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1999年05月

壹、大陆及港澳情势

一、「朱熔基访美」专题:

(一)朱熔基勉为其难的美国首访 蔡研究员祯昌、郑专员伟静、高科员家富主稿

  • 中(共)美双方关系跌落谷底,「战略夥伴关系」形同虚设。朱访美企图力挽狂澜,扭转颓势。
  • 中共入会( WTO)谘商案,功败垂成,朱熔基经贸牌不敌美方人权牌。
  • 在策略运用上,中共在军事、政治方面是拉拢俄罗斯以制美,在经贸方面则拉欧(盟)以制美。

1.背景说明

首次顶著「国务院总理」头衔的朱熔基,继1990年7月以上海市长身份访美後,本年4月6日至14日再度访美。这也是15年来大陆「总理」继赵紫阳後(1984年1月)首次访美。朱熔基此次访美时机不巧,恰逢中共去年底因人权不彰,美国今年再度提案联合国谴责其人权问题,李文和窃取核机密案绘声绘影,美日安保立法案甫获日本众院通过,TMD涵盖台湾问题,北约出兵南斯拉夫(3月20日),美总统大选期间的政治献金案余音未消,诸多困扰因素,纠结一起,二国关系由前年「柯江」建立起来的「建设性战略夥伴关系」跌入谷底。美国国内尤其是国会和媒体,一片反「华」声浪中,朱曾一度因中共内部保守势力的反对声浪而怯步,後经江泽民极力催促(亚洲周刊,1999.4.12-18)始拍板定案,於4月2日公布朱的行程,远迟於美国的3月26日,勉为其难,展开其自称给美国人「消气之旅」(3月15朱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透露)。

2.访美主题、过程和结果

朱熔基此行谈判的主题便是中共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这一问题双方已谈了13年,朱熔基希望此行能有助於化解纷争。为此朱访美9天过程中,均围绕著此一问题,双方讨价还价,展开激烈的攻防战,朱熔基希望藉著打经贸牌以反制美方的人权牌。结果功亏一篑,双方最後并没有敲定入会协议,而且双方的联合声明版本不同,「中」方简略,美方详尽,公布日期也不同(美方4月8日,「中」方4月10日)。朱曾为此公开批评美方要得太多太快,最後可能一无所有(详细过程请参阅附表一、二)。

结果是:WTO谘商协议未成,但美国承诺1999年底前达成协议,双方并同意在4月底前在北京继续谈判,以解决遗留问题。此外,双方签署了「『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中』美民用航空运输协定」、「『中』美海关合作协定」等协议,以及一系列环保与能源合作意向书等。

3.美国媒体与世界舆论对朱访美的评论

朱熔基此行,虽然碰上北约出兵南斯拉夫而在媒体曝光上略有逊色。但无可置疑的,仍吸引了国际媒体的关注:

(1)对朱熔基访美持正面报导者,例如:

  • 美国企业研究所主任,前美国驻北京大使李洁明公开赞扬朱熔基代表中共最先进的思维,是一位成熟的经济学家,魅力十足的重要人物,美国应以礼相待。
  • 美国之音4月9日报导:朱熔基在为大陆政策辩护时,坦率和幽默以及自我调侃的风度,给媒体留下深刻的印象。
  • 美国华尔街日报4月13日以显著版位称赞朱熔基。其7天的访美活动给美国人留下极好的印象,嬴得美国人民的好感。
  • 纽约时报4月13日报导:朱熔基给人以温和文雅,诙谐幽默的形象,比江泽民1997年访美时给更多的美国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大体而言,这些正面评论都是针对朱熔基个人的魅力而言,鲜少赞扬其政绩者。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唯一肯定朱的政绩者就是柯林顿总统在记者会上的开场白给予朱正面评价,算是给了朱熔基面子。

(2)对朱熔基访美持负面报导者,例如:

  • 朱在记者会上引用林肯总统为南北统一不惜用武来引伸不放弃对台动武,解决统一问题。结果引来媒体和学界的批判。如波士顿前锋报等以强烈词语,纷纷指出朱引喻失义(4月10日)。柯林顿总统更当场予以纠正。盖二者的历史背景不同,不能混为一谈。柯林顿再次强调美方认为这个问题应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
  • 人权问题是受到批评最多之处。朱所到之处,示威抗议群众几乎如影随行。对此,朱在联合记者会上承认:「我们的人权工作是有缺点的」,并答应倘没有刑事犯罪之事实,就准备释放若干异议人士。洛杉矶时报在4月10日的报导,对朱熔基避重就轻,只谈贸易不谈人权的作风表示失望。
  • NHK4月12日引用产经新闻以「美『中』关系的虚虚实实及其教训」社论指出,2年前双方建立起来的「战略夥伴关系」已形同虚设。过去两年的亲密关系是虚,这次的谈判才是实。外人勿被表面假象所误导。美国不可能长期与一个极权专制国家作水乳交融的交往。
  • 法国广播(4月12日)报导:朱为大陆加入WTO案下了许多赌注,未能与美方取得协议是极为严重的挫败,未来大陆重要的经济改革可能因此而延後,朱熔基的政治地位也将受到动摇。然美国财长鲁宾却持相反看法,认为朱的地位没有那麽脆弱,如何保护美国的纺织业,才是问题的关键。

4.朱熔基访美的启示

(1)「经贸牌」制衡「人权牌」并未奏效

朱此次访美,其如意算盘乃欲藉打经贸牌(12亿人口的广大市场与商机)以制衡美方的人权牌,最後功亏一篑。人权乃美国立国精神所在,也是其外交主轴。中共如想与美国打交道,必须予以正视。

(2)以「既联合又斗争」老手法进行对美外交

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在政治、军事上,中共当前是拉拢俄罗斯以制美。在经济上则拉拢欧洲(盟)以制美。科索沃事件,「中」俄站在同一阵线反美。在经贸方面,主要仍是依靠美国。但却欲拉拢欧洲(盟)以制美。此次访美行中,朱熔基屡次提到欧盟或欧洲国家,就是以此向美方作要胁以为讨价还价的筹码。今年以来,中共高层纷纷往欧洲跑,其理在此。

(3)无法遏制美日军事联盟之强化

朱访美後,日相小渊惠三随後访美(4月29至5月3日),带去美日安保新体制的防卫合作立法工作在众院获得通过的大礼。美日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东亚和平安全的决心不变。中共的「三光」与「新三不」政策去年底在日本挫败便是明证。

附表一 朱熔基访美大事纪(4月6日至14日) 制表人:蔡研究员祯昌            

日期 主要内容摘要
1999.4.6(当地时间) 朱熔基继1990年7月以上海市长身分访美後,首次以「总理」身分访美。首站是洛杉矶,与市长雷登举行午宴。之前会见加州州长戴维斯。晚上出席加州各界华侨宴会。
1999.4.7下午 朱熔基一行飞抵华盛顿。
1999.4.7 美国总统柯林顿在美国和平研究所主办的外交政策演讲会上发表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强调美应和中共加强合作。
1999.4.8 美总统柯林顿上午(9:30)在白宫南草坪举行仪式,欢迎朱熔基之後,两人在白宫举行会谈,下午两人在白宫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中午朱熔基出席美国国务卿欧布莱特举行的午宴。

晚宴由柯林顿总统主持,在白宫举行。晚宴前朱会见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众院筹款委员会贸易小组委员会主席克兰和美国一些宗教组织领袖。

两位领导人表示,「中」美两国将继续共同致力於建立建设性的战略夥伴关系,宣布中共在加入WTO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999.4.9 上午熔基与美国副总统高尔在华盛顿共同主持「『中』美环境与发展讨论会第二次会议」。午宴由高尔主持。另外欧布莱特与唐家璇签订「两国民用航空运输协定」的议定书。

晚上朱熔基出席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等7团体联合晚宴。下午朱熔基会见美国财长鲁宾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并接受美国公共电视台的采访。

1999.4.10 (1)朱熔基今天离开华盛顿,前往中西部城市丹佛访问。下午朱一行参观美国存储技术公司。午宴由丹佛市长韦布主持,昆明市与丹佛结为姊妹市。晚宴由科罗拉多州长欧文斯和「西部州长协会」共同主办。科州与大陆湖南省结为姊妹州。

(2)朱熔基与柯林顿就中共加入WTO问题发表联合声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石广生就此发表谈话。双方就「中」美农业合作协议达成一致。双方发表联合声明,美国承诺「坚定支持中国大陆在1999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美方在4月8日就公布此声明,内容比「中」方较为详尽。朱对美方提前公布颇表不满。

1999.4.11 朱熔基一行今天来到伊利诺州东北部的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访问。由芝加哥市长出迎。当晚由伊利诺多州长乔治、瑞安夫妇在芝加哥艺术馆举行晚宴。下午朱会见美国农场局联合会主席迪安.克莱克纳。之後参观了马瑞巴农场,参观农场的现代化管理与先进设备。
1999.4.12 上午朱熔基参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会见联合航空公司等5大公司总裁。中午出席美中西部70多家大型跨国公司负责人参加的小型招待会,出席美国中部委员会和芝加哥外委会举行的午宴,发表讲话并回答问题。下午参观摩托罗拉公司。随後朱一行乘机赴纽约。

美国商务部长戴利出席了午宴。

朱熔基的幽默在此地颇有发挥。

1999.4.13 (1) 朱熔基应邀出席纽约新闻界和金融界为他举行的早餐会和午餐会。早餐会由华纳公司总裁莱文主持,午餐由斯坦利公司董事长麦克主持。晚宴由纽约经济俱乐部主席威廉.麦克多诺主持。朱在晚宴上发表演讲:「中国威胁论」应改为「中国机遇论」。「中」美应该是合作的伙伴。当天中午纽约州州长前来拜会朱。纽约市长则避不见朱。下午朱会见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季辛吉。之後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著名节目主持人朱迪.伍德拉夫的专访。

早上九点半朱熔基在纽约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进行按钮仪式。朱送给交易所一头木刻雕牛。

(2)朱熔基在13日下午和柯林顿通了电话,双方一致认为WTO入会的余留问题将於本月底以前在北京继续进行谈判。

1999.4.14 朱熔基上午在纽约结束访问後乘专机抵达美国东北部重镇波士顿,在近郊剑桥城的麻省理工学院发表了以「中」美关系为主题的演讲,重点在阐述「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并回答听众的提问。

中午出席麻塞诸塞州州长切卢奇、波士顿市长麦尼诺及波士顿工商界和侨界为他举行之午餐。

下午朱结束美国9天访问,乘专机前往加拿大东部城市圣约翰斯市访问,预计20日返北京。

附表二 朱熔基访美相关消息内容摘要 制表人:蔡研究员祯昌

日期 主要内容摘要
1999.4.5 (1)朱熔基访美前夕,中共传媒开始为其政策进行辩护。中共媒体抨击美国目前的反「华」情绪是前苏联冷战时期心态的延续(加拿大广播,4月2日)。

(2)NHK称:朱此次访美,能否使中共加入WTO的问题有否眉目,目前还难以预料。

(3)英国广播电台称:朱的美国行希望能让美国理解和同情他所面临的困境。

1999.4.6 1.英国广播称:「美国舆论认为『中』美两国关系已降至10年来最低点」。

2.中共驻美大使敦促美利用朱熔基之访修复双边关系。

3.NHK称:朱访美,是今年上半年中共外交活动中具有特殊意义者。这次访美是在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进行的。

4.法国广播称:朱此行在北京保守势力的压力下几乎要取消此行,中共迟至3月30日才公布行程。

5.美国之音:中共抨击北约对南国之军事攻击行动。美国媒体对朱访美报导意见纷歧、正负面均有。

1999.4.7 1.NHK称:朱此行关於中共加入WTO问题能否取得进展受到注目。

2.法国广播:朱访前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表示此行任务艰钜。

3.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社论指出,两国在政治问题难以妥协,只有在加入WTO的问题可能有收获。

4.美国官方希望降低外界对朱访美的期望,美发言人称朱的访问本身就很重要,不一定要有所突破。

5.美国之音:美国企研所举行题为「美国是否应欢迎中国总理」专题讨论。该所主任李洁明公开赞扬朱熔基。美国各「智库」纷纷发表朱访美的看法。

6.美国总统今天上午发表外交政策演说,强调不要孤立北京。

1999.4.8 1.中共与美国双边贸易谈判已就农业问题达成突破性协议。

2.美国各大媒体纷纷报导,朱访美行最主要目的是解决贸易问题。

3.柯林顿与朱熔基在白宫举行会谈。

4.纽约时报报导:中共可能在1995年窃取美国核武器方面的机密。

5.外电报导:朱访美期间将签署3项航空方面的协议。

1999.4.9 1.NHK称:大陆「总理」朱熔基与柯林顿总统会谈中谈及台湾问题。

2.柯林顿与朱熔基举行联合记者会。

3.美、「中」双方在贸易和人权问题上仍有很大分歧,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4.朱熔基表示不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5.朱熔基表示,中共已对美作了许多让步。

6.日本首相表示日本支持中共加入WTO。

7.朱熔基驳斥有关中共盗窃美国核武资料的指责。

8.朱在晚宴上抱怨美国要的太多、太快,最後可能什麽也得不到。

1999.4.10 1.朱熔基在未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情况下离开华盛顿。

2.朱熔基前往科罗拉多州丹佛市访问。

3.我李总统登辉先生表示希望中共领导人多来台看看。

4.法国解放报称:柯林顿十分清楚国会山庄的反「华」气氛,美国国会不会在此时接受中共加入WTO组织。

5.朱表示能否在离美前达成贸易协定表示怀疑。

6.中共入会问题在世界各国引起不同反响。

7.纽约时报报导:中共在1990年代曾窃取美国中子弹技术。

8.朱抵丹佛市时碰上针对人权问题而举办的抗议活动。

9.朱参观美式足球冠军野马队总部。

1999.4.11 1.朱熔基到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访问。

2.朱熔基与美国副总统高尔举行会谈。

3.美国前锋报严词批评朱熔基以林肯相比较之作法。

4.日本媒体对朱访美进行评论,认为总体而言,朱来访避免了「中」美关系破裂的危机。

5.美国联邦调查局刻对华裔科学家李文和窃密案进行蒐证。

6.中共外交部发言人朱邦造在美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7.英国广播:朱熔基对美国会将支持中共加入世贸组织抱有信心。

8.澳洲广播:朱熔基对美国失败之贸易会谈表失望。

9.美国媒体对朱访美,纷纷发表看法,正反两面均有。

10. 朱熔基在芝加哥旅馆前有支持西藏独立群众聚集抗议。

1999.4.12 1.朱熔基参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主持期货市场交易开盘的敲钟仪式。

2.朱熔基对企业界领导人发表讲话。

3.美国各地报纸纷纷报导朱熔基访美评论,如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芝加哥论坛报、华盛顿时报、洛杉矶时报。

4.美国之音称:朱访美的一大挫折是未与美达成入WTO协议。虽然朱的谈判对手是柯林顿,但是直接能影响其决策者是美国国会,而美国的工会亦具有影响力。

5.法国广播:朱熔基在记者会上有关两岸问题时的说法,凸显了中共对民主的保守心态,不尊重人民政治的权利,没有宽容心,即使形象较开明的朱对政治的看法仍是非常保守和落後。

6.中共入WTO协议受阻,朱熔基政治地位将受到动摇,间接影响中共的经济政策速度。

7.美国财长鲁宾则持相反意见,认为朱地位稳固,不赞成中国入会,应保护美国的纺织业才对。

8.朱在芝加哥会见商界代表,参观当地农场收到农庄主人赠送一头牛及芝加哥公牛队蓝球运动外套,遇到示威抗议群众,使朱参加私人宴会时改走後门才进入。

9.朱熔基会晤美国商务部长戴利。戴利说,中共加入WTO是肯定的,问题是加入的时间问题。

10.中共发表改善人权状况报告。

1999.4.13 1.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布兹批评柯林顿政府缺乏一整套中国政策。缺乏领导能力、政策无原则。

2.朱熔基抵达纽约遇上示威抗议群众。上午参观纽约证券交易所,下午会见美国大型银行总裁洛特斯勒等。

3.英电台报导中共武力犯台论在美国议会间引起反响。「中国威胁论」再度被提起。

4.美国之音报学者对美国与中共合作前景发表看法,意见纷歧,正负并陈。

5.今天上午朱与纽约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10多位负责人共进早餐,之後参观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中午会见纽约州州长,与银行家协会共进午餐。会见季辛吉及洛克斐勒。晚上参加纽约经济俱乐部和美「中」贸易委员会团体联合晚宴,并发表关於中国经济形势的演讲,朱访纽约受到官方的冷落待遇。

6.华尔街日报以显著版位刊出称赞朱熔基的文章说:朱7天的访美活动,给美国人留下极好印象,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好感。

7.欧盟表示支持中共入WTO。

8.朱熔基在纽约接受CNN专访时,对塞尔维亚当局在科索沃进行种族侵袭表示怀疑。

9.朱熔基在下午同柯林顿通过电话,一致同意4月底继续在北京就WTO入会问题进行谈判.晚上朱乐观地说出两国谈判已完成了99%。

 

1999.4.14 1.朱熔基认为将在2、3个月内就北京加入世贸组织问题达成协议。

2.柯林顿政府受到很多企业界领导人和国会议员的强烈批评。柯林顿政府也为此进行辩护,指出中共没有做出足够的让步。

3.美国各界专家对中共与世界大国角色进行分析,意见分歧,众说纷云。

4.中共定4月底前就进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再与美国举行会谈。

5.柯林顿政府受到很多企业界领导人和国会议员的强烈批评,他们说,中共已经在贸易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让步。

6.朱熔基在纽约表示不会再重现八九天安门事件。

7.朱熔基一行於14日上午假麻省理工学院发表演讲。中午出席麻州州长、波士顿市长及商业界联合举行之午餐会後,於下午3时离开美国前住加拿大。

1999.4.15 1.法国广播报导,柯林顿与朱熔基两人在13日下午通过电话的来龙去脉做了详实报导。

2.分析人士认为,这真是具有讽刺意味,柯林顿在国会反「华」气氛中不敢同中共达成协议,但是现在却又遭到相反的指责。

3.柯林顿政府开始为中共加入WTO达成协议而工作。

4.美国之音称:朱熔基称「中」、美两国关系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5.大陆「外交部」对朱熔基的美国之行表示祝贺。

6.美国务卿欧布莱特表示,谴责中共人权纪录之决议未获国际支持。

1999.4.16 朱熔基在加拿大表示,美「中」4月底在北京谈判达成贸易协议表示乐观。
1999.4.19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对朱熔基的美国之行评价不高,原因是未能在入WTO上与美国达成协议。

(二)中共与美国世贸组织入会谈判最新进展 谭专员昌莒主稿

  • 大陆「总理」朱熔基此次访美重要任务之一是:就中共申请加入WTO案与美国达成协议。整体而言,中共与美国的双边入会谈判已获致重大进展。
  • 从中共与美国入会双边谘商最新结果来看,大陆为达成在今年加入WTO的目标,对美方入会要求作出相当大的让步。
  • 朱熔基此行获得美国「坚定地支持大陆在1999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保证,显然已经达成中共内部所设定「大陆加入WTO不能拖到下一世纪」之目标。
  • 中共与美国在未来几个月将进入达成WTO协议的最後阶段,如无特殊意外,在今年年底以前中共应可获准加入WTO。

1.前言

朱熔基此次访美重要任务之一在於就中共加入WTO案与美国达成协议。从这次中共与美国双边谘商的结果来看,虽然双方无法就所有入会议题达成协议,但已就最敏感之农业谈判达成协议,且其他大部份议题均已获致结论,整体而言,中共与美国的双边入会谈判已获致重大进展。

2.中共与美国双边谘商之最新进展

(1)朱熔基访美成果

今年4月初朱熔基访美,针对中共入会案问题与美方进行广泛谘商,虽然并未达成最终协议,但整体而言,中共与美方已获致重要突破,根据美国所公布谘商重要成果(详如附表),包括:达成农业谈判协议,并就工业关税减让、开放化工肥料、油品等贸易权、配销权及汽车零售权、取消汽车配额,以及电信、金融服务业开放等议题,达成协议。中共方面作出相当可观的让步,惟柯林顿政府并未与朱熔基达成最终协议,朱熔基因此对於美方片面公布谘商结果表示强烈不满。惟中共方面随後亦公布柯朱联合声明,特别揭示美国坚定支持於1999年加入WTO,而美国政府也予认可。

(2)中共与美国尚需协商之关键议题

中共与美国双边谘商尚未达成共识的议题主要包括:

  • 电信、金融服务业、证券业及视听服务业等市场开放问题。
  • 大陆纺织品输美配额终止年限及钢铁产品输美限制问题。
  • 特别防卫条款问题。

3.对中共入会案未来发展评估

(1)大陆大幅让步有利入会

中共与美国在最近3个月将进入WTO双边谘商的最後阶段,由於大陆方面已作出大幅让步,基於商业利益,美国企业界对行政部门和国会的压力会日渐增加,有利中共入会案。

(2)美国与中共双边谘商问题

中共与美国WTO双边谘商已接近达成协议,惟仍存在若干阻力,包括:

  • 美国国内阻力。虽然多数美国业者对於中共入会案表示支持,但纺织、钢铁等业者仍强烈主张对大陆产品进入美国应予限制。而国会除反映业者压力外,因为对於中共人权问题及窃取美国军事机密等问题感到不满,以及忧虑美「中」贸易逆差扩大,而对中共入会案仍多保留甚至持反对立场。再者,由於中共入会需由美国国会支持,给予中共「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待遇」,此亦增加中共入会案的变数。
  • 中共内部对加入WTO也有相当反对声浪,这次朱熔基访美所作部分让步,已在中共内部引起争议。最近(4月22日至24日)美「中」双边谘商甚至出现倒退现象。
  • 惟中共与美国对大陆入会问题,均会从宏观政经战略层次作最後考虑。

(3)其他国家对於中共入会案的看法

  • 监於中共目前是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国(WTO公布1998年资料),加上大陆市场的发展潜力对各国有相当的诱因,因此,大多数国家包括欧盟、日本、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都希望将中共尽早纳入多边国际贸易体系。WTO秘书长Ruggiero更不只一次地强调此一看法,并呼吁加速中共入会案谈判。
  • 欧盟基本上亦支持中共入会,但仍有若干保留立场。今年2月9日欧盟执委会公布「与中共建立全面夥伴关系报告」(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th China),其中强调应及早将中共纳入世界贸易体系,并重申对中共加入WTO的支持。惟欧盟对於近来美国与中共WTO谈判结果亦十分关切,3月4日欧盟执委会主管对外贸易之副主席Leon Brittan针对中共与美国WTO谈判一事发表声明,表达任何中共与美国双边协议内容不可损及欧盟利益的态度。尽管如此,以欧盟与美国在WTO的默契,应当会支持中共今年内入会的立场。

(4)如无特殊意外,年底应可加入WTO

综上所述,中共WTO入会案将随著美「中」双边谘商的突破及达成协议,快速进入多边协商最终阶段,如无特殊意外,在今年年底以前中共应可获准加入WTO。

附表:中共与美国入会双边谘商最新结果

根据4月8日美国方面公布之资料,整理中共与美国入会双边谘商之结果如下表:

项目 中共最新承诺内容 中共过去承诺情形
农业议题 1.中共承诺在2004年时,平均关税率将降到17﹪。

2.中共承诺於入会时对美国关注的农产品降幅更大,将降至14.5﹪。中共同意在2004年时将牛肉关税降至12﹪,猪肉12﹪,家禽类降至10﹪、柑橘类12﹪、葡萄类降至13﹪,酒类降至20﹪、乳肉类降至12﹪。

3.承诺入会时对大宗物资采关税配额准许输入。关税配额项目包括:大豆油、小麦、玉米、稻米、棉花、及大麦等,对於国营企业未用完之配额,将分配给民间企业使用。

4.中共与美国签署有关小麦、柑橘及肉类等3项协议,并於签署後解除对其进口限制措施。并同意建立一以科学为基础之检疫制度,减少国营企业在主要农产品贸易的角色;消除农产品出口补贴措施等

1.1997年11月「亚太经合会」(APEC)领袖会议期间中共表示在2005年将农产品平均关税率降到15﹪。

2.有关配额适用产品项目上,中共盼纳入棉花、黄豆油、小麦、稻米、玉米、羊毛以及其他蔬菜油。美国主张排除棉花、黄豆油以及食用油。

3.美国要求农产品SPS方面建立以正确科学知识为根据之检查制度,来进行柑橘类、小麦及肉品等检验检疫技术性谘商检查制度,惟双方未达成协议。

工业议题 1.中共承诺在2005年以前,工业产品平均关税调降至7.1﹪至9.44﹪。化学品同意降低关税到5.5﹪至6.5﹪。

2.中共同意开放化工肥料、原油及加工汽油等贸易权及配销权;并消除汽车配额及其他现有配额措施(如:肥料及光纤电缆)。

3.承诺参加「资讯科技协定」,并於2003年之前,逐步削减资讯科技产品之关税税率。高科技产品方面,中共在2005年时,将取消半导体、电脑、电脑组件、电讯设备与其他技术产品的关税。

4.汽车业之汽车关税将由目前的80﹪至100﹪降至2005年的25﹪,汽车组件则将降至10﹪。进口汽车之配额也将於2005年取消。

5.木材关税将由现行的12﹪至18﹪降至5﹪至7﹪,纸类则将由现行的15﹪至25﹪降至5﹪至7﹪。

1. 中共承诺在2005年以前,工业产品平均关税调降至10.56﹪。

2.配销权方面,中共虽对美国承诺将陆续扩大范围,惟仍有所要求,将杀虫剂、肥料、油精饮料、菸草、药品、石油产品、书籍、杂志及报纸纳入例外清单中。

服务业议题 1.中共同意参加「基本电信协定」及「金融服务业协定」。

2.电信服务业方面,中共将取消呼叫器、加值型网路及封闭式系统之地区性限制、行动电话、设立电话线路之限制等。另开放49﹪之电信市场供外商投资,并在四年内,开放51﹪之加值型网路及呼叫器电信市场。

3.金融服务业方面仍在磋商中。中共同意入会後允许外商银行从事外币交易;也将允许该等银行承作大陆客户的外汇交易。

4.旅游观光业方面,大陆加入WTO後,外国旅馆业者获准无限制进入大陆市场,入会3年後,外国人的持股可以达到百分之百。

5.证券业仍在谘商中,仍然保留现行外资进入大陆资产、债券市场的权利。

6.视听器材仍在磋商中,不过大陆同意在加入WTO後,每年将准许进口至少40部外语片;三年後,允许外资成为电影院的大股东。

7.保险业方面,加入WTO後,人寿保险公司外资持股比例可高达50﹪,加入一年後,提高至51﹪。非人寿保险公司将获准在合资保险中持有51﹪的股份,并可在2年内成立全资的分支机构。

8.医药业方面,中共承诺将医药产品关税降低至其他WTO成员相等的水准,约5.5﹪至6.5﹪。

1.中共曾提出准许外国公司提供基本电信服务,以及允诺开放金融服务业之建议,惟中共让步的幅度不为美国接受。加值型电信业务部份仅开放两个城市之呼叫及行动电话服务,任一项投资仅准许外人拥有20%至30%之股东权及极有限之营运范围。

2.金融服务业方面,仍限制金融服务业设立之家数及地区。加入WTO後10年间,方将考虑放宽外商银行之营业地域及经营人民币业务。

3、允许外3.允许外商以合资方式经营12个观光据点。

4.中共在证券业、视听器材市场方面,尚未进一步承诺。

5.法律服务方面,中共承诺加入WTO後,一年内取消外国律师事务所在大陆设立代表处的地域和数量限制。进一步降低对首席代表职业年限的要求。

6.会计服务方面,中共承诺完全是按照该行业的国际惯例,通过参加大陆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并获得执业资格的外国人,可以成为会计事务所的合夥人,而外国会计事务所可以在大陆发展事务所。

入会议定书及工作小组报告 1.在入会议定书上载入「特别防卫条款」的承诺。

2中共承诺将遵守与贸易有关之投资协定(TRIMs)
,并不得享有开发中国家之过渡期;废止贸易及国际收支平衡相关之限制措施;取消自制率及补偿(offset))规定;国营企业须依据商业之考量进行采购及销售。

允诺在2000年以前取消外汇平衡,自制率等,但仍采行若干与贸易有关之投资限制措施,加强强制外国投资厂商转移技术

(三)朱熔基访美对我及大陆之影响 蔡研究员祯昌、郑专员伟静、高科员家富主稿

  • 访美成效,各界评论不一。
  • 朱熔基在台湾问题上未达预期目标,近程对我无重大影响。
  • 加入WTO对大陆内政造成影响;中共是否调整对美策略有待观察。

朱熔基自4月6日至14日赴美访问。究竟朱氏此行成效如何?对两岸关系有何影响?对大陆造成何种冲击?析陈如後:

1.访美成效─评论不一

朱熔基此次访美有二大目标,一为改善「中」美关系,确保双方关系持续进展;二为就中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与美国达成协议。此次访美之行,各界评价不一。

正面评价:

  • 朱熔基个人魅力成功推销中共发展潜力。美国政、商界领袖及媒体对朱熔基的个人风格多表好感。此行虽不可能把「中」美关系推上新的战略关系,至少令双边关系不再恶化。
  • 有助於1997、1998年柯江两度高峰会议後「中」美高层互访制度化之建立。
  • 中共策略运用成功,「中」美联合声明承诺中共年底前加入WTO,已有基本成果。

负面评价:

  • 朱熔基之民主、人权等价值观与美之期望仍有相当落差,南北战争之引喻失当,予媒体以负面形象(朱熔基胆敢将自己比喻为林肯总统,此乃一个集权统治者对民主的中华民国台湾一大狡诈威胁,波士顿前锋报社论,1999.4.10)。
  • 「中」美之间如人权、TMD等问题之歧见亦未解决(美国仍於4月24日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提案谴责中共人权纪录,惟未获通过)。

有关朱熔基访美,大陆官方及相关媒体体评论,汇整如下表:


2.对我国的影响

(1)近程而言─朱熔基在台湾问题上未达预期目标,对我无重大影响

此次朱熔基访美企图夹带两岸问题。朱熔基在「台湾问题」上要求美国恪遵3个联合公报。据报载,朱熔基与柯林顿总统曾两度密谈,话题触及台湾及战区飞弹防御系统等问题,惟「中」美在这些问题上,仍各说各话,并无交集(中国时报,1999.4.10,p.14)。此外,朱熔基在联合记者会上,对台湾仍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旧调,并以林肯反对独立和分裂为例强调中共不会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显示中共对於解决「台湾问题」有急迫感及凸显其对台「以战逼和」的基本策略。惟柯林顿亦指出两岸关系事实和导致南北战争的事实并不相同,台海问题应以和平方式解决。

朱熔基对美施压并无任何可见之效果。从近期美国国会支持我加入世界卫生组织,乃至美国各界在台湾关系法实施20周年之际,一再强调美应落实台湾关系法精神及维持两岸和平的承诺来看,朱熔基访美在「台湾问题」上并未达预期目标。短期间,美国对台政策不至有所改变,对我亦无重大影响。

(2)远程而言─密切注意台北、华府、北京三边关系发展

对於台北、华府、北京之三角关系,各有不同看法。乐观论者,认为「中」美关系良好,两岸关系得以缓和,对我也有利。悲观论者认为「中」美关系密切,则对我不利。亦有论者认为中共同美国关系过度密切势将压缩我方同美国关系发展空间。但中共同美国关系过度紧张又可能升高中共对我方之敌意。

此次朱熔基访美反映的是「中」美关系有共同的现实利益,但仍有重大基本之矛盾。我应密切注意其双边关系互动,严防牺牲我方利益。另一方面,更应仔细分辨中共经由华府围困台北的策略。

3.对大陆的冲击

  • 加入WTO对内政造成影响

    中共为加入WTO而对美国在市场开放上大幅让步,短期内极可能对中共经济产生冲击,进而影响中共政治和社会稳定。虽然朱熔基的美国之行以及当前对美国的政策,固然获得主张维护「中」美战略关系的江泽民的支持,但未来极可能引发中共内部若干势力的责难。未来「中」美关系是否稳定也将视中共加入WTO後在经济、政治、社会稳定面向上所能承受的冲击程度而定(张雅君,「朱熔基访问美国和加拿大的分析」,国关中心研究报告,p.6 )。

  • 对美政策是否调整有待观察

    朱熔基如期访美,已表明中共亲美派占上风,但中共内部有关对美政策的争论并未结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在共军「人大」代表团的会议上,谈到「中」美间包括台湾问题、新的日美安保条约、西藏问题等8项对立和分歧,并认为「中」美两国不可能关系全面正常化,也不具备基础发展建立建设性战略夥伴关系。争鸣,1999.4.1,p.22)。检讨朱熔基访美成果,才是中共对美政策争论的真正开始(台湾时报,1999.4.20,p.11)。尤其此次朱熔基与李鹏同时出国访问,但大陆媒体却低调处理朱熔基访美的新闻,值得注意。

    近期而言,由於「中」美关系在一轮元首外交和拓展与美国的战略夥伴关系之後,反而出现较大的波折。中共认知:「中」美关系蜜月期结束,未来「中」美关系是持久战,中共应防止美国走向世界超强,国际应维持多极格局。以此次朱熔基访美为起点,中共是否重新调整对美关系,後续发展值予关注。

(四)香港舆论对朱熔基访美之反应 王专员湘如主稿

  • 整体而言,香港媒体对朱氏此行表示肯定。
  • 「中」美无法达成协议主要在於政治因素。
  • 「中」美可望在5月底就大陆加入WTO的问题达成协议。
  • 朱熔基有关台湾的谈话是一大败笔。
  • 大陆加入WTO对香港利多於弊。

1.整体而言,香港媒体对朱氏此行表示肯定

虽然香港媒体在朱熔基行前就不抱乐观的期望,但朱熔基凭藉其个人魅力,得到美方坚定地支持大陆於今年加入WTO的承诺,有效稳定并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故香港媒体一般而言对朱熔基此行可说是褒多於贬。

4月5日至16日之间,香港媒体共刊出40篇重要评论或报导,兹将其对朱氏访美之评价摘录如下:

  • 朱熔基访美虽未竟全功,但能达成联合声明,又为「中国」辩护人权、间谍案等问题,已不枉此行(星岛日报社论,1999.4.12)。
  • 朱熔基这次访美,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美关系大幅下滑的势头,这将有利於亚太地区以至全球和平与稳定,确保亚太经济复苏有一个和平的国际政治环境(明报社评,1999.4.10)。
  • 朱熔基的败笔在於「中国」迄今不容异见,更不开放报禁和党禁,使朱熔基碰到这个问题不得不顾左右而言他(信报社评,1999.4.9)。
  • 朱熔基关於「六四」的说法有所错误。八九年的学生运动,是为了争取民主,但却并非「不讲法律」(张文光,明报评论,1999.4.16)。

2.「中」美无法达成协议主要在於政治因素

近期由於美国国内的反华声浪升高,再加上两国间在人权、贸易逆差、台湾加入TMD、干预南斯拉夫等问题上的冲突,以及明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压力,促使「中」美无法达成全面协议。

  • 真正阻碍美国政府首肯的因素是政治气氛,意即是美国共和党正利用「中国」问题攻击克林顿,企图为明年底的总统选举造势(香港经济日报社评,1999.4.10)。
  • 美国各主要报纸都认为克林顿面临极大的政治风险。如果「中」美没有协议,就很难宣扬克林顿的「中国」政策已经奏效。如果同意「中国」入会,他就必须确保可以获得国会及民间企业界的支持(信报,1999.4.8)。

3.「中」美可望在5月底就大陆加入WTO的问题达成协议

虽然「中」美可望在未来2至3个月内达成共识,但大陆加入世贸组织之後,在短期内必须面对开放市场的压力,使「国有」企业遭受冲击;但长期而言,不仅可以活络「国内」市场,还可以加强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有利於大陆的经济发展。

  • 美国商务部长戴利对於「中」美近期内达成协议充满信心,他预估5月底即可完成(信报,1999.4.16)。
  • 美国之所以愿意支持「中国」加入WTO,正是看重「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并担心一旦错过今年的良机,美国就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明报社评,1999.4.8)。
  • 华盛顿支持「中国」入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如果「中国」的入会问题难以解决,台湾加入WTO也会无限期地受到影响(刘宁荣,信报特稿,1999.4.8)。
  • 即使「中国」在今年内能顺利加入WTO,对「中国」的影响亦只可以说「好坏参半」(明报,1999.4.8)。
  • 「中国」领导人应将加入WTO作为进一步开放的标志,只有在一场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在内的整体改革中,才能真正得到改善(明报社评,1999.4.12)。

4.朱熔基有关台湾的谈话是一大败笔

虽然大陆近期企图「使用美国人能懂的逻辑」来解释其对台政策,但香港传媒认为朱熔基有关台湾的谈话是一大败笔,不仅显示大陆领导人不懂民主政治,亦反映其思想概念仍然非常落伍与陈旧,以致引起台湾当局的强烈反弹。

  • 朱熔基把不同时代、不同情况加以不恰当的类比,在海内外中国人和国际社会中是大大失分(信报社评,1999.4.10)。
  • 「中国」最近设计出的一套向美国社会,间接解释「中国」对台湾不放弃用武力政策的一种新说词,目的是要「使用美国人能懂的逻辑」去解释「中国」政策(阮次山,香港经济日报评论,1999.4.14)。
  • 台湾各界的反应显示,南北战争的譬喻反而让外界对中共在两岸整合问题上的诚意与「平等协商」的诉求,充满更多的怀疑(陈子帛,信报评论,1999.4.16)。
  • 朱熔基有关台湾领导人未能有足够票数当选国家元首的「但书」,是朱熔基这次访美言论中最为明显的「败笔」(陈子帛,信报评论,1999.4.16)。
  • 以这种陈旧落伍的思想观念,及因此反映的各种和台湾民众难有共鸣又无法形成共识的政治心态,正是中共对台政策难於紧密配合及时因应台湾人民实际需求,并日益与台湾客观实际情势严重脱节的真实表现(陈子帛,信报评论,1999.4.16)。
  • 朱熔基引用美国南北战争来表示中共绝不放弃对台动武,此话在台引起了极大之反弹,让两岸渐渐趋缓之情势倒退了一大步(江素惠,信报评论,1999.4.15)。

5.大陆加入「世贸」对香港利多於弊

虽然有论者忧虑大陆加入WTO後,香港的转口贸易可能会受到影响,但目前外资进军大陆恐仍须依赖香港的服务业,促使香港的运输、金融、律师及会计师等行业也随之获利,故大陆加入WTO对香港而言可说是利多於弊。

  • 香港特首董建华表示,「中国」加入WTO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变化,香港亦要开始思索这变化对香港经济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明报,1999.4.10)。
  • 香港工商局长周德熙昨晚指出,港府经济顾问邓广尧将会深入研究刚公布的「中」美联合声明在短、中、长期对香港经济的影响(明报,1999.4.10)。
  • 香港总商会主席翁以登预测,如果「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可带动香港的生产总值上升2到3个百分点(明报,1999.4.5)。
  • 「中」港经贸商会会长李秀恒担心,「中国」一旦加入WTO,可能会影响香港的转口贸易(苹果日报,1999.4.12)。
  • 香港自由党主席田北俊认为,「中国」加入WTO,总体而言,对香港来说是「利多於弊」,甚至可说是「有利无弊」,但大陆贸易自由化为香港所带来的好处,可能需要4至5年时间方可见效(明报,1999.4.12)。

二、中共对胡耀邦忌日高度警戒 粟研究员明德主稿

  • 中共全面封锁胡10周年忌日纪念活动,以防群众抗争乘势而起。
  • 外国媒体批评中共举措,认为大陆社会要求重新评价胡之动向正在兴起。

4月15日为胡耀邦10周年忌日。1981年邓小平推翻毛泽东选择的继承人华国锋,胡曾继之为「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取消党主席职位後,胡改任总书记,仍然是对外代表中共的「第一把手」。1986年大陆发生学潮,胡被责以放纵学生、镇压自由化不力,遭中共党内保守势力逼辞,不到两年即抑郁而终。胡於「文革」後被起用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时,在邓小平支持下,大力平反冤、错、假案,赢得「胡青天」的称誉,在大陆中共党内外都广获好评。胡猝死不久,以北京为中心的广大学生群以「吊胡」为名,掀起空前规模的学生运动,最後以惨绝人寰的「六四」屠杀收场。

自彼时起,中共便奉「稳定压倒一切」为政治圭臬。在唯恐历史重演的心态下,对胡耀邦逝世纪念表现得非常敏感。今年胡忌逢十,而当年激起学生运动狂澜的社会危机因素如贪、腐等变本加厉,且又增加了「国企」职工大量失业及有职而无薪可领等不利於稳定的条件,中共高层遂陷於杯弓蛇影。为避免群众性抗争活动乘势而起,竟对曾居党魁名义6年的胡耀邦10年祭,表现得无丝毫人情。其掌控下的平面及电子传媒,对此一字未提。

胡耀邦墓系在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时推动建立的,位於江西省鄱阳湖畔的「共青城」。中共今年特别下令,禁止胡耀邦遗属及其生前秘书前往祭扫,甚至动用警力,对地偏民寡的胡墓附近通道加以封锁,如临大敌,直到忌日过去,方才撤围。

虽然如此,中共仍未能阻绝大陆民众对胡耀邦的吊念。除各地的民运人士不顾中共禁制,有大小不同的纪念动作外,另有大批民众在中共撤除胡墓周边警力後,络绎前往献花祭奠,数天不绝。

外国传媒对於胡耀邦10周年祭甚为关注。美、法、德、英、日、澳的华语广播,都不止一次播发专条新闻,对中共的过度紧张多持负面评价。法国费加罗报发表专文对中共淡化处理胡忌尖刻讥讽,日本产经新闻则指出胡「在知识分子和学生之中威信仍然很高」,并认为大陆「社会上要求重新评价胡耀邦的动向正在兴起」。

三、大陆全面开展「三讲」整风运动 粟研究员明德主稿

  • 江泽民强力宣示「三讲」为本年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
  • 该波政治整风运动之趋向攸关中共是否走回头路,甚值关注。

江泽民於4月中旬到四川考察时发表一段谈话:「今年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用整风的精神,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集中教育,是今年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大陆传媒随即将江某这一意思强力、广泛传达,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政、军领导机构,迅即遵从江泽民指示,在本单位开展「三讲整风」。这显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团,已扬弃了邓小平「今後不再搞运动」的遗训,重新以毛泽东时代的手段治党、治国。

江泽民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3个口号,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提出来的,其幕僚为他整理成一套具规范性的言论,用以驭下。「讲学习」是江某有感於中共各种、各级干部吃喝唱游逸乐成风,不读书、不看报、不干正事而发;「讲政治」是眼见共干普遍居安不能思危、混淆敌我界线而提出的警愓语;「讲正气」是面对歪门斜道、贪污腐化已成中共干部队伍主流所下针砭。都有张目即见的事实依据,与毛泽东的「运动」多属私心自用或「想当然」有所不同。

同是「整风」,毛式「整风」立足於「破」,江式「整风」著眼於「立」,因而在遂行手段上,前者是狠批狠斗,人为地制造冤错假案;後者则以就事论事的「教育」为主。虽然如此,中共内部热衷於搞「运动」的习惯势力仍有一定基础,「三讲」自不一定能按江泽民的计画进行。负责主持「三讲」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对於「三讲」的进行方法的宣示,便显得煞气甚重,他「要把整风精神贯穿到『三讲』教育全过程」,「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切实开展起来,做到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原则不讲关系,讲党性不讲私情」。中共使用到这一类政治语言,「整风」的手段就一定不是「和风细雨」,至少会部分恢复毛泽东时代的「逼供信」,被「整」到的不会好过。

现在大陆各省、部、军单位,相继成立了「三讲教育联络办公室」,虽然是任务性编组,但是权力甚大,诸如选定「整风」重点对象、核对揭发事实等,都由这个新组织掌控。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三讲」就不是普通的「务虚」活动所能解释。这个「运动」未来的发展趋势,攸关中共是否走回头路,很值得注意观察。

四、大陆有关「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活动 陈研究员力生主稿

  • 大陆各地举行纪念活动。
  • 胡锦涛代替江泽民在纪念大会讲话。
  • 以爱国主义为「五四」核心精神。
  • 纪念不是怀旧而是推进改革。
  • 中共受五四运动之赐。
  • 从「五四」史剧到「六四」悲剧的省思。

(一)北京举行纪念大会

5月4日,北京市举行五四运动80周年纪念大会。纪念大会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联合召开。由共青团第一书记周强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讲话。「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李鹏、朱熔基、李瑞环、李岚清等人出席。原定在纪念大会讲话的是江泽民(辽宁广播电台4月30日消息:5月4日,辽宁大学将组织退休教工、民主党派代表、教工和学生代表,学习江总书记在五四纪念大会的讲话。),今阵前易将,似有压抑「五四」之意。

(二)各省、市、区的应景活动

今年系六四天安门事件10周年,大陆当局忧心纪念「五四」可能刺激「六四」,故由省、市、区党委和大学党、团委有计划的举办各项纪念活动,并在宣传上「统一口径」。摘要如下:

  • 北京大学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

    此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的研讨会,5月1日在北大开幕,北大校长陈佳洱强调北大应发扬「五四」精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

  • 辽宁大学举办一系列文艺活动

    从4月8日至27日,连续举办大型文艺活动,以青年歌曲连贯,歌颂祖国,歌颂改革开放。

  • 湖南理论界举行纪念座谈会

    4月26日,湖南省委党校与共青团省委等单位联合召开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座谈会,与会者表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改革开放做出贡献。

  • 江苏省委举行理论座谈会

    4月29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党校等部门,在南京召开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理论座谈会。省委副书记顾浩讲话,纪念五四,要发扬五四传统,落实今年改革、开放、稳定的各项任务。

(三)胡锦涛讲话及媒体言论要点

  • 胡锦涛强调爱国主义

    胡在纪念大会讲话,肯定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也是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今天继承和发扬五四传统,就是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思想、邓理论,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因为「五四」又是「青年节」,胡锦涛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热情关怀青年,正确引导青年,严格要求青年,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新人」。

  • 新华社表示纪念「五四」不是怀旧

    5月2日,中共喉舌新华社发布专讯说:80年前的五四运动,以救亡图存为目标。现在纪念五四运动,绝不是怀旧,而是要发扬五四精神,推进改革的深入。

  • 人民日报社长谈国情与社会矛盾

    4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长邵泽华题为「纪念五四著眼未来」的文章,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及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纪念五四,关键是要沿著这条道路,做好正在做的事。

(四)「五四」的省思

  • 五四运动的历史定位

    五四运动是抗拒日本侵略的爱国反帝运动,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从知识青年到高级知识分子,从天安门广场延伸到广阔的意识形态领域,蔚成五四运动。当时民主、科学的口号,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奋斗的方向。

  • 中共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五四运动爆发後的两年(1921年,民国10年),中共才诞生。两者并无直接关连。但毛泽东在其「新民主义论」中说:「五四运动是在俄国革命,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说法太离谱,现在已不提了。但如从中共诞生的背景及其发展而言,中共与五四运动也有关系。因为五四运动後的政治环境,使莫斯科共产国际得以派人来华组建它的「中国支部」。因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及西化论冲击,使得马列主义乘虚而入,在文化学术界形成左倾势力。而西化论者,只有民主的口号,并无夺取政权的组织与行动。俄化论者则有中共这个党,就可以实践革命,最後建立了共产政权(1919年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竟藉口驱逐山东胶州湾租界的德人,出兵山东,攻占青岛。1919年4月,大战结束後的巴黎和会,北京政府又居然同意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利益,继续占领青岛。消息传来,举国震惊。5月4日,由北京大学主导的首都各大专院校学生3千余人,从天安门广场出发,游行示威。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学生运动迅速获得全国的支持,迫使北京政府免去亲日官员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并拒签对德和约。这次学生运动胜利结束。在五四之前,北大教授胡适、陈独秀等人,即已提倡白话文、文学革命,到五四发展为新文化运动)。

  • 从「五四」史剧到「六四」悲剧的对照与省思

    今年是五四运动80周年。由於中共一向对「五四」的运用,不能不隆重纪念。但因五四精神民主与科学,跟马列主义有矛盾,跟现实政治有差距,在宣传上甚感困扰。故肯定爱国主义,在民主、科学之上,加上爱国、进步,也算是五四精神的「发展」。又因在「六四」10周年之前,深恐激情的活动触发群众运动,乃由党团组织,策划校园文艺活动,以资控制。从五四到「六四」到今日,今昔对照,令人惊忧。当年的北大校园,并无党委,学术思想的自由,今不如昔。当年的天安门广场示威游行,虽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并未流血,被捕的学生活著回来。而六四天安门广场是什麽情景呢?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民主,而民主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五四史剧到六四悲剧的省思,中华民族确应继承发扬五四精神!

五、险水(Dangerous Waters)─三峡大坝工程(摘译自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999.4.1, pp.38-40) 蔡研究员祯昌主稿

  • 三峡大坝工程所引发的住民徙置问题,曝露出大陆普遍的贪污腐化问题和社会动荡局面,若不遏制,恐祸延子孙。
  • 三峡大坝,一个720亿美元的工程,预估可提高大陆电力总产量10%。为了建造它,大陆将迁徙150万至190万不等的人民,淹没3万公顷的良田和建筑一个660公里长的水库,其面积相当於位在美、加边界的苏必略湖。
  • 社会动荡不安显然是大陆当局最大的隐忧。一位社会学家在1998年访问了四川省境内将被淹没的22县中的5个县。他认为:如果三峡工程未能好好管理,我们将会看到骚动和反抗,甚至会闹革命。
  • 1998年2月,一个以加州柏克莱为基地的环境和人权团体─国际河流电视广播网(The International Rivers Network),揭发四川省万源县有一万名农民上陈3封请愿书给政府,抱怨当地官员强索费用,接受贿赂和扣发赔偿金。请愿书也控诉官员非法登记其亲戚为迁徙户。当地官员又将矛头指向请愿农民的子女们。
  • 大陆官方媒体最近也加入了批评的行列。2月底人民日报刊出了2篇三峡工程焦点问题的报导文章,其范围涵盖金融、土地缩减、政府对安置众多迁徙居民的无能等。大陆知识界的主流刊物─战略与管理(Strategy and Management),最近更刊登了严厉举发三峡工程对社会的潜在伤害和影响之专文。

六、大陆「法轮功」学员中南海请愿事件 张专员丽卿主稿

  • 4月25日,时值「五四」、「六四」前夕的敏感时刻,大陆逾万名「法轮功」学员为争取成立合法群众团体,聚集中南海和平请愿,大陆公安部门高度警戒。
  • 大陆公安部门自1995年起开始严密注意「法轮功」学员的成长规模。辽宁、吉林地区曾发生公安拘捕学员的情事。
  • 「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否认主导4月25日的请愿行动,强调「法轮功」不是宗教教派,他只是教导弟子学习气功,大陆官方对「法轮功」有极大成见,导致他不得不在压力下离开大陆。

据媒体报导,大陆有逾万名的「法轮功」学员在4月25日(星期日)清晨开始,陆续聚集在象徵中共权力核心的中南海外围和平请愿,要求大陆当局「必须正视法轮功的地位」,及「释放在天津遭公安部门扣查的『法轮功』徒众」(香港明报,1999.4.26,A1版)。这次的群众聚集事件是自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据报导,「法轮功」的学员们系以和平的方式向大陆当局请愿,不过,因为人数众多,又适值「六四」前夕的敏感时刻,公安单位无不严阵以待,以防止可能的暴动发生。「法轮功」学员的聚众活动一直到当天深夜才逐渐散离。据称,请愿的学员们认为已经达到向大陆当局「说明以求了解和支持」的目的。

根据4月26日香港明报指出,引发这次和平请愿事件的原因是大陆「中央电视台」和北京青年报日前报导批评「法轮功」学员的文章,并指其宣扬迷信。此外,「天津教育学院」新出版的科技期刊,登载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的一篇文章中表示不赞成青少年练气功。基於此,「法轮功」的学员们从10天前开始透过互联网路和各种管道,对有关报导作出反击,并建议众人上北京请愿。

从资料显示,「法轮功」的创始人李洪志先生1951出生於吉林省长春,1992年起开始大力推广「法轮功」,因为传说依其方法修练可以治病健身,因此学员人数成长得相当快速,据称在大陆的「法轮功」学员已经多达6千万人,数目几乎和中共的党员人数相当。尽管据传「法轮功」的传授原则系强调心性修炼,既非宗教、也没有组织形式,完全是自愿式的义务教功。但是,一些大陆学员对创始人的崇拜已近疯狂,而且形成一股庞大的群众势力,引起大陆当局高度关注,创始人李洪志因为当局的压力早已避居美国。

就事件发生的时间以观,这次的万人聚众事件,适值「五四」80周年和「六四」10周年前夕,政治敏感性特别高,即使「法轮功」学员们的聚众请愿是采和平的方式进行,但仍给大陆公安单位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就群众的动员情形而言,这次大规模请愿活动安排有序、策略得当,未给予大陆当局任何可能镇压的口实,足见幕後组织者的能力(中央社,1999.4.27),而这正是令大陆当局所忧心的。美国纽约时报在4月27日的一篇新闻分析中指出,大陆当局处理此次事件陷於两难的窘境,如果采取行动,则将冒更大的反弹危险;反之,又担心会成为日後类似抗议活动的示范。

在此之前,大陆辽宁、吉林地区时有发生大陆公安以强制手段查抄「法轮功」聚会地点、拘捕学员的情事,反映出大陆当局未能正视社会问题的鸵鸟心态,及漠视人民基本权利的态度。

陆「法 轮 功」事件大事纪

时间 内容
1992年 李洪志(1951年生於吉林省长春)在大陆创立「法轮功」,并公开推广「法轮功」。据大陆公安部门和「国家体育总局」保守估计,目前大陆的「法轮功」学员至少有3、4千万人。但一般认为应该有6千万至1亿人。
1993年 「法轮功」北京办事处曾多次向大陆当局申请成为合法群众团体,但都未获批准,令信徒感到缺乏法令保障。
1995年 ?大陆「杭州市政府」首次禁止「法轮功」的公开传播活动,官方媒体也多次报导「法轮功」会员走火入魔的消息。

?「法轮功」学员如滚雪球般暴增的徒众人数,引起大陆当局侧目。创始人李洪志受到大陆官方的压力已隐匿行踪,据报导,李员在本年转往美国定居(但亦有报导指出李员系於1998年初移民美国),并以纽约为据点,广为传授「法轮功」。

1996年 ?大陆公安部门将「法轮功」定为邪教。

?10月12日李洪志在美国休士顿举行公开演讲,据报导,李员具有休士顿市荣誉市民与亲善大使的身份。其著作被翻译成7国语言,在美国、澳洲、加拿大、欧洲、奥地利等地都有传功组织。

1997年 ?大陆公安部发出内部通知,要求严密监控「法轮功」派的发展,各出版社不得出版介绍「法轮功」的书籍。

?本年曾发生辽宁、吉林等地「法轮功」辅导员的家及部分练功点被公安人员查抄,部分信徒遭拘留。

1998年 ? 本年曾发生大陆「法轮功」学员为抗议大陆媒体报导该派为迷信组织,发动学员包围「北京电视台」、健康日报。

?本年下半年,百名练「法轮功」而受益的大陆党政军退休干部,集体联名上书中共总书纪江泽民,要求公安部门停止迫害人权的举动,允许「法轮功」注册为正式的群众团体。

1999年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2月号介绍「法轮功」,称其为现代版气功。

?3月27、28日李洪志於美国纽约曼哈坦举行二场「法轮大法修练心得交流大会」,盛况空前。

? 4月间中共「中央电视台」和北京青年报报导批评「法轮功」学员的文章,并指其宣扬迷信。

? 4月间「天津教育学院」出版的科技期刊,登载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不赞成青少年练气功,批评「法轮功」为封建迷信。

? 4月18日起连续6天,一群「法轮功」学员为抗议「天津教育学院」出版的科技杂志中登载何祚庥撰写批评「法轮功」的文章,在「天津教育学院」外静坐,4月23日大陆公安部门将静坐群众驱散。

? 4月24日前述被驱散的群众转往「天津市委」大门前抗议,约有50人遭到公安逮捕。

? 4月25日清晨开始,逾万名的「法轮功」学员在中南海集结和平请愿,大陆公安当局高度戒备。聚众活动直到当晚深夜12点左右散离。

? 4月25日中共「国家运动管理局」主管气功的官员王凯表示,政府正在探讨「法轮功」的情形,但尚未就该派别是否可以做为气功支派做出结论。由於传言李洪志自称是来凡间解救受到科技毒害的群众,具有预知人类未来的神秘力量等语,因此,大陆当局时常指控这个派别经常散播封建时代的迷信。

? 4月26日大陆当局仍加强中南海地区的安全戒备。

? 4月26日「国务院」一名发言人指出:「昨天部分信众在中南海外发动静坐,『国务院』领导阶层已派员展开说服和劝阻工作。」「据我们所知,对於气功和健身活动,各级政府从未加以禁止」。「国家宗教事务局」则拒绝说明大陆当局是否认定「法轮功」为合法教派,并将认定的责任推给公安部,而公安部在被询问到此一问题时则表示「对此事不太了解」。可看出大陆当局各部门对此事相互推诿的态度。

?据4月27日中国时报报导,李洪志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时否认周日的请愿事件是其发动,并一再否认他所创建的「法轮功」是个宗教教派。他无奈的表示,外界,特别是大陆官方对「法轮功」有极大的成见,导致他不得不在压力下离开大陆。

?据中央通讯社4月27日引述香港明报报导指出,中共高层於前晚向有关部门传达江泽民有关处理此次的3点指示:中央对气功没有说过反对,没有下令禁止;此事件是大陆「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的文章引起的,今後仍然允许争论,不应禁止;对於在中南海静坐的方式要反对。

?中央通讯社4月27日引述香港明报报导指出,北京有关部门已针对此次事件做成四点结论,认为这是公安部门的失职,而且不排除该组织有境外背景的可能。4点结论为:1.这次有超过1万人在事先有组织的情形下,一夜之间包围中南海,而公安部门事先竟毫无所悉,这样的失职今後必须警惕。2.目前正值「六四」10周年前的敏感时刻,类似事很容易令人联想起群众性自发运动,如困处理不当很容易激发矛盾,影响社会稳定。3.不可低估具有宗教色彩组织的号力,今後必须加强研究和防范。4.由於法轮功的最高领导人和总部均在国外,这次行动应获其准许,因此不排除该组织有境外背景的可能。

?由於大陆各主要媒体已接获指示不得报导此事,因此包括人民日报等各主要报纸对此事只字未提。新华社也迟至4月27日简单的提及当局已认真听取意见,进行说服工作。希望人民能珍惜现有局面,维护社会稳定。

?据4月28日联合报报导,「法轮功」信徒示威当天,中共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和「国务院信访办」官员,在和法轮功推选的谈判代表谈判时,对手竟是「监察部」的一名官员。据报导,中共已逮捕4名主导此次请愿行的「法轮功」学员。

资料来源:本会综合整理。

七、王水泊动画角逐奥斯卡──「天安门上太阳升」 陈专门委员会英主稿

  • 定居於加拿大的大陆画家王水泊花费4年时间摄制的动画纪录片「天安门上太阳升」,获提名1999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
  • 30分钟的影片,由他的家庭背景与成长心路历程,反映中国纷乱的现代史;同时本片也是他对共产主义幻灭的故事。目的在於,让西方人了解他们那一代成长的过程与付出的代价。
  • 影片的画作、旁白与编导全不假他人之手,不仅风格独特,也尽显其充满创造力的绘画才华与细腻丰沛的感情。本片能获奥斯卡提名,政治同情具有一定的作用。
  • 王表示:「对我们这一代而言,天安门事件永远是一个噩梦,是理想的幻灭,心境上造成很大的变化」,现在「看著众多人口与文盲率,中国尚未准备好民主」。

定居於加拿大的大陆画家王水泊花费4年时间摄制的动画纪录片「天安门上太阳升」,获提名1999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本片是王水泊的第一部影片,如同刚出道的导演,以极大的野心选择难以处理的主题来拍摄,他将大陆纷乱的现代史,以自传的形式浓缩为仅仅30分钟的影片;影片超越政治,是迷人且感性的故事,描述他的家庭背景与成长心路历程,同时也是对共产主义幻灭的故事。至於拍片的动机并非特别纪念天安门事件10周年,而是「想透过我那一代人对天安门广场这个伟大且神圣地方的感情,让西方人了解我们成长的过程与付出的代价」(王水泊接受联合报记者访问时表示)。

王水泊在毛泽东领导的文化大革命时代成长,曾是红卫兵与共产党员,後来对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中国作的结论是,它与中共试图建造的理想社会差距太大。1989年的屠杀并没有亲眼看见,但是听得到枪声,在影片中他说:那是我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天。事件後4个月即与妻子前往加拿大蒙特利尔定居。「对我们这一代而言,天安门事件永远是一个噩梦,是理想的幻灭,心境上造成很大的变化」(王水泊接受联合报记者访问时表示)。

影片的画作、旁白与编导全不假他人之手,打破了纪录片以人物访问穿插纪录片镜头的传统,不仅风格独特,也尽显其充满创造力的绘画才华与细腻丰沛的感情,这是采纳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建议创作更个人化作品的结果(加拿大国家电影局资助47万元加币拍摄本片)。他灵巧地运用家庭式黑白摄影机、动画制作与绘图,展现其艺术上的技巧。他的动画是戏谑的(毛泽东开始演唱山姆叔叔著名的「我需要你」姿势)、令人不安的(中日战争时一位妇女遭日军强暴);他同时有效地改造了世界见证的或想像的感人场景(一位士兵向看不到的天安门示威者开枪,以及自由女神像倒在地上)。

本片能获奥斯卡提名,政治同情具有一定的作用。1989年在天安门的大陆民主运动赢得许多美国人的同情与支持;对影剧学院而言,有什麽比认定谁有罪更好的方式,来注记大屠杀的10周年?

时间和距离缓和了王水泊情绪,他现在把时间分派在加拿大与他的祖国,「看著众多人口与文盲率,中国尚未准备好民主」。许多人可能不同意,但是由「天安门上太阳升」提出的历史观点来看,这个论题再度开放讨论。

参考资料

1.联合报,1999.3.23.,14版。

2.Time, 1999.3.2., p.56。

贰、两岸关系

一、本会与政大中山所合办「大陆改革廿年: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 叶专员非比主稿

本会与国立政治大学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於88年4月8至9日假台北圆山大饭店,共同举办「大陆改革廿年: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

这项为期两天的研讨会除邀请国内学者专家300余位参加外,并请美国、韩国、澳洲等地对中国大陆问题研究素负盛名之专家学者20余位共襄盛举,如: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雷根政府任内国防部助理次长)、何汉理(Harry Harding,美国乔治华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院长)、迪默(Lowell Dittmer,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政治系教授)等。海外学者并於4月7日下午晋见 李总统,就两岸议题交换意见。

会议针对大陆20年以来之经改、政改走向、社会发展、中央与地方关系、解放军政治角色、对外关系及两岸互动新形势等各方面,进行探讨与评估。由李资政国鼎开幕演说,并分别邀请何汉理及本会苏主委发表午餐演讲。苏主委讲题为「中国大陆的两种面貌」,阐述大陆之对内改革产生了许多有活力的机制,惟其对外政策仍然维持「自我中心」的僵化立场。若遽尔认定大陆改革之内在风貌即为外在风貌,恐将高估中共之善意,低估其执行对外政策的意志力。面对此种对外作为,真正有效的政策恐怕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倘中共对我展现善意,我就会投桃报李,惟倘中共对我施压,我就会抵抗。

大陆的改革进程对其跨世纪政经发展动向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会希望藉由类似的研讨会,汇集海、内外意见,共同关注此一议题。

二、近期「民众对当前两岸关系之看法」民意调查结果 江专员仕德主稿

  • 大多数(57.2﹪)的民众认为「辜汪会晤」後,两岸关系没有改变。
  • 大多数(64%)的民众对於海协会汪道涵会长来访的时间表示无所谓。
  • 相对多数(39.2﹪)的民众赞成海协会汪道涵会长来台访问这件事本身就是代表两岸关系的进步。
  • 相对多数(36.0%)的民众认为政府开放两岸民间交流的速度「刚好」,有15.6%的民众认为「太快」。
  • 大多数(61.8%)的民众认为政府对台商去大陆投资的限制应该较严格一些。
  • 有45.4﹪的民众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比率是12.7%,两者的比率与上次(87.10)调查结果相当;而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比率则由38%降为36.9﹪。
  • 主张广义维持现状(包括「维持现状,看情形再决定独立或统一」、「维持现状,以後走向统一」、「维持现状,以後走向独立」、「永远维持现状」)的民众仍占绝大多数(80.6﹪)。
  • 倾向维持现状(含「维持现状,看情形再决定独立或统一」、「永远维持现状」)占大多数(54.5%);倾向统一(17.3%,含「尽快统一」及「维持现状,以後走向统一」)的比率超过倾向独立(15.5%,含「尽快宣布独立」及「维持现状,以後走向独立」)的比率,与前3次的调查结果相比,有上升的趋势。

(一)调查背景与方法

为了解去(87)年10月14日辜汪会晤後,民众对两岸关系发展及大陆海协会汪道涵会长来台的看法,本会特委托中正大学政治学系民意调查研究组於3月28日至4月1日,以电话访问台湾地区20岁至69岁之成年民众,共完成1,112个有效样本,在95%的信赖度下,抽样误差在2.94%左右。

(二)主要发现

  • 民众的统独立场

    主张广义维持现状(包括「维持现状,看情形再决定独立或统一」、「维持现状,以後走向统一」、「维持现状,以後走向独立」、「永远维持现状」)的民众仍占绝大多数(80.6﹪)。历次调查结果大体维持在八成左右。

    主张「维持现状,看情形再决定独立或统一」是6种意见里的最大多数(占34.8﹪);主张「永远维持现状」者占19.7﹪,则比上次高出2个百分点。

    此外,倾向统一(17.3%,含「尽快统一」及「维持现状,以後走向统一」)的比率超过倾向独立(15.5%,含「尽快宣布独立」及「维持现状,以後走向独立」)的比率,与前3次的调查结果相比,有上升的趋势。

  • 民众的自我认同

    有关民众对自我认同的看法,有45.4﹪的民众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有36.9﹪的民众认为自己是「台湾人」,有12.7﹪的民众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与上次调查结果比较,自认是「台湾人」的比率略降。

  • 民众认知大陆对我敌意

    有63.6﹪的民众认为大陆当局对我政府是不友善的(含「非常不友善」和「不友善」);有47.5﹪的民众认为大陆当局对我人民是不友善的(含「非常不友善」和「不友善」)。

  • 对於「辜汪会晤」後两岸情势的看法

    对於去年10月「辜汪会晤」後两岸关系的发展,有57.2%的民众认为没有变化,有12.1%的民众认为变得比较缓和,有6.8%的民众认为变得比较紧张。

  • 对於「海协会汪道涵会长来访」的看法

    有39.2%的民众赞成(含「非常赞成」和「赞成」)「海协会汪道涵会长来访本身就是代表两岸关系的进步」的说法,有36.2%的民众不赞成(含「不赞成」和「非常不赞成」)。

    至於汪道涵来访的时机,大多数(64%)的民众表示无所谓;与辜振甫先生对话的议题,有49.7%的民众赞成从容易的议题(例如台商投资保障、两岸合作打击犯罪等)开始进行协商。
     
  • 对两岸经贸交流与「直航」的看法

    有34%的民众认为目前两岸经贸交流的速度刚好;有26.4%的民众认为太快;有12.9%的民众认为太慢。

    对於政府对台商去大陆投资的限制,有61.8%的民众认为应该严格一些;有14.7%的民众认为应该放松一些;有3.2%的民众认为应该维持现状;另有3.9%的民众表示看情形。

    关於两岸直接通航问题,有72.7%的民众认为应该有条件开放;仅有10.6%认为应该无条件开放。

  • 外交和两岸关系之优先性

    对於发展外交和两岸关系之优先性,有29.3%的民众认为「发展台湾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比较重要;而认为「发展两岸关系」比较重要的比率为25.2%。认为二者「一样重要」的比率为19.8%;另有25.7%的民众无反应(很难说、无意见、不知道或拒答)。此外,当问及如果发展外交关系会造成两岸关系的紧张时,仍有高达62%的民众赞成继续发展外交关系,基本上延续过去的走向。

  • 对两岸交流速度的看法

    有关政府开放两岸民间交流的速度,有36%的民众认为「刚好」,有15.6%的民众认为「太快」,有13.1%的民众认为「太慢」,有35.3%的民众无反应(很难说、无意见、不知道或拒答)。与上次调查结果比较,无反应的比率明显上升。

  • 对中共提出「一国两制」的看法

    对於中共提出「一国两制」解决两岸问题的主张,有72.9%的民众表示不赞成,只有9.1%的民众表示赞成。与80年1月以来多次的调查结果相当,显示民众对此一问题,长期以来均维持一致的看法。

参、大陆工作

一、本会委员会议通过「大陆地区出版品电影片录影节目广播电视节目进入台湾地区或在台湾地区发行制作播映许可办法」部分条文修正案 余专员康宁主稿

  • 日後大陆出版品范围将采列举方式。
  • 放宽大陆地区杂志可来台展览。

本会於88年4月26日召开第98次委员会议,讨论通过行政院新闻局研拟的「大陆地区出版品电影片录影节目广播电视节目进入台湾地区或在台湾地区发行制作播映许可办法」部分条文修正案,日後将以列举方式明定大陆地区出版品的种类,包含新闻纸(报纸、通讯稿)、杂志、图书及有声出版品;另为促进两岸资讯交流,进一步放宽大陆地区杂志经主管机关许可後可来台展览。此外,「卫星广播电视法」及「有线广播电视法」亦於日前发布施行,本办法对广播电视节目之定义也一并修正。

「出版法」业於今年1月25日经总统令公告废止,原出版法中有关出版品定义、主管机关等相关条文均同时停止适用。87年10月9日行政院裁示,出版法废止後行政院新闻局仍为大陆地区出版品之主管机关,然为避免前述许可办法其他条文适用性发生疑义,仍有必要做适当之修正。

本次修正,主要是将出版品定义改采列举方式明订其规范种类,并以社会通称之「有声出版品」取代原「发音片」,同时删除定义不明之「其他出版品」。至於新闻纸、杂志、图书、有声出版品等之界定,可参考「行政院新闻局辅导出版事业办法」中的规定,而新兴以光碟片为载体之出版物品亦将以出版品视之(依其呈现性质归类於各类出版品项下规范)。

二、学界重视「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活动 张专员丽卿主稿

  • 跨世纪前两岸三地学术界人士齐聚一堂展望「五四」精神,别具历史意义。
  • 大陆方面核准学者来台手续冗长繁琐,造成主办单位极大困扰。
  • 大陆需借助「五四」精神加速现代化,台湾方面已经超越「五四」,「後五四」议题有待发掘。

本会中华发展基金为增进两岸学术交流,委托国立政治大学办理「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已於4月24、25日,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举行。此次与会研讨、评论的两岸三地及海外学者约40余人,共发表34篇学术论文,而据主办单位统计,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人士多达200余人,可见学术界对此次活动的重视。

由於此次应邀来台的12位大陆学者於会议前3天突然告知因故无法参加,造成主办单位极大的困扰,後经过不断地沟通协调,大陆学者终於在4月24日全数抵台,出席参加25日的研讨会。这次学术会议发表的论文主题包括:民主议题、女权运动、五四人物、知识分子角色、新文化运动等,反映了五四思潮多样丰富的面貌,与会的学者专家横跨老、中、青三代,在文章评论与问题提问过程中,虽然见解不尽一致,但都能以学术包容的态度,了解彼此的观点、交换研究的心得。

会议开幕式由张国策顾问京育以贵宾身份莅会致词,张顾问肯定这次会议的学术价值,并指出五四运动带来了中国文化从表达形式到文化内涵的变迁,这些变迁,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各个环节,而五四运动所辩论的核心议题,也是当前两岸中国人所深思的主题,即中国前途及中国发展道路的抉择。现今两岸於制度上的良性竞争,更使得这项议题的讨论别具意义。中央研究院张灏院士以「五四思想与启蒙心态-五四研究的几点省思与发展」为题发表专题演讲,从「五四思想复杂性」、「五四思想中的启蒙心态及其扩展」、「启蒙心态与中国传统的关系」、及「五四思想与转型时代」4大方向提出讨论,为研讨会揭开序幕。

此次研讨会议中对於「五四」与中国民主发展课题的讨论相当热烈。政治大学中山所高永光教授认为,台湾民主发展已经超越了「五四」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朱宗震研究员认为,士大夫传统限缩了「五四」知青民主观念的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天石研究员认为,目前大陆学界和思想界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但前提必须是结合时代的背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吕芳上所长认为,台湾对「五四」的关注较少,那是因为台湾已经超越「五四」,他认为由「五四」时期延申至1980年代的「後五四时期」仍有诸多探讨的空间。

这次与会研讨的台湾学者有中央研究院张玉法院士、东海大学吕士朋教授、政大历史系胡春惠教授等,大陆学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天石研究员、「广州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等,海外学者有香港中文大学金观涛教授、美国维琴尼亚大学汪荣祖教授、韩国延世大学白永瑞教授、日本广岛大学的小池圣一教授等人。在综合座谈中,学者们除了交换意见之外,也肯定了这次研讨会的历史与学术意义,期许在「五四」九十周年时能够再举办这样的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