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十二、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就兩岸關係發表聲明(全文)

十二、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受權就當前兩岸關係問題發表聲明全文
今天,台灣當局新領導人發表講話,其中宣布了對兩岸關係的有關政策。這篇講話提到了不會宣布「台獨」,不會推動「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但在接受一個中國原則這個關鍵問題上採取了迴避、模糊的態度。顯然,他的「善意和解」是缺乏誠意的。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基礎。台灣當局新領導人既然表示不搞「台獨」,就不應當附加任何條件;就更不應當否認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現實,把一個中國說成是「未來」的。是否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是檢驗台灣當局領導人是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還是繼續頑固推行「台獨」分裂政策的試金石。

一個中國具有不可動搖的事實和法理基礎。有關台灣的全部事實和法律證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八九五年,日本通過侵華戰爭,霸佔了台灣。一九三七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隨後又侵略東南亞和亞太地區國家,對這些國家的人民犯下了戰爭罪行。一九四三年中美英三國發表的《開羅宣言》指出,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土地,例如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一九四五年中美英蘇四國簽署的《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一九四五年,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用三千五百萬中華兒女的鮮血和生命,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政府收復台灣、澎湖列島,重新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這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此後,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地位從來沒有改變過。國際社會普遍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執行一個中國的政策。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上,我們堅定的立場是絕對不會改變的。

一個中國原則,見之於台灣當局多年來的有關規定和政策文件,不是我們單方面強加給台灣的。長期以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海峽兩岸共同的立場,合作的基礎。同時我們早已向台灣方面明確提出:在統一之前,在處理兩岸關係事務中,特別是在兩岸談判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就是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在此基礎上,平等協商,共議統一。

我們注意到,台灣當局還有人頑固堅持所謂「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分裂立場,企圖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這是分裂國家、危害人民的嚴重罪行,將不可避免地破壞台灣的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在兩岸同胞之間和台灣同胞內部挑起衝突,將危及台灣海峽及亞太地區的和平,損害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遺留的問題,迄今兩岸敵對狀態並未結束。如果有人膽敢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重新挑起中國的內戰,他們必須對此承擔歷史的罪責。

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榮辱與共。祖國大陸同胞不會忘記,台灣同胞為反抗日本佔領台灣,犧牲了六十多萬人的寶貴生命。一九四五年以來,我們始終不渝地支持台灣同胞反對國民黨專制統治的鬥爭。一九四七年發生「二·二八」事件時,中國共產黨公開聲明反對國民黨反動派鎮壓台灣同胞。我們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當家做主、自己管理自己的願望,努力維護台灣同胞的一切正當權益。我們同台灣分裂勢力鬥爭的實質,絕不是要不要民主、實行哪種制度之爭,而是要統一還是要分裂之爭。我們呼籲,兩岸同胞團結起來,反對「台獨」,制止一切分裂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行為,為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共同努力。

當前,兩岸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社會都期盼兩岸關係能夠和平穩定地發展。按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江澤民主席的八項主張,我們有最大誠意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也有堅決阻止「台獨」及一切分裂活動的堅定決心和必要準備。我們繼續大力發展兩岸經濟合作、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以「一個中國、兩岸談判」的方式推動早日實現兩岸直接「三通」。我們歡迎台灣各黨派、各團體和各界人士來訪,就共同反對「台獨」、發展兩岸關係、推進和平統一進程交換意見,增進共識。

我們重申,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進行對話與談判實現雙方高層互訪。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江澤民主席提出的八項主張早就指出,作為第一步,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當前,只要台灣當局明確承諾不搞「兩國論」,明確承諾堅持海協與台灣海基會一九九二年達成的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我們願意授權海協與台灣方面授權的團體或人士接觸對話。

台灣當局新領導人應當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摒棄分裂主張,走和平統一的光明大道。如果真想謀求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改善和發展,捨此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台灣問題不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任何形式的分裂祖國的圖謀和「台灣獨立」的道路都是走不通的,都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絕對不允許的。

資料來源:新華社 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