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999年05月

壹、大陸及港澳情勢

一、「朱鎔基訪美」專題:

(一)朱鎔基勉為其難的美國首訪 蔡研究員禎昌、鄭專員偉靜、高科員家富主稿

  • 中(共)美雙方關係跌落谷底,「戰略夥伴關係」形同虛設。朱訪美企圖力挽狂瀾,扭轉頹勢。
  • 中共入會( WTO)諮商案,功敗垂成,朱鎔基經貿牌不敵美方人權牌。
  • 在策略運用上,中共在軍事、政治方面是拉攏俄羅斯以制美,在經貿方面則拉歐(盟)以制美。

1.背景說明

首次頂著「國務院總理」頭銜的朱鎔基,繼1990年7月以上海市長身份訪美後,本年4月6日至14日再度訪美。這也是15年來大陸「總理」繼趙紫陽後(1984年1月)首次訪美。朱鎔基此次訪美時機不巧,恰逢中共去年底因人權不彰,美國今年再度提案聯合國譴責其人權問題,李文和竊取核機密案繪聲繪影,美日安保立法案甫獲日本眾院通過,TMD涵蓋臺灣問題,北約出兵南斯拉夫(3月20日),美總統大選期間的政治獻金案餘音未消,諸多困擾因素,糾結一起,二國關係由前年「柯江」建立起來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跌入谷底。美國國內尤其是國會和媒體,一片反「華」聲浪中,朱曾一度因中共內部保守勢力的反對聲浪而怯步,後經江澤民極力催促(亞洲週刊,1999.4.12-18)始拍板定案,於4月2日公佈朱的行程,遠遲於美國的3月26日,勉為其難,展開其自稱給美國人「消氣之旅」(3月15朱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透露)。

2.訪美主題、過程和結果

朱鎔基此行談判的主題便是中共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問題,這一問題雙方已談了13年,朱鎔基希望此行能有助於化解紛爭。為此朱訪美9天過程中,均圍繞著此一問題,雙方討價還價,展開激烈的攻防戰,朱鎔基希望藉著打經貿牌以反制美方的人權牌。結果功虧一簣,雙方最後並沒有敲定入會協議,而且雙方的聯合聲明版本不同,「中」方簡略,美方詳盡,公佈日期也不同(美方4月8日,「中」方4月10日)。朱曾為此公開批評美方要得太多太快,最後可能一無所有(詳細過程請參閱附表一、二)。

結果是:WTO諮商協議未成,但美國承諾1999年底前達成協議,雙方並同意在4月底前在北京繼續談判,以解決遺留問題。此外,雙方簽署了「『中』美農業合作協議」、「『中』美民用航空運輸協定」、「『中』美海關合作協定」等協議,以及一系列環保與能源合作意向書等。

3.美國媒體與世界輿論對朱訪美的評論

朱鎔基此行,雖然碰上北約出兵南斯拉夫而在媒體曝光上略有遜色。但無可置疑的,仍吸引了國際媒體的關注:

(1)對朱鎔基訪美持正面報導者,例如:

  • 美國企業研究所主任,前美國駐北京大使李潔明公開讚揚朱鎔基代表中共最先進的思維,是一位成熟的經濟學家,魅力十足的重要人物,美國應以禮相待。
  • 美國之音4月9日報導:朱鎔基在為大陸政策辯護時,坦率和幽默以及自我調侃的風度,給媒體留下深刻的印象。
  • 美國華爾街日報4月13日以顯著版位稱讚朱鎔基。其7天的訪美活動給美國人留下極好的印象,嬴得美國人民的好感。
  • 紐約時報4月13日報導:朱鎔基給人以溫和文雅,詼諧幽默的形象,比江澤民1997年訪美時給更多的美國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大體而言,這些正面評論都是針對朱鎔基個人的魅力而言,鮮少讚揚其政績者。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唯一肯定朱的政績者就是柯林頓總統在記者會上的開場白給予朱正面評價,算是給了朱鎔基面子。

(2)對朱鎔基訪美持負面報導者,例如:

  • 朱在記者會上引用林肯總統為南北統一不惜用武來引伸不放棄對臺動武,解決統一問題。結果引來媒體和學界的批判。如波士頓前鋒報等以強烈詞語,紛紛指出朱引喻失義(4月10日)。柯林頓總統更當場予以糾正。蓋二者的歷史背景不同,不能混為一談。柯林頓再次強調美方認為這個問題應該通過和平的方式來解決。
  • 人權問題是受到批評最多之處。朱所到之處,示威抗議群眾幾乎如影隨行。對此,朱在聯合記者會上承認:「我們的人權工作是有缺點的」,並答應倘沒有刑事犯罪之事實,就準備釋放若干異議人士。洛杉磯時報在4月10日的報導,對朱鎔基避重就輕,只談貿易不談人權的作風表示失望。
  • NHK4月12日引用產經新聞以「美『中』關係的虛虛實實及其教訓」社論指出,2年前雙方建立起來的「戰略夥伴關係」已形同虛設。過去兩年的親密關係是虛,這次的談判才是實。外人勿被表面假象所誤導。美國不可能長期與一個極權專制國家作水乳交融的交往。
  • 法國廣播(4月12日)報導:朱為大陸加入WTO案下了許多賭注,未能與美方取得協議是極為嚴重的挫敗,未來大陸重要的經濟改革可能因此而延後,朱鎔基的政治地位也將受到動搖。然美國財長魯賓卻持相反看法,認為朱的地位沒有那麼脆弱,如何保護美國的紡織業,才是問題的關鍵。

4.朱鎔基訪美的啟示

(1)「經貿牌」制衡「人權牌」並未奏效

朱此次訪美,其如意算盤乃欲藉打經貿牌(12億人口的廣大市場與商機)以制衡美方的人權牌,最後功虧一簣。人權乃美國立國精神所在,也是其外交主軸。中共如想與美國打交道,必須予以正視。

(2)以「既聯合又鬥爭」老手法進行對美外交

我們可以清楚看出,在政治、軍事上,中共當前是拉攏俄羅斯以制美。在經濟上則拉攏歐洲(盟)以制美。科索沃事件,「中」俄站在同一陣線反美。在經貿方面,主要仍是依靠美國。但卻欲拉攏歐洲(盟)以制美。此次訪美行中,朱鎔基屢次提到歐盟或歐洲國家,就是以此向美方作要脅以為討價還價的籌碼。今年以來,中共高層紛紛往歐洲跑,其理在此。

(3)無法遏制美日軍事聯盟之強化

朱訪美後,日相小淵惠三隨後訪美(4月29至5月3日),帶去美日安保新體制的防衛合作立法工作在眾院獲得通過的大禮。美日攜手合作共同維護東亞和平安全的決心不變。中共的「三光」與「新三不」政策去年底在日本挫敗便是明證。

附表一 朱鎔基訪美大事紀(4月6日至14日) 製表人:蔡研究員禎昌            

日期 主要內容摘要
1999.4.6(當地時間) 朱鎔基繼1990年7月以上海市長身分訪美後,首次以「總理」身分訪美。首站是洛杉磯,與市長雷登舉行午宴。之前會見加州州長戴維斯。晚上出席加州各界華僑宴會。
1999.4.7下午 朱鎔基一行飛抵華盛頓。
1999.4.7 美國總統柯林頓在美國和平研究所主辦的外交政策演講會上發表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強調美應和中共加強合作。
1999.4.8 美總統柯林頓上午(9:30)在白宮南草坪舉行儀式,歡迎朱鎔基之後,兩人在白宮舉行會談,下午兩人在白宮舉行聯合記者招待會。中午朱鎔基出席美國國務卿歐布萊特舉行的午宴。

晚宴由柯林頓總統主持,在白宮舉行。晚宴前朱會見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眾院籌款委員會貿易小組委員會主席克蘭和美國一些宗教組織領袖。

兩位領導人表示,「中」美兩國將繼續共同致力於建立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宣佈中共在加入WTO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1999.4.9 上午鎔基與美國副總統高爾在華盛頓共同主持「『中』美環境與發展討論會第二次會議」。午宴由高爾主持。另外歐布萊特與唐家璇簽訂「兩國民用航空運輸協定」的議定書。

晚上朱鎔基出席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等7團體聯合晚宴。下午朱鎔基會見美國財長魯賓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並接受美國公共電視臺的採訪。

1999.4.10 (1)朱鎔基今天離開華盛頓,前往中西部城市丹佛訪問。下午朱一行參觀美國存儲技術公司。午宴由丹佛市長韋布主持,昆明市與丹佛結為姊妹市。晚宴由科羅拉多州長歐文斯和「西部州長協會」共同主辦。科州與大陸湖南省結為姊妹州。

(2)朱鎔基與柯林頓就中共加入WTO問題發表聯合聲明。「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部長」石廣生就此發表談話。雙方就「中」美農業合作協議達成一致。雙方發表聯合聲明,美國承諾「堅定支持中國大陸在1999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美方在4月8日就公布此聲明,內容比「中」方較為詳盡。朱對美方提前公布頗表不滿。

1999.4.11 朱鎔基一行今天來到伊利諾州東北部的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訪問。由芝加哥市長出迎。當晚由伊利諾多州長喬治、瑞安夫婦在芝加哥藝術館舉行晚宴。下午朱會見美國農場局聯合會主席迪安.克萊克納。之後參觀了馬瑞巴農場,參觀農場的現代化管理與先進設備。
1999.4.12 上午朱鎔基參觀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會見聯合航空公司等5大公司總裁。中午出席美中西部70多家大型跨國公司負責人參加的小型招待會,出席美國中部委員會和芝加哥外委會舉行的午宴,發表講話並回答問題。下午參觀摩托羅拉公司。隨後朱一行乘機赴紐約。

美國商務部長戴利出席了午宴。

朱鎔基的幽默在此地頗有發揮。

1999.4.13 (1) 朱鎔基應邀出席紐約新聞界和金融界為他舉行的早餐會和午餐會。早餐會由華納公司總裁萊文主持,午餐由斯坦利公司董事長麥克主持。晚宴由紐約經濟俱樂部主席威廉.麥克多諾主持。朱在晚宴上發表演講:「中國威脅論」應改為「中國機遇論」。「中」美應該是合作的伙伴。當天中午紐約州州長前來拜會朱。紐約市長則避不見朱。下午朱會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季辛吉。之後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著名節目主持人朱迪.伍德拉夫的專訪。

早上九點半朱鎔基在紐約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進行按鈕儀式。朱送給交易所一頭木刻雕牛。

(2)朱鎔基在13日下午和柯林頓通了電話,雙方一致認為WTO入會的餘留問題將於本月底以前在北京繼續進行談判。

1999.4.14 朱鎔基上午在紐約結束訪問後乘專機抵達美國東北部重鎮波士頓,在近郊劍橋城的麻省理工學院發表了以「中」美關係為主題的演講,重點在闡述「中」美貿易逆差問題。並回答聽眾的提問。

中午出席麻塞諸塞州州長切盧奇、波士頓市長麥尼諾及波士頓工商界和僑界為他舉行之午餐。

下午朱結束美國9天訪問,乘專機前往加拿大東部城市聖約翰斯市訪問,預計20日返北京。

附表二 朱鎔基訪美相關消息內容摘要 製表人:蔡研究員禎昌

日期 主要內容摘要
1999.4.5 (1)朱鎔基訪美前夕,中共傳媒開始為其政策進行辯護。中共媒體抨擊美國目前的反「華」情緒是前蘇聯冷戰時期心態的延續(加拿大廣播,4月2日)。

(2)NHK稱:朱此次訪美,能否使中共加入WTO的問題有否眉目,目前還難以預料。

(3)英國廣播電臺稱:朱的美國行希望能讓美國理解和同情他所面臨的困境。

1999.4.6 1.英國廣播稱:「美國輿論認為『中』美兩國關係已降至10年來最低點」。

2.中共駐美大使敦促美利用朱鎔基之訪修復雙邊關係。

3.NHK稱:朱訪美,是今年上半年中共外交活動中具有特殊意義者。這次訪美是在十分嚴峻的情況下進行的。

4.法國廣播稱:朱此行在北京保守勢力的壓力下幾乎要取消此行,中共遲至3月30日才公布行程。

5.美國之音:中共抨擊北約對南國之軍事攻擊行動。美國媒體對朱訪美報導意見紛歧、正負面均有。

1999.4.7 1.NHK稱:朱此行關於中共加入WTO問題能否取得進展受到注目。

2.法國廣播:朱訪前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表示此行任務艱鉅。

3.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社論指出,兩國在政治問題難以妥協,只有在加入WTO的問題可能有收獲。

4.美國官方希望降低外界對朱訪美的期望,美發言人稱朱的訪問本身就很重要,不一定要有所突破。

5.美國之音:美國企研所舉行題為「美國是否應歡迎中國總理」專題討論。該所主任李潔明公開讚揚朱鎔基。美國各「智庫」紛紛發表朱訪美的看法。

6.美國總統今天上午發表外交政策演說,強調不要孤立北京。

1999.4.8 1.中共與美國雙邊貿易談判已就農業問題達成突破性協議。

2.美國各大媒體紛紛報導,朱訪美行最主要目的是解決貿易問題。

3.柯林頓與朱鎔基在白宮舉行會談。

4.紐約時報報導:中共可能在1995年竊取美國核武器方面的機密。

5.外電報導:朱訪美期間將簽署3項航空方面的協議。

1999.4.9 1.NHK稱:大陸「總理」朱鎔基與柯林頓總統會談中談及臺灣問題。

2.柯林頓與朱鎔基舉行聯合記者會。

3.美、「中」雙方在貿易和人權問題上仍有很大分歧,雙方未能達成協議。

4.朱鎔基表示不放棄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

5.朱鎔基表示,中共已對美作了許多讓步。

6.日本首相表示日本支持中共加入WTO。

7.朱鎔基駁斥有關中共盜竊美國核武資料的指責。

8.朱在晚宴上抱怨美國要的太多、太快,最後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1999.4.10 1.朱鎔基在未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情況下離開華盛頓。

2.朱鎔基前往科羅拉多州丹佛市訪問。

3.我李總統登輝先生表示希望中共領導人多來臺看看。

4.法國解放報稱:柯林頓十分清楚國會山莊的反「華」氣氛,美國國會不會在此時接受中共加入WTO組織。

5.朱表示能否在離美前達成貿易協定表示懷疑。

6.中共入會問題在世界各國引起不同反響。

7.紐約時報報導:中共在1990年代曾竊取美國中子彈技術。

8.朱抵丹佛市時碰上針對人權問題而舉辦的抗議活動。

9.朱參觀美式足球冠軍野馬隊總部。

1999.4.11 1.朱鎔基到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訪問。

2.朱鎔基與美國副總統高爾舉行會談。

3.美國前鋒報嚴詞批評朱鎔基以林肯相比較之作法。

4.日本媒體對朱訪美進行評論,認為總體而言,朱來訪避免了「中」美關係破裂的危機。

5.美國聯邦調查局刻對華裔科學家李文和竊密案進行蒐證。

6.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朱邦造在美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7.英國廣播:朱鎔基對美國會將支持中共加入世貿組織抱有信心。

8.澳洲廣播:朱鎔基對美國失敗之貿易會談表失望。

9.美國媒體對朱訪美,紛紛發表看法,正反兩面均有。

10. 朱鎔基在芝加哥旅館前有支持西藏獨立群眾聚集抗議。

1999.4.12 1.朱鎔基參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主持期貨市場交易開盤的敲鐘儀式。

2.朱鎔基對企業界領導人發表講話。

3.美國各地報紙紛紛報導朱鎔基訪美評論,如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芝加哥論壇報、華盛頓時報、洛杉磯時報。

4.美國之音稱:朱訪美的一大挫折是未與美達成入WTO協議。雖然朱的談判對手是柯林頓,但是直接能影響其決策者是美國國會,而美國的工會亦具有影響力。

5.法國廣播:朱鎔基在記者會上有關兩岸問題時的說法,凸顯了中共對民主的保守心態,不尊重人民政治的權利,沒有寬容心,即使形象較開明的朱對政治的看法仍是非常保守和落後。

6.中共入WTO協議受阻,朱鎔基政治地位將受到動搖,間接影響中共的經濟政策速度。

7.美國財長魯賓則持相反意見,認為朱地位穩固,不贊成中國入會,應保護美國的紡織業才對。

8.朱在芝加哥會見商界代表,參觀當地農場收到農莊主人贈送一頭牛及芝加哥公牛隊藍球運動外套,遇到示威抗議群眾,使朱參加私人宴會時改走後門才進入。

9.朱鎔基會晤美國商務部長戴利。戴利說,中共加入WTO是肯定的,問題是加入的時間問題。

10.中共發表改善人權狀況報告。

1999.4.13 1.美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布茲批評柯林頓政府缺乏一整套中國政策。缺乏領導能力、政策無原則。

2.朱鎔基抵達紐約遇上示威抗議群眾。上午參觀紐約證券交易所,下午會見美國大型銀行總裁洛特斯勒等。

3.英電臺報導中共武力犯臺論在美國議會間引起反響。「中國威脅論」再度被提起。

4.美國之音報學者對美國與中共合作前景發表看法,意見紛歧,正負併陳。

5.今天上午朱與紐約主流媒體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10多位負責人共進早餐,之後參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中午會見紐約州州長,與銀行家協會共進午餐。會見季辛吉及洛克斐勒。晚上參加紐約經濟俱樂部和美「中」貿易委員會團體聯合晚宴,並發表關於中國經濟形勢的演講,朱訪紐約受到官方的冷落待遇。

6.華爾街日報以顯著版位刊出稱贊朱鎔基的文章說:朱7天的訪美活動,給美國人留下極好印象,贏得了美國人民的好感。

7.歐盟表示支持中共入WTO。

8.朱鎔基在紐約接受CNN專訪時,對塞爾維亞當局在科索沃進行種族侵襲表示懷疑。

9.朱鎔基在下午同柯林頓通過電話,一致同意4月底繼續在北京就WTO入會問題進行談判.晚上朱樂觀地說出兩國談判已完成了99%。

 

1999.4.14 1.朱鎔基認為將在2、3個月內就北京加入世貿組織問題達成協議。

2.柯林頓政府受到很多企業界領導人和國會議員的強烈批評。柯林頓政府也為此進行辯護,指出中共沒有做出足夠的讓步。

3.美國各界專家對中共與世界大國角色進行分析,意見分歧,眾說紛云。

4.中共定4月底前就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問題再與美國舉行會談。

5.柯林頓政府受到很多企業界領導人和國會議員的強烈批評,他們說,中共已經在貿易問題上作出了重大讓步。

6.朱鎔基在紐約表示不會再重現八九天安門事件。

7.朱鎔基一行於14日上午假麻省理工學院發表演講。中午出席麻州州長、波士頓市長及商業界聯合舉行之午餐會後,於下午3時離開美國前住加拿大。

1999.4.15 1.法國廣播報導,柯林頓與朱鎔基兩人在13日下午通過電話的來龍去脈做了詳實報導。

2.分析人士認為,這真是具有諷刺意味,柯林頓在國會反「華」氣氛中不敢同中共達成協議,但是現在卻又遭到相反的指責。

3.柯林頓政府開始為中共加入WTO達成協議而工作。

4.美國之音稱:朱鎔基稱「中」、美兩國關係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5.大陸「外交部」對朱鎔基的美國之行表示祝賀。

6.美國務卿歐布萊特表示,譴責中共人權紀錄之決議未獲國際支持。

1999.4.16 朱鎔基在加拿大表示,美「中」4月底在北京談判達成貿易協議表示樂觀。
1999.4.19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對朱鎔基的美國之行評價不高,原因是未能在入WTO上與美國達成協議。

(二)中共與美國世貿組織入會談判最新進展 譚專員昌莒主稿

  • 大陸「總理」朱鎔基此次訪美重要任務之一是:就中共申請加入WTO案與美國達成協議。整體而言,中共與美國的雙邊入會談判已獲致重大進展。
  • 從中共與美國入會雙邊諮商最新結果來看,大陸為達成在今年加入WTO的目標,對美方入會要求作出相當大的讓步。
  • 朱鎔基此行獲得美國「堅定地支持大陸在1999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保證,顯然已經達成中共內部所設定「大陸加入WTO不能拖到下一世紀」之目標。
  • 中共與美國在未來幾個月將進入達成WTO協議的最後階段,如無特殊意外,在今年年底以前中共應可獲准加入WTO。

1.前言

朱鎔基此次訪美重要任務之一在於就中共加入WTO案與美國達成協議。從這次中共與美國雙邊諮商的結果來看,雖然雙方無法就所有入會議題達成協議,但已就最敏感之農業談判達成協議,且其他大部份議題均已獲致結論,整體而言,中共與美國的雙邊入會談判已獲致重大進展。

2.中共與美國雙邊諮商之最新進展

(1)朱鎔基訪美成果

今年4月初朱鎔基訪美,針對中共入會案問題與美方進行廣泛諮商,雖然並未達成最終協議,但整體而言,中共與美方已獲致重要突破,根據美國所公布諮商重要成果(詳如附表),包括:達成農業談判協議,並就工業關稅減讓、開放化工肥料、油品等貿易權、配銷權及汽車零售權、取消汽車配額,以及電信、金融服務業開放等議題,達成協議。中共方面作出相當可觀的讓步,惟柯林頓政府並未與朱鎔基達成最終協議,朱鎔基因此對於美方片面公布諮商結果表示強烈不滿。惟中共方面隨後亦公布柯朱聯合聲明,特別揭示美國堅定支持於1999年加入WTO,而美國政府也予認可。

(2)中共與美國尚需協商之關鍵議題

中共與美國雙邊諮商尚未達成共識的議題主要包括:

  • 電信、金融服務業、證券業及視聽服務業等市場開放問題。
  • 大陸紡織品輸美配額終止年限及鋼鐵產品輸美限制問題。
  • 特別防衛條款問題。

3.對中共入會案未來發展評估

(1)大陸大幅讓步有利入會

中共與美國在最近3個月將進入WTO雙邊諮商的最後階段,由於大陸方面已作出大幅讓步,基於商業利益,美國企業界對行政部門和國會的壓力會日漸增加,有利中共入會案。

(2)美國與中共雙邊諮商問題

中共與美國WTO雙邊諮商已接近達成協議,惟仍存在若干阻力,包括:

  • 美國國內阻力。雖然多數美國業者對於中共入會案表示支持,但紡織、鋼鐵等業者仍強烈主張對大陸產品進入美國應予限制。而國會除反映業者壓力外,因為對於中共人權問題及竊取美國軍事機密等問題感到不滿,以及憂慮美「中」貿易逆差擴大,而對中共入會案仍多保留甚至持反對立場。再者,由於中共入會需由美國國會支持,給予中共「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待遇」,此亦增加中共入會案的變數。
  • 中共內部對加入WTO也有相當反對聲浪,這次朱鎔基訪美所作部分讓步,已在中共內部引起爭議。最近(4月22日至24日)美「中」雙邊諮商甚至出現倒退現象。
  • 惟中共與美國對大陸入會問題,均會從宏觀政經戰略層次作最後考慮。

(3)其他國家對於中共入會案的看法

  • 鑑於中共目前是世界第十一大貿易國(WTO公佈1998年資料),加上大陸市場的發展潛力對各國有相當的誘因,因此,大多數國家包括歐盟、日本、加拿大及澳大利亞等都希望將中共儘早納入多邊國際貿易體系。WTO秘書長Ruggiero更不只一次地強調此一看法,並呼籲加速中共入會案談判。
  • 歐盟基本上亦支持中共入會,但仍有若干保留立場。今年2月9日歐盟執委會公布「與中共建立全面夥伴關係報告」(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th China),其中強調應及早將中共納入世界貿易體系,並重申對中共加入WTO的支持。惟歐盟對於近來美國與中共WTO談判結果亦十分關切,3月4日歐盟執委會主管對外貿易之副主席Leon Brittan針對中共與美國WTO談判一事發表聲明,表達任何中共與美國雙邊協議內容不可損及歐盟利益的態度。儘管如此,以歐盟與美國在WTO的默契,應當會支持中共今年內入會的立場。

(4)如無特殊意外,年底應可加入WTO

綜上所述,中共WTO入會案將隨著美「中」雙邊諮商的突破及達成協議,快速進入多邊協商最終階段,如無特殊意外,在今年年底以前中共應可獲准加入WTO。

附表:中共與美國入會雙邊諮商最新結果

根據4月8日美國方面公布之資料,整理中共與美國入會雙邊諮商之結果如下表:

項目 中共最新承諾內容 中共過去承諾情形
農業議題 1.中共承諾在2004年時,平均關稅率將降到17﹪。

2.中共承諾於入會時對美國關注的農產品降幅更大,將降至14.5﹪。中共同意在2004年時將牛肉關稅降至12﹪,豬肉12﹪,家禽類降至10﹪、柑橘類12﹪、葡萄類降至13﹪,酒類降至20﹪、乳肉類降至12﹪。

3.承諾入會時對大宗物資採關稅配額准許輸入。關稅配額項目包括:大豆油、小麥、玉米、稻米、棉花、及大麥等,對於國營企業未用完之配額,將分配給民間企業使用。

4.中共與美國簽署有關小麥、柑橘及肉類等3項協議,並於簽署後解除對其進口限制措施。並同意建立一以科學為基礎之檢疫制度,減少國營企業在主要農產品貿易的角色;消除農產品出口補貼措施等

1.1997年11月「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會議期間中共表示在2005年將農產品平均關稅率降到15﹪。

2.有關配額適用產品項目上,中共盼納入棉花、黃豆油、小麥、稻米、玉米、羊毛以及其他蔬菜油。美國主張排除棉花、黃豆油以及食用油。

3.美國要求農產品SPS方面建立以正確科學知識為根據之檢查制度,來進行柑橘類、小麥及肉品等檢驗檢疫技術性諮商檢查制度,惟雙方未達成協議。

工業議題 1.中共承諾在2005年以前,工業產品平均關稅調降至7.1﹪至9.44﹪。化學品同意降低關稅到5.5﹪至6.5﹪。

2.中共同意開放化工肥料、原油及加工汽油等貿易權及配銷權;並消除汽車配額及其他現有配額措施(如:肥料及光纖電纜)。

3.承諾參加「資訊科技協定」,並於2003年之前,逐步削減資訊科技產品之關稅稅率。高科技產品方面,中共在2005年時,將取消半導體、電腦、電腦組件、電訊設備與其他技術產品的關稅。

4.汽車業之汽車關稅將由目前的80﹪至100﹪降至2005年的25﹪,汽車組件則將降至10﹪。進口汽車之配額也將於2005年取消。

5.木材關稅將由現行的12﹪至18﹪降至5﹪至7﹪,紙類則將由現行的15﹪至25﹪降至5﹪至7﹪。

1. 中共承諾在2005年以前,工業產品平均關稅調降至10.56﹪。

2.配銷權方面,中共雖對美國承諾將陸續擴大範圍,惟仍有所要求,將殺蟲劑、肥料、油精飲料、菸草、藥品、石油產品、書籍、雜誌及報紙納入例外清單中。

服務業議題 1.中共同意參加「基本電信協定」及「金融服務業協定」。

2.電信服務業方面,中共將取消呼叫器、加值型網路及封閉式系統之地區性限制、行動電話、設立電話線路之限制等。另開放49﹪之電信市場供外商投資,並在四年內,開放51﹪之加值型網路及呼叫器電信市場。

3.金融服務業方面仍在磋商中。中共同意入會後允許外商銀行從事外幣交易;也將允許該等銀行承作大陸客戶的外匯交易。

4.旅遊觀光業方面,大陸加入WTO後,外國旅館業者獲准無限制進入大陸市場,入會3年後,外國人的持股可以達到百分之百。

5.證券業仍在諮商中,仍然保留現行外資進入大陸資產、債券市場的權利。

6.視聽器材仍在磋商中,不過大陸同意在加入WTO後,每年將准許進口至少40部外語片;三年後,允許外資成為電影院的大股東。

7.保險業方面,加入WTO後,人壽保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可高達50﹪,加入一年後,提高至51﹪。非人壽保險公司將獲准在合資保險中持有51﹪的股份,並可在2年內成立全資的分支機構。

8.醫藥業方面,中共承諾將醫藥產品關稅降低至其他WTO成員相等的水準,約5.5﹪至6.5﹪。

1.中共曾提出准許外國公司提供基本電信服務,以及允諾開放金融服務業之建議,惟中共讓步的幅度不為美國接受。加值型電信業務部份僅開放兩個城市之呼叫及行動電話服務,任一項投資僅准許外人擁有20%至30%之股東權及極有限之營運範圍。

2.金融服務業方面,仍限制金融服務業設立之家數及地區。加入WTO後10年間,方將考慮放寬外商銀行之營業地域及經營人民幣業務。

3、允許外3.允許外商以合資方式經營12個觀光據點。

4.中共在證券業、視聽器材市場方面,尚未進一步承諾。

5.法律服務方面,中共承諾加入WTO後,一年內取消外國律師事務所在大陸設立代表處的地域和數量限制。進一步降低對首席代表職業年限的要求。

6.會計服務方面,中共承諾完全是按照該行業的國際慣例,通過參加大陸的註冊會計師考試並獲得執業資格的外國人,可以成為會計事務所的合夥人,而外國會計事務所可以在大陸發展事務所。

入會議定書及工作小組報告 1.在入會議定書上載入「特別防衛條款」的承諾。

2中共承諾將遵守與貿易有關之投資協定(TRIMs)
,並不得享有開發中國家之過渡期;廢止貿易及國際收支平衡相關之限制措施;取消自製率及補償(offset))規定;國營企業須依據商業之考量進行採購及銷售。

允諾在2000年以前取消外匯平衡,自製率等,但仍採行若干與貿易有關之投資限制措施,加強強制外國投資廠商轉移技術

(三)朱鎔基訪美對我及大陸之影響 蔡研究員禎昌、鄭專員偉靜、高科員家富主稿

  • 訪美成效,各界評論不一。
  • 朱鎔基在臺灣問題上未達預期目標,近程對我無重大影響。
  • 加入WTO對大陸內政造成影響;中共是否調整對美策略有待觀察。

朱鎔基自4月6日至14日赴美訪問。究竟朱氏此行成效如何?對兩岸關係有何影響?對大陸造成何種衝擊?析陳如後:

1.訪美成效─評論不一

朱鎔基此次訪美有二大目標,一為改善「中」美關係,確保雙方關係持續進展;二為就中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與美國達成協議。此次訪美之行,各界評價不一。

正面評價:

  • 朱鎔基個人魅力成功推銷中共發展潛力。美國政、商界領袖及媒體對朱鎔基的個人風格多表好感。此行雖不可能把「中」美關係推上新的戰略關係,至少令雙邊關係不再惡化。
  • 有助於1997、1998年柯江兩度高峰會議後「中」美高層互訪制度化之建立。
  • 中共策略運用成功,「中」美聯合聲明承諾中共年底前加入WTO,已有基本成果。

負面評價:

  • 朱鎔基之民主、人權等價值觀與美之期望仍有相當落差,南北戰爭之引喻失當,予媒體以負面形象(朱鎔基膽敢將自己比喻為林肯總統,此乃一個集權統治者對民主的中華民國臺灣一大狡詐威脅,波士頓前鋒報社論,1999.4.10)。
  • 「中」美之間如人權、TMD等問題之歧見亦未解決(美國仍於4月24日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提案譴責中共人權紀錄,惟未獲通過)。

有關朱鎔基訪美,大陸官方及相關媒體體評論,彙整如下表:


2.對我國的影響

(1)近程而言─朱鎔基在臺灣問題上未達預期目標,對我無重大影響

此次朱鎔基訪美企圖夾帶兩岸問題。朱鎔基在「臺灣問題」上要求美國恪遵3個聯合公報。據報載,朱鎔基與柯林頓總統曾兩度密談,話題觸及臺灣及戰區飛彈防禦系統等問題,惟「中」美在這些問題上,仍各說各話,並無交集(中國時報,1999.4.10,p.14)。此外,朱鎔基在聯合記者會上,對臺灣仍持「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舊調,並以林肯反對獨立和分裂為例強調中共不會放棄對臺灣使用武力,顯示中共對於解決「臺灣問題」有急迫感及凸顯其對臺「以戰逼和」的基本策略。惟柯林頓亦指出兩岸關係事實和導致南北戰爭的事實並不相同,臺海問題應以和平方式解決。

朱鎔基對美施壓並無任何可見之效果。從近期美國國會支持我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乃至美國各界在臺灣關係法實施20週年之際,一再強調美應落實臺灣關係法精神及維持兩岸和平的承諾來看,朱鎔基訪美在「臺灣問題」上並未達預期目標。短期間,美國對臺政策不至有所改變,對我亦無重大影響。

(2)遠程而言─密切注意臺北、華府、北京三邊關係發展

對於臺北、華府、北京之三角關係,各有不同看法。樂觀論者,認為「中」美關係良好,兩岸關係得以緩和,對我也有利。悲觀論者認為「中」美關係密切,則對我不利。亦有論者認為中共同美國關係過度密切勢將壓縮我方同美國關係發展空間。但中共同美國關係過度緊張又可能升高中共對我方之敵意。

此次朱鎔基訪美反映的是「中」美關係有共同的現實利益,但仍有重大基本之矛盾。我應密切注意其雙邊關係互動,嚴防犧牲我方利益。另一方面,更應仔細分辨中共經由華府圍困臺北的策略。

3.對大陸的衝擊

  • 加入WTO對內政造成影響

    中共為加入WTO而對美國在市場開放上大幅讓步,短期內極可能對中共經濟產生衝擊,進而影響中共政治和社會穩定。雖然朱鎔基的美國之行以及當前對美國的政策,固然獲得主張維護「中」美戰略關係的江澤民的支持,但未來極可能引發中共內部若干勢力的責難。未來「中」美關係是否穩定也將視中共加入WTO後在經濟、政治、社會穩定面向上所能承受的衝擊程度而定(張雅君,「朱鎔基訪問美國和加拿大的分析」,國關中心研究報告,p.6 )。

  • 對美政策是否調整有待觀察

    朱鎔基如期訪美,已表明中共親美派佔上風,但中共內部有關對美政策的爭論並未結束(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在共軍「人大」代表團的會議上,談到「中」美間包括臺灣問題、新的日美安保條約、西藏問題等8項對立和分歧,並認為「中」美兩國不可能關係全面正常化,也不具備基礎發展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爭鳴,1999.4.1,p.22)。檢討朱鎔基訪美成果,才是中共對美政策爭論的真正開始(臺灣時報,1999.4.20,p.11)。尤其此次朱鎔基與李鵬同時出國訪問,但大陸媒體卻低調處理朱鎔基訪美的新聞,值得注意。

    近期而言,由於「中」美關係在一輪元首外交和拓展與美國的戰略夥伴關係之後,反而出現較大的波折。中共認知:「中」美關係蜜月期結束,未來「中」美關係是持久戰,中共應防止美國走向世界超強,國際應維持多極格局。以此次朱鎔基訪美為起點,中共是否重新調整對美關係,後續發展值予關注。

(四)香港輿論對朱鎔基訪美之反應 王專員湘如主稿

  • 整體而言,香港媒體對朱氏此行表示肯定。
  • 「中」美無法達成協議主要在於政治因素。
  • 「中」美可望在5月底就大陸加入WTO的問題達成協議。
  • 朱鎔基有關臺灣的談話是一大敗筆。
  • 大陸加入WTO對香港利多於弊。

1.整體而言,香港媒體對朱氏此行表示肯定

雖然香港媒體在朱鎔基行前就不抱樂觀的期望,但朱鎔基憑藉其個人魅力,得到美方堅定地支持大陸於今年加入WTO的承諾,有效穩定並促進「中」美關係的發展,故香港媒體一般而言對朱鎔基此行可說是褒多於貶。

4月5日至16日之間,香港媒體共刊出40篇重要評論或報導,茲將其對朱氏訪美之評價摘錄如下:

  • 朱鎔基訪美雖未竟全功,但能達成聯合聲明,又為「中國」辯護人權、間諜案等問題,已不枉此行(星島日報社論,1999.4.12)。
  • 朱鎔基這次訪美,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中」美關係大幅下滑的勢頭,這將有利於亞太地區以至全球和平與穩定,確保亞太經濟復甦有一個和平的國際政治環境(明報社評,1999.4.10)。
  • 朱鎔基的敗筆在於「中國」迄今不容異見,更不開放報禁和黨禁,使朱鎔基碰到這個問題不得不顧左右而言他(信報社評,1999.4.9)。
  • 朱鎔基關於「六四」的說法有所錯誤。八九年的學生運動,是為了爭取民主,但卻並非「不講法律」(張文光,明報評論,1999.4.16)。

2.「中」美無法達成協議主要在於政治因素

近期由於美國國內的反華聲浪升高,再加上兩國間在人權、貿易逆差、臺灣加入TMD、干預南斯拉夫等問題上的衝突,以及明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壓力,促使「中」美無法達成全面協議。

  • 真正阻礙美國政府首肯的因素是政治氣氛,意即是美國共和黨正利用「中國」問題攻擊克林頓,企圖為明年底的總統選舉造勢(香港經濟日報社評,1999.4.10)。
  • 美國各主要報紙都認為克林頓面臨極大的政治風險。如果「中」美沒有協議,就很難宣揚克林頓的「中國」政策已經奏效。如果同意「中國」入會,他就必須確保可以獲得國會及民間企業界的支持(信報,1999.4.8)。

3.「中」美可望在5月底就大陸加入WTO的問題達成協議

雖然「中」美可望在未來2至3個月內達成共識,但大陸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在短期內必須面對開放市場的壓力,使「國有」企業遭受衝擊;但長期而言,不僅可以活絡「國內」市場,還可以加強產品出口的競爭力,有利於大陸的經濟發展。

  • 美國商務部長戴利對於「中」美近期內達成協議充滿信心,他預估5月底即可完成(信報,1999.4.16)。
  • 美國之所以願意支持「中國」加入WTO,正是看重「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並擔心一旦錯過今年的良機,美國就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明報社評,1999.4.8)。
  • 華盛頓支持「中國」入會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如果「中國」的入會問題難以解決,臺灣加入WTO也會無限期地受到影響(劉寧榮,信報特稿,1999.4.8)。
  • 即使「中國」在今年內能順利加入WTO,對「中國」的影響亦只可以說「好壞參半」(明報,1999.4.8)。
  • 「中國」領導人應將加入WTO作為進一步開放的標誌,只有在一場包括經濟、政治、社會在內的整體改革中,才能真正得到改善(明報社評,1999.4.12)。

4.朱鎔基有關臺灣的談話是一大敗筆

雖然大陸近期企圖「使用美國人能懂的邏輯」來解釋其對臺政策,但香港傳媒認為朱鎔基有關臺灣的談話是一大敗筆,不僅顯示大陸領導人不懂民主政治,亦反映其思想概念仍然非常落伍與陳舊,以致引起臺灣當局的強烈反彈。

  • 朱鎔基把不同時代、不同情況加以不恰當的類比,在海內外中國人和國際社會中是大大失分(信報社評,1999.4.10)。
  • 「中國」最近設計出的一套向美國社會,間接解釋「中國」對臺灣不放棄用武力政策的一種新說詞,目的是要「使用美國人能懂的邏輯」去解釋「中國」政策(阮次山,香港經濟日報評論,1999.4.14)。
  • 臺灣各界的反應顯示,南北戰爭的譬喻反而讓外界對中共在兩岸整合問題上的誠意與「平等協商」的訴求,充滿更多的懷疑(陳子帛,信報評論,1999.4.16)。
  • 朱鎔基有關臺灣領導人未能有足夠票數當選國家元首的「但書」,是朱鎔基這次訪美言論中最為明顯的「敗筆」(陳子帛,信報評論,1999.4.16)。
  • 以這種陳舊落伍的思想觀念,及因此反映的各種和臺灣民眾難有共鳴又無法形成共識的政治心態,正是中共對臺政策難於緊密配合及時因應臺灣人民實際需求,並日益與臺灣客觀實際情勢嚴重脫節的真實表現(陳子帛,信報評論,1999.4.16)。
  • 朱鎔基引用美國南北戰爭來表示中共絕不放棄對臺動武,此話在臺引起了極大之反彈,讓兩岸漸漸趨緩之情勢倒退了一大步(江素惠,信報評論,1999.4.15)。

5.大陸加入「世貿」對香港利多於弊

雖然有論者憂慮大陸加入WTO後,香港的轉口貿易可能會受到影響,但目前外資進軍大陸恐仍須依賴香港的服務業,促使香港的運輸、金融、律師及會計師等行業也隨之獲利,故大陸加入WTO對香港而言可說是利多於弊。

  • 香港特首董建華表示,「中國」加入WTO將會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香港亦要開始思索這變化對香港經濟短期和長期的影響(明報,1999.4.10)。
  • 香港工商局長周德熙昨晚指出,港府經濟顧問鄧廣堯將會深入研究剛公佈的「中」美聯合聲明在短、中、長期對香港經濟的影響(明報,1999.4.10)。
  • 香港總商會主席翁以登預測,如果「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可帶動香港的生產總值上升2到3個百分點(明報,1999.4.5)。
  • 「中」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恆擔心,「中國」一旦加入WTO,可能會影響香港的轉口貿易(蘋果日報,1999.4.12)。
  • 香港自由黨主席田北俊認為,「中國」加入WTO,總體而言,對香港來說是「利多於弊」,甚至可說是「有利無弊」,但大陸貿易自由化為香港所帶來的好處,可能需要4至5年時間方可見效(明報,1999.4.12)。

二、中共對胡耀邦忌日高度警戒 粟研究員明德主稿

  • 中共全面封鎖胡10週年忌日紀念活動,以防群眾抗爭乘勢而起。
  • 外國媒體批評中共舉措,認為大陸社會要求重新評價胡之動向正在興起。

4月15日為胡耀邦10週年忌日。1981年鄧小平推翻毛澤東選擇的繼承人華國鋒,胡曾繼之為「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共取消黨主席職位後,胡改任總書記,仍然是對外代表中共的「第一把手」。1986年大陸發生學潮,胡被責以放縱學生、鎮壓自由化不力,遭中共黨內保守勢力逼辭,不到兩年即抑鬱而終。胡於「文革」後被起用為中共中央組織部長時,在鄧小平支持下,大力平反冤、錯、假案,贏得「胡青天」的稱譽,在大陸中共黨內外都廣獲好評。胡猝死不久,以北京為中心的廣大學生群以「弔胡」為名,掀起空前規模的學生運動,最後以慘絕人寰的「六四」屠殺收場。

自彼時起,中共便奉「穩定壓倒一切」為政治圭臬。在唯恐歷史重演的心態下,對胡耀邦逝世紀念表現得非常敏感。今年胡忌逢十,而當年激起學生運動狂瀾的社會危機因素如貪、腐等變本加厲,且又增加了「國企」職工大量失業及有職而無薪可領等不利於穩定的條件,中共高層遂陷於杯弓蛇影。為避免群眾性抗爭活動乘勢而起,竟對曾居黨魁名義6年的胡耀邦10年祭,表現得無絲毫人情。其掌控下的平面及電子傳媒,對此一字未提。

胡耀邦墓係在其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時推動建立的,位於江西省鄱陽湖畔的「共青城」。中共今年特別下令,禁止胡耀邦遺屬及其生前秘書前往祭掃,甚至動用警力,對地偏民寡的胡墓附近通道加以封鎖,如臨大敵,直到忌日過去,方才撤圍。

雖然如此,中共仍未能阻絕大陸民眾對胡耀邦的弔念。除各地的民運人士不顧中共禁制,有大小不同的紀念動作外,另有大批民眾在中共撤除胡墓周邊警力後,絡繹前往獻花祭奠,數天不絕。

外國傳媒對於胡耀邦10週年祭甚為關注。美、法、德、英、日、澳的華語廣播,都不止一次播發專條新聞,對中共的過度緊張多持負面評價。法國費加羅報發表專文對中共淡化處理胡忌尖刻譏諷,日本產經新聞則指出胡「在知識分子和學生之中威信仍然很高」,並認為大陸「社會上要求重新評價胡耀邦的動向正在興起」。

三、大陸全面開展「三講」整風運動 粟研究員明德主稿

  • 江澤民強力宣示「三講」為本年黨的建設的「重中之重」。
  • 該波政治整風運動之趨向攸關中共是否走回頭路,甚值關注。

江澤民於4月中旬到四川考察時發表一段談話:「今年在縣級以上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中,用整風的精神,開展『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集中教育,是今年黨的建設的重中之重」。大陸傳媒隨即將江某這一意思強力、廣泛傳達,從中央到地方的黨、政、軍領導機構,迅即遵從江澤民指示,在本單位開展「三講整風」。這顯示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團,已揚棄了鄧小平「今後不再搞運動」的遺訓,重新以毛澤東時代的手段治黨、治國。

江澤民的「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3個口號,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針對不同對象提出來的,其幕僚為他整理成一套具規範性的言論,用以馭下。「講學習」是江某有感於中共各種、各級幹部吃喝唱遊逸樂成風,不讀書、不看報、不幹正事而發;「講政治」是眼見共幹普遍居安不能思危、混淆敵我界線而提出的警愓語;「講正氣」是面對歪門斜道、貪污腐化已成中共幹部隊伍主流所下針砭。都有張目即見的事實依據,與毛澤東的「運動」多屬私心自用或「想當然」有所不同。

同是「整風」,毛式「整風」立足於「破」,江式「整風」著眼於「立」,因而在遂行手段上,前者是狠批狠鬥,人為地製造冤錯假案;後者則以就事論事的「教育」為主。雖然如此,中共內部熱衷於搞「運動」的習慣勢力仍有一定基礎,「三講」自不一定能按江澤民的計畫進行。負責主持「三講」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錦濤,對於「三講」的進行方法的宣示,便顯得煞氣甚重,他「要把整風精神貫穿到『三講』教育全過程」,「要把批評和自我批評切實開展起來,做到講真理不講面子,講原則不講關係,講黨性不講私情」。中共使用到這一類政治語言,「整風」的手段就一定不是「和風細雨」,至少會部分恢復毛澤東時代的「逼供信」,被「整」到的不會好過。

現在大陸各省、部、軍單位,相繼成立了「三講教育聯絡辦公室」,雖然是任務性編組,但是權力甚大,諸如選定「整風」重點對象、核對揭發事實等,都由這個新組織掌控。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三講」就不是普通的「務虛」活動所能解釋。這個「運動」未來的發展趨勢,攸關中共是否走回頭路,很值得注意觀察。

四、大陸有關「五四運動八十週年」紀念活動 陳研究員力生主稿

  • 大陸各地舉行紀念活動。
  • 胡錦濤代替江澤民在紀念大會講話。
  • 以愛國主義為「五四」核心精神。
  • 紀念不是懷舊而是推進改革。
  • 中共受五四運動之賜。
  • 從「五四」史劇到「六四」悲劇的省思。

(一)北京舉行紀念大會

5月4日,北京市舉行五四運動80週年紀念大會。紀念大會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共青團聯合召開。由共青團第一書記周強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胡錦濤講話。「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李嵐清等人出席。原定在紀念大會講話的是江澤民(遼寧廣播電臺4月30日消息:5月4日,遼寧大學將組織退休教工、民主黨派代表、教工和學生代表,學習江總書記在五四紀念大會的講話。),今陣前易將,似有壓抑「五四」之意。

(二)各省、市、區的應景活動

今年係六四天安門事件10週年,大陸當局憂心紀念「五四」可能刺激「六四」,故由省、市、區黨委和大學黨、團委有計劃的舉辦各項紀念活動,並在宣傳上「統一口徑」。摘要如下:

  • 北京大學主辦國際學術研討會

    此紀念五四運動80週年的研討會,5月1日在北大開幕,北大校長陳佳洱強調北大應發揚「五四」精神,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貢獻。

  • 遼寧大學舉辦一系列文藝活動

    從4月8日至27日,連續舉辦大型文藝活動,以青年歌曲連貫,歌頌祖國,歌頌改革開放。

  • 湖南理論界舉行紀念座談會

    4月26日,湖南省委黨校與共青團省委等單位聯合召開紀念五四運動80週年座談會,與會者表示: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改革開放做出貢獻。

  • 江蘇省委舉行理論座談會

    4月29日,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黨校等部門,在南京召開紀念五四運動80週年理論座談會。省委副書記顧浩講話,紀念五四,要發揚五四傳統,落實今年改革、開放、穩定的各項任務。

(三)胡錦濤講話及媒體言論要點

  • 胡錦濤強調愛國主義

    胡在紀念大會講話,肯定五四運動是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革命運動,也是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指出:五四運動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其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今天繼承和發揚五四傳統,就是要堅持馬列主義、毛思想、鄧理論,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因為「五四」又是「青年節」,胡錦濤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熱情關懷青年,正確引導青年,嚴格要求青年,把青年一代培養成為「社會主義新人」。

  • 新華社表示紀念「五四」不是懷舊

    5月2日,中共喉舌新華社發布專訊說:80年前的五四運動,以救亡圖存為目標。現在紀念五四運動,絕不是懷舊,而是要發揚五四精神,推進改革的深入。

  • 人民日報社長談國情與社會矛盾

    4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社長邵澤華題為「紀念五四著眼未來」的文章,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及當前社會的基本矛盾,決定了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今天紀念五四,關鍵是要沿著這條道路,做好正在做的事。

(四)「五四」的省思

  • 五四運動的歷史定位

    五四運動是抗拒日本侵略的愛國反帝運動,五四運動也是新文化運動,從知識青年到高級知識分子,從天安門廣場延伸到廣闊的意識形態領域,蔚成五四運動。當時民主、科學的口號,至今仍是中華民族奮鬥的方向。

  • 中共與五四運動的關係

    五四運動爆發後的兩年(1921年,民國10年),中共才誕生。兩者並無直接關連。但毛澤東在其「新民主義論」中說:「五四運動是在俄國革命,列寧號召之下發生的,是當時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這說法太離譜,現在已不提了。但如從中共誕生的背景及其發展而言,中共與五四運動也有關係。因為五四運動後的政治環境,使莫斯科共產國際得以派人來華組建它的「中國支部」。因為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否定及西化論衝擊,使得馬列主義乘虛而入,在文化學術界形成左傾勢力。而西化論者,只有民主的口號,並無奪取政權的組織與行動。俄化論者則有中共這個黨,就可以實踐革命,最後建立了共產政權(1919年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竟藉口驅逐山東膠州灣租界的德人,出兵山東,攻佔青島。1919年4月,大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北京政府又居然同意日本接管德國在山東的利益,繼續佔領青島。消息傳來,舉國震驚。5月4日,由北京大學主導的首都各大專院校學生3千餘人,從天安門廣場出發,遊行示威。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學生運動迅速獲得全國的支持,迫使北京政府免去親日官員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並拒簽對德和約。這次學生運動勝利結束。在五四之前,北大教授胡適、陳獨秀等人,即已提倡白話文、文學革命,到五四發展為新文化運動)。

  • 從「五四」史劇到「六四」悲劇的對照與省思

    今年是五四運動80週年。由於中共一向對「五四」的運用,不能不隆重紀念。但因五四精神民主與科學,跟馬列主義有矛盾,跟現實政治有差距,在宣傳上甚感困擾。故肯定愛國主義,在民主、科學之上,加上愛國、進步,也算是五四精神的「發展」。又因在「六四」10週年之前,深恐激情的活動觸發群眾運動,乃由黨團組織,策劃校園文藝活動,以資控制。從五四到「六四」到今日,今昔對照,令人驚憂。當年的北大校園,並無黨委,學術思想的自由,今不如昔。當年的天安門廣場示威遊行,雖在北洋軍閥統治之下,並未流血,被捕的學生活著回來。而六四天安門廣場是什麼情景呢?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民主,而民主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從五四史劇到六四悲劇的省思,中華民族確應繼承發揚五四精神!

五、險水(Dangerous Waters)─三峽大壩工程(摘譯自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999.4.1, pp.38-40) 蔡研究員禎昌主稿

  • 三峽大壩工程所引發的住民徙置問題,曝露出大陸普遍的貪污腐化問題和社會動盪局面,若不遏制,恐禍延子孫。
  • 三峽大壩,一個720億美元的工程,預估可提高大陸電力總產量10%。為了建造它,大陸將遷徙150萬至190萬不等的人民,淹沒3萬公頃的良田和建築一個660公里長的水庫,其面積相當於位在美、加邊界的蘇必略湖。
  • 社會動盪不安顯然是大陸當局最大的隱憂。一位社會學家在1998年訪問了四川省境內將被淹沒的22縣中的5個縣。他認為:如果三峽工程未能好好管理,我們將會看到騷動和反抗,甚至會鬧革命。
  • 1998年2月,一個以加州柏克萊為基地的環境和人權團體─國際河流電視廣播網(The International Rivers Network),揭發四川省萬源縣有一萬名農民上陳3封請願書給政府,抱怨當地官員強索費用,接受賄賂和扣發賠償金。請願書也控訴官員非法登記其親戚為遷徙戶。當地官員又將矛頭指向請願農民的子女們。
  • 大陸官方媒體最近也加入了批評的行列。2月底人民日報刊出了2篇三峽工程焦點問題的報導文章,其範圍涵蓋金融、土地縮減、政府對安置眾多遷徙居民的無能等。大陸知識界的主流刊物─戰略與管理(Strategy and Management),最近更刊登了嚴厲舉發三峽工程對社會的潛在傷害和影響之專文。

六、大陸「法輪功」學員中南海請願事件 張專員麗卿主稿

  • 4月25日,時值「五四」、「六四」前夕的敏感時刻,大陸逾萬名「法輪功」學員為爭取成立合法群眾團體,聚集中南海和平請願,大陸公安部門高度警戒。
  • 大陸公安部門自1995年起開始嚴密注意「法輪功」學員的成長規模。遼寧、吉林地區曾發生公安拘捕學員的情事。
  • 「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否認主導4月25日的請願行動,強調「法輪功」不是宗教教派,他只是教導弟子學習氣功,大陸官方對「法輪功」有極大成見,導致他不得不在壓力下離開大陸。

據媒體報導,大陸有逾萬名的「法輪功」學員在4月25日(星期日)清晨開始,陸續聚集在象徵中共權力核心的中南海外圍和平請願,要求大陸當局「必須正視法輪功的地位」,及「釋放在天津遭公安部門扣查的『法輪功』徒眾」(香港明報,1999.4.26,A1版)。這次的群眾聚集事件是自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據報導,「法輪功」的學員們係以和平的方式向大陸當局請願,不過,因為人數眾多,又適值「六四」前夕的敏感時刻,公安單位無不嚴陣以待,以防止可能的暴動發生。「法輪功」學員的聚眾活動一直到當天深夜才逐漸散離。據稱,請願的學員們認為已經達到向大陸當局「說明以求了解和支持」的目的。

根據4月26日香港明報指出,引發這次和平請願事件的原因是大陸「中央電視臺」和北京青年報日前報導批評「法輪功」學員的文章,並指其宣揚迷信。此外,「天津教育學院」新出版的科技期刊,登載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的一篇文章中表示不贊成青少年練氣功。基於此,「法輪功」的學員們從10天前開始透過互聯網路和各種管道,對有關報導作出反擊,並建議眾人上北京請願。

從資料顯示,「法輪功」的創始人李洪志先生1951出生於吉林省長春,1992年起開始大力推廣「法輪功」,因為傳說依其方法修練可以治病健身,因此學員人數成長得相當快速,據稱在大陸的「法輪功」學員已經多達6千萬人,數目幾乎和中共的黨員人數相當。儘管據傳「法輪功」的傳授原則係強調心性修煉,既非宗教、也沒有組織形式,完全是自願式的義務教功。但是,一些大陸學員對創始人的崇拜已近瘋狂,而且形成一股龐大的群眾勢力,引起大陸當局高度關注,創始人李洪志因為當局的壓力早已避居美國。

就事件發生的時間以觀,這次的萬人聚眾事件,適值「五四」80週年和「六四」10週年前夕,政治敏感性特別高,即使「法輪功」學員們的聚眾請願是採和平的方式進行,但仍給大陸公安單位帶來相當大的壓力。就群眾的動員情形而言,這次大規模請願活動安排有序、策略得當,未給予大陸當局任何可能鎮壓的口實,足見幕後組織者的能力(中央社,1999.4.27),而這正是令大陸當局所憂心的。美國紐約時報在4月27日的一篇新聞分析中指出,大陸當局處理此次事件陷於兩難的窘境,如果採取行動,則將冒更大的反彈危險;反之,又擔心會成為日後類似抗議活動的示範。

在此之前,大陸遼寧、吉林地區時有發生大陸公安以強制手段查抄「法輪功」聚會地點、拘捕學員的情事,反映出大陸當局未能正視社會問題的鴕鳥心態,及漠視人民基本權利的態度。

陸「法 輪 功」事件大事紀

時間 內容
1992年 李洪志(1951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在大陸創立「法輪功」,並公開推廣「法輪功」。據大陸公安部門和「國家體育總局」保守估計,目前大陸的「法輪功」學員至少有3、4千萬人。但一般認為應該有6千萬至1億人。
1993年 「法輪功」北京辦事處曾多次向大陸當局申請成為合法群眾團體,但都未獲批准,令信徒感到缺乏法令保障。
1995年 ‧大陸「杭州市政府」首次禁止「法輪功」的公開傳播活動,官方媒體也多次報導「法輪功」會員走火入魔的消息。

‧「法輪功」學員如滾雪球般暴增的徒眾人數,引起大陸當局側目。創始人李洪志受到大陸官方的壓力已隱匿行蹤,據報導,李員在本年轉往美國定居(但亦有報導指出李員係於1998年初移民美國),並以紐約為據點,廣為傳授「法輪功」。

1996年 ‧大陸公安部門將「法輪功」定為邪教。

‧10月12日李洪志在美國休士頓舉行公開演講,據報導,李員具有休士頓市榮譽市民與親善大使的身份。其著作被翻譯成7國語言,在美國、澳洲、加拿大、歐洲、奧地利等地都有傳功組織。

1997年 ‧大陸公安部發出內部通知,要求嚴密監控「法輪功」派的發展,各出版社不得出版介紹「法輪功」的書籍。

‧本年曾發生遼寧、吉林等地「法輪功」輔導員的家及部分練功點被公安人員查抄,部分信徒遭拘留。

1998年 ‧ 本年曾發生大陸「法輪功」學員為抗議大陸媒體報導該派為迷信組織,發動學員包圍「北京電視臺」、健康日報。

‧本年下半年,百名練「法輪功」而受益的大陸黨政軍退休幹部,集體聯名上書中共總書紀江澤民,要求公安部門停止迫害人權的舉動,允許「法輪功」註冊為正式的群眾團體。

1999年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2月號介紹「法輪功」,稱其為現代版氣功。

‧3月27、28日李洪志於美國紐約曼哈坦舉行二場「法輪大法修練心得交流大會」,盛況空前。

‧ 4月間中共「中央電視臺」和北京青年報報導批評「法輪功」學員的文章,並指其宣揚迷信。

‧ 4月間「天津教育學院」出版的科技期刊,登載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不贊成青少年練氣功,批評「法輪功」為封建迷信。

‧ 4月18日起連續6天,一群「法輪功」學員為抗議「天津教育學院」出版的科技雜誌中登載何祚庥撰寫批評「法輪功」的文章,在「天津教育學院」外靜坐,4月23日大陸公安部門將靜坐群眾驅散。

‧ 4月24日前述被驅散的群眾轉往「天津市委」大門前抗議,約有50人遭到公安逮捕。

‧ 4月25日清晨開始,逾萬名的「法輪功」學員在中南海集結和平請願,大陸公安當局高度戒備。聚眾活動直到當晚深夜12點左右散離。

‧ 4月25日中共「國家運動管理局」主管氣功的官員王凱表示,政府正在探討「法輪功」的情形,但尚未就該派別是否可以做為氣功支派做出結論。由於傳言李洪志自稱是來凡間解救受到科技毒害的群眾,具有預知人類未來的神秘力量等語,因此,大陸當局時常指控這個派別經常散播封建時代的迷信。

‧ 4月26日大陸當局仍加強中南海地區的安全戒備。

‧ 4月26日「國務院」一名發言人指出:「昨天部分信眾在中南海外發動靜坐,『國務院』領導階層已派員展開說服和勸阻工作。」「據我們所知,對於氣功和健身活動,各級政府從未加以禁止」。「國家宗教事務局」則拒絕說明大陸當局是否認定「法輪功」為合法教派,並將認定的責任推給公安部,而公安部在被詢問到此一問題時則表示「對此事不太了解」。可看出大陸當局各部門對此事相互推諉的態度。

‧據4月27日中國時報報導,李洪志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否認週日的請願事件是其發動,並一再否認他所創建的「法輪功」是個宗教教派。他無奈的表示,外界,特別是大陸官方對「法輪功」有極大的成見,導致他不得不在壓力下離開大陸。

‧據中央通訊社4月27日引述香港明報報導指出,中共高層於前晚向有關部門傳達江澤民有關處理此次的3點指示:中央對氣功沒有說過反對,沒有下令禁止;此事件是大陸「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的文章引起的,今後仍然允許爭論,不應禁止;對於在中南海靜坐的方式要反對。

‧中央通訊社4月27日引述香港明報報導指出,北京有關部門已針對此次事件做成四點結論,認為這是公安部門的失職,而且不排除該組織有境外背景的可能。4點結論為:1.這次有超過1萬人在事先有組織的情形下,一夜之間包圍中南海,而公安部門事先竟毫無所悉,這樣的失職今後必須警惕。2.目前正值「六四」10週年前的敏感時刻,類似事很容易令人聯想起群眾性自發運動,如困處理不當很容易激發矛盾,影響社會穩定。3.不可低估具有宗教色彩組織的號力,今後必須加強研究和防範。4.由於法輪功的最高領導人和總部均在國外,這次行動應獲其准許,因此不排除該組織有境外背景的可能。

‧由於大陸各主要媒體已接獲指示不得報導此事,因此包括人民日報等各主要報紙對此事隻字未提。新華社也遲至4月27日簡單的提及當局已認真聽取意見,進行說服工作。希望人民能珍惜現有局面,維護社會穩定。

‧據4月28日聯合報報導,「法輪功」信徒示威當天,中共中央政法委書記羅幹和「國務院信訪辦」官員,在和法輪功推選的談判代表談判時,對手竟是「監察部」的一名官員。據報導,中共已逮捕4名主導此次請願行的「法輪功」學員。

資料來源:本會綜合整理。

七、王水泊動畫角逐奧斯卡──「天安門上太陽升」 陳專門委員會英主稿

  • 定居於加拿大的大陸畫家王水泊花費4年時間攝製的動畫紀錄片「天安門上太陽升」,獲提名1999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
  • 30分鐘的影片,由他的家庭背景與成長心路歷程,反映中國紛亂的現代史;同時本片也是他對共產主義幻滅的故事。目的在於,讓西方人了解他們那一代成長的過程與付出的代價。
  • 影片的畫作、旁白與編導全不假他人之手,不僅風格獨特,也盡顯其充滿創造力的繪畫才華與細膩豐沛的感情。本片能獲奧斯卡提名,政治同情具有一定的作用。
  • 王表示:「對我們這一代而言,天安門事件永遠是一個噩夢,是理想的幻滅,心境上造成很大的變化」,現在「看著眾多人口與文盲率,中國尚未準備好民主」。

定居於加拿大的大陸畫家王水泊花費4年時間攝製的動畫紀錄片「天安門上太陽升」,獲提名1999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本片是王水泊的第一部影片,如同剛出道的導演,以極大的野心選擇難以處理的主題來拍攝,他將大陸紛亂的現代史,以自傳的形式濃縮為僅僅30分鐘的影片;影片超越政治,是迷人且感性的故事,描述他的家庭背景與成長心路歷程,同時也是對共產主義幻滅的故事。至於拍片的動機並非特別紀念天安門事件10週年,而是「想透過我那一代人對天安門廣場這個偉大且神聖地方的感情,讓西方人了解我們成長的過程與付出的代價」(王水泊接受聯合報記者訪問時表示)。

王水泊在毛澤東領導的文化大革命時代成長,曾是紅衛兵與共產黨員,後來對普遍貧窮的社會主義中國作的結論是,它與中共試圖建造的理想社會差距太大。1989年的屠殺並沒有親眼看見,但是聽得到槍聲,在影片中他說:那是我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天。事件後4個月即與妻子前往加拿大蒙特利爾定居。「對我們這一代而言,天安門事件永遠是一個噩夢,是理想的幻滅,心境上造成很大的變化」(王水泊接受聯合報記者訪問時表示)。

影片的畫作、旁白與編導全不假他人之手,打破了紀錄片以人物訪問穿插紀錄片鏡頭的傳統,不僅風格獨特,也盡顯其充滿創造力的繪畫才華與細膩豐沛的感情,這是採納加拿大國家電影局建議創作更個人化作品的結果(加拿大國家電影局資助47萬元加幣拍攝本片)。他靈巧地運用家庭式黑白攝影機、動畫製作與繪圖,展現其藝術上的技巧。他的動畫是戲謔的(毛澤東開始演唱山姆叔叔著名的「我需要你」姿勢)、令人不安的(中日戰爭時一位婦女遭日軍強暴);他同時有效地改造了世界見證的或想像的感人場景(一位士兵向看不到的天安門示威者開槍,以及自由女神像倒在地上)。

本片能獲奧斯卡提名,政治同情具有一定的作用。1989年在天安門的大陸民主運動贏得許多美國人的同情與支持;對影劇學院而言,有什麼比認定誰有罪更好的方式,來註記大屠殺的10週年?

時間和距離緩和了王水泊情緒,他現在把時間分派在加拿大與他的祖國,「看著眾多人口與文盲率,中國尚未準備好民主」。許多人可能不同意,但是由「天安門上太陽升」提出的歷史觀點來看,這個論題再度開放討論。

參考資料

1.聯合報,1999.3.23.,14版。

2.Time, 1999.3.2., p.56。

貳、兩岸關係

一、本會與政大中山所合辦「大陸改革廿年: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 葉專員非比主稿

本會與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於88年4月8至9日假臺北圓山大飯店,共同舉辦「大陸改革廿年: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

這項為期兩天的研討會除邀請國內學者專家300餘位參加外,並請美國、韓國、澳洲等地對中國大陸問題研究素負盛名之專家學者20餘位共襄盛舉,如: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雷根政府任內國防部助理次長)、何漢理(Harry Harding,美國喬治華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院長)、迪默(Lowell Dittmer,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政治系教授)等。海外學者並於4月7日下午晉見 李總統,就兩岸議題交換意見。

會議針對大陸20年以來之經改、政改走向、社會發展、中央與地方關係、解放軍政治角色、對外關係及兩岸互動新形勢等各方面,進行探討與評估。由李資政國鼎開幕演說,並分別邀請何漢理及本會蘇主委發表午餐演講。蘇主委講題為「中國大陸的兩種面貌」,闡述大陸之對內改革產生了許多有活力的機制,惟其對外政策仍然維持「自我中心」的僵化立場。若遽爾認定大陸改革之內在風貌即為外在風貌,恐將高估中共之善意,低估其執行對外政策的意志力。面對此種對外作為,真正有效的政策恐怕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倘中共對我展現善意,我就會投桃報李,惟倘中共對我施壓,我就會抵抗。

大陸的改革進程對其跨世紀政經發展動向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會希望藉由類似的研討會,彙集海、內外意見,共同關注此一議題。

二、近期「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意調查結果 江專員仕德主稿

  • 大多數(57.2﹪)的民眾認為「辜汪會晤」後,兩岸關係沒有改變。
  • 大多數(64%)的民眾對於海協會汪道涵會長來訪的時間表示無所謂。
  • 相對多數(39.2﹪)的民眾贊成海協會汪道涵會長來臺訪問這件事本身就是代表兩岸關係的進步。
  • 相對多數(36.0%)的民眾認為政府開放兩岸民間交流的速度「剛好」,有15.6%的民眾認為「太快」。
  • 大多數(61.8%)的民眾認為政府對臺商去大陸投資的限制應該較嚴格一些。
  • 有45.4﹪的民眾認為自己「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是12.7%,兩者的比率與上次(87.10)調查結果相當;而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比率則由38%降為36.9﹪。
  • 主張廣義維持現狀(包括「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永遠維持現狀」)的民眾仍占絕大多數(80.6﹪)。
  • 傾向維持現狀(含「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永遠維持現狀」)占大多數(54.5%);傾向統一(17.3%,含「儘快統一」及「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的比率超過傾向獨立(15.5%,含「儘快宣布獨立」及「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的比率,與前3次的調查結果相比,有上升的趨勢。

(一)調查背景與方法

為了解去(87)年10月14日辜汪會晤後,民眾對兩岸關係發展及大陸海協會汪道涵會長來臺的看法,本會特委託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民意調查研究組於3月28日至4月1日,以電話訪問臺灣地區20歲至69歲之成年民眾,共完成1,112個有效樣本,在95%的信賴度下,抽樣誤差在2.94%左右。

(二)主要發現

  • 民眾的統獨立場

    主張廣義維持現狀(包括「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永遠維持現狀」)的民眾仍占絕大多數(80.6﹪)。歷次調查結果大體維持在八成左右。

    主張「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是6種意見裏的最大多數(占34.8﹪);主張「永遠維持現狀」者占19.7﹪,則比上次高出2個百分點。

    此外,傾向統一(17.3%,含「儘快統一」及「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的比率超過傾向獨立(15.5%,含「儘快宣布獨立」及「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的比率,與前3次的調查結果相比,有上升的趨勢。

  • 民眾的自我認同

    有關民眾對自我認同的看法,有45.4﹪的民眾認為自己「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有36.9﹪的民眾認為自己是「臺灣人」,有12.7﹪的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與上次調查結果比較,自認是「臺灣人」的比率略降。

  • 民眾認知大陸對我敵意

    有63.6﹪的民眾認為大陸當局對我政府是不友善的(含「非常不友善」和「不友善」);有47.5﹪的民眾認為大陸當局對我人民是不友善的(含「非常不友善」和「不友善」)。

  • 對於「辜汪會晤」後兩岸情勢的看法

    對於去年10月「辜汪會晤」後兩岸關係的發展,有57.2%的民眾認為沒有變化,有12.1%的民眾認為變得比較緩和,有6.8%的民眾認為變得比較緊張。

  • 對於「海協會汪道涵會長來訪」的看法

    有39.2%的民眾贊成(含「非常贊成」和「贊成」)「海協會汪道涵會長來訪本身就是代表兩岸關係的進步」的說法,有36.2%的民眾不贊成(含「不贊成」和「非常不贊成」)。

    至於汪道涵來訪的時機,大多數(64%)的民眾表示無所謂;與辜振甫先生對話的議題,有49.7%的民眾贊成從容易的議題(例如臺商投資保障、兩岸合作打擊犯罪等)開始進行協商。
     
  • 對兩岸經貿交流與「直航」的看法

    有34%的民眾認為目前兩岸經貿交流的速度剛好;有26.4%的民眾認為太快;有12.9%的民眾認為太慢。

    對於政府對臺商去大陸投資的限制,有61.8%的民眾認為應該嚴格一些;有14.7%的民眾認為應該放鬆一些;有3.2%的民眾認為應該維持現狀;另有3.9%的民眾表示看情形。

    關於兩岸直接通航問題,有72.7%的民眾認為應該有條件開放;僅有10.6%認為應該無條件開放。

  • 外交和兩岸關係之優先性

    對於發展外交和兩岸關係之優先性,有29.3%的民眾認為「發展臺灣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比較重要;而認為「發展兩岸關係」比較重要的比率為25.2%。認為二者「一樣重要」的比率為19.8%;另有25.7%的民眾無反應(很難說、無意見、不知道或拒答)。此外,當問及如果發展外交關係會造成兩岸關係的緊張時,仍有高達62%的民眾贊成繼續發展外交關係,基本上延續過去的走向。

  • 對兩岸交流速度的看法

    有關政府開放兩岸民間交流的速度,有36%的民眾認為「剛好」,有15.6%的民眾認為「太快」,有13.1%的民眾認為「太慢」,有35.3%的民眾無反應(很難說、無意見、不知道或拒答)。與上次調查結果比較,無反應的比率明顯上升。

  • 對中共提出「一國兩制」的看法

    對於中共提出「一國兩制」解決兩岸問題的主張,有72.9%的民眾表示不贊成,只有9.1%的民眾表示贊成。與80年1月以來多次的調查結果相當,顯示民眾對此一問題,長期以來均維持一致的看法。

參、大陸工作

一、本會委員會議通過「大陸地區出版品電影片錄影節目廣播電視節目進入臺灣地區或在臺灣地區發行製作播映許可辦法」部分條文修正案 余專員康寧主稿

  • 日後大陸出版品範圍將採列舉方式。
  • 放寬大陸地區雜誌可來臺展覽。

本會於88年4月26日召開第98次委員會議,討論通過行政院新聞局研擬的「大陸地區出版品電影片錄影節目廣播電視節目進入臺灣地區或在臺灣地區發行製作播映許可辦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日後將以列舉方式明定大陸地區出版品的種類,包含新聞紙(報紙、通訊稿)、雜誌、圖書及有聲出版品;另為促進兩岸資訊交流,進一步放寬大陸地區雜誌經主管機關許可後可來臺展覽。此外,「衛星廣播電視法」及「有線廣播電視法」亦於日前發布施行,本辦法對廣播電視節目之定義也一併修正。

「出版法」業於今年1月25日經總統令公告廢止,原出版法中有關出版品定義、主管機關等相關條文均同時停止適用。87年10月9日行政院裁示,出版法廢止後行政院新聞局仍為大陸地區出版品之主管機關,然為避免前述許可辦法其他條文適用性發生疑義,仍有必要做適當之修正。

本次修正,主要是將出版品定義改採列舉方式明訂其規範種類,並以社會通稱之「有聲出版品」取代原「發音片」,同時刪除定義不明之「其他出版品」。至於新聞紙、雜誌、圖書、有聲出版品等之界定,可參考「行政院新聞局輔導出版事業辦法」中的規定,而新興以光碟片為載體之出版物品亦將以出版品視之(依其呈現性質歸類於各類出版品項下規範)。

二、學界重視「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活動 張專員麗卿主稿

  • 跨世紀前兩岸三地學術界人士齊聚一堂展望「五四」精神,別具歷史意義。
  • 大陸方面核准學者來臺手續冗長繁瑣,造成主辦單位極大困擾。
  • 大陸需借助「五四」精神加速現代化,臺灣方面已經超越「五四」,「後五四」議題有待發掘。

本會中華發展基金為增進兩岸學術交流,委託國立政治大學辦理「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已於4月24、25日,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舉行。此次與會研討、評論的兩岸三地及海外學者約40餘人,共發表34篇學術論文,而據主辦單位統計,參加此次研討會的人士多達200餘人,可見學術界對此次活動的重視。

由於此次應邀來臺的12位大陸學者於會議前3天突然告知因故無法參加,造成主辦單位極大的困擾,後經過不斷地溝通協調,大陸學者終於在4月24日全數抵臺,出席參加25日的研討會。這次學術會議發表的論文主題包括:民主議題、女權運動、五四人物、知識分子角色、新文化運動等,反映了五四思潮多樣豐富的面貌,與會的學者專家橫跨老、中、青三代,在文章評論與問題提問過程中,雖然見解不盡一致,但都能以學術包容的態度,了解彼此的觀點、交換研究的心得。

會議開幕式由張國策顧問京育以貴賓身份蒞會致詞,張顧問肯定這次會議的學術價值,並指出五四運動帶來了中國文化從表達形式到文化內涵的變遷,這些變遷,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各個環節,而五四運動所辯論的核心議題,也是當前兩岸中國人所深思的主題,即中國前途及中國發展道路的抉擇。現今兩岸於制度上的良性競爭,更使得這項議題的討論別具意義。中央研究院張灝院士以「五四思想與啟蒙心態-五四研究的幾點省思與發展」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從「五四思想複雜性」、「五四思想中的啟蒙心態及其擴展」、「啟蒙心態與中國傳統的關係」、及「五四思想與轉型時代」4大方向提出討論,為研討會揭開序幕。

此次研討會議中對於「五四」與中國民主發展課題的討論相當熱烈。政治大學中山所高永光教授認為,臺灣民主發展已經超越了「五四」階段。「中國社會科學院」朱宗震研究員認為,士大夫傳統限縮了「五四」知青民主觀念的格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楊天石研究員認為,目前大陸學界和思想界強調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但前提必須是結合時代的背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呂芳上所長認為,臺灣對「五四」的關注較少,那是因為臺灣已經超越「五四」,他認為由「五四」時期延申至1980年代的「後五四時期」仍有諸多探討的空間。

這次與會研討的臺灣學者有中央研究院張玉法院士、東海大學呂士朋教授、政大歷史系胡春惠教授等,大陸學者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楊天石研究員、「廣州中山大學」袁偉時教授等,海外學者有香港中文大學金觀濤教授、美國維琴尼亞大學汪榮祖教授、韓國延世大學白永瑞教授、日本廣島大學的小池聖一教授等人。在綜合座談中,學者們除了交換意見之外,也肯定了這次研討會的歷史與學術意義,期許在「五四」九十週年時能夠再舉辦這樣的研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