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1999年02月

壹、大陆情势

一、大陆经济成长数据真实性之探讨

西方学者表示,大陆公布去年7.8﹪的经济成长率,是基於政治上的考量而伪造的,并不具可信度;而真实数据则不得而知。

大陆「国家统计局」局长刘洪坦承,大陆所使用的统计方法落後且不够周延;统计数据普遍存在著夸大灌水、虚报浮夸的现象。

大陆统计数字灌水的现象之所以如此严重,其真正原因恐怕出於大陆固有的政治文化。去年大陆当局全力动员「保八」,地方政府为求表现,自然可能旧态复萌,大肆造假。

大陆当局订定今年经济成长率为7﹪;大陆知名经济学者则认为应可达到7.6﹪。但其经济情势之後续发展,仍需进一步密切观察。

(一)西方学者之观点

大陆当局於去年倾全力拉抬GDP成长率於8﹪以上,据「国家统计局」初步估计去年GDP成长率为7.8﹪,「保八」的目标已告失败。但大陆当局所公布的7.8﹪GDP成长率数字是否可信?其中有无灌水之嫌?乃为一相当值得探讨的课题。

据西方学者表示,大陆当局所公布的7.8﹪经济成长率数字,无庸置疑乃是基於政治上的考量而伪造的。根据大陆「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数字,去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6.6﹪,而其零售价格指数(RPI)却较去年同期下降2.5﹪,货运量也仅持平甚至下跌,这其间显然并不合理。再者1-11月的电力产出仅增加2.6﹪,按常理,一个国家的经济成长速度应该不可能高达其电力产量增长率的3倍之多。惟一合理的解释是,由於大陆所发布的电力产出数据并不包括500仟瓦以下的小型发电厂电力产量(此种小型发电厂目前在大陆急速增加),因此电力产出可能低估。此外,由於大陆目前正逐渐淘汰非常耗能的老旧俄式产业(如冶炼业、金属工业等),因此大陆产业每单位产出所耗用的能源自然减少,故大陆所发布的经济成长数据高於其电力产量增加数据(The Economist, 1999,1,9)。即使如此,由於GDP成长数据与其电力产出数据实在相差太大(前者高达後者3倍之多),其中疑点甚多,可见大陆统计方法有严重疏漏之处。

另据国际货币基金会(IMF)於1998年12月所公布的一项报告指出,大陆1998年的经济成长率应为7.2﹪,且比较经济成长率、工业产值与电力使用量、内陆运输支出等数字,大陆1978-1995年所公布的经济成长数据,可能高估了1-2个百分点,因此1998年大陆实际经济成长率,可能比7.2﹪为低(7.2﹪乃国际货币基金会根据大陆当局的数据所推估出的数字)(联合报,1998,12,23)。而经济学人则认为大陆的成长数字大约灌水了1-3个百分点,但正确的数据则无法得知。由此可知,西方观察家普遍对大陆所发布的经济统计数据抱持高度存疑的态度。

(二)统计方法落後、统计数据混乱

大陆各地方政府在统计技巧及品质上均有所欠缺,且所发布的生产统计数据普遍有夸大之嫌。由於大陆各地方政府所上报的数据都是名目数字,「国家统计局」虽要求实际数字(即经过通货膨胀指数调整後的数据),但地方政府并无此计算能力;「国家统计局」只好采用国营企业的通货膨胀指数做为基数。然而国营企业的通货膨胀指数也是经过压低,以凸显其产出绩效。因此,「中央政府」虽知道地方政府统计方法不够周延,却也无从得知正确的数据,惟一能做的便是:取一个低於各省上报的数据,做为全国经济成长率,上述情况在去年全「国」动员「保八」时特别明显。由此可知大陆「中央政府」亦不信任地方的统计数字,宁愿相信「中央政府」一些统计抽样调查,惟「国家统计局」却不打算花费这笔调查经费。目前大陆当局内部对於统计数据并无一致的认知,呈现混乱的现象(The Economist, 1999,1,9)。

(三)「保八失败」,朱熔基威信受损

在大陆当局全力「保八」的要求下,地方政府夸大、造假的风气盛行。去年12月上旬於北京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中,有30多个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向「国务院」上报的经济成长数据超过8﹪,上海、广东甚至超过10﹪。对於各「地方诸侯」的「层层往上骗,一直骗到『国务院』」的做法,「总理」朱熔基即质疑「上报的经济成长数据都超过10﹪,但能源、煤炭、电力、钢材、原材料等都没有相对增长,经济成长数据是怎麽来的?」他认为这种虚假的8﹪经济成长率「中央」不能要,不能助长讲假话歪风。朱熔基并确认在「国家统计局」的核实下,1998年大陆的经济成长率应为7.8﹪,略低於年初的目标;1999年的经济成长率应订为7﹪,保七争八。朱熔基并要求各地方政府要紮紮实实促进经济发展,不要再搞浮夸风(工商时报,1998,12,17;星岛日报,1998,12,17;中央日报,1999,1,19)。可见大陆去年统计数据「造假」情况相当严重,可说是自「大跃进」以来,官方所发布的统计数字争议性最大的一次,连朱熔基都深表怀疑而出面更正。另一方面,由於「保八」失败,朱熔基的领导威信也受到了折损。

(四)统计数据灌水之真正原因

大陆去年统计数字灌水的现象之所以如此严重,其真正原因恐怕出於大陆固有的政治文化。自1958年以来,经历了「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大陆人民为求自保,「说假话」早已习以为常;在去年大陆当局全力动员「保八」的情形下,地方政府为求表现,自然可能旧态复萌,大肆造假。但若深入探讨,「国家统计局」所发布的7.8﹪经济成长数字是否可靠,也是一大疑问,华盛顿邮报的评估是4﹪,亚洲开发银行的评估则不超过6﹪,而了解内情的北京经济学者则指1998年大陆实际经济成长率是7.2﹪(中央日报,1999,1,19)。因此大陆「中央政府」有可能为了保持外商投资信心,维持社会人心安定,而伪造经济成长数据。总之,在大陆内部众说纷纭,并且西方学者对大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高度怀疑之际,大陆去年真实经济成长率为何,恐怕为一难解之谜。

(五)「国家统计局」局长坦承统计工作造假浮报

实际上,连大陆当局也承认大陆统计数据造假情形非常普遍且严重。「国家统计局局长」刘洪坦承,大陆的统计工作,已经难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全貌,而且抵御干扰的能力也较差,普遍存在著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情况,有些地区统计数据夸大掺水,不符合实际情况。由於目前大陆采取的统计方法主要是基层单位填报,层层汇总上报的全面统计报表形式。因此,基於部门和个人利益等因素,干扰统计数据的行为时常发生。「国家统计局」表示,未来将逐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与国际惯例接轨。今年大陆将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区,在年销售额人民币500万元以下的工业、小型和个体批发零售商及餐饮业中,推行抽样调查。3年後,大陆将在主要的专业统计领域中,运用同样的统计方法。同时,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国家统计局」已拟定了实施办法,要求「国家」及省级统计局对下级统计部门报送的统计指标数据质量进行评估,重点是加强对「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增长速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等重要统计指标的评估,以杜绝干扰统计数据的情况发生。可见连大陆当局都已承认伪造统计数据之普遍,已严重伤害了大陆当局的形象及信誉,而著手规划改革(经济日报,1999,1,26)。

(六)结论

纵然大陆去年的实际经济成长率极可能较8﹪的目标低1-3个百分点,但相较於其他遭受金融风暴严重危害的亚洲国家,大陆经济情势仍可算平稳。就大陆今年经济展望而言,其进出口贸易总额於去年呈现15年以来第一次衰退,由於国际经济景气依然低迷,预估大陆今年的进出口增长可能接近於0,亦即大陆今年的GDP成长已无法靠外贸来拉动。加以大陆今年「国企」下岗职工持续增加,失业率可能达新高(据估计,大陆今年的城市失业率将达11﹪),人民对经济前景看法悲观,消费行为趋於保守。在内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财政部长」项怀诚表示今年仍将采行积极性的财政政策及适当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提振经济成长,预计能使今年的经济成长率增长1-2个百分点,完成7﹪的增长目标。大陆知名的经济学者(如董辅礽、厉以宁、萧灼基等)认为,今年的经济成长率应可达7.6﹪,高於「当局」估计的7﹪(工商时报,1999,1,19)。惟如前所述,大陆统计数据浮报造假严重,再加「国」内外种种不利因素,大陆经济情势之後续发展,仍需进一步密切观察。 (经济处李副研究员俊昇主稿)

1998年大陆经济成长之各方观点

机构 大陆「国家统计局」 经济学人 国际货币基金会(IMF) 华盛顿邮报 亚洲开发银行
估计数据 7.8﹪ (较7.8﹪低1-3个百分点) (较7.2﹪低1-2个百分点) 4﹪ 不超过6﹪
理由 (1)出口与外商投资金额减少,惟其占GDP比重小,影响不大。

(2)加强基础建设投资,扩大内需,已见成效。

(3)「国企」改革及金融体系重整进度虽减缓,但仍继续进行。

(1)经济成长率、工业产值与电力使用量、内陆运输支出等数据不成比例。

(2)大陆潜藏性债务高,外债总数应远高於其帐面债务。

(3)大陆外贸衰退,人民币存在贬值压力。

(1)经济成长数据存在灌水现象。

(2)「国企」改革与金融体系问题丛生,政经风险升高。

(3)大陆失业率高涨,明年将达失业高峰。

(1)大陆官僚体系贪污腐败严重。

(2)「国企」改革已陷入瓶颈,进退不得。

(3)大陆「国」有商业银行坏帐严重,在技术上早已达破产程度。

(1)大陆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可能有许多重复投资,浪费无效率的现象。

(2)大陆外商投资金额今年可能减少,前景展望不甚乐观,

资料来源:主稿人综合整理。

「达赖喇嘛:我随时准备与『中国』交谈」
-摘译自时代杂志Tim McGirk 对达赖喇嘛专访。TIME,1999.1.18,p.21
达赖喇嘛1998年11月在白宫与柯林顿总统短暂唔面,这事件提高人们对於北京领导人最终得於这位流亡的西藏精神领袖会面的期望;但是北京终究并未与达赖对话。
TIME:为什麽中共领导人改变心意?
达赖:最近他们政府对於异议人士和民主运动的整体政策已较前强硬,可能是强硬派的影响力上昇所致。
TIME:江泽民应为这件事负责吗?
达赖:我们知道中共政治局中对西藏的态度分为温和及较强硬两派。
TIME:下一步要怎麽做?如何说服中共领导人与您交谈是无害的?
达赖:我完全支持以中庸之道寻求西藏自治,此一政策有助达成「中国」稳定与领土完整;这是对寻求独立者的有效反制。
TIME:您觉得「中国」人民失去那方面的价值观?
达赖:人们心中只有金钱,到处都见贪污和丑闻;「中国」人民说道:假如制止贪污,则中国共产党会亡;假如不能制止贪污,则「中国」会亡。
TIME:报导显示新一波镇压行动已在西藏展开,对於那些被迫扬弃您作为神领袖的信徒们,您有什麽建议?
达赖:那就扬弃我吧!我不希望他们遭受任何的迫害,尤其是肉体的折磨。
TIME:为什麽北京的领导人会那麽畏惧您?
达赖:(大笑,并摇头!)我不知道,他们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真理并不站在他们那一边。
(企划处华科长士杰摘译)

二、大陆当局采取严厉打击措施,加强防制内部动乱

由於多重历史周年纪念,1999年是大陆情势走向的关键年

大陆政治、社会处於实质及潜在的不稳定状态

江泽民要求「要把任何不稳定的因素,都坚决消灭在萌芽状态」

1999年,是大陆政治、社会的敏感年,也是大陆情势走向最为关键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有几个重要的纪念日。在3月,是西藏反共抗暴事件发生40周年及西藏戒严10周年;5月,是「五四」运动80周年;6月,是天安门「六四」事件10周年;10月,是中共「建国」50周年;而澳门也在今年将回归大陆。过去每当重大纪念日,常在大陆引起动乱。因此,江泽民在去年12月召开之政法会议上指出:「确保『中国』秩序是『中国』政府1999年的首要任务」。在这一年,不能忘记「稳定压倒一切」的这个原则。基於这个原则,要求政法部门要坚决镇压任何对共产党统治的挑战,要把任何不稳定的因素,都坚决消灭在萌芽状态,并警惕国际及国内敌对势力之渗透颠覆与分裂活动(澳洲电台,1998.12.24;加拿大电台,1999.1.6)。

江泽民认为,影响大陆政治、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3(法国国际电台,1999.1.10):

一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分化和西化中国的企图」

所谓「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活动,包括:

「有外部敌对势力作後台,在内地成立反对现行社会制度、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团体和地下组织」。主要即指大陆民间组党活动。

「外国反中共宗教组织,打著宗教信仰自由的幌子,到内地宗教界制造政治事件,引发国际上的关注」。

「外国敌对势力在边远地区策划、挑动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制造动乱、暴乱事件。」主要在新疆、西藏地区。

「流亡海外一批所谓『民运』人士,藉外国势力支持下搞闯关、闯境,制造国际事件」(动向,1998.9月,p.26)。

二是「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所谓「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因素,包括:「暴力犯罪」、「毒品犯罪」、「经济犯罪」及窃盗、抢劫等项(新华社,1999.1.9)。

三是「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存在」

所谓「人民内部矛盾」,包括:

「农民对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收购农产品打白条等不满,引起动乱」。

「城市『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後得不到安排,生活困苦,或强制性地对职工搞提早退休、变相减压工资」,因而游行、示威,上访,爆发动乱。

「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的特权、官僚、腐败,激发民愤,引起民众抗争」(动向,1998.5月,p.26)。

为防制内部动乱发生,大陆当局高层除一再强调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加强干部危机意识外,并采取下列措施:

中共中央特成立「整顿国事临时领导小组」,由江泽民任组长,其任务为加强1999年社会安定及对抗外国渗透(法国电台,1998.12.30)。

下发文件,要求各省市须定期就劳工动乱、地下组织及反中央活动提出报告(法国电台,1998.12.27)。

12月1 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武警部队「关於使用、动用武器装备打击、处置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暴力破坏、武装颠覆活动」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关於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文指出:「出版物中载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或者煽动颠覆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并予以出版、印刷、复制、发行、传播的,将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以煽动分裂国家罪、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定罪处罚」。并从1998年12月23日开始实施(法国电台,1998.12.27)。

要求严厉打击「国内外敌人」及工农动乱,「绝不手软」。

据报导,近2、3个月来,大陆当局已经逮捕了从事组党活动的30多名异议份子,拘捕了好几十名教会领袖,把民运领袖徐文立、秦永敏、王有才等判处重刑,整肃报刊,并对电影导演、歌星和电脑软件发行人定下严格规定,甚至对媒体提出警告,绝不容许涉及「六四」的「资产阶级分子」的言词和文字见诸报导。而对工、农抗争引起严重冲突,更不惜调派解放军强力镇压(美国之音,1998.12.28;中国时报,1999.1.21)。这与过去的「严打」,犹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陆实质及潜在之不稳定状态,早已引起国际学界注视。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曾於1998年6月19日邀请学者举办研讨会,对大陆不稳定因素加以评估。当时一般均认为,其不稳定因素尚无引发大动乱可能性之存在(本会大陆工作简报,1998.10.8)。但现今大陆当局对大陆政治、社会不稳定因素严重性之认知,则已远超过国际学界之评估。惟大陆当局认为,大陆不稳定因素的形成,乃由外来。这种说法,显系为其防制内部动乱采取严厉措施建立正当性。其实,大陆知识分子争自由、争民主的组党活动,以及工农为生存权利而抗争,此皆为「一党专政」及市场化经济推动之产物,它是从人性内层深处发出的浪潮。大陆当局不知改革适应,只知严厉镇压,是否果能消灭动乱於萌芽状态,尚待观察。 (王研究员章陵主稿)

近期大陆地区社会治安不稳定情形一览表

时间 事件 发生地区 次数 人数 资料来源
1998.9 军区50多名团(处)级以上军官(其中10多名为副师长级以上军官)联署提高待遇 兰州军区 1 军区约50多名团(处)级以上军官(其中10多名为副师长级以上军官) 动向,1998.11
1998.9 军官提出调高转业安置费、安排在原籍党政军单位转业遭拒後开始罢勤、罢学习静坐示威 渖阳警备区 1 军区约70多名军官 动向,1998.11
1998.1 基地军官对晋升不满集体请愿并请假缺勤,影响训练 海军北海舰队大连基地 1 (未报导人数) 动向,1998.11
1998.10.13-15 南海舰队北海、湛江基地广西自治区军区联合走私250辆高级轿车 南海舰队北海军港 1 (未报导参与走私人数) 争鸣,1998.11
1998.10.15-17 南海舰队汕头基地与当地驻军、武警走私约300辆轿车、旅游车 南海舰队汕头军港 1 走私船撞沉海关水警轮,2名海关人员失踪,向中央反走私组开枪扫射造成2名人员受伤(未报导参与走私人数) 争鸣,1998.11
1998.12.11 递交抗议示威申请书 北京市3501军工厂 1 一些下岗职工 自由亚洲电台,1998.12.11
1998.12.11 成立自救会 北京市 1 一批失业工人 中央日报,1998.12.12
1998.12.12-15 来自哈萨克等国的新疆异议人士召开「全世界维吾尔民族大会」宣布成立「东土耳其斯坦民族中心」(全世界东土耳其斯坦解放组织联盟) 土耳其安卡拉 1 各地领袖及代表约300人 中央日报,1998.12.27
1998.12.24 「国」营红菱煤矿爆炸 渖阳市 1 造成28人死亡,1人受伤。 中央日报,1998.12.27
1998.12.30 静坐示威 西安市 1 约100名农民 中国时报,1998.12.30
1998.12.30 包围派出所示威 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 1 约200名村民 自由亚洲电台,1998.12.31
1999.1 状告乡政府要求退回多收税款 陕西省子洲县裴家湾乡 1 "约12000名乡民" 中国时报,1998.2.3
1999.1.4 示威请愿 江苏省徐州市 1 约100多名村民 美国之音,1999.1.11
1999.1.4 示威抗议 湖北省武汉市 1 约100多名退休职工 自由亚洲电台,1999.1.4
1999.1.4 綦江虹桥垮塌 重庆市綦江县 1 造成24人死亡,16人受伤11人失踪。 法国电台,1999.1.6
1999.1.4 公共汽车炸弹爆炸 辽宁省凌海市 1 造成19人死亡 美国之音,1999.1.25
1999.1.6 请愿 河南省郑州市 1 约500多名郑州大学学生 自由亚洲电台,1999.1.9
1999.1.8-9 罢驶2天 浙江省建德市 1 一些私营中巴司机 自由亚洲电台,1999.1.10
1999.1.8-15 示威农民在「减税救国会」成员领导下冲击镇政府办公室、示威、请愿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道林镇、长沙市、湖南省政府(长沙市) 3 "约5000名农民与公安武警冲突,造成1人死亡,100多人受伤,逾百人被捕" 中央日报,1999.1.16;联合报1999.1.16
1999.1.11 包围乡政府推翻6辆警车 陕西省大荔县范家乡 1 "约1000名村民" 自由亚洲电台,1999.1.17
1999.1.13 汽车站炸弹爆炸 广东省珠海市 1 造成2人受伤 美国之音,1999.1.25
1999.1.14 私人煤矿爆炸 贵州省赫章地区 1 造成34人死亡,8人受伤。 法国电台,1999.1.14
1999.1.17 示威瘫痪交通 湖南省常德市 1 约500名下岗职工 中央日报,1999.1.18
1999.1.17 公共汽车炸弹爆炸 湖南省长沙市 1 造成40人受伤 美国之音,1999.1.25
1999.1.18 电影院炸弹爆炸 四川省宜宾市 1 造成1人死亡,5人重伤。 美国之音,1999.1.25
1999.1.20 京广铁路被炸毁 河北省邢台市邢台车站以南7公里处 1 造成交通中断4小时 美国之音,1999.1.25
1999.1.21 制造炸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尔果斯地区 1 12人涉案,其中2人遭判处死刑。 法国电台,1999.1.21
1999.1.25 示威抗议 重庆市奉节县 1 约200名退休工人 中央日报,1999.1.26
1999.1.25 农贸市场炸弹爆炸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 1 造成9人死亡,65人受伤。 加拿大电台,1999.1.28
1999.1.25 炸弹爆炸 福建省霞蒲县 1 造成2人死亡,5人受伤。 中央日报,1999.2.3
1999.1.26 炸弹爆炸 河南省项城市 1 造成1名警察失去双臂。 中央日报,1999.2.3
1999.1.27 游行示威 四川省成都市 1 约400名农民 法国电台,1999.1.27
1999.1.29 退伍军人在公共汽车上身怀炸弹 广东省深圳市 1 无人伤亡 中央日报,1999.1.30
1999.1.29 发现爆炸物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1 无人伤亡 中央日报,1999.1.30
1999.2.6 示威,瘫痪交通 湖北者武汉市新洲县 1 约300名下岗职工 中国时报,1998.2.7

(企划处黎书记万民1999.2制表)

三、骇客击破大陆当局网路保护墙

大陆骇客激增,大陆网路频遭攻击

漏网新闻在网路流传

大陆当局奋力维护之网路保护墙终将无功

大陆地区上网人数迅速增加,1998年6月时即突破了1百万人,1999年1月官方统计已超过2百万人(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999.2.4,p.28)预估至公元2000年可达到5百万人,网路的开展,也使电脑骇客因运而生。1997年扬州逮捕了第一个电脑骇客,近几年来,透过电脑网路进行的犯罪行为,在大陆平均以每年30%的惊人速度增长,九成五与国际网路相接的各类网路管理中心都曾遭骇客侵入或攻击。「公安部」透露,1998年大陆侦破近百起的电脑骇客案,但此仅占实际发生案件总数的15%,这些电脑骇客来自大陆内外,多数是年轻的电脑迷,攻击的手法不断翻新,种类已超过电脑病毒,有的甚至宣称已破坏大陆的官方网站、击倒防火墙,及拥有足以渗透政府网路系统的电脑工具,若干骇客并与政治异议者结合意图挑战中共政权(中国时报,1998.1.7)。

著名的大参考(VIP Reference)网路杂志,即由崇尚言论自由之海外电脑专家编辑,每期透过E-mail将内容传递至大陆内部25个万个信箱内。为应付大陆当局的取缔动作,大参考并随时机动的调整本身发送网址。此外,新兴的中国民主党,也利用网路散布其党纲及理念,使其成员在4个月内由12人增加至200人(分散於各大城市)(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1999.1.6)。

为宣扬社会主义的光明面,大陆传播媒体隐恶扬善的报导取向,使得官僚行事缺乏舆论监督、市井小民的冤屈无处宣泄。网路的普及,无异为小道消息的传递开了一扇门。深圳热线(Shenzhen Online)即是一个专门蒐集民间特殊故事加以报导的网站。去年8月报导的「王女士谋杀案隐情」,至少有其他6个网站转载,并有网站公开为文支持网路伸张正义的功能,可见其影响力(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1999.1.19)。

面对网际网路之发展趋势,虽然大陆当局已体认此新兴科技可有效提高大陆地区获得学术及经济资讯的效率,进而加速整体社会之发展,但对於传播失控的情形却无法容忍。除不断更新固化网路防火墙,加强监控网路犯罪,限制平面媒体转载网路新闻,并计画尽速订定相关法规,规范网路出版行为。去年3月大陆地区第一个涉及电脑网路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起诉的刑事案件(上海软体公司负责人林海,被控涉嫌提供大陆网址给大参考),已采最快的速度於今年1月宣判,林海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一年(中国时报,1999.1.21)。大陆当局显然希望藉此案收杀鸡警猴之效,但从骇客不断攻破大陆当局防火墙之情形观之,大陆当局欲以人力对抗科技的举措,势将徒劳无功。 (文教处余专员康宁主稿)

四、大陆当局力图平抚「下岗」职工抗争

大陆官方首次正式承认1999年失业人口将达1600万

朱熔基要求按时发放失业救济金、养老金

对第一线失业者提出「三条保障线」

对失业者除采补贴政策外,尚有武力顉压准备

大陆官方首次承认,1999年大陆城市无业可就者将达1600万(Business Weekly , No. 305; China Daily, 1999.1.17)。大陆学术界估算远高於此数,甚至另一官方人士,「国务院」所属「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宜勇,也认为应是2394万。另农村尚有1亿3千万失业人口。

在这庞大的失业队伍中,以原来有相对稳定生活来源的一部分人,情绪最为激愤,潜在的破坏能量最大。这包括过去数年累积的「下岗」未再就业的职工6百万,今年新「下岗」者3百万,各级「机构改革」分流而致失业者约3百万,军队裁撤人员17万。这1200余万人或因原服务企业破产,或因大陆当局主动采取的改革措施而致失业,必须另谋生计。其中约6百万人不再享有任何福利待遇。在重新获得生活立足点之前,随时可能爆发各种不同形式的抗争行动,如此势必影响现阶段大陆当局所最重视的社会稳定。

大陆自改采市场经济以来,并未建立健全相应的失业救助制度。直到朱熔基出任「总理」,才将「国务院劳动部」更名为「劳动与社会安全部」,正式由政府负起社会保障职能,但这一措施已「落後於形势」。在有效操作之前,抗争行动已到处发生,更多的则蓄势待发。

李鹏主掌「国务院」时期,对下岗职工抗争事件采随机处理,并无整套的对策。朱熔基上台後,因贯彻「『国企』改革」及「机构改革」用力甚猛,下岗人员急速增加,抗争行动也趋扩大及深化,不能再以「头疼医头」的方式处理。1月12至13日,由朱熔基主持召开的属全国层次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会议」,便是针对这个问题采取的统一部署行动。

朱熔基在会上严厉要求:必须每月按时给「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给退休职工足额发养老金。他指示大陆各级政府要调整预算,优先编列「国企」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基金。属中央管辖的企业,由中央财政负责;地方企业由地方财政负责。地方财政有困难的,由中央支援。「副总理」吴邦国表示,任何层级、地方若达不到这一要求,领导人要受惩处。这一消息大陆当局迅即以各种传媒全面放送,以达安抚人心目的。

朱熔基在农历年关之前的这个政治动作,可以部分舒缓大陆社会骚动的压力,但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政治哲学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为箴言,下岗职工所获基本生活费不过人民币百元上下,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在大陆处处朱门酒肉臭的今天,强烈的贫富对照仍然会激发社会危机。

大陆当局经由「副总理」吴邦国宣布:下岗职工必须立即向「劳动与社会安全部」系统所属的「再就业服务中心」登记,3年之内未能再就业的,由该中心保障基本生活;3年後仍未就业者转名到社会保障构构领数额更少的「失业保险金」,若再两年仍未就业,再转名到民政部门享「最低生活保障」。大陆称此为「相互衔接的三条保障线」。

无法就业的新生劳动力及农村失业人口,都被排除在上开社会保障之外。这个数字远大於「下岗」者的人群,是第二线的为生活抗争者。若大陆当局对於第一线的抗争失控,这批人势必跟进,而形成更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

大陆当局对於防制抗争失控采两手策略。除上述补贴性政策外,据传江泽民已签发在某些情况下武警、军队可以武力镇压示威者的规定。最近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也达成了传媒不刊、不播影响社会安定的新闻的共识,即藉新闻封锁而防制抗争消息扩散。如此种种,都是旨在建立更绵密的社会安全网,便失业大军不致蠢动。 (粟研究员明德主稿)

五、「柯江会谈」後大陆与美国关系之变化

「柯江会谈」後,「中」美关系的发展,未如预期顺畅

「中」美关系错综复杂,有因意识型态对立而对抗,也有因国际战略和国家利益而合作;而「台湾问题」夹在中间,始终是双方敏感问题

预估今年「中」美关系将是地雷满布,情况未可乐观

朱熔基4月访美,预估大陆将打「经济牌」,以制衡美方的「人权牌」

去年举行的「柯江会谈」(1998.6.25-7.3)曾吸引全球注目。然经过半年多来,柯、江二人皆因各自内政问题,面对其内部严峻之挑战,使得双方关系并无法如预期有逐渐加温之发展。尤以去年秋天大陆受到长江洪患的侵袭,天灾人祸,死伤无数。加上「保八」未成,下岗工人问题严重,社会乱象频生,「国企」改革寸步难行,政改组党声浪此起彼落,为时一年半的政改小阳春,在去年11月,中共终於开始镇压,抓人判刑,引起国际人权组织及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政府的严重关切,此一发展对「柯江会谈」及「中」美关系应属负面影响。

本文拟就「柯江会谈」後半年多来,「中」美双边关系的演变,事态现象的发展,及双方可能的未来走向,作一汇整研析。

(一)「中」美关系的历史背景

自从中共建政以来,迄今50年间,双方关系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转折期:

东西方冷战与韩战爆发,双方开战(1950.6.25)。

「中」苏交恶(1959.9.30)与「中」美密交(1971.7.9-11),季辛吉秘访大陆。日前季辛吉秘录(The Kissinger Transcripts)的出版,令世人真相大白。

尼克森总统访问大陆与「中」美「上海公报」发表(1972.2.21-28)。

「中」美建交,发表「建交公报」(卡特政府,1979.1.1);美国会制定之「台湾关系法」溯自同时生效。

雷根政府与大陆当局发表「八一七公报」(1982.8.17)。

北京「天安门事件」(1989.6.4)。

李总统登辉访美和台海危机(1995.6-1996.3)。

江泽民访美(国事访问,1997.10)。

柯林顿访问大陆(1998.6.25-7.3)。

双方关系,错综复杂,有因意识型态之对立,也有因国际战略和国家利益之结合,而「台湾问题」夹在中间,始终是双方的敏感问题。

(二)大陆当局镇压民运人士,美政府出面予以谴责

大陆当局高举「稳定压倒一切」的大旗,对民主运动开始采取紧缩政策。去年12月底在一周内(1998.12.21-27)对徐文立、秦永敏、王有才、张善光等4位异议人士判处10年以上的重刑。此外尚有100多位异议人士遭到逮捕等候审判的命运(详见本会元月号大陆工作简报)。这些举动引来包括美国及西方国家等国际舆论的一片挞伐之声,纷纷谴责大陆当局的非人道作为。美国政府亦出面关切。国务卿欧布莱特首先发难,1月13日在大陆「驻美使馆」举办之「美、『中』建交20周年酒会」上,欧布莱特当著主人面公开谴责大陆当局逮捕和镇压民运是错误的行为。事後「驻美大使」李肇星亦反击,称美方干涉内政,如处理不当,双方关系将倒退。1月19日柯林顿发表国情咨文,对美「中」关系明白表示:不能为稳定牺牲自由,重申加强交往与重视人权的对北京政策(其他详见附表,及参阅本会元月号大陆工作简报)。

(三)预估今年「中」美关系将是地雷满布,情况未可乐观

人权是美国外交的主轴和基本精神所在,美国不可能因顾及与大陆交往而牺牲人权,自损原则立场。对大陆当局而言,维持政权是至高的要求,它不可能为人权而冒失去政权之险。双方立场矛盾对立激化,一时恐无解。唯一可以化解对立者,应数今年4月「国务院总理」朱熔基的美国行。预估大陆将藉朱熔基的身分与魅力,大打「经济牌」,以反制美方的「人权牌」。

另一方面,「台湾问题」仍是影响「中」美关系的核心。1月11日美国国防部长柯恩访日,协商建立「战区飞弹防御系统」(TMD),已获日方首肯。而美方有意将台海涵盖在内。大陆则透过「外交部」军控司司长沙祖康在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演说指出:TMD不利国际战略结构稳定。1月27日路透社电:台湾如纳入TMD,大陆当局警告美国,双方关系将大倒退。未来此一议题的发展,深值密切关注。 (蔡研究员祯昌主稿)

大陆与美国关系沿革表   1999.1.29制表

日  期 大  陆  与  美  国  关  系  沿  革
1950.6.25 韩战爆发。
1959.9.30 苏联总理赫鲁雪夫访问大陆,与毛泽东会谈,未发表共同声明,中苏关系开始交恶。
1969 珍宝岛流血事件,中苏冲突达到顶点。
1971.7.9-11 尼克森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季辛吉密访北京。
1971.10.25 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
1972.2.21-28 尼克森访问大陆。
1972.2.27 「中」美双方发表「上海公报」(尼克森政府)。
1979.1.1 「中」美建交并发表「建交公报」(卡特政府)。其後美国会制定之「台湾关系法」回溯自本日生效。
1982.7.14 美对台湾政府提出「六大保证」(雷根政府)。
1982.8.17 雷根政府与大陆当局发表「八一七公报」。
1989.6.4 北京「天安门事件」。
1992.2.9 布希政府宣布出售150架F16 A/B型战机予台湾。「八一七公报」对台军售上限,形同废除。
1995.6 李总统登辉访美。
1996.3 台海危机;中华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统大选。
1997.1 大陆「国家主席」江泽民访美进行国事访问,双方达成建立「建设性战略夥伴关系」的协议(柯林顿政府)。
1998.6.25-7.3 美国总统柯林顿访问大陆。6月29日在上海口述对台「新三不」。
1999.1.6 美国会议员(12名众议员联署)提案,支持大陆组党,呼吁大陆当局释放被捕的中国民主党成员。
1999.1.7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北京取得美核弹机密设计。
1999.1.11-12 「中」美恢复中断5年的人权会谈,在华府举行。
1999.1.11 美国国防部长柯恩抵日,协商建立战区飞弹防御系统(TMD)事宜。促日执行防卫指针,以对抗东亚安全威胁。
1999.1.13 美国务卿欧布莱特谴责大陆当局镇压民运;李肇星反击,称双方关系将倒退。
1999.1.14 美国前副总统奎尔,痛批柯林顿的「新三不」是对台政策的大逆转。
1999.1.14 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总编辑孟礼信(Donald Morrison)预言今年大陆与美国关系将恶化。
1999.1.14 李总统登辉先生接受日本诸君月刊专访,认为TMD有助亚太安保,乐观防御合作。
1999.1.14 大陆「外交部」军控司司长沙祖康在美演说指出:TMD不利国际战略结构稳定。
1999.1.14 美国负责与大陆就人权问题进行对话之助理国务卿高洪柱表示,大陆当局逮捕异议人士,政策错误,华府严重关切民运。
1999.1.15 针对大陆「驻美使馆」1月13日对美国国务卿欧布莱特的抨击,美国国务院14日表示,关切大陆人权,不因中方不满而闭嘴,「欧布莱特,实话实说」。
1999.1.15 "大陆当局希望4月份朱熔基能顺利访美不因人权问题而困扰。"
1999.1.18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何汉理(Harry Harding)接受联合报采访指出:在美国鼓励下,日本敢向江泽民说不。
1999.1.19 柯林顿发表国情咨文,对「中」美关系明确表示:不能以牺牲人民的自由为代价来换取稳定,并呼吁公众继续支持与大陆交往政策。
1999.1.19 美国纽约时报报导,大陆当局加强控制文化出版界。
1999.1.21 美国对大陆的交往政策受到国会议员和人权组织的批评。
1999.1.22 大陆「外交部」发言人称:对美大力发展导弹防御系统表示严重关切。
1999.1.27 路透社电:台湾如纳入TMD,大陆当局警告美国:双方关系将大倒退。

资料来源:主稿人综合整理。

六、大陆当局积极部署澳门移转工作

大陆当局积极组建澳门特区政府,惟与葡萄牙之协商矛盾加深

澳门总体力量远逊香港,为「一国两制」在澳门实施添增困难

澳门「钱七条」为未来台澳关系潜存变数

自1998年5月间,由大陆当局所遴选之60名澳门各界人士及40名大陆政商界代表组成「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简称「筹委会」)後,有关澳门特区政府组建事宜亦随即展开。「筹委会」辖属政务、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等工作小组,陆续通过设立廉政公署、审计署、海关及允许土生澳人自由选择国籍等决议,大陆方面亦经由「筹委会」讨论或迳由大陆当局决定而宣布派军驻守澳门及向澳葡政府施压,希望加强双方在移交事宜配合度的讯息(澳门日报,1998.11.8)。「筹委会」继而决定在今年4月成立200名委员的「特区政府推选委员会」(简称「推委会」),并订於今年5月间选出首届澳门特区行政长官(星岛日报,1999.1.18)。

虽然「中」葡双方宣称彼此关系友好,但自1987年双方签署「关於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以来,协商移交事宜的进展迟缓。除较重要的官员本地化、法律本地化及中文官方化「三化」问题外,亟待协商解决者尚有:驻军、国籍选择、财政储备、公务员退休金等问题(如附表)。惟据目前「中」葡联合联络小组多次协商的结果来看,双方歧见仍深(广角镜,1998.12)。

大陆当局欲藉香港、澳门的移交作为解决台湾问题之先期准备工程,但在澳门依「一国两制」原则实施「澳人治澳」的困难度却远胜於香港。澳门土地、人口、经济等总体力量较香港相去甚远,葡萄牙对澳门之经营无论在法治、行政效率、人才培养、经济发展、财政储备等各方面均远不及英国在香港的治理,且澳门在政治、社会、经济各方面素赖大陆方面协助,所以「澳人治澳」、「五十年不变」虽亦在澳门特区基本法中有所宣示,然大陆方面是否能如在香港般维持表面上的不介入,仍待观察。

大陆「副总理」兼澳门特区「筹委会」主任委员钱其琛於今年1月15日在该会第五次会议时宣布处理澳门移交後涉台的7项基本原则和政策(澳门日报,1999.1.16)。其与香港「钱七条」的「一个中国」和「一国两制」的论调相同,所异者有三:

(一)有关入出境问题:澳门「钱七条」中的第四条明文台湾居民来澳「现行的入出境方式基本不变」,目前持中华民国护照可免签证入境澳门。

(二)在第五条有关台澳民间团体和组织往来上,范围较广,如新闻、出版、康乐、妇女、青年、归侨等,是香港「钱七条」中未列入的。

(三)在我驻澳机构问题上:第七条规定我「现有在澳门的机构可以适当的名称继续留存」,而香港「钱七条」则是规定「现有在香港的机构及人员可继续留存」。钱氏并指其宣布的处理涉台问题原则是有利「继续发挥澳门在两岸关系中的独特作用」,据钱氏回答记者有关「独特作用」系指台澳陆「一机到底」衍生出来的特殊条件(澳门日报,1998.12.17)。  (港澳处施副研究员逸铭主稿)

大陆与葡萄牙对澳门过渡事宜的争议

项目 葡方 「中」方
公务员本地化 目前本地化的比例已达90%。 90%的数字系由司、厅级加起来的平均数,实际上在司长级以上阶层的进度仍不理想。
法律本地化 已完成政府公报中刊登的所有法律的清理和分类及重大法典的本地化。 加快法典的翻译速度。

在修订重要法律前双方应充分磋商。

中文官方化 政府已正式发文通令使用双语。 加强政府内部对中文的使用程度。
驻军 在联合声明中并未提及。

有关驻军事宜,宜在里斯本协商,而不是在联合联络小组中谈。

驻军为主权的象徵,不需讨论可否驻军,惟就驻军之相关事宜,双方可透过「中」葡联合联络小组进行协商。
财政储备 提议将历年财政结余列入1999年预算,作为「备用拨款」,以备财政收入下降时,弥补财政收支缺口。

土地基金即为留给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之一

反对将历年财政结余列入预算,应保留一部份财政盈余予特区政府。

土地基金系规定专款专用,不能做一般财政资金运用

公务员退休金 将公务员退休金转回葡国,澳门公务员可选择纳入葡国公共部门之退休计划。 留澳公务员与回葡公务员有关退休金的权益应同等保护。
「国籍」选择 葡国承认双重国籍,故依联合声明,在「九九」以前取得葡国护照的澳人均享有葡国国籍和领事保护权。

土生葡裔澳人的国籍问题应再协商。

不承认双重国籍。凡符合「中国」国籍法的澳人均具「中国」公民身分,即使持有葡国护照,仅视为旅游证件。

土生葡裔澳人可自由选择国籍。

资料来料:主稿人综合整理

贰、两岸关系

一、大陆纪念「江八点」发表四周年有关言论评析

从「告台湾同胞书」到「江八点」的「对台政策」

大陆及海外有关纪念活动

钱其琛发表讲话要求及早安排政经对话

新华社删除钱其琛有关「统一时限」语句

(一)「江八点」承袭「告台湾同胞书」以来的「对台政策」

1979年元旦,大陆以「人大常委会」的名义,发表「告台胞同胞书」,标志著大陆对台政策由「解放台湾」向「和平统一」的转变(人民日报,1999.1.20)。从此,形成新的「对台政策」。总的口号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统一无时间表。虽说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以防止「台独叛乱」。我方於1987年11月2日,开放大陆探亲,两岸关系乃进入新阶段。1988年7月,执政党十三全大会通过「现阶段大陆政策」;至1991年3月,行政院通过「国家统一纲领」。於是双方的政策大致确定。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的8项主张,俗称「江八点」。「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的基本思想」,「发展了和平统一谈判的思想」。

(二)大陆及海外纷纷举行纪念活动

1月28日,北京「首都各界」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江八点」发表4周年和「告台湾同胞书」发表2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协主席」李瑞环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发表重要讲话。「人大副委员长」,民主建国会主席成思危代表民主党派发言,呼吁两岸尽早进行政治谈判,开放直接三通。

1月28日,京、沪、粤、浙等省市纷纷集会,纪念江八点发表4周年及「告台湾同胞书」20周年。

1月24日至26日,大陆驻澳、驻美、驻日等使馆,亦举行纪念座谈,邀请华侨和台胞代表出席,宣扬和平统一。

(三)钱其琛讲话要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功地运用於香港、澳门,希望台湾同胞逐步增加对「一国两制」的了解。

以「扩大国际生存空间」搞分裂活动,只能破坏两岸关系稳定发展。

搞「公投」决定台湾前途,是在玩火,是祸不是福。

两岸的政治分歧非社会制度之争、民主之争,而是国家民族利益之争。

两岸两会应落实辜汪会晤达成的4点共识,及早就包括政治、经济之对话作出安排。只要双方本著求同存异、扩大共识的态度,继续保持政治对话的势头,是可以逐步找到解决两岸政治分歧的办法。两会对话,可以由两会人员进行,也可以由两会举办论坛或研讨会的形式,邀请有关方面人士和学者共同进行。

汪道涵会长计画於今年适当时候访问台湾。

「台湾问题不能再无限期拖延下去!」(电视台播出此语,但新华社电讯已删去)。

(四)唐树备为文强调两岸政治谈判

1月28日,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题为「推动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文章,强调「江八点」所提「分阶段、分步骤进行政治谈判的构想」,先就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分阶段地解决双方的政治分歧。文章重申贯彻「江八点」,积极推动两会政治对话与谈判进程。

(五)分析

凸显江泽民权威

所谓对台政策从「告台湾同胞书」开始形成。其後重要的有「叶(剑英)九条」、「邓(小平)六点」。而「江八点」并无新猷。今次纪念以「江八点」为主,「告台湾同胞书」为从,不提叶、邓,数典忘祖,也可看出大陆的党风、文风。

热中政治对话

钱其琛的讲话重点,在推动两岸政治对话。似不在乎对话有何成果。唐树备虽提到政治谈判不可回避,但目前不奢求,这是统战策略的运用。在当前形势下,中共不敢冒进,欲速则不达。

对统一时限犹有顾忌

过去讲「统一无时间表」,现在说「台湾问题不能再无限期拖延下去!」这是「对台政策」一项大的转变。「台联」会长杨国庆已在「祖国统一、只争朝夕」的文章中说过:「祖国统一不能再无限期地拖延下去!」(人民日报,1999.1.20)。而钱其琛的政治地位在此场合弹此调,不利两岸统战,故新华社予以删除。此显示中共党内在「对台政策」上有颇为严重的路线之争。

坚持国际外交斗争

仍以我争取国际生存空间的务实外交为分裂活动。施行「内外有别」,在两岸关系上搞柔性统战;在国际外交上则坚持斗争压制。

反对公民投票

钱其琛认为有人推动公民投票改变台湾地位的分裂活动,是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是玩火,是非法的,无效的!这是一项部分人士的诉求,中共如此关注,可见其对台独疑虑之重之深。 (陈研究员力生主稿)

参、大陆工作

一、本会委员会议修正通过「公务员赴大陆地区从事文教活动注意事项」修正条文草案

为因应院长指示两岸交流新情势宜有一致说法及作法,爰修订本事项

有鉴於国家统一纲领对两岸交流系采策略性之规划、循序渐进,在不危及我方安全与安定之原则下,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以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政府机关(构)人员负有执行政策及公权力之职责,应对两岸交流具有策略性之思考。院长并於民国87年7月16日第2587次院会提示﹐关於两岸交流新情势各部会应有一致说法及作法﹐以期在交流中营造对我方有利情势。再者,大陆对台交流系采取「以我为主、对我有利、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之统战策略,在两岸敌对状态尚未解除前,我方亦应在交流中有相应策略原则,以避免大陆藉交流遂行统战之目的。为使本注意事项兼具策略性及执行面之考量﹐爰由本会於民国87年8月2度邀集相关机关研商「面对两岸交流新情势各部会应有作法」事宜,并由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参酌现行两岸交流法规及实况﹐纳入修订「公务员赴大陆地区从事文教活动注意事项」,於今年1月提经本会第95次委员会议讨论修正通过﹐其要点如次:

草案名称修正为「政府机关(构)人员从事两岸交流活动注意事项」以扩大其适用对象与适用范围。

明定政府机关(构)人员从事两岸交流活动时,应共同遵守之事项。如从事两岸交流活动应注意维护国家安全与全民之利益;严防泄露国家机密;宣扬台湾经验;坚持中华民国在台湾为一主权独立之国家;签订任何形式之协议或共同发表宣言等政治性活动须经授权或许可;不得呼应中共之统战宣传等。

明定政府机关(构)人员进入大陆地区从事交流活动,应注意之事项。如行前宜有周全的规划准备;面对大陆文化统战宜提高警觉,并适度表达立场;交流活动如有不尊重我为对等政治实体或其他不当之处,应即交涉更正或阐明立场;参加各项活动,保持基本礼仪,切不可有不当言行;面对大陆之旗、歌、政治人物之图片或其他政治符号时,不得举手致敬、鞠躬或合唱等。

明定政府机关(构)人员接待大陆来访人士,应注意之事项。如接待大陆人士来台从事交流活动应遵守法令规定,行程并应事前报经许可;接待大陆人士在表达亲切之余,应避免安排过度宣扬性之活动或舖张之邀宴;接待大陆人士之会场应保持原有国旗及元首肖像等精神礼仪布置等。

明定从事两岸交流活动提送报告时间及遇有突发状况应及时通报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明定政府机关(构)人员违反本注意事项者,应按其情节轻重,依相关法令规定处理。 (法政处胡专员景铭主稿)

二、两岸学生交流的现况与展望

两岸学生交流近一年来终於突破瓶颈。活动方式多元化,人数也日渐增加

(一)大陆方面早期对於两岸学生交流颇多限制

学生交流系两岸文教交流的重点,早在民国81年订定的落实国统纲领近程阶段计画中,即将加强两岸学生交流列为文教类的分项计画之一。虽然大陆方面对於两岸学生交流向来有所顾虑,认为有被我方「和平演变」之虞,故一向采取「学者从宽、学生从严」及「中小学生从宽、大学生从严」的交流策略,多年来交流的层次均以青少年及儿童学生为主,交流方式也有所局限。基於上述因素,至民国87年12月止,我方已核定大陆学生1300余人来台,仅占全部大陆文教专业人士(约4万人)的3%,比例甚低;且直到民国83年,才有大陆的大学生团体来台,所以两岸学生交流并非顺畅。

(二)两岸学生交流逐渐升温

最近一年多来,大陆方面对於大学生及研究生来台参与各类交流活动,政策上转趋积极。不论是研讨会、夏令营或进入我大学校园从事短期研究,均能顺利进行,且人数有增加趋势。以大陆研究生来台研究而言,本会所属的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於民国84年起推动大陆研究生来台研究,至去年10月止已核定补助63位大陆研究生来台研究,但实际成行者仅8人,且多为年纪较长之在职生;惟至今年1月止,短短的3个月间,却已有4人成行,显示大陆方面对研究政策确有放宽趋势。此外,大陆方面也积极透过我各类民间团体,邀请我高中生及大学生赴大陆参加夏(冬)令营等活动,两岸学生交流逐渐升温。

(三)青年及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接近,利於建立共识

由於青年及青少年较不具政治包袱,交流时亦少涉及意识形态之争,且易於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人与事,也因此建立了跨越海峡、超越政治的友谊。尤其两岸学生各有所长,双方交流後互有启发,学生透过交流,会将注意力逐渐扩大,对双方的政治、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彼此的价值观也将更为接近。

(四)加强学生交流的深度及广度

两岸决策机制有年轻化的趋势,青年及青少年将在未来主导两岸发展方向,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有赖年轻一代的关注与力量的挹注,所以本会除加强推动两岸研究生校园论坛、大学生研习营、高中生夏(冬)令营等各种学生交流活动外,并已协调教育部开放大陆初中、小学教师来访,期能加强交流的深度及广度。          (文教处吴科长坏卿主稿)

三、本会委托办理大陆台商投资风险研讨会

大陆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台商投资易受不利影响。爰举办本研讨会研析因应之道

本研讨会有助正确了解与充分掌握大陆投资之风险本质,以期促进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

鉴於近年大陆经济发展虽然相当快速,但更充满许多不确定因素,以致造成大陆台商投资存在很高的风险,尤其民国87年发生多起台商在大陆遇害或遭逮捕的事件,充分显示如何正确掌握及降低大陆投资风险至为重要。基於以上考量,本会於本年1月8日委托中华民国管理科学学会假国立台湾大学应用力学馆国际会议厅举办「大陆台商投资风险研讨会」。此次活动系由本会主动规划,主办单位包括:经济部、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计有从事两岸经贸业务之企业主管、大专院校相关系所师生、政府及民间相关单位人员等300多人参加。

本会许副主任委员柯生於座谈会开幕致词时指出,此次研讨会是以大陆投资风险做为主题,这是国内第一次从各种角度来探讨台商对大陆投资面临的风险问题,是一个十分严肃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保护为数众多在大陆台商与台商干部应有的权益自是政府的责任,惟遗憾的是,我们虽然一再呼吁两岸早日就攸关人民权益的议题恢复商谈,大陆方面却有其它的考量,以致如何建立制度化安排来落实对大陆投资台商与台商干部的保护,迄今尚无具体结果,仍有待海峡双方的共同努力。

为什麽大陆投资会有如此高的风险?许副主委指出主要就是大陆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这种经济的不确定性不但表现在总体经济方面,也表现在市场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上面,更表现在经济改革仍面临许多困难上面;当然还有社会与政治方面的问题存在,并影响到经济层面。这些变数在在使大陆投资的风险大幅提高,台商自会受到不利影响。

在大陆经济环境仍不够稳定,以及两岸制度化协商尚未恢复的情况下,政府目前对大陆台商的政策,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方面,藉由加强提供资讯、谘询及对台商联系服务,以减少台商投资大陆风险;另一方面,藉由整合台商力量,以提升台商在大陆的形象及影响力。

许副主委指出,政府为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去年11月2日举行的大陆工作会议有关经济交流方面经参考台商所提建议,获致8项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赴大陆投资应合理规范,并加强服务台商;两岸贸易往来应兼顾稳健发展与分散风险;两岸农渔业交流应在不损害我农渔业发展之前提下,确立弹性及「互补、互利、互惠」的交流原则;两岸金融交流应在民间需求与国家整体金融风险间取得平衡;两岸赋税交流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并维护税制之公平合理;现阶段两岸邮电往来在间接原则下,提升业务服务品质;两岸航运往来应在确保国家安全、尊严、以及全民福祉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加以推动;两岸旅行交流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采阶段性开放作法。根据这些原则,政府有关部门将适时拟订具体做法,加以推动落实。

研讨会以6场分组议程进行,主题分别为:大陆台商投资风险评估、大陆沿海及内陆地区投资环境差异性之评估、大陆台商人身安全财产风险及保障、大陆台商内销市场风险及因应之道、大陆台商金融财税风险及因应之道、大陆台商面对政策变动风险及因应之道。分组研讨後并举行综合座谈,增进与会人士与政府相关单位代表双向沟通的效果。

亚洲金融风暴迄今尚未平息,大陆经济潜存的问题也逐渐浮现,此时此刻召开此一研讨会,应有助於正确了解与充分掌握大陆投资的风险本质,进而促进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闭幕时许副主委恳切呼吁企业界与政府能够一条心,团结一致,稳健、务实地推动两岸经贸交流,为我们的国家及台湾2180万同胞谋求最大的利益与福祉。(经济处林科员维音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