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總統出席兩岸合編《中華語文大辭典》新書發表記者會

馬英九總統日下午出席在總統府舉辦的兩岸合編《中華語文大辭典》新書發表記者會,闡述該辭典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的意義。 總統致詞時表示,9年前他競選總統時即提出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的政見,如今在他卸任前一個月得以完成心願,深感欣慰。 總統指出,兩岸隔海分治至今已67年,不論是生活習慣或政經制度皆有所不同,雙邊差異甚大,確實有需要編纂一部辭典,增進彼此的瞭解。因此,他上任後即請中華文化總會負責這項工作。民國101年,《兩岸常用詞典》編纂完成,共計收錄3萬多筆資料。如今,《中華語文大辭典》也已完工,總計收錄10萬多條詞條。兩岸合編該辭典代表兩岸在政治方面的和解,雙方就「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達成共識後,「在許多領域擱置爭議,求同存異,互惠對等,共創未來就比較容易」。 總統說,事實上,常用漢字約6,000至8,000字,其中只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簡化字,而簡化字中完全改頭換面的則不到500字。 總統表示,過去大陸政協開會時,曾有退休小學教師及日本華僑提案恢復正體字。但是使用簡化字的人口超過13億,使用正體字的人口則只有4,000多萬,難以在短期之內改變這個現實。因此,最好的辦法不是要大家做選擇,而是以較為務實的辦法,包容、並用及並列。 談及海外華語文教學,總統表示,僑委會已發展出一種新的做法,所有的中文課本皆使用正體字,但將簡化字像注音符號一樣標註在旁。據統計,中文字的筆畫平均是13筆,而簡化字平均僅簡化兩筆,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政府開放大陸旅客來臺觀光至今已近8年,也從來沒有陸客反應看不懂正體漢字。如今,《中華語文大辭典》將正體字及簡化字併陳,大陸民眾可「以簡識正」,未來更可進一步「識正書簡」,如此一來,即可讓正體字與簡化字的對抗走入歷史。 總統也提及,臺灣已發展出許多與大陸不同的語彙,例如電音三太子及媽祖遶境等民俗語彙,以及樁腳、走路工、掃街及拜票等用語,這些詞彙雖在臺灣耳熟能詳,但大陸民眾卻不瞭解。現在透過《中華語文大辭典》,即可讓雙方在文化上減少不必要的隔閡。 總統強調,他之所以積極推動編纂《中華語文大辭典》,完全沒有任何政治考量,「完全是文化本位」,因為炎黃子孫不能忘記自己的正體字。《中華語文大辭典》將正體字與簡化字並列,用最開放的辦法讓大家了解兩者的區別,由當事人自己學習,就像美國人與英國人使用的英語有所不同,而葡萄牙人及巴西人使用的葡萄牙文也不盡相同。更重要的是,《中華語文大辭典》也有雲端版本,使用者可以透過網路,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文字的異同。 對於中華文化總會編纂《中華語文大辭典》的努力及貢獻,總統也再度重申謝忱。隨後,總統與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共同進行《中華語文大辭典》揭書儀式,彰顯該辭典「溝通兩岸語詞、連結人間情誼」之具體貢獻。 出席是場發表會者尚包括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僑務委員會委員長陳士魁、《中華語文大辭典》召集人李鍌及總編輯蔡信發等人。 【總統府新聞稿】

類別

1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