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澳門移交週年情勢研析

  • 發布日期:90-01-02

澳門移交週年情勢研析

提要

■特區政府成立後亟思建立秩序以回應居民「新三化」問題之要求。

■澳門移交後治安略有改善、新聞自行定向基本不變;惟經濟前景不明。

■台澳關係在穩定中發展;「中」澳關係日益頻密。

01壹、總評

澳門在結束葡萄牙統治後,成為中共第二個「一國兩制」實施區。回顧澳門移交一年來,澳葡政府所遺留下的「三化」問題,在居民亟思求變的心態下,已轉化為治安、經濟及公共行政的「新三化」問題。

然而,在建立制度及秩序的轉型期中,特區政府將居民痛惡之治安敗壞問題予以改善,惟仍有部分問題已隱然浮現,如:失業率持續高漲、博彩專營問題定位不明、外勞政策爭議等,上述問題是否會影響澳門的整體發展,有待持續觀察。

謹將澳門移交一年來之情勢評析如下:

一、政治運作尚稱平穩

依據澳門大學社會及人文科學院、澳門研究中心公布之民調查顯示,38.6%受訪者對特區政府施政表示「尚可」,表現尚稱差強人意。惟攸關澳門經濟命脈的賭權專營問題迄今未解決,其牽動的利益、黑幫勢力重組問題,可能成為特區政府管治的隱憂。

二、治安略有改善,旅遊、博彩收益顯著增長

特區政府成立後,即採取加強巡查、強力掃蕩非法活動等措施,針對居民痛惡之治安問題進行整頓,已初步獲得成效。由於治安略有改善,再加上特區政府官員頻頻出訪促銷,致旅遊、博彩業絲毫未受整體經濟不景氣之影響,仍能一枝獨秀,收益與上一年同期相較有顯著增長。

三、經濟前景不明,失業率持續高漲

澳門自1996年起連續四年經濟負成長,且長期依賴旅遊、博彩業,經濟結構未能進一步突破,前景並不明朗。特區政府承襲澳葡政府扶持傳統產業、輸入外勞政策,影響本地勞工就業機會甚鉅,致移交後失業率持續高漲,已爆發四次大規模遊行示威。

四、新聞自行定向基本不變

特區政府基本上仍延續澳葡政府時期由新聞媒體「自行定向」、「自主經營」及「輿論自由」的政策。現有八家中文報章各自定向的作法不變,惟報導內容傾向配合政府施政,在兩岸政策或涉台事務之報導,亦明顯偏向大陸方面,配合宣傳。

五、台澳關係穩定中發展,但制度化溝通機制尚待建立

為加強台澳交流,我政府簡化澳門居民經常來台者之簽證程序。澳門政府亦將國人免簽證停留澳門之期間延長。雙方並同意相互保護對方居民或法人之著作權,台澳關係已在穩定中發展。惟因特區政府並未指定特定人選與我駐澳門機構溝通,且「錢七條」有關澳門涉台事務之規限,致特區政府對台澳關係之處理仍有所顧忌,雙方制度化溝通管道有待建立。

六、國際社會對澳門情勢未特別重視,僅歐洲議會對民主進程表示關注

國際社會對於澳門移交後之情勢並未如對香港重視,或定期提出有關人權、法治或民主進程方面的觀察報告,僅歐洲議會及葡國持續表示關注。歐洲議會對於澳門移交後之情勢大體上表示肯定,惟對民主步伐過於緩慢,尤其是對立法會選舉制度相當關注。

七、「中」澳關係日益頻密

中共在澳門移交前即有計劃地滲透當地社會各階層,不僅利用親中共社團影響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更形成陸資主導澳門經濟的局面。移交後,雙方關係更形密切,除建立官方定期溝通、聯繫機制外,中共「國台辦」及「最高人民法院」亦分別增設「港澳事務局」及第四庭,以專責涉台港澳事務。特區政府則將於2001年成立「駐京辦」,扮演澳門與大陸「中央」及各省市聯繫之橋樑。

02貳、建構穩健的台澳關係

一、台澳關係現況

自政府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間接投資,及澳門機場開始營運以來,台澳交流愈趨密切。

(一)在人員往來方面,民國88年澳門居民來台者達3萬6千餘人次,我方赴澳門者超過80萬人次,佔澳門外來旅客的第3位,以商務、觀光旅遊及轉道出入大陸為主,不但活絡當地經濟之發展,亦凸顯出澳門作為兩岸中介地位的重要性。

(二)在文教交流方面,政府訂定辦法,積極推動台港澳學者之交流互訪,並協助民間學術、藝文團體辦理各項交流活動。而在台灣接受高等教育之澳門居民,對當地的成長與發展,也提供相當之貢獻。

二、未來工作方向

政府未來將以陳總統就職演說中就兩岸關係所宣示的「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為原則,來處理台澳事務。在充分尊重澳門地區的自主性下,以(一)維持台澳關係之良性發展;(二)增進彼此之交流與合作為目標,從善意、務實及服務為出發點,努力推動以下工作:

(一)強化駐澳機構功能,擴大對國人及港澳居民之服務:為服務國人及澳門居民,並解決彼此往來相關問題,我駐澳機構將以公開化、功能化的方式推動相關工作,並擴大及強化各項服務功能,以便利彼此人民的往來交流。

(二)全方位開展與澳門各界接觸,擴大相互認知之深度及廣度:政府將擴大與澳門各界接觸,並推動多層面的相互交流、合作。尤其將致力拓展與澳門經貿、文教、學術等多面向交流,促進彼此進一步發展。

(三)改善澳門居民人士來台相關措施:政府將協助解決澳門居民來台及在台所遭遇之問題,並加強聯繫,提供諮詢,期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加強彼此關係。

03參、結語

和諧而穩定的台澳關係,不僅有利彼此發展,對兩岸關係亦有正面影響。我們期望中共及澳門特區政府能以宏觀、長遠的眼光,以務實的態度處理台澳關係,建立直接往來機制,為台澳關係奠定更好的基礎。

04肆、附錄

05一、澳門情勢報告

(一)政治層面

1、政治運作力求穩定,制衡、監督機制不足

特首何厚鏵於2000年3月29日、11月9日發表的兩份施政報告,皆以「固本培元,穩健發展」為題,顯示移交後特區政府管治以「穩定」、「安定」為指導原則。

相較於澳葡政府,特區政府的施政顯略有進步。在「基本法」以行政為主導的體制,及穩定壓倒一切的前提下,立法會議員除極少數民主派人士敢於抨擊政府政策外,鮮少質疑或質詢特區政府施政問題,立法機關原有之監督、制衡機制更為弱化。行政主導體制下的強勢政府,使施政與居民之期望存有落差。

2、行政效率低落,移交以來建樹有限

澳葡政府時期,政府機構龐大,冗員充斥,行政效率極為低落,澳門居民均寄望特區政府能有一番作為。惟因特區政府行政機制亦未作明顯改善。加以,「三化」問題仍存,未能獲得解決,行政程序依然繁瑣。雖高層官員具改革企圖,但目前尚未見及成效,致移交以來建樹有限,在在突顯特區政府須加緊公務員體制改革步伐,以縮小與居民期望之落差。

3、社團勢力趨於保守,針砭言論不復見

澳門長期採行「社團政治」的模式(由社團發表對政府各種政策或社會問題的意見或建議,再由政府斟酌採行),在澳葡政府時期,尚能發揮一定作用。惟因「社團領導世襲化」、「決策過程家長化」等結構問題,仍制約社團發展;復以,親中共社團在澳門移交後更為保守,部分社團(澳門移交前有1,700個社團,移交後已增至1,810個【澳門日報,2000.11.29】)因長期依賴政府資源維持運作,致以往透過媒體批評政府之言論已不多見。

4、團體聯盟初現,惟政黨政治基礎仍嫌薄弱

澳門部分社會團體整合、聯盟之趨勢已隱然呈現,並初具政團參政的型態。惟現有環境對政黨之規限,致團體對組黨之路躊躇不前,寧可選擇不公開宣示或註冊為政治團體,以避免不便。政黨政治在澳門之基礎仍嫌薄弱,短期內亦難成型。(社團現狀與前瞻,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2000.11.13)

(二)經濟層面

1、旅遊、博彩業持續暢旺,惟經濟模式傾斜恐制約多元發展

澳門移交以來,因長期經濟不景氣,致百業蕭條。惟旅遊、博彩業因香港經濟好轉及治安明顯改善,未受整體經濟不景氣衝擊而一枝獨秀,其收益均較上一年同期顯著增長。澳門固應利用本身優勢,繼續改善以求發展,惟經濟一元化將使經濟模式傾斜,長期而言,將造成畸型經濟,在遭遇內部或外來因素衝擊時,恐無法立即應變。

2、澳府擬開放博彩營業權,惟相關配套措施尚未建立

博彩業(澳門博彩合法化始於1847年,1937年開始實施專營制度。自1962年起,由澳門旅遊娛樂公司專營,該專營權將於2001.12.31屆滿)佔澳門年度預算50%左右,生產總值30%以上,且從事博彩相關行業之人數佔全澳總人口的25%,因此,在政府財政、經濟上皆扮演舉足輕重之角色,當地政治分析家將博彩業專營權問題稱於澳門「新的政權交接」,海外媒體(英國廣播公司、美國有線新聞網絡、金融時報等)並曾大幅報導。

特區政府為解決賭權問題,特別成立「博彩委員會」專責研究博彩業未來發展及管理制度,並聘請安達信國際顧問公司進行研究。依據協議,該公司將分為三階段向博彩委員會提交報告(第一階段主要針對英、美、澳洲博彩業發展、管理制度及會計制度作出分析;第二階段則研究澳門博彩業現況,並以首份報告提出之基準作比較;第三階段則為特區政府擬訂博彩業參考政策,並提出具體建議),預計於2001年中完成整體報告。

有關澳門政府是否應開放博彩業營業權,當地始終有不同意見,贊成開放者,認為將為澳門帶來更大收益,且有助經濟自由,惟應採取漸進開放模式;反對開放者,認為將使賭稅收益減少,且影響社會治安。(依據澳門大學社會及人文科學院、澳門研究中心於2000年11月11日至12日進行之民意調查結果顯示,35%受訪者對賭權開放不表樂觀)

由於博彩專營權將於2001.12.31.屆滿,而安達信國際顧問公司之期末研究報告須待2001年中始有結論,特區政府是否能於短期內制訂相關配套措施(如:法規、監管制度),以消弭居民疑慮,有待密切觀察。

3、經濟似緩慢復甦,惟影響消費心理之陰影仍在

澳門自1996年起已連續四年經濟負成長,2000年首8個月整體稅收雖較1999年同期下跌,但旅遊業、對外貿易、博彩收益均較去年同期增長,經濟似已緩慢復甦,但由於經濟長期不景氣,影響內外企業投資預期及消費心理之陰影短期內仍存在。

(三)社會層面

1、就業情況存在結構性問題

澳門移交前失業率多在6.6%至6.9%間徘徊,移交後半年內失業率持續高漲,2000年4月至6月高達7.1%,失業人口高達15,200人,建築業佔失業人口35%。澳門政府雖擬以興建基礎建設提供職缺、放寬申請失業救助金申請條件、加強培訓勞工技能等措施予以紓緩,惟對照2000年7月至9月之情況,失業率雖由7.1%降為6.7%,但就業不足率反由3.1%上升至3.2%,勞動參與率亦跌至62%,創歷史新低,打破以往失業率下跌、勞動參與率升高之定律,顯示澳門居民就業情況存在結構性問題,非短期措施所能解決。(澳門日報,2000.11.15)

2、輸入外勞政策爭議,引爆多次大規模遊行示威

澳門特區政府承襲澳葡政府扶持傳統產業、輸入外勞政策,且查緝黑市勞工不力,已影響本地勞工就業機會甚鉅。為抗議政府外勞政策,數百名澳門失業勞工已舉行四次大規模示威遊行,部分示威者並衝向政府總部,釀成警民衝突。

為紓解本地勞工對政府外勞政策之不滿,特區政府提出將在不影響經濟復甦之前提下,繼續削減非必要的非技術性外地勞工,並將加強對外勞管理公司之監管(特首何厚鏵第二份施政報告,2000.11.9);惟輿論普遍認為,特區政府未能明確說明如何落實削減外勞人數,且輸入外勞政策監管制度並不完善,對於失業率之減緩並無太大幫助。

3、社會治安略有改善

澳門在澳葡政府統治時期治安不靖,特區政府成立後,採取加強巡查等方式整頓賭場及社會秩序,已使治安略有改善;惟近期由於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偏高,竊盜、搶劫、詐騙、恐嚇勒索、傷害、毀損及強收保護費等案件再度增加;益以,賭權問題涉及利益重新分配及黑幫勢力重組,多項複雜因素交錯恐成為社會治安之隱憂。

(四)台澳關係

1、台澳簽署航空新協議,並增加航線客、貨運量

台澳航約於1995.12.1由台北市航空運輸同業公會與澳門航空公司簽署為期5年之「台澳機密了解備忘錄」及航空公司飛航協定,效期至2000.11.30屆滿。雙方於2000.11.24舉行諮商會議,並簽署為期5年之草約,將於報行政院核准後生效。

依據新協定,經營台澳航線運輸業務公司每週將各自增加4,000個座位(澳門航空每週增加4,000個座位,長榮、復興航空各增加2,000個座位)及200噸貨物運量,此將使台澳旅遊及經貿之關係更為密切。

2、經貿關係相對密切

目前我在澳門的投資,除台北國際商銀、長榮航空和復興航空外,經由澳門赴珠海投資之台商約有300多家,中山一帶約有400多家。根據財政部統計,2000年首9個月雙方貿易總值為2億7千餘萬美元,其中我對澳門出口金額超過2億3千8百萬美元,自澳門進口金額為3,500餘萬美元。以澳門的土地、人口及微型經濟條件而言,台澳關係顯得相對密切。

由於我為澳門航空貨運中轉業務第一大來源(達50%以上),亦為機場使用率最高之客源地(逾65%),若兩岸「三通」,勢必影響澳門在兩岸客、貨運之中介地位,對於澳門經濟將造成衝擊。

3、人員往來益形頻繁

根據我內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統計,2000年首9個月國人赴澳門逾76萬餘人次,澳門居民來台則逾25,000人次。此外,依我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之統計,截至2000年10月底,合法申請在台工作之澳門居民近5,000人,人員往來甚為頻繁。

4、台澳政府採取多項措施促進雙方交流

為加強台澳交流,服務當地人士,我澳門事處開辦大陸人士經澳門來台者可直接赴澳門領取「入台證」之業務,政府並簡化澳門居民經常來台者之簽證程序;澳門政府則將國人免簽證停留澳門之期間由20日延長至30日,雙方並同意依「實質對等保護原則」,依法相互保護對方居民或法人之著作權,為台澳關係互動建立良好模式。

5、制度化溝通管道尚待建立

本年12月9日本會陳副主委明通以學者身分赴澳門參加「第六屆台澳關係研討會」,獲澳門政府提供出入境之協助,象徵台澳政府間已有善意互動。惟因「九九」後澳門特區政府並未指定特定人選與我駐澳門機構溝通,且「錢七條」有關澳門涉台事務之規限,致特區政府對台澳關係之處理仍有所顧忌,雙方制度化溝通管道有待建立。

(五)對外關係:國際社會對澳門情勢未特別重視,僅歐洲議會對民主進程表示關注

由於澳門地狹人稀,對外資企業不具吸引力,國際社會對於澳門移交後之情勢並未如對香港重視,或定期提出有關人權、法治或民主進程方面的觀察報告,僅歐洲議會及葡國持續表示關注。

歐洲議會「中國事務代表團」於2000年11月間赴大陸、港、澳了解移交後之實際情況,對於澳門移交後之情況表示肯定,惟對於民主步伐過於緩慢,尤其是對立法會選舉制度相當關注。該議會將於2001年完成有關澳門移交後之工作報告,以檢視移交後大陸與澳門之關係、特區政府運作,及中共是否遵循「『中』葡聯合聲明」等問題。

(六)「中」澳關係

1、雙邊貿易增長

依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2000年首9個月,澳門自大陸進口總值為5,355百萬餘澳門元,對大陸出口總值為1,483百萬餘澳門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27%及20%,雙邊貿易有所增長。

由於地理及人口等因素之影響,澳門對大陸內地之依賴性甚大,不僅食用水、蔬果等民生用品主要來自大陸內地,大陸亦是澳門最大的進口來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場(澳門日報,2000.11.3)。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將為澳門帶來機遇或逐步弱化現有優勢,有待觀察。

2、發展官方與民間兼有之全方位關係

在官方互動方面,澳門移交以來,大陸官員包括:「衛生部部長」張文康、「文化部副部長」潘震宙、「廣東省公安廳邊防局局長」林傑元等均曾赴澳門訪問;澳門官員如:特首何厚鏵、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社會文化司長崔世安、檢察長何超明、終審法院院長岑浩輝等亦赴大陸訪問,官方互訪甚為頻繁。另據報載,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人大委員長」李鵬、「副總理」錢其琛等人將出席澳門移交週年活動,參加層級及規格將比照香港移交週年活動之模式。(明報,2000.11.14)

在民間交流層面,2000年首9個月赴澳門旅客為680萬餘人次,其中大陸內地遊客達169萬餘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47%,為澳門第二大客源地(僅次於香港);再加上大陸公安部門每月批准700名澳門居民之大陸內地親屬赴澳門定居(依據大陸「公安部入出境管理局」1月24日公布「2000年內地居民赴港澳定居審批分數線」,規定依計分制度分數高低,每月審批280名澳門居民大陸內地親屬赴澳門定居;另於3月22日公布,自本年5月6日起受理澳門永久性居民在大陸內地所生子女赴澳門定居之申請,每月名額為420人,二者合計每月計有700個名額),第1、2、3批已獲核准赴澳門定居之大陸人士(約1,700人),將陸續抵達澳門,兩地民間交流日益頻仍。

3、大陸增設涉澳門事務機構,以收統籌齊一之效

大陸「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進行內部機構調整,裁撤「交往局」,增設「港澳事務局」。原「交往局」負責之「三通」、人員交流事務,分別移交「經濟局」、「交流局」負責。(文匯報,2000.6.1)「港澳事務局」主要負責處理香港、澳門兩地涉台事務。日後港澳涉台事務,將由中共駐港、澳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以下簡稱「中聯辦」)向「國務院」通報,由「港澳事務局」協調處理。(聯合報,2000.5.25)

大陸「最高人民法院」於2000年8月進行機構改革,於原有之三個民事審判庭外,增設第四庭,專責海事海商及涉外、涉台港澳商事糾紛之審判。(文匯報,2000.8.9)大陸此次民事審判工作之重大調整,應與海事海商審判及涉外、涉台港澳之商事糾紛大量增加有關。

4、澳門「駐京辦」預計2001年初成立

澳門政府於2000年7月下旬設立特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以下簡稱「駐京辦」)籌設委員會,並委任原文化局局長王增揚出任該會主席。該會主要負責研究、草擬法規草案,及制定組織架構等有關「駐京辦」成立、運作之工作。

澳門「駐京辦」預計於2001年初成立,主要扮演澳門與大陸「中央」及各省市聯繫之橋樑。由於其溝通、聯繫功能與「國務院港澳辦」、澳門「中聯辦」有所相關或重疊,未來如何分工運作,有待觀察。

5、澳門社團對中共依賴性及依附性日增

澳門部分社團負責人為獲取在澳門政治或社會之利益,透過各種途徑,爭取在大陸內地擔任「政協委員」、「青年委員」等職務,該職務之頭銜確實擴大該等人士在澳門之影響力與間接利益(社團現狀與前瞻,2000.11.13)。利用此模式或加強與大陸內地重要人士之聯繫,以作為獲取政治或社會利益籌碼之風潮,在澳門移交後有增無減。

6、中共持續培訓澳門主要官員

中共自1995年9月起於位處北京之「國家行政學院」開始培訓澳門中、高級公務員。培訓課程包括:介紹大陸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等制度,並教導學員常用之普通話及中文簡體字。中共擬藉機灌輸「愛國主義」,進行思想改造,並加強居住地與大陸內地之溝通聯繫。該培訓過程在澳門移交後持續推動,迄今已有283位官員結訓,其中包括澳門第一位華人司長蔡美莉;該等公務員結訓返回居住地後,80%獲得晉升或擔任要職。(新華澳報,2000.10.23)

7、陸資企業長期壟斷澳門市場

大陸內地冰鮮及凍肉走私至澳門已有多時,當地超過三成之冰鮮與肉品均自大陸內地走私而來,主要導因於陸資「南光集團」長期壟斷澳門市場,業者為降低成本(澳門與大陸內地間之價差及關稅)遂鋌而走險。預料在市場不開放,價差未縮小前,走私行為將無法遏止。


(七)澳門移交後之爭議事件

澳門移交當日,特區政府警方即在未說明理由之情形下,將澳門現代藝術團體「石頭公社」12位成員,及專程自香港赴澳門參加移交活動之知名政治漫畫家尊子等人,強行帶回治安警察總部徹夜留置,引起侵害基本人權之爭議;香港「四五行動」成員雷玉蓮於2000年初入境澳門時,遭警方留置調查45分鐘,並以保安理由拒絕入境,遭港澳兩地民主派政界人士批評為政治審查,澳方事後則以「同名同姓之誤」是「技術方面的錯誤」回應。上述事例顯示特區政府是以「中央」馬首是瞻,未能真正落實中共「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之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