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廿一、新華社、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兩岸僵局為何難以打破?--兼評台灣當局的兩岸政策

廿一、新華社、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兩岸僵局為何難以打破?--兼評台灣當局的兩岸政策

        2000年臺灣政黨輪替以來,儘管祖國大陸盡最大的誠意,努力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但是,民進黨當局卻一直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否認“九二共識”,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沒有任何緩和與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三年來的兩岸關係實踐証明,民進黨當局所推行的一系列“台獨”政策,是導致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的根本癥結,也是台海局勢難以穩定并可能引發危機的總根源。

        頑固堅持“台獨”,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嚴重破壞了兩岸關係發展的基礎

        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穩定與發展的基礎。早在2000年3月,江澤民主席就明確表示:“臺灣不管誰當權,我們都歡迎他來大陸談,同時,我們也可以到臺灣去。但是,對話談判要有個基礎,就是首先必須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在這個前提下,什麼都可以談。”5月20日陳水扁上台的當天,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受權發表聲明,再次鄭重指出:只要臺灣當局明確承諾不搞“兩國論”,明確承諾堅持海協與臺灣海基會1992年達成的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即“九二共識”),我們願意授權海協與臺灣方面授權的團體或人士接觸與對話。但是,民進黨當局視“台獨黨綱”為“神主牌”,頑固堅持“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分裂立場,拒絕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叫囂要“走臺灣自己的路,走出臺灣的前途”。2002年8月,陳水扁徹底撕下偽裝,拋出所謂“一邊一國論”,公然挑舋一個中國原則。“一邊一國論”的出籠,對兩岸關係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民進黨當局為了堅持其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還無視歷史事實,先把“九二共識”說成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後又將它歪曲為所謂的“九二精神”,繼而又根本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在2001年底島內選舉期間,陳水扁對“九二共識”進行大肆攻擊和誣蔑,將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引申為就是接受“一國兩制,是想把臺灣地方化”,是“出賣臺灣、吞併臺灣”,惡意將“九二共識”“妖魔化”、“污名化”,以欺騙、誤導臺灣民眾,掩蓋他阻撓、破壞兩岸關係的罪責。

        “九二共識”當時雖然是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的共識,但得到了包括臺灣方面許多當事人在內的一致承認,是任何人、任何政治勢力都無法否認的歷史事實。如果僅僅因為臺灣當局更換了領導人和執政黨,就單方面推翻雙方所共同建構起來的接觸、商談的基礎,甚至還要節外生枝地討論什麼大陸和臺灣是不是同屬於一個中國的問題,這是極其荒謬的。

        大陸方面提出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重開兩岸對話與商談,堅持的是兩岸長期以來的共同立場,沒有任何超出雙方共識范圍的新要求,根本不會對任何一方的利益造成損失,因而雙方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重開對話與商談原本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但是,陳水扁自上台以來卻一直以各種手法蓄意推翻與否認“九二共識”,刻意擴大兩岸政治分歧,製造新的障礙,使兩會接觸、對話、商談失去了基礎,從而關閉了兩岸商談與對話的大門。這是當前兩岸關係仍陷於僵局的根本症結之所在。

        “漸進式台獨”致使兩岸關係嚴重倒退

        陳水扁上台後,曾承諾“不會宣布臺灣獨立、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或‘國統會’問題”,但人們看到的事實卻是,他推動“台獨”的動作一刻沒有停止,而且隨著其執政地位的逐步穩固而不斷升級。三年來,兩岸緊張關係不僅沒有任何緩和與改善,反而因其在政治、經濟、對外關係、文教、軍事、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全方位地推行“漸進式台獨”而出現嚴重倒退。

        三年來,陳水扁不僅將“國統會”和“國統綱領”束之高閣,還下令撤除了公眾場合帶有“統一中國”及“反對台獨”等字樣的標語口號,企圖把臺灣社會長期以來形成的統一觀念從民眾的思想意識中清除掉﹔對於一切帶有“中國”、“中華”象征的名稱、圖案、徽章、標志、符號,更是去之而後快。從更換“新聞局”帶有中國版圖圖案的局徽、對“護照”加注“臺灣”字樣,到將駐外機構名稱一律改為“臺灣代表處”,強令以“中國”命名的公司、學術機構與民間團體更名為“臺灣”等,處處體現了其亟欲“去中國化”、大搞“漸進式台獨”的心態。在意識形態領域,陳水扁任用“台獨”分子出掌重要的文化機構,大力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弱化中小學的普通話教學,摒棄漢語拼音,弱化中國歷史、中國地理課程,千方百計地從歷史、文化上割斷海峽兩岸的聯係,以改變臺灣民眾尤其是廣大青少年對中華民族和祖國大陸的認同。

        臺灣當局“漸進式台獨”政策滲透到臺灣社會的各個領域,其最終目的是要通過蠶食的方式,營造“台獨”氣氛,培植分裂主義土壤,企圖從根本上將臺灣從祖國大家庭中分裂出去。它利用臺灣民眾希望當家作主的心理,以“臺灣主體意識”、“本土化”和“民主化”為幌子謀求臺灣“獨立”,因而與赤裸裸的激進式“台獨”相比,更加隱蔽、更具欺騙性和危險性。它不僅嚴重地惡化了兩岸關係,也對台海和平與穩定構成了重大威脅。

        意識形態掛帥阻礙“三通”,干擾兩岸經貿關係正常發展

        陳水扁在2000年競選期間,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若當選首先解決兩岸“三通”問題,但是上台後卻在意識形態掛帥下,以維護臺灣“安全”為借口,將“三通”這一原本單純的經濟議題演繹成兩岸關係中一個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阻撓兩岸人民往來和經貿關係的發展。

        為加快推動“三通”步伐,近年來祖國大陸提出了一系列極具務實和善意的建議,贏得了島內廣大民眾的支持與充分肯定。據臺灣眾多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一直有高達七成多的民眾支持開放“三通”,工商界要求實現直接“三通”的呼聲更是空前高漲。

        在巨大壓力下,陳水扁出於選舉策略,也曾做出過某些姿態,如聲稱“三通”是必走之路,可以授權和委任民間進行“三通”談判,台有關部門也聲稱要公布對兩岸直航問題的評估報告等等。但是,陳水扁反覆無常、說一套做一套的習性在“三通”問題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在“大膽講話”中提出的所謂“委任授權民間談判三通”,很快就變成了“委托”或“復委托”,不久又變成了“政府主導、民間協助”﹔在野黨提出的“直航條款”修正案遭到“陸委會”的否定和“泛綠”勢力的強力杯葛﹔“三通”是必走之路的說法,也很快被陳水扁自己“三通”不是“萬靈丹”和“特效藥”的言詞所代替。陳水扁的策略是“能不通就不通,能假通就不真通、能小通就不大通”,盡量無限期地拖延。這是兩岸“三通”至今仍遙遙無期的根本原因。

        陳水扁不斷變換手法,阻撓兩岸經濟關係的發展。他在台各界特別是工商界的強大壓力下,提出以所謂“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策來代替“戒急用忍”。但該政策執行以來,只見“有效管理”,不見“積極開放”。七成以上的工商界人士都認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只是不講“戒急用忍”的“戒急用忍”。同時,在兩岸入世後,臺灣當局不是依其承諾加快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進程,而是加緊建立所謂“兩岸經貿安全預警系統”和“長期安全網”,繼續對祖國大陸的產品與資金入島採取嚴格的限制與歧視性政策。

        加快兩岸直接“三通”,加強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符合兩岸人民特別是臺灣同胞的根本利益,有利於兩岸經濟的共同繁榮,有利於促進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形勢比人強”,無論是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客觀環境,還是島內的民意主流,臺灣當局要想繼續拖延“三通”、阻撓兩岸經濟關係進一步發展的本錢恐怕已經不多了。

        在國際上的分裂行徑加劇了兩岸關係的緊張

        民進黨上台三年來,不僅在臺灣島內和兩岸關係上大力推行“台獨”分裂政策,而且在國際社會公然挑戰一個中國原則,大肆進行“臺灣獨立”、“一中一台”等分裂活動。

        在國際上突破一個中國的框架是民進黨當局在對外關系中落實“台獨”目標的核心政策。為此,一方面竭力謀求發展與美國等主要西方國家的實質關係,企圖通過提高“官方”接觸往來層次,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以及所謂“過境外交”、“民主、人權外交”等各種方式,與這些國家建立事實上的“官方關係”,進而達到蠶食一個中國框架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推出所謂“攻擊性”的“烽火外交”策略,不擇手段、不計後果地四處出擊。陳水扁、呂秀蓮等高層政要則親自出馬,甚至不惜以“硬闖”的方式,演出種種“過境”、“度假”、“訪問”等鬧劇﹔繼續不遺余力地推動所謂“重返聯合國”活動,想方設法謀求擠入世界衛生組織等只能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處心積慮地謀求將“臺灣問題國際化”,激化兩岸在國際上的矛盾,達到製造兩岸是“互不隸屬”的“一邊一國”的目的。

        民進黨當局上台以來,還大量購買先進武器裝備,謀求某些國家的軍事支持。三年來,民進黨當局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至少準備從美國購買超過60億美元的先進武器裝備以及進攻性武器。同時,還竭力謀求對外軍事結盟。陳水扁公開要求加入美日戰區導彈防御體系,聲稱亞太軍事合作臺灣也不應缺席,企圖依靠外部勢力的軍事支持,為“台獨”分裂活動“保駕護航”。臺灣當局在國際上挑戰一個中國原則的“台獨”分裂行徑,使本來已陷入僵局的兩岸關係更是雪上加霜。

        圖謀推動“公投台獨”為兩岸關係埋下重大隱患

        陳水扁剛上台時,迫於壓力曾做出過“任內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的所謂“承諾”。然而,三年來的事實証明,他不僅沒有放棄過“公投台獨”的立場,而且千方百計地以各種手段伺機加以推動。

        陳水扁執政初期,由於地位未穩,尚不敢明火執仗地鼓吹“公投立法”,在一段時間內只能隱身幕後,縱容一小撮激進“台獨”分子進行“公投立法”活動。

        民進黨成為臺灣所謂“立法院”第一大黨後,陳水扁的“台獨”立場更趨強硬,開始由暗中策動“公投立法”發展到公開推動。2002年7月,他宣稱要以公開鼓吹“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用“公民投票”方式決定所謂“臺灣的前途”的“臺灣前途決議文”作為“目前處理兩岸問題的最高指導原則”。8月,他在拋出“一邊一國論”的同時,露骨地叫囂“要認真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今春以來,非典疫情襲擊兩岸。陳水扁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防疫救人上,而是借機大做政治文章,鼓噪加入世界衛生組織,掀起新的“台獨”分裂濁浪。在其圖謀遭到挫敗後,陳水扁轉而“推動臺灣加入WHO的公民投票”。6月27日,他宣布,將在明年3月20日當天或之前,舉行“核四”及其他重大公共議題的公民投票。7月1日,陳水扁又公開表示要在“一邊一國”的架構下舉辦臺灣加入WHO公投。7月17日,民進黨當局在所謂的“立法院”臨時會議未能通過“公投法”的情況下,仍公布了所謂的“辦理公民投票實施要點”,表示在2004年3月選舉前舉辦公投是“非做不可的事”。在陳水扁和民進黨的強力推動下,臺灣島內公投活動已越走越遠。

        民進黨當局利用執政地位處心積慮地變換名目推動“公投”活動或所謂“公投立法”,根本目的就是企圖在“人權、民主、自決”的煙幕下,通過“公民投票”的形式實現“法理上的台獨”,把臺灣從中國永久地分裂出去。不論民進黨當局的“公投”活動冠以什麼名義,其本質都是一樣的。其直接後果是為“台獨”勢力操控民意推進“台獨公投”打開一個突破口,並有可能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出現這種局面,將是兩岸人民特別是臺灣同胞最大的不幸。

        臺灣作為中國領土一部分的法律地位,無論在國內法還是在國際法上都是確鑿無疑的。自1945年中國收復臺灣之後,已根本不存在就所謂“臺灣前途與地位”舉行公民投票的問題。民進黨當局加緊推動“公投”活動,只能是直接加劇兩岸關係緊張,若一意孤行必將引火自焚。

資料來源:新華社,民國九十二年八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