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廿九、 蔡主委於遠景基金會〝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研討會〞演講「建構和解、合作、和平的兩岸關係」

廿九、蔡主委於遠景基金會〝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研討會〞演講「建構和解、合作、和平的兩岸關係」

        今天受邀參與這場盛會,與各位共聚一堂,感到非常榮幸。個人因參與政府工作,對於本次研討會的主題「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有特別深刻的感受與體驗。 

        由於兩岸關係已是整體國際關係中的一環,臺海局勢的發展不僅止於兩岸雙邊的問題,而是亞太區域性甚或是全球性議題。如何順應全球化潮流處理兩岸關係,並維持臺海和平與安全,是兩岸和國際間共同關切的問題。以下謹以「建構和解、合作、和平的兩岸關係」為題,就全球化趨勢與國際情勢的演變、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因素、兩岸互動情況、未來兩岸關係努力的方向提出報告,敬請指教。 

        一、全球化趨勢與國際情勢的演變 

        冷戰的終結以及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促使國際社會更進一步的邁向全球化。在全球化進程中,人類尋求的是共同的價值、共同的行為準則,甚至於制度的相容性。因此,全球化加速改變了全球發展態勢,不僅影響政治系統,也牽動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系統;全球化也削弱了國家構成的相互關係和存在功能,造就許多非國家和超國家的組織與團體。

        在經濟層面,過去50年來,相信在座各位感受最為深刻的應該是GATT與WTO的體系所推動的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從降低關稅、解除貿易障礙,乃至內部制度及管理規範之整合等等發展,顯示國際間已走向全球化的進程。商品週期以月或更短暫時間為度,大量資金移轉更是瞬間之事的發展,相較於以往的商品週期,顯然是急遽改變。尤以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日,跨邊界活動頻繁而快速,使國界的意義逐漸縮小。 

        在政治層面,後冷戰時期,國際體系經歷共產政權式微、蘇聯解體以及中共的快速崛起等因素,產生了相當大的變化。許多區域性及全球性國際事務,都必須仰賴各相關國家之參與及合作。國與國之間相互依存關係漸受世人重視,人權、環保、衛生、經貿、金融、大量毀滅性武器輸出等已成為全球性的議題。 

        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觀察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族群與不同的國家對全球化抱持不同立場,對全球化有不同的期待或利益考量,甚至有些國家擔憂在全球化趨勢下被邊緣化或被迫接受西方價值。例如,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國家對全球化期待有所差異;經濟體大小不同的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對自由經濟市場的期待也不一致。此外,東西文化價值的不同,亦是潛在衝突所在。全球化進程中,各國、各經濟體、各文化體,乃至各宗教的整合固然是趨勢,惟仍凸顯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最終有可能訴諸戰爭的危險。為了避免衝突,國際間的協商與合作機制便成為極為重要的一環。 

        「911」事件之後,「恐怖主義」成為全球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安全威脅。美國將「反恐」列為首要的國家安全戰略目標,更在其「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指出,打擊遍及全球的恐怖主義分子的戰爭,是一項持久的全球性任務。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基於各自不同的原因也支持「反恐」,「反恐」成為世界性的潮流。「反恐」加速了國際關係的調整,成為國際情勢發展與變化的主軸。但是,面對全球化的恐怖主義,除了強有力的軍事準備與行動外,應該要做的是,促進全球化的均衡發展,提出更為公平發展的機會,讓全球各國都能和平共處才是治本之道。 

        二、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因素 

        臺灣與大陸均是全球化趨勢下的一份子,無可避免地同時要處理兩岸與全球化的相關問題。面對相同的國際局勢,兩岸因各有不同政治、經濟、社會結構,在各自因應全球化過程中,發展出各自對應的方案,但同時亦必須處理雙邊關係;而雙方本身內部的變化自然也會影響兩岸關係的發展。兩岸關係除了是我們與中國大陸之間的互動問題外,中共的崛起以及其爭取成為世界強權之一的戰略目標,美國全球超強的地位以及與其和中共競和的關係都是糾結的國際環境,也都是重要的影響兩岸關係的因素。 

        (一)國際因素 

        後冷戰時期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的浪潮席捲全球,而全球化、資訊化又蔚為二十一世紀的時代主流。中國大陸積極爭取加入WTO,顯示他們在二十多年的經濟改革獲致成就後,下一步必須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順利加入WTO之後,也勢將持續朝深化經濟改革方向前進。如果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能持續下去,對海峽兩岸關係的穩定應該會較有助益。此外,兩岸同在WTO架構下,對雙方外交活動空間與彼此互動也產生影響,兩岸間的貿易往來將持續穩定增加,為雙方經貿發展提供重要的基礎,進而對兩岸整體關係產生正面的推進作用。在WTO架構下處理涉及其規範的經貿事務,無疑應是兩岸推動經貿關係的重要平臺。 

        隨著中國大陸近年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崛起,中國大陸未來的發展動向與在國際體系內所扮演的角色,備受各界矚目。「911」之後,各國間就此一議題進行合作的需求增加,為中共「大國外交」提供了運作空間,中共與美國在「反恐」等相關議題也出現較為密切的聯繫與合作。但由於基本價值觀點與政治體制上的差異,中共與國際重要國家間,能否形成真正戰略上合作的關係,並消除其對國際及區域安全、和平威脅之疑慮,應是當前各方所關注的重點。此一情勢發展,所觸及到的是中共在發展對外關係方面的核心問題,也就是:中共是否準備要順應國際間保障人權、民主體制的主流思潮與共同價值,成為國際間維繫和平、穩定,而非製造動盪不安的潛在力量。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美伊戰爭結束後,伊拉克重建問題,及北韓核武問題接踵而至,影響所及,對亞太區域穩定,對整個國際戰略的格局、相關國家間的互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全球政經情勢發展再次面臨新的挑戰。這些挑戰的嚴峻與否,主要取決於當前幾個國際政治版塊;包括聯合國在國際格局中扮演的地位及作用、可能的重組與改變。正在形成的新的國際局勢,其顯現的詭譎、複雜與不確定,對兩岸關係自有一定的影響。除了反恐與北韓因素之外,大陸在全球經貿體系中將要如何面對挑戰,以及他與主要經貿國家之間潛在的衝突,也是一個值得注意觀察的現象。 

        (二)台灣內部因素 

        臺灣近年來因受到全球經濟及自身產業調整的影響,雖然維持在國際經濟成長的平均值之上,但整體表現並不如以往突出,因此政府以提振臺灣經濟為最優先政策。在臺灣優先、全球佈局的策略下,調整兩岸經貿往來的架構自然是重要的一環。但是由於3年多來,臺灣仍處於政治生態轉型期,加上臺灣朝野各界對兩岸互動最具關鍵性的一些問題,有不同的解讀,所引發的爭議,對大陸政策的推動形成某種牽制的力量。然而,臺灣擁有的民主體制,使不同意見者仍能相互容忍彼此間的分歧,也能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尋求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法。 

        陳總統在去年提出臺灣不是港、澳,我們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兩岸是「一邊一國」等說法,所要強調的是,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臺灣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兩岸互不隸屬是現狀與事實。而最近陳總統提出就公共政策的公投及催生新憲法的主張,亦不代表我政府大陸政策有所改變,而是希望為臺灣人民的基本權利及民主憲政體制,建立可長可久的機制。總結來說,臺灣人民共同求生存、發展的意志及民主機制,正是我們處理兩岸關係的基礎及信心的來源。 

        (三)大陸因素 

        政治方面,中共去年秋天召開了黨的「十六大」會議,今年三月召開第十屆「全國人大」與「全國政協」,基本上完成了政治上的世代交接。 

        經濟方面,大陸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已從貧窮落後向現代化的方向發展,經濟上已成為一個具有潛力的開發中國家,並且成為世界各國爭相搶進的廣大市場。但其經濟成長所帶來的活力尚無法充分轉化為政治改革的動力。大陸當局一方面追求經濟自由化、市場化,但對與政治民主、資訊公開等普世價值接軌的改革,卻未見有程度的進展。尤其目前大陸對一般民主社會言論、新聞、宗教及結社等方面的人民基本權利保障依舊不夠完備,引起國際間普遍的關注。 

        我們認為,政治改革是促使中國大陸邁向現代化國家的唯一途徑,也是讓其真正躋身於國際社會的重要前提之一,相信大陸當局的領導者應該也會有這樣的體認。但是,一旦政治改革啟動,必然會衝擊到其一黨專政的體制,對中共而言,可能將引發其他層面的動盪與不穩,這種兩難的局面,是大陸新一代領導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此外,大陸成為世貿組織會員後,即面臨大幅調整經濟體制的壓力。各國對於中共加入WTO後未來與國際社會動態交互影響現象如何,尚難斷言。但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大陸內部經濟改革持續進行,其結構性的發展失衡卻日趨嚴重,例如:層出不窮的官員貪腐問題、城鄉貧富差距、東西部開發不均衡、國企改革問題、失業問題、邊疆民族獨立問題、道德價值空虛造成宗教團體迅速擴張問題,以及人口、環境、資源的平衡等問題,都是大陸所必須面對的。 

        三、兩岸互動情況 

        自1987年11月我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 10餘年來的兩岸互動,雖然雙方經貿、文化、社會、體育、學術、宗教等各層面的往來日益頻繁,交流的形式、管道和層次也不斷地擴增及提升,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從量變到質變。但我們發現,由於雙方未能順應國際化趨勢全面且正常處理兩岸互動,而僅能侷限於個別議題的處理,以致於兩岸互動並不對稱,政治緊、經濟鬆,官方冷、民間熱,單邊武力威脅,溝通協商遭中斷。 

        在兩岸人民往來方面,十六年來臺灣地區人民赴大陸地區已達近3千萬人次,大陸地區人民前來臺灣地區也將近百萬人次。 

        在貿易上、在投資上,在許多場合我們都有向各方提出數據與報告,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也就是,大陸出口佔我們總出口比重22.56%,進口占我總進口比重7.06%。在投資方面,若加進經由免稅天堂及第三地區對中國大陸投資合併計算,到上年底已高達600多億美元。 

        在兩岸民間密切交往的背後,卻潛藏高度的武力威脅。依據美國國防部2002年7月12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力報告」指出:「臺海兩岸軍力彼長我消,臺灣的優勢已開始流失」。報告中,美國質疑中共和平解決臺海爭議的誠意,並指出中共對臺軍事策略已經改變,中共現行的重點不在攻佔臺灣,而是藉武力威脅和恫嚇手段,加上飛彈攻擊或海上封鎖,速戰速決,一方面瓦解臺灣的抵抗意志,一方面迫使臺灣在短時間按照有利於中共的條件進行談判。換句話說,中共是企圖以武力作為威脅,壓縮臺灣談判的空間及談判的籌碼,逼迫臺灣走向談判桌,在談判桌上屈從於中共的意志之下。 

        四、未來兩岸關係努力的方向 

        在全球化趨勢下,兩岸應思索如何抽離個別議題或問題,走向整體宏觀的思考,發展出符合全球化趨勢,並具全面性與整體性的處理兩岸關係新方法。有鑒於此,我們認為未來兩岸關係應努力的方向在於: 

        (一)強化民主角色 

        中華民國民主化進程提供了長期穩定的內部發展環境,這與西方國家及整體國際期待主流價值相符,亦與國際發展主流接軌,並強化與國際社會的關連。而民主發展除了維繫臺灣整體政治結構穩定,在兩岸關係議題上,亦發展出一套內部共同意見形成機制,使得在處理如統獨爭議等敏感政治問題,不致流於不理性的對抗。 

        對中國大陸而言,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唯有走向民主化,其政治、經濟與社會才能平衡穩定發展,而兩岸關係也才能有全新的進展,進而促進亞太地區長遠的安定與繁榮。今天,大陸民主化已是全球共同關注的議題,在此議題上,美國與世界民主先進國家應會繼續鼓舞、敦促中共持續改善人權狀況,履行已簽署的國際及公民權利公約,保障人民的基本公民權和政治權;也會明確地鼓勵中共,擴大個人自由、民主與法治,將對中國大陸的長期發展有利。 

        事實上,大陸已具備一定之政治民主化的條件。例如經濟改革開放20餘年,已造就大量「中產階級」的興起,人民私有財產也成為國家接受的制度;國企改革後,隨著下崗工人的增加及企業的兼併或破產,原來由各機構或企業單位對職工的管理機能已逐漸下放到各居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亦將逐步實施委員會自治;此外,腐敗之風,引起大陸人民普遍不滿,大陸當局必須推動政治體制改革以為因應。而大陸農村已實施的村自治,透過選舉的實際運作,選舉方式和制度的不斷發展、村級自治組織與職能的不斷創新和改善,部分基層組織已具備初步的民主的條件,我們希望這能夠作為累積向上層政治體系民主化發展的重要動力。 

        (二)市場開放與經濟自由化 

        臺灣加入WTO已經一定程度融入全球化趨勢,惟在兩岸部分開放幅度仍未達WTO的標準。目前大陸市場固然充滿機會,但也是高度風險之所在。現在我政府對大陸的經貿政策是在建立大陸臺商與臺灣經濟主體的關聯性,以產生互惠、互補的功能,最終目標是希望兩岸經貿體系與我整體對外經貿開放程度距離逐步拉近,使兩岸經貿更進一步融入全球性整體經濟發展。亦惟有將兩岸經貿置於全球經貿大架構之內,朝總體風險管理角度邁進,才能有效平衡臺灣在兩岸經貿的可能風險,也才能使兩岸在經貿互動過程中真正達到互補、互利及雙贏局面。為達此目標,我們政府主張兩岸應該儘早透過制度化協商,逐步建構起健全的經貿環境與條件。 

        最後,對西方國家而言,在進入大陸市場前,比較可能先取法臺灣經驗。西方資本如果要進入中國大陸,也會先參考臺灣早期進入中國大陸的經驗。因此臺灣在國際經濟面上,某種程度扮演西方與大陸的中介、接軌和奠基者的角色。此外,兩岸同時接受WTO的規範,WTO的主要會員也常以臺灣的市場開放、法制化的經濟體制做為標準,鼓勵中共開放市場、走向法制化及體制透明化,並以之為檢驗中國大陸對這個組織所承擔義務的標竿。此將對大陸完善社會經濟體制產生正面作用,並加速其融入國際社會經濟體系。 

        (三)建構臺海長期穩定和平的架構 

        陳總統在今年的元旦談話中,釋放出我們的目標是追求臺海長期和平穩定發展的環境與架構。事實上,此一目標符合國際全球化發展潮流,無論未來困難如何,我們深信維繫臺海和平穩定是兩岸良性互動最重要的先決條件,而發展長期和平架構,才是解決兩岸問題的最好方法。我們也發現全球化進程中,不論是在WTO、APEC或歐盟體系中,每天都有許多不同的政府官員、業者就不同議題進行溝通或談判。溝通與對話係化解不同觀點與利益關鍵所在,惟有運用溝通與對話機制,才能避免誤判與誤解發生的機率,在兩岸敏感關係中尤為重要。兩岸雖各有立場與歷史包袱,但在維護臺海局勢和平穩定的共同利益前提之下,雙方對話與溝通管道應儘快展開。

        過去3年多來,我政府致力於尋求創造兩岸和解與和平的環境,開啟對話與溝通的機會之窗。陳總統一再強調「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的原則,重申以「四不一沒有」為主軸的各項承諾,並在各項具體政策上展開善意,如: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審慎有序推展兩岸經貿交流;積極準備兩岸協商工作,建構協商統合機制;規劃貨運便捷化先行,分階段推動兩岸「三通」直航;完成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使法律與政策配合,以建構秩序化、正常化的兩岸社會交流、經貿往來、溝通協商機制。

        在此,本人願意再一次強調,兩岸互不隸屬是一個事實,中共當局必須勇於面對事實,具體落實在兩岸協商上;不應該試圖架空我們政府,而以所謂「公司對公司、行業對行業」的模式來取代兩岸政府之間的協商。逃避現實只會製造更多問題與誤會,面對現實才能有利於開展兩岸關係。 

        五、結語 

        全球化的趨勢使世界日漸走向整合,但任何一地發生的失控狀況,亦將對其它地方造成連動性的影響。面對種種難以預期的挑戰,提高警覺,做好動員和管理,乃至迎接全球化治理時代的來臨,將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新世紀的兩岸關係,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上,開創兩岸關係的新局,建構長期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這不僅關乎我們國家的永續發展,也是亞太區域和平安全之所繫。 

        最後,兩岸都已是WTO的成員,我們有了與國際經貿自由化平臺接軌的機會,我們要再次呼籲大陸當局應該善用這個機會,共同針對兩岸經貿及相關議題展開協商,尋求更多的合作機會。 

        我們深信,惟有「建構和解、合作、和平的兩岸關係」,才是順應全球化的趨勢,也才能創造兩岸互利雙贏的未來,並對亞太安定、全球和平做出貢獻。 

        謝謝各位參與這次國際研討會,並期待各位的指教。謝謝!

資料來源:陸委會網站,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