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卅一、 蔡主委於僑務委員會議發表「建構穩定、務實與前瞻的兩岸關係」

卅一、蔡主委於僑務委員會議發表「建構穩定、務實與前瞻的兩岸關係」

        張委員長、各位僑務委員、各位女士、先生: 

        在處理變動且複雜的兩岸關係時,「穩定」、「務實」及「前瞻」是不變的法則,近幾年來,大陸漸漸走向開放政策,以經濟發展為優先,我方經濟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中,兩岸關係已成亞太地區及全球戰略的一部份。在此關鍵時期,我方處理兩岸關係作為,將產生關鍵性的影響,且朝兩個方向發展:一、我們對彼此應有足夠諒解,國際社會對我們的社會需求亦應有足夠了解。二、處理兩岸關係時應更加謹慎,在變局中,唯有冷靜審慎應對,才能找到契機與發展基礎。 

        中華民國政府大陸政策的核心精神是善意和解、積極合作與永久和平。具體而言,以追求建立兩岸間和平穩定的關係為目的,透過對話與交流,排除政治上的爭議與歧見,以促成兩岸關係的正常化。其要點為:一、在維護國家安全、對等地位的條件下,以善意營造合作條件,積極開展兩岸間各層面的互動,以達互利互惠、共存共榮的目標。二、化解敵意、建立互信,為建構兩岸長期穩定和平的互動架構奠定基礎。三年來我們秉持此一政策,往後也不會改變,不論任何政黨或用何種語言表示,均不脫離此一核心政策。 

        以下謹以「建構穩定、務實與前瞻的兩岸關係」為題,向各位委員提出報告,敬請指教。 

        壹、民主化的進程是維繫兩岸關係穩定的關鍵 

        一、臺灣民主政治的發展歷程 

        自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之後,臺灣的民主政治發展歷經威權統治、憲政體制無法正常運作之階段。自一九八○年代以來,在政治上由於黨禁、報禁的開放,戒嚴的解除,民主進步黨的成立,象徵一個多黨競爭與彼此制衡的政治體系正在形成當中。在經濟上,臺灣的經濟開始起飛,教育日益普及,新興的中產階級成為追求民主改革與穩定發展的力量根源。自九○年代以降,臺灣先後完成了修憲、進行中央級民意代表及總統直接選舉、精省、國民大會虛級化等民主化工程,使民主過程更有效反映民意的需求,使臺灣社會活力逐步釋放。二○○○年三月十八日,陳水扁先生當選總統,更是中華民國政治史上首次的政權和平移轉,也開展臺灣憲政的新頁,此一民主成就廣受國際社會的肯定與推崇。 

        為了使臺灣民主更向前邁進,陳總統在今年六月二十七日正式宣佈政府將對核四及其他重大的公共議題舉行公民投票,並在九月二十八日表示希望在二○○六年催生新憲法的誕生。這是陳總統對於臺灣民主深化、國民主權的具體呈現與實踐,及憲政秩序更強化所提出之願景,也是臺灣民主化必經的過程,需要全民共識來加以具體落實。 

        二、對大陸民主化過程的觀察 

        中共自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實施改革開放,到今年十月標榜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願景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已歷經二十餘年。這期間中國大陸內部已造就大量之中產階級、私有財產制度之興起等有利於民主政治發展的現象,使中共當局必須正視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今年九月對共黨政治局講話時強調,「要讓民主的形式豐富及完整」。胡錦濤、溫家寶上臺後,確實在民心的爭取上採取漸進及微妙變化的作為,使西方社會對中共的民主化寄予厚望。然而中共領導人提倡的民主概念仍侷限在提昇國家行政效率、反腐及重視民意方面。 

        中國大陸政治民主化與經濟全球化一般,是不可阻擋之世界潮流,但是大陸情況特殊,實行民主化之道路恐將十分漫長,並且無唯一標準可循。同時,大陸民主化的過程存在發生動亂與社會衝擊之隱憂,也有可能導致民族主義的激化。未來導引大陸民主化朝積極穩定方向發展,是臺灣方面應有之作為。從目前中共所實施之政治體制改革之發展皆僅限於行政層級,並未涉及重要體制之變革看來,其實質目的僅為改善行政效能、提昇國家控制能力等。再以中共「一黨專政」,及社會大眾對民主概念之缺乏等,都將成為未來民主化之阻力。大陸民主化後續的發展,值得我們長期觀察及研究。 

        三、民主機制是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關鍵 

        從長遠的發展來看,中國大陸唯有走向真正的民主化,其政治、經濟與社會才能趨於穩定發展,兩岸關係才能有全新的突破,亞太地區也才能有長遠的安定與繁榮。我們認為,政治改革是促使中國大陸邁向現代化國家的唯一途徑,也是讓其真正躋身於國際社會的重要前提之一,相信大陸當局的領導者應該也會有這樣的體認。 

        大陸自一九七九年實施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已從貧窮落後向現代化的方向發展,經濟上已成為一個具有潛力的開發中國家,並且成為世界各國爭相搶進的廣大市場。但其經濟成長所帶來的活力尚無法充分轉化為政治改革的動力。大陸當局一方面追求經濟自由化、市場化,但對與政治民主、資訊公開等普世價值接軌的改革,卻未見有程度的進展。尤其目前大陸對一般民主社會言論、新聞、宗教及結社等方面的人民基本權利保障依舊不夠完備,引起國際間普遍的關注。但是,一旦政治改革啟動,必然會衝擊到其一黨專政的體制,對中共而言,可能將引發其他層面的動盪與不穩,這種兩難的局面,是大陸新一代領導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中華民國在臺灣民主政治發展成功的經驗,可以作為未來中國大陸參考的借鏡。中國大陸未來的希望,也是建立在大陸的民主改革上。陳總統在二○○二年九月三芝會議,曾就兩岸關係發表談話表示,臺灣針對中國大陸的民主化,應建立政治人權、司法人權、經濟人權、社會人權、環境人權等觀察與評估制度,定期提出全面性的中國大陸人權報告,並藉由評估的結果,使政府和民間據以精確規劃具體的工作計畫,以便對中國大陸民主化提供必要的協助。 

        為落實陳總統之指示,政府對於大陸民主化正透過兩岸交流,逐步推動觀念與經驗之交換。政府一方面成立「臺灣民主基金會」,繼續提升國內的民主發展,並結合先進民主國家(如美國、日本、西歐等)的相關組織建立聯盟,共同促進大陸民主化。我們對於大陸人士,尤其是大陸專業人士或黨政官員來臺參訪,一向持歡迎的態度;對於臺灣各界人士前往大陸進行交流也同樣鼓勵。我們相信透過活潑、多元的方式,能夠讓「民主價值觀」融入交流活動中,這正是臺灣將大陸導向民主思維的最佳途徑。此外,政府和民間團體持續推動我國農民基層組織運作、選務經驗、公共政策制定,乃至於宗教社會參與等交流項目,將民主實踐過程具體介紹給大陸相關人士及團體,為推動大陸民主化奠定基礎。 

        貳、台灣務實的開展兩岸關係 

        一、制定以民意為基礎的大陸政策 

        過去這三年多來是個重要的歷程,這是民進黨首次執政,也是民進黨政府首次面對大陸問題,有不少問題與思考都是首次發生,二○○○年總統大選的政權轉換,代表我們人民在兩岸政策思考上的轉折點,新舊觀念與思考互相衝擊,迫使我們面臨新的局面,及如何整合大陸政策。「這三年多來,政府特別重共識的凝聚,尤其執政黨在國會未掌握多數執政的情況下,政府在凝聚共識上作了許多的努力」,例如:(一)二○○○年十月跨黨派小組(由李遠哲院長率領,小組成員均為各階層之代表性人士)獲致「三個認知,四個建議」共識。(二)二○○一年八月經發會兩岸組研議出三十六項推展兩岸關係的具體共識,已建立了一個凝聚共識的機制典範。我們期望能以上述之共識作為基礎,繼續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問題上進一步累積更多的共識,並持續強化政府的大陸政策,以期能更充分反映主流的民意,這一點提出象徵我們的整體社會,在該時間點對於兩岸問題的共同認知。二○○一年是台灣經濟最艱鉅的年代,經發會在該年八月份研擬了三十六項推展兩岸關係之具體共識,為兩岸經貿發展的藍圖,是我們推展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基礎。經過這二次的共識凝聚過程,無論在政治及經濟問題上,已可看到社會整體的期待及共識雛型,也是我們推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的基本條件。經發會的共識,以及對於兩岸交流的預判,幫助我們在二○○三年所提出的「兩岸關係條例」修正案上,做了一番大幅度的調整,初期兩岸的接觸有限,故法規偏向於保守。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去年提出的修正案更符合現狀,亦可因應今後五到十年的兩岸關係發展,代表兩岸關係之發展由行政及立法合作的一大進程,使我們未來在推展時能有更穩定的法律基礎。 

        二、加強協商規劃,促成恢復制度化協商 

        溝通與協商是兩岸機制可長可久之關鍵,大陸方面一再表示,若要恢復自九○年代以來兩岸制度化之協商,必須回到一九九二年之共識(九二共識),即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政黨能接受此未經協商之中國政策。事實上,陳總統在就職演說中說的很清楚,在我們既有之基礎上,我們願意與中國大陸在平等基礎上對談未來一個中國問題,中國大陸一再堅持協商必須有政治前提,致使協商的進程受到阻撓,但協商有發展的必要,又需能夠處理政治前提的困難,故我們在修法中加入了彈性,可使民間團體在這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參與和協助,在雙方均有意願的前提下,達成協商的模式。有關協商方案已列入法規的修正案中。時值總統大選的敏感時刻,中國大陸在協商上有其政治性考量,我們則不預期對方有積極回應,但我們仍呼籲,協商是兩岸溝通的重要關鍵,希望中國大陸能認真且積極思考,在此刻能達成一定程度的溝通,儘快展開兩岸協商。 

        陳總統在今年元旦祝詞中明確指出,兩岸可從協商與推動兩岸直航及相關經貿議題著手,為雙方文化與經濟進一步交流提供條件。政府已經著手針對中共「十六大」後領導人之言行持續進行蒐研,同時對於「三通」、「開放大陸人民來臺觀光」等事項研擬對策。行政院及本會並已公布「兩岸直航之影響評估報告」及「航空、貨運便捷化措施」等方案,俾配合整體大陸政策規劃,主動營造兩岸和諧與安定之環境,以利協商之進行。 

        三、導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發展 

        在過去三年之中,大陸政策的另一重點是「經貿政策」,政府處理兩岸經貿事務,首要考量的因素是如何因應全球化挑戰及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帶來的影響已受到日增的關注;臺灣與中國大陸的互動關係及兩岸經貿的發展,也是矚目焦點。面對大陸經濟崛起及兩岸經貿快速發展的趨勢,臺灣必須深入思考:基於市場及成本考量,前往大陸設置生產據點的投資,所可能帶來的「磁吸效應」;以及因應兩岸產業分工的轉變,維持與大陸經濟的領先差距。除地緣關係外,我們與大陸在文化與血緣上有共同性,若處理得當,我們可以是最大的贏家,處理失當則我方受害極深,此一挑戰不可謂不大。政府必須以政策的回應及整體經濟體質的改善,來面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與變數,任何政策的思考不能違反市場的邏輯,在市場經濟的邏輯之外,我們仍應顧及基本的國家安全,唯有在這二者之間維持健康的平衡,使兩岸經貿和台灣利用大陸經濟因素,做為長遠發展基礎上有更多正面的可能性。面對此問題,最重要的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戰略與核心──「深耕台灣、佈局全球」。 

        在「深耕台灣、佈局全球」一語背後,有其深切的意義,台灣經濟正面臨關鍵轉型期,我們須深切檢討思考,如何讓台灣經濟往下一階段發展,產業結構是否平衡?社會福利是否足以支撐一個具競爭力發展的產業政策?稅務與財政是否可支應有助於市場經濟發展的福利體系?勞工的供給是否符合長遠經濟發展之需求?教育制度能否提供人才?下一代有無足夠能力及知識以因應全球化之挑戰?資本市場可否將全球性因素納入?談到全球因素,自然需考慮到大陸的資本市場,在納入考量後,對其負面因素能否做到風險管理?我們必須在這些方面加速進行,包括對全球市場的持續關注,以及思索如何有效利用大陸的資源。全球化、國際化是我們最大的利基所在。 

        另外,直航問題對我們在國際上、政治上有關鍵的影響,政府也正積極處理「直航」問題,並於今年八月公布「兩岸直航之影響評估報告」,整體來說,兩岸「直航」將使臺灣與大陸經濟互動及運行的網路產生大幅改變,包括兩岸間貨物、人員、資金、技術、資訊的流動,企業投資與產業發展,民眾生活與消費型態等,都將產生大幅度的轉變,從而所衍生對國防、政治、社會等各層面的影響,也相當廣泛深遠,直航可降低運輸等成本,也更有效促進兩岸資源之整合,讓我們的企業在面對全球化競爭時,能有一定程度利用大陸的市場及資源來改善本身的競爭力,這是一項繁複的工程與挑戰,更是任何政府在未來均需認真面對的問題。 

        肆、結語 

        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穩定不僅涉及兩岸人民的福祉安全,更涉及區域的和平與穩定,惟有以談判代替對抗,以善意代替威懾,建立制度化的溝通管道與協商途徑,才能發展出兩岸和平穩定的長期關係架構。為了改善兩岸的緊張關係,我們願意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化善意為行動,積極推動兩岸交流與合作,我們要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而目前最迫切的是恢復對話,中華民國已做好準備,隨時與中共恢復協商、談判。 

        然而自中共「十六大」以來,大陸當局對臺政策的核心內涵並沒有改變,只是操作手法愈趨靈活。在國際上,中共仍舊以其「一個中國」之原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不斷限縮臺灣活動空間,致使臺灣無法以主權國家身分參與國際社會。我再次重申,兩岸關係牽動區域安全與和平,我們不希望中國大陸持續軍事威脅,製造兩岸關係的緊張,任何軍事方案都不是有效解決兩岸問題的方案,事實上,它根本不是一個選項,解決兩岸問題的選項只有一個,就是對話與和平解決。

資料來源:陸委會網站,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