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大陸投資環境變遷看未來台商經營策略研討會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明通
海基會洪董事長、企業界的好朋友及各界的先進前輩、各機關代表、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好。
壹、前言
今天非常榮幸應邀參加海基會舉辦的「從2007年大陸投資環境變遷看未來台商經營策略研討會」。今年是兩岸開放交流20週年,20年來兩岸經貿快速發展,已成為台灣經濟最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結構快速轉變,中共當局為因應經濟情勢變化,持續大幅調整各項經濟政策,這些變化對大陸整體投資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眾多大陸台商也受到很大的衝擊。海基會在此時舉辦研討會,邀集各界共同探討大陸投資環境變遷及台商投資經營策略,不僅深具意義,同時讓台商朋友及關心台商的各界人士能夠集思廣義,共同商討因應對策。
我要特別感謝主辦單位費心安排這場演講,以下特別就當前兩岸經貿發展及相關問題,以及政府因應對策,向各位作一說明;提供大家作為討論相關問題的參考。
貳、兩岸經貿發展情勢
過去20年,兩岸經貿成長至為快速,規模不斷擴大。兩岸貿易總額從1988年的27億美元,擴大到2006年的881億美元,成長33倍,累計貿易總額高達5,680億美元;台商大陸投資金額在1991年不到2億美元,到2006年累計金額高達549億美元,成長275倍,非正式估計大陸投資金額更高達1,000億至1,500億美元;台灣人民赴大陸旅遊人次也從1988年的45萬人次,增加到2006年的441萬人次,成長近10倍;中國大陸已成為台灣最大貿易夥伴及對外投資的首選對象,兩岸產業也從早期的互補關係轉變為競合關係;兩岸經貿可以說從量變到質變,也是當前台灣經濟發展所必須面對的最關鍵課題。
參、大陸經濟面臨的問題及政策調整
當前兩岸經貿發展最大的影響因素,是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變化及中共當局一系列政策調整措施。
大陸經濟失衡問題日益嚴重
過去10年,大陸經濟快速崛起,目前已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及第三大貿易國,外匯存底累計1兆4千6百多億美元,高居世界第一。雖然大陸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總體經濟實力大幅躍升,但是,因為經濟體制及經濟結構調整速度相對落後,因而產生很多失衡現象。
近年大陸經濟成長率平均超過10%,然而,因為結構性問題,造成經濟成長過度依賴投資及出口。大陸存在一窩蜂盲目投資現象,近年固定投資成長居高不下,佔GDP比重平均超過四成,投資過熱造成產能過剩,在大陸國內消費增長相對緩慢情況下,須賴出口不斷擴增,以去化過剩產能。2006年大陸對外貿易順差高達1,774億美元,今(2007)年迄10月底止貿易順差2,125億美元,這等貿易失衡問題也是造成經濟持續加溫的另一因素。
在金融面,由於外人投資大量湧入及貿易順差的快速累積,大陸外匯存底激增,三年來由不到6千億美元直線上升到今年10月的1兆4千6百多億美元,從而導致人民幣強大的升值壓力。雖然大陸在2005年7月21日實施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但因為人民幣緩步升值的政策,引發更多短期投機資金湧入大陸市場,造成貨幣流動性激升,以及股市及房地產價格非理性上漲,甚至形成泡沫化的危機。另一方面,經濟及金融過熱亦導致通貨膨脹壓力,今年10月及11月大陸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高達6.5%及6.9%,創下11年來最高紀錄。經濟及金融過熱問題已嚴重威脅大陸經濟的穩定。
再者,經濟失衡亦加劇大陸內部所得分配惡化問題。大陸社會的「三差」,即:「貧富差距」、「東西差距」及「城鄉差距」問題,已形成社會不安的因素。另外,大規模、無秩序的投資及建設,不僅耗用大量能源,而且造成嚴重污染及生態環境的破壞,亦對大陸經濟的永續發展構成嚴厲的挑戰。
宏觀調控及相關經濟政策調整
面對近年經濟金融過熱的情形,中共當局自2004年4月起即持續宏觀調控措施,包括採行一系列貨幣緊縮措施,進行匯率制度改革,將固定匯率制改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並逐步擴大浮動區間。今(2007)年年初以來,宏觀調控力道更見加強,迄今為止,已9次上調存款準備率(12月25日將再次調整)、5次上調人民幣存貸款利率;並陸續調高股票交易印花稅,及加強課徵房地產交易稅。各項調整措施頻率愈來愈密集,間隔時間愈來愈短,顯見大陸經濟及金融過熱情勢的嚴峻。
在因應投資過熱及貿易出超方面,中共當局在產業發展規劃、管理土地利用政策、外資投資政策、產業投資限制、環保規範等各層面,採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過去的「招商引資」也轉變成「招商選資」。今年以來,中共當局更推動一系列產業法制改革,包括3月份發佈「企業所得稅法」(2008年1月1日實施)、6月份發佈「勞動合同法」(2008年1月1日實施)、10月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7年12月1日實施),這些改革措施主要目的都是在因應及緩和因為經濟及金融過熱造成的失衡與失序問題。
儘管如此,因為大陸經濟及金融過熱是結構性、長期性問題,在根本政策未能改變的情況下,宏觀調控及各項改革措施能夠發揮的作用仍屬有限,因此,中共高層一直將維持經濟穩定列為最優先的政策考量。今年10月中共十七大會議政治報告中,中共領導人胡錦濤對大陸經濟穩定的關切與具體指示,以及12月5日「中央經濟會議」相關報告對完善及落實宏觀調控政策的高度重視,均反映出維護大陸經濟及金融的穩定仍將是今後一段時間中共當局最迫切的任務。
肆、兩岸經貿政策思維及面臨的挑戰
兩岸經貿發展問題的爭議
兩岸經貿關係日益密切,兩岸經貿的快速成長已成為台灣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也是兩岸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然而,國內對於如何因應經濟全球化、區域化發展,以及中國經濟的崛起,兩岸經貿政策應何去何從,一直存在相當對立的意見。有人主張台灣應該善用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帶來的各種機會,採取「與龍共舞」的經貿策略,有效掌握龐大的經濟利益,政府也應從興利角度思考,制定務實開放的兩岸經貿政策,以利台商能夠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但是,也有人主張,大陸對我軍事威脅從未中斷,而且兩岸經濟規模懸殊,過度依賴大陸市場,無異是「與虎謀皮」,不僅可能升高總體經濟的風險,更將進一步加深資金、技術、人才向大陸單向傾斜的問題,讓產業空洞化、結構性失業及所得分配惡化等負面經濟影響更為擴大。這等對立的意見,讓政府在兩岸經貿政策的規劃與推動上,必須採取更審慎的評估及更周延的規劃。
政府兩岸經貿政策思維
因應兩岸經貿的各種挑戰,政府在政策規劃上主要掌握兩大原則:第一,以全球佈局的思維推動兩岸經貿。政府尊重企業自由經營的市場經濟法則,但也考量中國大陸對台灣經濟的巨大影響及可能帶來的風險,因此,釐訂「深耕台灣、佈局全球」的經濟戰略,引導企業依循「投資台灣優先」及與全球市場連結的大方向,將兩岸經貿納入全球佈局的一環,藉此壯大企業在台灣的根基,追求經濟的永續發展。第二,對兩岸經貿風險作有效管理。兩岸經貿對台灣經濟、社會、政治等各層面的影響,廣泛深遠,因此,政府有責任就可能衍生的各種風險,建立管控機制及防火牆,並透過兩岸協商及政策的協調,將負面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的程度。這也是近年來政府強調「有效管理」或「積極管理」的重要原因。
自2000年迄今,政府依據上述原則,已推動實施許多重要經貿調整措施,包括:
―實施金馬「小三通」,並逐步擴大適用範圍,包括開放人員及貨物中轉。
―調整大陸投資戒急用忍政策,放寬赴大陸投資限制,包括陸續開放8吋晶圓0.25微米及0.18微米以上製程、封裝測試及小面板業赴大陸投資等。
―開放兩岸貿易商直接交易及擴大開放大陸物品進口。
―開放直接通匯及擴大境外金融中心(OBU)功能。
―開放銀行赴大陸設置辦事處及開放保險業、證券業赴大陸投資。
―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不動產。
―持續擴大大陸人民來台從事經貿產業及商務活動。
―開放大陸人民來台觀光(第2類、第3類)。
―逐步擴大「境外航運中心」功能及範圍,並實現兩岸海運之局部直航。
-實施春節包機及四項專案包機。
政府面臨的新挑戰
近來政府兩岸經貿政策也面臨新的挑戰。部分媒體及社會人士持續批評政府兩岸政策是「鎖國政策」,要求放寬兩岸經貿限制。事實上,以2000年到2006年作比較,兩岸貿易金額從312億美元增加為881億美元,成長2.8倍;7年來貿易總額高達4,060億美元,是1991年到1999年貿易總額1,745億美元的2.3倍。台商赴大陸投資累計金額從171億美元增加為549億美元,成長3.2倍,非正式統計更高達1,000億至1,500億美元。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佔總出口比重從24.4%增加到39.8%;大陸投資佔整體對外投資比重從34%上升至64%。從這些簡單的統計數字,已足以反映近年兩岸經貿不斷加溫,熱絡異常,因此,有很多專家學者認為,兩岸經貿政策非但沒有「鎖國」的問題,反而有過熱的現象。面對持續的負面批評,陸委會有責任從客觀的統計來澄清事實真相,也希望各界能進行客觀公正的討論,化解不必要的爭議。
其次,也有很多人士一直誤解政府兩岸經貿政策,認為政府刻意拖延各項開放措施,導致企業界喪失商機。但事實並非如此,以兩岸金融開放為例,政府早已開放保險業及證券業赴大陸投資;亦有7家國內銀行在大陸設置辦事處。但是,自2002年迄今,相關機關已核准7家保險業大陸投資案,但大陸方面迄今僅核准其中3家。證券業則因為大陸方面規定需先簽署證監備忘錄,以致我方開放政策實施已近4年而無法落實;銀行業開放也因為大陸方面無意願與我方協商金融監理合作機制,致讓開放政策實施遙遙無期。
再以兩岸直航及三通為例,2003年8月行政院已公佈「兩岸直航之影響評估」報告,將直航列為既定政策,相關機關亦就各項配套措施積極準備工作。惟因兩岸直航涉及問題廣泛複雜,並涉及公權力事項需經兩岸協商,且歷來國內民意係支持在「安全、對等、尊嚴」的前提進行直航,因此,政府採取階段性做法,優先推動海運便捷化措施及兩岸貨客包機,為直航協商創造有利條件。截至目前,政府在2005年1月兩岸在澳門協商春節包機的基礎上,持續執行「雙向、對飛、不中停」的春節包機。嗣後,兩岸陸續就貨客包機議題進行協商,2006年6月14日宣布的四項專案包機(專案貨運包機、節日包機機制化、緊急醫療包機、特定人道包機),並均已常態化運作。兩岸亦持續就貨客包機進一步的擴大運作進行協商,迄今已進行多次商談,並在技術性問題上,包括:包機頻率、航點、飛航航路、經營家數及業務合作等,達成高度共識。另在開放大陸人民來台觀光協商方面,雙方亦已進行6次技術性商談,就各項技術問題作充分溝通並建立共識。非常遺憾的是,中共當局顯然基於政治考量,在貨客包機及大陸觀光客協商議題上刻意拖延,設置協商的障礙,致影響上述政策的落實推動。
以上例子充分顯示,兩岸經貿政策非我方一廂情願即可推動;大陸方面的政治考量及設置兩岸協商的障礙,才是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的最大阻力。
伍、台商面臨的日增風險及對策
當前政府最嚴峻的挑戰,是如何協助大陸台商降低日增的投資經營風險。如前所述,大陸經濟及金融過熱導致失衡及不穩定的問題,中共當局力道愈來愈大的宏觀調控措施及各種政策及法規的調整,更造成大陸投資經營環境的劇變。大陸台商面臨各種優惠措施的減少甚至取消,以及因為新的政策法規大幅提高經營成本,事業經營遭遇愈來愈多的困難。日昨大陸公佈新所得稅法,國內媒體批評對台商是「剝兩層皮」,可見對台商的衝擊影響。在可預見的未來,台商在大陸投資需面對的「政策風險」還會更多、更廣,台商的心理恐慌是可以理解。
除了政策風險外,在大陸投資經營事業還需注意政治及法律的風險。今年8月發生的北京新光天地台灣投資人與大陸合作夥伴的經營權爭議事件,更暴露出台商所面臨不可預測的風險。另依據海基會統計,今年前11個月該會協處台商人身安全及經貿糾紛案件達502件,歷年累計更高達3,306件;這些案件統計反映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如何加強台商大陸投資權益保障,已是刻不容緩的問題。
另外,中共當局雖然口口聲聲向台商保證「政經分離」,但事實上,大陸始終未改變「以經促統」、「以商圍政」的政治思考,並經常以不正當的查稅、通關查驗、限制人身自由等脅迫手段,迫使台商或台商協會配合其政治統戰作為。2005年3月國內某知名企業家被迫發表「退休感言」公開信;今年11月部分台商協會會長聯合發表希望台灣朝野放棄「入聯公投」、「反聯公投」之聲明,在在反映出在大陸經商必須承受的巨大壓力及政治風險。
為加強保障台商大陸投資權益保障,政府已建立處理台商重大爭議事件相關機制,在最大可能範圍內,來協助台商處理爭議事件。另外,陸委會、經濟部、海基會及相關機關也都有台商服務的窗口與協調機制,及時提供台商各項必要的協助。為因應大陸投資環境劇變的新情勢,政府已積極鼓勵台商回台投資,經濟部已建立台商回台投資的資訊及聯繫平台,及提供土地、租稅等各項優惠,充分協助台商掌握國內各種投資機會,積極回台投資。
陸、結語
今天海基會舉辦「從2007年大陸投資環境變遷看未來台商經營策略研討會」,並就大陸近期投資環境改變,「所得稅法」、「勞動合同法」等投資相關法令調整的衝擊影響,以及台商人身安全及投資保障等相關議題,安排專題報告,並提供各界討論的平台。本人相信,透過大家的腦力激盪與集思廣義,必能針對台商如何趨吉避凶,有效因應日增的投資風險,提供寶貴的經驗與建議;本人在此也預祝研討會的圓滿及順利成功。
最後,敬祝各位事業昌隆,身體健康,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