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香港移交二週年情勢研析:肆、香港情勢報告

  • 發布日期:88-07-01

肆、香港情勢報告

政治情勢

香港移交兩週年以來,特首聲望除因特定事件而陡降,大體維持穩定。但是隨著對經濟前景的不樂觀導致對特首不滿的民意日增,則是特首須妥為處理的。一年來亦發生考驗「一國兩制」的運作及港府管治能力的事件,而且仍在繼續中。在政治生態上,由於立法會點票制度設計上的關係,使得議員提案不易通過;香港各政黨面臨分裂重組的挑戰;公務員改革方案使港府面臨堅持原則及穩定公務員士氣的兩難;港府亦須澄清何以取消市政局,恢復區議會委任制並不會導致民主倒退的情況發生。

在司法獨立上,港府須說服港人及國際有關港府如何在「港人在大陸子女居港權案」、「胡仙案」及「張子強案」中維護香港司法獨立的努力,以弭平立法會提起對律政司司長不信任案所帶來對港府威信的損害。

(一)港人對特首信任度、港府的管治能力以及「一國兩制」不確定性呈現疑慮

據香港中文大學對特首每月民意走勢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自去年歲末以來,特首聲望多半徘徊在五十六至六十分之間,變動不大。但是資料也顯示一個警訊,在最近的一次調查裡,十項反映特首能力的指標中,首次出現只有一項指標「廉潔公正」高過六十分,是特首就任以來第一次。調查單位指出這種情形應是導因於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屢創新高,人們將對現況的不滿轉至特首身上(蘋果日報,1999.5.31)。多項民調結果也顯示,在大陸方面批評香港終審法院就港人在大陸子女居港權問題所作的判決後,港人對大陸當局治港政策的滿意度急劇下降,創香港移交以來的新低,對香港能否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不具信心的人也有所增加(香港政策研究所民調,大公報,1999.2.10;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民調,蘋果日報,1999.3.1;顯示港人對「中」港關係的疑慮一旦受到刺激隨即爆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民調,民意快訊,1999.3)。

(二)港府改革官僚體系引起爭議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特首陸續進行港府高級官員人事變動,顯示特首對人事掌控權的增強。惟今年初大陸當局向特區政府發出「紅頭文件」,強調特區必須「以穩定重於一切」,並表明高級公務員隊伍不宜「大換班」。

特首繼而在三月間對眾所關注的政務司司長留任問題作出決定。特首表示,為保持港府及社會之穩定,留任陳方安生兩年半,與他任期同步屆滿。

民調顯示七成民眾支持這項決定,並認為有助於公務員體制改革的推動。

董建華於本年元月十四日出席立法會表示,將檢討公務員的常俸永久聘用制,以建立切合時宜、彈性、靈活,具成本效率、服務精神為本的公務員管理文化體系。公務員事務局並於三月八日公布公務員體制改革諮詢文件。文件建議以合約制聘用基本職公務員、以競爭機制或向外聘任監督級職公務員、引進公積金制度、精簡遣散程序、可自願或命令退休,原有晉升     制度將取消。港府並在三月十六日宣布,自一九九九年四月一日起,港府各部門招聘人員都須以「非公務員短期合約」方式招聘。對此變革,固然有認為可改造官場文化、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增加整體編制的靈活性等支持意見,但亦有人指出此舉違反基本法第一00及一0三條有關保證公務員體制不變的規定、公務員將失去使命感、合約制養成奉承文化引發貪污問     題等反對意見。公務員工會聯合會在五月間發動萬人遊行,反對政府推動合約制。但是「公工聯」以外的四大公務員工會華員會、本地高級公務員協會、政府人員協會、香港公務員總工會則或抱持觀望或主張自行行動的態度。港府改革公務員的計劃成效如何,仍須觀察。

(三)司法獨立受到「港人在大陸子女居港權案」、「胡仙案」衝擊

香港廉政公署一九九八年三月十七日起訴英文虎報三名職員。起訴事實為誇大報紙發行量欺騙廣告客戶,但起訴書中被列為串謀對象的星島集團主席胡仙,卻獲得律政司司長梁愛詩決定不予起訴。梁愛詩表示,基於證據不足及公眾利益的理由,決定不起訴星島集團主席胡仙。梁愛詩稱所謂公眾利益係擔心起訴胡仙會影響星島集團重組債務,而集團倒閉將令近二千人失業。部分立法會議員抨擊此舉破壞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立法會議員吳靄儀並提出「不信任律政司司長」動議案。大律師公會亦發表聲明,對律政司以公眾利益為由不起訴胡仙一案表示震驚,認為此舉不但違背律政司公布的刑事檢控政策指引,更嚴重動搖該會對梁愛詩維護法治的能力和信心。「港人在大陸子女居港權案」亦引起香港司法是否獨立的爭議。大陸法律專家認為此一判決違反「憲法」及基本法,嚴重挑戰「人大」地位,完全違背「一國兩制」的原則,必須予以糾正。特區政府在請求終審法院就判決作出澄清後,將本案提請大陸「人大常委會」解釋基本法。

港府並公布若依終審法院判決將有一百六十七萬大陸人民移民香港,勢對 香港造成新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一百六十七萬的數字亦影響港人對支持終審法院判決的態度的轉變。但是這數字亦受到「不正確」及「導引民意」的質疑(蘋果日報,1999.4.29,明報,1999.5.1)。民主黨與前線 亦發表聲明,指責政府提請解釋基本法的決定,嚴重傷害香港原有的司法制度,徹底證明「一國兩制」失敗(蘋果日報,1999.5.19)。

(四)取消市政局,恢復區議會委任制,引發民主倒退之爭議

行政長官於去年十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宣布將裁撤同屬區域性組織的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但維持十八個區議會不變。同年十二月,特區政府將「區議會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本年三月十一日立法會三讀通過「區議會條例草案」,確立本年十一月首屆區議會選舉的規則,並將已取消五年的區議會委任制恢復。根據條例,十八個區議會議員共五百一十九人,包括民選議席三百九十人、當然議員廿七人以及委任議員一百零二人。民主黨、前線及若干無黨籍議員對恢復委任制持反對立場,指是「民主大倒退」的做法。

民主黨和前線議員更以集體離場的方式抗議委任制的恢復。未來區議會將僅是扮演諮詢機構的角色。

(五)立法會提出對律政司司長不信任案,港府威信受損

香港立法會於本年三月十一日歷經四個多小時辯論後,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之不信任案進行表決。結果議案在地區直選和選舉委員會,以及功能組別的分組點票中,均未獲多數通過。提案人吳靄儀稱「有人以為贏了,但實際上卻是失敗的」,自由黨副主席夏佳理於退席抗議前的發言中表示「無論這次的投票的結果如何,唯一的輸家只會是香港」。立法會法律界代表吳靄儀基於下列理由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提出不信任案:一、梁氏在英文虎報虛報發行數量案中以「考慮到『公眾利益』不起訴星島報業集團主席胡仙,令人質疑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二、梁氏請求終審法院澄清「港人內地所生子女在港定居」案件之判決,事前不恰當地私下接觸首席大法官,損害香港的司法獨立。香港各大報之社論大多數均評論是次表決結果,其中信報、明報、星島日報、東方日報、成報等並以否定態度評論之。由行政長官特別顧問葉國華主持之香港政策研究所亦就本事件進行民意調查,結果有百分之五十一的受訪者對不信任的動議表示贊成,持反對意見者佔百分之廿二,無意見者佔百分之廿七。本次動議雖遭否決,但據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劉兆佳表示,今次事件表露出法律界及民意代表對政府維護法治信心不足,對香港國際形象的損害亦難以挽回。

(六)立法會議事規則削弱議員提案通過的可能性,不利民主發展

按照基本法有關立法會議案的點票規定,必須要獲得功能組別、地區直選和選舉委員會兩組各過半數議員的支持下,法案及動議才可獲得通過。但是依此規定,民主黨雖是立法會最大政黨,惟立法會自一九九八年七月開議以來,大多數民主黨有關政制架構的動議均遭否絕(明報,1998.12.28)。立法會議員梁耀忠曾提建議修改基本法,改變點票機制,他指目前的分組點票機制是「天下大笑話」(蘋果日報,1999.1.8)。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主席梁智鴻及學者蔡子強均指這種安排既令政府受挫,議員提出的有關政制、民生的議題亦難通過(蘋果日報,1999.1.8)。

(七)香港政黨面對分裂重組與轉型的挑戰

區議會選舉將在本年底舉行,雖然區議會只具諮詢機構的角色,但卻是各政黨培植新人的唯一管道,同時區議會議員在各區的人際網絡亦是立法會選舉的重要票源。因而各政黨均積極部署。但是亦有政黨或因路線之爭而面臨分裂危機,或因表現不佳面臨新勢力的挑戰。民主黨於去年底進行領導層改選,李柱銘連任主席,副主席的選舉卻發生黨內對政黨路線持不同理念人員各擁支持者相持不下,並演變成對民主黨在移交後的路線的爭辯,民主黨隨後雖召開黨務檢討營、特別會員代表大會企圖調和意見,但在稍後有關最低工資立場的爭辯上可見黨內對路線的爭辯仍未弭平。前線內部亦討論是否改變目前的政團形式轉成政黨,但最後決議仍維持現狀(明報,1999.1.18)。民主民生協進會稱區議會選舉是「背水一戰」,已部署好重點區域的候選人(蘋果日報,1999.5.24)。民建聯亦宣誓爭取成為執政黨的決心(爭鳴,1999.6)。港進聯宣布將成立委員會,以推動區議會及明年立法會選舉之事務(蘋果日報,1999.12.18)。自由黨亦企圖藉著區議會選舉以重振在立法會選舉失利後的聲勢(蘋果日報,1998.12.28,1999.4.30),但在黨主席李鵬飛辭職並有意退黨,以及黨內成員在對「律政司不信任案」立場的分歧而欲退黨抗議,自由黨亦面臨分裂重組的挑戰。另亦有部份中產階級的專業人士及學者,醞釀籌組一個新的政治團體,並聲明將定位為中產階級及非福利主義的溫和路線,以平衡現在政黨過於側重草根利益及福利(信報,1999.1.11)。同時亦傳出工商界不滿現在代表商界利益的自由黨及港進聯的表現而欲另組政黨的消息(蘋果日報,1999.1.13)。使得香港政黨生態面臨重組的局面。

 

經濟情勢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迄今,亞洲各國股市、匯市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香港亦難倖免,除金融市場受到衝擊,各項經濟指標亦顯著滑落,經濟呈現首度負成長,失業率高居不下,通縮情況嚴重,綜合消費物價指數達到負百分之四,而在港外商亦因營運成本大幅上揚,致撤資情況日增。未來香港經濟結構亟待轉型,惟其發展仍將受制於中國大陸及外圍因素的影響。

(一)亞洲金融風暴下的香港金融市場動盪不安

去年(一九九八年)底香港股市市值由世界排名第九降至第十一位,恆生指數由前年(一九九七年)最高點一萬六千八百二十點暴跌至去年八月六千五百四十四點,跌幅達百分之六十一。另據INC霸菱分析,去年香港銀行盈利較前年大幅下降百分之四十五;另大陸「廣信」破產案、粵海企業及廣南集團等「陸資」企業嚴重的財務問題,使香港金融體系困境雪上加霜,香港銀行已明顯縮緊對「陸資」企業之貸款,並加強追討欠款。

(二)香港各項經濟指標大幅滑落

洛桑管理學院發布全球國際競爭力排序結果,香港在「本地經濟實力」、「企業管理」、「科研開發」上皆呈現較過去落後之趨勢,以「科研開發」指標為代表的科技競爭力更降到世界第二十五位,且拉大落後新加坡的差距,縮小對我領先的優勢。根據國際知名信用評等機構標準普爾公司公布亞太國家信用評等,兩岸三地以我國表現最佳,不論是本國貨幣或外匯評等都被列為AA+穩定,大陸的外匯信用被列為BBB+不良,香港則是A+不良(中央日報1999.5.19)。

(三)在港外商撤資情況日增

自去年春季,在港日資銀行陸續傳出撤資計畫,例如福井、北陸、駿和等地方銀行已撤銷在港經營牌照。另包括住友、第一勸業、富士、日本興業等知名大型日資銀行亦打算撤離香港(自立早報1998.4.16)。此外日資「福岡銀行」亦宣布於今年上半年關閉在香港、紐約及倫敦三家海外分行,並註銷香港「福岡財務國際有限公司」接受存款公司牌照。據港府工業署去年度對海外駐香港地區代表調查顯示,去年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總數由九百零三家,減少至八百一十九家,淨減少八十四家,降幅為百分之九點三,主要係受香港經營成本高昂、金融風暴後亞洲商業前景黯淡,及母公司縮減全球及區內業務所致。未來三年還有二十家可能遷移(香港信報1999.1.9)。

(四)香港「陸資」企業亟待整頓

受到大陸經濟衰退及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破產事件影響,香港銀行已明顯緊縮對「陸資」企業貸款,並加強追討欠款,使香港「陸資」企業岌岌可危,隨時都有倒閉可能。與此同時,「陸資」企業在香港上市的紅籌股股價連番重挫,投資大眾對紅籌股信心盡失,進一步影響「陸資」企業在香港上市的規劃進程。中共「總理」朱鎔基宣布將在今年大規模整頓香港「陸資」企業,迄今,已有三家規劃在香港上市的「陸資」企業迫延緩上市申請作業。香港銀行界人士憂心,大陸當局此項決定將引發另一波的金融恐慌,同時亦加速香港「陸資」企業的財務危機(工商時報1999.2.22)。

(五)香港仍應保有區域營運總部之地位

外商撤資情形雖增,惟據在港美國商會調查結果顯示(經濟日報1998.12.15),美國商會有百分之六十六會員表示,他們仍將維持香港作為亞太地區總部,有過半數會員公司表示將在香港繼續擴展業務。美國(亞洲)銀行更宣布結束在台灣、新加坡、印尼之零售業務,而集中精力擴展在港業務。

(六)港人對港經濟前景信心下滑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於去年十月民調結果顯示,百分之四六點二受訪者對特區政府改善現實經濟及就業缺乏信心,較回答有信心者多出近十五個百分點;對特區政府處理危機能力表示沒有信心者佔百分之六十三點八,比表示有信心的百分之三十點一高出甚多。另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於去年十月進行民調顯示,對於香港未來經濟前景,有四成五的受訪者表示不樂觀,表示樂觀者約三成一,較去年四月調查顯見市民對經濟前景態度仍頗為悲觀。香港民主民生協會於今年四月二十九日公布民意調查顯示,有八成港人表示對政府解決失業問題沒有信心外,亦有過半數港人擔心未來半年會被裁員或減薪,而未來一百六十七萬大陸移民至港後,將更導致香港失業情況進一步惡化(臺灣時報1999.4.30)。  

(七)港府公佈多項提振景氣計畫,發展高科技產業為導向

繼去年成立「創新科技委員會」後,同年十月港府特首董建華提出第二份施政報告,宣布設立應用科技研究院與創新及技術基金。本年三月初財政司長曾蔭權亦於第二份財政預算案中公布發展數碼港計畫,吸引資訊服務公司匯聚香港。

(八)兩岸三地經貿互動密切,大陸仍將主導香港經濟走向

大陸於一九七八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香港與大陸經貿關係益加密切。自一九八五年開始,大陸已成為香港第一大對外貿易夥伴,去年香港與大陸雙邊貿易額更是佔香港對外貿易總額百分之三七點六。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統計資料顯示,去年香港自臺灣進口金額為一萬三千三百四十二點九百萬美元,其中八千三百六十四點一百萬美元係轉銷至大陸金額,佔百分之六二點九,相較於前年的百分之六十點八四略增,香港出口(含轉口)至臺灣金額為四千三百四十二點七百萬美元,臺港雙邊貿易總額達一萬七千六百八十五點六百萬美元。另據非正式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在港台商約三千六百家,投資金額約六十億美金。去年八月三十一日香港政策研究所公布「香港自由市場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去年上半年政府干預程度較主權移交前上升十個百分點。

 

社會情勢

香港社會在過去一年中雖然仍大致保持穩定,但是港人在各項權利方面卻遭受頗多損害。例如失業率雖然居高不下,但集體談判權及僱員代表權卻無法得到保障;在人權方面,港府雖已提交三份涉及不同領域的人權報告,但其內容均受到人權組織及立法會民主派議員之強烈抨擊;而有關港人在大陸子女之居港權問題,除侵犯到兒童與家庭的權利外,更引發重大的憲制爭議,並影響香港的法治獨立與國際形象。

(一)失業率升高,影響社會安定:

失業率可能進一步攀升:

雖然近期香港失業率的升幅已經放緩,但失業率仍居高不下。今年三至五月的失業率臨時數字已上升至百分之六點三(蘋果日報,1999.6.16),促使失業人數增加到二十一萬六千人,主要集中在裝修及保養工程、批發及零售等行業(明報,1999.5.18)。然而,香港城市大學財務學系副教授李鉅威指出,今年暑假的畢業生恐將促使失業繼續攀升。職工會聯盟則批評政府在失業率升高的情況下,仍計畫推行政府部門的公司化及合約制等措施,此舉將會導致裁員大增。(蘋果日報,1999.5.18)由於香港經濟正處於衰退期,消費物價陷於通縮,因此私營及公營部門的薪酬恐將會繼續受到限制。(蘋果日報,1999.5.15)

根據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的調查結果,在失業問題嚴重及欠缺失業援助的情況下,香港已經成為全世界工時最長的地區。(蘋果日報,1999.4.30)

失業率升高促使犯罪及貪污增加: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調查顯示,香港七間大專院校在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度畢業生的失業率,比一九九六至一九九七年度的百分之三點四大幅上升至百分之七點八。

(蘋果日報,1999.5.19)青少年的失業問題也日趨嚴重。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的統計資料,十五歲至十九歲的年輕人的失業率已由去年首季的百分之十三點四,上升至本年首季的百分之二十三。(蘋果日報,1999.5.29)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的調查結果顯示,勞工問題仍是港人最關注的問題,其中以找工作、裁員及開工不足等問題最令受訪者感到憂慮。(蘋果日報,1999.6.1)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指出,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加上失業率持續上升,導致香港今年首四個月內發生的搶劫案和刑事毀壞案,較去年同期上升超過三成,而整體罪案率與暴力罪案率也較去年同期分別上升近一成。

(明報,1999.5.30)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刑事檢控科回顧一九九八年的工作時也指出,去年的罪案數字較前年增加百分之六點五,涉及貪污而遭檢控的人數也上升超過兩成。

(蘋果日報,1999.4.1)香港廉政公署在一九九八年的貪污舉報數字亦創下歷史新高,共三千五百多宗,較前年上升百分之十六。其中涉及私人機構的舉報最多,佔超過半數;其次為涉及政府部門的舉報,佔四成,其中近四成與警務處有關。(蘋果日報,1999.1,27)

港府擬以大型基建提供職缺:

針對失業問題的解決方案,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表示,政府已進行一系列改善失業問題的措施,包括投資大型基建項目及加強就業輔導等。(蘋果日報,1999.5.2)香港特區政府教育統籌局局長王永平估計,數碼港的計畫一旦落實,將可提供近一萬二千個就業機會。(明報,1999.3.20)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的評估,發展數碼港及降低船舶

註冊費的建議將在未來八年創造大約三萬兩千個新職缺。(明報,1999.3.19)

(二)人權發展存有隱憂:

港府所提三份人權報告均遭批評:

香港特區政府過去一年中所提的三份人權報告包括:

    • 首份人權狀況報告於一月十二日透過大陸送交聯合國秘書處。

    • 根據「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所提交之報告於五月 五日送交聯合國。

    • 首份「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報告於六月四日送交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 事處。

香港特區政府在上述報告中正面評價香港的人權狀況,反駁備受爭議的人權問題,包括臨立會廢除部分人權法條文、修訂「公安社團條例」等,並且也不同意廢除保障集體談判權、僱員代表權等條例導致勞工權利大倒退。但是人權組織及立法會民主派議員均強烈抨擊港府所提報告的內容隱瞞事實,例如有關居權證計畫便促使家庭分離的問題更加嚴重,並且也侵犯到兒童與家庭的權利。 (蘋果日報,1999.6.9)

部分支聯會成員遭大陸沒收回鄉證:

支聯會主席司徒華於去年七月二十六日表示,該會一名常委在返回大陸時,首次遭大陸官員以「從事反政府活動」為由,沒收回鄉證。此外,支聯會常委黎麗霞於今年四月三日經深圳返回大陸掃墓時,亦遭大陸邊檢人員以「在中國境外從事反對中國政府活動」為由,沒收其回鄉證,並拒絕其入境。支聯會譴責大陸當局此舉不近人情,嚴重違反大陸於去年簽署之「國際人權公約」。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統籌專員林瑞麟則表示,有關支聯會希望與特首磋商回鄉證事宜,香港特區政府政制事務局局長孫明揚一直都有會晤支聯會代表,並將支聯會的要求轉介大陸當局。惟孫明揚表示,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香港特區政府不應該也不適宜干預大陸簽發回鄉證之事宜。(蘋果日報,1999.4.9)

港府的入境政策受到質疑:

支聯會於四月初代替參加「紀念『五四』八十週年及『六四』十週年國際研討會」之十一位海外民運人士,向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申請入境,香港特區政府於四月二十一日宣布拒絕發給該等人士入境簽證,惟未說明拒絕的原因。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於五月五日對外說明,認為該等人士至港並不符合香港利益,拒絕其入境並非擔心該等人士將對香港社會造成重大衝擊。香港民主黨議員李永達則表示,該等人士中有些人在香港移交前曾獲准至港,並質疑入境政策在移交前後不一致。(信報,1999.5.6)

(三)港人在大陸子女居港權引發爭議:

港府要求終審法院澄清居港權的判決:

以李國能為首的五名香港終審法院法官於一月二十九日裁定,港人在大陸所生子女無須經大陸公安部門審批,即可享有在香港的居留權,惟大陸當局認為此一判決違反「憲法」及基本法,必須予以糾正。特區政府於二月二十四日請求終審法院就判詞中有關終審法院有權審查「人大」及「人大常委會」立法的部分作出澄清。終審法院隨即於二月二十六日就判決內容提出澄清,五位法官一致表示毫不質疑大陸「人大常委會」具有解釋基本法及按基本法條文和規定程序行使的任何權力。雖然大律師公會抨擊政府要求終審法院澄清的作法引發嚴重的憲制危機,影響特區司法獨立及「一國兩制」,但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法制工作委員會」於二月二十七日表示終審法院澄清判詞是必要的,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據基本法所規定的程序行使任何權力,也是不能質疑的。(蘋果日報,1999.2.28)

梁愛詩成為首位遭提出不信任動議的官員:

香港立法會議員吳靄儀因不滿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對胡仙案及港人在大陸子女在港定居案的處理方式,於二月間對梁愛詩提出不信任動議。香港立法會於三月十一日在二十一票贊成、二十九票反對及八票棄權的情況下,否決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之不信任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劉兆佳指出,此次事件表示法律界及民意代表對政府維護法治的信心不足,而對香港國際形象的損害亦難以挽回。(香港經濟日報,1999.3.12)

港府稱判決結果將對香港造成沉重負擔:

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於四月二十八日指出,因終審法院判決而擁有居留權的港人在大陸子女人數,初步統計超過一百六十七萬人,而人口大增對香港將構成沉重負擔。雖然葉劉淑儀否認欲藉此驚人數字來威嚇港人,以達到推翻終審法院裁決的目的。但香港特區政府於五月六日又公佈一百六十七萬港人在大陸子女至港之各項服務需求的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光是房屋、教育及醫療的建設開支就高達七千一百億元。香港特首董建華警告,此一後果不堪設想,港人多年來的努力將付諸流水。(明報,1999.5.7)

特首要求「人大常委會」釋法引發爭議:

在香港法律界的強烈反對下,特區政府行政會議於五月十八日決定,由特首向大陸「國務院」請求「人大常委會」解釋基本法。香港特區政府估計,「人大常委會」釋法後,將可令符合取得香港居留權的港人在大陸子女,由一百六十七萬人大幅下降至不超過二十萬人。香港特首董建華於五月二十一日透過「港澳辦」向「國務院」提交要求「人大常委會」釋法的報告。大陸「國務院」則在六月八日的常務會議中討論及通過香港特首提請釋法的議案。香港大律師公會對政府決定要求「人大常委會」釋法表示深切的遺憾。香港上訴庭法官高奕暉則表示,即使是由「人大常委會」釋法,法官也毋須理會任何不符合基本法的解釋,只須自行衡量該解釋是否符合基本法,沒有必要理會任何政治爭拗。(明報,1999.5.20)

國際社會關注居港權的爭議:

美國國務卿歐布萊特於三月二日表示關注終審法院就港人在大陸子女居留權之判決所引起的爭議,並表示美國將繼續觀察香港的情況。英、美及加拿大駐港總領事館亦表支持香港司法獨立及法治發展。美國參議院東亞及亞太事務委員會主席扥馬斯及若干眾議院議員也分別致函香港特首董建華,對特區政府要求「人大常委會」釋法一事表示關注,強調此舉將嚴重危害香港法院的誠信及獨立性,希望特首能重新考慮。大陸「駐港特派員公署」則發表聲明,強調有關問題純屬內政,任何國家都無權干涉。(新報,1999.5.21)

 

國際關係

國際持續對香港情勢提出報告。大體而言,各國對「一國兩制」香港模式之觀察報告表示審慎樂觀。但對「臨立會」修改有關人權之法案,以及基本法第二十三條之立法等事件有所憂慮。對於法治與司法獨立之前景不看好。美國與中國大陸因為北約美國軍機炸燬大陸「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以及美國公布「寇克斯報告」指大陸藉香港作為竊取美國機密軍事技術的通道,雙方關係低落,大陸拒絕美國軍艦停靠香港,美國中止與香港的學術交流活動,使得港美關係受挫。

(一)英、美、歐盟發布香港情勢報告認為情勢大體尚佳,惟司法獨立受考驗

各國長久以來在香港有深厚的利益,使得香港前途為國際所關注。美國總統柯林頓在一九九八年七月訪問香港,英國首相亦在十月間赴港訪問。英、美、歐盟亦定期對香港情勢提出觀察報告,總結來說,認為香港的情況是「大致尚佳」。原先擔心的大規模貪污現象並未發生,香港作為亞太地區經濟中心的地位及重要性亦仍維持。但是,報告也表示立法會選舉制度設計的不當,新聞界正增長的「自我審查」現象令人擔憂,港府進入金融市場干預的舉動,亦令人擔心自由市場制度是否受損。在不同的報告中亦都同樣對於幾個司法案件表示關注,如「胡仙案」、「新華社違反私隱條例案」、「港人在大陸子女的居港權案」。認為這些案件具有香港司法是否獨立的指標作用。

(二)「居港權案」引起國際關注

「居港權案」使得香港的國際法治形象受損。英、美及加拿大駐港總領事館均發表聲明,關注香港法治及司法獨立(信報,1999.2.11,明報,1999.2.10)。美國國會議員亦致函特首,表示港府請求「全國人大」解釋基本法將動搖香港的法治,希望特首能重新考慮解決方法(新報,1999.5.21)。美國參議院香港事務小組主席表示,在香港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來訪時,將會提出要求她討論港府處理「居港權案」的做法。美國國務院亦重申極度關注任何削弱香港終審法院的企圖(明報,1999.5.20)。美國「華盛頓郵報」社論以「自我重創的傷口」為題,指港府提請「全國人大」解釋基本法的決定,已令香港法治之形象受損。美國「商業周刊」更指港府的決定危害到香港的營商環境(蘋果日報,1999.5.22)。對於這些負面反應,港府加強向國際及在港外商解釋,重申維護司法獨立及高度自治的決心,效果如何,仍待觀察。

(三)「中」美衝突影響港美關係

大陸「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北約美軍機炸毀事件後,香港數十個團體、數千名港人至美國駐港總領事館示威抗議,迫使領事館閉館。大陸當局亦首度拒絕美國軍艦進入香港水域維修及補給的申請。五月底,美國眾議院公布調查大陸竊取機密軍事技術的報告(寇克斯報告) ,指大陸利用香港作為偷運軍事敏感技術的通道,以在港陸資企業作為掩飾,及利用大陸駐港「解放軍」軍車毋需受檢查的有利條件,從而取得戰略科技。受此影響,美國一間國家科學實驗室,中止兩項與香港的學術交流活動(明報1999.6.5.)。香港立法會議員擔心事件將對香港數碼港發展和新科技的投資帶來影響(明報1999.6.8.),並建議由立法會具名致函美國會解釋(蘋果日報1999.6.8.)。港府在六月十一日正式回應,強調香港監管戰略品管制制度符合國際標準,但也承認自香港移交以來,未有任何駐軍車輛因受到懷疑而接受檢查(文匯報,1999.6.12)。

 

中港關係

長久以來香港即為中國大陸的重要經貿夥伴,香港移交後,雙方經貿關係更趨密切。兩地人員往來不論是在官方或民間團體互訪都隨日增長。港府並在北京設立「駐京辦事處」,扮演香港與大陸「中央」及各省市聯繫的溝通橋樑。惟中國大陸加入世貿組織後,究是增加香港經貿利益抑或降低香港的轉口價值?以及「駐京辦事處」與大陸主管香港事務機關和駐港機構間如何分工?仍待觀察。

(一)雙邊貿易成長

香港經濟雖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現正處於調整期,惟香港經濟發展與大陸聯繫密切,兩地經貿合作和交流穩定發展。香港是大陸最大的外來投資者。以一九九八年為例,港資在大陸的投資額達一千三百四十億美元,佔大陸外來投資總額的百分之五十三。兩地貿易佔香港整體貿易總值的百分之三十八。香港的轉口貿易有百分之九十是來自中國大陸或是以大陸為目的地(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資料,1999.6)。自中國大陸推行經濟改革政策以來,香港是大陸主要的金融、保險和其他商業服務中心,近年來,香港作為中國內地轉口港的地位日趨重要。至於在中國大陸加入世貿組織(WTO)後,香港作為中國大陸的轉口貿易中介地位是將更鞏固(大公報,1999.6.10,信報,1999.5.4)或受損(信報,1999.6.3,1999.5.5),仍須後續觀察。

(二)官方、民間人員往來增加

「中」港兩地官方交流密切,由官員互訪,到清華大學及「國家行政學院」為港府官員開設「中國事務研習課程」,以及港府為大陸官員主辦的「認識普通法計畫」,促進兩地官員的溝通與聯繫。民間交流亦更趨熱絡,一九九八年赴港的中國大陸旅客超過二百六十萬人次,亦是香港旅遊業的最大收益來源。香港赴大陸的各類交流團體達一千六百餘個,計三萬餘人次;大陸至香港交流團亦達一千一百餘個,一萬五千人次。近年香港學生至大陸升學呈上升趨勢,同時,港府亦計劃三年內招收四百五十名大陸重點大學學生至香港升學。

(三)特區「駐京辦事處」成立

香港特區「駐京辦事處」於三月四日啟用。主要將扮演香港與大陸「中央」及各省市聯繫的溝通橋樑,下設有經濟貿易事務組、入境事務組、新聞及行政組。辦事處協調、聯繫的職能與「國務院港澳辦」、「新華社香港分社」的業務多所重疊或相關,未來如何分工運作,仍待觀察。

(四)部分政治異議人士不得進入大陸及香港

多名參與「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簡稱「支聯會」)的成員、民主黨員、保釣運動支持者、批評中國大陸較嚴厲的期刊編輯人員,即使持有效的「回鄉證」仍無法進入大陸(蘋果日報,1999.04.04)。有關當局並未明示被拒入境的理由。一般認為這些人士被拒,與其長期批判大陸的政治立場有關。此外,港府在四月間拒絕包括王丹等十一名海外民運人士赴港參加「支聯會」舉辦的紀念六四事件十週年國際研討會。立法會議員質疑港府係因揣測大陸當局心意而拒絕民運人士入港(信報,1999.5.6)。港府的決定引來「破壞香港作為自由城市的國際形象」以及「打擊對『一國兩制』的信心」的批評(信報,1999.4.22)。民調顯示有百分之五十六的港人反對港府的做法(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民調,蘋果日報,1999.4.30)。

(五)「張子強案」引發香港與大陸方面司法管轄權的爭議

本案之引起爭議,在於牽涉到的司法管轄權的認定與行使,將間接地體現大陸當局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態度及其所謂「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承諾的誠意度。港人張子強因在港策劃並綁架富商,另於大陸內地非法買賣爆炸物品,與其同夥在廣州試圖穿越中國大陸邊境時被捕受審。特首董建華強調,張子強是觸犯大陸法律,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應尊重大陸的司法程序。律政司司長梁愛詩表示,經諮詢「中央」政府的法律專家意見,大陸法院有權審判屬於大陸居民而在大陸以外的地方犯罪的「中國」公民(信報,1998.11.19)。香港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並表示,張子強案在港並無人報案,警方不能提出檢控;加以,大陸及香港並無移交逃犯的正式協議,故特區政府並未向大陸要求引渡張子強返港受審。葉劉淑儀重申,張子強係在大陸犯法並落網,大陸法院絕對有權進行審訊。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院長陳弘毅認為,張子強在「中」港都有犯罪行為,故兩地應加快訂立司法互助的制度(星島日報,1998.11.9)。

香港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戴耀庭亦指出,張子強案在大陸審訊違反基本法,「中」港應儘速解決司法管轄權衝突的問題(星島日報,1998.11.1)。「金融時報」報導張子強被大陸法院判處死刑一案,將使香港再次憂慮會喪失司法自主權。「國際前鋒論壇報」報導張子強案引起大陸是否侵害香港司法管轄權的問題(引自香港經濟日報,1998.11.14)。

(六)陸資對傳媒掌控擴大

過去一年來,香港陸資入主傳媒之情形有增加的趨勢,包括亞洲電視、天天日報等,陸資均成為最大股東;另一方面,由陸資發行之中國評論及SUN時代等雜誌亦打入香港市場,顯示大陸對香港傳媒之控制似有擴大的態勢。此外,香港陸資在出版、發行及門市等方面亦已逐漸形成壟斷的局面。尚未被陸資收購之傳媒在涉及中共的報導與評論方面,「自我審查」的情形也漸增。

駐軍

大陸駐港「解放軍」自進駐香港以來,雖然低調行事並力圖建立開放形象,但仍無法去除港人疑慮。受到北約軍機炸燬中國大陸「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及美國指大陸駐港「解放軍」藉香港作為竊取美國機密軍事技術的通道的影響,「中」美軍事交流中止,大陸駐港「解放軍」的角色亦受質疑。

(一)立法會議員質疑駐港「解放軍」享特權

駐港「解放軍」於一九九八年十一月換防後,仍維持約四千人。自香港移交以來,駐港「解放軍」多低調行事,並設新聞組專責對外界聯繫以及開放軍營供民眾參觀,圖降低民眾疑慮。但是仍發生因為駐軍要求港警開路而遭員警投訴駐軍濫權、夜間演習製造噪音引起居民抗議以及駐軍涉及交通事件不交香港法院審理引發影響司法之爭議等事件,遭致立法會議員指責駐軍享特權(蘋果日報,1999.2.23)。

(二)大陸當局拒絕美艦進入香港

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廿九日,美國國務卿與大陸「外長」達成協議,容許美國軍艦在香港移交後,仍可繼續進入香港進行維修與補給(星島日報,1999.5.21)。美艦已多次進入香港。駐港「解放軍」更在香港民航處的安排下與美國軍隊進行海上危難拯救演習。雙方關係良好。惟發生大陸「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美軍炸燬事件後,大陸拒絕美國五艘軍艦入港的申請。大陸「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表示,「在當前形勢下---不同意美軍艦來港是正常的」(星島日報,1999.5.21)。美國駐港總領事未對此事發表評論。

(三)駐港「解放軍」遭指控轉送美國高科技機密

美國眾議院調查大陸竊取機密軍事技術的報告(一般稱「寇克斯報告」)指出,大陸利用香港特區駐軍法中規定駐港部隊之軍車來往陸港兩地不須接受檢查的措施,運送從美國進口香港的軍事技術及物資進入大陸。香港在移交後仍享有較美國對大陸進出口管制寬鬆的措施,美製可供民用及軍用的技術或產品,可毋須發證自由輸往香港。「寇克司報告」指大陸乃藉此利用香港作為「轉口站」,報告並建議美國政府應檢討在出口管制上繼續將香港與大陸分開處理是否恰當。

 

台港關係

過去一年來,台港間各項民間交流關係仍然保持穩定。雖然我對香港地區的投資金額有減少的趨勢,但雙方的經貿關係仍然持續熱絡發展;在人員往來方面,雖然官方交流仍存在障礙,但民間交流的相關措施已有所開放,交流的層面也不斷擴展,而政府對港澳學生之聯繫與服務亦不斷加強;在大陸對我統戰方面,「新華社香港分社」積極拉攏在港友我力量的企圖亦日趨明顯。

(一)經貿關係持續發展:

兩岸產品由香港轉出入的比例略為下降:

一九九八年全年兩岸產品經香港轉口貿易金額,依香港政府海關統計為一百點一九億美元(不含經香港轉運、灣靠或其他非法直接貿易),較一九九七年減少百分之十二點五七。其中我產品經香港輸往大陸金額為八十三點六四億美元,較一九九七年減少百分之十三點九一;大陸產品經香港輸往台灣地區金額為十六點五五億美元,則較一九九七年減少百分之五點一○。由於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使得亞洲各國包括兩岸對外貿易均呈放緩。香港若不提出具體有利轉口等相關優惠措施,未來兩岸產品由香港轉出入的比例勢將逐減,香港居於兩岸產品轉口中介地位將更形式微。

香港仍為我國對外貿易順差之最大來源地:

一九九八年整年臺港澳貿易總額為二百七十一點五四億美元,較一九九七年減少百分之十二點五;其中我對港輸出為二百四十八點四一億美元,較一九九七年衰退百分之十三點四;自港輸入為十九點五二億美元,較一九九七年衰退百分之二點二。亞洲金融風暴雖亦使臺港貿易發展趨緩,但一九九八年整年我對港之輸出及輸入仍分佔同期我輸出及輸入總值之百分之二十二點五及百分之一點九,對香港出超仍高達二百二十八點八九億美元(同期我進出口貿易出超總額僅五十九億美元),顯示香港(含對大陸轉口貿易)仍為我國對外貿易順差之最大來源地,第二大出口地(僅次於美國),第三大貿易夥伴(次於美國、日本)。我國則仍是香港第四大進口來源,第六大出口對象,為其第四大貿易伙伴(次於中國大陸、美國及日本)。

我對香港地區投資金額減少:

一九九八年全年臺港相互投資,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總額為三點四三一億美元,其中我對香港地區投資金額為零點六八六億美元,較一九九七年減少零點七三0億美元,降幅為百分之五十二;香港地區對我投資金額為二點七四五億美元,較一九九七年增加零點三七四億美元,升幅為百分之十六。

臺灣仍是香港第二大旅客來源地:

一九九八年全年臺港澳往來人數約二百五十五點六七一萬人次,較一九九七年年減少百分之二點五;其中港澳地區居民來台人數為二十二點九九八萬餘人次,核准來台定居人數為零點一三三萬人,臺灣地區民眾赴港澳地區則為二百三十二點五四萬餘人次,分別較一九九七年增加百分之七點七及減少百分之十三點九、百分之三。臺灣地區目前仍是香港地區第二大旅客來源地,次於大陸地區。 

(二)接觸層面與交流層級均有所擴展及提升:

台港交流仍舊停留在民間層次:

綜觀香港移交兩年來,台港間的交流往來,在接觸層面及交流層級上,均有所擴展,亦明顯改善港人對我之看法。台港關係較移交前或移交初期,已呈正面進展。惟中共目前態度仍堅持「一個中國」及主權問題,以致港府對台港關係的處理多採取保守立場,短期間不易有重大突破。但以香港之重要中介地位,以及港人內心支持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無形力量,未來我方除應維持現有關係外,仍應積極擴大交流、尋求突破,促進台港交流,改善兩岸關係。

過去一年之重要台港交流措施:

時 間

措 施

1998.7.20

香港特區政府自即日起取消於「台胞證」上加蓋不妥之「注意事項」戳記,並將入境許可證申請表上類似之簽發條件刪除。

1998.12.1

中華民國內政部部務會議通過「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再度放寬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停留之限制,恢復核發逐次加簽證,並增發台灣地區居留入出境證,以便利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

1999.6.4

中華民國內政部部務會議通過「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再度放寬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停留之限制,恢復核發逐次加簽證,並增發台灣地區居留入出境證,以便利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

過去一年之重要台港互訪關係:

時 間

事 例

1998.10.14

海基會辜董事長率團經香港轉機赴大陸,受香港特區政府通關禮遇,並由本會香港事務局鄭局長安國、「新華社香港分社台灣事務部部長」邢魁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特別顧問葉國華前往接機。

1998.11.28

香港民主黨主席李柱銘率該黨立法會議員及幹部一行廿六人訪台參觀選舉活動。

1998.11.30

香港自由黨主席李鵬飛率團訪台參觀選舉活動,其成員包括立法會議員黃宏發、陸恭蕙、劉千石、李南雄教授等人。

1998.12.2

香港政治評論員楊錦麟率領「香港新聞媒體觀選團」訪台觀選並採訪相關活動。

1999.3.4

台北市長馬英九赴港參加台北銀行香港辦事處開幕典禮,並參觀香港的市政建設。

1999.5.6

香港特首特別顧問葉國華來台訪問,並拜會本會蘇主委及台北市馬市長。

官方往來仍有障礙:

台港官方交流尚待進一步突破:

香港事務局鄭局長於去年七月二日指出,我民航局局長張家祝雖獲香港機場管理局邀請,出席七月二日香港新機場開幕典禮,但因特區政府未能發出入境簽證,故無法出席該項典禮,鄭局長對此表示遺憾。香港入境處以個別事件為由,拒絕回應。此外,香港「勞工顧問委員會」亦曾計畫於去年八月份到台灣及新加坡等地訪問,擔任該會主席之港府勞工處處長韋玉儀,原擬以團長身分隨行,惟經港府高層考慮後,以政治敏感為由,不獲放行。另據香港新報報導,特區政府工業署署長何宣威曾於去年四月獲邀來台考察高科技工業,惟後來此行亦被港府高層所否決。

香港涉台關係仍以「錢七條」為依據:

香港特區政府政制事務局局長孫明揚於今年一月六日在香港立法會接受議員提問時表示,港府係依照「錢七條」之基礎處理香港涉台問題,港府與台灣當局只有工作層面的事務性聯繫。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長葉劉淑儀也於去年九月十六日在香港立法會回答議員之提問時表示,香港特區政府對台灣官員的入境申請,一向都以個案方式處理,並無任何準則;並表示香港一貫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依據該組織的決議,大陸應先於台灣加入該組織。

港人認為台港應互設代表機構:

有關台港互相設立官方辦事處的問題,今年二月二十五日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公布有關台港關係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百分之七八.八的受訪者認為港府應在台設立代表機構。去年六月十九日公佈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也顯示,約三成半被訪者認為香港移交一年後的港台關係,較移交前疏遠;七成被訪者贊成台灣與香港互相設立官方辦事處。負責進行調查的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秘書長王家英指出,調查顯示民意與政府政策有分歧,他並預期香港經濟轉趨平穩後,港府可能要花更多時間推動台港關係。

香港在兩岸的定位及大陸對我之統戰:

今年年初香港特首特別顧問葉國華分別在廣州及香港大學同學會發表演講,提及香港在兩岸及國際之定位。他認為在兩岸都相信香港是個能自由活動之處的前提下,香港就像讓兩岸可以聊天的酒吧,當兩岸談話的時候,香港並不參加具體的討論,這就是香港的立場。換言之,香港要成為兩岸良性互動的一個戰略空間,這就是香港的定位。由上述談話內容可知,香港不僅是兩岸對話的場所,也是大陸爭取台灣民情的前哨站。「新華社香港分社」在今年二月二日所舉辦的紀念「江八點」發表四週年的座談會中,便邀請在港台商及友我僑團領袖參加,並在會中積極宣傳大陸的對台政策及對台港關係的主張。此外,「新華社香港分社」也在今年二月九日所舉辦的「香港台灣同胞迎春聯誼餐會」中,企圖拉攏在港之友我力量,大力宣傳歡迎台商到港投資。由近期「新華社香港分社」之動作頻頻可知,大陸藉香港對我進行統戰之工作已逐步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