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香港移交四週年情勢研析

  • 發布日期:90-06-01

香港移交四週年情勢研析

附錄

■政治運作尚稱平穩,國際社會仍持續關注香港情勢。

■經濟表現良好,惟失業率仍持續上升。

■特區政府管治能力評分雖有起伏,但民意已漸趨平和。

■特區政府處理法輪功的方式損害香港的自治權限。

■臺港關係在低迷中力求突破。

■至今有一三○件報載爭議事件考驗大陸對香港「五十年不變」的承諾。

一、整體評析

香港移交四週年以來,政治運作尚稱平穩。惟隨著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的提前退休,行政長官董建華的治港班底亦逐步成形。雖然港人對特區政府管治能力的評分有所起伏,但因經濟情況獲得改善,故民意已逐漸轉趨平和。值得關注的是,失業率仍持續上升,民主發展與自治權限也遭受考驗,司法獨立與新聞自由的前景亦令人憂慮。整體而言,香港移交四年來已發生一三○件涉及自由、人權、法治之爭議事件,國際社會對其中若干重大問題亦深表關切。在香港與大陸間之互動日趨頻密的同時,臺港關係亦在低迷中力求突破。
以下茲就過去一年來的總體情勢,評析如下:

(一)政治運作尚稱平穩,董建華治港班底正逐步成形:

過去一年來的香港整體政治環境尚稱平穩,但令社會不安之爭議事件仍多,諸如:鍾庭耀事件、「倒董」及「挺董」陣營的對峙、程介南事件、爭取居港權人士縱火案、特區政府引用公安條例拘捕學運領袖事件、特區政府跟隨大陸當局抨擊法輪功在港活動等。爭議事件的發生雖不至於危及特區政府的管治地位,惟易引發社會不安,而行政長官長期以來難以提升民望,亦無助於化解及消弭社會爭議問題。

隨著有「香港的良心」之稱的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提早退休,特區政府高層的人事更得以按照行政長官的意願進行調整。董建華於今年二月十五日宣布由曾蔭權、梁錦松分別擔任政務司司長及財政司司長。此一新人事改組代表董建華已建立自身的領導班子,一般認為可能是為其競選連任的精心部署。惟此種親「中」人事安排是否將影響香港高度自治之實踐,尚待觀察。

(二)特區政府管治能力評分雖有起伏,但民意已漸趨平和:

根據香港多家民調機構過去一年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港人對特區政府管治能力的評分雖有起伏,但隨著經濟增長、就業及通縮等持續獲得改善後,港人對特區政府的不滿也稍微獲得舒緩。中文大學一項有關港人對行政長官民望評分的調查顯示,董建華的得分雖一直在低點徘徊,惟自去年八月的四十九點七分的最低點,已有逐漸改善的趨勢,今年五月其民望得分已上升至五十三點六分。其他特區主要官員及各政黨黨魁的評分亦有所上升。上述評分趨勢也在其他機構的調查中獲致類似的結果,顯示由於經濟環境轉好,就業情況亦略有改善,促使社會上不滿的氣氛有所緩和。但從宏觀及中長期的角度觀之,香港仍未脫離經濟前景不明朗的壓力,港人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仍嫌不足。

(三)民主制度的發展仍困難重重:

在去年九月舉行的第二屆立法會選舉中,民主黨及民建聯兩大政黨的總得票率出現此消彼長現象。民建聯的得票率並未因程介南事件而下挫,反而較上一屆增加百分之四點四六,民主黨則大幅下滑百分之七點九。民主黨的民望亦有下滑的現象。

香港在移交大陸後,其內外在環境因素的改變導致社會情勢出現種種變化。一般認為,民主派人士未能提出具體對策紓解民困,而各派之間又各自為政而分散力量,面對組織動員實力堅強,且擁有資源進行地區工作的親大陸陣營,自然難以爭取港人的支持。在香港日漸「大陸化」的情況下,外界咸認如果民主派不能獲得民意的認同,則香港的民主建制將仍是一條漫漫長路。

(四)特區政府處理法輪功的方式損害香港的自治權限:

法輪功在港活動問題是過去一年來對特區政府「高度自治」的一大考驗,而特區政府亦陷入兩難的局面。特區政府若對法輪功置之不理,勢將損害「中」港互信關係;反之,若在法輪功未違法的情況下,對法輪功採取行動,必將招致輿論及國際社會的抨擊。

針對法輪功問題,大陸駐港機構發表聲明,強調不允許將香港作為反華基地。親大陸人士也要求特區政府加快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有關顛覆、分裂國家罪行之立法。特區政府高層也與大陸當局採同樣論調,批評法輪功多少有邪教的成分,是邪教及政治問題的結合。由此可知,大陸駐港機構在這個問題上,已明顯干預特區政府的權限,將對香港的高度自治有所損害。

(五)香港司法獨立前景仍令人擔憂:

過去一年來,香港在司法方面所發生的爭議問題包括:大陸公安部門越境執法問題、特區政府就居港權問題提請大陸「人大」釋法事件、律政司決定不檢控法官阮雲道之子阮家輝藏毒等事件。由於法治是維繫社會公平與秩序的基石,因此上述涉及損害司法獨立的爭議事件,不免令港人及國際社會擔心香港的司法前景。

「經濟學人」在今年二月間發表的研究報告中,將香港營商環境評級由全球第三位降至第十二位,並指香港的政治環境、營商公平度及法治因素變差是主要原因。此外,香港政策研究所在今年一月公布的「香港政治信心指標」之調查結果也顯示,全部十項指標中有六項下滑,包括:司法制度信心、新聞自由、民主發展、政治前景、「一國兩制」的信心及公務員整體表現等。其中以司法制度及新聞自由的下降幅度較大。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知,香港的法治前景似已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而此一變化是否會損及香港的整體競爭力,仍有待觀察。

(六)媒體自我審查不利於新聞自由的發展:

香港媒體的立場在香港移交以來,基本上並沒有明顯的轉變,大體上也享有新聞自由。惟令人擔憂的是媒體自我審查的情形四年來仍然存在。從有關的事件中更發現,媒體對報導大陸領導人的言論、大陸當局處理大陸與香港之間問題的手法,以及涉及臺灣的政治新聞時,較容易出現「自我約制」的情況。

過去一年來,涉及新聞自由的爭議性事件包括:資深政治評論員林和立因評論文章不為南華早報高層接受而離職、江澤民怒斥媒體記者事件,以及「無線」與「亞視」之電視新聞部稱我總統為「臺灣領導人」等。這些事件不僅可能導致更多媒體自我審查的現象,也不利於新聞自由的維持與發展。

(七)經濟表現良好,惟失業率仍持續上升:

依據香港政府統計處之資料,去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之成長率為百分之十點五,遠較前一年的百分之三點一為高。全年失業率則為百分之五,雖較前一年的百分之六點三為低,惟今年上半年似有攀升趨勢。物價跌幅為百分之三點七,亦較前一年的百分之四有所改善。上述數據顯示,香港去年之經濟表現相當良好。

特區政府財政司於今年三月公布「二○○一至二○○二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預測今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之成長率為百分之四,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增減率為○(意即無通縮或通膨)。針對近期失業率持續上升,香港部分傳媒指出,特區政府所公布之財政預算案中並無解決良策,而部分新政策如規劃輸入大陸專才,更將使失業率上升。香港學界亦認為,今年油價不穩定、美國及日本經濟表現不佳等因素,將令香港經濟成長趨緩。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預測二○○一年至二○○四年之政府財政均將產生赤字。部分媒體認為,開徵環保稅與海陸離境稅,以及增加博彩稅等,可能為特區政府未來考慮之重點,而赤字問題也將成為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的最大挑戰。

(八)「中」港互動益形頻密,香港受大陸影響日深:

香港與大陸間的交流關係向極頻密。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的資料,去年港人在大陸的消費近三百億港元,而赴大陸的人數亦達三千多萬人次,人均消費約八百七十港元;另一方面,大陸人士赴港約三百七十八萬人次,消費達一百八十三億港元,人均消費約四干八百港元。隨著香港移交大陸之時間日久,香港與大陸間之互動與融合就格外受到關注。

在過去一年來,香港與大陸間之重要發展包括:大陸致力招攬港商投資開發西部、大陸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特區政府積極推動與珠江三角洲一帶之「經濟一體化」發展等。未來兩地間的通報機制、罪犯引渡、通關口岸的開放等方面之具體安排將逐步確立,而香港受大陸因素的影響亦恐將進一步加深。

(九)香港對外關係持續發展,國際社會仍持續關注香港情勢:

從聯合國、美國、英國、歐盟等所發表的相關報告可知,國際社會一年來對香港社會的自由及人權狀況,還算給予肯定的評價,惟對香港的營商環境、司法獨立及新聞自由等方面則有所批評。此外,香港的對外關係在事務性層面方面,亦有持續的進展,不僅國際社會對特區護照的接受度有所提升,特區護照持有人在國際間獲免簽證待遇的情況亦有所增加。

(十)臺港關係在低迷中力求突破:

過去一年來,由於候任香港事務局張局長良任因簽證問題一直未能就任,臺港關係明顯陷於低迷。去年底,特區政府終以務實態度同意張局長赴港履新,而張局長亦於今年一月三十日走馬上任。特區政府也先後同意臺北市馬市長英九、財政部顏部長慶章、經濟建設委員會陳主任委員博志等人應邀赴港,促使低迷的臺港關係展現曙光。

政府於今年六月一日發表「宏觀與務實──現階段港澳政策」說明書,闡明新政府將以「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的精神作為處理香港事務的準則,並在充分尊重香港的高度自治情況下,維持臺港澳關係之良性發展,增進彼此之交流合作,以共創繁榮與和平。未來政府也將以善意、務實、服務為出發點,強化駐港機構功能,廣泛開展與香港各界的接觸與交流,並積極改善港人來臺的相關措施。

惟因臺港官方關係受限於大陸當局,加上特區政府的保守立場,未來臺港關係要尋求突破,仍須雙方在務實及相互尊重的立場下,才能獲得進一步的開展。

(十一)移交四週年共有一三○件爭議事件:

根據媒體報導,香港移交四年來,在自由、人權、法治等方面,已有一三○項爭議事件。過去一年中所發生的爭議事件,在在考驗大陸「五十年不變」之承諾。茲將最近一年內,主要之爭議歸納如下:

1、大陸高層表態支持董建華競選連任:大陸「副總理」錢其琛、「總理」朱鎔基、「國家主席」江澤民相繼表態支持董建華競選連任,錢其琛並要求香港公務員「更好地」支持行政長官的工作,引起損害特區「高度自治」之爭議。

2、「中聯辦」干預香港特區自治事務:「中聯辦」要求天主教香港教區低調處理「宣聖」事宜,引起干預香港宗教自由之爭議;「中聯辦」發言人亦指摘法輪功將香港做為反華基地,遭輿論批評干預特區事務。

3、特區政府自我設限:特區政府拒絕發給我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吳榮義、前大陸委員會主委張京育之赴港簽證,媒體認為係基於政治考量;特區政府亦低調處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訪港事宜,輿論質疑是特區政府唯恐開罪大陸「中央」所致。

4、新聞自由受關注:南華早報前中國版編輯林和立遭撤換,引起當地及國際媒體關注;江澤民要求媒體注重社會責任的談話,輿論認為將對新聞自由有不利的影響;無線、亞洲電視臺稱呼我總統為「臺灣領導人」,亦遭批評是自我審查。。

5、特區政府處理法輪功在港活動態度趨嚴:「海內外法輪功修煉心得交流大會」遭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口頭警告、若干海外法輪功學員於財富論壇活動期間被拒入境香港,以及特區政府可能制定反邪教法等,均被認為已損害「一國兩制」之形象。

二、建構宏觀與務實的對港政策

(一)臺港關係現況

自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政府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以及民國七十九年開放赴大陸間接投資以來,香港作為兩岸中介地位的角色日益突顯。在政府的重視及民間自發性的推動下,香港有許多政治、經貿、學術界人士來臺交流,親身體驗了我經濟建設及民主政治成就,民間頻繁的往來,為臺港關係重要一環,而此種情形並不因「九七」香港地位轉變而有所改變。

■經貿方面:民國八十九年臺港貿易超過三百三十億美元,香港是我第二大出口地、第三大貿易夥伴,我國亦是香港第四大貿易夥伴。

■人員往來方面:民國八十九年港澳居民來臺者達二十九萬五千餘人次,我方赴港澳者超過二百八十萬人次,分別佔二地外來旅客的第二及第三位。臺港航線成長迅速,經常一位難求,往來旅客多以商務、觀光旅遊或轉道出入大陸,為當地經濟之發展注入活力,而在將來臺灣地區開放大陸地區人民前來觀光之後,尤其能顯出香港作為兩岸中介地位的重要性。

■文教方面:政府訂定辦法,積極推動臺港學者之交流互訪,鼓勵並協助民間學術、藝文團體辦理各項交流活動。而在臺灣接受高等教育之港人學成之後,對當地的成長與發展,也提供相當之貢獻。

■政府往來方面:雖「九七」後,香港特區政府受大陸「副總理」錢其琛所宣布之處理「九七」後香港涉臺問題之基本原則與政策(錢七條)所拘束,某些方面尚不如兩岸間之情形,造成彼此互動不足。我們了解特區政府現階段之立場,但也希望未來有所改善,以利更有效的解決彼此往來之相關問題。

(二)未來工作方向

新政府將以陳總統就職演說中就兩岸關係所宣示的「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的精神,作為處理香港事務的原則,在充分尊重香港地區的高度自治性下,以1、維持臺港關係之良性發展;2、增進彼此之交流與合作;3、共創繁榮與和平為目標,從善意、務實及服務為出發點,努力推動以下工作::

■強化駐港機構功能:

為擴大對國人、香港居民、當地外國人士,乃至大陸經香港赴臺人士之服務,並解決彼此往來所衍生之相關問題,我駐港機構將以公開化、功能化、合法化的方式推動相關工作,擴大及強化各項服務,提升服務效率與品質,以便利彼此人民的往來交流。

■廣泛開展與港澳各界接觸,擴大相互瞭解:

政府將在以往已建立之基礎上,繼續擴大與香港各界接觸,推動各相關團體之相互交流、合作,建立多元化之聯繫。尤其將致力拓展與香港經貿、文教、學術等多面向的深度交流,促進相互提升與發展。

■改善來臺港澳人士相關措施:

新政府以善意、關懷及務實之立場協助解決港人來臺及在臺所遭遇之問題,並加強聯繫,提供諮詢,檢討改進相關措施,以維護港人之權益。

三、結語

香港移交四年來,在政治、經濟、社會、「中」港及國際互動等層面,儘管發生若干造成不安之爭議事件,惟大體而言,仍保持平穩的運作。我駐港機構之職能雖尚能順利發揮,惟政府在香港的工作礙於客觀環境的限制,並未能取得相關重大突破。未來政府仍將致力推動臺港間之交流、瞭解與合作,也期望大陸及特區政府能以宏觀、長遠的視野,誠意以對、善意以待,以務實的態度處理臺港關係,進而建立正常化的聯繫協調機制,加強政府間之溝通往來,為臺港關係,奠定更好的基礎。

appendix

附錄一、香港政經情勢統計圖表

附錄二、台港經貿統計圖表

附錄三、過去一年之重要臺港互訪關係

附錄四、香港移交後之爭議事件

附錄五、香港移交四週年大事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