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情勢
一、 政治面
◆ 香港行政長官與港府民望又見下跌
根據香港大學3月25日公布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港人對行政長官及港府的整體表現並不滿意,行政長官的民望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持續下降,最新的數據為45分,為自1996年來此一民調的最新低數字。對於港府表現的滿意度亦然,最新數字為12﹪滿意,59﹪不滿意,25﹪表示「一半一半」,沒意見者佔5﹪,相較於2月中的調查結果,回答滿意者的數字下跌3個百分比,再創歷史新低;而表示不滿意者則上升3個百分比,是自去年12月以來連續第3次攀升,並同時創歷史新高(港大民意網站新聞公報,2003.3.25)。負責此項民意調查的學者分析,由於受到財政司司長利益衝突事件的影響,因而減損香港政府的整體威信(成報,2003.3.26)。

◆ 香港政府訂定「國家安全條例草案」,澳門政府亦擬跟進相關立法
港府於2月14日公布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條文草案,並正名為「國家安全條例草案」。香港各界對於該條例草案內容之爭議頗大。根據該條例草案,只要「保安局局長合理地相信為國家安全利益的目的」,取締任何本地組織「是必要的」,就可以頒令取締。前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批評這種規定促使香港團體毋須違反香港法律就可以被取締,是「自動取締機制」(明報,2003.2.15)。天主教主教陳日君亦批評保安局可因香港團體與大陸團體有從屬關係而頒令取締,是破壞「一國兩制」,他不排除向北京請願(明報,2003.2.18)。該條例草案亦明訂凡被禁制組織上訴時,「原訟法庭可命令所有公眾人士或任何部分的公眾人士在聆訊的任何部分中不得在場」,以及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可以「令法律程序可在上訴人沒有獲得提供有關的取締的理由的全部細節的情況下進行;令原訟法庭可在上訴人或他委任的任何法律代表缺席的情況下進行法律程序」,香港大律師公會認為此項規定違反了基本法第35條所指,香港居民有權在法庭上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保障(信報,2003.2.14)。
香港記者協會亦指港府未能釋除公眾對立法造成以言入罪的憂慮,尤其保留「發表、分發、印製、售賣及展示煽動性刊物即屬犯罪」的規定,會造成「寒蟬效應」,影響言論及新聞自由。同時,在「非法披露國家機密」的罪行上,該會對於港府拒絕引入公眾利益做為抗辯理由深感失望,並憂慮將使涉及公眾利益的資訊流通受阻,削弱公眾知情權(香港經濟日報,2003.2.14)。
港府於2月26日將「國家安全條例草案」提交香港立法會審議。民主黨、前線、職工盟及民協等21名議員於條例草案首讀後,即離場抗議,反對港府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民主黨主席楊森表示,港府拒絕發表「白紙草案」讓港人進行第2輪諮詢,加上港府所公布的意見書彙編錯漏百出,顯示港府漠視民意,歪曲民意(明報,2003.2.27)。
另一方面,澳門行政法務司司長陳麗敏於3月31日表示,澳門當局正加緊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進行起草工作,有信心能在今年完成立法。陳麗敏表示,澳門當局先前已組成專責小組負責法律起草工作,現階段並完成不同地區間在國家安全方面的法律比較,同時亦會參考香港的經驗,比較分析各地的立法技巧和取向。她重申澳門政府理解民間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重視,並計劃在完成起草大綱或法案提交立法會審議前,設定充足的諮詢期,全面聽取社會意見(澳門日報,2003.4.1)。新澳門學社指出,澳門政府應對叛國、分裂國家、竊取國家機密等主要內容制訂嚴謹的定義,使國家安全和人權保障、資訊開放等原則取得平衡(澳門日報,2003.1.20)。
◆港府公布2003年施政報告
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於1月8日在香港立法會提出連任後首份施政報告「善用香港優勢、共同振興經濟」。該施政報告是以振興經濟為主軸,提出加快經濟復甦、果斷解決財赤之兩大施政重點,並對近來引發香港社會激化的基本法第23條立法問題,表示將會與港人做進一步溝通。
親港府及工商界人士之團體表示,施政報告方向正確,將支持政府施政(文匯報,2003.1.9)。民主派則認為報告內容空洞無物,不能急市民所急,對於政制改革也沒有回應,且過於偏向工商界利益,故對該報告多表失望(明報、信報,2003.1.9)。學界雖有人肯定報告內容平實,瞭解問題所在,但亦有學者認為缺乏具體措施而無法振奮人心,學者亦均指出是否能落實才是關鍵(明報、成報、信報、香港經濟日報,2003.1.9)。香港輿論也認為,港府是否提出具體措施且能落實執行才是最重要的。國際信貸評比機構則對港府無法提出具體解決財赤方案感到失望(明報、成報、信報、蘋果日報、香港經濟日報,2003.1.9)。
根據嶺南大學民意調查結果,有30%之人士對施政報告不滿意,滿意者則佔22﹪,各有30%及35%的受訪者認為港府推出的經濟措施和財赤措施無效(成報,2003.1.9)。經濟分析師也指出,原本投資者憧憬施政報告可能刺激經濟發展,促使股市恆生指數一度上揚100點,但由於報告缺乏新意,致使香港恆生指數在報告公布後下滑(信報,2003.1.9)。
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歷年施政報告重點一覽表

* 港府決議將2002年施政報告順延至2003年1月提出
※民調數字引自香港大學民意網站資料(選項有滿意、不滿意、各半),2003.1.15。
◆14名港區「政協」及4名澳區「政協」當選「全國政協常委」
大陸在1月25日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10屆全國委員會」之「委員」名單,其中特邀香港人士共有122人,約50人為首次獲委任,包括行政會議成員廖長城、梁振英、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前行政會議成員王鳴、方黃吉雯、李業廣、鍾瑞明、譚耀宗、前民政事務局局長藍鴻震、陳永棋、黃光漢等(大公報,2003.1.26)。澳門地區「政協委員」則有32名,分別在「特邀澳門人士」、「經濟界」、「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及「特別邀請人士」等4個界別。32名澳門地區「政協委員」中,有19名連任,另有13名是新任(華僑報、澳門日報,2003.1.25)。
「全國政協」領導層則於3月13日選出,港區「政協」霍英東及澳區「政協」馬萬祺連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另有14位港區「政協」及4位澳區「政協」當選「全國政協常委」。港區「全國政協常委」包括:伍淑清、劉漢銓、李澤鉅、楊孫西、吳光正、何柱國、余國春、鄒哲開、張永珍、陳永祺、徐展堂、郭炳湘、黃光漢、梁振英(信報,2003.3.14)。4名澳門「全國政協常委」中,何鴻燊、吳福兩人為連任,李勇武、楊俊文則為新任。
「全國政協第10屆常委會」並於3月15日在北京召開第1次全體會議,有3名港人出任「全國政協」轄下專門委員會之「副主任」一職,包括:鄭家純任「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譚耀宗任「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胡應湘任「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文匯報,2003.3.16)。「港澳臺僑委員會」除由前「新華社澳門分社社長」郭東坡擔任「主任」之外,澳門行政會委員廖澤雲亦是14位「副主任」其中之一。吳福則是擔任「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文匯報,2003.3.16)
二、經濟面
◆香港去年經濟回升,惟SARS疫情及美伊戰事恐影響今年經濟表現
依據港府公布之統計資料,香港整體經濟在歷經2001年之不景氣後,於去(2002)年有顯著之回升。去年全年之經濟成長率為2.3%,較2001年之0.6%成長率大幅上升。香港去年經濟之明顯成長,主因在於對外出口貿易於第2季後持續上揚,特別是對大陸及東亞地區出口尤為強勁(港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網站資料)。因去年經濟表現良好,港府於3月發表年度財政預算案時,預測今年之經濟成長率為3%。其他金融機構如「中銀香港」、所羅門美邦公司,以及花旗銀行年初之預測則均為2.8%。
但近期「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及美伊戰事對香港經濟已產生影響,其中以SARS疫情之衝擊最為明顯。依據所羅門美邦公司估計,疫情在兩週內,已令香港旅遊業損失26億元,倘延至年底未解決,旅遊業損失恐達115億元,相當於生產總值的0.9%,本地消費及對外貿易更無法估計(蘋果日報,2003.4.1)。荷蘭銀行則已將經濟成長預測調降0.5%,並認為疫情若無法在5 月獲得控制,對香港經濟之影響更將擴大(華僑報,2003.4.1)。在美伊戰事的影響方面,港府財政司司長梁錦松表示,戰事若持續,可能影響出口,屆時或將調整經濟預測。惟香港貿易發展局已將今年出口貿易成長預測值由4.5%降至 4%(蘋果日報,2003.3.21)。
在失業率方面,去年7月以後曾呈現緩慢下降之趨勢,但今年2月失業率為7.4%,較1月的7.2%,又略為上升。港府表示,僱主因憂慮美伊戰事令商業前景更不明朗,短期內仍會嚴格調控人力,相信失業率不易下降。但港府將持續投入經費,並創造工作機會,以紓緩失業問題(港府統計處新聞稿,2003.3.17)。
另一方面,香港的通貨緊縮現象並未見改善。根據港府統計資料,今年2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跌幅為2%,較1月份1.6% 的跌幅為大,而跌幅擴大的主因是旅遊及進出香港交通服務費用下降,以及私人房屋租金跌幅擴大所致(港府統計處新聞稿,2003.3.21)。

資料來源:港府統計處
◆ 港府公布「2003至04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
港府於3月5日公布「2003至04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在該份預算案中,港府認為,雖然實質經濟有好轉的趨勢,但政府財政赤字嚴重,應及時解決。為達收支平衡,港府於該預算案中提出3大措施:(1)振興經濟:降低公共開支比重、加強陸港整合及海外招商、在6月份落實陸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之主要部分、發展人才、提供臨時就業機會;(2) 控制開支:公務員編制減少10%、未來兩年並分階段減薪6%;(3) 增加收入:調高薪俸稅、利得稅、物業稅;並開徵足球博彩稅、邊境建設稅等。港府希望能於2006至07年時達成政府收支平衡(港府2003至04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
香港各界對預算案的評價不一。財經界人士大致認為該預算案係經過深思熟慮,亦清楚交代未來解決財政赤字的方法,頗有信服力(星島日報,2003.3.6)。主要政黨則認為預算案有助消除財政赤字對香港金融制度所造成之影響,但擔心加稅對處於經濟低迷情況下的港人造成更大的打擊(香港商報,2003.3.6)。部分媒體則大加批評港府推出的加稅措施,並認為港府為填補財政赤字,不惜擴大稅網,增加9萬繳稅人士,而新增的繳稅者又屬低收入階層,無論加稅是否立即實施,均已打擊消費信心,距離「減稅促消費」的刺激經濟大原則甚遠(東方日報,2003.3.6)。
◆港府最快於今年7月起實施「投資移民計畫」
港府規劃推出投資移民計畫,適用對象為:外籍人士、臺灣、澳門居民,及取得外國永久居民身分的大陸人士等。申請人須在香港投資房地產及金融最少港幣650萬元,居港7年後便可成為永久居民(星島日報,2003.3.12)。港府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強調,計畫最快在7至9月接受申請,大陸居民暫不列入計畫。部分證券界人士表示,該項計畫對政局不穩的東南亞部分國家如越南、印尼及柬埔寨等地富豪有吸引力(太陽報,2003.3.12)。另外,該計畫雖與香港在亞太區內的競爭對手新加坡所提同類計畫相差無幾,但港府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卻認為,香港的吸引力更大,因為香港除擁有完善的法制之外,其自由度比新加坡更高,且鄰近大陸,故投資移民計畫有一定的吸引力(星島日報,2003.3.2)。
◆澳門立法會通過「國際或區際雙重課稅情況中的課稅制度」法案
澳門立法會於2月10日細則性通過「國際或區際雙重課稅情況中的課稅制度」法案,該法案賦予行政長官有權採取必要措施,簽訂國際或區際關於避免雙重課稅的協定(市民日報,2003.2.11),藉此鼓勵和吸引外地投資。澳門政府目前除了正積極與葡語系國家接觸,以爭取達成稅務協議之外,與大陸的避免雙重課稅研究亦已進入最後階段(澳門日報、星報,2003.1.17)。有業界人士表示,有關澳門政府與大陸之避免雙重課稅協議,除有利於澳門金融業在大陸貸款業務的發展外,並對在大陸有業務的澳門廠家和貿易商都有裨益(華僑報,2003.2.25)。
◆ 澳門失業率維持在6%
澳門統計局最新一期的就業調查結果顯示,2002年12月至2003年2月的失業率為6.0﹪,與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相同﹔而較2001年12月至2002年2月下降0.3﹪。就業不足率為3.2﹪,與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比較,下降0.2﹪﹔與2001年12月至2002年2月比較﹐則下降了0.1﹪(澳門日報,2003.3.27)。

◆國際評級公司調升澳門信貸評級
國際評級公司穆迪投資於2月10日將澳門整體信貸評級由Bbb1調升至A3,以及將澳門元的主權評級前景轉至正面。這是澳門有史以來所獲最高評級,預料新評級將有利於澳門未來在國際貿易上的發展。對於穆迪調升澳門信貸評級,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表示,澳門政府對該評級表示歡迎,認為這是對澳門經濟前景給予正面評價,而澳門政府亦會繼續根據審慎理財原則來管理公共財政(澳門日報,2003.2.11)。
三、社會面
◆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疫情,澳門則尚未有感染之案例
香港自2月中旬起陸續傳出受到不明病毒感染非典型肺炎案例,至3月中旬傳媒報導收容此種病患之醫院的其他病患、醫護人員及其近親已多人染病致死,顯示出現傳染病擴散的跡象。由於病毒傳播速度迅速而病原不明,治癒效果不佳,隨著死亡人數增加,香港社會籠罩慌張不安情緒。港府追溯源頭,推測病毒來自大陸廣州,惟因大陸有關方面未即時通報疫情,促使該型肺炎經大陸傳至香港,再傳播至世界其他地區(明報,2003.3.20)。由於香港疫情嚴重,香港各級學校停課,港府亦宣布將病患集中指定醫院治療,並對懷疑受感染者採取隔離措施,以及要求入境人士填報健康報表,並消毒或關閉公眾場所等。世衛組織也到香港考察,並發出呼籲避免到香港旅遊的指引。受到SARS疫情影響,國際經濟評估機構認為將拖慢香港的經濟成長(信報,2003.3.20)。
有關鄰近地區出現非典型肺炎疫情,澳門衛生局局長瞿國英除與廣東當地兩家醫院負責人於2月11日舉行會議之外,並向私人診所的醫生發出指引,以做好澳門的預防工作(澳門日報,2003.2.12)。非典型肺炎疫情擴大及美伊戰事之兩個危機,已令赴澳門旅客下跌20%,而澳門居民出遊人數亦下跌30%至40%(澳門日報、市民日報,2003.3.20)。航空客運方面也大受影響,赴澳門航班客量估計較去年同期下降逾30%,部份航空公司則須調整航班以減低營運成本(澳門日報,2003.3.23)。澳門衛生局局長瞿國英指出,目前澳門尚未發現非典型肺炎病例。為了做好預防措施,鏡湖醫院與山頂醫院均會設立隔離病區,凡發現疑似個案將送至隔離病區觀察治療(澳門日報,2003.3.30)。
◆港人對「一國兩制」有信心的比例下降
香港大學「民意網站」於2月25日公布港人對「一國兩制」信心的民意調查結果,有49﹪受訪者表示對「一國兩制」有信心,沒有信心的有39﹪。受訪港人表示對「一國兩制」有信心的比例,自去年2月開始持續下跌,與沒有信心者的差距不足10﹪,是否持續下降或止跌回升,值續予關注(信報,2003.2.26)。
◆ 大陸邊檢人員被指越過邊界帶走正在採訪之澳門記者
澳門居民利建潤於1月23日試圖經由拱北口岸進入大陸,但被大陸邊檢人員截查,雙方發生推撞。當時有多名澳門記者在關閘緩衝區﹙白線以南的澳門一側﹚進行採訪,其中5名記者遭到拱北邊防人員突然逾越邊界白線搶奪攝影器材,並造成兩名記者受到輕傷。多名港澳記者也應拱北邊檢站要求,隨同返回邊檢站接待室協助了解相關情況。至傍晚6時許,該批記者由邊檢人員護送離開拱北口岸返回澳門,澳門居民利建潤也被釋放自行返回。澳門保安司司長張國華對於大陸邊檢人員被指越過邊界帶走記者事件,表示會通過粵澳警方聯絡官了解事件經過(澳門日報,2003.1.24)。
有關澳門記者在採訪時遭無理對待事件,多個傳媒團體均發表聲明。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表示,澳門記者的採訪自由,應受到尊重和維護,拱北個別邊防工作人員的粗暴行為,令人深感遺憾,應予糾正。澳門記者聯會及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也希望拱北邊檢人員貫徹「一國兩制」精神,尊重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執法權力及澳門新聞記者的採訪自由,以避免不愉快的事件再度發生(澳門日報,2003.1.24)。
四、國際面
◆ 國際持續關注香港就基本法第23條之立法發展
英國外交部於2月27日向國會提交新一期的「香港半年報告書」,當中指港府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是香港移交以來最敏感的一條法例,而且是對於港府能否維持「一國兩制」的考驗,報告並表示如果香港能早日落實民主,便可以對政府執行「國家安全條例」做出制衡,因此英國政府希望香港儘早實施普選(星島日報,2003.2.28)。
美國國務院也在3月31日發表之「2002年全球人權報告」中指出,港府進行基本法第23條的立法工作,引起立法會議員、人權團體、商會、傳媒、外國政府及其他人士憂慮立法後會限制港人的基本人權和自由,報告中並列舉特別關注的地方,包括:擴大了叛國、煽動叛亂、分裂國家及顛覆罪的適用範圍至所有香港永久居民,漠視這些人的國籍及居住地;禁制本地組織從屬於大陸因危害國家安全而被取締的組織的建議;擴大警方調查權的建議;新訂「違法發布」國家機密的建議;以及其他被認為有潛在限制言論及新聞自由的建議。
歐洲議會亦在提出的香港報告中指出,「國家安全條例草案」雖已對諮詢文件的建議做出修正,但其中的禁制大陸從屬組織和缺席上訴機制,仍令北京有機會對香港施壓,妨礙法輪功等大陸被禁制組織在港活動,容許大陸的國家安全概念影響香港(信報,2003.3.27)。
總部設於美國紐約的保護記者協會也在2月20日致函港府保安局,批評該條例草案嚴重危害言論自由,容易淪為檢控記者的工具,強烈促請港府及立法會議員大幅修訂條例草案,令條例不會過度限制港人的言論自由(蘋果日報,2003.2.22)。
◆各國圍堵香港非典型肺炎疫情擴散
由於非典型肺炎可隨航空器、船舶擴散,各國為防止從香港地區入境人員將病毒引入,採取了各種防疫措施。英國、美國、泰國及澳洲政府呼籲其國人不要前往高危險區(包括大陸、香港、新加坡、越南);美國大學中止、取消與香港及大陸的學術交流計劃;瑞士禁止香港廠商參展;法屬波里尼西亞停止核發簽證予該等危險地區居民;泰國、加拿大、日本政府規定自該等危險地區返國者須隔離觀察,泰國甚至規定來自該等危險地區旅客抵達泰國後,必須接受醫師檢驗,並且在街上須全程帶上口罩(香港商報、太陽報、大公報、明報、信報,2003.4.2)。
◆挪威、葡萄牙、新加坡關閉駐香港機構
挪威駐港領事館宣布,自3月1日起關閉駐香港領事館,並將由芬蘭駐香港總領事館代辦挪威簽證,直至該國在香港委派香港名譽領事為止。報紙分析,挪威政府為解決財赤及失業率等問題,必須採節源措施;另該國屬「申根公約國」之一,持有香港特區護照之港人可免簽證前往旅遊,故到挪威駐香港領事館辦理簽證之人次並不多,加以居港之挪威僑民人數少,故經檢討後決定閉館(信報,2003.2.7)。另據報載,亦由於削減開支政策的影響,在香港設立達106年的葡萄牙駐香港領事館將面臨關閉。目前居港的葡國人逾8千人,將來該國領事館於今年6月關閉後(澳門日報,2003.3.27),若需要外交協助,則須前往澳門的葡萄牙駐澳門領事館辦理(明報,2003.1.13)。新加坡政府也表示,將在3月底關閉該國經濟發展局駐香港辦事處,以便集中資源在駐上海及北京的新辦事處(東方日報,2003.2.26)。
◆澳門政府擬在瑞士日內瓦設立澳門經濟貿易辦事處
根據葡文「澳門今日報」報導,澳門政府將於今年首季或4月份,在瑞士日內瓦設立澳門經濟貿易辦事處。這是澳門政府在歐盟內所設立的第3個辦事處,前兩處分別設於里斯本及布魯塞爾(澳門日報,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