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三十四、 蔡主委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摘要

三十四、蔡主委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摘要
問: 兩岸關係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你如何看待兩岸關係的脈絡和架構? 
答: 我覺得兩岸在很多問題的看法上有落差,跟兩岸融入國際經貿體系的速度與幅度差異有關。兩岸都有這個問題:就是政治落在經濟之後,政府落在人民之後。因為在政治不交往的情況,只能靠民間交往。然而,政府具有再多的觀察力與蒐集資訊的能力,還是比不了直接面對面的接觸。所以民間在一定程度還是領先政府,經濟還是領先政治。但這並不表示人民可以取代政府,經濟可以取代政治,那是不可能的。 
企業可自己評估風險
陸委會的角色跟中央銀行的角色有一點像,我們管的都是宏觀調控的問題,至於個案的管控,企業一定程度可以自己評估風險,自己去處理這個風險,除非他受到政治的干擾或基本市場結構給他的干擾,但那個問題是政府來處理。所以我們的角度就是:不論是政治或者是經濟,陸委會做的是整體的調控。 
問: 這整體的調控是什麼?所謂的國家安全網嗎?
答: 對政府而言,必須要有一個很好的monitory system,這是每一個現代民主政府都要有的制度。不只美國的國內情報網非常廣,瑞士也一樣有一個很密集的information蒐集網,但這不是監聽,而是在一個正常社會裡面流動的資訊,政府把它蒐集起來做有系統的整理。如果按照以前那種跟監、監聽,不但會耗掉許多人力成本,而且很可能會事倍功半。但如果採取總體的調控,就不需要投入大批的人力與行政成本,也不會對實際的交易活動、經濟活動與社會活動有太多的干預。
這部分工作政府已經做了一定的程度,首先我們必須要維持台灣民主機制的健全與政治結構的健全,這部分我們還需要強化;其次,我們的市場機制也必須是健全的。在這兩個健全的機制之下,再來採取一種網絡的監測系統,也就是必須要有足夠的資訊蒐集網絡,這是一個monitory system必須要有的。
問: 行政院日前通過鬆綁「戒急用忍」政策,台商的反應如何? 
答: 事實上我們跟台商有過好幾回合的對談,已經把大部分台商的問題都納進去,後續還會再對台商做解說。在執行的過程中,如果對台商有窒礙難行的部分,我們還是會再做調整。七日公佈的辦法有一條或許大家沒有注意到,就是我們要整合跟台商溝通的機制,讓我們有一個有效率的機制跟台商互動。我們希望透過海基會的體系,讓台商能將他對政府的期待,有效率的反映到各部會去。大陸也應該理解,台商畢竟是我們的台商,雖然他們是在大陸投資,但是他們的根還是在台灣,需要台灣政府一定的配合。 
干擾入會將引起反感 
問: 兩岸入會後,台灣方面是希望透過這個架構來解決兩岸問題,但大陸方面則認為兩岸關係是特殊的,不屬於國與國之間。
答: 我覺得他們是過慮了,現在既然有現成的WTO架構,為什麼不去利用它呢?為什麼要斤斤計較它是國際還是國內?其實WTO是一個多邊的機制,不要老是用那種傳統的政治主權觀念來看問題,經濟現今早已跨越國界,不要因為兩岸之間的政治問題來干擾兩岸經貿的進行。
問: 政府有無考量中共在入會上,包括文件上作出小動作。
答: 這些風險應該都有,但不是沒有辦法處理,WTO會員國對於兩岸加入WTO都非常關心,他們不希望有太多的政治因素干擾,所以大家的共同心願,就是讓兩岸順利成為會員國,在這種強烈的共識之下,任何人作過多的政治動作和干擾都會引發反感。
外傳APEC台灣有許多的政治動作,事實上,所謂政治動作是相對的,一定對方先有一定程度的壓抑,才會有相對的反彈。就拿非正式領袖會議,台灣一定只有部長可以參加,從來沒有一個清楚的說法,APEC的備忘錄,是在非正式領袖會議出現之前,為什麼只有中共有解釋權,我們卻沒有解釋權。
問: 資金回流、「三通」要怎麼解決,因為台商關心間接通航浪費的時間和成本。
答: 我們基本按照經發會決議,積極來解決這個問題,但經發會協議中的過渡性,包括「先貨後人,先海後空」等原則進行。如果雙方都認為這是個值得的事情的話,外國人不是講,如果有WILL就會有WAY,政府施政還是要緊守法治原則,公權力不能無限制的擴張,他們也要尊重我們的法治。
問: 許多在大陸茁壯且營業額大部分都在彼岸創造的企業,苦無機會返台上市,今後是否會隨著戒急用忍鬆綁而逐步開放。 
答: 我們現在朝二部分來說,一部分是盡量擴大OBU的功能,讓OBU有貸款的功能;我們希望OBU一定程度上,跟本地金融稍微先隔開一下,不會讓大陸的投資風險,直接反映在本地的金融體系。 

陸資來台仍須受規範 

二是資本市場的問題,這次把台商在國外集資用以轉投資大陸發行限額由二○%放寬為四○%,一定程度上加大到中國大陸投資的部分,這個階段應該還可以應付他在大陸擴充的資金來源,但後續如果作的更大,所需資金來源更大,我們可以作調整;整個資本市場,包括證券與金融體系都會來支援台商,但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因此必須作區隔性的處理。
問: 陸資來台如何管理,對台灣有何助益,有沒有考慮讓他們資金多進來,對台灣安全本身是一種正面的意義。
答: 可能要到進入WTO的下一個階段,中國大陸還是一個以國家主導的經濟體,企業無可避免會受政府影響,政府不論是在意識形態上或者策略上,還是對台灣存在一定敵意,在這種情況下,還是要作一定的防衛措施。
問: 事實上很多高科技廠商已經過去大陸,對這一部份,政府怎麼規範?
答: 已經去的,將來有一個補報登記的制度,你要回來告訴我,你做了多少事,你要作一定程度的揭露,讓我們知道你在做什麼。有些廠商說他可以不去,不一定要利用中國大陸那個市場,但怕的是,有一個人開始到大陸去,所有人就都跟著去了。張忠謀先生跟很多人都說過,如果大家不去他就不去,現在問題是有人去了他怎麼辦? 
在政府沒有許可的情況下,你即便是早去也不可能做大。不可能做大,市場的先機可以搶到多少?所以很多廠商急著去中國大陸是心理層面的問題,而不是真的早去就有市場的先機。政府管得住管不住,或管得有效沒有效是程度上的差別,但政府的管制有基本的效應在。政府可能達不到百分之一百的管制,但可以達到百分之五、六十的基本效應。因為有這個基本效應在,所以先進去的台商做不大,對競爭的威脅也就不至於那麼大的影響。 

「東協加一」整合艱難 

問: 日前中國大陸提出要與東協各國合組自由貿易區,這會不會造成台灣的邊陲化?
答: 以歐洲共同體那麼相近的國家,全都是民主體制、市場經濟國家,他們花了多少年才整合成功?中國大陸本身就需要整合,他真的是國中有國,省跟省之間都還有貿易障礙。這樣的國家要跟其他國家整合成自由貿易區,會有先天上的問題。因為基本上這是一個政治力非常強的一種經濟整合,如果不能克服各自的內部政治問題與國際政治問題,這個整合的過程還是非常的長。最終,你說他們會不會成功?我沒有把握。當然這個vision(願景)是存在的,但這個vision什麼時候可以完成,他的預期效應會不會完成,則是一個執行的問題。它的process(過程)比它的goal setting(目標設定)還來得重要。
問: 相較於台灣,中國大陸目前似乎每個人對未來都是信心滿滿? 
答: 從中國大陸角度來看,這是他現在最大的資產,也就是每個人有足夠的信心往前走,但是也是最大的危機。如果你信心過多的話,你就會認為整個前景是一片看好,你是在create a bubble。當你這個bubble破掉的時候,你要怎麼處理剩下來的社會問題? 
中國大陸最大的問題是政府不可能每天在那裡告訴民眾你要怎麼做,基本上他應該要有一個結構與基本的建制,在這個建制裡面,大家知道自己的confine(界線)在哪裡,就不會讓bubble越長越大,然後要一個在上位的人拿個放氣的東西來放氣。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民國九十年十一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