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廿九、 吳主委出席第三屆「台、日交流座談會」引言稿全文-中國崛起與台灣在東亞地區的角色

廿九、吳主委出席第三屆「台、日交流座談會」引言稿全文-中國崛起與台灣在東亞地區的角色
個人非常榮幸應邀參與第三屆「台、日交流座談會」,與在座來自國內外先進同聚一堂,共同研討在全球區域整合的趨勢下,東亞區域安全與經濟整合的相關課題。本人願意在此就中國當前政、經發展的現況,以及台灣在兩岸及區域和平、穩定關係上可以扮演的角色,做一引言,敬請各位指教。

廿世紀末期以來,中國成為國際注目的焦點之ㄧ:一個龐大的專制國家其政經綜合國力逐漸成長,出現了對此一地區事務主導權的意圖,同時在軍事上漸成區域穩定的威脅。

對全世界而言,中國這個國家所代表的是幾種完全不同的複雜面貌:她既是國際政治與戰略的合作對象,卻也是區域安全潛在的威脅者;她既是一個充滿商機的大市場,卻也是一個制度與法令穩定性不足的新生地。這種矛盾的情結,其實相當程度地反映在許多重要國家與中國交往的關係之中。

其實,對許多研究中國事務的專家而言,中國現階段的發展也有不同的層面。就其國內政治而言,表面上,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在今年秋天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以後已經全面接班,這些領導人在施政上也表現出旺盛的企圖心。但是在實質上,中共的內部權力爭逐並沒有停止,在許多政策及人事安排上處處可以看見妥協。而眾所關心的改革呼聲也逐漸微弱,微弱到只能聽見「加強執政能力」,而聽不見「政治改革」。例如,言論自由應該是所有威權體制進行政治改革最基礎的基礎建設,沒有言論自由,就沒有人敢提出政治改革的內涵。但是就在最近這幾天,我們看到中共高層下令對自由化言論的封殺,顯然中共目前根本無意進行政改的重大工程。

在經濟社會方面,我們確實可以看到中國大陸上升的數據與恢宏的經濟建設計畫,以及城市居民欣欣向榮的一面。但在實質上其經社本質卻也經常暴露嚴重問題,包括行政效率、法制欠缺、沒有制衡、失業、治安、貪腐、貧富差距、能源不足、金融壞帳、過度投資、政府財政等,正在侵蝕其經濟發展的基礎。最近中國內部連續發生的聚眾抗爭事件,也正突顯其社會中潛在的不穩定因素正在發生作用。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們應該可以看到抗爭事件的頻率和強度,應還會不斷拉高。這些存在於表象背後的真相,其實才是決定中國政經發展未來是否能持續穩定的關鍵,值得包括各位在內的專家們共同加以重視。

在國際事務上,中國看來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推動大國外交的架勢十足。實質上,中國軍力向外擴張,正造成地區權力板塊的推擠作用。中國目前的SU-27,SU-30,J-10,J-11等先進第四代戰機,已經陸續成軍或正在推出之中,也已著手第五代戰機的研發工作。其海軍已經擁有現代級驅逐艦與中華神盾,和明級、宋級、元級、093、094等自製潛艦,以及購自俄羅斯的基洛級潛艦。而各型先進艦艇的數目正在快速增加之中。在飛彈部署方面,除了對準台灣的六百多枚中短程彈道飛彈之外,也已開始部署中長程的巡弋飛彈,已開始或即將部署多彈頭彈道飛彈,以及潛射彈道飛彈。為整合各軍種戰力,中國最近也宣布開始部署用來指揮控管戰場的雷達機。相信二戰之後愛好和平的日本,也應該會感到強烈的不安,因為以上所提到的許多部署,看來並非只針對台灣,而是同時針對日本。尤其中國內部存在強烈反日情緒,在座的日本朋友應該非常清楚。

面對中國崛起的新形勢,台灣應該如何在維繫台海和平穩定,並在區域合作發展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正是目前我國政府施政的重要課題。今年二月三日,陳總統發表「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的重大宣言;今年的五月廿日,陳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提出了以「和平與發展」為主軸的兩岸政策方向;今年雙十國慶文告之中,陳總統也揭示兩岸和平對話的基礎,以及具體可行的政策項目;今年十一月十日的國安會議結論之中,陳總統再一次宣示追求對話、維護和平穩定的決心。這四次的重大政策宣示,一方面表達我國捍衛台海現狀的決心,另一方面讓國際社會瞭解,我國雖然面對嚴重軍事威脅,卻有追求和平的勇氣與信心。

四次重大政策宣示之中,我國所提出的改善關係、降低敵意、避免衝突的具體建議,包括持續放寬並擴大兩岸交流的相關措施、建立協商機制、建構政治關係、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等,這些都是政府努力的目標。但由於中國政府對這些重大事項的刻意忽略,使得兩岸建立正常化關係似乎尚有相當程度的困難。甚至中共時而以各種方式妨礙學界交流,最近還切斷所有的台灣網路資訊,使得中國大陸各界無法全面且正確的認識台灣,也因而難以化解對台的誤解,更談不上制定正確的對台政策。

本人出身學術界,充分瞭解兩岸學術界,尤其是法政與國際關係學界,在兩岸關係上所能發揮的角色,我願意藉此機會提出一項「兩岸學界信心建立機制」(ACBM)的構想,希望在台灣立委選後,做為改善兩岸關係的新起點,並為促進兩岸正常化的互動創造有利條件。「兩岸學界信心建立機制」的具體作法可以包括:

1、 雙方政府各派遣一名法政或國際關係方面之精英學者,在透過管道知會對方政府後,前往對方長期駐點,進行深入研究;其所撰寫之報告,可密傳回其國內作為各自政府施政之參考。

2、 各自政府可在經一定期間(如二或三年),在知會對方政府後,派遣另一名學者取代。

3、 這名由政府派遣之精英學者,在經授權的情況下,可以作為雙方政府訊息通報的橋樑。

4、 這名政府所派遣之精英學者受到對方政府承認,研究訪談與參與公開學術活動受到保障,並享有部份外交人員的待遇。

5、 這名政府所派遣之精英學者可以同時帶領博士生數名,共同進行研究。

6、 透過這名政府派遣之精英學者,相互通報重要國際會議資訊,互邀對方共同參與公開研討會。

7、 在這名精英學者被政府派遣至對方後,雙方學術界立即透過此一管道,相互約束停止所有讓對方感到難堪或感到強烈敵意的公開評論。

本人認為,學術界一向是一個充滿開放思考與創意的場域,相信透過學術界的合作,必能為兩岸關係開創合作互信的新局。

此外,台日兩國為亞洲最重要的民主國家,我也藉此機會建議,兩國可針對如何共同協助中國大陸推動政治改革,平穩的渡過改革的動盪期,進行重要合作計劃。例如我國的民主基金會與日本聲名卓著的日本基金會,就可以針對此一議題進行合作,並一起向中國政府提出具體可行步驟的建議,這做法必然會對東亞地區的長期穩定帶來助益。本人這項建議,說明了台灣不僅要在維繫兩岸關係穩定上,採取更為積極與主動的作為,我們也願意在中國步向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關鍵性的正面功能。

本人期待接下來的熱烈討論,謝謝聆聽,並敬請指教!

資料來源:陸委會網站,民國93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