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
本月专题
「新华社香港分社」「九七」後在香港扮演之角色与功能 |
贰、 |
情势分析
一、澳门过渡前情势
二、香港民调显示港人对解决经济民生问题期望深
三、「一九九八年区议会条例草案」争议之探讨 |
参、 |
台港澳交流短讯 |
肆、 |
台港交流答客问 |
伍、 |
统计资料
一、台湾地区对香港贸易统计表
二、台湾地区对澳门贸易统计表
三、台海两岸经香港转口贸易金额统计表
四、两岸、台港暨两岸三地贸易依存度统计表
五、台湾对大陆、香港及全球贸易顺差统计表
六、台港相互投资金额统计表
七、香港对大陆地区贸易统计表
八、台港澳往来人数统计表
九、两岸经香港转口贸易趋势图 |
陆、 |
每月大事 |
壹、本月专题
「香港新华分社」「九七」後在香港扮演之角色与功能
杨开煌(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
一、 |
「九七」变局之後,「香港分社」的困境
|
|
「九七」过渡对香港是一个大变局,对中共早先的驻港机构更是一个大变局。按理说,从客卿变成主人,可以好好开展新的工作,然而与愿望相反,中共驻港的机构在「九七」之後,地位、工作条件反倒不如以前,这一方面受限於「一国两制」的政策,这是中共当局三令五申,一再对港、对外界保证的精神。身为中共的驻港机构不但要遵守,而且要带头示范,这使得中共的驻港机构所受到的限制反比港英时代只多不少。另一方面也因为实际工作环境的改变,工作对象亦有部分变更,过去代表中共对抗英国在港的殖民代表机构,所以在政策上该批就批,该骂就骂,顾忌较少。现在是中共制度下的「特区政府」,在港代表中共中央的机构反而失了自由地说三道四的立场。总的来说,在特区时代的香港,中共的驻港机构既不能是太上皇,也不能是反对者。在分寸的拿捏上比港英时代尴尬得多,不过这还只是一般驻港机构的处境。对「新华社香港分社」(以下简称「香港分社」)而言,则除了上述共同的窘境之外,还有比其他机构更多的困扰。
第一、原来名实不符的优势变成「九七」之後的劣势:「新华社」本来在中共的体系中只是新闻机构,而「香港分社」在因缘际会之下成为香港殖民时代中共驻港的代表机构,这使得「新华社」的「香港分社」的非新闻功能大大超过了新闻功能。此种名实不符的情况在港英时代成为很好的掩护,然而「九七」之後,此种名实不符的情况是否应该延续呢?如果立即改变自然有困难,也不符合中共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原则,但不改变也没有正当的理由,所以中共就发表了一些声明,以便以时间来消化困难,这是「香港分社」所面临的独特情境。
第二、从代表中共官方「派驻机构」变成「授权机构」:过去在香港的中共机关团体是以「香港分社」马首是瞻,所以「分社」设置了发言人,在香港以「分社」说了算,七0年代「中」英关系进一步正常化之後,「香港分社」的地位不但是「中」方肯定,港英方面也不得不默认。八0年代之後地位更加稳固。然而「九七」之後,代表中共官方的机构,还有中共「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解放军驻港部队」等,特区政府虽然承认「香港分社」为官方定位的国家机构(联合报,87.11.17),然而姜恩柱(现任分社社长)特别发表正式声明,「九七」之後,「香港分社」为中央授权的「工作机构」,而非「派驻机构」。从文字的意义来了解,我们可以说「派驻机构」是完全的代表机构,而授权机构则只有在「授权」事务上是官方行为,所以只是部份的官方代表,依此定义「香港分社」只有在授权范围内才是「国家」机构。这也是其他的派驻香港机关、团体所没有的问题。
第三、从官方代表机构逐步转向中共「党代表」机构的趋势发展:在港英时代,「香港分社」是中共的「官方」代表,此处的官方代表包括了中共政权的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的代表的双重身份,因而拥有双重的代表身份。分社社长的另一个头衔是「香港工作委员会书记」,所以对外是中共官方代表,而在内部(中央单位、省级机构、大企业代表、派驻香港的代表处)则是香港党务的领导人,然而在香港分社成为「授权机构」的情况下,很明显的政治逻辑就是过去属於政府方面的权力,「香港分社」在「九七」之後是逐渐减少,而由其他机构所取代,剩下被授权的部份则以党的工作为重心,所以「分社」的代表性质有从原先的「官方」逐步的「党务化」的趋势。例如,分社的「对台工作」,在中共中央就是「党」的工作,而非政府的工作,所以在「国务院」组织中「台湾事务办公室」,只是党中央挂靠在政府中的单位。而依香港特区「基本法」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在香港不是「国家」机构,是不享有「豁免权」的,因此从长远来看,其「国家」机构的身份也并不确定,这是其他在港机构所没有的第三个问题。
第四、「香港分社」与「港澳办」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前述「授权机构」的「香港分社」的声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不排除是为了重新厘清「香港分社」与「国务院港澳办」之间的关系,派驻机构容易被误会为是「港澳办」的下属执行单位,而「授权」代表除了「港澳办」之外,尚有其他职掌。事实上,在「九七」之前「香港分社」作为中共官方唯一的代表机构,因此「港澳办」的政策是依靠「香港分社」执行的,所以「港澳办」的工作成绩是掌握在「香港分社」之手,两者的关系十分微妙。但是「港澳办」绝非「香港分社」的领导机关,至多只是港澳政策方面的指导机关而已,「香港分社」甚至是以协助「港澳办」自居,回归之後,「港澳办」的政策无须委由「香港分社」来执行,特区政府就成为「港澳办」直接联系或沟通的对象,而「香港分社」的权限又被瓜分了,因此剩下陆资机构来港的审批权力便成为「香港分社」和「港澳办」争执的重点。目前的安排是「港澳办」负责审批,来港之後,由「香港分社」负责管理,然而在现在的制度下,陆资在港有法律明定,陆资机构也有後台出钱的真正老板,在港一旦有问题,陆资机构也可以直接找港府解决,「香港分社」在此种情况下,所谓「管理」是否能落实,有待观察。因此双方关系紧张也是一直必然的趋势,这也是其他机构所没有的问题。
|
二、 |
「香港分社」的调整:
|
|
「九七」之後,为「香港分社」的历史任务可以说已经结束,现在,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情势,调整组织转变角色,重塑功能自然是无法避免之事。事实上,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归」,同时就传出了「新华社香港分社」已开始调整的消息:
第一波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三日宣布不再设立发言人制度,接着分社的「外事部」也撤销,原外事工作一部份转至「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同时原属「香港分社」的土地委员会的「中」方代表工作结束,土地基金转变特区政府(明报,1997.8.8)。研究香港公务员过渡的「综合办」也裁撤(苹果日报,1998.7.27)。
第二波在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原分社副社长秦文俊、张浚生届龄退休,当时的传言是中共中央将缩减副社长的人数(明报,1998.3.28)。
第三波在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八日,「新华社」内部的部门精简,干部则陆续返内地,此次精简是将「宣传部」与「文体部」合并为「宣传文体部」,由孙南生任部长。「妇青部」与「协调部」合并为「协调部」,由邹哲开任部长(苹果日报,1998.3.28)。
第四波是在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七日,「群众工作办公室」并入「社会工作部」,由黄智超任部长(苹果日报,1998.7.27)。
第五波是在一九九八年八月,「香港分社副社长」朱育诚亦退休,另补王凤超、邹哲开、陈凤英为副社长,连同未退休的二位郑国雄、乌兰木伦副社长,共有五位副社长。
经过几波的人事异动之後,目前「香港分社」的内部组织为:
社长:姜恩柱
副社长:郑国雄、乌兰木伦、王凤超、邹哲开、陈凤英
秘书长:袁鹏雁
副秘书长:许祖根、王冬
办公室主任、人事部、协调部、宣传文体部、经济部、文教部、社工部、台湾事务部、保安部等九个部门。
而调整之後的「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工作职掌为:
⊙负责联系内地驻港陆资机构;
⊙促进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广泛联系香港各阶层人士;
⊙处理港台往来的有关事务。(明报,1997.10.31)
依据上述的说法,则「九七」之後「香港分社」的角色明确为两岸三地的桥梁者。其功能在於联系陆资机构,促进内港经贸、科技、文教的交流,处理港台有关事务,然而联系陆资机构,促进内地与香港交流,事实上是消极性质的工作,只有处理港台事务极有可能日後成立为「香港分社」功能中的重点工作,是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
|
三、 |
「九七」後「香港分社」对台工作之角色、功能及其展望: |
|
由於香港在「九七」之前扮演两岸之间扮演中介性角色;「九七」之後,因着「一国两制」的新制度的实施,此一历史性角色跨越了结构性障碍而得以延续,香港仍然得扮演「中介」,继续为两岸关系服务。从形式来看似乎没有太大的改变,然而进一步深究之後,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仍有不同。
首先在「九七」前的中介角色,对两岸而言,只是工具性意义的中介;而「九七」之後的中介角色则是具有高度目的性意义的中介。事实上,中共当局也从未隐藏他们用「香港」为两岸服务、搭桥的意图。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让香港的「一国两制」在中国统一的过程中起「垂范」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回归」前中介角色的目的是经济的,是以香港为目的的;「九七」後的中介角色,其目的是政治的,是以中共的对台政策为目的的。
其次在「九七」前中介角色的自主性强,「九七」後的中介角色的自主性相对而言是弱化了。在「九七」前香港是在港英政府的统治下,因此对台海两岸的基本立场是中立的,是法律的,因此也是平等的;在「九七」後,香港是在特区政府的统治下,尽管到目前为止,特区政府十分努力地表现出一切不变的自主性,但是,在特区政府考量到涉台问题,处理涉台事件时,很难不去考虑北京的对台政策,甚至是优先考虑北京的「对台政策」,或是根本将北京的「对台政策」早已内化为香港处理涉台事件的价值之一。换言之,特区政府的自主性表现在处理香港内部事务上,要远比表现在处理涉台政策上要大得多。
其三在随着澳门在今年年底管治权的移转,将使得香港在「九七」前基本处於独占型的中介角色,慢慢转为竞争型的中介角色,这不是说澳门可以取代香港,但是对台北而言,在经济、交通上的中介性是确实多了一个选项。台北与澳门的接触多了,自然会创造出另一种机会,未来的澳门特区内必然也会设有处理涉台的部门或人员,则香港的独占优势将退为强占型或竞争型的中介角色。
上述的变化规定了「香港分社」在两岸关系中的新角色:
第一:「分社」有可能成为香港特区政府在处理涉台行政事务时顾问和谘询角色,这点可以从「分社」「副社长」之一的邹哲开是出身「国台办综合局」,而「分社」的「台湾事务部」新任「部长」也首次由「国台办」的原「联络局局长」邢魁山直接派任,这是「香港分社」的「台湾事务部」人事首次「回归」「国台办」的开始。
第二:在政治目的的中介角色下将扮演直接、有效地服务「台胞」的角色,特别是在解决台胞由香港赴大陆的签证、旅游的方便等事宜上。
第三:在政治目的中介角色下,对台湾的研究,了解台湾问题方面,将增加提供香港角度的观察和理解,协助中共「国台办」在制定对台工作方针,对台政策之依据和参考。
第四:在政治目的的中介角色上,分社将扮演「一国两制」宣传者的角色,在此一问题可能扩大以华人为宣传对象,进而影响台湾。因此未来不排除「分社」在港举办学术研讨会,以香港为统一论坛的场所。
第五:在两岸关系中,由於一九九五年起中共强调「阶段性统一」的新构想,这使得「九七」後的「香港分社」必须思考在迈向「统一」的过渡时期中,发挥新闻方面的功能。
|
四、 |
结论
|
|
中共「新华社香港分社」在过去的五十年中,一方面受到「中」英外交关系的影响,在香港扮演了中共代言人的角色,此一角色在香港的待遇也直接成为「中」英外交的指标和风向球。八○年代香港问题在「中」英关系中十分突出,「分社」的角色和功能也随着吃重。九○年代香港的前途明确化之後,也代表「分社」的角色和功能有了新的着力点。然而此一新的着力点是否能发挥辩证思考方法中「合」的作用,就必须依赖外在的大气候来决定,而不是该「分社」所能独立承担。
综合历史的脉络,我们可以归纳出「香港分社」在「回归」前後三点十分突出角色转变:
1「九七」前是代中共官方的全方位的代表;「九七」後只是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部份官方代表。
2「九七」前是中共的派驻香港机构;「九七」後只是中共在港的「授权机构」。因此「九七」前「香港分社」在中共体系中的功能远远大於「九七」之後的功能,是十分清楚的转变。
3「九七」前「香港分社」的工作是以香港为主要对象;「九七」後香港和台湾都是分社工作的对象,但是在香港部份似乎消极得多,而台湾部份又可能成立新的工作重点。
|
贰、情势分析
一、 |
澳门过渡前情势
|
|
自八十七年五月间,由六十名澳门各界人士及四十名大陆政商界代表组成「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简称「筹委会」),有关澳门特区政府组建事宜亦随即展开。「筹委会」辖属之政务、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等工作小组,陆续通过设立廉政公署、审计署、海关及允许土生葡人自由选择国籍等决议,中共亦经由「筹委会」讨论或迳由中共中央决定而宣布派军驻守澳门及向澳葡政府施压,希望加强双方在移交事宜配合度的讯息。「筹委会」继而决定在八十八年成立二百名委员的「特区政府推选委员会」(简称「推委会」),「推委会」并将在明年六月间选出首届澳门特区行政长官。
然而澳门治安不靖及经济状况不佳则令澳门平稳过渡添增隐忧。据澳府统计,自八十四(一九九五)年以来,澳门社会犯罪率即呈明显上升趋势,包括土制炸弹爆炸案不断,连澳督府内外也曾受袭击;黑帮追杀执法人员案更接连发生。(注)社会治安恶化,不仅干扰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并直接影响到澳门赖以生存的旅游博彩业。据澳门旅游娱乐公司表示,澳门治安恶化,令旅客裹足不前,澳门赌场八十七年业绩比八十六年下跌百分之十六(赌税是澳门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约占百分之四十七),八十六(一九九七)年澳门赌场营业毛利约一百七十亿元,(澳门币以下同)缴税五十四亿元,预期今年的赌税将减少八亿元。
澳门经济成长自八十二(一九九三)年起即呈现下滑。其原因除包括自然环境限制、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外,治安不靖影响旅游博彩收入及澳葡政府行政效率低落,均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在内部因素未见实质性的改善,产业结构严重失调下,亦不易吸引外资,内部需求疲弱无力;加之,外部因素中又因受到亚洲金融风暴持续影响,据澳督八十六年度施政报告资料显示,澳府评估八十六年澳门之经济发展前景难以乐观。
相较於中共与英国为香港移交事宜的争拗不断,中共与葡萄牙在双方宣称友好合作原则下,在澳门移交事宜的协商上似较平顺。但近来双方在驻军、土生葡人国籍、财政储备、葡文地位及公务员退休金等问题上互有批评,澳门是否平稳过渡,仍待观察。
|
二、 |
香港民调显示港人对解决经济民生问题期望深
|
|
近期两项民调显示,港人对香港特区政府及其官员的评价,变得越来越差;对行政长官董建华的支持度,也随着经济情势不佳而下滑;数据显示,港人最希望政府解决经济、民生问题。
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於岁末年初相继公布港人对特区政府成立以来表现的民调结果。据港大调查发现,整体而言,港人对特区政府的评价变得越来越差,当中尤以特区政府在经济民生方面表现最差(一九九七年下半年表示不满的受访者为百分之廿四点七,一九九八年下半年上升至百分之四十五点六)。至於在维护人权、推行民主方面的表现可谓好坏参半,变化不大(一九九七年下半年,对推行民主不满者为百分之三十七点四,对维护人权自由不满者为百分之廿八点四;一九九八年下半年分别为百分之三十五点四及百分之廿五点一)。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市民对司级官员及行政会议成员的评价亦同时下跌(一九九七年下半年表示不满的港人分别为百分之十四点九及百分之廿一点三;一九九八年下半年分别上升为百分之三十七点四及百分之三十一点七),但对首届立法会议员的评价则明显高於「临时立法会」成员(一九九七年下半年对立法会议员表示不满者为百分之三十四,一九九八年下半年为百分之廿一点八)。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在十二月廿一至廿三日的电话访问发现,港人对董建华整体表现的评分为五十九点二,较上月得分轻微下跌,与去年同期相比,则下跌四点一分,跌幅为百分之六点五。评分的十个项目中,除「廉洁公正」一项得分轻微上升外,其余九项的得分都下跌。尤以「改善香港经济发展」及「办事能力」两项跌幅最大,分别得五十点七及五十五点七,较去年同期下跌了百分之十四点三及百分之十。有百分之三十七点六的受访者对特区政府的表现不满意,较满意的多出十一个百分点;四成被访者对特区政府主要官员的表现也觉不满,较满意的多出廿一个百分点。
负责调查的中大亚太研究所统筹员王家英博士表示,特首的得分反映了市民对经济状况满意与否的情绪,经济好时得分较高,经济差时得分即下滑;港人从不质疑特首的个人操守,其「廉洁公正」一项的得分一直是超过六十分,但市民关注的是特首能否带领他们走出经济低谷。港大调查的主持人锺耀庭博士(港大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亦表示,特区政府的声望虽已至低点,但港人对特区政府的不满尚未达谷底,如果香港经济仍不理想,特区政府的管治威信就岌岌可危。
|
三、 |
「一九九八年区议会条例草案」争议之探讨 |
|
香港立法会於十二月十六日审议港府所提交之「一九九八年区议会条例草案」,惟遭民主党十三位议员离场抗议,并扬言修订该草案。究竟草案内容如何?为何引发争议?值得探讨。
「一九九八年区议会条例草案」目的在订定区议会的设立、组成、职能和有关的选举程序,并把旧有的「区议会条例」和「选举规定条例」二合为一。有关区议会设立的主要条文包括:
香港特别行政区将设立十八个地方行政区,区界大致维持不变。而由二○○○年一月一日起,每个地方行政区将设立一个区议会 (DistrictCouncil),以取代「九七」过渡的临时区议会。
区议会将由三个类别的议员组成,即民选议员、当然议员和委任议员。
民选及委任议员由二000年一月一日起计,任期为四年。
区议会的主要职能是对影响有关区内居民的事宜,包括食物及环境卫生服务有关的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见。
委任议席的恢复是草案讨论中之主要争议,对此政党及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反对恢复委任议席者认为:
港府恢复委任议席,是为制衡民主派力量。港府一九九七年委任区议会及两个市政局议员时,新增委任议席便以亲「中」力量和政党为主。若亲「中」人士被委任,尽取地区资源,不但影响循区议会进入立法会的席位,更会直接影响日後立法会的地区直选。恢复委任议席是「民主倒退」的做法。
区议会是谘询组织,并无实权,专业人士不愿参选,目前委任制度并无素质可言,只会削弱其公信力。
赞成者则认为在未有发展成熟的选举文化,和大多专业人士抗拒参与直选的情形下,加入委任议席,可加强议会治事功能。
恢复委任议席与「民主倒退」能否划上等号,不无疑问。区议会之委任议席因彭定康为推动政改方案,於一九九四年取消,使一九九四年区议会选举成为唯一不设委任议席的一次,且因无相关配套措施,区议会之功能并未获改善。事实上,从民选席位的数字来看,有关数目只是增加,并未减少。(如附表)
因此,问题的症结应在於港府在委任议员时能否公正?若不能从委任议员的素质来考量,而从党派利益出发,恐怕才是真正的「民主倒退」。
附表:区议会组合和人数演变
注:草案规定条例一九九四年选出的区议员在「九七」时全部由行政长官重新委任,并增加了四分之一的议席。
|
附表:区议会组合和人数演变
议席 |
民选 |
委任 |
当然 |
总数 |
1991 |
274 |
140 |
27 |
441 |
1994 |
346 |
|
27 |
373 |
1997 |
|
469 |
|
469 |
1998 |
390 |
102 |
27 |
519 |
参、台港澳交流短讯
一、 |
由﹁香港青年联会﹂组成之﹁香港各界青年访问团﹂一行二十一人由团长李秀恒带领,於八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至二十日应﹁青商会中华民国总会﹂邀请来台参访,此行主要目的在增进台港两地青年之联系,及促进台港文化交流,期间曾拜会台北市长马英九、台北市议会、青商总会、及本会等单位。
|
二、 |
﹁澳门航空有限公司﹂与﹁台北市航空运输商业同业公会﹂於十二月十八日在澳门签署互免徵收空运事业税备忘录,主要内容是双方承诺互免徵税,出席该项签署仪式者,澳门代表为澳门航空董事长王贵祥,我方代表为﹁台北市航空运输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许瑞源。
|
三、 |
﹁珠海文史研究所学会﹂与﹁校友会﹂合办﹁圣诞台湾访问交流团﹂一行十一人,於八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来台参访,期间先後拜会本会、教育部、侨委会、中研院、及台湾大学、师范大学等学术机构。
|
四、 |
香港科技大学﹁台湾化工学术交流团﹂一行二十六人由团长丁智浩率领,於八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至八十八年元月五日来台参访,以便了解国内科技之研究与发展现况,在台期间曾参访台湾大学、清华大学、新竹科学园区,及高雄中国石油公司林园石化厂等机构。
|
五、 |
香港教师会与香港资助小学校长职工会合办圣诞台湾考察团一行二十五人由团长谭锦铭率领,於八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八十八年元月一日来台旅游参访,在台期间,曾拜会本会、教育部、侨委会、海基会等机关。 |
六、 |
香港﹁浸会大学社服团﹂一行,於八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来台,进行为期三天之考察与访问,以了解国内公益活动及社会服务相关社团之业务运作事宜,并拜会﹁董氏基金会﹂、﹁红心字会﹂、﹁唐氏症协会﹂及﹁大同育幼院﹂等机构。
|
肆、台港交流答客问
一、 |
问:台湾地区人民进入大陆地区洽商,是否需持有香港签证?
|
答: |
台湾地区人民进入大陆地区洽商,若仅系过境香港则无需申办香港签证,惟若欲先入境香港再转赴大陆者,自八十七年六月一日起,凡持有效已加签「台胞证」,则可获准在香港免签证停留七天。
|
二、 |
问:持有华侨身分证明书之香港人来台工作,期限多长?可否延期?
|
答: |
已取得华侨身分之香港居民,其在台工作之许可期间依「取得华侨身分香港澳门居民聘雇及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最长为三年,期满後雇主如有继续聘雇之必要者,应申请展延,展延每次以一年为限。又取得华侨身分之香港居民获准在台居留者,其工作许可期间与许可居留期间同;居留期间届满,如有继续工作之必要者,应於获准延长居留後,重新申请工作许可。
|
伍、统计资料
一、 |
有关附表统计资料说明如後:
|
|
(一)今(八十七)年十一月台港贸易额依中华民国海关统计,台湾对港出口金额为二三.五四亿美元,自港进口金额为一.七一四亿美元,贸易总额为二五.二五四亿美元,出超为二一.八二六亿美元。(表一)
(二)八十七年十月两岸经香港转口贸易总额依香港海关统计为八.二四三亿美元,较八十六年同期转口贸易总额减少百分之二七.二二;其中台湾经香港转口输往大陆金额为六.九一三亿美元,较八十六年同期减少百分之二八.三;经香港转口自大陆输入金额为一.三三一亿美元,较八十六年同期减少百分之二一.○三。(表三)
(三)八十七年十月香港对大陆地区总出口(即出口+转口)四八.一六亿美元,占总出口总值百分之一五二.一九亿余美元,较八十六年同期衰退百分之二二.三八;转口货值为一三一.二三亿余美元,较八十六年同期减少百分之一六.七三,港产品出口货值为二○.○四九亿美元,较八十六年同期减少百分之二一.九六。(表七)
|
二、 |
港澳经贸情势及重要统计资料:
|
|
据港府统计处发表八十七年十月香港对外贸易统计资料显示,八十七年十月进口货值为一五二.一九亿余美元,较八十六年同期衰退百分之二二.三八;转口货值为一三一.二三亿余美元,较八十六年同期减少百分之一六.七三;港产品出口货值为二○.○四九亿美元,较八十六年同期减少百分之二一.九六。
一、台湾地区对香港贸易统计表
二、台湾地区对澳门贸易统计表
三、台海两岸经香港转口贸易金额统计表
四、两岸、台港暨两岸三地贸易依存度统计表
五、台湾对大陆、香港及全球贸易顺差统计表
六、台港相互投资金额统计表
七、香港对大陆地区贸易统计表
八、台港澳往来人数统计表
|
陆、每月大事
十二月一日
△中华民国内政部部务会议通过「香港澳门居民进入台湾地区及居留定居许可办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再度放宽香港澳门居民进入台湾地区停留之限制,恢复核发逐次加签证,并增发台湾地区居留入出境证,以便利香港澳门居民进入台湾地区。
十二月二日
△香港政治评论员杨锦麟率领「香港新闻媒体观选团」访台观选并采访相关活动。
△澳门电台编辑李福麟率领「澳门传媒台湾选举考察团」访台观选并采访相关活动。
十二月四日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办公室向立法会提交文件,建议设置「新闻统筹专员」职位。
十二月五日
△香港「大富豪」绑架犯罪集团张子强、陈智浩、钱汉寿、马尚忠及梁辉等人在大陆广东伏法。
十二月六日
△立法会议员、香港自由党常务委员会委员田北俊就任香港自由党主席。
十二月七日
△大陆「公安部部长助理」朱恩涛於六日抵次日,与澳门保安政务司孟明志、司法政务司萧伟华会晤,并与澳门司法警察司长白安德举行工作会议,商讨大陆与澳门双方合作打击跨境和组织犯罪问题。
十二月八日
△香港特区政府与阿曼政府签署民用航空运输协定。
△香港特区政府与共同发展九号货柜码头之三家发展商(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现代货箱码头、亚洲货柜码头)签署批地协议。
十二月九日
△中央「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发布消息,由原「外交部发言人」唐国强接替赵稷华出任该公署「副特派员」。
△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香港总体经济情势评估报告指出,港府在本(一九九八)年八月份干预股市的行为,将引发香港金融市场的利益冲突;港府必须适度降低薪资及部分物价,并提升香港产业的生产力,才能提高香港经济力量,让香港经济早日复苏。
十二月十日
△港府於宪报刊登「区议会条例草案」,建议公元二○○○年的区议会,增加一○二名委任议席,占区议员人数五分之一,而其为谘询机构之性质则维持不变。
十二月十三日
△香港民主党召开党员大会,改选正、副主席及中常委,该党主席由李柱铭连任,副主席则为杨森(连任)及刘千石(新任)。
十二月十四日
△香港民主建港联盟召开第五届常务委员会,改选主要党职,其中主席曾钰成、秘书长马力及司库黄建源连任,并增设一名副主席,由原党团秘书叶国谦当选。
△港区「人大代表」召开会议,讨论通过要求「新华社香港分社」为其提供一个具备会客功能之资料室,惟基於其不能受理港人对香港有关问题之投诉,该资料室不设值勤制度。
△葡国就业暨社会保障部长罗德礼赴澳门,展开为期三天之访问行程。
△香港「四五行动」、「毋忘六四」及香港「中国」民主党等多个团体至「新华社香港分社」请愿,抗议大陆剥夺公民组党结社权利。
△澳督韦奇立於葡萄牙表示,「中」葡联合联络小组当务之急应是讨论有关司法组织过渡问题,该问题远比「中」方强调的过渡期三大问题更为重要。
十二月十六日
△大陆「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会见澳门日报等八家媒体代表时表示,澳门主权移交後涉台问题的处理,应当遵循大陆当局处理「九七」後香港涉台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钱七条)。
△香港立法会人事编制委员会通过设立「新闻统筹专员」一职。
△港府政制事务局局长孙明扬向立法会提交「区议会条例草案」。
十二月十七日
△香港民主党通过刘千石辞去副主席、张炳良辞去中央委员职务案。
△香港特首董建华特别顾问叶国华针对台北市长马英九访问香港的可能性时强调,台湾人员以任何官方身分访港,可能存在一定问题。
△两岸三地商会中华民国「工商企业联合会」、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大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於香港合办「第五届海峡两岸暨特区经贸合作研讨会」。
十二月十八日
△「新华社澳门分社社长」王启人促请澳门葡方当局负起责任,整治社会治安。
△「澳门航空有限公司」与「台北市航空运输商业同业公会」於澳门签署互免徵收空运事业税备忘录。
十二月二十二日
△位於香港中环添马舰之大陆「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总部」发生火警。
△香港富商李嘉诚宣布因政治环境因素撤销一项一百亿港元之大型投资计画。
十二月二十七日
△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公布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37%受访者不满特区政府整体施政,其中又以特区政府在维持繁荣方面的评价最差。
△香港「职工会联盟」公布一九九八年十大劳工新闻回顾,该联盟主席刘千石指出,本年劳工阶级面对的情况为三十年来最坏,并提醒特区政府及商界若再压抑工人不满情绪,将引起社会动乱。
十二月二十九日
△大陆「九届人大」第六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内容包括:凡具有中国血统但又具有葡萄牙血统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可依据本人意愿,选择「中国」国籍或葡萄牙共和国国籍,确定其中一种国籍,即不具另一种国籍;凡持有葡萄牙旅行证件的澳门「中国」公民,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地区不得因持有该等旅行证件而享有葡萄牙领事保护的权利等。
十二月三十日
△港府公布海关、规划署、水务署及机电工程署等单位计七名官员(李淑仪晋升港府伦敦经贸办处长,曾俊华晋升海关关长、原海关关长李树辉退休、冯志强署理规划署署长、原规划署长潘国城退休、傅立新晋升水务署署长,原水务署署长许文韶退休)调动名单。
△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公布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62%受访者不满一九九八年香港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