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香港移交五周年情势研析

  • 发布日期:91-06-01

香港移交五周年情势研析报告

■政治运作尚称平顺,国际社会仍持续关注香港情势。

■经济未见明显复苏,失业率持续上升。

■陆港两地融合深化,香港主体性的维护更显重要。

■台港交流逐步改善,惟尚欠正式沟通机制。

■至今有一四三件报载争议事件考验大陆对香港「五十年不变」的承诺。

一、 整体评析

香港移交五周年以来,政治运作尚称平稳。惟经济环境自九七年十月金融风暴後始终低迷,失业率屡创新高,通缩持续三年多,去年经济更出现负成长,港人对经济前景信心每况愈下。香港民主发展与自治权限亦遭考验,司法独立及新闻自由前景仍存隐忧。整体而言,香港移交五周年已发生一四三件涉及自由、人权、法治的争议事件,国际社会对若干重大问题亦深表关切。香港与大陆互动日趋频繁,两地融合更形深化,如何维护香港的主体性,亦随移交时日增长而逐渐浮现。台港交流逐步改善,惟若能建立正式沟通机制,当更能有效及完善服务两地居民。以下就过去一年来的总体情势,评析如下:

(一)政治运作尚称平顺,问责制成效尚待观察

过去一年来的香港整体政治环境尚称平稳,但引发争议的事件仍多,如舆论争议特首选举受制於中共、港府以刑事罪名起诉法轮功成员、警务处及廉政公署之间爆发严重冲突、公务员团体因减薪拟兴讼控告港府等。这些争议事件不仅影响特区政府管治威信,更使行政长官长期以来难以提昇民望,亦使争议问题不易化解。

随著董建华先生连任第二任行政长官,港府积极推动在七月一日实施「主要官员问责制」。该制度亦代表董建华治港班底建立完成,未来港府的施政成效责任亦将由问责高官完全承受。虽然香港舆论批评该政策制定过程不够公开不够周延、立法会审议权未受尊重、民众意见未能充分表达,国际间也质疑问责制对香港民主进程的助益,惟已确定将如期实施,由於新制度将改变百年来香港的官僚体制运作模式,对香港未来发展影响颇钜,其实际运作的後续发展,殊值关注。

(二)香港民主改革势力前景不明

香港民主改革力量的发展情势,是关注香港移交後的自由、人权与法治是否得以维持的观察指标之一。然而继本届立法会选举中民主派得票率下降後,过去一年里,这股改革力量遭遇诸多不利因素影响:1.根据多项民调结果显示,港人对於民主派的支持度下降,民主党的支持度落後於立场偏向政府的政党之後,仅高於同属民主派的「前线」和「四五行动」;2.民主党前副主席自行筹组论政团体,成员以民主党党员居多;3.部分批评民主党背离「街头路线」的成员集体退党,转而加入「前线」;另根据舆论分析,为争取明年区议会选举议席,民主党内可能会掀起另一波退党行动,上述种种现象,使得民主党以致民主派的支持度均受到冲击。

香港在移交後,因内外在环境因素的改变导致社会情势出现变化,一般认为,民主派人士未能提出具体对策纾解民困,各派之间又各自为政分散力量,面对组织动员实力坚强,且拥有资源进行地区工作的其他政党,在争取港人支持上更加艰困,此次民主派阵营内势力的变化,将导致更加分裂或另次重组甚至整合,有待观察,惟民主派若不能重获民意支持,则香港的民主建制发展将更加困难。

(三)香港司法独立前景仍有隐忧

过往五年里,司法是否独立的争议不时发生,如「港人在大陆子女居港权」案件中,大陆「人大」解释基本法推翻香港终审法院判决,削弱香港司法独立的威信,令人质疑香港法院在面对涉及陆港关系的司法案件时,为避免与大陆政权及司法权威的正面冲突,而放弃普通法中赋予法院对「自治」与「人权」扞卫的权力,也使得类似案件发生时,是否提「人大」释法的疑虑随而产生,此种不信任感对香港司法威信的影响颇为深远。而行政体系执行法律时是否受到大陆因素的影响,更令香港司法独立性遭受威胁,如香港警方年初对在香港「中联办」外练功抗议的法轮功成员,以阻碍交通罪名提出起诉,舆论质疑这是法轮功被大陆当局定性为「邪教」後,港府将遵循大陆基调处理异议团体的先兆。

公开公正的依法而治,向来是外界分析香港所以稳定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上述涉及损害司法独立的争议事件,不免令港人及国际社会担心香港的司法前景。

(四)媒体「自我审查」降低传媒公信力

香港媒体自香港移交以来,大体上仍享有新闻自由。惟媒体「自我审查」的现象不时浮现,尤其在涉及报导大陆领导人的言论、大陆认为破坏稳定的因子,如政治异议人士、法轮功活动,以及涉及台湾、新疆、西藏的政治新闻时,容易浮现「自我审查」的情况。

在过去一年中,涉及新闻自由的争议事件包括:南华早报继解雇前总编辑、特写编辑及中国版编辑,连串人事异动,引起舆论关注该报向来独立评论风格是否转向後,又以该报驻北京办公室主任拒绝遵循该报中国版编辑指示「紧贴官方言论」而遭解雇、香港电台时事评论节目「头条新闻」继前年因播出有关选举评论而停播半年,去年又因讽刺董建华特首的施政报告,遭港府发出「劝谕」、亚洲电视台人事异动,与大陆高层关系良好人士及具有共产党员背景人士,入主电视台管理高层,引起该台是否坚守维护新闻自由立场的疑虑。事实上,从香港大学就传媒公信力及香港新闻自由满意度进行的民调结果显示,九七後传媒公信力曾一度取得六点五的评价,及後,港人对传媒公信力的评分持续下跌,而港人对新闻自由的满意度,由九七初期的七成八下滑至六成八。这些现象不仅将导致更多媒体自我审查的现象,以及影响公众对香港传媒的信服,亦不利於香港新闻自由的维持与发展。

(五)港府收紧控制不利人权自由发展

港府年来对於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子,采取强制行动,引起人权自由权限的争议:如破门入室逮捕无逃亡疑虑的逾期居港大陆人士、以手铐拘禁采访警民冲突的香港记者、拒绝大陆异议人士吴弘达入境香港、对「六四」相关活动的申请采取严格批审、引用「公安条例」拘捕社运活动人士,并指控其触犯「协助组织未经批准集结」罪等。

香港本地时事评论员分析港府想藉此建立强势领导的形象,而港警亦想试探港人对於以强硬手法对付示威者的支持度,避免大陆领导人赴港参加纪念移交活动时出现示威过激的场面。惟在多份本年度国际对香港情势的观察报告或人权报告中,即对香港警方执法过程中的滥权现象表示关注,香港立法会议员与传媒亦表示港府收缩对集会游行的控制,将不利香港人权自由发展,他们呼吁港府慎思。而港府政务司司长则回应表示,香港社会所享有的言论及集会自由,是重要的价值亦是自由经济的支柱,港府无意紧收这方面的限制。因而前述争议事件是个案或是加强控制的前兆,仍有待观察。  

(六)经济未见明显复苏,失业率持续上升

东南亚金融风暴後,香港之经济即呈现低迷情形,港人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亦逐渐动摇。整体而言,近一年来香港经济成长不如以往、失业率持续升高、物价仍呈现下跌之趋势。

依据港府公布之统计资料,去年香港经济成长率为百分之零点一、失业率为百分之五点一,较诸於二000年百分之十点五之经济成长率,及百分之四点九之失业率,去年经济明显下滑。港府在其「二00二至0三财政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案」中亦指出,世界主要经济体系,包括美国、欧盟及日本均出现放缓情形,以及香港经济结构转型等为影响香港经济表现的两大因素。

虽然香港各界大致认为,香港之产业持续向高附加价值活动的方向发展、欧美经济即将转好,及大陆经济高速成长等因素,均可能带动经济於今年复苏;但是,目前失业率屡创新高,通货紧缩现象亦未改善。依据港府统计,今年五月之失业率为百分之七点一,达到八十年代以来的新高。另外,通缩亦已持续四十二个月,今年四月份的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跌幅为百分之三点一,为近半年以来最大跌幅。

(七)陆港互动愈趋频繁,两地融合更形深化

香港移交以来,香港与大陆两地的人员往来、经贸合作、基层建设的连接、社会的发展趋向日趋融合。陆港官员互访频密,根据港府公布资料显示,香港官方到大陆访问团次数在一九九七年全年为一一五二次,而在二00一年一至九月即有一0六五次,同样的,大陆官方到香港的访问团次数亦由一九九七年的八三六次增至在二00一年一至九月即有九五二次。大陆加入世贸组织後,陆港两地更积极研究推动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安排」,将香港纳入大陆经济建设计划中。另一方面,为改善香港经济,陆港陆续放宽两地居民往来措施,如取消「香港游」名额限制、发出短期多次往返通行证、实施「一地两检」作业等,而根据港府所发布的三十年人口政策研究报告亦指出,若现行每天允许一五0名大陆人士移民香港的政策不变,卅年後,每十名到港的移民中,便会有逾八人是从大陆来的新移民,显示香港对大陆的融合日趋深化。

然而诚如美国驻港总领事所指出,香港已面临在加深依赖大陆经济时,如何维持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主体性的根本性两难。在面对陆港关系日益密切,但又担忧大陆政经社体质不良有崩溃之虞导致阻碍香港发展,香港本地已有建立「『中』港防火墙」的呼吁;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陆驻香港部队「司令员」熊自仁提出警告,香港的政治团体林立、政治观点各异,「时刻伺机对驻港部队人员进行腐蚀」,显示随著香港移交大陆之时间日久,如何平衡陆港间的互动融合与主体性维护的课题将更加突显。

(八)国际社会仍关注香港情势,香港对外关系持续改善

国际对香港实施「一国两制」情况持续表示关注,美国在「美国-香港政策法案」所规定提出定期报告的时间到期後,仍定期提出报告。而从美国、英国及国际组织所发表的相关报告中显示,国际社会除对香港的民主进程仍持观望态度,对於香港的营商环境、新闻自由、司法独立、警员滥权、是否再提「人大」释法及处理法轮功的问题等表示关注。

此外,香港的对外关系在事务性层面而言,亦有持续的进展,国际社会对特区政府护照的接受度有所提昇,至本年五月,已有一二一个国家或地区给予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入境待遇。

(九)台港交流逐步改善,惟尚欠正式沟通机制

过去五年,台港关系大体而言,仍有突破。就交流方面,去年台湾至港旅客超过二百一十三万人次,较前年增加百分三点二八,香港赴台旅客为三十二万余人次,较前年增加百分二二点一六。台港经贸方面,五年来双方贸易总额每年均维持在二百六十亿美元以上,香港为我第二大出口地,仅次於美国。

为了进一步强化台港关系,政府於去年发表「宏观与务实─现阶段港澳政策」说明书,阐明将以「善意和解、积极合作、永久和平」的精神,致力提昇台港关系,并积极改善港人来台的相关措施。在此准则下,经过双方努力,我方去年七月获港府同意在港成立机场办事处,并於今年五月正式启用,方便大陆经港旅客更便捷换领来台旅行证。而继去年八月我开放对曾许可来台再申请入境之香港居民申请十四日临时入境停留措施(一般称为落地签),今年六月更放宽对象,在香港、澳门出生的港澳居民,第一次到台湾旅游,均可以落地签证办理,港府入境处亦於三月间对我旅客推出电子签证措施,台港间的互动亦更为活络。

亦是秉持善意、务实及服务精神,在华航公司飞香港六一一班机於五月二十五日下午三时半许发生意外时,因事件中遇难者有来自港澳及大陆地区,为求取事件处理时效,陆委会与海基会建立分工机制,以有效整合人力,为港澳大陆家属提供相关服务,其中陆委会负责与港澳地区家属之联系服务工作,除提供港籍旅客家属必要之谘询联系服务外,亦配合华航志工协办渠等入出境事。港澳及大陆家属对陆委会与海基会所提供之服务大致满意。港澳媒体对此次空难事件亦多予大幅报导,并平实反应陆委会与海基会积极投入协调与服务之作法。惟检视该事件处理经过,若港府体制内有专责与我联系之对口机制,甚或在台设有办事机构,则类此香港居民在台发生急难事件时,台港两地政府经由联系沟通,掌握确实讯息,所能提供给当事者及家属的服务及协助当能更为快捷及完善。

附录:

(一)香港政经情势统计图表

(二)台港经贸统计图表

(三)过去一年之重要台港交流活动

(四)香港移交後之争议事件

(五)香港移交五周年大事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