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十九、 游院長接受「德國之聲」專訪全文

十九、游院長接受「德國之聲」專訪全文
行政院游院長於93年11月23日上午11時接受「德國之聲」廣播網總編輯索瑞克(Miodrag Soric)及華語部主任馮海音(Matthias von Hein)專訪之答問內容

一、游錫堃院長,鑒於台灣即將舉行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表示如果其立法委員人數超過半數,將大幅度推動憲政改革,可是,其他國家均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中國大陸曾警告說,如果台灣推動憲政改革將有不利的後果,閣下認為台灣通過推動憲政改革是一種玩火行為?

答:謝謝你的問題。關於憲改部份,因為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有關憲政改革屬於內政,任何一個外國都不應來干預憲政改革。就像中國(PRC),他們建國五十多年也已經制定四部新憲法,我想沒有任何國家會去干涉他們。事實上,台灣五十多年來,憲法也已修改了六次,所以憲法的修改是順應人民的需要,大家都知道,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台灣的憲法必須「合身、合時及合用」。由於歷史的背景,此部憲法已經不適用於今天,因為當時憲法是以整個中國大陸為範圍,台灣目前只有兩千三百萬人,土地也只有台灣,所以它就不能合身,不能合用。

台灣現在面對全球化競爭的壓力,要變成現代化的國家,所以我們一定要做憲政的改革。目前,中國及國際社會有一些疑慮,就是憲改會不會牽涉到統獨及國號方面的變動,但是陳總統已經有宣示,在國內還沒有共識以前,此次憲改無關統獨,也不觸及領土、國號等敏感議題,我也在此呼籲國際社會理解與支持。

二、「德國之聲」很榮幸在一九九九年專訪李前總統,當時他提及中國與台灣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看法,閣下如何看待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

答: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隸屬於中國,我們對中國大陸釋出很多的善意,希望在對等的基礎上,展開對話,以「和平發展」、「自由選擇」來交流,希望經過溝通後,營造良好的氣氛下,建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兩岸關係,只要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同意,我們也不排除各種選項。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不能限定為就是「類似德國統一前之東西德模式」,它的意義是開放的,至於是何種的形式,只要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同意,我們都不排除。換句話說,如果限定未來一定要走向德國整合模式,卻沒有台灣人民的同意,也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國際社會理解為「類似德國統一東西德模式」,那也要注意到,兩德統一前,各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互相承認,用對等的模式,而後彼此溝通、協商,才能完成整合。這一點我也呼籲國際社會作正確的理解。

三、在何種情況之下,台灣才會與中國大陸統一?

答:只要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同意,我們不排除發展任何形式的關係。台灣與中國有很多選項,統一只是其中一個選項。中國與台灣的關係就如彪形大漢追求漂亮的美女,美女已經答應約會,但要求對等談判協商,可是中國不同意,要求約會一定冠夫姓。

台灣與大陸不排除發展任何形式關係,但一定要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同意。如果中國希望與台灣統一,就要先贏取兩千三百萬人的民心,而不是傷害台灣人民的感情,一再用武力威脅,用飛彈瞄準台灣。這樣只會讓台灣人民與中國越來越疏遠。

中國要求「一國兩制」,希望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但香港回歸中國之後,已經沒有自主性,香港人民要求選舉首長不可得,甚至連續兩年有五十萬人上街頭,可以看出來,一國兩制行不通,台灣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百分之八十受訪者不接受「一國兩制」,百分之九十的受訪者主張台灣維持現狀。換句話說,統一只是選項,中國要統一,就要先贏得台灣人民對中國的好感。現在中國與台灣的關係就如惡漢拿槍逼婚,美女同意約會,惡漢要求先冠夫姓,夫姓就是一個中國,態度非常蠻橫無理,不合民主的普世價值。希望國際社會伸張正義,支持台灣。

四、我們看到台灣已經變成一個非常繁榮的國家,但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在九0年代表示,西方多黨的民主體制不適用於東方儒家社會,台灣這幾年來已經由一黨政治轉換成一個多黨社會,此一轉換過程的成功之道為何?

答:非常感謝你們提出這麼好的問題。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的說法,個人不願多加評論。新加坡並非唯一的儒家社會,也無法對台灣經驗作代言。事實上台灣民主發展的過程已經普遍獲得國際社會的注目,「相信民主、堅持改革」是此一轉型成功的秘方,我們相信到現在為止民主政治是人類最好的政治制度,民主也是一個普世價值,我們也瞭解台灣的民主化還未百分之百成熟,還有許多困難必須克服,換句話說,民主化的工程還沒有完成,我們會繼續努力。

五、德國與中國大陸關係主要係以經濟為主,同樣的,雖然海峽兩岸並無正式關係,台灣企業大量投資中國大陸,大陸逐漸成為東亞經濟重心,台灣的經濟是否會更依賴中國?

答:中國的崛起與其磁吸效應對台灣是有衝擊性,也是台灣目前必須因應的課題,但在全球化的時代,台灣面臨的競爭不只來自中國,因此我們在經濟上採取全球佈局深耕台灣的策略,將中國放在全球佈局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與台灣的經貿往來佔台灣的百分之二十(與美國18%、與日本20%)中國已佔第一位,但是我們會採取好的因應,台灣的高科技產品領先全球或區域,我們會在這方面繼續努力,只要台灣產業升級轉型成功並使台灣成為全球或營運總部,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我們都不再害怕。

我也願意在此表達,德國是台灣在歐盟最重要伙伴,若兩國能合作,必能創造雙贏局面。

六、請問閣下對目前德國與台灣關係的看法?

答:首先個人要代表台灣2300萬人民,感謝德國聯邦議會在10月28日表決通過反對施若德總理解除對中國軍售禁令的提案。此顯示德國的民意厭惡戰爭,而非僅著眼於經濟利益。銷售武器給中國雖然可能帶來短期的商業利益,但中國武力的增強將破壞兩岸軍事平衡,進而影響區域穩定及世界和平,長遠而言絕對傷害德國經濟利益,對任何國家都沒有好處。惟有維持對中國之武器禁運政策,方能夠創造多贏的局面。我們希望德國能呼籲中國放棄以武力犯台,並支持及協助台灣成為WHA之觀察員,如此不僅有助於東亞繁榮穩定、世界和平,亦能確保德國在亞洲長久之商機。

本人贊成捷克前總統哈維爾先生的看法:「民主國家的政治人物應該嚴肅地思考國際制度的改革」、「當今的聯合國已經淪為二戰剛結束時世界格局的遺物,並不能反映某些新興地區強國的影響力,同時又不道德地把民主國家,和些只為統治者代言的國家,等同起來。」本人認為,國際現實應務實地反應現實,同時也必須反省為何符合聯合國憲章、愛好和平的國家,反而遭受違背聯合國憲章國家的迫害,不能加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

德國與台灣不僅在民主、自由、人權及法治等普世價值方面有共同理念,卻在聯合國事務上,分別遭受不公平的對待,台灣自1971年被排除在聯合國會員國之外,而德國身為歐陸大國則至今仍無法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基於區域和平及國際公平原則,台灣支持愛好和平的德國與G4(德國、巴西、印度、日本)國家,聯手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席位的努力,同時也希望德國及世界各國,正視台灣無法加入聯合國的不公義待遇。

資料來源:行政院網站,民國93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