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大陸情勢
一、大陸當前經濟情勢發展之研析
自1997年底起,大陸召開7次以上例行財經工作會議。但不同於以往者為參與階層的提高,以及「國」企改革時間表的提出。顯示中共已積極面對東亞金融危機與金融體制改革等挑戰。
綜觀各會議內容,雖多為過去工作重點的延續
(附表一),然其後續發展仍值關注:就經濟面言,「國家統計局」年終估計(中共「新華社」,1997.12.30)結果,顯示1997年大陸總體經濟仍持續「較高成長,較低通膨」的態勢;而農業基礎薄弱、「國」企經營困難、職工再就業、以及外資流入與外貿發展面臨嚴峻形勢等問題,將成為大陸經濟工作重點。在政治面上,中共高層對這些例行性會議的高出席率,並一再針對經濟成長、匯率走勢等議題進行近似「心理建設」的舉動,顯示大陸已逐漸感受到東亞金融危機對經濟發展的潛在威脅。1998年大陸經濟成長,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及聯合國估計為9%以上(OECD Economic Outlook,1997.12;The United Nations,1997.12.16);朱鎔基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稱可能降至8%以下(朱於全「國」銀行保險證券系統行長會議已改口為8%以上。中共「新華社」,1998.1.15)
(圖1)。決定性因素有:1.因東亞金融危機,導致出口競爭力弱化與外資流入減緩,所採因應對策及其成效;2.針對出口可能減緩,是否改以適度擴充內需並兼顧經濟效益提高,進行宏觀政策調整。
根據各項工作會議內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評估(人民日報,1997.12.9),以及陸續發布的統計數據,1997及98年大陸經濟運行呈現以下特點:
01附表一 1997-98年中共各項財經工作會議內容比較
會議名稱 |
時間地點 |
目標或工作檢討 |
1998年工作重點 |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 | 1997.11.17-19 北平
|
1. | 金融體制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 |
2. | 法制不健全 |
3. | 監管薄弱 |
4. | 金融機構違規經營 |
5. | 金融犯罪猖獗 |
|
1. | 加快「國」有銀行商業化,建立多層次多類型金融體系 |
2. | 加快「國」企改革,建立政企分開體制 |
3. | 強化人民銀行監管職能 |
4. | 三年內建立與社會主義發展相適應的金融機構、市場及調控監管體系,增強防範金融風險能力 |
5. | 嚴懲金融犯罪違法 |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 1997.12.9-11 北平
|
1. | 主要經濟指標達到宏觀調控預期目標 |
2. | 農村收成佳但基礎脆弱 |
3. | 企業改革深化但「國」企及鄉鎮企業經營困難 |
4. | 財政收入增長但金融法制監管不健全 |
5. | 居民收入增加但就業壓力增大 |
|
1. | 加強宏觀調控,避免經濟波動,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
2. | 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
3. | 用三年時間使多數虧損企業擺脫困境,實現政企分開 |
4. | 保證財政增收與金融穩定,提高財政收 入占GDP比重 |
5. | 解決職工再就業,建立城市居民基本生活保 障制度 |
|
全「國」計畫工作會議 | 1997.12.13-16 北平
|
| 1. | 總結1997年計劃執行情況 |
2. | 對1998年的計畫、物價工作進行部署 |
|
| 1. | 堅持適度從緊的財政金融政策 |
2. | 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環保、基礎設施及海洋經濟 |
3. | 加強農業、水利、能源、交通等投資結構,嚴控房地產投資 |
4. | 優化出口結構,引進技術與關鍵設備 |
5. | 重視再就業、農村剩餘勞力就地移轉 |
|
全「國」稅務工作會議 | 1997.12.16 北平
|
| 1. | 工商稅收7,500億元,增長16.6%,連續五年增收近千億人民幣 |
2. | 稅收流失仍嚴重 |
3. | 納稅意識及稅務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
4. | 深化徵管任務繁重 |
|
| 1. | 實現稅收與GDP同步增長 |
2. | 杜絕協商辦稅和包稅 |
3. | 無論單位個人違法必究 |
4. | 建立健全稅收法制體系 |
|
全「國」財政工作會議 | 1997.12.17 北平
|
| 1. | 財政收入增幅高於GDP增幅,但企業欠稅上升 |
2. | 財政赤字獲控制,但「國」有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過大帶來巨大壓力 |
3. | 財政監督執法力度不足 |
|
| 1. | 財政政策適度從緊 |
2. | 加強對農業(糧食風險基金)、地方扶貧、以及社會保障體系(下崗職工生活保障、職工養老、失業、醫療等)支持 |
3. | 規範上市公司、股份制企業、金融業等稅收與會計監督 |
|
全「國」經貿工作會議 | 1997.12.15-17 成都
|
| 1. | 「國」企效益回升,虧損720億元,略低於去年 |
2. | 優化企業資本結構試點城市增至111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增為512戶、企業集團試點增為120個 (註) |
3. | 沖銷呆壞帳準備金300億,海內外上市籌資1,300億元 |
4. | 對國有大企業政策傾斜,小企業改制加速 |
5. | 破產兼併資產647億元,分流113萬人 |
6. | 再就業245萬人 |
|
| 1. | 用三年時間使多數大中型「國」企脫困,並以紡織業作為突破口 |
2. | 持續鼓勵兼併、規範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再就業 |
3. | 沖銷準備金增至400億元(戴相龍稱500億元),預計發行股票籌資1,000億元 |
4. | 資金主要集中於「國」有大中型企業 |
5. | 鼓勵上市公司兼併困難企業,鼓勵外資介入企業改造 |
6. | 認真編製明年再就業工作計畫 |
|
全「國」銀行保險證券系統行長會議 | 1998.01.13 北平
|
| 1. | 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結論 |
2. | 東南亞貨幣貶值對大陸外貿外資構成嚴峻挑戰,但出口產品具獨特性、政治穩定、外債結構合理、國際收支平衡有餘、以及吸引外資新措施,可保人民幣穩定 |
|
| 1. | 深化金融改革,加強央行監管,建立現代金融體系 |
2. | 香港經濟金融結構合理、金融監管嚴格,大陸經濟持續發展將為香港穩定助力 |
3. | 人民幣將保持穩定,不會貶值 |
4. | 加強金融職工隊伍正規培訓,提高專業技能 |
5. | 支持香港為穩定金融市場所採各項措施,包括港元聯繫匯率制度 |
|
註:企業集團為1991年「國務院」為提高企業素質與國際競爭力,所批准的55家大型企業試點措施,主要目的除結構調整外,並為建立公司制度奠基。現代企業制度與優化資本結構試點係自1994年展開,前者由「國務院」與各省市分別確定試點「國」企,後者則圍繞「國企增資、技術改造、人員分流、企業破產」四方面進行。參考中共「中國經濟年鑑」,1991,1995。
資料來源:綜合整理
ill1圖1 大陸經濟成長與物價增幅 1993-1998 |
 |
資料來源:中共「國家統計局」(1998.1.19);聯合國(1997.12.16);OECD(1997.12);EIU(1997.12.14)
|
(一)物價壓力稍緩但仍不可忽視
宏觀調控的持續
(圖2)、生產資料供過於求、農業生產壓力緩解、以及消費需求增長減緩(較1996年減少近9%),使1997年物價漲幅遠較過去為低(商品零售價格與居民消費價格分別增長0.8%及2.8%)。適度從緊貨幣政策與「價格法」的頒布(中共「新華社」,1997.12.30),雖為1998年的物價控制提供有利條件,但農業生產不穩定、服務業及油、電的調價措施將相繼出臺、地方投資衝動依然存在,將使1998年物價漲幅可能回升。
ill2圖2 大陸貨幣供給 1993-1998
附註:1998年為預測值
資料來源:EIU(1997.12.14);新華社(1998.1.16)
|
|
(二)外資外貿穩定成長但已面臨挑戰
1997年實際利用外資達519.33億美元(不含對外借款),較上年同期成長23.72%,其中直接外人投資452.78億美元,增長8.5%(中共「新華社」,1998.1.20);進出口總額3,250.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12.1%,其中出口1,827億美元,進口1,423.6億美元,分別成長20.9%及2.5%(中共「國家統計局」,1998.1)。由此可見,外資與外貿仍為1997年大陸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但在東亞各國貨幣大幅貶值,1997年1至11月協議外資金額較上年同期下降28%等不利因素影響下,1998年外資外貿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度勢必下降,惟其下降程度仍須視大陸對外資進口設備優惠措施、龐大市場預期、以及勞動成本與進口成本等比較利益優勢(胡鞍鋼, "「中國」的比較優勢與貿易自由化戰略",1997.5)能否持續發揮並抵銷不利因素的影響而定。
(三)「國」企改革持續深化惟步調將減緩
「國」企虧損金額居高不下
(圖3),以及「國」企不良貸款過多,估計近GDP的20%至40%,已成為宏觀調控政策最嚴重的阻礙因素。「中國人民銀行」於本年1月1日起取消對四家「國」有銀行信貸額度的行政控制(Reuters,1997.12.26),該等銀行為降低風險,貸款將趨審慎,「國」企改革資金需求(估計超過2兆2千億元人民幣。廈門大學,1997)將面臨極大壓力。此外,對金融機構沖銷呆壞帳準備金雖持續增加(1997年300億元,1998年500億元),「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亦強調大陸不良貸款多屬呆滯貸款,壞帳比例僅約5%左右,遠低於外界30%的預估(香港經濟日報,1998.1.17中共「新華社」,1998.1.25),但高額的不良貸款(估計約2000億美元)仍將使金融機構對「國」企的支援受限。再者,近來海內外股市籌資亦受市場擴容過大與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表現不如預期(中共「新華社」,1997.12.29)。面對此一金融局面,兼以本年大陸經濟成長可能在8%至9%之間,失業情況勢必惡化,兩者均將對本年「國」企改革進程產生極大影響。
ill3圖3 大陸「國」企虧損金額 1980-1997
資料來源:中共「國家統計局」(1998.1.8);胡培兆(1997)
|
除上述經濟面的考量之外,政治因素對於大陸本年經濟成長的影響力亦不容忽視。雖然經濟相對後進性、儲蓄與投資保持較高水準、以及大陸內需市場的潛力,仍將對大陸經濟的較高增長提供助力。但以往非經濟因素衝擊造成大陸經濟波動的經驗(胡鞍鋼,"「中國」經濟發展狀況及趨勢",1995;徐滇慶等,"「中國」經濟周期與雙重金融政策目標",1997),顯示政治衝擊仍可能引起經濟發展的短期波動。由於1998年適逢大陸改革開放20週年,並將於三月召開九屆「人大」一次會議中推舉新的領導人,這些重大政治事件可能對中共中央貫徹「適度從緊」政策產生一定的壓力,進而具體顯現於貨幣供給、投資成長與政府收支狀況等指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