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999年02月

壹、大陸情勢

一、大陸經濟成長數據真實性之探討

西方學者表示,大陸公佈去年7.8﹪的經濟成長率,是基於政治上的考量而偽造的,並不具可信度;而真實數據則不得而知。

大陸「國家統計局」局長劉洪坦承,大陸所使用的統計方法落後且不夠週延;統計數據普遍存在著誇大灌水、虛報浮誇的現象。

大陸統計數字灌水的現象之所以如此嚴重,其真正原因恐怕出於大陸固有的政治文化。去年大陸當局全力動員「保八」,地方政府為求表現,自然可能舊態復萌,大肆造假。

大陸當局訂定今年經濟成長率為7﹪;大陸知名經濟學者則認為應可達到7.6﹪。但其經濟情勢之後續發展,仍需進一步密切觀察。

(一)西方學者之觀點

大陸當局於去年傾全力拉抬GDP成長率於8﹪以上,據「國家統計局」初步估計去年GDP成長率為7.8﹪,「保八」的目標已告失敗。但大陸當局所公佈的7.8﹪GDP成長率數字是否可信?其中有無灌水之嫌?乃為一相當值得探討的課題。

據西方學者表示,大陸當局所公佈的7.8﹪經濟成長率數字,無庸置疑乃是基於政治上的考量而偽造的。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所公佈的數字,去年1-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較去年同期增長6.6﹪,而其零售價格指數(RPI)卻較去年同期下降2.5﹪,貨運量也僅持平甚至下跌,這其間顯然並不合理。再者1-11月的電力產出僅增加2.6﹪,按常理,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速度應該不可能高達其電力產量增長率的3倍之多。惟一合理的解釋是,由於大陸所發佈的電力產出數據並不包括500仟瓦以下的小型發電廠電力產量(此種小型發電廠目前在大陸急速增加),因此電力產出可能低估。此外,由於大陸目前正逐漸淘汰非常耗能的老舊俄式產業(如冶煉業、金屬工業等),因此大陸產業每單位產出所耗用的能源自然減少,故大陸所發佈的經濟成長數據高於其電力產量增加數據(The Economist, 1999,1,9)。即使如此,由於GDP成長數據與其電力產出數據實在相差太大(前者高達後者3倍之多),其中疑點甚多,可見大陸統計方法有嚴重疏漏之處。

另據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於1998年12月所公佈的一項報告指出,大陸1998年的經濟成長率應為7.2﹪,且比較經濟成長率、工業產值與電力使用量、內陸運輸支出等數字,大陸1978-1995年所公佈的經濟成長數據,可能高估了1-2個百分點,因此1998年大陸實際經濟成長率,可能比7.2﹪為低(7.2﹪乃國際貨幣基金會根據大陸當局的數據所推估出的數字)(聯合報,1998,12,23)。而經濟學人則認為大陸的成長數字大約灌水了1-3個百分點,但正確的數據則無法得知。由此可知,西方觀察家普遍對大陸所發佈的經濟統計數據抱持高度存疑的態度。

(二)統計方法落後、統計數據混亂

大陸各地方政府在統計技巧及品質上均有所欠缺,且所發佈的生產統計數據普遍有誇大之嫌。由於大陸各地方政府所上報的數據都是名目數字,「國家統計局」雖要求實際數字(即經過通貨膨脹指數調整後的數據),但地方政府並無此計算能力;「國家統計局」只好採用國營企業的通貨膨脹指數做為基數。然而國營企業的通貨膨脹指數也是經過壓低,以凸顯其產出績效。因此,「中央政府」雖知道地方政府統計方法不夠週延,卻也無從得知正確的數據,惟一能做的便是:取一個低於各省上報的數據,做為全國經濟成長率,上述情況在去年全「國」動員「保八」時特別明顯。由此可知大陸「中央政府」亦不信任地方的統計數字,寧願相信「中央政府」一些統計抽樣調查,惟「國家統計局」卻不打算花費這筆調查經費。目前大陸當局內部對於統計數據並無一致的認知,呈現混亂的現象(The Economist, 1999,1,9)。

(三)「保八失敗」,朱鎔基威信受損

在大陸當局全力「保八」的要求下,地方政府誇大、造假的風氣盛行。去年12月上旬於北京召開的「全國經濟會議」中,有30多個省市、自治區負責人向「國務院」上報的經濟成長數據超過8﹪,上海、廣東甚至超過10﹪。對於各「地方諸侯」的「層層往上騙,一直騙到『國務院』」的做法,「總理」朱鎔基即質疑「上報的經濟成長數據都超過10﹪,但能源、煤炭、電力、鋼材、原材料等都沒有相對增長,經濟成長數據是怎麼來的?」他認為這種虛假的8﹪經濟成長率「中央」不能要,不能助長講假話歪風。朱鎔基並確認在「國家統計局」的核實下,1998年大陸的經濟成長率應為7.8﹪,略低於年初的目標;1999年的經濟成長率應訂為7﹪,保七爭八。朱鎔基並要求各地方政府要紮紮實實促進經濟發展,不要再搞浮誇風(工商時報,1998,12,17;星島日報,1998,12,17;中央日報,1999,1,19)。可見大陸去年統計數據「造假」情況相當嚴重,可說是自「大躍進」以來,官方所發佈的統計數字爭議性最大的一次,連朱鎔基都深表懷疑而出面更正。另一方面,由於「保八」失敗,朱鎔基的領導威信也受到了折損。

(四)統計數據灌水之真正原因

大陸去年統計數字灌水的現象之所以如此嚴重,其真正原因恐怕出於大陸固有的政治文化。自1958年以來,經歷了「反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大陸人民為求自保,「說假話」早已習以為常;在去年大陸當局全力動員「保八」的情形下,地方政府為求表現,自然可能舊態復萌,大肆造假。但若深入探討,「國家統計局」所發佈的7.8﹪經濟成長數字是否可靠,也是一大疑問,華盛頓郵報的評估是4﹪,亞洲開發銀行的評估則不超過6﹪,而了解內情的北京經濟學者則指1998年大陸實際經濟成長率是7.2﹪(中央日報,1999,1,19)。因此大陸「中央政府」有可能為了保持外商投資信心,維持社會人心安定,而偽造經濟成長數據。總之,在大陸內部眾說紛紜,並且西方學者對大陸統計數據的真實性高度懷疑之際,大陸去年真實經濟成長率為何,恐怕為一難解之謎。

(五)「國家統計局」局長坦承統計工作造假浮報

實際上,連大陸當局也承認大陸統計數據造假情形非常普遍且嚴重。「國家統計局局長」劉洪坦承,大陸的統計工作,已經難以反映國民經濟發展的全貌,而且抵禦干擾的能力也較差,普遍存在著弄虛作假、虛報浮誇的情況,有些地區統計數據誇大摻水,不符合實際情況。由於目前大陸採取的統計方法主要是基層單位填報,層層匯總上報的全面統計報表形式。因此,基於部門和個人利益等因素,干擾統計數據的行為時常發生。「國家統計局」表示,未來將逐步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與國際慣例接軌。今年大陸將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區,在年銷售額人民幣500萬元以下的工業、小型和個體批發零售商及餐飲業中,推行抽樣調查。3年後,大陸將在主要的專業統計領域中,運用同樣的統計方法。同時,為了保證統計數據的可靠性,「國家統計局」已擬定了實施辦法,要求「國家」及省級統計局對下級統計部門報送的統計指標數據質量進行評估,重點是加強對「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和工業增長速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口自然增長率等重要統計指標的評估,以杜絕干擾統計數據的情況發生。可見連大陸當局都已承認偽造統計數據之普遍,已嚴重傷害了大陸當局的形象及信譽,而著手規劃改革(經濟日報,1999,1,26)。

(六)結論

縱然大陸去年的實際經濟成長率極可能較8﹪的目標低1-3個百分點,但相較於其他遭受金融風暴嚴重危害的亞洲國家,大陸經濟情勢仍可算平穩。就大陸今年經濟展望而言,其進出口貿易總額於去年呈現15年以來第一次衰退,由於國際經濟景氣依然低迷,預估大陸今年的進出口增長可能接近於0,亦即大陸今年的GDP成長已無法靠外貿來拉動。加以大陸今年「國企」下崗職工持續增加,失業率可能達新高(據估計,大陸今年的城市失業率將達11﹪),人民對經濟前景看法悲觀,消費行為趨於保守。在內部需求疲軟的情況下,「財政部長」項懷誠表示今年仍將採行積極性的財政政策及適當的貨幣政策,以擴大內需,提振經濟成長,預計能使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增長1-2個百分點,完成7﹪的增長目標。大陸知名的經濟學者(如董輔礽、厲以寧、蕭灼基等)認為,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應可達7.6﹪,高於「當局」估計的7﹪(工商時報,1999,1,19)。惟如前所述,大陸統計數據浮報造假嚴重,再加「國」內外種種不利因素,大陸經濟情勢之後續發展,仍需進一步密切觀察。 (經濟處李副研究員俊昇主稿)

1998年大陸經濟成長之各方觀點

機構 大陸「國家統計局」 經濟學人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 華盛頓郵報 亞洲開發銀行
估計數據 7.8﹪ (較7.8﹪低1-3個百分點) (較7.2﹪低1-2個百分點) 4﹪ 不超過6﹪
理由 (1)出口與外商投資金額減少,惟其占GDP比重小,影響不大。

(2)加強基礎建設投資,擴大內需,已見成效。

(3)「國企」改革及金融體系重整進度雖減緩,但仍繼續進行。

(1)經濟成長率、工業產值與電力使用量、內陸運輸支出等數據不成比例。

(2)大陸潛藏性債務高,外債總數應遠高於其帳面債務。

(3)大陸外貿衰退,人民幣存在貶值壓力。

(1)經濟成長數據存在灌水現象。

(2)「國企」改革與金融體系問題叢生,政經風險升高。

(3)大陸失業率高漲,明年將達失業高峰。

(1)大陸官僚體系貪污腐敗嚴重。

(2)「國企」改革已陷入瓶頸,進退不得。

(3)大陸「國」有商業銀行壞帳嚴重,在技術上早已達破產程度。

(1)大陸擴大內需的過程中,可能有許多重複投資,浪費無效率的現象。

(2)大陸外商投資金額今年可能減少,前景展望不甚樂觀,

資料來源:主稿人綜合整理。

「達賴喇嘛:我隨時準備與『中國』交談」
-摘譯自時代雜誌Tim McGirk 對達賴喇嘛專訪。TIME,1999.1.18,p.21
達賴喇嘛1998年11月在白宮與柯林頓總統短暫唔面,這事件提高人們對於北京領導人最終得於這位流亡的西藏精神領袖會面的期望;但是北京終究並未與達賴對話。
TIME:為什麼中共領導人改變心意?
達賴:最近他們政府對於異議人士和民主運動的整體政策已較前強硬,可能是強硬派的影響力上昇所致。
TIME:江澤民應為這件事負責嗎?
達賴:我們知道中共政治局中對西藏的態度分為溫和及較強硬兩派。
TIME:下一步要怎麼做?如何說服中共領導人與您交談是無害的?
達賴:我完全支持以中庸之道尋求西藏自治,此一政策有助達成「中國」穩定與領土完整;這是對尋求獨立者的有效反制。
TIME:您覺得「中國」人民失去那方面的價值觀?
達賴:人們心中只有金錢,到處都見貪污和醜聞;「中國」人民說道:假如制止貪污,則中國共產黨會亡;假如不能制止貪污,則「中國」會亡。
TIME:報導顯示新一波鎮壓行動已在西藏展開,對於那些被迫揚棄您作為神領袖的信徒們,您有什麼建議?
達賴:那就揚棄我吧!我不希望他們遭受任何的迫害,尤其是肉體的折磨。
TIME:為什麼北京的領導人會那麼畏懼您?
達賴:(大笑,並搖頭!)我不知道,他們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是真理並不站在他們那一邊。
(企劃處華科長士傑摘譯)

二、大陸當局採取嚴厲打擊措施,加強防制內部動亂

由於多重歷史週年紀念,1999年是大陸情勢走向的關鍵年

大陸政治、社會處於實質及潛在的不穩定狀態

江澤民要求「要把任何不穩定的因素,都堅決消滅在萌芽狀態」

1999年,是大陸政治、社會的敏感年,也是大陸情勢走向最為關鍵的一年。因為這一年有幾個重要的紀念日。在3月,是西藏反共抗暴事件發生40週年及西藏戒嚴10週年;5月,是「五四」運動80週年;6月,是天安門「六四」事件10週年;10月,是中共「建國」50週年;而澳門也在今年將回歸大陸。過去每當重大紀念日,常在大陸引起動亂。因此,江澤民在去年12月召開之政法會議上指出:「確保『中國』秩序是『中國』政府1999年的首要任務」。在這一年,不能忘記「穩定壓倒一切」的這個原則。基於這個原則,要求政法部門要堅決鎮壓任何對共產黨統治的挑戰,要把任何不穩定的因素,都堅決消滅在萌芽狀態,並警惕國際及國內敵對勢力之滲透顛覆與分裂活動(澳洲電臺,1998.12.24;加拿大電臺,1999.1.6)。

江澤民認為,影響大陸政治、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有3(法國國際電臺,1999.1.10):

一是「國內外敵對勢力分化和西化中國的企圖」

所謂「國內外敵對勢力」的活動,包括:

「有外部敵對勢力作後臺,在內地成立反對現行社會制度、反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團體和地下組織」。主要即指大陸民間組黨活動。

「外國反中共宗教組織,打著宗教信仰自由的幌子,到內地宗教界製造政治事件,引發國際上的關注」。

「外國敵對勢力在邊遠地區策劃、挑動民族分裂主義分子製造動亂、暴亂事件。」主要在新疆、西藏地區。

「流亡海外一批所謂『民運』人士,藉外國勢力支持下搞闖關、闖境,製造國際事件」(動向,1998.9月,p.26)。

二是「社會治安形勢嚴峻」

所謂「社會治安形勢嚴峻」因素,包括:「暴力犯罪」、「毒品犯罪」、「經濟犯罪」及竊盜、搶劫等項(新華社,1999.1.9)。

三是「人民內部矛盾大量存在」

所謂「人民內部矛盾」,包括:

「農民對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收購農產品打白條等不滿,引起動亂」。

「城市『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後得不到安排,生活困苦,或強制性地對職工搞提早退休、變相減壓工資」,因而遊行、示威,上訪,爆發動亂。

「黨政部門領導幹部的特權、官僚、腐敗,激發民憤,引起民眾抗爭」(動向,1998.5月,p.26)。

為防制內部動亂發生,大陸當局高層除一再強調政治、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加強幹部危機意識外,並採取下列措施:

中共中央特成立「整頓國事臨時領導小組」,由江澤民任組長,其任務為加強1999年社會安定及對抗外國滲透(法國電臺,1998.12.30)。

下發文件,要求各省市須定期就勞工動亂、地下組織及反中央活動提出報告(法國電臺,1998.12.27)。

12月1 日「國務院」批轉「公安部」武警部隊「關於使用、動用武器裝備打擊、處置敵對勢力、敵對分子暴力破壞、武裝顛覆活動」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通過「關於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文指出:「出版物中載有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或者煽動顛覆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容,並予以出版、印刷、複製、發行、傳播的,將依照刑法有關規定,以煽動分裂國家罪、或者煽動顛覆國家政權定罪處罰」。並從1998年12月23日開始實施(法國電臺,1998.12.27)。

要求嚴厲打擊「國內外敵人」及工農動亂,「絕不手軟」。

據報導,近2、3個月來,大陸當局已經逮捕了從事組黨活動的30多名異議份子,拘捕了好幾十名教會領袖,把民運領袖徐文立、秦永敏、王有才等判處重刑,整肅報刊,並對電影導演、歌星和電腦軟件發行人定下嚴格規定,甚至對媒體提出警告,絕不容許涉及「六四」的「資產階級分子」的言詞和文字見諸報導。而對工、農抗爭引起嚴重衝突,更不惜調派解放軍強力鎮壓(美國之音,1998.12.28;中國時報,1999.1.21)。這與過去的「嚴打」,猶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陸實質及潛在之不穩定狀態,早已引起國際學界注視。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曾於1998年6月19日邀請學者舉辦研討會,對大陸不穩定因素加以評估。當時一般均認為,其不穩定因素尚無引發大動亂可能性之存在(本會大陸工作簡報,1998.10.8)。但現今大陸當局對大陸政治、社會不穩定因素嚴重性之認知,則已遠超過國際學界之評估。惟大陸當局認為,大陸不穩定因素的形成,乃由外來。這種說法,顯係為其防制內部動亂採取嚴厲措施建立正當性。其實,大陸知識分子爭自由、爭民主的組黨活動,以及工農為生存權利而抗爭,此皆為「一黨專政」及市場化經濟推動之產物,它是從人性內層深處發出的浪潮。大陸當局不知改革適應,只知嚴厲鎮壓,是否果能消滅動亂於萌芽狀態,尚待觀察。 (王研究員章陵主稿)

近期大陸地區社會治安不穩定情形一覽表

時間 事件 發生地區 次數 人數 資料來源
1998.9 軍區50多名團(處)級以上軍官(其中10多名為副師長級以上軍官)聯署提高待遇 蘭州軍區 1 軍區約50多名團(處)級以上軍官(其中10多名為副師長級以上軍官) 動向,1998.11
1998.9 軍官提出調高轉業安置費、安排在原籍黨政軍單位轉業遭拒後開始罷勤、罷學習靜坐示威 瀋陽警備區 1 軍區約70多名軍官 動向,1998.11
1998.1 基地軍官對晉升不滿集體請願並請假缺勤,影響訓練 海軍北海艦隊大連基地 1 (未報導人數) 動向,1998.11
1998.10.13-15 南海艦隊北海、湛江基地廣西自治區軍區聯合走私250輛高級轎車 南海艦隊北海軍港 1 (未報導參與走私人數) 爭鳴,1998.11
1998.10.15-17 南海艦隊汕頭基地與當地駐軍、武警走私約300輛轎車、旅遊車 南海艦隊汕頭軍港 1 走私船撞沉海關水警輪,2名海關人員失蹤,向中央反走私組開槍掃射造成2名人員受傷(未報導參與走私人數) 爭鳴,1998.11
1998.12.11 遞交抗議示威申請書 北京市3501軍工廠 1 一些下崗職工 自由亞洲電臺,1998.12.11
1998.12.11 成立自救會 北京市 1 一批失業工人 中央日報,1998.12.12
1998.12.12-15 來自哈薩克等國的新疆異議人士召開「全世界維吾爾民族大會」宣布成立「東土耳其斯坦民族中心」(全世界東土耳其斯坦解放組織聯盟) 土耳其安卡拉 1 各地領袖及代表約300人 中央日報,1998.12.27
1998.12.24 「國」營紅菱煤礦爆炸 瀋陽市 1 造成28人死亡,1人受傷。 中央日報,1998.12.27
1998.12.30 靜坐示威 西安市 1 約100名農民 中國時報,1998.12.30
1998.12.30 包圍派出所示威 浙江省東陽市南馬鎮 1 約200名村民 自由亞洲電臺,1998.12.31
1999.1 狀告鄉政府要求退回多收稅款 陝西省子洲縣裴家灣鄉 1 "約12000名鄉民" 中國時報,1998.2.3
1999.1.4 示威請願 江蘇省徐州市 1 約100多名村民 美國之音,1999.1.11
1999.1.4 示威抗議 湖北省武漢市 1 約100多名退休職工 自由亞洲電臺,1999.1.4
1999.1.4 綦江虹橋垮塌 重慶市綦江縣 1 造成24人死亡,16人受傷11人失蹤。 法國電臺,1999.1.6
1999.1.4 公共汽車炸彈爆炸 遼寧省凌海市 1 造成19人死亡 美國之音,1999.1.25
1999.1.6 請願 河南省鄭州市 1 約500多名鄭州大學學生 自由亞洲電臺,1999.1.9
1999.1.8-9 罷駛2天 浙江省建德市 1 一些私營中巴司機 自由亞洲電臺,1999.1.10
1999.1.8-15 示威農民在「減稅救國會」成員領導下衝擊鎮政府辦公室、示威、請願 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道林鎮、長沙市、湖南省政府(長沙市) 3 "約5000名農民與公安武警衝突,造成1人死亡,100多人受傷,逾百人被捕" 中央日報,1999.1.16;聯合報1999.1.16
1999.1.11 包圍鄉政府推翻6輛警車 陜西省大荔縣范家鄉 1 "約1000名村民" 自由亞洲電臺,1999.1.17
1999.1.13 汽車站炸彈爆炸 廣東省珠海市 1 造成2人受傷 美國之音,1999.1.25
1999.1.14 私人煤礦爆炸 貴州省赫章地區 1 造成34人死亡,8人受傷。 法國電臺,1999.1.14
1999.1.17 示威癱瘓交通 湖南省常德市 1 約500名下崗職工 中央日報,1999.1.18
1999.1.17 公共汽車炸彈爆炸 湖南省長沙市 1 造成40人受傷 美國之音,1999.1.25
1999.1.18 電影院炸彈爆炸 四川省宜賓市 1 造成1人死亡,5人重傷。 美國之音,1999.1.25
1999.1.20 京廣鐵路被炸毀 河北省邢台市邢台車站以南7公里處 1 造成交通中斷4小時 美國之音,1999.1.25
1999.1.21 製造炸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霍爾果斯地區 1 12人涉案,其中2人遭判處死刑。 法國電臺,1999.1.21
1999.1.25 示威抗議 重慶市奉節縣 1 約200名退休工人 中央日報,1999.1.26
1999.1.25 農貿市場炸彈爆炸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 1 造成9人死亡,65人受傷。 加拿大電臺,1999.1.28
1999.1.25 炸彈爆炸 福建省霞蒲縣 1 造成2人死亡,5人受傷。 中央日報,1999.2.3
1999.1.26 炸彈爆炸 河南省項城市 1 造成1名警察失去雙臂。 中央日報,1999.2.3
1999.1.27 遊行示威 四川省成都市 1 約400名農民 法國電臺,1999.1.27
1999.1.29 退伍軍人在公共汽車上身懷炸彈 廣東省深圳市 1 無人傷亡 中央日報,1999.1.30
1999.1.29 發現爆炸物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 1 無人傷亡 中央日報,1999.1.30
1999.2.6 示威,癱瘓交通 湖北者武漢市新洲縣 1 約300名下崗職工 中國時報,1998.2.7

(企劃處黎書記萬民1999.2製表)

三、駭客擊破大陸當局網路保護牆

大陸駭客激增,大陸網路頻遭攻擊

漏網新聞在網路流傳

大陸當局奮力維護之網路保護牆終將無功

大陸地區上網人數迅速增加,1998年6月時即突破了1百萬人,1999年1月官方統計已超過2百萬人(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999.2.4,p.28)預估至公元2000年可達到5百萬人,網路的開展,也使電腦駭客因運而生。1997年揚州逮捕了第一個電腦駭客,近幾年來,透過電腦網路進行的犯罪行為,在大陸平均以每年30%的驚人速度增長,九成五與國際網路相接的各類網路管理中心都曾遭駭客侵入或攻擊。「公安部」透露,1998年大陸偵破近百起的電腦駭客案,但此僅占實際發生案件總數的15%,這些電腦駭客來自大陸內外,多數是年輕的電腦迷,攻擊的手法不斷翻新,種類已超過電腦病毒,有的甚至宣稱已破壞大陸的官方網站、擊倒防火牆,及擁有足以滲透政府網路系統的電腦工具,若干駭客並與政治異議者結合意圖挑戰中共政權(中國時報,1998.1.7)。

著名的大參考(VIP Reference)網路雜誌,即由崇尚言論自由之海外電腦專家編輯,每期透過E-mail將內容傳遞至大陸內部25個萬個信箱內。為應付大陸當局的取締動作,大參考並隨時機動的調整本身發送網址。此外,新興的中國民主黨,也利用網路散布其黨綱及理念,使其成員在4個月內由12人增加至200人(分散於各大城市)(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1999.1.6)。

為宣揚社會主義的光明面,大陸傳播媒體隱惡揚善的報導取向,使得官僚行事缺乏輿論監督、市井小民的冤屈無處宣洩。網路的普及,無異為小道消息的傳遞開了一扇門。深圳熱線(Shenzhen Online)即是一個專門蒐集民間特殊故事加以報導的網站。去年8月報導的「王女士謀殺案隱情」,至少有其他6個網站轉載,並有網站公開為文支持網路伸張正義的功能,可見其影響力(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1999.1.19)。

面對網際網路之發展趨勢,雖然大陸當局已體認此新興科技可有效提高大陸地區獲得學術及經濟資訊的效率,進而加速整體社會之發展,但對於傳播失控的情形卻無法容忍。除不斷更新固化網路防火牆,加強監控網路犯罪,限制平面媒體轉載網路新聞,並計畫儘速訂定相關法規,規範網路出版行為。去年3月大陸地區第一個涉及電腦網路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起訴的刑事案件(上海軟體公司負責人林海,被控涉嫌提供大陸網址給大參考),已採最快的速度於今年1月宣判,林海被判處兩年有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一年(中國時報,1999.1.21)。大陸當局顯然希望藉此案收殺雞警猴之效,但從駭客不斷攻破大陸當局防火牆之情形觀之,大陸當局欲以人力對抗科技的舉措,勢將徒勞無功。 (文教處余專員康寧主稿)

四、大陸當局力圖平撫「下崗」職工抗爭

大陸官方首次正式承認1999年失業人口將達1600萬

朱鎔基要求按時發放失業救濟金、養老金

對第一線失業者提出「三條保障線」

對失業者除採補貼政策外,尚有武力顉壓準備

大陸官方首次承認,1999年大陸城市無業可就者將達1600萬(Business Weekly , No. 305; China Daily, 1999.1.17)。大陸學術界估算遠高於此數,甚至另一官方人士,「國務院」所屬「宏觀經濟研究所所長」楊宜勇,也認為應是2394萬。另農村尚有1億3千萬失業人口。

在這龐大的失業隊伍中,以原來有相對穩定生活來源的一部分人,情緒最為激憤,潛在的破壞能量最大。這包括過去數年累積的「下崗」未再就業的職工6百萬,今年新「下崗」者3百萬,各級「機構改革」分流而致失業者約3百萬,軍隊裁撤人員17萬。這1200餘萬人或因原服務企業破產,或因大陸當局主動採取的改革措施而致失業,必須另謀生計。其中約6百萬人不再享有任何福利待遇。在重新獲得生活立足點之前,隨時可能爆發各種不同形式的抗爭行動,如此勢必影響現階段大陸當局所最重視的社會穩定。

大陸自改採市場經濟以來,並未建立健全相應的失業救助制度。直到朱鎔基出任「總理」,才將「國務院勞動部」更名為「勞動與社會安全部」,正式由政府負起社會保障職能,但這一措施已「落後於形勢」。在有效操作之前,抗爭行動已到處發生,更多的則蓄勢待發。

李鵬主掌「國務院」時期,對下崗職工抗爭事件採隨機處理,並無整套的對策。朱鎔基上臺後,因貫徹「『國企』改革」及「機構改革」用力甚猛,下崗人員急速增加,抗爭行動也趨擴大及深化,不能再以「頭疼醫頭」的方式處理。1月12至13日,由朱鎔基主持召開的屬全國層次的「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會議」,便是針對這個問題採取的統一部署行動。

朱鎔基在會上嚴厲要求:必須每月按時給「下崗」職工發放基本生活費,給退休職工足額發養老金。他指示大陸各級政府要調整預算,優先編列「國企」下崗職工的生活保障基金。屬中央管轄的企業,由中央財政負責;地方企業由地方財政負責。地方財政有困難的,由中央支援。「副總理」吳邦國表示,任何層級、地方若達不到這一要求,領導人要受懲處。這一消息大陸當局迅即以各種傳媒全面放送,以達安撫人心目的。

朱鎔基在農歷年關之前的這個政治動作,可以部分舒緩大陸社會騷動的壓力,但遠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國政治哲學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為箴言,下崗職工所獲基本生活費不過人民幣百元上下,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存,在大陸處處朱門酒肉臭的今天,強烈的貧富對照仍然會激發社會危機。

大陸當局經由「副總理」吳邦國宣布:下崗職工必須立即向「勞動與社會安全部」系統所屬的「再就業服務中心」登記,3年之內未能再就業的,由該中心保障基本生活;3年後仍未就業者轉名到社會保障構構領數額更少的「失業保險金」,若再兩年仍未就業,再轉名到民政部門享「最低生活保障」。大陸稱此為「相互銜接的三條保障線」。

無法就業的新生勞動力及農村失業人口,都被排除在上開社會保障之外。這個數字遠大於「下崗」者的人群,是第二線的為生活抗爭者。若大陸當局對於第一線的抗爭失控,這批人勢必跟進,而形成更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

大陸當局對於防制抗爭失控採兩手策略。除上述補貼性政策外,據傳江澤民已簽發在某些情況下武警、軍隊可以武力鎮壓示威者的規定。最近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也達成了傳媒不刊、不播影響社會安定的新聞的共識,即藉新聞封鎖而防制抗爭消息擴散。如此種種,都是旨在建立更綿密的社會安全網,便失業大軍不致蠢動。 (粟研究員明德主稿)

五、「柯江會談」後大陸與美國關係之變化

「柯江會談」後,「中」美關係的發展,未如預期順暢

「中」美關係錯綜複雜,有因意識型態對立而對抗,也有因國際戰略和國家利益而合作;而「臺灣問題」夾在中間,始終是雙方敏感問題

預估今年「中」美關係將是地雷滿布,情況未可樂觀

朱鎔基4月訪美,預估大陸將打「經濟牌」,以制衡美方的「人權牌」

去年舉行的「柯江會談」(1998.6.25-7.3)曾吸引全球注目。然經過半年多來,柯、江二人皆因各自內政問題,面對其內部嚴峻之挑戰,使得雙方關係並無法如預期有逐漸加溫之發展。尤以去年秋天大陸受到長江洪患的侵襲,天災人禍,死傷無數。加上「保八」未成,下崗工人問題嚴重,社會亂象頻生,「國企」改革寸步難行,政改組黨聲浪此起彼落,為時一年半的政改小陽春,在去年11月,中共終於開始鎮壓,抓人判刑,引起國際人權組織及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國政府的嚴重關切,此一發展對「柯江會談」及「中」美關係應屬負面影響。

本文擬就「柯江會談」後半年多來,「中」美雙邊關係的演變,事態現象的發展,及雙方可能的未來走向,作一彙整研析。

(一)「中」美關係的歷史背景

自從中共建政以來,迄今50年間,雙方關係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轉折期:

東西方冷戰與韓戰爆發,雙方開戰(1950.6.25)。

「中」蘇交惡(1959.9.30)與「中」美密交(1971.7.9-11),季辛吉秘訪大陸。日前季辛吉秘錄(The Kissinger Transcripts)的出版,令世人真相大白。

尼克森總統訪問大陸與「中」美「上海公報」發表(1972.2.21-28)。

「中」美建交,發表「建交公報」(卡特政府,1979.1.1);美國會制定之「臺灣關係法」溯自同時生效。

雷根政府與大陸當局發表「八一七公報」(1982.8.17)。

北京「天安門事件」(1989.6.4)。

李總統登輝訪美和臺海危機(1995.6-1996.3)。

江澤民訪美(國事訪問,1997.10)。

柯林頓訪問大陸(1998.6.25-7.3)。

雙方關係,錯綜複雜,有因意識型態之對立,也有因國際戰略和國家利益之結合,而「臺灣問題」夾在中間,始終是雙方的敏感問題。

(二)大陸當局鎮壓民運人士,美政府出面予以譴責

大陸當局高舉「穩定壓倒一切」的大旗,對民主運動開始採取緊縮政策。去年12月底在一週內(1998.12.21-27)對徐文立、秦永敏、王有才、張善光等4位異議人士判處10年以上的重刑。此外尚有100多位異議人士遭到逮捕等候審判的命運(詳見本會元月號大陸工作簡報)。這些舉動引來包括美國及西方國家等國際輿論的一片撻伐之聲,紛紛譴責大陸當局的非人道作為。美國政府亦出面關切。國務卿歐布萊特首先發難,1月13日在大陸「駐美使館」舉辦之「美、『中』建交20週年酒會」上,歐布萊特當著主人面公開譴責大陸當局逮捕和鎮壓民運是錯誤的行為。事後「駐美大使」李肇星亦反擊,稱美方干涉內政,如處理不當,雙方關係將倒退。1月19日柯林頓發表國情咨文,對美「中」關係明白表示:不能為穩定犧牲自由,重申加強交往與重視人權的對北京政策(其他詳見附表,及參閱本會元月號大陸工作簡報)。

(三)預估今年「中」美關係將是地雷滿布,情況未可樂觀

人權是美國外交的主軸和基本精神所在,美國不可能因顧及與大陸交往而犧牲人權,自損原則立場。對大陸當局而言,維持政權是至高的要求,它不可能為人權而冒失去政權之險。雙方立場矛盾對立激化,一時恐無解。唯一可以化解對立者,應數今年4月「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美國行。預估大陸將藉朱鎔基的身分與魅力,大打「經濟牌」,以反制美方的「人權牌」。

另一方面,「臺灣問題」仍是影響「中」美關係的核心。1月11日美國國防部長柯恩訪日,協商建立「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MD),已獲日方首肯。而美方有意將臺海涵蓋在內。大陸則透過「外交部」軍控司司長沙祖康在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演說指出:TMD不利國際戰略結構穩定。1月27日路透社電:臺灣如納入TMD,大陸當局警告美國,雙方關係將大倒退。未來此一議題的發展,深值密切關注。 (蔡研究員禎昌主稿)

大陸與美國關係沿革表   1999.1.29製表

日  期 大  陸  與  美  國  關  係  沿  革
1950.6.25 韓戰爆發。
1959.9.30 蘇聯總理赫魯雪夫訪問大陸,與毛澤東會談,未發表共同聲明,中蘇關係開始交惡。
1969 珍寶島流血事件,中蘇衝突達到頂點。
1971.7.9-11 尼克森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季辛吉密訪北京。
1971.10.25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1972.2.21-28 尼克森訪問大陸。
1972.2.27 「中」美雙方發表「上海公報」(尼克森政府)。
1979.1.1 「中」美建交並發表「建交公報」(卡特政府)。其後美國會制定之「臺灣關係法」回溯自本日生效。
1982.7.14 美對臺灣政府提出「六大保證」(雷根政府)。
1982.8.17 雷根政府與大陸當局發表「八一七公報」。
1989.6.4 北京「天安門事件」。
1992.2.9 布希政府宣佈出售150架F16 A/B型戰機予臺灣。「八一七公報」對臺軍售上限,形同廢除。
1995.6 李總統登輝訪美。
1996.3 臺海危機;中華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統大選。
1997.1 大陸「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進行國事訪問,雙方達成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的協議(柯林頓政府)。
1998.6.25-7.3 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問大陸。6月29日在上海口述對臺「新三不」。
1999.1.6 美國會議員(12名眾議員聯署)提案,支持大陸組黨,呼籲大陸當局釋放被捕的中國民主黨成員。
1999.1.7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北京取得美核彈機密設計。
1999.1.11-12 「中」美恢復中斷5年的人權會談,在華府舉行。
1999.1.11 美國國防部長柯恩抵日,協商建立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MD)事宜。促日執行防衛指針,以對抗東亞安全威脅。
1999.1.13 美國務卿歐布萊特譴責大陸當局鎮壓民運;李肇星反擊,稱雙方關係將倒退。
1999.1.14 美國前副總統奎爾,痛批柯林頓的「新三不」是對臺政策的大逆轉。
1999.1.14 美國時代雜誌亞洲版總編輯孟禮信(Donald Morrison)預言今年大陸與美國關係將惡化。
1999.1.14 李總統登輝先生接受日本諸君月刊專訪,認為TMD有助亞太安保,樂觀防禦合作。
1999.1.14 大陸「外交部」軍控司司長沙祖康在美演說指出:TMD不利國際戰略結構穩定。
1999.1.14 美國負責與大陸就人權問題進行對話之助理國務卿高洪柱表示,大陸當局逮捕異議人士,政策錯誤,華府嚴重關切民運。
1999.1.15 針對大陸「駐美使館」1月13日對美國國務卿歐布萊特的抨擊,美國國務院14日表示,關切大陸人權,不因中方不滿而閉嘴,「歐布萊特,實話實說」。
1999.1.15 "大陸當局希望4月份朱鎔基能順利訪美不因人權問題而困擾。"
1999.1.18 美國中國問題專家何漢理(Harry Harding)接受聯合報採訪指出:在美國鼓勵下,日本敢向江澤民說不。
1999.1.19 柯林頓發表國情咨文,對「中」美關係明確表示:不能以犧牲人民的自由為代價來換取穩定,並呼籲公眾繼續支持與大陸交往政策。
1999.1.19 美國紐約時報報導,大陸當局加強控制文化出版界。
1999.1.21 美國對大陸的交往政策受到國會議員和人權組織的批評。
1999.1.22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稱:對美大力發展導彈防禦系統表示嚴重關切。
1999.1.27 路透社電:臺灣如納入TMD,大陸當局警告美國:雙方關係將大倒退。

資料來源:主稿人綜合整理。

六、大陸當局積極部署澳門移轉工作

大陸當局積極組建澳門特區政府,惟與葡萄牙之協商矛盾加深

澳門總體力量遠遜香港,為「一國兩制」在澳門實施添增困難

澳門「錢七條」為未來臺澳關係潛存變數

自1998年5月間,由大陸當局所遴選之60名澳門各界人士及40名大陸政商界代表組成「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簡稱「籌委會」)後,有關澳門特區政府組建事宜亦隨即展開。「籌委會」轄屬政務、法律、經濟、社會文化等工作小組,陸續通過設立廉政公署、審計署、海關及允許土生澳人自由選擇國籍等決議,大陸方面亦經由「籌委會」討論或逕由大陸當局決定而宣布派軍駐守澳門及向澳葡政府施壓,希望加強雙方在移交事宜配合度的訊息(澳門日報,1998.11.8)。「籌委會」繼而決定在今年4月成立200名委員的「特區政府推選委員會」(簡稱「推委會」),並訂於今年5月間選出首屆澳門特區行政長官(星島日報,1999.1.18)。

雖然「中」葡雙方宣稱彼此關係友好,但自1987年雙方簽署「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以來,協商移交事宜的進展遲緩。除較重要的官員本地化、法律本地化及中文官方化「三化」問題外,亟待協商解決者尚有:駐軍、國籍選擇、財政儲備、公務員退休金等問題(如附表)。惟據目前「中」葡聯合聯絡小組多次協商的結果來看,雙方歧見仍深(廣角鏡,1998.12)。

大陸當局欲藉香港、澳門的移交作為解決臺灣問題之先期準備工程,但在澳門依「一國兩制」原則實施「澳人治澳」的困難度卻遠勝於香港。澳門土地、人口、經濟等總體力量較香港相去甚遠,葡萄牙對澳門之經營無論在法治、行政效率、人才培養、經濟發展、財政儲備等各方面均遠不及英國在香港的治理,且澳門在政治、社會、經濟各方面素賴大陸方面協助,所以「澳人治澳」、「五十年不變」雖亦在澳門特區基本法中有所宣示,然大陸方面是否能如在香港般維持表面上的不介入,仍待觀察。

大陸「副總理」兼澳門特區「籌委會」主任委員錢其琛於今年1月15日在該會第五次會議時宣布處理澳門移交後涉台的7項基本原則和政策(澳門日報,1999.1.16)。其與香港「錢七條」的「一個中國」和「一國兩制」的論調相同,所異者有三:

(一)有關入出境問題:澳門「錢七條」中的第四條明文臺灣居民來澳「現行的入出境方式基本不變」,目前持中華民國護照可免簽證入境澳門。

(二)在第五條有關臺澳民間團體和組織往來上,範圍較廣,如新聞、出版、康樂、婦女、青年、歸僑等,是香港「錢七條」中未列入的。

(三)在我駐澳機構問題上:第七條規定我「現有在澳門的機構可以適當的名稱繼續留存」,而香港「錢七條」則是規定「現有在香港的機構及人員可繼續留存」。錢氏並指其宣布的處理涉臺問題原則是有利「繼續發揮澳門在兩岸關係中的獨特作用」,據錢氏回答記者有關「獨特作用」係指臺澳陸「一機到底」衍生出來的特殊條件(澳門日報,1998.12.17)。  (港澳處施副研究員逸銘主稿)

大陸與葡萄牙對澳門過渡事宜的爭議

項目 葡方 「中」方
公務員本地化 目前本地化的比例已達90%。 90%的數字係由司、廳級加起來的平均數,實際上在司長級以上階層的進度仍不理想。
法律本地化 已完成政府公報中刊登的所有法律的清理和分類及重大法典的本地化。 加快法典的翻譯速度。

在修訂重要法律前雙方應充分磋商。

中文官方化 政府已正式發文通令使用雙語。 加強政府內部對中文的使用程度。
駐軍 在聯合聲明中並未提及。

有關駐軍事宜,宜在里斯本協商,而不是在聯合聯絡小組中談。

駐軍為主權的象徵,不需討論可否駐軍,惟就駐軍之相關事宜,雙方可透過「中」葡聯合聯絡小組進行協商。
財政儲備 提議將歷年財政結餘列入1999年預算,作為「備用撥款」,以備財政收入下降時,彌補財政收支缺口。

土地基金即為留給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之一

反對將歷年財政結餘列入預算,應保留一部份財政盈餘予特區政府。

土地基金係規定專款專用,不能做一般財政資金運用

公務員退休金 將公務員退休金轉回葡國,澳門公務員可選擇納入葡國公共部門之退休計劃。 留澳公務員與回葡公務員有關退休金的權益應同等保護。
「國籍」選擇 葡國承認雙重國籍,故依聯合聲明,在「九九」以前取得葡國護照的澳人均享有葡國國籍和領事保護權。

土生葡裔澳人的國籍問題應再協商。

不承認雙重國籍。凡符合「中國」國籍法的澳人均具「中國」公民身分,即使持有葡國護照,僅視為旅遊證件。

土生葡裔澳人可自由選擇國籍。

資料來料:主稿人綜合整理

貳、兩岸關係

一、大陸紀念「江八點」發表四週年有關言論評析

從「告臺灣同胞書」到「江八點」的「對臺政策」

大陸及海外有關紀念活動

錢其琛發表講話要求及早安排政經對話

新華社刪除錢其琛有關「統一時限」語句

(一)「江八點」承襲「告臺灣同胞書」以來的「對臺政策」

1979年元旦,大陸以「人大常委會」的名義,發表「告臺胞同胞書」,標誌著大陸對臺政策由「解放臺灣」向「和平統一」的轉變(人民日報,1999.1.20)。從此,形成新的「對臺政策」。總的口號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統一無時間表。雖說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武力解決臺灣問題」,以防止「臺獨叛亂」。我方於1987年11月2日,開放大陸探親,兩岸關係乃進入新階段。1988年7月,執政黨十三全大會通過「現階段大陸政策」;至1991年3月,行政院通過「國家統一綱領」。於是雙方的政策大致確定。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講話,提出發展兩岸關係、推進和平統一的8項主張,俗稱「江八點」。「集中體現了鄧小平的基本思想」,「發展了和平統一談判的思想」。

(二)大陸及海外紛紛舉行紀念活動

1月28日,北京「首都各界」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座談會,紀念「江八點」發表4週年和「告臺灣同胞書」發表20週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協主席」李瑞環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發表重要講話。「人大副委員長」,民主建國會主席成思危代表民主黨派發言,呼籲兩岸儘早進行政治談判,開放直接三通。

1月28日,京、滬、粵、浙等省市紛紛集會,紀念江八點發表4週年及「告臺灣同胞書」20週年。

1月24日至26日,大陸駐澳、駐美、駐日等使館,亦舉行紀念座談,邀請華僑和臺胞代表出席,宣揚和平統一。

(三)錢其琛講話要點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成功地運用於香港、澳門,希望臺灣同胞逐步增加對「一國兩制」的了解。

以「擴大國際生存空間」搞分裂活動,只能破壞兩岸關係穩定發展。

搞「公投」決定臺灣前途,是在玩火,是禍不是福。

兩岸的政治分歧非社會制度之爭、民主之爭,而是國家民族利益之爭。

兩岸兩會應落實辜汪會晤達成的4點共識,及早就包括政治、經濟之對話作出安排。只要雙方本著求同存異、擴大共識的態度,繼續保持政治對話的勢頭,是可以逐步找到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的辦法。兩會對話,可以由兩會人員進行,也可以由兩會舉辦論壇或研討會的形式,邀請有關方面人士和學者共同進行。

汪道涵會長計畫於今年適當時候訪問臺灣。

「臺灣問題不能再無限期拖延下去!」(電視臺播出此語,但新華社電訊已刪去)。

(四)唐樹備為文強調兩岸政治談判

1月28日,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題為「推動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文章,強調「江八點」所提「分階段、分步驟進行政治談判的構想」,先就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分階段地解決雙方的政治分歧。文章重申貫徹「江八點」,積極推動兩會政治對話與談判進程。

(五)分析

凸顯江澤民權威

所謂對臺政策從「告臺灣同胞書」開始形成。其後重要的有「葉(劍英)九條」、「鄧(小平)六點」。而「江八點」並無新猷。今次紀念以「江八點」為主,「告臺灣同胞書」為從,不提葉、鄧,數典忘祖,也可看出大陸的黨風、文風。

熱中政治對話

錢其琛的講話重點,在推動兩岸政治對話。似不在乎對話有何成果。唐樹備雖提到政治談判不可迴避,但目前不奢求,這是統戰策略的運用。在當前形勢下,中共不敢冒進,欲速則不達。

對統一時限猶有顧忌

過去講「統一無時間表」,現在說「臺灣問題不能再無限期拖延下去!」這是「對臺政策」一項大的轉變。「臺聯」會長楊國慶已在「祖國統一、只爭朝夕」的文章中說過:「祖國統一不能再無限期地拖延下去!」(人民日報,1999.1.20)。而錢其琛的政治地位在此場合彈此調,不利兩岸統戰,故新華社予以刪除。此顯示中共黨內在「對臺政策」上有頗為嚴重的路線之爭。

堅持國際外交鬥爭

仍以我爭取國際生存空間的務實外交為分裂活動。施行「內外有別」,在兩岸關係上搞柔性統戰;在國際外交上則堅持鬥爭壓制。

反對公民投票

錢其琛認為有人推動公民投票改變臺灣地位的分裂活動,是值得嚴重關注的問題。是玩火,是非法的,無效的!這是一項部分人士的訴求,中共如此關注,可見其對臺獨疑慮之重之深。 (陳研究員力生主稿)

參、大陸工作

一、本會委員會議修正通過「公務員赴大陸地區從事文教活動注意事項」修正條文草案

為因應院長指示兩岸交流新情勢宜有一致說法及作法,爰修訂本事項

有鑒於國家統一綱領對兩岸交流係採策略性之規劃、循序漸進,在不危及我方安全與安定之原則下,進行交流,促進瞭解,以建立良性互動關係。政府機關(構)人員負有執行政策及公權力之職責,應對兩岸交流具有策略性之思考。院長並於民國87年7月16日第2587次院會提示﹐關於兩岸交流新情勢各部會應有一致說法及作法﹐以期在交流中營造對我方有利情勢。再者,大陸對臺交流係採取「以我為主、對我有利、趨利避害、為我所用」之統戰策略,在兩岸敵對狀態尚未解除前,我方亦應在交流中有相應策略原則,以避免大陸藉交流遂行統戰之目的。為使本注意事項兼具策略性及執行面之考量﹐爰由本會於民國87年8月2度邀集相關機關研商「面對兩岸交流新情勢各部會應有作法」事宜,並由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參酌現行兩岸交流法規及實況﹐納入修訂「公務員赴大陸地區從事文教活動注意事項」,於今年1月提經本會第95次委員會議討論修正通過﹐其要點如次:

草案名稱修正為「政府機關(構)人員從事兩岸交流活動注意事項」以擴大其適用對象與適用範圍。

明定政府機關(構)人員從事兩岸交流活動時,應共同遵守之事項。如從事兩岸交流活動應注意維護國家安全與全民之利益;嚴防洩露國家機密;宣揚臺灣經驗;堅持中華民國在臺灣為一主權獨立之國家;簽訂任何形式之協議或共同發表宣言等政治性活動須經授權或許可;不得呼應中共之統戰宣傳等。

明定政府機關(構)人員進入大陸地區從事交流活動,應注意之事項。如行前宜有周全的規劃準備;面對大陸文化統戰宜提高警覺,並適度表達立場;交流活動如有不尊重我為對等政治實體或其他不當之處,應即交涉更正或闡明立場;參加各項活動,保持基本禮儀,切不可有不當言行;面對大陸之旗、歌、政治人物之圖片或其他政治符號時,不得舉手致敬、鞠躬或合唱等。

明定政府機關(構)人員接待大陸來訪人士,應注意之事項。如接待大陸人士來臺從事交流活動應遵守法令規定,行程並應事前報經許可;接待大陸人士在表達親切之餘,應避免安排過度宣揚性之活動或舖張之邀宴;接待大陸人士之會場應保持原有國旗及元首肖像等精神禮儀佈置等。

明定從事兩岸交流活動提送報告時間及遇有突發狀況應及時通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明定政府機關(構)人員違反本注意事項者,應按其情節輕重,依相關法令規定處理。 (法政處胡專員景銘主稿)

二、兩岸學生交流的現況與展望

兩岸學生交流近一年來終於突破瓶頸。活動方式多元化,人數也日漸增加

(一)大陸方面早期對於兩岸學生交流頗多限制

學生交流係兩岸文教交流的重點,早在民國81年訂定的落實國統綱領近程階段計畫中,即將加強兩岸學生交流列為文教類的分項計畫之一。雖然大陸方面對於兩岸學生交流向來有所顧慮,認為有被我方「和平演變」之虞,故一向採取「學者從寬、學生從嚴」及「中小學生從寬、大學生從嚴」的交流策略,多年來交流的層次均以青少年及兒童學生為主,交流方式也有所侷限。基於上述因素,至民國87年12月止,我方已核定大陸學生1300餘人來臺,僅佔全部大陸文教專業人士(約4萬人)的3%,比例甚低;且直到民國83年,才有大陸的大學生團體來臺,所以兩岸學生交流並非順暢。

(二)兩岸學生交流逐漸升溫

最近一年多來,大陸方面對於大學生及研究生來臺參與各類交流活動,政策上轉趨積極。不論是研討會、夏令營或進入我大學校園從事短期研究,均能順利進行,且人數有增加趨勢。以大陸研究生來臺研究而言,本會所屬的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於民國84年起推動大陸研究生來臺研究,至去年10月止已核定補助63位大陸研究生來臺研究,但實際成行者僅8人,且多為年紀較長之在職生;惟至今年1月止,短短的3個月間,卻已有4人成行,顯示大陸方面對研究政策確有放寬趨勢。此外,大陸方面也積極透過我各類民間團體,邀請我高中生及大學生赴大陸參加夏(冬)令營等活動,兩岸學生交流逐漸升溫。

(三)青年及青少年學生價值觀接近,利於建立共識

由於青年及青少年較不具政治包袱,交流時亦少涉及意識形態之爭,且易於接受與自己不同的人與事,也因此建立了跨越海峽、超越政治的友誼。尤其兩岸學生各有所長,雙方交流後互有啟發,學生透過交流,會將注意力逐漸擴大,對雙方的政治、社會有更深入的瞭解,彼此的價值觀也將更為接近。

(四)加強學生交流的深度及廣度

兩岸決策機制有年輕化的趨勢,青年及青少年將在未來主導兩岸發展方向,兩岸關係的良性互動有賴年輕一代的關注與力量的挹注,所以本會除加強推動兩岸研究生校園論壇、大學生研習營、高中生夏(冬)令營等各種學生交流活動外,並已協調教育部開放大陸初中、小學教師來訪,期能加強交流的深度及廣度。          (文教處吳科長壞卿主稿)

三、本會委託辦理大陸臺商投資風險研討會

大陸經濟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臺商投資易受不利影響。爰舉辦本研討會研析因應之道

本研討會有助正確瞭解與充分掌握大陸投資之風險本質,以期促進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

鑒於近年大陸經濟發展雖然相當快速,但更充滿許多不確定因素,以致造成大陸臺商投資存在很高的風險,尤其民國87年發生多起臺商在大陸遇害或遭逮捕的事件,充分顯示如何正確掌握及降低大陸投資風險至為重要。基於以上考量,本會於本年1月8日委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假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館國際會議廳舉辦「大陸臺商投資風險研討會」。此次活動係由本會主動規劃,主辦單位包括:經濟部、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計有從事兩岸經貿業務之企業主管、大專院校相關系所師生、政府及民間相關單位人員等300多人參加。

本會許副主任委員柯生於座談會開幕致詞時指出,此次研討會是以大陸投資風險做為主題,這是國內第一次從各種角度來探討臺商對大陸投資面臨的風險問題,是一個十分嚴肅也是非常有意義的課題。保護為數眾多在大陸臺商與臺商幹部應有的權益自是政府的責任,惟遺憾的是,我們雖然一再呼籲兩岸早日就攸關人民權益的議題恢復商談,大陸方面卻有其它的考量,以致如何建立制度化安排來落實對大陸投資臺商與臺商幹部的保護,迄今尚無具體結果,仍有待海峽雙方的共同努力。

為什麼大陸投資會有如此高的風險?許副主委指出主要就是大陸經濟的不確定因素很多。這種經濟的不確定性不但表現在總體經濟方面,也表現在市場體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上面,更表現在經濟改革仍面臨許多困難上面;當然還有社會與政治方面的問題存在,並影響到經濟層面。這些變數在在使大陸投資的風險大幅提高,臺商自會受到不利影響。

在大陸經濟環境仍不夠穩定,以及兩岸制度化協商尚未恢復的情況下,政府目前對大陸臺商的政策,主要有兩個重點:一方面,藉由加強提供資訊、諮詢及對臺商聯繫服務,以減少臺商投資大陸風險;另一方面,藉由整合臺商力量,以提升臺商在大陸的形象及影響力。

許副主委指出,政府為推動兩岸經貿交流,去年11月2日舉行的大陸工作會議有關經濟交流方面經參考臺商所提建議,獲致8項基本原則,主要包括:赴大陸投資應合理規範,並加強服務臺商;兩岸貿易往來應兼顧穩健發展與分散風險;兩岸農漁業交流應在不損害我農漁業發展之前提下,確立彈性及「互補、互利、互惠」的交流原則;兩岸金融交流應在民間需求與國家整體金融風險間取得平衡;兩岸賦稅交流以互惠互利為原則,並維護稅制之公平合理;現階段兩岸郵電往來在間接原則下,提升業務服務品質;兩岸航運往來應在確保國家安全、尊嚴、以及全民福祉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加以推動;兩岸旅行交流以循序漸進為原則,採階段性開放作法。根據這些原則,政府有關部門將適時擬訂具體做法,加以推動落實。

研討會以6場分組議程進行,主題分別為:大陸臺商投資風險評估、大陸沿海及內陸地區投資環境差異性之評估、大陸臺商人身安全財產風險及保障、大陸臺商內銷市場風險及因應之道、大陸臺商金融財稅風險及因應之道、大陸臺商面對政策變動風險及因應之道。分組研討後並舉行綜合座談,增進與會人士與政府相關單位代表雙向溝通的效果。

亞洲金融風暴迄今尚未平息,大陸經濟潛存的問題也逐漸浮現,此時此刻召開此一研討會,應有助於正確瞭解與充分掌握大陸投資的風險本質,進而促進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閉幕時許副主委懇切呼籲企業界與政府能夠一條心,團結一致,穩健、務實地推動兩岸經貿交流,為我們的國家及臺灣2180萬同胞謀求最大的利益與福祉。(經濟處林科員維音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