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999年03月

壹、大陸情勢

一、大陸召開九屆「人大」、「政協」二次會議 陳研究員力生主稿

「人大」「政協」會議同在3月舉行

「人大」10項議程:6個報告、3個法案

朱鎔基「政府工作報告」重點

「政協」的參政、議政

(一)「人大」、「政協」兩會同時舉行

大陸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二次會議於3月5日在北京開幕,預定3月15日閉幕。九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二次會議亦在同一時期舉行。這是一年一度的例會。大陸的宣傳機器雖並稱「兩會」,但兩會的職能大不相同。前者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後者只是統戰組織。也許同在黨的強勢領導下,兩會的差距縮小了。去年的九屆「人大」一次會議是換屆會議,須產生新一屆「國家領導人」,曾成新聞焦點。今年的「人大」二次會議,雖有「憲法」的修正案,並無爭議性。一切風平浪靜。當然,也可從兩會的資訊看出大陸形勢與政策動向。

(二)「人大」會議的運作與議程

主席團主導大會運作

3月4 日,「人大」二次會議舉行預備會議,選出169人的大會主席團,並通過大會的議程。主席團包括中央至省市的黨政軍當權人物,江澤民、胡錦濤等人皆入選。主席團受中共中央領導,處理大會事務,控制大會議程,達成大會任務。

10項議程,5次全體會議

本次大會有10項議程:1.聽取和審議「國務院總理」關於政府工作的報告。2.聽取和審議「國家計委主任」關於199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1999年國民經濟和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3.聽取和審議「財政部長」關於199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及199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並批准1999年中央預算。4.審議憲法修正草案。5.審議「合同法」。6.審議澳門特別行政區九屆「人大」代表的產生辦法。7.聽取和審議「人大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8.聽取和審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9.聽取和審議「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10.其它。此10項議程中,「國務院」的政府工作報告及國民經濟報告、預算報告和「人大常委會」、「最高法院」、「檢察院」的工作報告,一如上次會議,是例行報告。其中的憲法修正案、合同法、澳門「人大」代表產生辦法等3項議程,是新的議程。(上次「人大」議程除了6個例行報告之外,還有「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家機構領導人的選舉與決定任命案)。這次大會開會10天,全體代表都出席的大會5 次。第1次開幕大會,並聽取政府工作報告。第2、3、4次大會,分別聽取和審議其它報告法案。最後閉幕大會進行各項議案表決,批准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家預算。

分組會議,學習討論

在「人大」5次全體大會上,代表們都是聽取冗長的報告,舉手表決議案,只有極少數內定的代表可以在大會發言。因此,代表們都想在分組會議有所表現。各省、市、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解放軍,分別組成的代表團,舉行分組會議,對6個報告,3個法案進行審查,在分組討論會議上,發言踴躍,有歌頌亦有批評。重點則在學習朱鎔基的「政府工作報告」,以統一思想。至於修憲、國家預算等案,只是完成立法程序而已。

(三)朱鎔基「政府工作報告」重點

「政府工作報告」是大會的主要議程,報告約1萬5千字,分10個部分:1.1998年工作回顧和1999年工作的總體要求。2.繼續擴大內需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3.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4.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5.認真做好金融工作,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6.擴大出口和有效利用外資。7.實施科教興國戰略。8.貫徹依法治國方略。9.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10.關於國際形勢和外交工作。這個報告肯定去年一年的工作成績,也承認一些缺點。分析了未來的七大困難問題。主要是:1.市場需求不旺,啟動難度較大。2.多年重復建設造成大多數工業行業生產能力過剩,經濟結構矛盾更加突出,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不高。3.部分「國有企業」經營困難加劇,多年積累的金融風險不容忽視。4.財經紀律鬆弛,經濟秩序比較混亂。5.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屢禁不止,一些地方農民和企業不堪重負。6.部分群眾生活仍然比較困難,社會就業壓力較大,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相當突出。7.某些消極腐敗現象還比較嚴重,有些地方的社會治安狀況不好。這個報告報喜也報憂,表現一點朱鎔基的性格;但仍擺脫不了中共的黨風與文風。

(四)「政協」的參政、議政

「政協」九屆二次會議於3月3日開幕,會期8天。依照往例,開幕、閉幕之日都在「人大」之前。「政協會議」的議程甚少,只是聽取「政協常委會」的工作報告,增選部分「政協」常委。主要議程是列席「人大」二次會議,聽取和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及其它重要報告。但「政協」委員不甘緘默,至3月5日止,委員提案已達1,376件,涉及的問題:環保、科教、司法、反腐敗、金融穩定、工程質量、住房改革、醫療制度改革、下崗人員生活等等。如以「政協」的職權而言,這些提案與「清談」無異,作用很小。

(五)綜合分析

年度例會,風平浪靜。

3月,是大陸的政治季。「兩會」的舉行,是年度的政治大戲。名為最高權力機關的「人大」代表(除常委外),每年十天半月可以行使權力。但數達三千的代表濟濟一堂,即使沒有黨的約束,在短促的時間和議事規則的限制下,也難有所作為。例如國家預算,無法切實審查,只有當表決機器。又如選舉,去年「人大正副委員長」的選舉,雖有不少反對票,並無損於高層權力結構。今年「人大」無選舉,一切議程更可風平浪靜,順利進行。

修憲案將順利過關

大陸「行憲」已有45年。其憲法經「文革」時期的衝擊,大修及小修,都在反應當時的政治現實。這次的部分條文修正,係反應鄧小平理論、改革開放路線,在中共中央主導之下,當可順利通過。

和平統一,舊調重彈

朱鎔基的政府工作報告,主要是因應千頭萬緒的大陸問題。兩岸關係部分並無突破性的言論,仍是反對「臺獨」,呼籲兩岸儘早進行政治談判,早日實現兩岸直接「三通」等等。「對臺工作」係江澤民直接領導。3月7日,江在答記者問時表達了統一的急迫性,但避談統一時間表。顯然留有統計的空間。

人權民主,危機所在

朱鎔基的報告、兩會的發言,都是「經濟掛帥」。不談人權民主,不談政治改革。對去年強力鎮壓民運人士的組黨活動,諱而不言。「改革開放」已20年,大陸當局對改革的緩急輕重,當應考量。但拖延政治改革的錯誤決策,終將自食惡果。

二、西方媒體對大陸當前經濟情勢之看法 李副研究員俊昇主稿

以西方媒體的觀點,大陸經濟目前正陷入10年以來的最大危機。「國企改革」已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據保守估計,大陸的失業率今年底可能高達17﹪。但大陸著名經濟學家胡鞍鋼、楊宣勇、馮蘭瑞所計算的失業率分別為20.1﹪、23.3-33.7﹪、27.78﹪,大量的失業人口猶如社會的不定時炸彈。

大陸官僚體系貪污收賄風氣益發敗壞。單就1998年而言,大陸法院所審理的案件總數就有1/3與官僚貪污受賄有關。

大陸示威抗議、爆炸事件發生頻繁。但其訴求目標絕大多數屬於經濟性且侷限於地方性,尚未發生彼此串聯的現象。

大陸目前住房改革陷於停頓、外銷前景黯淡、貨品供過於求,通貨緊縮並未改善。

大陸投資環境惡化、法規紊亂,特別是外匯管制措施嚴重影響經營效率,外商對大陸的投資意願已大受打擊。

大陸「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已出現歧見,使得大陸當局在推動經濟成長方面顯得力不從心,對大陸經濟長期發展至為不利。

以西方媒體的觀點,大陸經濟目前正陷入10年以來最大的危機。縱然大陸當局於去年宣佈在1998、1999及2000年將投注1兆2千億美元的資金,用於公共基礎建設投資,以達成每年度經濟成長率8﹪的目標,但「總理」朱鎔基顯然低估了大陸經濟的脆弱性及亞洲金融風暴對大陸的衝擊。由於各項改革措施執行過程中所遭遇的因難,大陸目前有數以百萬計的失業者充斥著各城市,幾乎每天都有示威者遊行抗議。在產業方面,消費者幾乎已停止消費,然而工廠每天卻仍生產著數以10億元計但卻沒人購買的產品,供過於求的現象相當嚴重,由此可知此大陸目前的經濟情勢相當嚴峻(Business Week,1999.2.22, p.19)。大陸當前的經濟情勢可就以下各方面來加以剖析:

(一)「國企改革」及失業率問題

由於大陸「國企」經營效率不彰,虧損累累,工廠中囤積了上千億人民幣的滯銷存貨,對大陸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總理」朱鎔基於去年初就任時,便宣示在3年內將使「國企」轉虧為盈,展開了大規模的「國企」重整計劃。但也因此造成下崗職工急速大量增加,使大陸原本嚴重的失業問題更加惡化,大陸當局不得不放慢「國企」改革的步伐。此外為了維持經濟增長速度,大陸「國」有銀行奉令須對「國企」繼續挹注資金,維持其營運;但此舉又可能使「國」銀呆帳更加增高,對大陸經濟造成更大的負面作用,因此大陸「國企」改革已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Time,1999.2.15;Business Week,1999.2.22綜合整理)。

至於大陸的失業情勢,就「官方」所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底大陸的城市失業人口數可能達1,600萬,但大陸經濟學家則認為正確數目應是官方所公佈數據的兩倍(即3,200萬人),另加上大陸農村有1億3千萬人沒有工作,大陸的失業率今年底可能高達17﹪(Time,1999.2.15, p.12)。但以上的數據僅為保守之估計,大陸著名的經濟學家胡鞍鋼、楊宣勇、馮蘭瑞所計算的失業率分別為20.1﹪、23.3-33.7﹪、27.78﹪,可見大陸的失業情勢確是相當不樂觀,大量的失業人口猶如社會的不定時炸彈。

(二)官僚體系貪污腐敗嚴重

據美國時代雜誌報導,大陸投資於公共建設的款項有相當大的部份被大陸的「官員」挪為己用,儘管「總理」朱鎔基信誓旦旦要消除官僚體系貪污腐敗的風氣,但情況似乎越來越糟。單就1998年而言,大陸法院所審理的案件總數就有1/3與官僚貪污受賄有關。很多觀察家認為,大陸當局消除貪污腐敗風氣之成效不彰。由前蘇聯的例子可知,除非共產黨本身跨臺,否則共黨政府貪污受賄風氣不可能完全消除。目前在大陸仍是一切「向錢看」,送賄是與官員打交道、打通關節的唯一門路(Time,1999.2.15, p.13)。

(三)示威抗議、爆炸事件頻繁

據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社會政策藍皮書」透露,去年前9個月期間,大陸就發生了超過2,500件的炸彈爆炸事件;去年全年期間則共發生了5,000宗以上的群眾遊行示威。目前農村多數群眾示威事件發生的原因,乃是抗議地方政府繁重的稅賦(約為合法稅額的兩倍左右)及地方政府施政的揮霍浪費。在城市的示威群眾組成份子則大部份為「國企」下崗職工,其遊行的主要訴求則為抗議工資積欠及「國企」經營管理的腐化。至目前為止,爆炸事件大部份與政治議題無關,主要原因乃為挾怨尋仇或私人感情報復,但也反映了大陸人心焦躁不安、社會治安敗壞及戾氣高漲。另一方面,群眾遊行示威的訴求目標絕大多數屬於經濟性且侷限於地方性,至目前為止,尚未發生彼此串聯的現象,示威群眾也並未直接挑戰大陸「中央政府」及共產黨的權威(Far Eastern Review,1999.2.18, p.11)。

然而由於大陸今年乃為天安門「六四」事件10週年、西藏抗暴事件40週年及中共「建政」50週年,若大陸經濟繼續陷於困境,失業情勢無法獲得改善,人民不滿情緒持續升高,則遊行示威活動亦可能愈演愈烈,甚至轉化為政治性的訴求;對此大陸當局亦已提高警覺、嚴加防範(Time,1999.2.15, p.14)。

(四)住房改革陷於停頓

大陸當局原本計畫推動人民購買私有房屋,以擴大住宅產業之需求,銀行也可擴大房屋貸款機會,增加利潤。但由於各項改革措施的實施,導致以往由公家負擔的費用(如醫療費用、教育費用等),今後將由人民私人付費,因此大陸的中產階級遲遲未敢將大部份畢生積蓄投注於購買私人住屋。另一方面,銀行亦因貸款風險而未敢廣泛地進行房貸,大陸的住房改革計畫已陷於停頓(Business Week,1999.2.22, p.20)。

(五)外銷前景黯淡

由於擴大內需方案及各項改革措施的成效未如預期,大陸當局寄望外銷出口的增長能拉抬經濟成長率,但事與願違,大陸今年的外銷展望相當不樂觀。遭受東亞金融風暴嚴重侵襲的東亞各國(如韓國、日本、東協等),今年景氣仍難完全復甦,進口購買力亦無法恢復,對大陸出口自然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大陸去年的進出口總額出現15年來首次衰退,而今年1月的出口額也較去年同月下降了10.8﹪,若下半年未見改善,大陸今年出口衰退應是可以預期的結果(Business Week,1999.2.22, p.20)。

(六)外商投資意願低落

自去年下半年起,由於大陸企業及人民看壞景氣及看貶人民幣,因此紛紛以非法的手段將外匯匯往國外,單單去年,估計約有450億美元的資金外流。於是北京當局加強外匯管制,嚴厲打擊非法套匯行為,故去年大陸外匯存底自第三季起有所提升,但卻也造成了始料未及的嚴重後遺症。由於換取外匯所需要的繁雜文件及冗長時程,嚴重妨礙了企業的經營效率,許多合法經營企業覺得深受困擾。鑒於目前將外匯匯出大陸相當不易,在上海的一家美國鋼鐵公司便考慮自大陸撤資,而美國寶鹼公司也考慮延緩在大陸南方的投資設廠。據大陸的「中美商業協會」統計顯示,80﹪會員的業務營運受到新外匯管制措施的影響; 50﹪會員決定延緩增加投資。此外,由於大陸投資環境惡化、法規紊亂、「亂收費」現象普遍、貪污收賄嚴重,外商對大陸的投資意願已大受打擊(Business Week,1999.2.22, P.21-22)。

(七)價格扭曲現象

由於大陸內需不振,貨品供過於求,通貨緊縮並未改善。為了避免物價進一步下跌,影響企業經營利潤,大陸當局對21種產業(包括鋼鐵、糖、汽車等產業)的貨品設定了價格下限。此舉固然使虧損累累的「國企」獲得喘息機會,但卻也造成了極怪異的價格扭曲。許多外商發現所需的原料明明供過於求,但價格卻比國際市場價格高出一大截,此種違反市場供需原理的不正常現象,自然又影響外商在大陸的投資信心(Business Week,1999.2.22, p.22)。

(八)日趨嚴格的產業保護

為了保護大陸「國」內的某些重點產業,大陸當局的保護措施日趨嚴格。以電信業為例,大陸當局否決了美國Sprint公司在大陸的投資計畫,以便大陸的電信業者如中國電信等公司能取得大陸電信市場的主要優勢及利潤。此外,大陸當局也大力推動「使用國貨」計畫,要求各級地方政府使用大陸生產的電信設備。製藥業方面,在大連,美國輝瑞藥廠去年的獲利成長率只有5﹪,遠低於預估的27﹪,主要原因為北京當局限制醫院對外資藥廠的購藥數量。由於大陸今年經濟景氣並不樂觀,因此預料大陸當局會繼續實施市場保護政策(Business Week,1999.2.22, p.22)。

(九)「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歧見日深

由於大陸「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疏離,使得大陸當局在推動經濟成長方面顯得力不從心。以「廣信」事件為例,廣信內部的人士便指出,事實上廣信有足夠的資金以償還外債,但「中央」政府卻阻止廣信將資金轉為外匯以償債,並訓令廣信關閉。廣東省的美國商業協會主席Laurence Lipsher表示,「廣信」事件純粹是大陸「中央政府」展示對經濟、金融事務的主導掌控權。可見大陸「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之間確實存在歧見(Business Week.1999.2.22, p.22)。

(十)結論

西方觀察家認為,大陸「總理」朱鎔基確是大力推動各項改革措施以「改造中國」(remake China),但因為大陸經濟體質不夠健全,其改革措施恐怕將遭到更多因難。此外,由於大陸中央計畫經濟體制過於僵化,因此大陸經濟已錯失了轉成市場經濟的最佳時機。並且由於歐美各國對大陸的投資熱潮已大幅消退,引進的西方科技及管理技巧減少,將對大陸經濟產生更不利的影響。其他諸如內需不振、失業率高漲、「國企」改革困難重重、官僚貪污腐敗嚴重,再加上東亞各國經濟持續低迷,凡此種種內外不利因素,朱鎔基的挑戰才正開始。

三、歐洲──大陸外交的新寵 蔡研究員禎昌主稿

「一強多極」和「一超多強」是大陸在建構其面向二十一世紀外交戰略佈署的思維主軸。

1995年是大陸在歐洲外交的佈樁年。1996年是雙邊交往較頻繁的一年。1997年因鄧小平逝世及「十五大」因素,對歐洲外交工作稍有停滯。1998年因柯林頓訪問大陸,對歐出訪較少,但邀訪總理級的卻很多。1999年是大陸外交的歐洲年。

人權問題和對話是大陸與歐洲各國交往的主要障礙,今年能否安然過關,正面臨嚴酷考驗。

歐洲將是兩岸外交角力的新戰場,馬其頓因素方興未艾,未來發展變數仍多。

「一強多極」或「一超多強」是當前大陸在建構其面向二十一世紀外交戰略佈署的思維主軸。去年十一月間,江澤民曾分別走訪俄羅斯及日本。訪俄之行雖略有斬獲,獲得俄方對臺「四不」的承諾,但卻在日本踢到了「美日聯盟」的鐵板,在「謝罪」的歷史問題和「三不」的臺灣問題上均未獲日方允諾,形諸文字,是大陸對日外交的重大挫敗。本年江澤民準備再次展開外交出擊,而轉戰歐洲是它必然的選擇。據2月18日香港南華早報的報導:江澤民將于3月25日至27日造訪瑞士,此行也將順道訪問義大利和奧地利。而去年英國首相布萊爾訪問大陸(10月6日至10日)時,江曾當面允諾布氏將于今秋訪問英國。香港虎報於去年10月29日也報導江澤民1999年將有二次訪歐計劃,目的地是瑞士、奧地利、德國、法國等。由以上諸象研判,1999年是大陸外交的歐洲年殆無疑義。

大陸外交逐漸重視歐洲,除前述形勢所趨之外,今年歐元的發行和歐洲整合成功,形成地球村重要「一極」,也是大陸不得不極力拉攏以制衡其認定的「一超」或「一強」的美國的必然手段。檢視近年來大陸在歐洲的外交軌跡,對今後大陸可能的外交走向會有較明晰的輪廓出現。謹按年分述如下:

(一)1995年:是大陸在歐洲佈樁的重要年份,江澤民共出訪俄羅斯(5月7日至9日)、芬蘭(7月5日至8日)、匈牙利(7月8日至11日)、德國(7月11日至15日)等4個國家。「總理」李鵬也訪問了俄羅斯並簽訂8項重要協定。幾位「副總理」如朱鎔基、錢其琛、李嵐清等也都紛紛出訪歐洲各國(詳見附表一)。歐洲方面,西班牙國王、葡萄牙總統、奧地利總統、冰島總統和德國總理科爾也訪問過大陸,雙方交往熱絡。(詳見附表二)

(二)1996年:是近年來大陸與歐洲各國高層互訪較頻繁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江澤民出訪了西班牙、挪威。李鵬訪問法國和意大利,喬石訪問希臘,李瑞環訪問奧地利、瑞士、荷蘭等國,朱鎔基訪問德國。而西歐方面亦有30多位重要國家領袖訪問大陸,如瑞士聯邦主席(史上第一位)、芬蘭總統、德國總理、奧地利總理、瑞典首相、盧森堡首相,及英、法、德、義等大國外長亦均紛紛造訪中國大陸,雙邊關係交往頻繁,關係日漸熱絡。(詳見附表二)

(三)1997年:由於鄧小平於2月20日逝世,中共又召開「十五大」,因內部權力重組而影響了外交工作的推展,以致雙邊交往未若往年頻繁。這一年江澤民出訪美國未往歐洲,大陸只派了喬石訪問法國、挪威、義大利。李瑞環訪問德國、葡萄牙和希臘,錢其琛訪問法國和葡萄牙等。而西歐國家部長級以上官員訪問中國大陸者卻仍有30多位之多。其中如葡萄牙總統、法國總統希拉克訪問大陸,皆與大陸發表建立「全面夥伴關係」之聯合聲明,為其「大國外交」邁進一大步。挪威國王、義大利總理、歐盟執委會副主席等均訪問過中國大陸。

(四)一九九八年:江澤民為了迎接美國總統柯林頓的來訪(6月25日至7月3日)未克出訪西歐,只在年底時到俄羅斯走了一趟。其他大陸要員造訪歐洲者有錢其琛訪問義大利,李嵐清訪問瑞士、西班牙、比利時、歐盟總部、丹麥和俄羅斯。李鵬訪問盧森堡和荷蘭,朱鎔基訪問英、法及出席二屆「歐亞會議」並與歐盟簽訂建立「建設性夥伴關係」。李瑞環訪問羅馬尼亞、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而歐洲各國總理級官員訪問大陸者有義大利總統、葡萄牙總理、愛爾蘭總理、法國總理、英國首相、芬蘭總理、歐盟主席、比利時首相、摩洛哥首相等,由此可略見大陸對歐洲的重視程度和所下工夫之深了。

(五)人權問題和對話是大陸與歐洲各國交往的主要障礙。大陸當局於1998年10月初簽署聯合國「政治暨公民權利國際公約」,旋於12月拘捕重判異議人士。自1997年4月萌芽,於1998年6月開苞之「北京之春」因而凋謝。大陸當局對許多異議人士組黨活動的鎮壓,以及對領導人物逮捕和判刑,已引起西方國家不滿,包括媒體、人權團體、意見領袖等的關注。而大陸與歐盟15國在柏林舉行今年首次「人權對話」(2月8日至9日)。此次對話將關係3月下旬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日內瓦年會是否對大陸提出人權譴責案。其後續發展,值得密切注意。

(六)歐洲將是兩岸外交角力的新戰場:1999年1月27日。我與馬其頓共和國宣佈建交。2月8日馬其頓政府正式通過與我之建交協定。2月9日大陸宣佈與馬其頓中止外交關係。2月25日大陸動用否決權,封殺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駐馬其頓延展案。顯示中共當局在外交領域與我進行「零和」競逐的心態與作法並無改變。近期復針對其與教廷間之關係對外表達某種程序之彈性立場,試圖干擾我與教廷間之外交關係。此一發展殊值我方密切關注。大陸打壓我外交生存空間,無所不用其極的粗暴行徑,再次在世人面前表露無遺。

附表一  近年來大陸與歐洲各國主要外交活動內容摘要 製表人:蔡研究員禎昌

日  期 主  要  外  交  活  動  內  容  摘  要
1995.5.7-9 江澤民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
1995.6.25-28 「總理」李鵬訪問俄羅斯,雙方簽訂八項重要協定。
1995.7.5-8 江澤民以中共國家主席身份訪問芬蘭。
1995.7.8-11 江澤民對匈牙利進行國事訪問。
1995.7.11-15 江澤民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
1995.1 「副總理」朱鎔基訪問葡萄牙和瑞士。
1995.4 「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訪問冰島。
1995.6 「副總理」李嵐清訪問北歐四國(芬蘭、瑞典、挪威、冰島)。
1995.1 「總理」李鵬訪問馬爾他。
1995.1 錢其琛訪問英國、愛爾蘭和盧森堡。
1996.2 「副總理」朱鎔基訪問德國。
1996.4 「人大委員長」喬石訪問希臘。
1996.4 「總理」李鵬訪問法國。
1996.6.23-27 「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西班牙。
1996.6.27-29 江澤民訪問挪威。
1996.9 「政協主席」李瑞環訪問奧地利、瑞士、荷蘭。
1996.11 「總理」李鵬訪問義大利。
1997.1 「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訪問法國和萄萄牙。
1997.3-4 「人大委員長」喬石訪問法國、挪威、義大利。
1997.5-6 「政協主席」李瑞環訪問德國、萄萄牙和希腦。
1998.1 「副總理」錢其琛訪問義大利。
1998.2.2-16 「副總理」李嵐清訪問瑞士、西班牙、比利時、歐盟總部、丹麥和俄羅斯。
1998.2.12-17 「人大委員長」李鵬訪問盧森堡和荷蘭。
1998.3.31-4.7 「總理」朱鎔基訪問英、法。
1998.4.3-4 朱鎔基出席在倫敦舉行之第二屆歐亞會議與歐盟發表聯合聲明建立「建設性夥伴關係」與領導人會晤體制化。
1998.5.14-30 「政協主席」李瑞環訪問羅馬尼亞、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
1998.11.22-25 江澤民訪問俄羅斯。

附表二 歐洲各國與大陸主要外交活動內容摘要 製表人:蔡研究員禎昌

日  期 主  要  外  交  活  動  內  容  摘  要
1995.3 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王后訪問大陸。
1995.4 葡萄牙總統蘇亞雷斯訪問大陸。
1995.4 瑞士聯邦委員兼外長科蒂訪問大陸。
1995.5 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布里坦訪問大陸。
1995.6 荷蘭首相科克訪問大陸。
1995.8 冰島總統芬博阿多蒂爾訪問大陸。
1995.9 奧地利總統克萊斯蒂爾訪問大陸。
1995.9 義大利外長阿涅利訪問大陸。
1995.1 瑞士聯邦副主席兼經濟部長德拉姆拉訪問大陸。
1995.1 希臘外長帕普利亞斯訪問大陸。
1995.1 瑞典外交大臣瓦倫訪問大陸。
1995.11 挪威首相布倫特蘭訪問大陸。
1995.11 德國總理科爾訪問大陸。
1996.2 盧森堡首相容克訪問大陸。
1996.4 芬蘭總統阿赫蒂薩里訪問大陸。
1996.5 英國副首相赫塞爾廷訪問大陸。
1996.5.-11 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布里坦二度訪問大陸。

英國外交大臣里夫金德(11月)、法國外長德沙雷特、葡萄牙外長伽馬(2月)、丹麥外交大臣彼得森(9月)、德國外長金克爾、義大利外長迦尼(10月)、希腦外長潘卡洛斯(11月)等紛訪問大陸。

1997.2 萄萄牙總統桑帕約訪問大陸。
1997.5.16 法國總統希拉克訪問大陸,雙方發表建立「全面夥伴關係」之聯合聲明。
1997.6 義大利總理普羅迦訪問大陸。
1997.7 比利時外交大臣德雷克訪問大陸。
1997.8-9 馬爾他副總理兼外交和環境部長韋拉訪問大陸。
1997.1 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訪問大陸。
1997.1 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布里坦訪問大陸。
1997.11 義大利外長迦尼訪問大陸。
1998.1.19-21 英國外交大臣庫克訪問大陸。
1998.1.22-23 法國外長韋德里納訪問大陸。
1998.2.24-27 愛爾蘭外長安德魯斯訪問大陸。
1998.3.5-10 奧地利副總理兼外長許塞爾訪問大陸。
1998.4.19-23 萄萄牙總理左特雷斯訪問大陸。
1998.5.5 西班牙外長訪問大陸。
1998.5.10-15 保加利亞總統斯托楊諾夫訪問大陸。
1998.6.8-13 義大利總統卡爾法羅訪問大陸。雙方發表聯合聲明。
1998.6.30-7.6 英國副首相普列斯卡特訪問大陸。
1998.7.14 俄羅斯總理基里延科訪問大陸五個小時。
1998.7.20-22 俄羅斯外長普里馬科夫訪問大陸。
1998.9.14-18 愛爾蘭總理埃亨訪問大陸。
1998.9.17 芬蘭外長哈洛寧訪問大陸。
1998.9.24-26 法國總理約斯平訪問大陸,江澤民在安徽合肥接見。雙方發表「關於加強金融合作」和「關於成立農業及食品合作委員會」等聯合聲明。
1998.10.6-10 英國首相布萊爾訪問大陸,與江澤民會晤,雙方發表「關於為和平與發展建構友好合作夥伴」的共同宣言。
1998.10.26-30 芬蘭總理利依寧訪問大陸。
1998.10.29-11.3 歐盟執委會主席桑特訪問大陸。
1998.10.31-11.8 比利時首相胡德阿納定訪問大陸。
1998.11.5 西班牙副首相菲加雷多訪問大陸。
1998.12.3-7 摩洛哥首相訪問大陸。
1998.12.10-15 烏克蘭外長鮑里斯訪問大陸。
1999.1.27 馬其頓共和國與建交中華民國。
1999.2.8 馬其頓政府正式通過中馬建交協定。
1999.2.9 大陸宣佈與馬其頓中止外交關係。
1999.2.25 大陸動用否決權,封殺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駐馬其頓延展案。

四、大陸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與博士後制度 王研究員章陵主稿

大陸自1980年起,建立博、碩士研究生培養及學位授予制度,逐年積極發展。

1985年起,實施開發高級人才資源,參與世界競爭戰略,建立博士後制度,擴及教育、科研、企業及軍隊各領域。

1994年,擬訂「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培養高級人力資源,進一步提昇為跨世紀人才。

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即積極改革高等教育;1995年江澤民號召「科教興國」,為開發高級人力資源,進行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其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後制度的發展,尤為重視。

大陸早期學制改革,基於馬列無產階級理念,視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為「貴族教育」,學位授予亦屬「封建」,故規定高等學校只培養本科生,使其取得某種職務專業,但不設置培養研究生之研究所。亦不授予博、碩、學士學位。從1980年起,始學習西方學制,制訂「學位條例」,並建立博、碩士研究生培養及學位授予制度,逐年積極發展,迄1998年,已有博士培養點3,292個,碩士培養點8,248個(「新華社」,1998.5.20)。從1984年到1998年,已授予博士學位3萬多名,碩士學位40萬名;1998年度研究生在校生亦高達18萬人。(「新華社」,1998.12.8)。

大陸為實施開發高層次人力資源,參與世界競爭的戰略,1985年7月,接受科學家李政道建議,開始設立博士後流動站,試行博士後制度,即由大陸「人事部」、「國家科委」、「國家教委」、「中國科學院」、「財政部」等單位領導和著名科學家組成「全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管理協調委員會」,該會根據科技、教育與國民經濟建設的實際需要,制訂政策,編製發展規劃,並負責有關協調工作。博士後設站單位的資格,由流動站協調委員會統一規定,每年經由著名專家學者評審,甄選已在國內外獲得博士學位者進站參與博士後研究。設立博士站的學科,涉及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9大學科門類的64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研究人員在進站前要與流動站簽訂工作協議,規定在站期間任務及目標,一般平均每人須承擔2至3項研究項目,流動站也明定應負的責任和應提供的條件。政府除保證博士後生活與工作經費外,並撥出專款設立「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用於支助博士後人員科研工作。(中國教育,1996.2.22;10.4;人民日報,1996.10.5~6)。截至1998年,已在227所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設立450個博士後流動話,累計招收7,800名博士後人員,完成研究者已3,900人。(「新華社」,1998.4.14)

完成博士後研究之人員,85.4%流向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各個部門,成為各學科的學術領導人。(中央台,1993.8.3)。但在企業及軍隊中,尚有急需,因此1994年開始在上海寶山鋼鐵公司等9家企業建立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該站係與設立博士後流動站的高等學校及科研院所聯合招生並培養博士後人員,以解決生產實踐中的高度技術難題,或從事重大產品的技術開發研究;1998年又有36家企業獲准建立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新華社」,1998.4.14)。在軍隊方面。已有軍事學博士學位授予點14個,碩士學位授予點129個;1996年並批准空軍工程學院等8所軍隊院校建立博士後流動站。(「新華社」,1996.5.22)

1994年大陸為進一步提昇高級人力資源為跨世紀人才,擬訂「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由「國家教委」設立領導小組主持其事,每年選出優秀年輕人才,除每人資助約30萬人民幣研究經費外,並予許多優惠政策,如參加國際會議、出國進行學術活動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使其在各自學術領域嶄露頭角。4年來,經培養的年輕學者,已選出240人,其中1人已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年鑑,1997.p.825)

大陸除在大陸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積極培養高級人才外,歷年並派遣留學生出國留學,不過留學後返回大陸者比例仍低,且「文革」前人才培養一度斷層,故據大陸「國家人事部人事與人才研究所」發表調查報告:目前大陸高級人才資源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者為127.8萬人,佔高級人才資源總量的87.63%。這一比例遠低於1980年的93.88%。以「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言,其平均年齡為65歲,高齡專業技術人員中,年齡在55歲以上的佔41.38%。本世紀,大陸高級科研人才將出現退休高峰,而使高級人才資源面臨短缺危機。(「新華社」, 1999.2.23)。

貳、兩岸關係

一、民國八十七年民眾對大陸政策及兩岸關係的看法綜合分析 李科員中文主稿

對於兩岸關係,多數民眾仍主張維持現狀。

有7成以上民眾表示不同意大陸以「一國兩制」解決兩岸問題的主張。

有5成左右民眾擔心因為兩岸交流,會使臺灣的經濟受到大陸控制。對於「戒急用忍」政策的具體作法,有超過6成的民眾表示贊成。至於「戒急用忍」政策是否應調整修正或放寬,民眾看法分歧。

有6成5民眾對大陸與我談判的誠意表示懷疑。至於談判的時機,4成以上民眾不贊成兩岸現在進行政治談判。

有5至6成民眾擔心開放直接通航會影響國家安全。在不考慮國家安全及兩岸對等條件下,大多數的民眾(6成以上)贊成開放兩岸直航;此外,有7成以上的民眾懷疑中共與我通航的目的,並希望大陸先宣布放棄武力犯臺,再談「三通」問題。

主張發展我與其他國家關係優先者仍居多數,至於如果因為積極發展外交關係,而造成兩岸關係的緊張,大多數(6成以上)的民眾仍然贊成繼續推動務實外交。

去年,本會針對兩岸關係及大陸政策相關主題,共委託進行7次民意調查,而民間調查單位亦分別針對兩岸情勢及相關問題進行多次的調查,本會乃就蒐集所得之52次民意調查結果加以彙整綜合分析,以了解民眾對大陸政策及兩岸關係發展的態度趨向,作為決策的參考。

綜合各界調查結果,一年來民意走向所顯示的意涵如次:

(一)兩岸關係:整體而言,相對多數民眾(4成左右)認為一年來兩岸關係變化不大,有2成以上民眾認為兩岸關係趨於緩和。至於「柯江會談」與「辜汪會晤」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影響,多數民眾認為前者的影響是負面的,而後者的影響則為正面的。

(二)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期望,主張維持現狀仍是民意的主流。依據本會6分法的調查結果,絕大多數(8成左右)的民眾主張不同程度的維持現狀(包括「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永遠維持現狀」)。長期以來,並沒有明顯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自1996年3月以來,傾向獨立(含「儘快宣布獨立」及「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的比率曾5度超過傾向統一(含「儘快統一」及「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的比率。而其他機構(如:聯合報系及新興民族文教基金會)採3分法所作調查結果,主張獨立的比率亦多半超過主張統一的比率。

(三)「一國兩制」:有7成以上民眾表示不同意大陸以「一國兩制」解決兩岸問題的主張;即使「一國兩制」在香港實施成功,仍有6成以上民眾無法接受香港「一國兩制」的模式在臺灣實施。

(四)兩岸經貿交流:有5成左右民眾擔心因為兩岸交流,會使臺灣的經濟受到大陸控制。對於「戒急用忍」政策的具體作法,如:限制臺商每次到大陸投資的金額不能超過5仟萬美金、禁止臺商到大陸投資高科技產業、及鐵公路、發電廠等大型基礎建設,有超過6成的民眾表示贊成。此外,有4成3民眾認為「戒急用忍」政策,可加強臺灣對大陸談判的籌碼。不過,在部分調查中,也有5至6成民眾認為「戒急用忍」政策應修正調整或放寬。

(五)兩岸直航:在不考慮國家安全及兩岸對等情況下,大多數的民眾(6成以上)贊成開放兩岸直航;但也有5至6成民眾擔心開放直接通航會影響國家安全。此外,有7成以上的民眾懷疑大陸與我通航的目的,並希望大陸先宣布放棄武力犯臺,再談「三通」問題。

(六)兩岸談判:對於兩岸談判和平解決問題,半數民眾存有期待;惟有6成5民眾對大陸與我談判的誠意表示懷疑。至於談判的時機,4成以上民眾不贊成兩岸現在進行政治談判。有6成以上民眾認為須等到大陸民主化,並且在制度上與生活方式上與臺灣差距不大的時候,兩岸才可以進行有關統一問題的談判。對於兩岸協商應優先討論的議題,主張經濟性議題優先的民眾占較多數(約4至5成),主張事務性議題優先的民眾約2成,主張政治性議題優先的則最少(1成左右)。

(七)務實外交:過去一年以來,主張發展我與其他國家關係優先者仍居多數,約3至4成;主張發展兩岸關係優先的比率則維持在2成左右。而主張外交與兩岸關係二者並重的比率則下降至2成左右。至於如果因為積極發展外交關係,而造成兩岸關係的緊張,大多數(6成以上)的民眾仍然贊成繼續推動務實外交。

參、大陸工作

一、舉辦「八十八年大陸投資廠商新春聯誼酒會」 林科員維音主稿

八十八年「大陸投資廠商新春聯誼酒會」於1999.2.22下午假臺北市凱悅大飯店舉行,約有5百多人出席。晚間並舉行聯誼晚宴,邀請80多位兩岸臺商組織負責人參加。

行政院蕭院長於晚宴中致詞表示:只要大陸展現對兩岸分治現實的尊重,臺灣地區在安全上的顧慮消除,兩岸關係有明顯改善之後,「戒急用忍」政策乃至直接「三通」等,都可以有進一步檢討調整的空間。在現階段可針對兩岸科技交流與農業交流等議題,進一步的溝通與對話,共同策劃可行、兩利的合作方式,藉以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

由於臺商赴大陸地區投資日益增加,為加強對赴大陸地區投資臺商組織之聯繫與溝通,以落實對臺商之輔導及服務工作,增進政府與投資大陸廠商間之雙向溝通,瞭解業界大陸投資之經營情況,並宣導大陸政策,進而凝聚臺商對政府之向心力,本會定期於每年農曆春節、端午及中秋節舉辦臺商聯誼座談會。該項活動係屬本會「臺商窗口」計畫項下之重要活動項目之一,並結合經濟部、工業總會及海基會共同主辦。八十八年「大陸投資廠商新春聯誼酒會」於1999.2.22假臺北市凱悅大飯店舉行,由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負責邀請大陸投資廠商參加,約有5百多人出席。

本會蘇主任委員於酒會致詞時指出,兩岸三地在亞洲金融風暴中的表現,已成為亞洲經濟的一股穩定力量,如果兩岸關係能夠保持穩定與和諧,無疑可以進一步提升對此一地區的貢獻;但遺憾的是兩岸關係存在的不確定因素,削弱了兩岸可以發揮的關鍵力量,以及在亞洲可能扮演的更重要角色。從大陸持續擴張軍力,並在國際上不斷對我進行外交擠壓的作法來看,兩岸對立的基本形勢並沒有太大改變,兩岸的根本歧見也仍然存在。他呼籲大陸臺商,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雖然有若干期待,但也不宜有過於浪漫的憧憬。

蘇主任委員表示,政府大陸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就是要體現臺灣2千1百8十萬同胞的集體意志與共同願望,建構和諧穩定的兩岸關係,創造「兩利、雙贏」,其基本精神則是在自由、民主、均富的制度下追求國家統一。展望未來,區域金融風險餘威猶存,大陸內部經濟社會難題卻方興未艾;在此大環境下,兩岸關係力求穩定,徐圖雙贏,逐步減少負面因素,增加正面因素,應為各方所樂見。

他並指出,臺商投資權益的保障,是兩岸經貿進一步開展的先決條件。陸委會發現現在大陸投資風險有逐漸升高的趨勢。以過去一年為例,在大陸變動頻繁的法令與規定下,發生較以往更多的臺商人身財產安全問題,今後政府相關機關將加強協助臺商正確瞭解大陸投資風險,以保障臺商投資權益。

酒會結束後由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負責邀集大陸臺商協會負責人及主要幹部舉行座談,就臺商盃高爾夫球賽及臺商子女夏令營等事交換意見,隨後舉行聯誼晚宴,邀請兩岸臺商組織負責人計80位參加,行政院蕭院長亦蒞臨餐敘,親自向臺商代表拜年,並聽取臺商的意見與心聲。

蕭院長在致詞時表示,兩岸關係經過三年停滯後,在我方持續努力下,去年終能峰迴路轉,,有所突破。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去年10月訪問大陸的「建設性對話」,達成4項共識,包括邀請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今年訪問 臺灣,「一年之計在於春」,兩岸應趁此良機加強溝通對話,讓去年「辜汪會晤」營造兩岸良性互動氣氛能持續開展,進而恢復兩岸制度化協商。而「求同存異」是現階段突破兩岸僵局最可行之道,在原則性問題雙方尚有分歧的情況下,不必急於解決這些難題,最好先把它們擱置,這就是「存異」。同時藉「建設性對話」,從廣泛自由的交談對話裡,尋求交集與共識,這就是「求同」。「求同」加上「存異」,加上一點耐心,一定比雙方不斷在一些難題上針峰相對,更有利於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

蕭院長說,加強兩岸互惠交流,以促進瞭解,化解敵意,也是政府堅定不移的基本政策,只要大陸方面展現對兩岸分治現實的尊重,臺灣地區在安全上的顧慮消除,兩岸關係有明顯改善之後,大陸政策上若干防衛性的措施與思維方向,包括「戒急用忍」政策乃至直接「三通」等,都可以有進一步檢討調整的空間。在現階段,也非常願意針對兩岸農業交流及科技交流的議題,與大陸方面作進一步的溝通與對話,共同策劃可行、兩利的合作方式,藉以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

另外,蕭院長也指出,近年來兩岸交流在數量上雖有可觀的成長,但是兩岸交流品質卻沒有相對明顯的提升,因交流而衍生的問題層出不窮,甚至愈來愈多。尤其在大陸臺商人身安全及投資權益未能受到合理的保障,去年甚至發生數起臺商在大陸遭到逮捕、綁架及殺害等震撼人心的重大案件,更構成雙方擴大交流的嚴重障礙。這些問題的發生,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一套可茲依循、規範兩岸交流的完善規則。因0此,今後政府將以加倍的努力,致力健全兩岸交流秩序,並採取更積極、具體的作為,協助臺商降低大陸投資風險。同時,他也呼籲大陸當局要認真面對兩岸交流衍生的各種問題,並儘速恢復兩岸制度化協商,優先處理這些攸關人民權益的事務,使兩岸交流可以健康有序地向前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