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港澳」季报090期(89.10~89.12)

壹、特别报导

一、

中华民国第十任总统就职演说全文

 

各位友邦元首、各位贵宾、各位亲爱的海内外同胞:

这是一个光荣的时刻,也是一个庄严而充满希望的时刻。

感谢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以及全世界热爱民主、关心台湾的朋友,与我们一起分享此刻的荣耀。

我们今天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庆祝一个就职典礼,而是为了见证得来不易的民主价值,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在二十一世纪来临的前夕,台湾人民用民主的选票完成了历史性的政党轮替。这不仅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更是全球华人社会划时代的里程碑。台湾不只为亚洲的民主经验树立了新典范,也为全世界第三波的民主潮流增添了一个感人的例证。

中华民国第十任总统选举的过程让全世界清楚的看到,自由民主的果实如此得来不易。两千三百万人民以无比坚定的意志,用爱弭平敌意、以希望克服威胁、用信心战胜了恐惧。

我们用神圣的选票向全世界证明,自由民主是颠扑不灭的普世价值,追求和平更是人类理性的最高目标。

公元二000年台湾总统大选的结果,不是个人的胜利或政党的胜利,而是人民的胜利、民主的胜利。因为,我们在举世注目的焦点中,一起超越了恐惧、威胁和压迫,勇敢的站起来!

台湾站起来,展现着理性的坚持和民主的信仰。

台湾站起来,代表着人民的自信和国家的尊严。

台湾站起来,象徵着希望的追求和梦想的实现。

亲爱的同胞,让我们永远记得这一刻,永远记得珍惜和感恩,因为民主的成果并非凭空而来,而是走过艰难险阻、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实现。如果没有民主前辈们前仆後继的无畏牺牲、没有千万人民对於自由民主的坚定信仰,我们今天就不可能站在自己亲爱的土地上,庆祝这一个属於全民的光荣盛典。

今天,我们彷佛站在一座崭新的历史门前。台湾人民透过民主锤链的过程,为我们共同的命运打造了一把全新的钥匙。新世纪的希望之门即将开启。我们如此谦卑,但绝不退缩。我们充满自信,但没有丝毫自满。

从三月十八日选举结果揭晓的那一刻开始,阿扁以最严肃而谦卑的心情接受全民的付托,誓言必将竭尽个人的心力、智慧和勇气,来承担国家未来的重责大任。

个人深切的了解,政党轮替、政权和平转移的意义绝对不只是「换人换党」的人事更替,更不是「改朝换代」的权力转移,而是透过民主的程序,把国家和政府的权力交还给人民。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不是任何个人或政党所能占有;政府是为人民而存在的,从国家元首到基层公务员都是全民的公仆。

政党轮替并不代表对於过去的全盘否定。历来的执政者为国家人民的付出,我们都应该给予公正的评价。李登辉先生过去十二年主政期间所推动的民主改革与卓越政绩,也应该获得国人最高的推崇与衷心的感念。

在选举的过程中,台湾社会高度动员、积极参与,尽管有不同的主张和立场,但是每一个人为了政治理念和国家前途挺身而出的初衷是一样的。我们相信,选举的结束是和解的开始,激情落幕之後应该是理性的抬头。在国家利益与人民福祉的最高原则之下,未来不论是执政者或在野者,都应该能不负人民的付托、善尽本身的职责,实现政党政治公平竞争、民主政治监督制衡的理想。

一个公平竞争、包容信任的民主社会,是国家进步的最大动能。在国家利益高於政党利益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凝聚全民的意志与朝野的共识,着手推动国家的进步改革。

「全民政府、清流共治」是阿扁在选举期间对人民的承诺,也是台湾社会未来要跨越断层、向上提升的重要关键。

「全民政府」的精神在於「政府是为人民而存在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股东,政府的施政必须以多数的民意为依归。人民的利益绝对高於政党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

阿扁永远以身为民主进步党的党员为荣,但是从宣誓就职的这一刻开始,个人将以全部的心力做好「全民总统」的角色。正如同全民新政府的组成,我们用人唯才、不分族群、不分性别、不分党派,未来的各项施政也都必须以全民的福祉为目标。

「清流共治」的首要目标是要扫除黑金、杜绝贿选。长期以来,台湾社会黑白不分、黑道金权介入政治的情况已经遭致台湾人民的深恶痛绝。基层选举买票贿选的文化,不仅剥夺了人民「选贤与能、当家作主」的权利,更让台湾的民主发展蒙上污名。

今天,阿扁愿意在此承诺,新政府将以最大的决心来消除贿选、打击黑金,让台湾社会彻底摆脱向下沈沦的力量,让清流共治向上提升,还给人民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

在活力政府的改造方面,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为了确保台湾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廉洁、效能、有远见、有活力、有高度弹性和应变力的新政府。「大有为」政府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与民间建立夥伴关系的「小而能」政府。我们应该加速精简政府的职能与组织,积极扩大民间扮演的角色。如此不仅可以让民间的活力尽情发挥,也能大幅减轻政府的负担。

同样的夥伴关系也应该建立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我们要打破过去中央集权又集钱的威权心态,落实「地方能做、中央不做」的地方自治精神,让地方与中央政府一起共享资源、一起承担责任。无论东西南北、不分本岛离岛,都能够获得均衡多元的发展,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

当然,我们也应该了解,政府不是一切问题的答案,人民才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台湾人民靠着胼手胝足的努力创造了举世称羡的经济奇蹟,也奠定了中华民国生存发展的命脉。如今,面对资讯科技日新月异以及贸易自由化的冲击,台湾的产业发展必然要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的产业必须不断创新,传统的产业也必然要转型升级。

未来的政府并不一定要继续扮演过去「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反而应该像民间企业所期待的,政府是「支援者」和「服务者」。现代政府的责任在於提高行政的效能、改善国内的投资环境、维持金融秩序与股市的稳定,让经济的发展透过公平的竞争走向完全的自由化和国际化。循此原则,民间的活力自然能够蓬勃兴盛,再创下一个阶段的经济奇蹟。

除了巩固民主的成果、推动政府的改造、提昇经济的竞争力之外,新政府的首要施政目标应该是顺应民意、厉行改革,让这一块土地上的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自信、更有品质。让我们的社会不仅安全、和谐、富裕,也要符合公平正义。让我们的下一代在充满希望与快乐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培养国民不断成长的竞争力。

二十一世纪将是强调「生活者权利」、「精致化生活」的时代。举凡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治安改善、社会福利、环保生态、国土规划、垃圾处理、河川整治、交通整顿、社区营造等问题,政府都必须提出一套解决方案,并透过公权力彻底加以落实。

当前我们必须立即提昇的是治安改善与环境保护这两大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建立社会新秩序,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生活没有恐惧。在生态保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相容的平衡点,让台湾成为永续发展的绿色矽岛。

司法的尊严是民主政治与社会正义的坚强防线。一个公正、独立的司法体系不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也是人民权益的扞卫者。目前司法的改革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国人必须继续给予司法界严格的督促与殷切的期盼,在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节制行政权力,还给司法独立运作、不受干扰的空间。

台湾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的资源,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教育是「藏富於民」的百年大计。我们将尽速凝聚朝野、学界与民间的共识,持续推动教改的希望工程,建立健康、积极、活泼、创新的教育体制,使台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力之下,源源不断地培育一流、优秀的人才。让台湾社会逐渐走向「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社会」,鼓舞人民终身学习、求新求变,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与创造力。

目前在全国各地普遍发展的草根性社区组织,包括对地方历史、人文、地理、生态的探索和维护,展现了人文台湾由下而上的民间活力。不管是地方文化、庶民文化或者精致文化,都是台湾文化整体的一部份。台湾因为特殊的历史与地理缘故,蕴含了最丰美多样的文化元素,但是文化建设无法一蹴可几,而是要靠一点一滴的累积。我们必须敞开心胸、包容尊重,让多元族群与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感通,让立足台湾的本土文化与华人文化、世界文化自然接轨,创造「文化台湾、世纪维新」的新格局。

去年发生的九二一大地震,让我们心爱的土地和同胞历经前所未有的浩劫,伤痛之深至今未能癒合。新政府对於灾区的重建工作刻不容缓,包括产业的复苏和心灵的重建,必须做到最後一人的照顾、最後一处的重建完成为止。在此,我们也要对於灾後救援与重建过程中,充满大爱、无私奉献的所有个人与民间团体,再次表达最高的敬意。在大自然的恶力中,我们看到了台湾最美的慈悲、最强的信念、最大的信任!九二一震灾让同胞受伤跌倒,但是在「志工台湾」的精神中,台湾新家庭一定会重新坚强的站起来!

亲爱的同胞,四百年前,台湾因为璀丽的山川风貌被世人称为「福尔摩沙--美丽之岛」。今天,因为这一块土地上的人民所缔造的历史新页,台湾重新展现了「民主之岛」的风采,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我们相信,以今日的民主成就加上科技经贸的实力,中华民国一定可以继续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除了持续加强与友邦的实质外交关系之外,我们更要积极参与各种非政府的国际组织。透过人道关怀、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等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扩大台湾在国际的生存空间,并且回馈国际社会。

除此之外,我们也愿意承诺对於国际人权的维护做出更积极的贡献。中华民国不能也不会自外於世界人权的潮流,我们将遵守包括「世界人权宣言」、「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维也纳世界人权会议的宣言和行动纲领,将中华民国重新纳入国际人权体系。

新政府将敦请立法院通过批准「国际人权法典」,使其国内法化,成为正式的「台湾人权法典」。我们希望实现联合国长期所推动的主张,在台湾设立独立运作的国家人权委员会,并且邀请国际法律人委员会和国际特赦组织这两个卓越的非政府人权组织,协助我们落实各项人权保护的措施,让中华民国成为二十一世纪人权的新指标。

我们坚信,不管在任何一个时代、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自由、民主、人权的意义和价值都不能被漠视或改变。

二十世纪的历史留给人类一个最大的教训,那就是--战争是人类的失败。不论目的何在、理由多麽冠冕堂皇,战争都是对自由、民主、人权最大的伤害。

过去一百多年来,中国曾经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留下难以抹灭的历史伤痕。台湾的命运更加坎坷,曾经先後受到强权的欺凌和殖民政权的统治。如此相同的历史遭遇,理应为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谅解,为共同追求自由、民主、人权的决心,奠下厚实的基础。然而,因为长期的隔离,使得双方发展出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从此阻断了两岸人民以同理心互相对待的情谊,甚至因为隔离而造成了对立的围墙。

如今,冷战已经结束,该是两岸抛弃旧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敌意与对立的时候了。我们无须再等待,因为此刻就是两岸共创和解时代的新契机。

海峡两岸人民源自於相同的血缘、文化和历史背景,我们相信双方的领导人一定有足够的智慧与创意,秉持民主对等的原则,在既有的基础之上,以善意营造合作的条件,共同来处理未来「一个中国」的问题。

本人深切了解,身为民选的中华民国第十任总统,自当恪遵宪法,维护国家的主权、尊严与安全,确保全体国民的福祉。因此,只要中共无意对台动武,本人保证在任期之内,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

历史证明,战争只会引来更多的仇恨与敌意,丝毫无助於彼此关系的发展。中国人强调王霸之分,相信行仁政必能使「近者悦、远者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这些中国人的智慧,即使到了下一个世纪,仍然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至理名言。

大陆在邓小平先生与江泽民先生的领导下,创造了经济开放的奇蹟;而台湾在半个世纪以来,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蹟,也缔造了民主的政治奇蹟。在此基础上,两岸的政府与人民若能多多交流,秉持「善意和解、积极合作、永久和平」的原则,尊重人民自由意志的选择,排除不必要的种种障碍,海峡两岸必能为亚太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做出重大的贡献,也必将为全体人类创造更辉煌的东方文明。

亲爱的同胞,我们多麽希望海内外的华人都能亲身体验、共同分享这一刻的动人情景。眼前开阔的凯达格兰大道,数年之前仍然戒备森严;在我身後的这栋建筑,曾经是殖民时代的总督府。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用土地的乐章和人民的声音来歌颂民主的光荣喜悦。如果用心体会,海内外同胞应该都能领悟这一刻所代表的深远意义--

威权和武力只能让人一时屈服,民主自由才是永垂不朽的价值。

唯有服膺人民的意志,才能开拓历史的道路、打造不朽的建筑。

今天,阿扁以一个佃农之子、贫寒的出身,能够在这一块土地上奋斗成长,历经挫折与考验,终於赢得人民的信赖,承担起领导国家的重责大任。个人的成就如此卑微,但其中隐含的寓意却弥足可贵。因为,每一位福尔摩沙的子民都和阿扁一样,都是「台湾之子」。不论在多麽艰困的环境中,台湾都像至爱无私的母亲,从不间断的赐予我们机会,带领我们实现美好的梦想。

台湾之子的精神启示着我们:尽管台澎金马只是太平洋边的蕞尔小岛,只要两千三百万同胞不畏艰难、携手向前,我们梦想的地图将会无限远大,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尽头。

亲爱的同胞,这一刻的光荣属於全体人民,所有的恩典都要归於台湾--我们永远的母亲。让我们一起对土地感恩、向人民致敬。

自由民主万岁!

台湾人民万岁!

敬祝中华民国国运昌隆!

全国同胞和各位嘉宾健康愉快!

二、我新政府政策为台港关系的影响

三、台港澳交流活动纪要

(一)参访活动
起迄时间 团名或人员 团长 人数 参访目的 主要行程
三月十一日至十四日 香港民主党观选团 该党主席
李柱铭
三十 了解我总统大选情况作为该党今後选举之参考 在台期间曾拜会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各组总统候选人竞选总部、并与中华港澳协会举行座谈
三月十四日至十七日 香港政界、学者暨时事评论员观选团 香港岭南大学副校长饶美蛟 廿一 考察台湾政治经济及选举事务 拜会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海基会、新闻局、中央选举委员会、台北市政府等
三月十六日至十九日 香港媒体观选团 邱翔钟 十九 以平衡报导各政党选举文化与策略 在台期间曾拜会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中央选举委员会、计票中心、并参观各组候选人选举造势活动
三月十五日至十九日 澳门地区台湾选举参访团 黄汉强 二十 首次组团回国参观台湾总统大选,以了解选举与社会如何互动 拜会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台北市议会、连萧总部、宋张总部、陈吕总部、许朱总部,并观看投票及开票情形
三月廿七日至四月三日 赖信平彩墨瓷刻画个展 赖信平 藉个人作品之展出进行相关的交流,促进两地艺术之提高 赴澳门国父纪念馆展出个人画展,拜会我驻澳门台北经济文化中心
四月十九日至廿五日 香港珠海书院学生会参访团 该会会长龚伟基 二十 藉此了解两地学生教育架构与学生生活背景之异同 拜访中原大学、清华大学,并赴名胜地区游览
四月廿五日至廿九日 香港中等教育研究会中学校长来台参访团 锺伟光 十四 加强台港教育交流,了解双方中等教育政策及措施以作互相借镜与改革之参考 拜会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教育部、中华港澳之友协会
四月十五日至二十日 陈阳春画展 陈阳春 增进澳门各界人士对我艺文之认识,提升纪念馆的功能与形象 拜会我驻澳门台北经济文化中心,并赴国父纪念馆举行画展
(二)合办活动或研讨会
活动期间 活动名称 活动地点 合办单位 参加人数 活动目的
二月九至十三日 「香港国际黄金一英里路跑赛」 香港 邀请中华民国田径协会参赛 共三人 促进港台体育交流
四月一日至四日 八十八学年度在台港澳学生研习会 台北市剑潭海外青年活动中心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委托中华港澳之友协会办理 八十四人 促进港澳两地青年文化交流,推展中华在台港澳大专学生联合会业务,培植会务人才

贰、情势简析

一、 香港报纸对我总统选举之评论重点
  (一) 背景说明:
    中华民国第十任总统及副总统已经在三月十八日选出。执政五十一年的国民党以民主而和平的方式交出政权,显示我国的政党发展已趋向成熟,而我国的民主政治亦更上一层楼。大陆当局一方面表示对我新领导人将听其言观其行,另一方面又透过香港媒体对我文攻武吓,显示大陆当局采取的是「保持压力、静观其变」的策略。
  (二) 香港报纸之评论重点:
    香港报纸对这次选举多所报导或评论,其中虽有舆论指出我弱势总统难有大作为,但对我国在民主政治发展上的成就亦多所肯定,并认为短期内两岸关系可能呈现胶着状态,而大陆将会在外交及军事上对我保持压力,预料台港关系恐会有所倒退。兹将香港报纸之评论重点简述如下:
    1. 肯定我国在民主政治发展上的成就:
      我方首次透过民主选举方式和平地实现了「改朝换代」,这不仅有助於保持政治稳定,也彻底打破了一党独大的情况,对台湾的长远发展具有正面影响,也对其他中国人的社会有所启示。
    2. 短期内两岸关系可能呈现胶着状态:
      由於两岸「不统不独」的格局没有随着政权转移而变动,预料短期内两岸关系会保持胶着状态,而大陆当局将会用「似战非战」的策略来应付我方「似独非独」的作法。
    3. 台港关系恐将有所倒退:
      香港特区政府在移交後不但未能发挥香港在两岸关系上的灵活性,且凡事唯大陆当局之马首是瞻,以此种角色取向和回避心态,台港关系倒退恐怕势所难免。
    4. 我弱势总统难有大作为:
      总统当选人陈水扁仅以微弱多数赢得胜利,不但面临反对他的多数选民压力,且国民党在立法院仍占多数席位,显示未来新政府将是一个弱势政府,在今後四年内恐难有大作为。
    5. 两岸短期内尚不致爆发战争,但大陆方面将对我方保持强大的压力,包括国际外交上的政治压力和台海地区的军事压力。由於大陆忧虑我方可能加快台独的脚步,故未来恐将加强军事上的准备。
二、 王凤超言论引发香港新闻自由的争议
  (一) 背景说明:
   

香港有线电视於四月二日播出专访我副总统当选人吕秀莲女士之内容後,大陆官方机构及其喉舌(如「新华社」、「人民日报」及「解放军报」)与若干香港地区的「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即纷纷抨击吕秀莲女士的谈话等同「两国论」的台独言论,都是挑战「一个中国」原则。

香港「中联办副主任」王凤超旋於四月十二日表示,香港传媒不能散布、鼓吹「两国论」和台独的言论,也不应把台独言论当作一般的新闻报导来处理,亦不能当作一般的不同声音来报导。他强调,当涉及国家利益问题时,在编辑方针独立的同时,要在新闻报导上做出有利於国家统一的选择和处理(文汇报,2000.4.13)。香港「中联办」、大陆「国务院新闻办」及「国务院港澳办」亦附和王凤超的言论。惟此一事件已在香港各界引发干预香港新闻自由的争议。

  (二) 各界反应:
    香港各界及国际社会对王凤超的言论普遍认为是干预新闻自由及特区内部事务,兹将香港各界及国际社会的反应简述如下:
    1. 香港方面:
     

▓ 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於四月十二日强调香港的新闻自由受到保障(星岛日报,2000.4.13),而特首董建华亦於四月十七日表示,将坚定不移地执行基本法保障的新闻自由(明报,2000.4.18)。

▓ 民主派人士均强烈谴责王凤超的言论。民主党主席李柱铭指出,王凤超此举严重干涉特区内政(星岛日报,2000.4.13)。香港政团「前线」召集人刘慧卿亦表示,新闻界自我审查是一件极危险的事(苹果日报,2000.4.14)。

▓ 大律师公会也发表声明,认为对传媒施压必然蚕食港人所享有的新闻自由,而此一作法也违反「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原则和精神(苹果日报,2000.4.14)。

▓ 香港记者协会表示,王凤超的言论背离了「高度自治」原则,干预了香港的内部事务(信报,2000.4.13)

▓ 港区「人大代表」李鹏飞指出,王凤超的言论令人震惊,将使台湾对大陆政权更为抗拒,也让两岸统一更加困难(太阳报,2000.4.14)。

▓ 香港民主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六成的受访者认为王凤超的言论损害香港的新闻自由(明报,2000.4.19)。

▓ 苹果日报的调查也显示:有超过四成的受访者认为王凤超的言论干预香港的新闻自由,同时也有四成的受访者对大陆落实「一国两制」信心有所减少(苹果日报,2000.4.14)。

    2. 国际方面:
     

▓ 王凤超的言论亦引起英、美政府及国际媒体的注意。美国国务院与英国外交部之发言人先後对此事表示「震惊」和「非常关注」(大公报,2000.4.19)。美国国务院并批评王凤超及其他「中」方人士干扰香港的新闻自由(明报,2000.4.26)。美国的专业新闻从业员协会也致函大陆「驻美大使」李肇星,声援香港传媒不愿当大陆宣传机器的诉求(苹果日报,2000.4.26)。若干国际媒体亦认为北京此举是在警告及压制香港传媒(明报,2000.4.14)。

▓ 大陆「外交部」及「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发言人」均表示,香港的新闻自由受到保护,而香港事务是中国内部事务,外国不应干涉(明报,2000.4.19;大公报,2000.4.19)。

  (三) 研析意见:
    王凤超的言论不仅引发对「中联办」角色的质疑,也促使「一国两制」的灰色地带愈见狭窄,并且势将影响香港传媒对两岸问题的报导态度。兹将相关的影响层面简述如下:
    1. 「一国两制」的灰色地带愈见狭窄:
      王凤超的言论涉及两个问题:香港的新闻自由与涉及两岸关系之报导是否属於对台事务的范畴。前者属於香港特区事务,而後者则在大陆当局与香港市民之间存在甚大歧见。未来大陆与香港如何在「一国」与「两制」间取得平衡点,考验大陆是否要紧缩香港新闻言论自由的空间。
    2. 王凤超言论势将影响香港传媒对两岸问题的报导:
     

大陆当局对於所谓「台独」言论报导的设限问题,早在香港移交前即见端倪。在一九九六年六月一日前「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即表示,「九七」後香港传媒不能鼓吹「两个中国」,也不能报导有关香港或台湾独立的言论。

移交之後,我香港事务局郑前局长安国於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七日在香港电台阐释「特殊的国与国关系」的相关言论,受到左派阵营的强烈抨击,香港特区政府旋即於十月十九日宣布香港电台台长张敏仪调任驻东京经贸首席代表。(香港报纸於四月二十日报导,张敏仪因坚持香港电台采取独立的新闻编采方针,获美国的「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选为「一九九九年杰出民主人士」。)

王凤超之言论在香港引起争议後,母公司是大陆「中华网」(「新华社」拥有「中华网」在美上市之百分之十三的股权)的香港网站「香港网」就对台独及藏独言论进行封杀(例如阻挠网友在聊天室或讨论区谈台独或藏独,甚至删除相关留言),引起网友抨击此举损害言论自由。担任「中华网」与「香港网」主席的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成员钱果丰强调,言论自由并无绝对的标准(明报,2000.4.29)。「香港网」的事件损害了「一国两制」的原则,而王凤超的言论亦势将进一步导致香港网站或传媒在报导两岸问题时进行自我审查。

    3. 新闻自由的争议引发「中联办」角色之质疑:
      香港左派的批吕行动因涉及「干预特区事务」、「违反基本法」及「损害新闻自由」,在香港引起广泛争议。由於「中联办」在香港移交後一直保持低调,此次因反台独而首次高调批评传媒,不仅让港人忧虑其言论损害新闻自由,亦引起港人对「中联办」干预香港事务、损害「一国两制」的质疑。

参、答客问

一、 已取得在台居留资格之澳门居民是否可在台工作?
答: (一) 查澳门居民「九九」後仍可在台工作,惟应先申请聘雇许可,於民国八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前取得华侨身分或获准在台居留者,可依「取得华侨身分香港澳门居民聘雇及管理办法」 申请许可;若未经许可在台工作,依「香港澳门关系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三款规定, 治安机关得迳行强制出境,并限制一年内不得再入境。另依就业服务法第六十二条规定, 可处新台币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锾。
  (二) 另依「香港澳门居民进入台湾地区及居留定居许可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经许可在台湾地区居留之香港或澳门居民,如有从事与许可目的不符之活动者,入出境管理局得撤销其居留许可或注销其居留资格。
二、 香港或澳门居民在台如何办理有关外汇收支或交易之结汇事宜?
答: 「九七」以後之香港居民及「九九」以後之澳门居民,在台办理结汇事宜,如属长期居留并已取得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居留证或外侨居留证者,得比照我国国民结汇规定,享有相同之结汇额度(目前每人每年结汇金额为五百万美元);如属短期停留者,得凭内政部入出境管理局核发之入出境证办理结汇,其结汇金额比照未领有外侨居留证之外国自然人(目前每人每笔结汇金额为十万美元)。
三、 国人在大陆地区遗失护照、港签、台胞证,该如何补办?
答: 国人在大陆地区遗失护照,可由当事人在台家属检附大陆地区公安局开具之遗失报案证明(须记载遗失护照字样及可清晰辨识之公安局章戳)及相关证件,向内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申请入出境许可,寄供当事人持凭返台。当事人回国後应向户籍地警察分局刑事组报案,取得「护 照遗失作废申报表」,并备同入境证副本及申请护照相关证件向外交部领事事务局申请补发护照。另港签及台胞证遗失之补办亦须附大陆地区公安局之证明,向原申请单位重新申办。

肆、统计资料

一、 据财政部统计处统计资料显示,民国八十八年台港贸易总额为二百八十一亿九千五百余万美元,其中台湾地区对香港出口为二百六十一亿余美元,台湾地区自香港进口为二十亿余美元,贸易顺差达二百四十亿余美元,香港仍为我国最大顺差来源地。
二、 据内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统计资料显示,民国八十八年香港居民来台人数为二十二万余人次,澳门居民来台人数为三万六千余人次,分别较八十七年上升16.66%及1.09%;民国八十八年台湾民众赴香港人数达一百八十二万余人次,赴澳门人数达八十万余人次,分别较上一年上升4.95%及36.29%。
三、 据港府统计处发表香港对外贸易统计资料显示:
  (一) 民国八十八年十月进口货值为162.564亿余美元,较上一年同期增加6.8%;转口货值为142.692亿余美元,较上一年同期增加8.8%;港产品出口货值为17.949亿美元,较上一年同期减少10.3%。
  (二) 民国八十八年十一月进口货值为160.385亿余美元,较上一年同期增加9.9%;转口货值为一四○亿余美元,较上一年同期增加11.5%;港产品出口货值为19.872亿美元,较上一年同期减少2.3%。
  (三) 民国八十八年十二月进口货值为171.282亿余美元,较上一年同期上升17%;转口货值为137.692亿余美元,较上一年同期上升16.4%;港产品出口货值为20.897亿美元,较上一年同期上升7.3%。
四、 据民国八十九年一月二十四日澳门大众报报导,民国八十八年澳门国际机场总客运量达二百六十四万余人次,其中台湾旅客为一百七十三万余人次,约占六成半。
五、 据香港美国商会「一九九九年商业展望调查」显示,75%在香港设有地区总部公司中,仍有81%将维持以香港作为亚太总部,惟比率较一九九八年的90%为低。
六、 据香港统计处资料显示,截至一九九九年底,香港人口已达六百九十七万余人,较上一年增加近十七万人,其中九成则是新移民及回流人士。
七、 据香港旅游协会公布一九九九年访港旅客人数共一千零六十八万人次,较一九九八年增加一成,其中访客来源地区依序为大陆(逾三百万人次)、台湾(逾二百万人次)、日本。
八、 据港府统计处发表统计资料显示,一九九九年十、十一、十二月份香港通货膨胀率均较上一年同期下降4.2%,负成长情形已超过一年。
九、 据港府统计处发表统计资料显示,一九九九年十、十一月香港失业率分别为6.2%、6.1%。

伍、每季大事

二月八日

▓ 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本日起一连五天在香港停靠,为自一九九九年五月北约轰炸中共驻南斯拉夫使馆以来,美军停靠香港之最大型军舰。(2000.2.9星岛日报)

二月廿四日

▓ 香港立法会通过「地下铁路条例草案」,订立监管票价机制之议员修订案全遭否决,即地铁上市後有权自行厘订票价涨幅,不受任何机关监督。(2000.2.24明报)

二月廿九日

▓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鲁宾逊夫人访问香港,对香港的人权情况表示关注,并促请港府尽快成立一个独立的人权委员会,以避免法治、司法独立等优点遭侵蚀。(2000.3.1苹果日报)

▓ 香港「盈科数码动力」宣布成功收购英资「大东电报」控制之「香港电讯」。(2000.3.1星岛日报)

三月六日

▓ 我内政部入出境管理局宣布,自即日起核发港澳居民一年多次入出境证,在有效期限内,可入出境廿次。(2000.3.7天天日报)

三月七日

▓ 香港特区政府与以色列签署资讯科技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商业、投资、政策等方面加强合作,此为香港移交以来与其他国家签署之第六份同类协议。(2000.3.7港府新闻公报)

三月八日

▓ 港府财政司长曾荫权公布下年度财政预算案,计划在未来三年内裁减一万个职位,且中止招聘公务员。(2000.3.9明报)

三月十八日

▓ 香港特区政府与南非签署民用航空运输协定,此为香港与其他国家签署第四十二份之同类协定。(2000.3.18港府新闻公报)

三月十九日

▓ 港府针对我总统大选,发表以下声明:「身为中国人,我们都希望看到祖国统一。我们都应当朝国家统一的目标继续努力。」(2000.3.19港府新闻公报)

三月廿八日

▓ 连接澳门与大陆内地之第二条陆路通道莲花大桥自即日起正式启用,将可疏解经关闸往来之客、货运流量。(2000.3.29澳门日报)

三月廿九日

▓ 澳门特首何厚铧发表「固本培元,稳健发展」为主题之施政报告,该报告以改善投资环境、整顿治安为首要任务。(2000.3.30澳门日报)

▓ 港府保安局长叶刘淑仪率领十二人之代表团赴大陆,与内地司法、法律,及公安机构官员会晤,讨论两地移交逃犯、移交被判刑人士,及为在内地被拘留之香港居民设立通报机制等事宜;惟并未就具体细节达成共识。(2000.4.1港府新闻公报)

三月卅日

▓ 香港邮政与大陆邮政合作,自即日起,提供两地双向汇款服务。(2000.3.30文汇报)

三月卅一日

▓ 澳门土地基金管理人杨润珍移交一百零一亿八千五百万余澳门元予特区政府,特区政府将委托金融管理局管理该笔基金。(2000.4.1.市民日报)

▓ 美国驻港澳总领事高乐圣在澳门世界贸易中心发表题为「美国、澳门共瞻未来」演说,提及美国已和澳门有关单位开始合作打击「洗钱」行为,并认为澳门盗版问题依然严重。(2000.4.1星报)

四月四日

▓ 本日为香港「基本法」颁布十周年,香港各界均办理展览、研讨会等宣导活动,以扩大宣传效益。(2000.4.4明报)

四月十二日

▓ 香港「中联办副主任」王凤超针对香港有线电视播出我副总统吕秀莲专访发表言论,认为香港媒体不应散布鼓吹分裂国家之言论;惟港府署理特首陈方安生随即发表声明,强调「基本法」保障新闻自由。(2000.4.19苹果日报)

四月十八日

▓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表「2000年全球竞争力年报」,其中香港由於受雇人口生产总值下降,故竞争力排名由第七名下跌至第十四名。(2000.4.19明报)

四月廿日

▓ 港府委任香港兴业国际集团董事总经理查懋声等十六位创新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该会主要职责系就创新与科技方面等事宜,向行政长官提供意见与建议。(2000.4.20港府新闻公报)

四月廿五日

▓ 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泰国签署有关移交被判刑人士之协定,港府预期将有为数不少在泰国服刑之香港居民申请回港服刑。此为香港移交以来与其他国家签署之第五份同类协定(之前曾与英、美、斯里兰卡、义大利签署)。(2000.4.25港府新闻公报)

▓ 香港居民苏志一之女向港府求助,指出大陆公安部门曾於1995年趁其家人赴肇庆市探亲时,以贪污罪名将其拘留,并先後多次押解其父返港搜查住所及资料,并质疑大陆公安无权越境办案。(2000.4.26明报)

四月廿六日

▓ 美国国务院发表1999∣2000年度香港报告,正面评价香港过去一年之整体表现,惟认为港府前广播处长兼香港电台台长张敏仪调职事件,是公务员中立形象的例外事件。(2000.4.27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