支持;负责党人事任命,却无主导权。甚有观察家认为胡任西藏区委书记时,安全单位曾强力镇压当地示威行动,此对渠与外国领袖建立良好关系恐造成阻碍。

李长春:广东省委书记 (1944年生)

吉林人,原为电机工程师,自地方党部崛起,具民粹主义者之天赋。曾任渖阳市长、市委书记、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任内监督多项重大计画,最著者为建立连接渖阳与大连之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1990年调任河南省长,2年後任省委书记,本年5月调任广东省委书记,致力协调广东经济发展受中央之掌控。

9月间李表示近年来广东领导阶层太依赖经验而非理论,致遭遇困难;呼吁广东应在江核心及党中央领导下,彻底实行十五大所交付之任务。渠到任後大举整顿政府各部门,成效仍难断言;然倘能有效掌控,将成为2003年可能继朱熔基任总理之人选。

温家宝:「副总理」 (1942年生)

1985年担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1986年升主任,时总书记为胡耀邦,胡虽於1987年遭整肃,温凭藉其恭谨、诚恳及广获肯定之能力,续辅佐赵紫阳,赵於1989年被整肃,温续任原职三年,扶助江泽民;上年9月当选政治局委员,本年3月任副总理。由於其地质学专业之背景,监督农业、济贫、森林、水资源等重大事务,最近担任防汛抗洪抢险总指挥,并出任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书记,负责银行资本重整、整顿证券市场及财政部之工作。

某西方经济学者指出,温担负如此多之重要任务系因渠为优秀之管理人才,善於工作协调,能有效迅速掌握情势。迹象显示渠深得江泽民信任,常随同巡访各地。

吴邦国:「副总理」 (1941年生)

近出任中共中央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书记。吴整顿金融方面之工作深获推崇,惟观察家对其推动「国企」改革工作并无好评。一西方经济学家直言吴并未掌握情势,亦无力调解许多企业之抗争行动。渠毕业於清华大学无线电子学系,多年任职於上海电子管三厂,1985至1991年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先後辅佐市委书记江泽民及朱熔基,爰被视为忠诚之同僚。

贾庆林: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 (1940年生)

在五人中最不活跃,原为电机工程师,於第一工业机械部任职23年,期间曾与江泽民共事。其後曾任福建省长、省委书记。贾近宣布於1999年10月1日前推动北京市145亿美元之基础建设方案,包括连接西北疆支配油管线及机场扩充计画,重点发展10至15项高科技产业,如电子资讯、生化技术及新药等。

然则,无法保证上述人士未来必续留最高领导群,1980年代之情况可为殷监;八九年天安门事件後之政治布局令人惊讶,江泽民自政治局委员及上海市委书记职位获提昇出任总书记。在此之前,无人预测渠为中共领导人之可能人选。

、中共急於以政策稳定农村

十五届三中全会以农村为唯一主题,显见中共面对工人阶级全面疏离情况,亟欲藉稳住广大农民而稳定政局

江泽民主导之新农村政策,部分确能发挥积极作用,部分则自相矛盾,几无法执行

10月12至14日举行的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以农业和农村工作为唯一主题。这种无旁涉副题而聚集全党菁英议论的情况,在中共党史上甚少发生,由此显见当前农村工作在中共全局中的异常分量,及农业问题的严重性。

中共政权号称「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换言之,即工人、农民为维持中共政权安定的两大基本力量。正进行中的「国有企业改革」,造成大量工人「下岗」及失业,这部分力量已脱离主流,而成为大陆消极的社会动荡主要因素之一。要能解决这个问题极为不易,不是画饼充饥式的「政策理想」所能奏效,至少必须拿出钱来解决温饱,才能舒缓由此产生的抗争,及各种可能发生的更严重後果。

在工人阶级全面疏离的前提下,中共必须藉稳住广大农民而稳定政局。20年前邓小平上台主政之初,首一大事即废除「人民公社」,随之於接见外宾时声言:「在中国只要农村稳定了,全局便会安定」。这句话成为所谓「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若在遭工人阶级背弃之後,农村跟著发生问题,其後果将不堪设想。这一严峻的背景,是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议题单一化的根本原因所在。

大陆农村在解除「人民公社」桎梏之後,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形态,生产力虽有所发展,但到达某一限度便告停滞。中共本次中全会的决议文承认:「近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将之视为农民问题的根源之一。但大陆农民是个9亿人的庞大群体,不是任何救济性的手段所能推进,中共只能以新的政策宣告,来稳住农民情绪,使不致发生工、农同告失控效应。

中共党魁江泽民於其「十五届三中全会」之前,曾亲赴安徽等数省农村做「调查研究」,以使其政策不脱离实际。在江氏主持下制定的新农村政策,有部分确实具有针对性,能发生积极作用;另有部分则陷於自相矛盾,几属无法执行的具文。

「政策」中令农民最舒心的一条是: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这一宣告,使大陆全体农民因中共解散「人民公社」时宣告的20年土地承包期即将届满,而忐忑不安的心,得以放下。

「政策」立意虽好,但在大陆现实社会条件下,注定无法贯澈的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现在大陆农村乱「摊」乱「派」成风,中共对农民根本不存在「予」的问题,「实惠」自无从谈起。

「政策」中自相矛盾,几至无解的有两条。其一是「在经济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二是「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下续文字却是「(中共)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事实上大陆农村除土地名义上属於「国家」,不得买卖,尚算得是公有制的尾巴之外,连土地承包权都可有偿转让,是以经济上「公有制」已根本不能成为「主体」。按「村民自治」原则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理论上是政权与治权合一组织,但当其与中共党的基层组织意见冲突,势必产生「谁大」的问题,「村民委员会」届时必受中共「党支部」摆布,故村民「自治」是虚而不实的。

中共今次的农村政策宣告,反映了它对稳定农村的急切用心。其成效及对全局的影响,值得继续追踪观察。

贰、两岸关系

一、海基会辜董事长率团赴大陆地区参访

(一)授权原则及访问共识

本会秉持大陆政策基本立场与原则,授权辜董事长率领的海基会大陆访问团,於10月14至19日赴大陆访问。我们为此行设定的目标是:「推动两岸两会会务交流,恢复制度化协商,培养两岸良好气氛,改善两岸关系」;同时也希望此行能够「宣扬我方基本立场,推广台湾经验,促进大陆民主化」。

辜董事长及全体团员在此行中,与大陆高层人士,直接面对面交换意见,明确表达我方立场,宣扬我民主化成就及「台湾经验」;并与大陆方面达成以下数项共识:加强对话促成恢复制度化商谈契机促进两岸两会各层级人员组团互访就交流衍生个案积极相互协助处理汪道涵先生於适当时机来访等。为两岸沟通管道的重建,及开启两岸建设性对话,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对辜董事长此行成果评估

对辜董事长此行,我们认为至少达到以下成果:

1. 明确传达我方立场:辜董事长及访问团成员在大陆访问期间,明确地向大陆领导人士传达了我们追求和平稳定、互利双赢两岸关系的政策方向,我们对尊重分治现实、追求国际活动空间的坚定立场,我们对开启建设性对话、恢复制度化沟通的积极意愿,以及对大陆民主化与两岸未来共同合作解决区域性问题的殷切期望。

2. 开启建设性对话:在辜董事长此行中,我们也进一步的了解到大陆方面对若干问题所存在僵化与不务实的认知与立场,并没有明显改变或有缓和的迹象,也正因为如此,更凸显两岸间直接进行建设性对话的必要性。辜董事长等人此行是两岸建设性对话的起点,我们希望今後这种形式的对话能保持畅通,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

3. 增进国际了解:辜董事长此行,与国际间对两岸关系依循和平对话方式进行沟通的普遍期望相符合,这应是国际舆论对此次辜董事长「融冰之旅」给予正面评价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我方访问团在大陆访问期间清晰而明确的传达既定政策与立场,也有助於国际媒体了解两岸关系发展的症结所在。

4. 为协商的恢复创造条件:辜董事长此行为两岸两会未来互动树立了指标,也为制度化协商的恢复奠定了基础。此次海基、海协两会就未来双方的交流联系达成数点共识,其中也包括「促成制度化商谈契机」一项。我们相信,藉由两会各层级人员後续对话与联系,将会对两岸制度化协商恢复的日程,做更具体的规划与准备。

二、大陆「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率奥会人员来台参访

两岸体育交流座谈,达成多项协议

建立制度化体育交流模式,促进两岸体育交流良性互动

大陆「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应中华奥会之邀,於本年10月17日至23日率大陆奥会副主席吴寿章、秘书长屠铭德等一行8人来台参访。两岸奥会依据去年1月在大陆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两岸体育交流座谈会所达成的共识,第二届座谈会轮由我方奥会於10月22日在台北举办,中华奥会与会人员有主席黄大洲、副主席王人达及秘书长汤铭新等9人。双方奥会以备忘录方式达成多项协议。包括:

(一)继续推动并加强两岸体育交流活动。

(二)今後两岸体育交流均应透过双方奥会单一窗口办理,及建立相互通报制度。

(三)双方奥会有义务指(辅)导双方奥会所属单项运动协会,在国际体育活动中遵守国际奥会模式。

(四)双方同意促成以下自87年11月至88年12月间两岸体育交流活动,包括规划实施体育学者、专家和教练的互访,及安排运动队伍移地训练;安排两岸相关单项运动协会及训练基地负责人互访;在台北举办「两岸运动术语研讨会」,建立两岸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术语之共识;分别在两岸举办青少年体育夏令营,促进两岸青少年体育交流;续办双方体育院校负责人第二梯次访问计画,及在北京举办第三届两岸体育交流座谈会等。

综观本次座谈会协议内容,大部分为延续前次之共识继续办理,双方体育院校负责人第二梯次访问计画则系本会中华发展基金规划推动之活动;至於两岸体育交流活动以两岸奥会为「单一窗口」乙节,因中华奥会负责部分以竞技活动为主,学校体育部分则由教育部主管,故仅系指奥会所辅导之各单项运动协会办理之体育交流活动而言。整体来看,本项协议具有积极推动两岸体育交流之意涵,并有助於体育交流品质的提升,及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

参、大陆工作

一、行政院召开「八十七年大陆工作会议」

行政院以「开创两岸新局、促进良性互动」为主题於11月2日假国家图书馆召开「八十七年大陆工作会议」。会议当天 总统颁书面贺词,期勉政府机关缜密规划、协同一致,筹谋和推动大陆工作;并藉由加强交流与协商功能,逐步化解歧见,真正营造建设性的两岸关系。 院长亦指示,未来大陆工作应朝以下方向努力:

(一)以台湾经验来推动两岸关系及民主统一,(二)以建设性对话与制度化协商来扩大两岸共识,(三)依据两岸情势变化调整大陆政策,(四)结合国际趋势推展两岸关系,(五)以更务实审慎的态度来规划推动大陆工作。大会随後听取国安局、陆委会、外交部、经济部之相关情势与工作报告。

本次大陆工作会议与以往不同之处,在於就整体应兴应革事项,提出具前瞻性的指导原则,而非条列琐细之具体工作项目。为先期沟通观念、凝聚共识,本会乃将大会研讨范围分为文教交流、经济交流、社会交流、政策协调与管理、文宣、两岸协商等6个子题,邀请相关机关代表召开12次预备会议。经由会前广泛的意见交换,大会确认29项大陆工作基本原则及105项面临问题的解决之道。这些基本原则与解决之道,涵盖两岸交流现况检讨、民众与舆情关心的问题及各机关未来推动大陆事务之规划方向。咸信有助於达成刘副院长在闭幕致词所说,以具创造力的气魄和前瞻性的视野,来导引两岸关系的发展。

本次大陆工作会议邀请总统府、国安会、行政院副秘书长以上长官、各部会首长、国安局局长、行政院各组组长及大陆事务幕僚、行政院所属各机关相关副首长及司、处长、大陆事务小组执行秘书、相关部会所属独立机关首长、本会顾问及海基会人员,共计约170位参加。本次会议之成果,将签陈 院长核示,後由各机关另订详细计画付诸实现。

二、本会与经济部等单位联合办理「八十七年大陆台商协会负责人秋节联谊座谈会」

由於台商赴大陆地区投资日益增加,为加强对赴大陆地区投资台商组织之联系与沟通,以落实对台商之辅导及服务工作,增进政府与投资大陆厂商间之双向沟通,了解业界大陆投资之经营情况,并宣导大陆政策,进而凝聚台商对政府之向心力,本会定期於每年农历春节、端午及中秋节举办台商联谊座谈会。该项活动系属本会「台商窗口」计画项下之重要活动项目之一,并结合经济部、工业总会及海基会共同主办。87年「大陆地区台商协会负责人秋节联谊座谈会」於10月7日假台北市圆山大饭店举行,由海基会负责邀集大陆地区43个台商协会负责人暨重要干部等108人参加,并听取台商心声及建言。

张主任委员京育於座谈会开幕致词时指出,两岸关系在行政院萧院长於今年2月针对两岸协商发表政策性谈话之後,终於促成大陆当局正面回应,我方海基会辜董事长率团前往大陆参访并进行「辜汪会晤」,为两岸关系重新出发迈出关键性的一步,进而为恢复两岸制度化协商铺路。同时针对两岸经贸发展指出,将循序渐进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政府已将保障大陆台商投资权益及人身安全列为两岸协商优先议题,以期降低厂商大陆投资风险。并再次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必须以实力作为後盾,从「根留台湾」作起,壮大台湾经济,再将「台湾经验」传播至大陆,希望台商随时能将台湾地区人民心声与愿望传达到大陆地区,加强彼此了解,共同为新阶段的两岸关系建构发展的远景。

本次活动并由中华经济研究院高长博士发表「谈大陆投资风险」专题报告,以及由海基会许秘书长惠佑主持专题研讨「如何加强维护台商人身安全」,本会张主任委员主持「问题与建议」,与会台商代表发言踊跃,除由有关机关代表即席答覆外,并就现行大陆政策予以详细说明。当日下午6时30分,由本会、经济部及海峡交流基金会及工业总会共同举办联谊餐会,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主持,行政院 萧院长莅临餐会勖勉大陆台商。

萧院长特别指出,亚洲金融风暴对企业界带来冲击,相对於亚洲其他国家,台湾地区所受的影响相当轻微,主要原因在於我经济发展体质健全,政府及民间因应得宜,相信将成为亚洲经济一股稳定的力量。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辜汪会晤」为增进两岸良性互动,建立两岸互信的重要起点,显示两岸关系已进入另一个关键性阶段。至於两岸经贸方面,政府一直秉持「共荣发展、互利双赢」的原则稳健推动。未来特别在对台商人身安全及投资权益保障、智慧财产权保护、经贸纠纷处理等方面,将积极推动透过制度化协商管道解决。萧院长并重申现阶段政府大陆经贸政策将继续秉持「戒急用忍、行稳致远」的政策,在大陆政经情势趋於稳定,两岸关系明显改善,大陆当局能够尊重两岸对等分治,并经由双方协议确切保障台商投资权益时,政府将在不影响台湾经济稳定下,检讨调整「戒急用忍」政策。并希望大陆当局能够作出善意回应,以营造两岸经贸更宽广的空间。萧院长并勖勉台商扮演「台湾经验」的关键性角色,协助政府共同推动两岸关系朝和谐、健康、稳定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