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與歐洲國家說明政府大陸政策
問:吳主委最近剛從歐洲訪問回來,談談歐洲之行主要重點與行程?
答:中國大陸最近在歐洲活動非常頻繁,目的之一即在宣染台灣是個國際麻煩製造者。本人此行主要是說明政府的兩岸政策,也表達政府在兩岸議題上既有的立場,讓歐洲國家知道我們不是麻煩製造者,而是致力於追求兩岸的和平與穩定,並促進歐洲國家與台灣的關係。
問:歐洲國家接受這些看法嗎?
答:歐洲國家如果沒有機會了解台灣的政策立場,只聽大陸一面之辭,可能會受到部分的影響;但是許多歐洲國家的重要人士,他們對台海兩岸議題其實已非常熟悉,尤其是學界,他們在意的是由我國政府官員口中說出政策立場,所以我們的說明有很重要的意義。
問:我們注意到國外的政府與媒體及學界對臺灣的認知有一定的落差,普遍來講,媒體對台灣比較了解、同情,政府方面比較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是不是如此?
答:就我個人接觸的經驗而言,跟台灣有接觸的媒體對臺灣比較了解。訪問德國時接受其一家媒體專訪,他們對於台灣就有一定的了解;學界對台灣也有適度的了解;國會議員部分雖然他們沒有時間對台海議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但也有很多國會議員對台灣友好,友好的原因在於台灣是一個民主的國家;至於政府的部分是我們比較困難的地方,因為政府官員對中國大陸有所期待,尤其是商業利益上面的考量,當他們受到中國大陸的壓力之後,很可能對台灣造成負面的認知,所以我們絕對有必要加強對歐洲政府的工作。
中國大陸才是臺海不穩定的主要因素
問:近幾年中國大陸對歐洲外交活動非常活躍,歐洲國家也極力拉近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中國大陸在歐洲推動所謂的「國際輿論戰術」,歐洲國家會受到中國輿論戰的影響嗎?
答:中國大陸在歐洲國家或在世界其他國家的輿論戰正逐漸升溫中,藉由國家領導人或是高層決策官員出訪時,帶動輿論風潮,宣揚台灣在製造麻煩,或台灣的作法可能會引起戰爭。但是他們完全避談中國大陸對台灣武力威脅的事實。此次到訪歐洲,就是要說明目前兩岸關係真實的全貌,讓歐洲國家瞭解臺灣受到的武力威脅,台海不穩定的原因主要來自中國大陸。
國際社會支持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問:中國大陸不斷宣稱兩岸問題是內政問題,可是一方面我們又看到中國大陸利用國際壓力對台灣施壓,這是什麼樣的策略運用?
答:去年年底之前,中國大陸把台灣議題當作是國內議題,不須要其他國家的介入,但是之後他們要求世界各國介入台海議題,針對台海的議題來發言。面對這項根本性的變化,有些國家會針對台灣議題發表看法,這些發言也許對中國大陸有好處,但就台灣的觀點來看,說不定也是我們的機會,因為台灣一向秉持民主、和平的立場,我相信其他國家會看清楚這個事實,支持台灣的民主與台海的和平。
問:這些表態的國家中,當然有些對我們台灣不利、有些有利,譬如澳大利亞總理曾經提出對我們不友好的談話,這樣可不可能打開所謂的「潘朵拉的盒子」,對兩岸問題更為不利呢?
答:當然我們已注意到有些國家對我們不利的發言,譬如澳大利亞總理、法國總統,但是以極為重要的美國來講,我們向美國表達希望跟中國大陸對談,希望促成一個比較適於協商的環境等,美國均依此公開與私下向中國大陸領導人建議,所以這是我們的機會。前不久德國外交部長巴尼耶當面跟中國大陸領導人說,希望台海議題應該以和平方式解決,這不是唯一的例子,很多其他國家的發言,包括日本小泉首相,都是要求台海議題應該以和平方式解決。
美國的台海政策有延續性與一致性
問:之前胡錦濤與布希在APEC見面,也談到台灣問題,從陸委會觀點來看,美國政策與立場有無任何轉變?
答:美國對華政策雖然是遵循「一個中國」的政策,可是政策內涵並沒有任何的改變,包括三個公報、台灣關係法、以和平解決台海問題及尊重台灣的民主等,這些都是「一個中國」政策的重要內涵,對我國來講,美國採取的是具有一致性及兼顧平衡的「一個中國」政策。
問:在十月份時,美國國務卿鮑爾曾經提到台灣不是主權國家、甚至希望兩岸走向統一等等,當然美國已承認是口誤,但這能否解釋或透露出任何美方的立場?
答:就我們觀察及事後美國的澄清,鮑爾的說法並不是美國政策的發言。鮑爾說「追求兩岸統一」,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後來立刻作出澄清,而且透過我們在華府的代表處及台北的美國在台協會,都有相當慎重的澄清,同時重申美國的六項保證仍然有效,這六項保證其中一項就是台灣主權的事項。我們之後觀察鮑爾跟中國大陸領導人談話內容亦符合我方的利益,譬如要求中國大陸跟我方進行對談,要求台海議題以和平方式解決,美國仍堅持軍售防衛性武器給台灣、支持台灣參加國際活動等,這都對於台灣非常有利,並無讓國人感覺到不安的地方。
問:美國國務卿鮑爾去職後,由現任國家安全顧問萊斯接任國務卿,您預期未來美國對台政策及兩岸政策會有什麼劇烈的變動嗎?
答:我不認為未來美國之兩岸政策會有太大的變動。萊斯女士在國家安全會議任職期間,對台海關係的掌握相當清楚;而萊斯本人也是著名的國際戰略學家,她在台海立場上應該是不會有所改變。新接任的國家安全顧問,對於臺美定期對話的窗口以及台海議題的立場也都非常清楚,我們並不預期,在美國國家安全會議人事改組後會造成影響,反而是有正面作用的。
期待美國促成兩岸對話協商
問:今年七月份萊斯曾到中國大陸訪問,當中她也提到說如果有需要,她願意在兩岸之間扮演促進的角色。這邊所提到的「促進」到底代表著什麼涵義?是「促談」還是另有所指?
答:我們希望美國能促成台海之間比較適合於協商的環境。當然我們的立場很清楚,不論是什麼議題,包括政治議題,我們都願意進行協商;在這種情況之下,不願意協商的是中國大陸方面。所以由美國去促成及要求中國大陸和台灣進行協商。
問:萊斯在這次訪問與七月的訪問中都提到,中國大陸堅持「一個中國」才願意談判其實是不合理的,她的談話是否與我們有著相似的立場?
答:這確實和我們的立場相當接近。以「一個中國」的原則做為談判前提,在美國普遍認為是協商的障礙;在協商前就預設立場或前提,是不合理的做法。如果雙方能達成協議,我們不排除這項可能的結果,但在還沒有協商的時候,強迫對方去接受這樣的結果,我相信只要是民主社會都無法接受。
問:不過從目前的跡象看起來,對於「一個中國」或是「九二共識」,台灣都要接受才能展開協商,要如何打開這個僵局?
答:您提到「九二共識」的問題,事實上這個名詞是在2000年的4月,國民黨敗選後才提出的概念,在這之前沒有任何人,包括中國大陸都沒有提到這樣的名詞,所以「九二共識」可說是被人為創造出來的;至於「一個中國」原則,從錢其琛於2002年有關兩岸直航協商的談話可以瞭解,他說兩岸的直航是經濟問題,可以不涉及「一中」政治意涵,兩岸直航協商不必先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所以如果中國大陸有意願要進行協商,是可以擱置政治的歧異,展開非政治性議題的協商。我相信立法委員選舉之後,我們會很努力的去推動這些需要協商的項目,相信中國大陸也會針對這些實質的議題來和我們進行協商。
希望中國大陸善意回應台商春節包機事宜
問:有關明年春節包機直航問題,目前我們的原則是雙向、對飛、不停經第三地,這樣的訴求,與對岸所要求的「國內航線」,會不會有落差存在?這樣是否可能展開真正的協商?
答:國台辦前三次在記者會的發言都不相同。我們所看到的是他們對於這個議題仍沒有最後確定。在這段期間內,我們也接受到不同的訊息,兩岸要進行協商,就必需把具有象徵政治意義的符號拿掉;他們也應該要體諒,在中國大陸有許多台商需要春節包機返台過年,在這種情況考量下,我相信他們會適度的調整,我們對此仍然是有期待的。
問:陸委會是否已做好準備,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可以上談判桌與對方進行協商事宜?
答:陸委會已規劃很久,而且一直在進行的項目,就是對於內部幕僚人員參與協商的訓練。現在只要有必要的話,我們能馬上與中國大陸進行協商,而且協商的議題已經完全準備好;就技術上的層面來說,我們和民航局、航空公司已有溝通,而現在就是要針對包括通關檢疫等這些細節問題與中國協商,希望對岸能儘早來推動兩岸春節包機。
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以避免偶發性軍事衝突
問:大家也都擔心兩岸會不會有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除了總統所提到的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行為準則等,什麼情況下兩岸可能帶來不必要的軍事衝突?
答:中共在東南沿海的軍事部署,不管是在飛彈、海軍、空軍方面,抑或其他型態的軍事發展,都有越來越升高的趨勢;由於兩軍在台海上空經常有偶遇的狀況,容易形成不確定的因素,在這種不確定的因素下,如果發生像2001年的美國軍機擦撞事件,在沒有軍事互信機制的情況下,就有可能形成星火燎原的態勢,當然這絕對是我們不樂見的。所以總統、國防部和其他政府相關部門,都希望推動建立兩岸軍事信心機制,以避免任何偶發事件形成無法控制的局面,然而在我們努力推行的當下,中共方面卻是漫不經心的看待此事,我們也透過各種機會來呼籲中國大陸正視台海可能發生戰爭的危險。總之,要如何避免還需中國大陸與我們針對軍事互信機制來進行密切協商。
「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為政府兩岸政策目標
問:在未來兩到三年間,兩岸可能發展的趨勢為何?
答: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所有兩岸之間往前推進或是往後倒退,都是因為雙方互相的作用。從今年的320大選後,我方即持續釋放善意。陸委會長期政策就是「善意和解」,希望透過善意的釋放,形成一個比較和諧的局勢;而透過這樣和諧的局勢,雙方針對實質議題進行協商。如果能有所成果,就可以形成雙方相互合作的局面;唯有在雙方積極合作的情況下,未來兩岸才有達到永久和平的機會。所以「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都是我們陸委會積極推動的基本政策目標,我們也非常希望在未來兩三年之內,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會有比較和諧、和緩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