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十五、蔡主委於「第三屆全球僑務會議」發表「大陸政策的新挑戰與新作為」專題報告全文

十五、蔡主委於「第三屆全球僑務會議」發表「大陸政策的新挑戰與新作為」專題報告全文

        今天有機會能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僑界菁英共聚一堂,並報告「大陸政策的新挑戰與新作為」感到非常榮幸。去年五二0,中華民國政府首度以民主的程序和平進行政黨輪替,受到世界各國的肯定。當我們在慶幸這股民主成就的同時,一方面必須承受重新建立政治遊戲規則來適應現在的政治情勢所付出的成本;二方面也必須承受大陸方面因為對我新政府的不瞭解所產生的疑慮與不安。雖然,陳總統五二0的就職演說提出「四不一沒有」的重要保證,表示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有時間、也有耐性等待處理兩岸問題的最佳時刻的來臨,可是就在我們正處於經濟、內部政治解構、重新建構的過程中,兩岸間的互動已經不知不覺間出現微妙的變化,也成為政府大陸政策的一項極大挑戰,政府面對這些變局,一方面除了尋求政策的延續性外,另一方面更積極地以新的思維,凝聚台灣內部對大陸政策的共識,使大陸政策在新的世紀更能充分反映主流民意。因此,在今天的報告特別提出「大陸政策的新挑戰與新作為」就教各位先進。

一、兩岸新變局下的挑戰

        兩岸關係自始就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雖然中共一再想予以簡化為內政問題,可是無可否認的是不論中共的對台政策或政府大陸政策,都不會忽略到國際情勢、大陸情勢和台灣內部情勢之間的互動關係。

        大陸經過二十餘年來的改革開放,在經濟上已經是一個極具潛力的開發中國家,並且成為世界的一個大市場,不但台灣要面對這個大市場,歐美各國也非常重視這個市場;在綜合國力上也已具備大國的條件,尤其近年來,中共已逐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開始受國際因素與規範的制約,同時各國在處理國際重大問題時,也不得不要考慮中共的態度;可是在政治上,中共卻一直處於矛盾與不安全的心理狀態,因此中共領導階層最重要的堅持,就是小心地維持內部的平衡,防止其它勢力凌駕共產黨勢力。這種心理表現在處理對台事務,就是格外小心,擔心外部因素或台灣因素的干擾造成內部失衡;尤其面對台灣新政府由於缺乏瞭解與接觸,具有極度的不安感。可是就在台灣政治民主處於重新建構階段的時候,經濟也出現關鍵性的調整期,於是在原有問題尚未解決,又在新情勢發酵下,大陸政策面臨更多的挑戰,如:

(一)中共以其「一個中國原則」做為兩岸互動的前提與框架

        兩岸對「一個中國」的政治問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與認知,也成為影響兩岸關係發展最大的關鍵因素,因此,政府無意迴避「一個中國」問題。但是,中共長久以來,一直以狹隘的心態,片面解釋其所謂的「一個中國原則」,卻不願意面對,也不願意承認中華民國在台灣存在的事實,這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事。

        也許有人認為,中共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定義,已從「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到近期錢其琛所謂「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與領土不容分裂」的新三句論,顯示中共在「一個中國」立場上,有了較彈性的回應。但是中共「一中」新三句論的說法,只是語氣上的緩和,迄今也未有實際行動來體現這一說辭,還不斷藉其所設定的「一個中國原則」架構籠罩全局,如壓縮我國際政治空間、利用海外僑胞的愛國心與民族情感,在海外大力推動「反獨促統」活動、干擾兩岸交流與對話等;同時,不放棄對台用武。凡此種種,均顯示中共當局對台的基本政策與作法並沒有實質的調整與改變。

(二)兩岸經濟逐漸從互補走向競爭

        從民國七十六至八十九年,兩岸間接貿易成長約二十一倍,八十九年兩岸貿易總額達三一二.五億美元,大陸成為我國第三大出口對象。我國廠商赴大陸地區的投資金額,截至八十九年底,根據經濟部統計共有一七一億美元;若依大陸方面的統計,則台商在大陸協議投資金額四六五億美元,實際到位金額二五二.九億美元。台商在大陸投資,據保守估計已創造三百萬個工作機會以上;而台商向台灣採購相關設備與原料,估計也帶動我對大陸出口的三至四成。不過隨著大陸進口替代和產業升級政策,兩岸若干產業也逐漸由互補走向競爭。其中值得注意的事:

台灣高科技產業赴大陸投資趨勢迅速擴大--鑑於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對大陸經濟結構升級,及綜合國力提升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共近年來不僅加速訂定有利於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政策規畫,更推出多項優惠租稅措施,大力吸引台灣的高科技產業赴大陸投資,以汲取我高科技產業發展之成功經驗。根據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結果指出,要建立類似美國「矽谷」的高科技產業基地,必須具備:有利的游擊戰規則、極高的知識密集度、高素質員工及高流動性、敢於冒險和容忍失敗的精神、開放的經營環境、產學間的密切配合、高品質的生活環境,以及專業化的商業基礎設施等條件。可是大陸因受制於改革開放及經濟體制轉型時間太短,以致上述條件仍多所欠缺;而台灣不僅在語言、文化、地理區位上與大陸極為接近,再加上我新竹科學園區科技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及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經營模式頗多值得借鑑的地方,所以,近期中共積極拉攏我國高科技產業,擬透過台灣來移植、仿造「矽谷」經驗,以加速大陸高科技產業發展,就成為大陸加速經濟發展,提升產業結構的有效捷徑,這有可能對我經濟結構與體質衝擊頗大。
兩岸加入WTO的挑戰-加入WTO對兩岸來說都是一項很重要的挑戰。對台灣而言,如何在企業轉型過程中同時面對WTO開放以及中共與國際市場未來的競爭,是一大考驗。對中共而言,更是如此,隨著加入WTO的腳步,大陸開放經濟轉型過程中,面臨有限時間與空間的擠壓,如何維持成長與社會穩定,乃至於可能的政治風險,都是中共未來可能面臨之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中國大陸如果能順利與國際接軌,則在未來可能吸走台灣資源,使台灣成為大陸之附屬經濟,進而影響台灣經濟自主性。但是如果台灣能在轉型過程中充分降低國家與廠商風險,並維持一定自主性,則台灣將可擺脫經濟吸附,並轉向運用大陸資源,與全球及世界經濟進一步接軌。

(三)兩岸交流失衡

        兩岸交流的發展,自開放探親以來,雙方各層級人員透過經貿、文化、社會等各層面的往來,已建立雙方基本互動與交流模式,使原本隔絕的兩個社會體系相互流通,對促進兩岸人民瞭解,是有一定的貢獻。但是隨著兩岸交流廣度與深度不斷擴大後,不但交流秩序未臻完善,中共還選擇對其有利的項目進行交流,諸如宗教交流、城市交流、及加強與我在野政黨、退役將領的聯繫等。對於兩岸新聞未能相對平衡報導、台商投資與生命財產保障、槍彈走私、偷渡、旅行事故等交流所衍生的問題,卻僅單靠台灣方面的管理與法規,而非透過雙方協商與協議來進行管理,導致問題無法全面而有效地充分解決,同時民眾權益亦無法有效獲得保障。而我方現行諸多法規均行之有年,在快速變動的國際環境與兩岸頻繁互動中,顯然無法有效反映實際情況,而喪失其規範效果,尤其在執行過程中常引發政治聯想,使原本已是極具敏感性的政治互動,益加敏感。

二、大陸政策的作為

        (一)穩定兩岸關係情勢-兩岸關係長久以來,始終是國內外各界關注焦點。陳總統於當選後,一再向大陸展現極大善意與誠意,特別是在其就職演說中明確宣示「四不及一沒有」,並表達積極改善兩岸關係的意願,深獲國內外各界一致肯定。今年元旦,陳總統再度對中共及國內朝野政黨展現善意,使得許多關切台海情勢的人士對政府的努力表示肯定,也對台海情勢未來的穩定與和緩抱持審慎樂觀的看法。

        (二)平衡國內對兩岸互動的不同觀點-由於國人對兩岸關係過度關切,產生不必要焦慮與過度樂觀的兩極反應。去年五二0之後,兩岸關係雖漸趨穩定,但政黨間意識形態的對抗,分散了國內政治資源與國人凝聚共識契機。其實兩岸間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國內自己內部能否團結及凝聚共識,政府亦深知扮演平衡角色的重要性。因此在過去一年以來,為了使大陸政策能夠順利推展,陸委會持續在部會間、執政黨與在野黨間,政府與人民間,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間扮演溝通的角色。不但在決策形成前讓各界充分表達意見,並由政府根據各界意見進行整合,才使得政府能夠採取審慎的態度、漸進的步調,持續規劃改善兩岸關係的政策與措施。

        (三)檢討暨修正不合時宜的相關法規-為配合兩岸交流現況,增訂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十七條之一;並修正第二條、第十六條及第二十一條條文;同時修正「台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許可辦法」第十五條之一。這些主要內容為放寬大陸配偶在台工作、解決前往大陸四年身份轉換問題、建立大陸地區人民來台觀光、商務活動的法源基礎、放寬開放大陸人士來台任教的規定,以及建構政務人員、涉密人員、退離職政務人員前往大陸地區的審查機制。

        (四)檢討與評估兩岸交流層面若干具有指標性意義的議題-過去幾個月當中,政府對兩岸交流層面若干具有指標性意義的議題,進行了密集與深入的檢討評估,例如戒急用忍政策、大陸學歷採認問題、陸資來台、三通、市政交流等問題。表面上看來,這些議題在兩岸交流十多年來曾經是一再被討論的問題,但是新政府願意透過更開放、更具建設性的思維來重新檢視這些問題,並且在朝向兩岸經貿雙向流動的思考模式下,以確立內部安全管理機制能有效發揮功能的前提下,做出必要的調整與開放。其中檢討「戒急用忍」案,因牽涉到產業評估、就業、資金需求等問題,經過各相關部會非常細緻的思考後,已在行政院處理階段,具體調整方案將於適當時機公布,在此同時,我們也要呼籲中共當局,對於台商在大陸的運作,不要有不當的政至干擾。至於市政交流由於涉及相關法規之修訂,刻正進行通盤檢討中,但未來擬秉持交流過程透明化及勿過度政治化為基本原則。

        (五)實施「小三通」--政府已於本年一月一日開始實施「小三通」,這是新政府自去年五月二十日成立以來,為改善兩岸關係所採取的一項重大的政策,也是我們對大陸方面表達的善意。雖然這只是小小的一步,但是,政府希望藉由推動「小三通」,能夠促進金馬地區的繁榮與發展,並增進兩岸良性互動,更期盼「小三通」是恢復兩岸制度化對話協商的契機,是兩岸告別對立,營造共存共榮的新起步。就目前實施狀況而言,基本上已完成第一階段的「除罪化」與「可操之在我」的過程;至於第二階段的作法,刻正檢討之中。

        (六)開放大陸記者來台長駐-為加強兩岸新聞交流,讓大陸地區新聞人員藉由在台灣地區較長時間的停留,對台灣社會作更深入、更真切的觀察及報導。在政府相關單位研究後達成共識,在現行法規容許範圍內,於去年十一月放寬大陸媒體記者以輪替的方式來台灣地區駐點採訪,為期一個月;大陸幾經考量與準備,終於在三個月後,即今年二月八日指派新華社兩位廈門籍資深記者來台採訪,目前新華社已先後派出三組六人來台進行駐點採訪了。雖然報導內容是以大陸的政治觀點為框架,但相信他們在報導中提及「台灣方面相當尊重我們的採訪工作」,才是道出他們真正的心聲。

三、大陸政策未來努力與規劃方向

        (一)持續穩定兩岸關係,維護區域和平-長久以來,兩岸間對於若干敏感的政治問題一直各有不同的看法,這也是雙方關係陷入僵局的主要因素。陳總統就職以來已明白宣示:兩岸應共創和解的時代,也願意在既有基礎上,營造合作條件,共謀處理雙方分歧的善意。展望未來,以國家安全為主軸,積極推動維繫台海和平與亞太地區穩定的兩岸關係,並爭取國際支持與認同,仍是當前政府努力的目標。

        (二)兼顧國家安全並積極推展兩岸交流-陳總統於跨世紀談話提到,「在尊重中華民國生存的空間與國際的尊嚴,公開放棄武力的威脅,以最大的氣度和前瞻的智慧,超越目前的爭執和僵局,從兩岸經貿與文化的統合開始著手,逐步建立兩岸之間的信任進而共圖尋求兩岸永久和平」。因此政府有責任在維護國家基本安全的前提下,為民間開創有利環境,使民間資源與活力得以作最大功能的發揮。政府在繼推動小三通、放寬大陸記者來台採訪後,將開放大陸人民來台觀光,目前各有關機關已積極展開規劃作業。對於這些開放措施,政府都有植基於國家安全與兩岸交流之間的平衡考量,為人民開創有利環境與提昇國家競爭力的同時,為台灣保有一定的安全性與自主性。

        (三)審慎規劃推動兩岸「三通」--「三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議題,政府認為有必要,也有誠意推動兩岸「三通」,在國家安全可以確保的大前提下,願意秉持比例原則、互惠原則,並按照市場法則,來檢討「三通」政策。惟兩岸「三通」牽涉問題至為複雜,比「小三通」複雜十倍,除國防軍事部署之外,亦涵蓋經濟安全、社會秩序、政治安全、法制適用及管轄權等政治問題,甚至對我國未來之國土規劃政策也有影響,故需作充分的評估及通盤規劃。其中涉及兩岸協商的議題很多,例如,兩岸通航協定(包括旗證、航線及通關檢疫等)、兩岸通商協定、兩岸投資保障協定、兩岸經貿糾紛調節與仲裁、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兩岸司法協助等。因此,兩岸仍應本對等尊嚴原則,就相關議題進行協商對話,方能實現,並非我方一廂情願可以達成。

        (四)凝聚國人共識,擴大全民參與決策-凝聚國人對兩岸問題的共識,是當前政府施政的重點之一。國人對兩岸關係重大議題長期存在分歧意見,往往影響政府政策的推動。陳總統在五二0就職演說中提出了「政府施政必須以多數民意為依歸」的原則,我們將據此進行具體的規劃,以尋求有效的方式,透過適當的機制,展開理性的討論,並凝聚出穩固的共識,以便政策能充分反應主流民意,使政府在民意的支持與導引之下,集中力量處理兩岸互利共榮的相關問題。

四、結語

        近一年來,各界對兩岸關係的關注有加,期許亦深,政府亦感到責任重大,展現了更為積極的開放性思考與態度來處理兩岸問題,相信這種努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然而也不容否認,在兩岸互動的過程中,單方面的主動與調整是不足以立即而有效地帶動整體形勢的改變。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希望,大陸在日益擴大與外界接觸之後,能以新的思維面對新世局,這樣才能有助於建立具建設性的兩岸新的互動模式,為兩岸關係的開展找到一條具體可行之路。也期盼中共能理解兩岸問題的本質不在民族主義,亦非單純的統獨之爭,而在於制度與生活方式的比較。中華民國的大陸政策十分清楚明確,即我們主張兩岸以民主與對等為基本原則,在既有基礎上,以善意營造合作的條件,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兩岸未來任何可能的變化與走向都需要充分尊重台灣人民自由意志下的選擇,任何政府、政黨、團體或個人都無權在未經台灣人民同意之情況下,擅自替兩千三百萬人民作主,片面決定台灣的未來。希望各位僑界、先進能一本支持政府政策的初衷,繼續提供鞭策與鼓勵,並隨時提供改善兩岸關係的各項興革意見,與我們共同為維護國家利益、穩定兩岸關係而努力。 

資料來源:陸委會網站,民國九十年五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