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移交四周年情势研析
附录
■政治运作尚称平稳,国际社会仍持续关注香港情势。
■经济表现良好,惟失业率仍持续上升。
■特区政府管治能力评分虽有起伏,但民意已渐趋平和。
■特区政府处理法轮功的方式损害香港的自治权限。
■台港关系在低迷中力求突破。
■至今有一三○件报载争议事件考验大陆对香港「五十年不变」的承诺。
一、整体评析
香港移交四周年以来,政治运作尚称平稳。惟随着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的提前退休,行政长官董建华的治港班底亦逐步成形。虽然港人对特区政府管治能力的评分有所起伏,但因经济情况获得改善,故民意已逐渐转趋平和。值得关注的是,失业率仍持续上升,民主发展与自治权限也遭受考验,司法独立与新闻自由的前景亦令人忧虑。整体而言,香港移交四年来已发生一三○件涉及自由、人权、法治之争议事件,国际社会对其中若干重大问题亦深表关切。在香港与大陆间之互动日趋频密的同时,台港关系亦在低迷中力求突破。
以下兹就过去一年来的总体情势,评析如下:
(一)政治运作尚称平稳,董建华治港班底正逐步成形:
过去一年来的香港整体政治环境尚称平稳,但令社会不安之争议事件仍多,诸如:锺庭耀事件、「倒董」及「挺董」阵营的对峙、程介南事件、争取居港权人士纵火案、特区政府引用公安条例拘捕学运领袖事件、特区政府跟随大陆当局抨击法轮功在港活动等。争议事件的发生虽不至於危及特区政府的管治地位,惟易引发社会不安,而行政长官长期以来难以提升民望,亦无助於化解及消弭社会争议问题。
随着有「香港的良心」之称的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提早退休,特区政府高层的人事更得以按照行政长官的意愿进行调整。董建华於今年二月十五日宣布由曾荫权、梁锦松分别担任政务司司长及财政司司长。此一新人事改组代表董建华已建立自身的领导班子,一般认为可能是为其竞选连任的精心部署。惟此种亲「中」人事安排是否将影响香港高度自治之实践,尚待观察。
(二)特区政府管治能力评分虽有起伏,但民意已渐趋平和:
根据香港多家民调机构过去一年所做的民意调查显示,港人对特区政府管治能力的评分虽有起伏,但随着经济增长、就业及通缩等持续获得改善後,港人对特区政府的不满也稍微获得舒缓。中文大学一项有关港人对行政长官民望评分的调查显示,董建华的得分虽一直在低点徘徊,惟自去年八月的四十九点七分的最低点,已有逐渐改善的趋势,今年五月其民望得分已上升至五十三点六分。其他特区主要官员及各政党党魁的评分亦有所上升。上述评分趋势也在其他机构的调查中获致类似的结果,显示由於经济环境转好,就业情况亦略有改善,促使社会上不满的气氛有所缓和。但从宏观及中长期的角度观之,香港仍未脱离经济前景不明朗的压力,港人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仍嫌不足。
(三)民主制度的发展仍困难重重:
在去年九月举行的第二届立法会选举中,民主党及民建联两大政党的总得票率出现此消彼长现象。民建联的得票率并未因程介南事件而下挫,反而较上一届增加百分之四点四六,民主党则大幅下滑百分之七点九。民主党的民望亦有下滑的现象。
香港在移交大陆後,其内外在环境因素的改变导致社会情势出现种种变化。一般认为,民主派人士未能提出具体对策纾解民困,而各派之间又各自为政而分散力量,面对组织动员实力坚强,且拥有资源进行地区工作的亲大陆阵营,自然难以争取港人的支持。在香港日渐「大陆化」的情况下,外界咸认如果民主派不能获得民意的认同,则香港的民主建制将仍是一条漫漫长路。
(四)特区政府处理法轮功的方式损害香港的自治权限:
法轮功在港活动问题是过去一年来对特区政府「高度自治」的一大考验,而特区政府亦陷入两难的局面。特区政府若对法轮功置之不理,势将损害「中」港互信关系;反之,若在法轮功未违法的情况下,对法轮功采取行动,必将招致舆论及国际社会的抨击。
针对法轮功问题,大陆驻港机构发表声明,强调不允许将香港作为反华基地。亲大陆人士也要求特区政府加快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有关颠覆、分裂国家罪行之立法。特区政府高层也与大陆当局采同样论调,批评法轮功多少有邪教的成分,是邪教及政治问题的结合。由此可知,大陆驻港机构在这个问题上,已明显干预特区政府的权限,将对香港的高度自治有所损害。
(五)香港司法独立前景仍令人担忧:
过去一年来,香港在司法方面所发生的争议问题包括:大陆公安部门越境执法问题、特区政府就居港权问题提请大陆「人大」释法事件、律政司决定不检控法官阮云道之子阮家辉藏毒等事件。由於法治是维系社会公平与秩序的基石,因此上述涉及损害司法独立的争议事件,不免令港人及国际社会担心香港的司法前景。
「经济学人」在今年二月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将香港营商环境评级由全球第三位降至第十二位,并指香港的政治环境、营商公平度及法治因素变差是主要原因。此外,香港政策研究所在今年一月公布的「香港政治信心指标」之调查结果也显示,全部十项指标中有六项下滑,包括:司法制度信心、新闻自由、民主发展、政治前景、「一国两制」的信心及公务员整体表现等。其中以司法制度及新闻自由的下降幅度较大。由上述研究结果可知,香港的法治前景似已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而此一变化是否会损及香港的整体竞争力,仍有待观察。
(六)媒体自我审查不利於新闻自由的发展:
香港媒体的立场在香港移交以来,基本上并没有明显的转变,大体上也享有新闻自由。惟令人担忧的是媒体自我审查的情形四年来仍然存在。从有关的事件中更发现,媒体对报导大陆领导人的言论、大陆当局处理大陆与香港之间问题的手法,以及涉及台湾的政治新闻时,较容易出现「自我约制」的情况。
过去一年来,涉及新闻自由的争议性事件包括:资深政治评论员林和立因评论文章不为南华早报高层接受而离职、江泽民怒斥媒体记者事件,以及「无线」与「亚视」之电视新闻部称我总统为「台湾领导人」等。这些事件不仅可能导致更多媒体自我审查的现象,也不利於新闻自由的维持与发展。
(七)经济表现良好,惟失业率仍持续上升:
依据香港政府统计处之资料,去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之成长率为百分之十点五,远较前一年的百分之三点一为高。全年失业率则为百分之五,虽较前一年的百分之六点三为低,惟今年上半年似有攀升趋势。物价跌幅为百分之三点七,亦较前一年的百分之四有所改善。上述数据显示,香港去年之经济表现相当良好。
特区政府财政司於今年三月公布「二○○一至二○○二财政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案」,预测今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之成长率为百分之四,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增减率为○(意即无通缩或通膨)。针对近期失业率持续上升,香港部分传媒指出,特区政府所公布之财政预算案中并无解决良策,而部分新政策如规划输入大陆专才,更将使失业率上升。香港学界亦认为,今年油价不稳定、美国及日本经济表现不佳等因素,将令香港经济成长趋缓。
另一方面,特区政府预测二○○一年至二○○四年之政府财政均将产生赤字。部分媒体认为,开徵环保税与海陆离境税,以及增加博彩税等,可能为特区政府未来考虑之重点,而赤字问题也将成为财政司司长梁锦松的最大挑战。
(八)「中」港互动益形频密,香港受大陆影响日深:
香港与大陆间的交流关系向极频密。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的资料,去年港人在大陆的消费近三百亿港元,而赴大陆的人数亦达三千多万人次,人均消费约八百七十港元;另一方面,大陆人士赴港约三百七十八万人次,消费达一百八十三亿港元,人均消费约四干八百港元。随着香港移交大陆之时间日久,香港与大陆间之互动与融合就格外受到关注。
在过去一年来,香港与大陆间之重要发展包括:大陆致力招揽港商投资开发西部、大陆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特区政府积极推动与珠江三角洲一带之「经济一体化」发展等。未来两地间的通报机制、罪犯引渡、通关口岸的开放等方面之具体安排将逐步确立,而香港受大陆因素的影响亦恐将进一步加深。
(九)香港对外关系持续发展,国际社会仍持续关注香港情势:
从联合国、美国、英国、欧盟等所发表的相关报告可知,国际社会一年来对香港社会的自由及人权状况,还算给予肯定的评价,惟对香港的营商环境、司法独立及新闻自由等方面则有所批评。此外,香港的对外关系在事务性层面方面,亦有持续的进展,不仅国际社会对特区护照的接受度有所提升,特区护照持有人在国际间获免签证待遇的情况亦有所增加。
(十)台港关系在低迷中力求突破:
过去一年来,由於候任香港事务局张局长良任因签证问题一直未能就任,台港关系明显陷於低迷。去年底,特区政府终以务实态度同意张局长赴港履新,而张局长亦於今年一月三十日走马上任。特区政府也先後同意台北市马市长英九、财政部颜部长庆章、经济建设委员会陈主任委员博志等人应邀赴港,促使低迷的台港关系展现曙光。
政府於今年六月一日发表「宏观与务实──现阶段港澳政策」说明书,阐明新政府将以「善意和解、积极合作、永久和平」的精神作为处理香港事务的准则,并在充分尊重香港的高度自治情况下,维持台港澳关系之良性发展,增进彼此之交流合作,以共创繁荣与和平。未来政府也将以善意、务实、服务为出发点,强化驻港机构功能,广泛开展与香港各界的接触与交流,并积极改善港人来台的相关措施。
惟因台港官方关系受限於大陆当局,加上特区政府的保守立场,未来台港关系要寻求突破,仍须双方在务实及相互尊重的立场下,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开展。
(十一)移交四周年共有一三○件争议事件:
根据媒体报导,香港移交四年来,在自由、人权、法治等方面,已有一三○项争议事件。过去一年中所发生的争议事件,在在考验大陆「五十年不变」之承诺。兹将最近一年内,主要之争议归纳如下:
1、大陆高层表态支持董建华竞选连任:大陆「副总理」钱其琛、「总理」朱熔基、「国家主席」江泽民相继表态支持董建华竞选连任,钱其琛并要求香港公务员「更好地」支持行政长官的工作,引起损害特区「高度自治」之争议。
2、「中联办」干预香港特区自治事务:「中联办」要求天主教香港教区低调处理「宣圣」事宜,引起干预香港宗教自由之争议;「中联办」发言人亦指摘法轮功将香港做为反华基地,遭舆论批评干预特区事务。
3、特区政府自我设限:特区政府拒绝发给我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吴荣义、前大陆委员会主委张京育之赴港签证,媒体认为系基於政治考量;特区政府亦低调处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访港事宜,舆论质疑是特区政府唯恐开罪大陆「中央」所致。
4、新闻自由受关注:南华早报前中国版编辑林和立遭撤换,引起当地及国际媒体关注;江泽民要求媒体注重社会责任的谈话,舆论认为将对新闻自由有不利的影响;无线、亚洲电视台称呼我总统为「台湾领导人」,亦遭批评是自我审查。。
5、特区政府处理法轮功在港活动态度趋严:「海内外法轮功修炼心得交流大会」遭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口头警告、若干海外法轮功学员於财富论坛活动期间被拒入境香港,以及特区政府可能制定反邪教法等,均被认为已损害「一国两制」之形象。
二、建构宏观与务实的对港政策
(一)台港关系现况
自民国七十六年十一月政府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及民国七十九年开放赴大陆间接投资以来,香港作为两岸中介地位的角色日益突显。在政府的重视及民间自发性的推动下,香港有许多政治、经贸、学术界人士来台交流,亲身体验了我经济建设及民主政治成就,民间频繁的往来,为台港关系重要一环,而此种情形并不因「九七」香港地位转变而有所改变。
■经贸方面:民国八十九年台港贸易超过三百三十亿美元,香港是我第二大出口地、第三大贸易夥伴,我国亦是香港第四大贸易夥伴。
■人员往来方面:民国八十九年港澳居民来台者达二十九万五千余人次,我方赴港澳者超过二百八十万人次,分别占二地外来旅客的第二及第三位。台港航线成长迅速,经常一位难求,往来旅客多以商务、观光旅游或转道出入大陆,为当地经济之发展注入活力,而在将来台湾地区开放大陆地区人民前来观光之後,尤其能显出香港作为两岸中介地位的重要性。
■文教方面:政府订定办法,积极推动台港学者之交流互访,鼓励并协助民间学术、艺文团体办理各项交流活动。而在台湾接受高等教育之港人学成之後,对当地的成长与发展,也提供相当之贡献。
■政府往来方面:虽「九七」後,香港特区政府受大陆「副总理」钱其琛所宣布之处理「九七」後香港涉台问题之基本原则与政策(钱七条)所拘束,某些方面尚不如两岸间之情形,造成彼此互动不足。我们了解特区政府现阶段之立场,但也希望未来有所改善,以利更有效的解决彼此往来之相关问题。
(二)未来工作方向
新政府将以陈总统就职演说中就两岸关系所宣示的「善意和解、积极合作、永久和平」的精神,作为处理香港事务的原则,在充分尊重香港地区的高度自治性下,以1、维持台港关系之良性发展;2、增进彼此之交流与合作;3、共创繁荣与和平为目标,从善意、务实及服务为出发点,努力推动以下工作::
■强化驻港机构功能:
为扩大对国人、香港居民、当地外国人士,乃至大陆经香港赴台人士之服务,并解决彼此往来所衍生之相关问题,我驻港机构将以公开化、功能化、合法化的方式推动相关工作,扩大及强化各项服务,提升服务效率与品质,以便利彼此人民的往来交流。
■广泛开展与港澳各界接触,扩大相互了解:
政府将在以往已建立之基础上,继续扩大与香港各界接触,推动各相关团体之相互交流、合作,建立多元化之联系。尤其将致力拓展与香港经贸、文教、学术等多面向的深度交流,促进相互提升与发展。
■改善来台港澳人士相关措施:
新政府以善意、关怀及务实之立场协助解决港人来台及在台所遭遇之问题,并加强联系,提供谘询,检讨改进相关措施,以维护港人之权益。
三、结语
香港移交四年来,在政治、经济、社会、「中」港及国际互动等层面,尽管发生若干造成不安之争议事件,惟大体而言,仍保持平稳的运作。我驻港机构之职能虽尚能顺利发挥,惟政府在香港的工作碍於客观环境的限制,并未能取得相关重大突破。未来政府仍将致力推动台港间之交流、了解与合作,也期望大陆及特区政府能以宏观、长远的视野,诚意以对、善意以待,以务实的态度处理台港关系,进而建立正常化的联系协调机制,加强政府间之沟通往来,为台港关系,奠定更好的基础。
append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