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港澳情勢

港澳情勢

一、 政治面

◆ 68%之港人反對董建華出任行政長官

根據香港大學於2003年12月9日公布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國家安全條例立法爭議減少,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的民望在10至12月的「季支持度」略有回升,惟若就「月支持度」來看,12月初的評分為42.6分,較11月的結果下跌1分;且有68﹪的受訪者反對董建華出任行政長官,支持者則佔15﹪。負責此項民意調查的學者分析,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及問責制官員的民望在區議會選舉後全面下跌,顯示區議會選舉可能觸動了港人的不滿情緒(港大民意網站新聞公報,2003.12.9)。

港人對董建華支持度

◆港府官員指港人國家觀念淡薄致「國家安全條例草案」未能立法

港府律政司司長梁愛詩表示,香港市民國家觀念淡薄,是使基本法第23條未能成功立法的一個因素,港府會待適當時候再提出條例立法(明報,2003.10.25)。香港保安局局長李少光亦致函立法會表示,港府不會在本屆立法會會期內,恢復2讀國家安全條例草案(蘋果日報,2003.10.3)。他指出,基本法第23條立法是特區的憲制責任,但港府沒有既定的立法時間表,也與香港的政制發展沒有任何關連。他亦表示,不排除在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議員後才進行有關的立法工作(星島日報,2003.10.16)。另香港警務處處長曾蔭培表示,若港府重新為基本法第23條立法,相信一定會有廣泛的諮詢,以及清晰的目標,是為了保護國家安全而立法,不應徒具形式(信報,2003.11.28)。

◆香港民主派在區議會選舉之直選議席獲勝

香港於2003年11月23日舉行第2屆區議會直選議席選舉(本屆共有529個議席,包括直選議席400名、委任議席102名、當然議席27名),時隔「七、一」五十萬人大遊行4個餘月,被視為檢驗「七、一」效應是否餘存的一次選舉;又值2004年立法會改選,本次選舉亦被視為立法會選舉的前哨戰。

本次區議會選舉,共有1,065,363人投票,投票率為44﹪,投票人數與投票率均創區議會選舉歷屆紀錄新高(上屆1999年投票率為35﹪)。計票結果,民主黨提名120人參選,95人當選,當選率為79﹪(上屆49﹪),民建聯被視為本次選舉的輸家,共提名206名候選人,當選62名,當選率為30﹪(上屆47﹪)。如以一般對政黨屬性的分類,民主派(民主黨、前線、民協、職工盟、街工)獲得130席(上屆111席),親北京及港府政黨(民建聯、自由黨、港進聯)獲得95席(上屆119席)。香港傳媒對選舉結果的分析,除認為「七、一」效應仍存,並反映港人對政制改革的渴求之外,也認為港府管治將更為艱困(蘋果日報,2003.11.24;信報,2003.11.24;明報,2003.11.24;東方日報,2003.11.25)。

惟民主黨派在直選議席上的優勢,在港府公布委任議員名單後頓失。港府在2003年12月27日公布102席委任議員名單,因此,親大陸政黨的總議席數為116席,民主黨派維持130席(民主黨派主張廢除委任制,故未接受委任),獨立人士283席,惟據民主黨主席楊森表示,「雖然表面上絕大部分的委任議員都是獨立人士,但他們的背景及政治取態卻凸顯了他們保皇黨的身分」(星島日報,2003.12.28)。傳媒分析,由於民主派在區議會的優勢頓失,預料多數區議會主席仍將由支持港府人士取得(明報、太陽報,2003.12.28)。

◆香港元旦10萬人參加遊行

繼2003年「七、一」五十萬人大遊行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 2004年1月1日又有10萬名香港居民再度上街遊行。遊行群眾要求「還政於民、改善民生、落實問責、反對委任、爭取普選」等訴求。港府於遊行後3小時即發表聲明,表示會小心聆聽民眾的訴求。

據明報民意調查顯示,仍有86﹪的港人不滿港府施政,並有97.9﹪的受訪者贊成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據時事評論員分析,不少親大陸人士對於董建華主政6年來管治能力低及經濟衰退感到不滿,親大陸政黨更憂慮將累及2004年的立法會選情。香港太陽報的分析也指出,接連的大型遊行,將促使中共檢討對港政策,是否將目前重點支援香港經濟的政策主軸,轉到對政治事務上的加強介入。

◆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發表連任後第2份施政報告

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於2004年1月7日在香港立法會提出連任後第2份施政報告:「把握發展機遇、推動民本施政」,以繼續推動經濟轉型為主軸,提出建立知識型經濟體系、貼近民眾、妥善策劃政治未來等施政重點,並對近來引發爭議的政制檢討問題(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時程、廢除委任區議會議員),表示將成立專責小組,諮詢「中央」意見後,再做安排。

在公布的施政報告中,並未正面回應港人對政制改革的訴求,反而透露港府已接受北京的指示,將先與大陸相關部門商討後,再就相關安排諮詢港人。香港民主派批評港府漠視民意,放棄「高度自治」的角色,揚言將陸續舉辦活動表達對民主的訴求,惟北京與港府一再強調香港要以「穩定」為要,且大陸官方亦明示對政制檢討握有主導權,是否表示大陸當局將加強對港干預,殊值關注。

◆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發表第5份施政報告

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於2003年11月19日在立法會發表2004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這是他任內的第5份施政報告,其內容除總結2003年的施政外,亦說明2004年的施政重點,包括:(一)深化行政改革,建設公平社會;(二)促進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三)把握CEPA機遇,加強區域合作;(四)致力教改準備,推動人文發展。

澳門各界多認為該施政報告之內容平實穩健,但亦有立法會議員認為該報告未提及政制發展問題,以及如何預防博彩業的負面影響,是該報告的兩大缺陷。民調結果亦顯示澳門居民對該報告之整體滿意程度達76.1%,對何厚鏵個人工作表現的滿意程度亦達83%(華僑報,2003.11.20)。

◆何厚鏵認為2004年仍不是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適當時間

有關澳門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時間安排,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表示,會由第2任行政長官決定,而2004年仍不是進行立法的適當時間,也無從判斷澳門是否會先於香港立法(澳門日報、星報、華僑報,2003.11.20)。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何厚鏵有關處理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決定相當明智,有利於維持澳門的政治穩定及排除外來因素的影響,使澳門更能集中力量於經濟上(華僑報,2003.12.26)。

二、經濟面

◆香港經濟持續好轉

港府於2003年11月下旬公布第3季的經濟成長率為4%,扭轉了第2季0.5%的跌幅,同時,港府並將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再次調升,由原先的2%增至3%。港府指出,近期內明顯反彈的行業包括旅遊業、離岸貿易及服務輸出,而香港本地的消費支出亦首次回升 (信報,2003.11.29)。

由於對2003年下半年經濟表現之預期持續樂觀,香港主要銀行均將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調高。匯豐、渣打、東亞及星展銀行大致均預估2003年經濟成長率約在2.8至3%之間,2004年則可達到4%以上(信報,2003.11.29)。

失業率亦持續下降,據港府統計處2003年11月發表的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失業率由2003年8月至10月的8%,進一步下降至9月至11月的7.5%。未來失業率是否會進一步改善,將在於經濟活動能否持續增長,進而為勞動人口創造更多職位 (港府統計處新聞稿,2003.11.17)。

另外,香港2003年第3 季通貨緊縮為3.6%,港府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指出,通縮已由數月前的4%,降至約3%,顯示正逐步改善中(信報,2003.11.29)。

香港失業率趨勢

◆香港銀行可試辦個人人民幣存款業務

港府於2003年11月間宣布,經大陸批准,大陸「人民銀行」同意為香港試行辦理個人人民幣業務提供清算安排。業務範圍目前只限於方便個人消費,不涉及投資等資本項目的交易。試辦的人民幣業務範圍包括以下4項:存款、兌換、匯款(以上3項均有金額限制),以及人民幣卡等業務(港府新聞公報,2003.11.18)。參加此項業務者須為香港持牌銀行,且屬自願性質。

香港媒體一般認為,此措施有助於大陸及香港當局有效管控在港之大量人民幣動向、港人多出一種外幣存款選擇、促進大陸人士在香港刷卡消費、為香港銀行開拓新業務等(香港經濟日報、文匯報、信報、大公報、明報,2003.11.29)。

◆澳門失業率下降至5.9%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之就業調查結果顯示,澳門2003年9月至11月之失業率為5.9%,與同年8月至10月及2002年同期比較,分別下降0.1 及0.4個百分點。

澳門失業率趨勢

◆澳門2003年之經濟增長率可望接近9.5%

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表示,估計2003年全年經濟增長率可望接近2002年9.5%的水準,其中最明顯的動力是來自於博彩稅(澳門日報,2003.11.1)。截至2003年至11月初為止,澳門博彩稅收已超過90億澳門幣,較2002年全年之76億4千萬為多(市民日報,2003.11.14)。

三、社會面

◆18.5﹪之港人生活在貧窮線下

香港自1997年歷經金融風暴衝擊以來,經濟嚴重衰退,通縮已近5年(連續59個月),失業問題惡化,貧富差距擴大,令不少社會服務團體感到憂心。根據社會福利署2003年10月份的統計資料,1997年申領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簡稱「綜援」)計有19萬5千多件,但2003年9月已上升至288,648件,其中因失業而申領綜援的個案為51,372件(2000年為3萬2千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最近一項調查也發現,香港共有121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之下,佔全部人口的18.5﹪,其中長者貧窮率更達37.9﹪。由於貧窮問題可能衍生成為社會事件及政策問題主軸,社會服務團體希望港府能夠認真面對和解決貧窮問題(廣角鏡,2003.12,p65)。

◆澳門2003年首3季之整體犯罪率上升

澳門保安司司長張國華表示,2003年首3季之整體犯罪達7,482件,比2002年同期上升10%,而罪案上升的主要原因在於較輕微罪行的增加(市民日報,2003.10.30)。大陸公安機關與澳門警方將加強合作,包括為配合開放「自由行」而加強出入境管理及治安監控、加強在反恐領域之合作和交流,以及聯手打擊各類跨境犯罪等(澳門日報,2003.12.4)。

四、國際面

◆美國國會讚揚「七、一」大遊行

美國國會「中國委員會」(於2000年成立,成員包括參、眾兩院議員和國務院高級官員,每年就大陸人權問題提交報告)公布的一份大陸人權狀況報告中,部分提及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問題。報告支持港人和平爭取自由權利,但同時讚揚港府在「七、一」大遊行後撤回國家安全條例草案再重新諮詢(蘋果日報,2003.10.3)。

◆美國駐港總領事關注香港政制發展

美國駐港總領事祈俊文於2003年12月11日在美國商會午餐會發表題為「投資於香港的未來」的演說,期望香港儘早實施普選。祈俊文表示,目前部分香港政黨呼籲在2007年普選的議論是自然的,畢竟「一國兩制」只是一個概略圖,而不是一個詳盡的地圖。他也指出,歷史證明,回應民眾的最好途徑就是全面普選。對於美國駐港總領事有關香港政制發展的分析,中共「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強調,有關問題是大陸內政,並堅決反對任何外國對此干預。

◆「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在澳門舉行

「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於2003年10月12日至14日在澳門舉行,計有中國大陸、安哥拉、巴西、佛得角、幾內亞比紹、莫桑比克、葡萄牙、東帝汶等部長級官員及政府代表團等近千人出席。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指出,該論壇的主題是構建大陸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的橋樑,以推動大陸與葡語國家的共同合作及發展。

◆「第5屆葡萄牙語國家和地區最高法院院長會議」在澳門舉行

澳門終審法院於2003年10月27日至29日舉行「第5屆葡萄牙語國家和地區最高法院院長會議」,這是有史以來在澳門舉行之最高層級的國際司法會議(華僑報,2003.10.24)。該會議主要是探討法院的行政和財政自治對司法獨立的保障等議題,並通過未來4年在葡萄牙最高司法法院設立常設秘書處(澳門日報,200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