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998年06月

壹、大陸情勢

一、1998年1至4月大陸經濟情勢簡析

在世界經濟增長緩慢的趨勢下,截至目前,大陸經濟相對而言成長尚稱穩定。

受東亞金融風暴的衝擊,及內需不振的影響,當前大陸物價持續下滑,總體經濟有衰退現象,未來經濟動向仍待觀察。

1998年上半年大陸經濟成長並不樂觀,惟預估今年仍可維持7%以上的成長。

(一)第一季大陸經濟成長

大陸受到東亞金融危機導致出口衰退,以及內需萎縮和「減產壓庫」(大陸地區目前產品生產過剩、供過於求,現正透過行政干預手段,降低庫存產品)的影響,今年第一季GDP經濟成長率為7.2%,較1997年之8.8%為低,亦低於今年預定經濟成長目標8%(參1)。

(二)大陸最新經濟情勢

目前大陸總體經濟景氣低迷,無論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4月份均持續疲軟(表一)。大陸當局在近一年內連續調降利率,相對於物價走低,實質利率仍屬偏高,企業負擔的投資成本增加,進而減少投資。另一方面,物價下降的強勢(圖一),影響消費者對物價的預期心理,延遲消費且減少消費支出(參6)。此外,實質利率上漲亦導致通貨緊縮效應。國內總需求因而減低,經濟衰退跡象日趨明顯。

大陸工作簡報87年6月

根據「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資料顯示,四月份總體經濟保持今年第一季以來的發展態勢(表一)。大體而言,大陸工業生產增長繼續放慢,重工業增幅略有上升(參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略有加快。大陸經濟受國有企業改革的負面影響,今年第一季失業率為3.5%,高於去年全年的3.1%(參1)。大陸「國有」企業改革的「抓大放小」政策已產生若干問題,例如企業無法達到專業的規模經濟效益,反而導致經營無效率,造成資產流失和失業惡化(參7和參8)。失業率升高和「國有」企業下崗工人劇增並導致社會不安(參12)。

表一 大陸1998年4月份經濟指標

指 標 名 稱 4月 1-4月
絕對數 比上年同期增減% 絕對數 比上年同期增減%
工業增加值(億元)

其中:輕工業

重工業

1666

741

925

7.2

6.7

7.7

6087

2744

3343

7.9

8.3

7.1

其中:國有企業

集體企業

其他經濟類型

761

417

488

2.8

6.4

10.1

2876

1501

1719

2.1

7

12.3

工業產品銷售率(%) 95.4 0.2 94.24 -0.5
外人直接投資(億美元)

投資件數

協議投資額

實際投資額

-

-

-

-

-

-

 

5704

135.5

117.1

 

-6.84

12.24

0.07

固定資產投資額(億元)

其中:基本建設

更新改造

房地產

其他投資

-

-

-

-

-

-

-

-

-

-

2713

1553

495

521

144

12.2

11.7

11.4

12.7

19.3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2253 6.6 9388 6.9
進出口總額(億美元)

其中:出口

進口

276

160

117

6.3

7.9

4.1

975

562

413

7.9

11.6

3.1

商品零售價格指數(%)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97.9

99.7

-2.1

-0.3

98.3

100.1

-1.7

0.1

預算內國有工業銷售收入(億元)

實現利潤

稅金

虧損企業虧損額

917

-12

78

92

2.8

-32.9

4.8

-6.3

3359

-112

296

399

-1.6

-433.6

-1.6

40.4

參:1. 工業增加值指數按可比價格計算。 2. 固定資產投資不包括集體和個人。 3. 增長率(%)為與上年同期比較。 資料來源: 1.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

2. 經濟日報,第二版,1998.5.28。

3.新華社,1998.5.14。

消費需求持續走低

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降至6.6% (表一),比去年同期低7個百分點,市場銷售增幅持續回落。此與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以及失業增加,市場購買力因而減弱有關。而且消費結構亦發生變化,吃穿用支出減低,醫療等支出預期加大,預計199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將在8%左右(參6)。

對外貿易增長趨緩

受到東亞金融風暴影響,1998年第一季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13.2%,較去年成長的20.9%,成長速度明顯趨緩。如表一資料顯示,大陸4月份進口比上年同期增長4.1%,而4月份對外出口貿易比上年同期增長7.9%,出口商品亦呈現多元化結構(參10)。據估計,對外貿易成長幅度可能下降到10%以下,而出口成長則降至7%。另一方面,外匯準備持續累積,國際收支情況良好,人民幣匯率持續穩定(參11),以及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增長均是外貿增長的優勢(新華社,1998.5.20)。

外人直接投資減緩

如圖二所示,自1995年以來,相對於實際投資金額成長趨勢持平,外人直接投資協議金額持續下降,1998年第一季暫時恢復小幅成長趨勢(10.1%)。依據大陸「外經貿部」之統計,1-4月外人直接投資協議金額為135.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2.24%。1-4月外人直接投資實際金額為117.1億美元,較1997年同期成長僅0.07%(表一),而4月份單月較去年同期則衰退19%(參11)。因受東亞金融危機的影響,1998年外人直接投資金額可能無法維持1997年之成長速度,故全年走勢尚待觀察(參5)。

大陸工作簡報87年6月

(三)大陸經濟前景

第二季經濟成長

大陸「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研判1998年第二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仍將有限,出口增長亦將持續下降趨勢,進口則呈恢復性增長,逐步走出谷底。投資增長回落趨勢將在第二季出現反轉,今年第二季大陸固定資產投資將成長12.5%。綜合以上消費、投資、淨出口三方面的可能變化趨勢,第二季經濟成長可望較第一季略微好轉,預計第二季GDP的增長可達7.8% (新華社,1998.5.13)。

國際經濟成長趨緩

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ECC)指出,太平洋盆地各國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平均為2.6%,較去年下降2個百分點。基於東亞區域金融情勢在1998年下半年內可能轉趨穩定,區域經濟亦可能自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就開始回升,大陸若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1998年大陸經濟成長可超過7%以上。

表三 大陸重要經濟指標成長率與預測 (單位:%)

  1995 1996 1997 1998c 1999c
GDP 10.5 9.7 8.8 7.3 8.2
固定投資 11 13.7 9 10 12.5
出口 16 2 18.8 10 12.5
進口 10.7 3 3.6 8 15
農業 4.5 5.1 3.5 3.8 4
工業 14.3 12.3 11 10.8 12
服務業 10 8 8.2 9.8 10
消費者物價 17.1 8.3 2.8 5 8
匯率(rmb:$) 8.35 8.31 8.29 8.28 9.3

註: c表EIU 預估值。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 Country Report,1st quarter 1998。

大陸長期的經濟可能呈中度成長的趨勢

根據「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分析,預計1998年上半年大陸經濟增長仍不樂觀,但第三季經濟有可能回升,進入下半年經濟會明顯轉好。1998年總體經濟將呈「先抑後揚」的走勢(新華社,1998.5.13)。因此,從中長期觀察,大陸經濟仍可保7%以上的增長(圖三)。

大陸工作簡報87年6月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資料,大陸經濟因受到東亞金融風暴的影響,內需不振、出口衰退及國有企業改革,加上失業情況持續惡化,1998年大陸經濟仍可增長7.3% (IMF,世界經濟展望,1998.5)。此外,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UI) 預測大陸1998年經濟成長率是7.3% (表三)。在1998-1999期間,由於預期利率下降、加速投資、出口成長,1999年大陸經濟成長率可能提高到8.2% (參5)。但最近亞洲金融風暴情勢又趨嚴峻,上述預測的大陸經濟成長值可能依國際情勢發展將有所變更。

(四)結語

大陸經濟在供給環境比較寬鬆的情況下,1998年經濟增長水準主要取決於需求面的因素,其中主要看投資需求的增長如何(參5),目前大陸金融政策已漸改採寬鬆政策,惟投資是否會大幅回增,並避免盲目投資現象,尚待觀察。北大「中國經研中心報告」指出,在世界經濟增長緩慢的趨勢下,大陸經濟成長表現雖然平穩,但今年恐不易達成8%經濟成長目標。

參考資料

1.行政院經建會,主委江丙坤,「當前經濟情勢」之報告,1998.5.28。

2.行政院經建會,「當前經濟情勢」,1998年5月。

3.中國時報,「大陸經濟第二季將跌入谷底」,1998.5.27。

4.工商時報,「大陸經濟步入衰退期」,1998.5.5。 該文摘譯自The Economist,「China's coming recession」, 1998.5。

5.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Country Report (EUI), 1998, 1st quarter。

6.經濟日報,「消費景氣為何持續走低」,1998.5.28。

7.本會資料。

8.中國時報,「大陸工業生產成長率滑落」,1998.5.12。

9.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The Bigger, the Better",1998.5.21。

10.中國經濟信息,「GDP:8%增加可以保證嗎?」,1998年第7期。

11.臺經院編,國際經濟情勢週刊,第1236期,1998.5.28。

12.本會資料。

二、第一季大陸經濟評估:朱鎔基就任後之措施

1998年3月19日,大陸9屆「人大」推選朱鎔基為「國務院」總理,朱氏隨即在「人大」閉幕後記者會中楬櫫「一個確保(今年經濟成長8%,物價膨脹3%,人民幣不貶值)、三個到位(3年內辦好大多數大中型國有企業脫困;徹底改革金融體系,中央銀行強化監管,商業銀行自主經營管理;完成政府機構改革)、五項改革(糧食銷售體制、投資融資體制、住房制度、醫療制度、財政稅收制度等五項改革)」的施政綱領。整體來看,朱鎔基的「新政」,主要是為因應去年中以來東亞金融危機及內需不振帶給大陸經濟挑戰,同時也是為加速改革開放政策,落實「九五計畫和二0一0年遠景目標綱要」。由於朱氏過去對大陸經濟的貢獻以及個人魅力,因此提出施政綱領後,廣受大陸內部支持及國際稱譽。惟大陸經濟正面臨東亞金融風暴的衝擊,加以各種經濟問題盤根錯節,朱氏施政綱領所楬櫫目標能否達成,值得觀察。

首先,大陸提出「一個確保」,即確保今年經濟成長8%,物價膨脹3%,人民幣不貶值,主因係當前大陸面臨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嚴厲挑戰,而朱鎔基表示,「一個確保」能否達成,不但關係大陸的發展,而且也關係著亞洲的繁榮、穩定。由此可見「一個確保」具有考量內部經濟穩定及國際政經戰略的雙重目標。未來實施方向以擴大內需為重心,「三個到位、五項改革」為配套,在進一步開放市場(例如航空運輸、機場經營、外貿、商業、旅行社、法律諮詢等限制項目,將以試點的方式對外開放)、加強吸引外資,擴大基礎建設投資(中共副總理李嵐清表示,大陸未來三年將投入7,500億美元從事興建水壩、鐵路、電廠、高速公路等大型公共建設,以刺激經濟成長)的同時,輔以放寬信用(1997年10月存款利率調降1.1個百分點,放款利率調降1.5個百分點。1998年3月25日起再次調降存款及放款利率,平均降幅分別為0.16個百分點及0.6個百分點。同時自3月21日起,改革存款準備金制度,並將存款準備率由13%降為8%)、辦理外商及 臺商專案融資、以及激勵投資與出口(採進口關稅優惠措施。自1998年1月1日起,中共對於促進其產業升級與發展之進口機器設備,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外商投資BOT項目繼續享有租稅優惠,優惠對象包括從事BOT項目的投資企業和投資個人。紡織品的出口退稅率由9%提高為11%)等措施。

其次,「三個到位」的特色在於其理論與法規依據較為完善,方向較為明確且已訂有3年內完成的時間表。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即將國企改革列為今後重大施政工作;12月「全國經貿工作會議」後,逐漸確立以紡織業為突破口,安排金融支援、進行再就業工程,期達成3年內使「國」企脫困的目標。金融系統改革則是以去年11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決議為基調,在三年內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和金融調控監管體系的目標下,自1997年底陸續發布有關「國」有銀行資本金補充、建立間接調控金融、強化中央銀行監管、經常帳及資本帳管理、以及外匯制度改革等相關法規與通知。政府機構改革鑑於現行基本架構是實施計畫經濟體制下所形成,政企不分,而且機構重疊,人浮於事的現象嚴重,導致行政效率低落及貪污腐敗,因此中共「十五大」後積極進行部署,今年9屆「人大」正式宣示今年完成中央地方政府機關組織編制人數分流,3年完成全部人員轉業訓練的目標。

朱鎔基所提「五項改革」,主要是針對近年來大陸經濟所遭遇的問題:糧食銷售體制改革,是針對糧食庫存龐大,造成政府財政負荷問題;投資融資體制改革,是為修正現行以行政審批為主的投融資體制,改以市場作為資源分配基礎力量;住房制度改革,是在修正現行福利分配住房政策,改為貨幣化、商品化;醫療制度改革,是配合企業社會福利責任之調整,實施全新的醫療改革制度,保證群眾基本福利需求;財政稅收制度改革,是為進一步完善稅制,改正各級政府在國家規定外徵收費用的現象。這「五項改革」多數已在進行,或已有試點改革經驗,並非全新的計畫,預料中共可能在總結過去經驗與作法後,在今年下半年後或明年就五項改革,推出更為全面性的計畫。

綜合前4個月大陸經濟情勢,朱鎔基施政綱領成效仍不確定:

(一)大陸經濟表現趨緩

1.經濟成長趨緩:今年第一季大陸經濟成長率僅7.2%,創下6年來新低紀錄,與中共所楬櫫8%的目標已有相當距離。

2.通貨緊縮效應:今年前4個月居民消費零售物價下跌0.1%,社會商品零售物價下跌1.7%。由於物價下跌,實質利率升高,對整體經濟造成進一步影響。

3.消費減少:今年前4個月消費品零售額僅成長6.9%,較去年的11.1%大幅下降,顯示內需市場漸趨不振。

4.出口成長下降:今年前4個月大陸對外出口成長11.6%,雖較預期為佳,但較去年20.9%的成長,已明顯趨緩。

5.外人投資增加減緩:今年前4個月大陸外人直接投資協議金額及實際投入金額分別成長12.2%及0.1%,雖然尚未受到顯著影響,但若干國際投資機構預估今年大陸外人直接投資將較以往減少200億至300億美元。

6.外匯儲備成長減緩:今年3月底的外匯儲備比1997年底增加僅7.3億美元,增加速度較過去幾年大幅減緩。

(二)體制改革難度極高

1.國企改革

(1)經濟趨緩不利改革:朱鎔基在就任記者會中表示,外界一般所說的國企虧損面40%以上,是指全體國有企業,但最大的500家國有企業,佔國企利潤和稅收超過80%,虧損家數約只有50家,3年內基本脫困,完全可以實現,但對解決整體國企改革助益有限,因大陸國企問題係長期累積而成,非短期間改革所能奏效。尤其今年大陸經濟趨緩,國企改革困難度可能升高。

(2)國企效益短期難提升:與集體企業及三資企業相較,國企在許多績效指標上遠遠落後。如大陸工業產品庫存積壓高達三兆人民幣,據「國務院」調查銷路不暢國企占全體企業比例20%以上,遠高於前二者;流動資產週轉率、資產收益率亦較低;營運資金比率最差,為-4.41%。而固定資產總值比重(63.7%)與利稅總額比重(56.9%)的差距,顯示其經濟效益欠佳。

(3)國企職工下崗造成失業激增問題:大陸今年第一季下崗職工持續增加,下崗未就業職工已近900萬人,其中國企下崗未就業職工達650萬人,占國企職工總數9.2%(新華社,1998.5.7)。未來3年將有1,000萬國企職工下崗,使失業問題加劇。再就業經費、失業保險基金並不足以解決問題。

2.金融改革

(1)銀行壞帳問題:大陸金融制度落伍,近年來雖加快改革步伐,但因原有問題積重難返,困難重重。尤其銀行貸款仍有明顯計畫經濟色彩,政策性貸款過多,銀行壞帳偏高(據美林證券估計,大陸銀行體系壞帳佔貸款總額24%,佔GDP的25%,銀行總資產僅及壞帳19%,技術上可說已經破產。惟「中國人民銀行」表示,若依國際金融通則區分,貸款中真正屬壞帳之比重僅5%—6%。新華社,1998.1.25),金融資產大量流失(據中共官方統計,每年金融資產流失佔金融資產總量10%),加以國民儲蓄率明顯下降,銀行流動性減少,金融形勢相當嚴峻。

(2)東亞金融危機後續影響:東亞金融風暴對大陸國企及金融體系之可能衝擊,使金融風險進一步升高。是否影響改革成效,值得觀察。

3.政府機構改革

(1) 改革具不穩定性:機構改革涉及政治既得利益與深層結構問題,困難度極高。這次機構改革調整規模之大,須配合精簡的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達2萬餘名,地方基層公務人員400萬名,對中共權力結構衝擊極大。從過去經驗來看,歷屆「人大」也曾一再作出精簡機構的決定(5年前八屆「人大」時,李鵬即提出將「國務院」所屬部委、直屬機構、辦事機構,從86個減為59個;各級機關人員精減25%,其幅度之大,並不下於本屆),若溯自1949年以來,「國務院」共計歷經16次組織調整,但是40年間組織緊縮與膨脹不斷交替,這次機構改革能否跳脫此一循環,仍待驗證。

(2) 社會安定影響改革成效:這次改革將裁減400多萬名中央及地方公務人員(全部公務人員約800萬),在大陸經濟成長趨緩,新就業人口增加不足的狀況下,要達到再就業目標顯然甚為困難。下崗官員若與國企下崗職工(估計三年內將增加1,000萬人)以及下崗軍人(中共計畫3年內裁軍50萬)等相互結合,對社會安定及政局發展,均將有重大影響。由此觀之,大陸政府機構改革亦面臨嚴苛考驗。

(三)「五項改革」法規架構仍待建立

「五項改革」是中共從社會主義經濟邁向自由市場經濟所必須作出之制度調整,但無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投資融資體制改革、住房改革、醫療制度改革及財政稅收制度改革,均涉及市場機制重建及既得利益阻力問題,短期內要全面落實五項改革,亦有事實上的困難。

大陸1998年1至4月主要經濟指標

項目 億元 人民幣 較去年同期 增減% 去年全年增減%
國內生產總值 5.899(1998年1-3月) 7.2(1998年1-3月) 8.8
商品零售價格 -- -1.7 0.8
居民消費價格 -- -0.1 2.8
工業產值 6.087 7.9 11.1
社會消費零售值 9.388 6.9 11.1
固定資產投資 2.713 12.2 10.1
進口(億美元) 412.9 3.1 2.5
出口(億美元) 561.9 11.6 20.9
外人協議直接投資 135.6 12.2 -29.3
(億美元)    
外人實際直接投資 117.2 0.1 8.5
(億美元)    
外匯儲備(億美元) 1.406(1998年3月底) 0.5# 42.7
外債總額(億美元) 1.309* 12.6** 9.1***

#與1997年末相較 *1997年底餘額 **1997年較96年增減 ***1996年較95年增減

資料來源:中共「國家統計局」,1998.5

三、批評大陸當局的「抽屜文學」在北京出版

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火與冰」。此為前北大學生余杰蒐集歷年來秘密流傳的批判文章而成之書。未若一般人所預測,至今此書尚未被禁(Matt Forney,”Nightingale`s Song”,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1998.5.14,P.30)。有關本書以及余杰接受遠東經濟評論之訪問較為凸出之論點茲引述如下:

「愛國主義以及民主主義的前提是個人的權力」(Forney)。

「偉大的作家魯迅並未遵守政府的指示或政策,但是他當然是愛國的。陳獨秀(中國共產黨第一任總書記)曾經說過:「『我們愛一個給人民帶來快樂的國家,而不是一個要求人民犧牲自己的國家』。因此,我們的立場是對愛國主義說不」(Forney)。

余杰在1992年服過1年兵役,以懲罰其參加1989年的「六四」遊行。余杰說:「那年是浪費時間。在臺灣有征兵的政策。但是,那是由法律來規範,所有人都要服兵役。如果我服兵役是所有公民的都必需負的責任,我會接受,但是並非如此,那是不公平的」(Forney)。

「獨裁導致壓迫,獨裁導致卑躬屈膝,獨裁導致殘酷;最可惡獨裁導致愚昧」(余杰,”火與冰”前言,北京經濟日報)。

「人性中的首惡,莫過於對同類的殘忍。知識份子最大的罪惡,便是用”真理”來解釋殘忍」(余杰,”火與冰”,北京經濟日報p.107)。

「臺灣知識份子的”民主主義”,不是大陸知識份子的空洞理論、蒼白教條、華麗辭藻、修深玄思,而是踏踏實實的對人的愛、對人的關心、對真正的人的生活的尋找」(余杰,”火與冰”,北京經濟評論p.374)。

四、大陸民間組織興起(節譯自Matt Forney, 遠東經濟評論, 1998.5, pp10-12)

當人民致力於改善生活的同時,大陸各地也出現許多草根性的民間組織。大陸當局容許某些民間組織存在,但也剷除一些組織。

當中共不情願的退出人民的生活時,相當多的民間組織藉機興起,以保護人民利益。例如「離婚婦女協會」這樣的組織正在大陸興起,引起大陸當局的緊張,擔心他們可能對某些組織失去控制。這些組織提供的服務有:幫助窮人、提供同性戀健康資訊、保護環境、對婦女與外地移入勞工提供幫助等。目前大陸有20萬個註冊的民間組織,當然也有一些未註冊的非法組織。一位英國East Anglia大學「中國」民間社會專家Jude Howell就認為大陸當局很難完全壓制這些民間組織。

大陸當局政府也知道行政命令無法完全消滅民間組織。青海「省長」白恩培在3月「人大」會議中即承認,政府不應處理、無法處理或處理不好的事,應該放手讓企業、團體或相關組織來處理。大陸領導人記取「八九民運」事件的教訓,致力於控制這些具草根性的運動,防止異議人士從這些運動中興起。大陸「國務院」第43號命令即禁止任何分裂國家及危害國家團結的社會組織成立。更甚者,禁止在同一行政區內成立相同或類似的組織。

事實上,我們很難瞭解這些民間組織是否具獨立性。所有合法的組織都必須得到當局的允許,同時受主管部門監督。某些組織使用政府機關提供的場地,也有些接受官方補助,因此大陸很少有真正的民間組織。但也有許多政府設立的組織相當具獨立性,例如1995年北平市法學教授組織的「法律文化中心」(向民政部登記),其宗旨在促進社會的道德傳統與法治,他們也組織了一個討論海耶克自由憲章的討論會。

大陸當局感覺到這些半獨立的民間組織已經開始侵害到黨對社會的控制。最近「新華社」發布一份大陸內部流傳的文件,指出任何民間組織內若有黨員,就必須成立黨的小組。嚴格執行這項規定不太可能,但這反應了大陸當局對喪失控制的恐懼。

目前為止,大陸最成功的民間組織就是跟當局政策一致的團體。例如環保團體,大陸當局發覺他們無法防止地方官員以經濟發展為名砍伐樹木、污染河流及空氣,但是經由成立全國性的民間組織,這些情況得到改善。除了這些保育行動的成功案例外,大陸的民間組織已受相當程度的管制。一位不願具名的婦運份子說:「只有當局願意下放某些權力的時候,我們才有影響力。」但是目前來看,這些影響力不甚顯著。

五、江澤民參加北大百年校慶

北大黨委書記主持慶祝大會。

北大校長強調民族精神、歷史文化。

江澤民評價北大傳播馬克思主義和科學、民主思想;並對各界青年提出「四個堅持」。

「北大人」寧願在北大作「蟲」,不去他處作「龍」。

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慶祝大會,5月4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由北大黨委書記任彥申主持。北大校長陳佳洱首先講話,指出「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培育了北京大學,使它成為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成為體現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種標誌。」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特使亦在大會宣讀其賀函;清華大學、牛津大學兩校長先後致詞。江澤民以「國家主席」身分發表重要講話。

江澤民首先評價北大對中華民族所作的貢獻,他說:「北大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發源地,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和科學、民主的思想」。同時他亦指出:「大學應該成為科教興國的強大生力軍」。最後他向北大和所有高等院校大學生、各界青年提出「四個堅持」-「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鬥的統一」。由於北大在學術思想界的歷史地位,加以「五四」是中共改訂的「青年節」,故江澤民在此提出「四個堅持」,以為大陸大學生及各界青年的清規戒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鵬、朱鎔基、李瑞環、李嵐清等人,也以「黨和國家領導人」身分出席。如此隆重舉行北大百年校慶,當有其政治意義。中共誕生於五四運動之後。莫斯科共產國際評估當時中國形勢,雖無「無產階級革命」的條件,卻有「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可以利用。乃於1921年7月建立共產國際中國支部-中國共產黨。北大文學院長陳獨秀是這個黨的領導人;北大圖書館職員毛澤東是創黨的黨員,因此中共跟北大攀上關係。如說北大有「革命傳統」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則是誇大之詞。

由於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吐故納新,使馬克思主義在學術思想界有發展的空間。但中共之奪取政權,是利用國家的內憂外患,運用武裝鬥爭、統一戰線及黨的建設等策略,並非馬克思主義之功。而「北大人」和五四運動所奮鬥的目標,是民主與科學,所謂「德先生」與「賽先生」在意識形態上跟馬克思主義南轅北轍;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方向上,亦道不同不相為謀。江澤民以馬克思與德、賽相提並論,似欲求矛盾之統一,實是統戰論調。其寄希望於青年的「四個堅持」,稍涉科學,不提民主,以「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粉飾馬克思主義,亦可以看出當前的思想路線。

翻開北大的百年歷史,大陸對胡適的批判,對馬寅初、梁漱溟的鬥爭;對「北大人」的思想改造;即使在滿清專制、北洋軍閥時代,亦未曾有此類情事。故北大人對中共統治有「寒天飲冰水」的感受。中共權力階層甚少北大人,近年支持北大人丁石孫出任「民盟」主席、羅豪才出任致公黨主席,當有統戰之意。一位北大教授說:「不管時代的錯誤對北大人的命運帶來多大損害;但北大的傳統精神一直鞭策、鼓勵著北大人以在北大培育出來的社會責任感和人生信念,對待工作,盡自己的力量」。另一位教授說:「許多人寧肯在狹小的筒子樓,寧肯因名額有限提(升)不了職稱;寧肯清苦地過著教書先生的生涯;寧肯在北大作一條「蟲」,也不去其他單位作一條「龍」。所求的只不過是作一個北大人。」(人民政協報,1997.5.4)這種北大精神,這種淡泊高尚的人生信念,中共的統戰也將無可奈何。

六、胡錦濤訪日

13年前曾以中共青年代表團團長身分訪日的胡錦濤,此次以新任「國家副主席」身分再度造訪日本(4月21日至26日),打著「廣交朋友、增進了解、加強信任、面向未來」的口號在日本分秒必爭地(日本輿論語,每日新聞,4月23日)展開全方位外交,而日本各界也報以熱烈迴響,熱情接待。短短六天中,會見了日本天皇、橋本首相、小淵惠三外相、執政聯合三黨(自民、社民、先驅)幹事長及代表、主要在野黨代表及其領導人、參眾兩院議長、七大友好社團、青年團體代表、三位前任首相(竹下登,海部俊樹,村山富市)、財經界巨頭、僑學界代表、參訪考察(新幹線)等,範圍之廣,誠屬少見。胡此行事前雖未設定特別議題,然觀其行程安排,可以窺探此行的意圖乃在於:提升「中」日友好關係,開啟政黨外交,議會外交,青年外交,為中共樹立年輕清新形象,為即將於今秋訪日的江澤民做好舖路工作,營造和諧氣氛,並為其面向廿一世紀「一強多極」國際戰略結構佈局做好佈樁工作。茲將其情況分析如下:

開啟政黨外交:胡此行是在去年4月日本自民黨幹事長加藤紘一訪問大陸時所敲定的。4月22日胡會見了執政聯合三黨的領導人(自民黨幹事長加藤紘一,社民黨黨首土井多賀子,先驅黨幹事長園田博之),及在野各黨的代表如:自由黨黨首小澤一郎,新民主黨代表菅直人,和平新黨代表神崎武法,公明黨代表濱四津敏子和新民主黨幹事長鳩山由紀夫等日本七個主要政黨的領導人。而令人關注的焦點則在於修復了與中共斷絕往來31年之久的日本共產黨的關係。兩黨決裂的原因在於路線之爭,毛澤東主張「武裝鬥爭」路線,宮本顯治(日共當時委員長)主張「議會鬥爭」路線,雙方各持己見,相互批判,演成1967年日共赤旗報北京分社長遭一群紅衛兵毆打,雙方撕破臉,斷絕關係(讀賣新聞,1998年4月22日)。去年7月6日東京都議會選舉,日本共產黨擺脫過去敬陪末座的陰霾一躍而為都議會第二大黨,僅次於自民黨。中共人民日報予以報導,打開雙方修好的兆頭。今年2月日共機關報赤旗報獲准在北京成立分社,雙方關係解凍(讀賣新聞,1998年4月22日)。此次日共委員長不破哲三出席了4月21 日外相小淵惠三為胡舉行的晚宴。宴會後,不破委員長與胡錦濤親切交談,雙方關係進一步改善。開啟政黨外交的新頁,務實面對日本政局發展的現實。

開展議會外交:4月22日胡錦濤會見了日本眾議院議長伊藤宗一郎和參議院議長齊藤十郎。胡說:議會外交是國家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議會在立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借鏡。同日胡參加執政聯合三黨為其舉行的早餐會時,社民黨的伊藤幹事長說,聯合政權內部運作有時順暢,有時齟齬,目前自社兩黨正處於關係緊張狀態。胡則打圓場說:「在自由主義社會裡,在多黨體制之下,聯合政權是極其自然的」,他希望三黨體制能圓滿運作(讀賣新聞,4月22日),由此可以看出胡錦濤外交手腕靈活的一面。

加強青年外交:胡錦濤以55歲出任仍屬一黨專制的大陸「國家副主席」,特別引人注目。在胡錦濤接班態勢逐漸顯露之際(星島日報,1998年4月5日),日本輿論界以「有望株」(潛力股)來形容胡(朝日新聞,4月23日),各界紛紛設法與其建立關係,而擴大青年交流工作亦為胡此行的重頭戲。4月22日日外相小淵惠三與胡會談時便表明擴大兩國青年交流的意願,與日本各政黨青年領袖們建立關係是此行的工作重點。4月23日在日「中」友好七團體的宴會上,胡意氣風發地說:「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強調「『中』日兩國必將有更多的朋友特別是年輕一代匯集到加強『中』日友好的歷史潮流中來」,其意圖由此可見一斑。惟對胡氏能否順利接班一事,日本輿論持保留態度,稱尚言之過早(朝日新聞,4月23日)。

輔佐元首外交:4月21日胡會見橋本首相時說:「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20周年,江澤民主席將於今秋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一次重要歷史意義的訪問,必將把兩國友好合作關係推向一個新的階段」。胡希望為江的訪日成功營造良好氣氛。其出訪日韓亦有拉抬國際聲望的意涵,並為中共樹立年輕化的接班形象。至於所謂「兩國友好關係推向一個新階段」,是否意味江澤民訪日時會有第三個聯合聲明出現,則有待密切觀注。

加強對日外交,迂迥對臺施壓:自從去年秋天江澤民訪美,接著李鵬於去年底以總理身分訪問日本,促成今年2月遲浩田的訪日及4月胡錦濤的日本行,5月日本防衛廳長官久間章生訪問大陸,6月份柯林頓總統回訪大陸,9月份江澤民將訪日,行前將先訪俄羅斯。由以上的國際外交動向看來,中共對日外交,將隨著對美外交的順利開展,持續加溫。一年內大陸「國家主席」、「副主席」相繼訪日一事,在「中」日外交史上,實屬罕見。而由胡錦濤此次訪日的全方位外交佈局,可以看出胡將挑起對日外交的重任。而知日派的唐家璇出任大陸外長亦可視為大陸對日外交重視的具體呈現。此外,大陸內部在對日外交的角色扮演上,可以獲得印象是以遲浩田扮黑臉。5月4日日本防衛廳長官久間章生訪大陸時,因美日防衛新指針範圍涵蓋臺海問題,吃到了遲的排頭,壓力之大,出乎意外。而同一問題,胡錦濤在日本時,則以暗示語調,輕描淡寫,低空掠過。朱鎔基在會見久間章生時,竟未談及美日安保問題(大陸新聞中心北京報導,5月5日)。因此可以看出朱、胡扮演對日外交的白臉角色。

在胡錦濤所稱的「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強的條件下」,可預見大陸在參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同時,將迂迥美日,創造條件,製造籌碼,增強對臺灣的壓力。

七、大陸擴大紀念「真理標準討論」二十週年

早在1978年5月11日,大陸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從而開展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政策的決定提供思想準備(中新社電,1998.5.12)。中共即謂此為大陸「第一次的思想解放」。20年來,大陸每有一次大改革,必有一次意識形態的大鬥爭。今年5月11日,大陸從中央到地方,從政經界到學術界,均紛紛召開紀念真理標準討論二十週年的座談會,大眾傳播亦配合擴大宣傳。此一活動,顯係「借古鑑今」,以為中共「十五大」提出「國企改革」及政治體制改革之政策建立合法性。

當1976年「四人幫」垮台,華國鋒接掌政權,隨即提出「兩個凡是論」,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定,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的遵循。」反對它的,首先是鄧小平。在時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胡耀邦策劃下,乃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發表,因而導致思想解放,揚棄馬、列、毛、「階級鬥爭論」,並有80年代政治開放及農村改革的勃興。但在此同時,陳雲、王震、胡喬木、鄧力群一幫極左派堅持馬、列、毛教條,提出「鳥籠經濟」、「反資產階級自由化」及「反和平演變」等理論,經一番政治鬥爭,乃有日後胡耀邦、趙紫陽的下台。(王章陵,“大陸極左思潮及左派活動的分析”,共黨問題研究,22卷7期,p.4)

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認為「左」仍然是中共黨內主要危險傾向,「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把改革開放說成是引進和發展資本主義,認為和平演變的主要危險來自經濟領域,這就是左。」(明報月刊,1994.8月),這一番話,不但平息了中共高層姓「社」、姓「資」的爭論,並從而確定中共「十四大」走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運動。此即「第二次的思想解放」。

近年陳雲、王震、胡喬木等雖已逝世,但在鄧力群、宋平等領導下,極左派仍極活躍,中共「十五大」前曾提出四個「萬言書」(石柳子,“北平地下萬言書”,明鏡出版社,1997.3),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炮轟「資產階級自由化」,尤其反對「國企」改革,反對股份制;並提醒中共高層重視「和平演變」及「亡黨亡國」的危機。相反的,此刻大陸知識分子呼籲中共加速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及批判極左派之聲浪,卻此落彼起,聲勢壯闊(本會大陸工作簡報、1998.5)。如樊立勤,即批判極左派「萬言書」(聯合報,1997.3.24)。而江澤民面對極左派攻勢,亦多次對改革開放政策表明立場。1997年5月29日江澤民在中央黨校的「講話」,及其在中共「十五大」作出對「國企」及政治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宣部理論局副局長李君如指出:「因其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發,克服姓『公』姓『私』問題造成的疑惑,這是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第三次思想解放」(「中新社」,1997.8.13)。

1998年3月,大陸出版「交鋒-當代中國第三次思想解放實錄」,今又擴大紀念真理標準討論二十週年,此皆大陸改革派的大動作。他們企圖由三次思想解放與改革歷史發展的脈絡,把江澤民定位為「鄧小平理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與發揚者,以建立起中共「十五大」政經改革政策的正當性,而且將新編「鄧小平理論概論」要求黨內高級幹部普遍學習(「新華社」,1998.5.11),要求高等學校開設課程(「中新社」,1998.5.12),以在大陸群眾基礎上掌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

但在大陸改革開放已形成必然趨勢並不可逆轉的今天,極左派意識雖已成強弩之末,而今當大陸「國企」改革引發下崗失業問題日益嚴重,造成社會不穩與治安惡化之時,極左派意識自亦仍然有其拓銷的市場。據悉,極左派正籌備對「交鋒」發動反擊攻勢。1998年5月極左派雜誌「中流」創刊百期座談會,渠等指出:「1986年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說,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要搞20年,1987年又說,再加50年至少要搞70年。現在自由化又抬頭了,『中流』將堅持辦刊的初衷,續繼戰鬥下去」(法國廣播電台,1998.5.16),這就是以鄧小平來打擊鄧小平。因此,山雨欲來風滿樓,大陸「改革」與「極左」兩派對峙,正醞釀一場意識形態的大鬥爭。

八、大陸積極安排接收澳門主權事務

大陸宣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已於五月五日成立,隸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要職責是根據「全國人大」的決定,訂定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立法會和司法機關的具體產生辦法,負責籌組「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再由該「推選委員會」在澳門當地通過協商或協商後提名選舉方式,產生第一任行政長官候任人選,報請大陸「國務院」任命。至此,大陸接收澳門主權,進入實際運作階段。

大陸接收澳門主權的依據,是大陸與葡萄牙政府於1987年4月13日所簽署的聯合聲明。該聲明確認大陸政府於1999年12月20日「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1993年3月31日,大陸「全國人大」八屆一次會議通過了「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關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立法會和司法機關產生辦法」的決定,這便構成了大陸接收澳門主權的基本方針,即「一國兩制」。

「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委會」的一百名成員中,有60名為澳門居民,占形式上的多數,而主任委員並非推選,係由大陸逕派其「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出任。負日常事務責任的秘書長,則是大陸「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副主任」陳滋英。副主任委員9人中,包括大陸「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廖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謝非、「外交部副部長」王英凡、「新華社澳門分社」社長王啟人,足證在這個「班子」中「非澳」的大陸成員占有絕對優勢,居於完全的主導地位。

「籌委會」之下分設政務、法律、經濟、社會文化四個工作小組,負責具體事務的操作。其中經濟小組召集人楊諮文是香港出生的澳門居民,在美國取得管理學博士學位;社會文化小組召集人是生於澳門的吳仕明,他是現任「澳門街坊總會會長」。這兩個小組的成員以澳門人士居多。政務和法律小組的召集人和多數成員,都是所謂「內地委員」,即大陸相關機構遴派的幹部,包括「國安部」、「公安部」、「財政部」副部長在內。

錢其琛在「籌委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閉幕時宣布,會後各小組立刻開始工作,近期的任務是制定出工作規劃及工作進度表,7月上旬就要召開「籌委會」第二次會議對此進行研究。可能是因為「籌委會」內大陸無法掌控的雜音甚多,錢其琛特別強調「希望大家自覺遵守籌委會的各項制度」;「委員在對外表態時要遵守籌委會所做出的決定,維護籌委會的團結。從這次會議開始,籌委會的新聞要通過一個口子發布。」這種特別囑咐在此前未曾有過。

九、大陸有意爭取諾貝爾文學獎

大陸自行培養的第一位英文比較文學博士王寧,日前利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的場合,對「諾貝爾文學獎」做出了與中共既往完全不同的評價,表示大陸文學界對於獲取這一獎項有高度期待與興趣。身兼多種職務的王寧教授這一說辭,立刻由「新華社」正式播發,證明這可能是大陸官方的意向。

迄今為止,中共政權建立後所培植的人才,尚無人獲得從科學到文學的任何一項諾貝爾獎。這與大陸過去故意貶低該獎的意義有絕對關係。大陸一貫強調諾貝爾只是一名火藥商人,以他為名的獎勵不值得重視,而不認為諾貝爾獎是客觀的成就指標。這一官方的認知,使得大陸知識界長期不敢以獲諾貝爾獎為奮鬥目標。直到「改革開放」之後,大陸對諾貝爾獎的態度才逐漸改變,不再指責該獎的「資產階級屬性」,而注意到獲得諾貝爾獎所帶來的重大榮譽。「新華社」這次的電文中出現:「在中國的近鄰日本、印度都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情況下,作為一個文化大國,中國也應爭取這項文化桂冠」如此強烈的崇敬性語句,在以前簡直不可想像。

王寧認為:「由於文學以外的種種因素,中國人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願望未能實現。」這是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政治掛帥」、「以階級鬥爭為綱」等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的譴責。在那種意識形態規範與指導下產生的文學作品,自無法進入世界文學的主流,受到世人重視。

王寧透露,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最近曾希望中國的文學教授和批評家,推荐優秀的候選人。大陸方面也注意到,諾貝爾獎評判時,「國別和地區的分布是一項考量」,九十多年從未獲獎的中國大陸,在這上面具有優勢。王氏亦認為,要到下世紀中葉,中國人得諾貝爾文學獎才有可能,原因是「當前的中國作家中,尚缺乏學貫中西,並且對生活有深刻體驗和美學修養的語言藝術大師。」他引述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馬悅然教授的話:「優秀的中國文學作品沒有好的譯文。」他承認這確是中國作家不被國際賞識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陸對諾貝爾文學獎看法的改變,是揚棄舊意識的表現,應被視為一項進步。大陸當局能注意到「文學以外的種種因素」對中國大陸文學走向世界的負面影響,說明他們找到了病根,這是具有正面意義的事。

十、大陸決建立「國有企業」稽察特派員制度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最近聯合決定,對「國有企業」建立「稽察特派員制度」,以為實行「政企分開,放手讓國有企業自主經營」的同時,強化政府對企業的監督。第一批擬派往規模最大的「重點國企」的稽察特派員,都是曾任或現任正、副部長級的官員,大陸當局特別在他們偕助理赴任前,開班加以訓練,朱鎔基並親自出席講話。

大陸這種做法,仍然是沿襲過去由上級派「工作組」下去的行為模式。這批稽察特派員直接由「國務院」派出,顯得層級特高,分量極重,有背水一戰的意思。根據大陸規定,這些稽察特派員「代表國家行使監督權力」、「不參與、不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主要職責是對企業的經營狀況實施財務監督」,他們做出的「稽察結論」,經相關部、委、局管道呈報「國務院」,「國務院」據此對企業領導人進行獎懲任免。

從權責上看,「稽察特派員」略具自由企業制度下的「監事」性質,只是組織及行使權力的方式大不相同。按大陸設計,每個稽察特派員配備四個「專職助理」,共組成「稽察特派員辦事處」,每個處負責五個企業的監督工作。特派員的地位在副部長級以上,其助理規定必須是「司、處級幹部」,要從財政、銀行、人事、審計、監察和宏觀調控等部門去挑選。「特派員」由「國務院」任免,「助理」由「國務院人事部」任免。

在朱鎔基上台之前,這一權力屬於各企業的中共黨委,現在是將之改置於政府體系之下。雖然大陸當局聲稱建立這種制度「是國家對國有企業管理方式的重大轉變,也是對企業領導人員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但從體制上看,這種做法對於企業經營仍然是一種束縳。

大陸一開始便顧慮到這一制度可能出現的弊端。朱鎔基親自宣布,「對稽察特派員及其助理要嚴格管理」,硬性規定這些人員任期三年,對同一企業不能連任,而且特派員辦事處的成員不得在企業兼職,不得接受企業任何報酬和福利待遇,更不得接受企業的宴請和任何餽贈,也不許「藉機遊山玩水,大吃大喝」。為了實施這種管理,勢必又要由另一類組織來執行,但大陸沒有明確提到。

既是「制度」,理當不僅在特別大的企業群中實施,今後應會逐級而下建立同類機構,這便成了一個新的工作體系。「國有企業」多了一個「婆婆」,究竟對於其經營有益或有害?尚待觀察。

貳、兩岸關係

一、我方發函邀請海協會副秘書長來臺繼續交換意見

為了營造兩岸的良性互動,雖兩岸制度化協商係大陸方面所片面推遲,海基會仍自1996年4月起,主動多次去函大陸「海協會」建議及早恢復商談,經過長期努力,1998年4月22日兩會會務人員終於在北平會面,就兩會互訪、交流等相關事宜交換意見,當時海基會詹志宏副秘書長即口頭邀請海協會副秘書長前來臺北繼續交換意見。

為求以具體行動顯現我方對於兩岸良性互動發展之誠意,海基會並於5月12日發函建議海協會副秘書長於1998年5月下旬前來臺北,繼續就擴大兩會交流交換意見。

二、本會委託辦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

增進大陸青年學者對臺灣的認識

建立兩岸青年學者互動及解決共同問題的模式

促進兩岸文化教育學術資訊的流通

近幾年來,大陸地區學術界人士來臺從事文教交流的人數與日俱增,惟若以年齡計,以五十歲以上者居多,而四十歲以下具有博士學位之青年學者則佔少數。觀察大陸決策機制有日益年輕化與現代化的趨勢,青年學者將在未來主導大陸的發展取向,在中共對臺政策及兩岸關係的發展上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力。有鑑於此,為增進大陸青年學者對臺灣的認識與了解,並與我青年學者進行文化學術交流,本會爰於中華發展基金籌辦「兩岸青年學者論壇」活動,並自87年度開始,每年辦理兩次。

本項論壇活動的目的,在深入探究兩岸青年學者的思維方式及面對問題的態度與行為,以建立兩岸青年學者互動與解決共同問題的模式,並增進兩岸青年學者情誼聯繫,及促進兩岸文化教育學術資訊的流通。

87年度已分別委託中華青年交流協會及財團法人兩岸發展研究基金會辦理本項活動。其中,中華青年交流協會已於87年5月21日至28日邀請大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廈門大學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等一行13人來臺,並於5月23、24日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辦「跨世紀兩岸青年學者教科文研討會」,邀集我政治大學、臺灣大學、元智大學、新竹師範學院及中央研究院等學界研究教育、科技及文化等有關領域之青年學者人員,分別就兩岸道德教育、多媒體發展現況、網際網路之建設、生物科技及大眾文化等六項主題共同參與研討,俾有助於兩岸教科文界的了解與交流。

參、大陸及港澳工作

一、本會委員會議通過兩修正案,使大陸地區暨港澳之出版品等與其他地區之出版品等齊一產地認定標準

為因應我國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及簡化行政作業流程,本會於五月廿五日第八十八次委員會議通過「大陸地區出版品電影片錄影節目廣播電視節目進入臺灣地區或在臺灣地區發行製作播映許可辦法」第二條修正案及「香港澳門出版品電影片錄影節目廣播電視節目進入臺灣地區或在臺灣地區發行製作播映許可辦法」第二條修正案,俾使自大陸地區及香港澳門進口之出版品、電影片、錄影節目、廣播電視節目等物品產地認定標準與其他地區進口者齊一標準。日後單純在大陸地區加工製造之出版品、電影片、錄影節目及廣播電視節目等,將不視為大陸地區物品;但兩岸合作之出版品,若大陸投資額超過半數,則將視為大陸出版品。

二、本會舉辦「中部地區大陸投資廠商聯誼座談會」

為加強對赴大陸地區投資臺商之聯繫,並增進政府與投資大陸廠商間之雙向溝通,以瞭解業界大陸投資之經營情況及心聲,進而凝聚臺商對政府之向心力,本會於本(87)年5月19日假臺中長榮桂冠大飯店舉辦「中部地區大陸投資廠商聯誼座談會」。此次活動係由本會主動規劃,為「臺商窗口」計畫項目之一,主辦單位包括:經濟部、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及全國工業總會(亦為執行單位)。協辦單位為:臺中縣工業會,此次座談會計有中部地區赴大陸地區投資廠商、相關業者等約近一百五十人參加。

本會張主任委員於會中就「兩岸關係與大陸經貿政策」做一專題報告,他指出,十年多來兩岸經貿快速發展與可觀成果,有幾個重要意涵:

體現兩岸經貿互補互利的雙贏發展;

幫助大陸經濟發展,增進大陸人民對臺灣的了解,促進兩岸良性互動;

尤其對加速東亞區域經濟的整合,有重要的貢獻。

張主委強調,政府大陸政策一向秉持「和為貴」的原則,以「國家統一綱領」為最高指導原則,一方面保障中華民國的安全,本於「臺灣優先」的原則,增進臺、澎、金、馬地區人民的福祉;一方面務實面對兩岸「分治」的現狀,積極改善兩岸關係,希望能在理性、和平、對等、互惠的基礎上,建立穩定、互利、共榮的兩岸關係。

在兩岸經貿關係上,張主委指出政府一貫的立場,是在維護國家安全與尊嚴的前提下,秉持互利雙贏目標,循序推動兩岸經貿發展。但是大陸當局不理性的對臺政策與「兩手策略」,構成雙方經貿關係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也是兩岸不能直接「三通」以及我方採取「戒急用忍」政策的關鍵原因。其次,兩岸協商中斷,亦阻礙兩岸經貿交流秩序的有效建立,同時衡酌兩岸經濟規模的差距以及大陸經濟情勢仍非穩定,因此我們對兩岸經貿不能不有較審慎的做法。

未來政府將依循「交流」與「協商」兩大主軸,朝四大方向努力:一、推動恢復兩岸協商,強化協商機制;二、凝聚大陸經貿政策共識;三、循序放寬兩岸經貿限制,將繼續規劃前瞻性開放措施包括:逐步開放大陸物品進口;有秩序、有計畫地引導企業赴大陸投資,發展兩岸產業分工體系;擴大「境外航運中心」內涵及功能;四、加強對大陸臺商之輔導服務。最後,張主委懇切呼籲企業界尤須體認唯有臺灣在經濟上不斷壯大,才能在兩岸關係上爭取更多主動,同時希望企業界對大陸投資必須要有風險的觀念,做到「根留臺灣」、「心留臺灣」。

座談會中,出席廠商發言踴躍,其中較重要者如:建議政府開放「直航」,降低廠商生產及運輸成本,縮短轉換班機時間;開放臺資銀行赴大陸設立分行,便於臺商融資及開拓業務;建議強化臺商組織功能,以服務臺商;建議開放兩岸直接投資等。廠商並建議政府應定期舉辦地區別、產業別之臺商座談活動,以增進溝通及聯繫效果。

以上廠商所提建言,由相關單位出席代表進行答覆,並就現行大陸政策與法規作充份說明,同時並承諾今後將繼續加強對中部地區廠商的服務工作。

更正啟示

本(民國87)年5月14本會於行政院第2578次院會所提之「大陸工作簡報」第12頁第2行內容有誤,茲更正為「人民日報1998年4月26日第4版文….」。誤導之處,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