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兩岸駐點記者報導方向研析」專案研究參考資料

  • 發布日期:90-12-21

「兩岸駐點記者報導方向研析」專案研究參考資料

根據文化大學王毓莉教授最近完成的「兩岸駐點記者報導方向研析」專案研究結果顯示大陸駐點記者負面態度報導多於台灣駐點記者,且擅於運用事實陳述塑造台灣負面形象,並多採用情感訴求、軟性包裝強調兩岸之血源關連。王教授研究範圍係蒐集今年二月八日至八月八日大陸新華社、人民日報在台駐點記者,與本地中國時報、聯合報在大陸駐點記者所發新聞稿,並以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

政府自八十九年十一月十日宣布放寬大陸記者來台駐點採訪,上述專案研究尚包括以下四點結果:

一、在報導主題上,台灣記者較偏重外交與政經新聞;大陸則偏重經濟、人情趣味與文化藝術新聞,但在軟性新聞的背後,則隱藏著運用情訴求強化兩岸之間密不可分關係。

二、在新聞來源上,台灣記者引用大陸媒體消息的比例偏高,反應出在大陸採訪客觀環境的困難度(包括官員較不願接受採訪、人力不足、地域遼闊、中共禁忌多等)。

三、在採訪對象上,大陸記者具高度選擇性,傾向尋求符合其訴求取向的專學者或一般民眾加以採訪呈現。

四、在新聞處理上,兩岸記者均以事實陳述為主,專題、評論較少,但從質的角度探討,大陸駐點記者在新聞篩選過程中,常有意無意選擇負面事實作為報導重點,如失業率上升、經濟成長衰退等,或透過市井小民對生活的無奈感嘆,反映對於台灣當局質疑,塑造台灣的負面形象。

最後王教授在結論中指出,事實上兩岸對於新聞報導的價值觀自始即有頗大的差異,傳播媒體在大陸被定位為國家與黨的宣傳工具,即使在媒體逐步走向市場化後,「中央級媒體」仍強調其黨性原則,為黨國利益服務;但在台灣方面,媒體走向自由化發展,並講求獨立性,除了傳遞訊息外,也具監督政府、反映民意的職責。由於此基本新聞觀的差異,導致兩岸駐點記者不同的報導趨向,大陸駐台記在報導的同時,仍肩負若干政考量,故難以拋棄本位主義,完全客觀中立;台灣駐點記者雖較可以就新聞論新聞,但在大陸的採訪環境中,許多無形禁忌和限制無法突破及漠視,因此報導方式與其在台灣的表現還是有所出入,不過整體而言,由於駐點採訪的開放,使得相關的新聞量有明顯的增加,此親身近距離的觀察,對增進兩岸民眾相互瞭解仍具正面意義。

類別

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