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與大陸的關係_第四章 兩岸關係的展望
  • 東歐諸國,紛紛拋棄了共產主義
  • 我們應有的堅持

東歐諸國,紛紛拋棄了共產主義

二十世紀從八十年代末以來,整個世界的變化極為迅速而巨大。二次大戰後所形成的東西壁壘,延續了四十餘年,然而似乎在一夕之間冰消瓦解。其中最大的變化是以共產國際為號召的蘇聯解體了,十五個共和國恢復了以前獨立的身分,而在這十五個共和國中,原來的共產黨都頓時喪失了主導政局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原屬蘇聯附屬的東歐多國,也都紛紛拋棄了共產主義,在政治上,大致採取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在經濟上,則大致採用了自由經濟的方式,當然這樣的「轉型」過程是相當艱辛的,但是這些國家都不後悔的朝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向走下去。

意識型態之爭顯然已過時,冷戰時代的東、西壁壘其實已經消失無蹤。舉例而言,原來的共產國家大多已放棄了共產主義,少數較堅持的共產國家,也不得不採取相當多的資本社會的策略,包括開放市場,鼓勵外商投資,中國大陸就是最明顯的例證。大陸雖標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實就是改採市場經濟,改走資本主義路線。而原來被社會主義國家指責最甚的資本發達國家,都採行了極為優厚的社會福利政策,成為社會主義的最佳樣版。這證明,意識型態之爭,在當今的世界已無任何意義。

從中國歷史上看,統一是一個傳統,從整個民族感情出發,統一也是很自然的事,從政治、文化、經濟多方面來看,兩岸確實可以互助互補,兩岸合作無間,可以使得整個中國國力強盛,全體中國人的幸福得到更大的保障,這樣說來,統一為兩岸所提供的誘因不能說不大。


我們應有的堅持

大陸方面用「一國兩制」保證臺灣的自治條件不變,但參考香港自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共政權之後的狀況,民主程度大大的倒退,自由的幅度愈來愈緊縮,只見「一國兩制」的保證沒有太大的意義。何況「一國兩制」也限制臺灣對整個中國的影響力。臺灣在政治上的民主和自由,也只侷限在臺灣地區,不能普遍的實現於整個中國。

如果統一的結果是這樣,這與目前兩岸的分治又有何差別?中華民國政府已經屢次表明統一的決心,但在與大陸討論統一問題的時侯,應該堅持:

一、在統一之前,先解決兩岸有關文化、社會、經濟、法律等諸項問題,在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時侯,相互尊重兩岸的主權。

二、兩岸不在國際社會相互攻擊,不要求外國與對方斷絕邦交。

三、「一國兩制」絕不是統一之後的政治模式,在統一之前,大陸的民主、自由、法制和人權必須達到和臺灣相近的水準,統一之後,整個中國在法律的保障之下,人人都可享受政治民主、社會自由,人權更不會受到任何的侵犯。

為了保證這個目標的達成,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也應該在政治上更加貫徹民主和自由,並且在各方面不斷提昇自己的國力,包括經濟、文化、教育乃至國防。因為只有中華民國維持強大,才能保證未來與大陸的統一不是被消滅,只有貫徹民主和自由,才能對整個中國的未來揭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