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香港移交二週年情勢研析:壹、總評

  • 發布日期:88-07-01

壹、總評

被美國總統柯林頓喻為「中國未來窗口」的香港,已由「九七回歸」初的熱鬧,回復到常軌的運作。回顧一九九八年七月至今年六月的運作,大致情況仍稱穩定。但許多引發爭議與不安的問題持續出現:新機場啟用的混亂失序、經濟景氣的持續低迷、港府注資干預股匯市的舉措、失業率的屢創新高、司法終審權的爭議不斷及立法會對港府高官不信任案的提出等。香港如何進一步創造契機,發揮大陸未來窗口的作用,有待後續觀察。

謹將香港這一年的重要情勢簡析如下:

一、香港政治運作均依循基本法框架運作。

以行政為主導的特區政府機制,大體均在基本法的的框架下,行使其自治權。如備受抨擊的緩慢民主進程、漸受質疑的行政主導體制、成立「駐京辦事處」、恢復區議會委任議席制等,大體均係依基本法相關規定為之。

二、港人對香港特區政府的管治能力不表滿意。

由於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香港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化與挑戰。香港特區政府的機制雖仍運作平順,但其行政效率及應變能力(如新機場啟用嚴重失控)則有明顯下滑的趨勢。加以,無法迅速阻止香港經濟惡化所引起的一連串負面效應(如失業問題),致使港人對特區政府管治能力多表不滿。此外,立法會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不信任案的提出,亦使港府威信進一步受損。根據民調顯示,多數港人對港府維護香港法治的決心,信心不足。香港大學的民調結果顯示,港人對港府整體表現不滿者,由去年的百分之二十二上升至百分之三十四點五;對港府維持經濟的表現不滿者,亦由去年的百分之三十三上升至百分之五十一。

三、民主制衡機制不全,不利香港民主發展。

囿於以行政為主導的政府機制及基本法的規定,立法會議員的提案不易,制衡監督功能有限,對香港民主政治發展不利。如港府執意取消市政局,恢復區議會委任議席,立法會無力阻止,引發民主倒退的爭議。根據港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在本年四月中旬所作的民意調查顯示,逾半數港人認為首屆立法會未能有效監察及制衡政府。

四、港人對「一國兩制」前景呈現憂慮。

根據多項民意調查顯示,自大陸方面批評香港終審法院就港人在大陸子女居港權所作的判決後,港人對大陸當局治港政策的滿意度便急劇下降,創香港移交以來的新低。對香港能否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缺乏信心者,也有所增加。顯示「中」港關係互動的敏感性與脆弱性,一旦處理不慎,容易引起兩者間關係的緊張,並影響港人對「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前景的信心。

五、「一國」重於「兩制」,香港司法獨立遭受衝擊。

這一年來,香港在政治上的「一國」仍舊大於在經濟上的「兩制」。由香港終審法院對港人在大陸子女居留權的判決,遭致大陸方面斥其違反大陸「憲法」及基本法,嚴重挑戰「人大」地位,完全違背「一國兩制」,以及後續港府為了變更終審法院判決的後果所做的各種修補舉措,外界咸認已損傷到香港的司法獨立權,並對香港未來法治發展表示憂心。

六、大陸當局未明顯干預香港內部事務,惟特區政府仍習於揣摩大陸旨意行事。

為避免引起港人疑慮及影響國際對香港的信心,大陸當局未有明顯干預香港內部事務的事例。去年七月一日大陸「國家主席」江澤民至港參加香港移交週年活動時,宣稱將繼續支持香港經濟發展,並全力為行政長官董建華的施政護盤。江澤民更公開訓令港區「人大」不得干預香港事務。凡此種種無非是希望「一國兩制」能在香港順利的施行。惟特首習於揣測大陸當局心意而行事的特質,以及港府高官襲自殖民政體下慣由首長發號施令的傳統,使港府應變能力缺乏,不利「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落實。

七、大陸與香港互動密切,兩者依存性漸增。

大陸與香港經貿交流密切,雙方官方及民間人員往來增加。以去年赴香港的大陸旅客超過二百六十萬人次為例,大陸已成為香港旅遊的最大收益來源。今年三月四日香港特區政府「駐京辦事處」正式成立,開始為香港與大陸「中央」及各省市間扮演溝通橋樑的角色。惟該辦事處與「國務院港澳辦」及「新華社香港分社」的業務多所重疊或相關,日後如何分工,仍待觀察。

八、經濟情況回穩,但短期起色不顯。

香港由於受亞洲金融風暴及堅持港幣對美元之聯繫匯率的影響,經濟仍面臨相當程度的衝擊。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呈負成長,均創歷史新高;通貨緊縮及投資、消費不足漸趨嚴重,致企業倒閉、減薪、凍薪及勞資衝突情況層出不窮。去年八月港府注資干預股匯市,公布實施多項挽救香港金融經濟的措施及穩定人心的財政預算案,雖然成功擊退國際投機客,促使外資回流,也使香港經濟漸趨回穩。但港府如繼續堅持固定聯繫匯率,將使香港經濟的調節較慢;加以,整個亞洲經濟持續疲弱,香港經濟在短期內料難全面改善。

九、新聞自由繼續維持,但大陸勢力擴大進入媒體。

過去一年來,香港傳媒仍然活躍,新聞自由大體仍繼續維持。惟陸資入主傳媒之情形有增加的趨勢,而由陸資發行之雜誌打入香港市場的情況觀之,顯示大陸對香港傳媒之控制似有擴大的態勢。此外,香港陸資在出版、發行及門市等方面亦已逐漸形成壟斷的局面。尚未被陸資收購之傳媒在涉及中共的報導與評論方面,「自我審查」的情形也漸增。

十、國際對香港情勢續予肯定,但關切法治發展。

基於自身在港利益,世界各主要國家如英、美、歐盟等均定期對香港情勢提出觀察報告。總結來說,咸認香港情勢自移交以來大致尚佳。惟對於若干司法案件如「胡仙案」、「新華社香港分社違反隱私條例」及「港人在大陸子女居港權案」等,表達嚴重關切。他們認為這些案件具有影響香港司法得否獨立及法治能否續存的指標作用。

十一、台港關係持續發展,但重大突破不易。

在過去兩年來,台港經貿、文化往來頻密。我政府官員赴港造訪次數及層級,逐漸增加並有所提升。包括陸委會張前主委、台北市馬市長及五位次長級官員赴港訪問。我與香港特區政府間有葉國華先生作為溝通管道,也與特區政府官員保持某種程度的溝通,惟特區政府礙於兩岸因素,對於台港間建立官方往來及正式管道,仍較遲疑。例如我與香港方面早已在「九七」前完成雙邊諮商,但港府迄今卻遲未肯簽署雙邊入會協議,以及至今仍未有港府官員來台訪問,此相對於來台參訪的大陸官員的層級及人次,港府作風似嫌過於保守,似對我不公。惟以整體觀之,台港關係較之移交前或移交初期,已呈正面進展,但尚未有重大突破。

十二、至今有五十八件報載爭議事件考驗「五十年不變」的承諾。

香港移交兩年來,在自由、人權及法治等方面,根據香港媒體報導,至今已有五十八件爭議事件。無論是港人在大陸子女的居港權案,還是區議會將實行委任制及保留當然議席,抑或張子強案所引起的大陸與香港的司法管轄權爭議等,均考驗大陸當局落實「一國兩制」及信守「五十年不變」承諾的誠意。(五十八件爭議事件請詳見附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