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 壹、特別報導
- 一、香港特首董建華第四份施政報告研析
- 二、台港澳交流活動紀要
- 貳、情勢簡析
- 參、答客問
- 肆、統計資料
- 伍、每季大事
壹、特別報導
一、香港特首董建華第四份施政報告研析
提要
- 報告以教育、扶貧紓困、特區的管治為施政重點。
- 未迴避政治敏感問題,提出「高官責任制度」,惟對於立法會議員、特首直選仍強調回歸「基本法」規定。
- 各界普遍認為該報告平實,且較歷次報告進步。
香港特首董建華於十月十一日在立法會發表第四份施政報告。該報告以「以民為本,同心同德」為題,內容以教育、扶貧紓困、特區的管治為施政重點;報告長達三十四頁計一百二十八個段落,其中以:增加基礎建設工程,並增設一萬五千個職位解決貧困與失業問題;公務員體制改革採用以工作表現為基礎的「獎勵制度」;建立「高官責任制」要求主要官員為政策負責較具新意。各界普遍認為該施政報告頗為平實,並對於特首未迴避政治敏感問題表示肯定。
一、 |
施政報告提出之背景 |
|
本年六月廿六日香港大專學生聯會與大陸內地爭取「居港權」人士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警方以胡椒噴霧驅散示威民眾,之後歷經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中心民意調查計劃主任鍾庭耀質疑特首干預民意調查事件,民眾對於特區政府施政滿意度一度跌至谷底。再加以港府於九月間首次依據「公安條例」以「協助及組織未經批准集會」等罪名拘捕參與六月廿六日反對「人大」釋法示威活動之大專學生,引起各界強烈要求修訂「公安條例」,再度對港府管治能力造成衝擊。 |
二、 |
施政報告之重點(特首歷次施政報告重點如附表) |
|
(一) |
繼續推動多項改革措施 |
|
|
包括:公務員體制、醫療制度、長者福利、房屋政策、市政文康服務架構等改革將持續推動;其中公務員體制改革將採用以工作表現為基礎的「獎勵制度」及為新聘人員設立公積金較具新意。 |
|
(二) |
發揮優勢,促進香港經濟實質增長 |
|
|
包括:研訂各行業培訓計畫、檢討審批專業人士入境簽證政策、推動區域經濟協作、提供中小型企業發展支援方案等,以提高香港經濟增長,並因應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新局。 |
|
(三) |
提高教學質量,發展「全人教育」 |
|
|
包括:增加教育預算、全面檢討教育制度、成立五十億港幣之優質教育基金、增加師資培訓計劃等,期望在十年內,使香港的高等教育普及率達到60%。 |
|
(四) |
增加基礎建設工程,增加就業機會 |
|
|
包括:提供社會服務、增加針對性的支援措施、增加一萬五千個就業機會、增建基礎建設工程等,以解決貧困及失業問題。 |
|
(五) |
加強特區政府管治能力 |
|
|
包括:切實維護「兩制」的治港理念、依循「基本法」的政治體制、適時加強行政會議的組成、加強主要官員的問責制度、建立良好的行政與立法關係、維護司法獨立、加強對區議會之支援等,並鼓勵民眾參與公共事務。 |
三、 |
各界反應: |
|
|
政界反應不一
政黨(團) |
評語 |
民主黨 |
貧窮、失業者會失望,追求民主者更加失望。 |
民建聯 |
施政報告回應民意,提出之措施可紓解就業及貧窮問題;惟長遠而言,港府應支援在職培訓。 |
自由黨 |
基調平實穩健,但無新猷。 |
民協 |
報喜不報憂,見遠不見近。 |
工聯會 |
報告吸納民間之意見,對提出的措施表示歡迎。 |
勞聯 |
政府提供的一萬五千個職位,猶如杯水車薪。 |
資料來源:2000.10.12,明報
|
- 教育界肯定施政報告
教育界認為報告提及增加教育資源,顯示港府願對教育作長期投資。
- 環保團體批評措施不足
環保團體發表聲明,批評施政報告的環保措施不足,去年施政報告承諾設立發展的持續發展委員會亦毫無進展,與國際都會之發展背道而馳。
- 媒體
多表示肯定,明報更發表「一份大有進步的施政報告」社評加以肯定。
|
四、 |
綜合研析 |
|
- 提出扶貧紓困治標方法,惟未正視結構性問題
施政報告在扶貧紓困部分提出多項治標的措施,惟對於貧窮的結構性因素、最低工資制度、勞工退休保障等治本方法則未提出。
- 未能提出政制改革時間表
施政報告中指出將建立「高官責任制」要求主要官員為政策負責顯然是回應民眾之要求(本年六月間民眾要求房屋委員會主席王鳴應為政策失誤負責,後其主動辭職),顯示董建華期望挽回民望,強化管治班子,然而施政報告並未提及在該制度下,主要官員是否需要因政策失誤而辭職,且有關民主進程相關問題,如立法會議員及行政長官直選等亦隻字未提,似與實質民主仍有一段距離。
|
附表:
香港特首董建華歷年施政報告重點一覽表
年份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報告名稱 |
共創香港新紀元 |
群策群力、轉危為機 |
培育優秀人才、建設美好家園 |
以民為本、同心同德 |
當時背景 |
香港甫回歸大陸;房市、股匯市不正常高漲 |
金融風暴衝擊、樓市呈泡沫化 |
居港權事件動搖法治、失業率持續攀高 |
抗議事件頻仍、社會漸趨激化、港府管治威信下挫 |
施政重點 |
- 年建「八萬 五」間房屋政策
- 成立五十億元優質教育基金
- 推動資訊科技運用
- 加強社會福利(尤其是長者之照顧方面)
|
- 設立五十億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 暫停建夾屋
- 推廣資訊科技教育
- 檢討區域組織
- 推行公務員改革
|
- 落實環保政策
- 教育人才
- 輸入大陸專業人才
- 加強與大陸經濟聯繫
|
- 強調扶貧疏困、增加就業機會
- 強調教育、重視教普及率
- 考慮落實高官問責制、提升政府管治能力
|
民調反應 |
滿意:33.9%
不滿意:15.3% |
滿意:21.8%
不滿意:36.3% |
滿意:36%
不滿意:29% |
滿意:30%
不滿意:37% |
註:表中有關民調數據係引自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之相關資料(明報,2000.10.13)
二、台港澳交流活動紀要
(一)參訪活動
(一)參訪活動
起迄時間 |
團名或人員 |
團長 |
人數 |
參訪目的 |
主要行程 |
八月十一日至十三日 |
「台北紙風車劇團」赴澳門巡迴演出 |
吳靜吉 |
二十餘人 |
以增進台澳間之文化藝術交流 |
該團假澳門文化中心演出,並參觀當地名勝 |
八月十一日至十五日 |
香港「曉風學社」來台舉辦「師生書畫篆刻聯展」 |
梁誠威 |
二十九 |
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宗旨,讓台灣同胞亦能觀賞香港藝壇之作品 |
該社假台北市中正紀念堂懷恩畫廊舉辦「師生書畫篆刻聯展」 |
八月二十日至廿四日 |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赴港訪問 |
李國雄 |
一 |
促進台港兩地文化交流 |
在港期間曾拜會本會香港事務局鍾代局長、新聞組江素惠、並與香港大學政治系主任鄧特抗、中文大學劉兆佳、關信基等會晤,與時事評論員及傳媒編輯舉行座談 |
八月廿七日至卅一日 |
香港區議會議員交流訪問團 |
戴卓賢 |
八 |
主要是瞭解政黨與議會互動情形 |
在台期間拜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海峽交流基金會、國民黨中央黨部海工會、台北市議會、市政府,並與港澳之友協會舉行座談 |
九月六日至十二日 |
中華民國港澳協會籌組赴港觀選第二屆立法會議員選舉 |
金神保 |
六 |
觀察香港選舉情況及參觀投票情形 |
在港期間拜會自由、民權、民主、前線、民協、一二三民主聯盟等政黨競選總部,並與時事評論員舉行座談 |
九月八日至十六日 |
台灣花燈製作展 |
林健兒 |
一 |
推廣台灣燈會活動及優良花燈製作水準 |
該活動假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展出 |
九月廿一日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派員赴港考察天橋建設 |
陳伯勳 |
一 |
考察香港天橋建設等相關事宜 |
拜會香港特區政府路政署 |
十月二日至六日 |
澳門大學學生訪問團 |
關鋒老師 |
十六 |
以瞭解台灣經濟、文化、政治等為參訪目的 |
拜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三黨中央黨部、台灣大學、政治大學等 |
十月九日 |
港澳同胞組成七十四團來台參加雙十國慶 |
羅運承潘漢唐戴錫崑等共七十四人 |
一千四百餘人 |
慶祝中華民國雙十國慶及參加「知性之旅」活動 |
赴桃園綜合體育館參加四海同心聯歡大會、國慶大會、清泉岡空軍基地、南投中興新村民族文化嘉年華會、台中縣光復國中、石崗水壩、名間斷層及九九峰等地震災區 |
十月九日 |
台灣徐夢月舞蹈團-築夢舞集赴港表演 |
徐夢月 |
一團 |
為慶祝雙十節暨辛亥革命該團赴港參與各界舉辦之「龍之夜」大型綜藝晚會 |
赴九龍浸會大學會堂參加「龍之夜」綜藝晚會並表演節目,深獲各界好評 |
十月十六日 |
台灣大專香港校友會總會來台訪問團 |
張炳根 |
六 |
回國參加第九屆亞洲留台年會暨世界留台成立大會 |
在台期間拜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出席亞洲留台年會暨世界留台成立大會 |
十月十九日至廿二日 |
香港樂健家長會「港台親善全接觸」觀摩交流團 |
余志明 |
三十五 |
以瞭解台灣智障服務機構對社會的功能及相互交流工作經驗 |
在台期間拜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台北市龍山啟能中心、北縣春暉啟能中心、自閉症服務協進會、中壢市啟智技藝訓練中心等 |
(二)合辦活動或研討會
活動期間 |
活動名稱 |
活動地點 |
合辦單位 |
參加人數 |
活動目的 |
八月十八日 |
「第二屆港澳地區台商盃高爾夫球賽」 |
澳門 |
國際華商協進會香港台灣工商協會港澳台灣同鄉會 合辦 |
四十 |
藉比賽增進彼此之瞭解提昇球技 |
八月廿七日 |
第八屆元朗柔道公開賽 |
元朗體育館 |
元朗柔道會元朗居民服務社 合辦海華元朗服務中心協辦元朗區議會贊助 |
參賽選手四十九人 |
集結台、港、澳三地選手,藉比賽相互切磋與學習 |
九月八日至廿八日日 |
「粉樂町-台灣當代藝術展」 |
香港藝術中心大樓 |
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香港藝術中心 合辦 |
台灣十餘人赴港參展 |
促進台港兩地文化交流,讓香港民眾有機會欣賞台灣藝術 |
九月十一日 |
「二ooo年港台經貿論壇」 |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
遠東貿易服務中心香港中華總商會香港台灣工商協會香港總商會台北貿易中心 合辦 |
三百五十人並邀請江丙坤與會作專題演講 |
討論兩岸加入世貿後,港台經貿合作之新契機及新經濟時代興起之電子商貿與網路革命 |
貳、情勢簡析
一、 |
近期香港情勢 |
|
香港十月份之重要事件包括特首董建華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錢其琛支持董特首連任而受到香港輿論批評、多個團體發起一連串示威遊行活動以抗議「公安條例」、前大律師公會主席余若薇參加立法會補選、歐洲議會發表有關香港情勢的報告、大陸與香港建立疑犯資料互報機制、多個民間團體共同辦理慶祝雙十國慶活動等等。茲將相關情勢重點簡述如下: |
|
(一) |
政治面: |
|
|
1、 |
董特首施政報告為競逐連任鋪路: |
|
|
|
董特首於十月十一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其內容著重於特區管治、扶貧工作及教育改革等三大方面。雖然報告中對加快香港民主進程,並未有任何回應,但卻首次提出特區政府高層官員須為政策失誤負責的主張。一般認為,此舉係董特首為其競逐連任鋪路。此外,報告中亦承諾在未來兩年將撥款超過二十七億港元來推行各項扶貧措施,以及每年在教育方面的經常性開支將增加約二十億港元。惟各政黨及一般民眾對該份報告之評價並不高。 |
|
|
2、 |
輿論批評錢其琛支持董特首連任: |
|
|
|
大陸「副總理」錢其琛於十月二十六日與董特首會晤時,表示支持其連任。香港輿論批評錢其琛此舉將令有意參選特首者卻步,且有干預香港特區施政之嫌。此外,大陸「國家主席」江澤民於十月二十七日被香港記者問及支持董特首連任是否涉及內定問題時,則強烈批評香港記者的提問幼稚。一般輿論對江澤民此舉亦多所抨擊。預料上述事件恐將影響未來大陸對香港社會的戒心。 |
|
|
3、 |
香港社團持續示威抗議「公安惡法」: |
|
|
|
在香港警方以違反「公安條例」拘捕五名「學聯」領袖後,社會上反對的聲音就此起彼落。香港多個團體(包括近千名學生及社會人士、勞工團體及工會等)亦在十月份舉行一連串之示威遊行活動,以「公民抗命」的方式,要求特區政府修改「公安條例」。大律師公會也發表聲明,指出「公安條例」可能牴觸基本法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雖然特區政府表示將不會起訴因違反「公安條例」而被拘捕的人士,惟董特首仍認為目前並不需要修改該條例。 |
|
(二) |
經濟面: |
|
|
香港的失業率及通縮情況均持續改善。今年七月至九月的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八,較六月至八月的百分之四點九為低。九月份的綜合消費物價也下跌百分之二點六,較八月份之二點七的跌幅略小。由於香港經濟開始放緩,香港大學亞太經濟合作研究中心預料全年之經濟成長將為百分之九點一。另一方面,旅遊業雖亦持續好轉,惟旅客平均消費額則呈現下滑趨勢。今年一至八月的訪港旅客人數,較去年同期上升約百分之十五,但每人平均消費額則持續下降至四千七百港元。 |
|
(三) |
社會面: |
|
|
因港島區之立法會議員程介南辭去議席,特區政府將於十二月十日舉行補選。民主派在法律界元老張健利及吳靄儀議員等人的斡旋下,推派前大律師公會主席余若薇參選,而親大陸陣營則推派現任東區區議會副主席鍾樹根參加角逐。此外,曾參選港島區立法會議員選舉的現任東區區議員周潔冰亦表示將會再次參選。 |
|
(四) |
國際面: |
|
|
歐洲議會外交、人權、公眾安全及國防委員會成員庫尼漢(John Walls Cushnahan)所撰有關香港情勢之報告,指出香港的「一國兩制」獲得正確的發展,且經濟復甦情況理想,惟對香港的營商環境、司法獨立及新聞自由等方面,則有所批評與質疑。該報告認為,香港沒有公平競爭法,而李嘉誠家族集團市值佔香港股票市場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且其旗下企業多次獲得特區政府的優惠,形成不公平的現象。此外,「人大」釋法事件令人對香港的司法獨立有所質疑,而「中聯辦」官員有關傳媒不能鼓吹臺獨的言論,則促使新聞自由受到打壓。 |
|
(五) |
「中」港關係: |
|
|
特區政府保安局與大陸「公安部」官員於十月十三日簽署一份互報兩地疑犯資料之機制安排,並於明年一月一日正式生效。該機制將使被扣留在大陸的港人的家屬可以儘快了解相關情況。惟該機制並無法律效力,其前提亦是互不干預雙方的司法程序。大陸方面的通報單位是駐北京的「公安部警務合作聯絡官」,該「聯絡官」負責處理「公安部」及大陸「海關走私偵查局」的案件。香港方面的通報單位則是香港警務處聯絡事務科,其所處理的案件包括警務處、海關及入境處。此一互報機制實行後,大陸與香港將各有一個部門統一處理互報資料的流程。 |
|
(六) |
臺港關係: |
|
|
香港十三個民間團體共同籌備及辦理「香港各界慶祝雙十節暨辛亥革命八十九週年」之相關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十月九日晚上的綜藝晚會、十月十日早上的紅樓致敬儀式及慶祝大會、十月十日下午的慶祝酒會、十月十日中午的圖片展覽、各地區的聯歡餐會、國慶特刊及回國致賀團等。我方亦有多位立法委員在朱委員鳳芝的率領下,赴港參加相關慶祝活動。 |
二、 |
近期澳門情勢 |
|
澳門近期重要情勢包括:進行機構簡併、經濟緩慢復甦、治安再度亮起紅燈等,茲簡述如下: |
|
(一) |
政治: |
|
|
1、 |
進行機構簡併:原法律翻譯辦公室及司法事務局合併為法務局,負責總體法務政策研究及執行工作。 |
|
|
2、 |
行政會、立法會通過多項法案:行政會於十月廿五日通過「立法會選舉法」草案、立法會於十月廿六日通過「選民登記法」。 |
|
(二) |
經濟: |
|
|
1、 |
經濟緩慢復甦:澳門在連續四年經濟負成長後,本年已緩慢復甦。本年首八個月對外貿易順差為二十億澳門元(以下同),較去年同期增長112.8%;旅遊業本年首九個月計六八四萬餘旅客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24.13%。(惟本年首九個月政府整體稅收為五十四.六億餘元,較去年同期下跌10.6%) |
|
|
2、 |
批准「漁人碼頭」發展計畫:特區政府批准由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與澳門置地廣場合作之「漁人碼頭」發展計畫,該計畫將有助於增加澳門旅遊業收入及紓緩失業率。 |
|
|
3、 |
尋求第二轉口港:由於香港貨運碼頭收取轉口費用較高,澳門政府計畫尋求第二個轉口港,初步以深圳或高雄港為考量地點。 |
|
(三) |
社會: |
|
|
1、 |
貧富差距擴大:依據澳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一九九八/一九九九年貧富差距為十比一,與五年前的數據(九比一)相較,貧富懸殊有惡化之趨勢。 |
|
|
2、 |
街頭搶案頻傳,令澳門居民人心惶惶。 |
|
(四) |
軍事: |
|
|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十月十六日發表「二00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指出「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澳門,是中共恢復行使主權的重要標誌,亦是保持澳門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 |
|
(五) |
國際: |
|
|
1、 |
與新加坡就公務員培訓簽署合作備忘錄:澳門行政法務司長陳麗敏赴新加坡訪問期間,與新加坡民事服務學院就公務員培訓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在短期內落實開辦培訓課程之項目。 |
|
|
2、 |
大陸非法移民影響歐盟給予澳門免簽證待遇:歐盟駐港澳辦事處主任丁國煒表示,中國大陸非法移民問題是「申根條約」歐盟成員國遲遲未決定是否港澳免簽證入境之主要原因。 |
|
(六) |
「中」澳關係: |
|
|
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社會文化司長崔世安、檢察長何超明、終審法院院長岑浩輝訪問大陸;中共「文化部副部長」潘震宙赴澳門訪問,「廣東省公安廳邊防局局長」林傑元率邊防船艇編隊廿六人首次官式訪問澳門。 |
|
(七) |
台澳關係: |
|
|
1、 |
「台灣化育文教基金會」駐澳分會安排台商赴澳門考察:該基金會為鼓勵台商前往澳門投資,組織台灣中小企業代表於十月七日赴澳門考察。 |
|
|
2、 |
兩岸四地「檢察律政法律研討會」在澳門舉行:澳門移交後首次兩岸四地「檢察律政法律研討會」於十月廿九日在澳門舉行,有超過一百五十位兩岸四地法界人士參與。 |
參、答客問
一、 |
已取得在臺居留資格之澳門居民是否可在臺工作? |
|
答: |
(一) |
查澳門居民「九九」後仍可在臺工作,惟應先申請聘僱許可,於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前取得華僑身分或獲准在臺居留者,可依「取得華僑身分香港澳門居民聘僱及管理辦法」
申請許可;若未經許可在臺工作,依「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三款規定,
治安機關得逕行強制出境,並限制一年內不得再入境。另依就業服務法第六十二條規定,
可處新台幣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
|
|
(二) |
另依「香港澳門居民進入臺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經許可在臺灣
地區居留之香港或澳門居民,如有從事與許可目的不符之活動者,入出境管理局得撤銷其
居留許可或註銷其居留資格。 |
二、 |
香港或澳門居民在臺如何辦理有關外匯收支或交易之結匯事宜? |
|
答: |
「九七」以後之香港居民及「九九」以後之澳門居民,在臺辦理結匯事宜,如屬長期居留並已取得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居留證或外僑居留證者,得比照我國國民結匯規定,享有相同之結匯額度(目前每人每年結匯金額為五百萬美元);如屬短期停留者,得憑內政部入出境管理局核發之入出境證辦理結匯,其結匯金額比照未領有外僑居留證之外國自然人(目前每人每筆結匯金額為
十萬美元)。 |
三、 |
國人在大陸地區遺失護照、港簽、台胞證,該如何補辦? |
|
答: |
國人在大陸地區遺失護照,可由當事人在台家屬檢附大陸地區公安局開具之遺失報案證明(須記載遺失護照字樣及可清晰辨識之公安局章戳)及相關證件,向內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申請入出境許可,寄供當事人持憑返台。當事人回國後應向戶籍地警察分局刑事組報案,取得「護照遺失作廢申報表」,並備同入境證副本及申請護照相關證件向外交部領事事務局申請補發護照。另港簽及台胞證遺失之補辦亦須附大陸地區公安局之證明,向原申請單位重新申辦。 |
肆、統計資料
一、 |
據港府統計處發表香港對外貿易統計資料顯示: |
|
(一) |
民國八十九年七月進口貨值為182.746億餘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11.62%;轉口貨值為151.496億餘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11.07%;港產品出口貨值為20.840億餘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0.14%。 |
|
(二) |
民國八十九年八月進口貨值為192.820億餘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23.4%;轉口貨值為166.282億餘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19.5%;港產品出口貨值為22.179億餘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9.1%。 |
|
(三) |
民國八十九年九月進口貨值為200.512億餘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25 .4 %;轉口貨值為172.179億餘/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26.4 %;港產品出口貨值為21.666億餘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14.6 %。 |
二、 |
據香港統計處發表統計資料顯示,民國八十九年六至八月失業率為4.9%,與五至七月份相同。 |
三、 |
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截至今(八十九)年八月底香港外匯存底為一、00四億美元(今年七月底為九八九億美元),排名全球第四,僅次於日本、大陸及台灣。 |
四、 |
據香港統計處發表統計資料顯示,民國八十九年七至八月通貨膨脹率分別較上一年同期下降3.2%及2.7 %。 |
五、 |
根據香港旅遊協會發表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七月份到訪香港旅客人數達109萬餘人次,依次為大陸(33萬餘人次)、台灣(21萬餘人次)及日本(約11萬人次)。 |
伍、每季大事
八月三日
澳門運輸工務司長歐文龍前往香港拜會經濟局長李淑儀,並赴香港國際機場瞭解運作情況,作為日後開拓澳門航空客運發展的參考。(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公報,2000.8.3)
八月十四日
港府委任吳光正為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任期二年,自二000年十月一日起生效。(港府新聞公報,2000.8.14)
八月廿三日
澳門博彩委員會舉行首次會議,決議聘請安達信顧問公司研究博彩業未來發展方向等相關問題,依據協議,該公司將分三個階段向博彩委員會提交報告,並預定於明年中完成整體報告。(澳門日報,2000.8.24)
八月廿五日
香港移交後第二任英國駐港總領事何進爵士抵港,將於八月廿八日正式上任。何進現年五十七歲,為前任英國駐泰國大使,曾於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間擔任英國駐北京大使館公使。(蘋果日報,2000.8.26)
八月廿七日
香港「立法會議員天主教監察組」發表「一九九九年至二千年監察報告」,指出過去一年計有三十項原本可在舊點票制度下(總贊成人數超過反對人數)通過之議案,因分組點票機制而在立法會遭否決,其中廿七項與民生及經濟有關。(明報,2000.8.28)
八月廿八日
港府駐北京辦事處編製「與被拘留、逮捕者有關的內地刑事法律、法規實用資料」,介紹大陸內地執法機關處理刑事案件之程序及相關規定等,提供港人在內地工作或從事商務活動之參考。(大公報,2000.8.28)
澳門特區政府與薩摩亞簽署互免簽證協議。(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公報,2000.8.28)
澳門政府勞工暨就業局(以下簡稱勞工局)與國際勞工組織(北京局)自本日起至九月一日止,在勞工局舉辦勞資關係調解及仲裁工作坊,以加強勞工局稽查人員之專業能力。(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公報,2000.8.28)
八月廿九日
澳門特首何厚鏵赴新加坡進行為期四天之訪問,期間曾與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及內閣資政李光耀會晤。(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公報,2000.8.29)
澳門旅遊局與新加坡航空公司簽訂為期一年之諒解備忘錄,以推廣及發展澳門旅遊業。(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公報,2000.8.29)
九月五日
美國國務院向國會提交第二份宗教自由年報,讚揚香港政府在各階層保障宗教自由。(港府新聞公報,2000.9.6)
九月九日
澳門特區政府與大陸內地簽署醫療衛生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醫務人員培訓、醫院管理之建議及技術援助等方面加強交流與聯繫。(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公報,2000.9.9)
九月十日
香港舉行第二屆立法會議員選舉,計有一五五人角逐六0個議席。本次投票總人數為一、三三一、0八0人,投票率為43.57%,連任之議員計有四十八位,新任者有十二位。(大陸工作簡報,2000.10.11)
九月十七日
香港社會保障學會公布「廿世紀末十年香港貧富懸殊」研究報告,顯示香港貧富懸殊在經濟高增長下急劇惡化,工資及家庭實質收入出現兩極化。(東方日報,2000.9.18)
九月十八日
法國家樂福集團關閉在香港的四家超級市場,計有四九0名員工將依法被遣散。(信報,2000.8.30)
九月十九日
香港「民建聯」立法會議員程介南宣布辭去議席,港府將因此花費港幣三千五百萬元進行補選。(信報,2000.9.20)
澳門特首何厚鏵赴日訪問,期間曾與外務省亞洲事務局局長、運輸省政務次官等政要會晤,並拜會當地重要商業團體「經團連」。(澳門日報,2000.9.20)
九月廿五日
香港稅務局副局長單羅玉蓮涉嫌於一九八三年浮報「自行租屋津貼」,觸犯「防止賄賂條例」,遭廉政公署起訴。(港府新聞公報,2000.9.25)
第三次聯合國東亞地區全國委員會秘書長會議在澳門教科文中心舉行,會議討論東亞五國教科文領域之合作、交流,及東亞地區學校網絡聯繫。(澳門日報,2000.9.26)
九月廿九日
港府委任鄭漢鈞擔任房屋委員會主席,任期二年,自二00一年十月一日生效。(港府新聞公報,2000.9.29)
十月一日
由中共「公安部」委託香港中國旅行社代辦,交由廣東省「公安廳」簽發之「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在未事先通知之情況下,自本日起各項收費提高二成至一倍,遭香港相關團體批評有牟取暴利之嫌。(蘋果日報,2000.10.2)
十月四日
香港第二屆立法會議員宣示就職,由范徐麗泰再度擔任主席。(明報,2000.10.5)
十月八日
由廿九個國家及地區、歐洲委員會及海灣合作委員會組織共同成立之「國際打擊洗黑錢財務行動特別組織」,在西班牙會議中選舉由香港擔任二00一至二00二年度特別組織主席。(文匯報,2000.10.9)
澳門特區政府批准由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與澳門置地廣場合作之「漁人碼頭」發展計畫。(華僑報,2000.10.9)
十月十一日
香港特首董建華在立法會發表第四份施政報告,該報告以「以民為本,同心同德」為題,內容以教育、扶貧紓困、特區的管治為施政重點,各界對於報告多表示肯定。(明報,2000.10.12)
十月十三日
港府保安局長葉劉淑儀與大陸「公安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主任」廖曉村在北京簽署「內地公安機關與香港警方關於建立相互通報機制的安排」,相互通報向對方居民採取刑事強制措施或刑事檢控,以及對方居民非正常死亡之情況。該機制自明年一月一日正式開始運作。(港府新聞公報,2000.10.13)
十月十四日
香港特區政府與斯洛伐克共和國簽署互免簽證協議,日後港人可免簽證入境斯洛伐克共和國,最長可停留十四天。(港府新聞公報,2000.10.14)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歐盟及廿一個國家駐港澳總領事赴澳門欣賞第十四屆澳門國際音樂節歌劇∣奧賽羅,並參觀澳門的中西文物古蹟。(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公報,2000.10.13)
十月十八日
香港海關首次破獲人蛇集團利用貨櫃,企圖將廿六名來自福建的男性非法入境者,經香港沿水路運往美國長島。(蘋果日報,2000.10.24)
十月廿日
香港立法會內務委員會否決由民主黨主席李柱銘提出,就香港大學民意調查風波成立專責委員會之建議。(明報,2000.10.21)
由澳門政府主辦的「第五屆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自本日起一連五天在置地會議展覽中心舉行,計有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及其他國家或地區近千名商貿代表出席。(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公報、澳門日報,2000.10.20)
十月廿六日
香港特首董建華赴北京匯報香港近期發展及經濟情況,期間會晤「國家主席」江澤民、「總理」朱鎔基、「副總理」錢其琛等人。(明報,2000.10.22)
澳門立法會通過「選民登記法」,將過去每年三十日之選民登記期,修正為全年開放選民登記;並規定由行政暨公職局負責選民登記之相關工作。(澳門日報,2000.10.27)
由廣東省「公安邊防局局長」林傑元率領之「廣東省公安廳邊防船艇編隊」首次訪問澳門,澳門保安司長張國華於會晤中表示,雙方今後之合作將著重於打擊偷渡、走私等方面。(華僑報,2000.10.27)
十月廿七日
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與香港特首董建華會晤期間,經香港媒體記者追問是否「內定」或「欽定」董建華為特首時,怒斥記者天真、幼稚,並表示特首選舉按照基本法,但「中央」的決定權亦很重要。(明報,2000.10.28)
十月卅日
港府入境事務處公布,自本年十一月一日起,放寬持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的海外中國大陸公民赴港工作居住年限規定,由目前的二年縮減為一年。(港府新聞公報,2000.10.30)
澳門政府行政長官辦公室、各司長辦公室、行政會及政府總部輔助部門自本日起,從新口岸宋玉生廣場臨時辦事處遷往位於南灣大馬路的政府總部辦公。(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公報,200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