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港澳」季報091期(90.1~90.3)

壹、特別報導

一、香港移交三週年情勢評析

提要

▓ 香港經濟復甦漸顯。

▓ 港人對特區管治能力之滿意度逐漸下降。

▓ 香港「大陸化」傾向日益明顯,自治權限受損之現象漸次浮現。

▓ 臺港官方往來進展仍受限。

▓ 至今有一○二件報載爭議事件考驗中共對香港「五十年不變」的承諾。

回顧過去一年來的香港情勢,由於大陸對香港特區政府的充分支持,「一國兩制」在香港運作還算良好,惟在表面上尚稱平穩的情勢下,似乎潛伏著蓄藏已久的不安因子。截至目前為止,已有一○二件報載爭議事件考驗「五十年不變」的承諾。整體而言,香港政治運作仍不脫基本法的框架,但港人對特區政府管治能力的滿意度則逐漸下降,而有關自治權限受損之現象也漸次浮現。尤其是在司法獨立及新聞自由方面,因受到大陸因素影響而增添變數。臺港關係亦因特區政府自我設限而進展受阻。惟在大陸與香港的互動機制方面,三年來已得到初步的確立。經濟方面,除不動產業外,其餘已漸漸顯露復甦之跡象,但短期內仍受信心不穩因素所困擾。茲就這一年來的總體情勢,評析如下:

(一) 香港政治運作仍不脫基本法的框架:
  過去一年來,以行政為主導的政制運作模式,雖有部分爭議情形出現(如提請「人大」釋法事件、大陸駐港官員王鳳超、何志明的不當發言等),但整體而言,仍能在基本法的既定框架下運作。
(二) 大陸與香港的互動機制初步確立:
  過去一年來,大陸與香港的互動更加密切,兩地間的聯絡通報機制亦初步確立,雙方並簽署多項協議及優惠措施(詳如附錄一、二)。在政治上,大陸「國臺辦港澳事務局」及香港「中聯辦」的設立,顯示大陸當局擬進一步透過香港來掌控涉臺事務;在經濟上,兩地的依存度漸高,預期大陸加入世貿組織後,兩地商貿往來會愈趨頻繁,商務旅客的人數也會相應增多;在社會上,攸關香港居民人權保障之相關問題,例如設立港人在大陸被拘留之通報機制、罪犯引渡、移交被判刑人士等相關事宜,雙方雖已達成共識,惟具體安排,尚待確定。
(三) 港人對特區政府管治能力的滿意度逐漸下降:
  根據香港多個民意調查顯示,香港人民對特區政府表現的滿意度(如香港中文大學本年六月所做之民調結果,滿意者由去年的百分之二十五點六下滑至目前的百分之十點六)及對特首董建華的民望(同前調查,其評分結果僅五十三分),均持續低迷。而更有過半數的香港人民不支持香港特首董建華連任。總結其因,不外經濟復甦狀況仍未直接受惠香港人民、特區政府施政失當(如樓市政策等),以及特區官員仍未脫舊殖民政府時代的施政心態,致與民意產生脫節的現象。
(四) 民主建制對制衡特區政府的作用仍屬有限:
  過去一年來,香港輿論有關檢討香港民主發展進程的呼聲時有所聞,但卻未能獲得香港特區政府的重視。而香港特區政府與立法會的緊張關係,也一直難以得到紓緩。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今年四月的民調結果顯示,有三成的受訪者對香港的民主政治發展表示不滿。此外,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在即,但先後已有多位現任資深且負民望的立法會議員表示不再參選或競逐連任。凡此種種,顯示香港的民主建制對制衡特區政府的作用,仍屬有限。
(五) 香港自治權限受損之現象漸次浮現:
  香港在過去一年來,根據報載共計發生四十四件違反自由、人權及法治的爭議事件。從爭議事件增加的趨勢來看,移交第一年共發生二十六件,移交第二年發生三十二件,到移交第三年發生四十四件,顯示有關「五十年不變」的承諾,似乎已有所動搖。最明顯的例子是香港「中聯辦副主任」王鳳超干涉報導臺獨言論之談話,以及「中聯辦臺灣事務部副部長」何志明干預港商與主張臺獨之商人做生意之說法。英國外交部更首次以「與中英聯合聲明之精神不符」來批評何志明之言論。由於大陸方面的動作頻仍,預料未來恐仍有類似之情事發生,顯示香港的「高度自治」將面臨挑戰。
(六) 經濟復甦漸顯,短期內仍受信心不穩所困擾:
  自去年下半年迄今,香港經濟已漸趨穩定。香港特區政府預測今年之經濟增長可達至百分之六。失業率雖有改善,惟目前通縮仍處於高位,港人對樓市前景亦尚未恢復信心,股市受外圍環境影響幅度也較大,故短期內香港經濟復甦的步伐恐仍會較慢。
(七) 香港司法獨立前景存隱憂:
  一年來,香港司法雖仍在獨立運作,但爭議卻時而出現。例如,特區政府向中共「人大」提請釋法事件的適切性,不斷遭受來自於香港內部及國際社會的質疑。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發表的報告,香港的競爭力今年由第七位下跌至第十四位。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所公布的一九九九年全球貿易國排名結果,香港由去年的第九位下降至第十位。亞洲開發銀行所發表的兩千年經濟展望報告也顯示,香港今年及明年的本地生產總值比不上亞洲其他國家。政治經濟風險顧問公司的調查也顯示,香港法制質素下滑至亞洲第三位,顯示外商對香港司法制度在「九七」後是否受大陸干預有所疑慮。上述國際觀察組織及商業機構調降香港營商環境及法治質素的評比,皆不約而同的指出,政治干預已影響到香港的法治精神。
(八) 新聞自由前景添變數,自我審查似無可避免:
  過去一年來,香港尚能維持一定程度的新聞自由,惟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係來自大陸方面。繼去年八月大陸「副總理」錢其琛表示不得在香港公開宣傳「兩國論」之後,香港「中聯辦副主任」王鳳超又於今年四月警告香港媒體不得散布、鼓吹「兩國論」及臺獨等言論,香港網站「香港網」更對臺獨及藏獨言論進行封殺,顯示香港「大陸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大陸因素勢將影響香港傳媒對兩岸問題的報導,而未來「一國兩制」的灰色地帶亦將愈見狹窄。
(九) 國際社會持續關心香港情勢發展:
  國際社會對香港情勢仍十分關注,聯合國、美國、歐盟、國際特赦組織等,均就香港人權、法治、民主進程方面,定期提出觀察報告。大體而言,對於香港社會自由、基本公民權利等之評價,尚稱正面,惟對於「人大」釋法、香港可能成為大陸軍備及人蛇非法轉運中心、特區政府前廣播處長兼香港電臺臺長張敏儀調職、大陸干預特區自治事務等事件表示擔憂。
(十) 臺港關係進展受限:
  臺港關係以民間之交流為主,在相互貿易、投資、旅遊等方面,一年來均無特別之變化,但官方之往來仍進展有限。依據「錢七條」臺港官方關係仍屬大陸「中央」權限,以致香港特區政府對臺港關係處理多採取「寧左勿右」之保守立場,甚至自我設限,不願節外生枝,故短期內臺港關係不易有所突破。我香港事務局張局長良任亦遲遲未能赴港就任,致使雙方關係更為滯礙。
(十一) 移交三週年共有一百零二件爭議事件:
  根據媒體報導,香港移交三年來,在自由、人權、法治等方面,已有一○二項爭議事件。過去一年中所發生的爭議事件,在在考驗中共「五十年不變」之承諾。茲將最近一年內,主要之爭議摘要如下:
  1、 大陸干預香港特區自治事務:
    包括大陸官員越境辦案;大陸介入香港「盈科數碼動力」併購「香港電訊」案;「中聯辦副主任」王鳳超有關干預新聞自由之言論;「中聯辦臺灣事務部副部長」何志明有關限制商業自由之言論等。
  2、 特區政府自我設限:
    包括特區政府官員表示制訂禁止叛國、分裂國家等法令前,有需要諮詢「中央」意見;特區政府拒絕安排民主派人士赴大陸參訪;廉政公署不敢調查陸資機構等。
  3、 媒體自我審查:
    包括大陸「中華網」(「新華社」擁有「中華網」在美上市百分之十三之股權)在港之附屬網站「香港網」就「臺獨」、「藏獨」言論進行封殺等。
附錄一 大陸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之相關協議
簽署時間 協議名稱 內容 備註 資料來源
1999.01.04 關於大陸與香港法院相互送達民商事司法文書的安排 規範兩地相互送達民商事判決書等問題。 為香港移交以來首份與大陸簽訂之司法互助協議 1999.02.28

港澳月報

1999.6.21 關於大陸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相互執行仲裁裁決的安排 規範兩地相互執行仲裁裁決適用範圍等問題。(如:一方當事人不履行仲裁裁決者,另一方當事人得向其住所地或財產所在地法院申請執行) 自2000.2.1生效 1999.6.22大公報;2000.01.28星島日報
1999.10.15 大陸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創業板上市的監管合作事宜(換文) 確認1993.6.19大陸「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訂立「監管合作備忘錄」相關條款,並增訂相關規定,包括落實創業板監管所需的監督檢查與調查所提供的協助。 大陸「證監會」於1999.10.13公布「境內企業申請到香港創業板上市審批與監管指引」 1999.10.15

大陸「新華社」經貿資訊

1999.12.28 船隻停泊互惠協議 在香港註冊之船舶停靠大陸港口時,船東可支付較少之港口稅;大陸船舶停靠香港港口時,亦享有同樣優惠。 2000.1.28開始生效 1999.12.29國家通訊社
2000.02.02 大陸與香港特別行政區間航空運輸安排 明定兩地為特殊管理的國內航空運輸性質,並規範兩地航空商務安排、設立代表機構、銷售及匯兌等事宜。   2000.02.03

港府新聞公報

 

附錄二 大陸給予香港特區相關優惠或放寬措施
優惠或放寬措施 內容 資料來源
專利申請優先權 申請人向港府產權署首次提出短期專利申請及外觀設計註冊之申請後,在一定期限內(短期專利申請為十二個月,外觀設計期限為六個月),再向大陸「國家知識產權專利局」提出申請時,得以在香港申請之日期,作為判斷新穎性和創造性之時間標準。 2000.1.6

國家通訊社

放寬台港澳藝人赴大陸演出政策 大陸為解決當前大陸文化娛樂市場與實際情況存在之嚴重落差,並因應日後加入WTO後之市場需要,擬逐步開放演出市場,包括調整台港澳藝人赴大陸演出政策。 2000.1.11國家通訊社
台港澳船務公司可在大陸獨資設立船務公司 大陸「交通部」及「外經貿部」聯合發布「外商獨資船務公司審批暫行方法」,允許外國船東在大陸投資設立船務公司,台、港、澳船務公司得比照辦理。此舉有利航商經營航線或自攬貨物,可節省中間成本,有利貨物運送。 2000.02.11

經濟日報

附錄三 香港移交三週年大事紀
時間 紀要 資料來源
1999.7.1 大陸「副主席」胡錦濤出席香港移交二週年慶祝活動,並與特首董建華共同主持紀念碑揭幕儀式。 1999.7.1
中國通訊社
199.7.3 香港民主黨議員李華明與家人參加參加東莞荔枝團經皇崗口岸過關時,遭邊檢人員以「上級不給你入境」為由,沒收回鄉證,拒絕入境。 1999.7.4
蘋果日報
1999.7.5 澳門特首何厚鏵赴港與香港特首董建華會晤,就加強港澳兩地未來合作和交流等事宜交換意見。 1999.7.6
文匯報
1999.7.15 香港立法會審議通過「立法會條例」草案,明訂下一屆立法會選舉制度及具體安排。 1999.7.16信報
1999.7.16 香港立法會通過「入境條例修訂案」,規定一九八七年七月一日前在香港出生之大陸人民即擁有香港居留權,但此後在香港出生之大陸人民,須出生時父或母已為香港永久居民,始可擁有居港權。 1999.7.17台灣時報
1999.7.21 港府入境事務處強制遣返二名已申請法律援助之非法入境者,事後遭多位政界多位人士懷疑入境事務處不尊重司法程序。 1999.10.13
蘋果日報、明報
1999.7.26 廣東省「公安廳」就香港永久居民在大陸所生子女赴港定居有關問題舉行新聞發布會,說明申請需備之資料及程序。 1999.7.27文匯報
1999.7.29 美軍機C-130獲准在香港機場降落,進行補給和維修工作。此為本年五月美國轟炸大陸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後,美國軍事運輸工具首次在香港停靠。 1999.7.30中國時報
1999.8.9 大陸「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表示,因梵蒂岡與台灣保持外交關係,所涉及之問題較為複雜;港府並發表聲明表示,教宗訪港牽涉外交問題,在大陸「中央」與梵蒂岡解決相關問題後,才適宜討論訪港事宜。 1999.8.10
明報
1999.8.11
  1. ▓ 我前總統府國策顧問張京育遭港府拒絕入境。
  2. ▓ 美國新任駐港總領事高樂聖抵港履新,其任期為三年。
1999.8.12
中央日報;
大公報
1999.8.17 港府金融管理局宣布成立「香港金融研究中心」,該中心之八位董事由財政司長曾蔭權委任,並由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出任董事局主席,日後將針對香港亞洲貨幣政策、銀行及金融影響等問題進行研究。 1999.8.18香港商報
1999.8.19 大陸「副總理」錢其琛於北京接受記者提問時表示,香港不能公開宣傳、支持「兩國論」,否則便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國務院的政策。 1999.8.20聯合報
1999.8.20 法律改革委員會建議設立「保障私隱報業評議會」以監管傳媒,遭各界質疑將箝制新聞自由。 1999.8.21
明報
1999.9.12 立法會議員吳靄儀欲赴大陸參加「中國憲法與法律講座學術研討會」,於登機前遭港龍航空公司以其入境簽證已被北京當局吊銷為由,拒絕其登機。 1999.9.13
明報
1999.9.13 港府行政長官委任「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主席及十七名委員,由謝志偉出任該委員會主席。 1999.9.14
文匯報
1999.9.16 大陸「深圳特區報」收購「香港商報」49%股權,成為大陸媒體進軍香港首例。 1999.9.14
蘋果日報
1999.9.19 由香港記者協會、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香港攝影記者協會舉行新聞界操守論壇,討論如何提升香港媒體操守。四個團體並發表綱領,一致反對由政府直接或間接委任評議會監察媒體,將自行成立聯席工作小組,研究改善新聞業操守的方法。 1999.9.20聯合報
1999.9.22
  1. ▓ 港府行政長官董建華宣布將派遣一支由消防員和救護員組成之拯救隊,前往台灣協助地震救災工作。
  2. ▓ 包雅倫於「中英聯合聯絡小組」會議中表示,對吳靄儀遭大陸拒絕入境感到失望;英方並於會後發表聲明,指英方向大陸提出三項關注,包括釋法引起居民對香港司法獨立權之擔憂、言論自由之保障,及本次吳靄儀事件。
1999. 9.23
大公報;
蘋果日報
1999.10.6 香港特首董建華於立法會發表題為「培育優秀人才,建設美好家園」之施政報告,期望將香港發展為亞洲首要國際都會。 1999.10.7信報
1999.10.10 香港各界在九龍麗晶酒店舉辦「慶祝雙十節暨辛亥革命八十八周年」慶祝大會,有近千人參與。 1999.10.11聯合報
1999.10.14 由香港九龍樂善堂、無線電視、台灣工商協會組成之「香港各界來台致贈捐款代表團」,送交賑災捐款五千六百六十餘萬港幣,並由我行政院長親自接見並代表接受。 1999.10.15中國時報
1999.10.16
  1. ▓ 香港民主黨主席李柱銘、副主席楊森來台訪問,代表該黨表達對我九二一震災之關懷,並攜帶香港居民關懷我震災的簽名布條、該黨的慰問卡等。
  2. ▓ 港府公布輸入大陸大陸專才申請方法,其中對該等專業人士作出相關限制:(一)該等人士之技能須為香港所缺乏;(二)該等人士須在大陸大陸特定學院完成博士學位或工作經驗。該輸入專才計畫將不設限額、不限行業、不設工資下限。
1999.10.19星島日報
1999.10.17信報
1999.10.19 港府宣布廣播處長兼香港電台台長張敏儀於本年十二月調任駐東京經貿首席代表。 1999.10.20
星島日報
1999.10.28 大陸「廣東省國稅局」負責人表示,自11月1日起,外國居民和台、港、澳人士在大陸獲得之儲蓄存款利息,需繳納20%之利息稅。 1999.10.29明報
1999.10.31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會長張文光指稱,該協會為台灣九二一地震籌集近百萬元港幣之捐款,預備轉交我「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時,遭港府以組織有「中華民國」字樣,事態敏感而延後批准申請。 1999.11.1明報
1999.11.2
  1. ▓ 香港特區政府與美國迪士尼公司達成協議,將在香港大嶼山興建第三個國際主題公園。
  2. ▓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表示,「人大釋法」牴觸「公約」第十四條,對香港人權保障之落實造成嚴重威脅;目前之選舉制度不符合「公約」,有理由關注「殺局」對香港居民參與公共權利之影響;並關注港府不准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之問題。
1999.11.3港府新聞公報
1999.11.3
信報
1999.11.8 「大陸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商貿聯繫委員會」在北京召開首次會議,討論中國大陸加入WTO及港人在大陸營商等問題。 1999.11.8明報
1999.11.28 香港舉行首屆區議會選舉,選出390個直選議員、102個委任議員,投票率為38.82%。 1999.11.29信報
1999.11.30 美國傳統基金會公布年度經濟自由指數排行榜,香港連續六年蟬聯榜首。 1999.12.1經濟日報
1999.12.3 香港終審法院判決大陸大陸人民逾期停留應予遣返,逾千名不滿判決者於政府總部外抗議、靜坐,並與警方發生激烈衝突。 1999.12.4明報
1999.12.8 「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舉行最後一次(第47次)全體會議,總結過去12年7個月的工作成果。 1999.12.8大公報
1999.12.9 港府公布「輸入大陸專才計畫遴選委員會」14名非官方成員名單。 1999.12.10
信報
1999.12.11 來自十九個國家,九百餘名法輪功學員,自12月11至13日在香港集會,期間曾在「新華社香港分社」對面之人行道上靜坐,並向「新華社香港分社」、大陸「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遞交請願書。 1999.12.13蘋果日報
1999.12.15 香港終審法院判決吳恭劭、利建潤污損「國旗」、「區旗」違反「國旗及國徽條例」、「區旗及區徽條例」相關規定,為犯罪行為。 1999.12.16蘋果日報
1999.12.17 我獨立總統參選人許信良原訂本日赴香港參加「港台論壇」,惟於行前接獲主辦單位「香港台灣工商協會」之通知,表示港府不歡迎其在澳門移交前入境香港。 1999.12.18
明報
1999.12.27 港府公布高官異動名單,其中任關佩英出任港府環境食物局局長、吳惠蘭出任食物環境衛生署署長、梁世華出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余黎青萍出任規劃地政局檢討樓宇安全及預防性維修專責小組主管。 1999.12.29文匯報
1999.12.28 香港與大陸簽署船隻停泊互惠協議,明訂在香港註冊之船舶停靠大陸港口時,船東可支付較少之港口稅;大陸船舶停靠香港港口時,亦享有同樣優惠。 1999.12.29
國家通訊社
2000.1.18
  1. ▓ 大陸「新華社」香港分社更名為「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以下簡稱「中聯辦」),主要職務包括:聯繫駐特區特派員公署、「解放軍」駐特區部隊;促進大陸大陸與特區經濟、文化等交流;協助管理特區陸資機構;處理有關涉台事務;承辦大陸交辦的其他事項等。
  2. ▓ 港府與柬埔寨政府簽署民用航空運輸協定。此為香港與其他國家簽署第39份民航協定。
2000.1.8
明報
2000.1.19國家通訊社
2000.1.22 國際透明度組織(國際性貪汙監督機構)公布最新數據,顯示亞洲地區廉潔程度最高者為新加坡,香港居次。 1999.1.22國家通訊社
2000.1.25 大陸「北京市政協」第九屆常務委員會召開第十四次會議,李澤楷(香港富商李嘉誠次子)等十名港澳人士增補為「北京市政協委員」。目前726名「北京市政協委員」中,計有36位港澳人士。 200.2.26
星島日報
2000.1.27 香港終審法院首次確認我法院宣告之破產令具有效力,且可在香港執行。 2000.2.28成報
2000.1.31 港府保安局長葉劉淑儀會見多個人權組織或政團時表示,港府制訂「基本法」第廿三條有關禁止叛國、分裂國家等罪行時,在諮詢香港居民前,有需要先諮詢「中央」。(註:「基本法」第廿三條規定,特區應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等之行為。) 2000.2.1
蘋果日報
2000.2.8 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本日起一連五天在香港停靠,為自一九九九年五月北約轟炸大陸駐南斯拉夫使館以來,美軍停靠香港之最大型軍艦。 2000.2.9星島日報
2000.2.24 香港立法會通過「地下鐵路條例草案」,訂立監管票價機制之議員修訂案全遭否決,即地鐵上市後有權自行釐訂票價漲幅,不受任何機關監督。 2000.2.24明報
2000.2.29
  1. ▓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魯賓遜夫人訪問香港,對香港的人權情況表示關注,並促請港府盡快成立一個獨立的人權委員會,以避免法治、司法獨立等優點遭侵蝕。
  2. ▓ 香港「盈科數碼動力」宣布成功收購英資「大東電報」控制之「香港電訊」。
2000.3.1蘋果日報
2000.3.1星島日報
2000.3.6 我內政部入出境管理局宣布,自即日起核發港澳居民一年多次入出境證,在有效期限內,可入出境20次。 2000.3.7天天日報
2000.3.7 香港特區政府與以色列簽署資訊科技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商業、投資、政策等方面加強合作,此為香港移交以來與其他國家簽署之第6份同類協議。 2000.3.7港府新聞公報
2000.3.8 港府財政司長曾蔭權公布下年度財政預算案,計劃在未來三年內裁減一萬個職位,且中止招聘公務員。 2000.3.9明報
2000.3.18 香港特區政府與南非簽署民用航空運輸協定,此為香港與其他國家簽署第42份之同類協定。 2000.3.18港府新聞公報
2000.3.19 港府針對我總統大選,發表以下聲明:「身為中國人,我們都希望看到祖國統一。我們都應當朝國家統一的目標繼續努力。」 2000.3.19港府新聞公報
2000.3.29 港府保安局長葉劉淑儀率領12人之代表團赴大陸,與大陸司法、法律,及公安機構官員會晤,討論兩地移交逃犯、移交被判刑人士,及為在大陸被拘留之香港居民設立通報機制等事宜;惟並未就具體細節達成共識。 2000.4.1港府新聞公報
2000.3.30 香港郵政與大陸郵政合作,自即日起,提供兩地雙向匯款服務。 2000.3.30文匯報
2000.4.2
  1. ▓ 特首董建華自本日起展開為期二週訪問美加之旅。
  2. ▓ 香港有線電視播出我副總統呂秀蓮女士專訪內容。
2000.4.4
蘋果日報
2000.4.10
蘋果日報
2000.4.4 本日為香港「基本法」頒布十週年,香港各界均辦理展覽、研討會等宣導活動,以擴大宣傳效益。 2000.4.4明報
2000.4.12 香港「中聯辦副主任」王鳳超針對香港有線電視播出我副總統呂秀蓮專訪發表言論,認為香港媒體不應散布鼓吹分裂國家之言論;惟港府署理特首陳方安生隨即發表聲明,強調「基本法」保障新聞自由。 2000.4.19蘋果日報
2000.4.18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表「2000年全球競爭力年報」,其中香港由於受僱人口生產總值下降,故競爭力排名由第7名下跌至第14名。 2000.4.19明報
2000.4.19 港府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公布「保護青少年免受淫穢及不雅物品荼毒」諮詢文件,建議成立由政務司長委任之「淫穢物品類別評定委員會」,定期審查刊物內容,不符規定者,將在報章刊物頭版刊登警告字眼,每頁劃記紅色對角線,且不得販售予未成年人。 2000.4.20
信報
2000.4.20 港府委任香港興業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查懋聲等十六位創新科技顧問委員會成員。該會主要職責係就創新與科技方面等事宜,向行政長官提供意見與建議。 2000.4.20港府新聞公報
2000.4.25
  1. ▓香港特別行政區與泰國簽署有關移交被判刑人士之協定,港府預期將有為數不少在泰國服刑之香港居民申請回港服刑。此為香港移交以來與其他國家簽署之第五份同類協定(之前曾與英、美、斯里蘭卡、義大利簽署)。
  2. ▓香港居民蘇志一之女向港府求助,指出大陸公安部門曾於1995年趁其家人赴肇慶市探親時,以貪污罪名將其拘留,並先後多次押解其父返港搜查住所及資料,並質疑大陸公安無權越境辦案。
2000.4.25港府新聞公報
2000.4.26明報
2000.4.26 美國國務院發表1999-2000年度香港報告,正面評價香港過去一年之整體表現,惟認為港府前廣播處長兼香港電台台長張敏儀調職事件,是公務員中立形象的例外事件。 2000.4.27
明報
2000.4.30 佳士得、蘇比士拍賣行分別於四月三十日、五月二日,在港拍賣戰時遭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掠奪之四件國寶級文物,其中三件由具「解放軍」背景之保利集團購得,另一件由北京市文物局購得。 2000.5.1
星島日報;
2000..5.9明報
2000.5.10 董建華依據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之建議,任命陳兆愷、李義為終審法院常任法官,政務司長將於五月卅一日向立法會提出動議要求同意該項任命(原終審法院法官列顯倫、沈澄將分別於本年九月、十月離職) 2000.5.11
明報
2000.5.16
  1. ▓香港「中國旅行社」證件業務部駐香港國際機場之「台胞證辦事處」擴建後,自本日開始啟用並延長辦公時間。
  2. ▓香港特首董建華宣布律政司長梁愛詩同意延任兩年,任期至2002年6月底。
  3. ▓香港證券及期貨監察委員會與葡萄牙證監會簽署諒解備忘錄,今後將加強兩地證券及期貨監管機構跨境合作。
2000.5.15大公報
2000.5.16港府新聞公報2000.5.16國家通訊社
2000.5.17
  1. ▓港府與盈科數碼動力簽訂數碼港計畫協議,其中規定港府擁有數碼港知識產權,盈科數碼動力需為建築規格不符協議、延誤、違規承擔一切風險。
  2.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董事局通過自二00二年四月一日起全面撤銷最低佣金制度。
2000.5.17港府新聞公報、星島日報
2000.5.18星島日報
2000.5.19 歐盟發表第二份香港週年報告,指出香港仍是亞洲地區最自由的城市。 2000.5.19明報
2000.5.31 「中聯辦」台灣事務部副部長何志明出席中華總商會餐會時,提醒港商勿與主張「台獨」商人合作做生意,否則一切後果要自行承擔。 2000.6.1
明報
2000.6.4 香港喜靈洲戒毒所發生歷來最嚴重之囚犯暴動事件,數百名香港、越南囚犯互毆,且在營區縱火,計造成四名職員、七名囚犯受傷。 2000.6.4
信報
2000.6.10 香港民權黨召開第三次黨員大會,通過由陳啟宗擔任黨主席,前任主席陸恭蕙則擔任執行委員會成員。 2000.6.12信報
2000.6.15
  1. ▓美國駐港總領事高樂聖出席香港總商會午餐會時,批評港府拒絕開放航運業,使國際航運公司對至港投資卻步,並對此表示遺憾;港府事後立即發表聲明回應,強調香港是以開放政策逐步開拓航空服務市場。
  2. ▓國際特赦組織發表人權年報,批評港府就港人大陸子女居留權問題提請「人大常委會」解釋「基本法」,突顯香港自治權之限制,及「基本法」在保障人權方面之漏洞;港府律政司長梁愛詩則強調,「人大」釋法已獲香港法院確認,獲得公眾、立法會及海外國家之認同,香港法治並未因此受損。
  3. ▓香港民主黨舉行第廿七次中央委員會會議,討論黨員劉千石雙重黨籍案(另具「前線」黨員身分),會中以十七票最低合法票數通過開除劉千石黨籍。
2000.6.16信報
 

 

2000.6.16信報
2000.6.16明報

2000.6.16 我台北捷運公司與香港地鐵公司簽訂為期一年六個月之「軌道維修顧問合約」。 2000.6.16
中時晚報
2000.6.21 香港特首特別顧問葉國華訪台,在台期間曾會晤本會前副主委鄭安國、政大教授邵宗海,及國民黨相關人士。 2000.6.26信報
2000.6.24 香港房屋委員會主席王鳴因公營房屋營造過程中,出現樁柱短缺、危樓照起等問題,宣布辭去職務,將於本年九月底離任,此為首位因政治壓力而請辭之公職人員。 2000.6.25明報
2000.6.25 香港房屋業及所有權人、醫界、社會工作者分別舉行示威遊行、抗議,表達對特區政府施政之不滿。當日參與遊行者計約四千多人參加,此為香港中產階級人士首次大規模示威活動。 2000.6.26明報
2000.6.26
  1. ▓數十名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簡稱學聯)代表及爭取在港居留權者於政府總部前靜坐,遭警方以胡椒噴霧驅離,並與示威學生發生衝突,造成十三人受傷。
  2. ▓逾三百名聲稱擁有居留權之人士在遮打花園舉行燭光集會,抗議「人大釋法」破壞香港人權、法治。
2000.6.27明報

2000.6.27明報
2000.6.28
  1. ▓香港立法會通過對房屋委員會主席王鳴、房屋署署長苗學禮之不信任動議。此為香港首二位被立法會不信任之公職人員;政務司長陳方安生表示,此事將可能損及特區政府的管治,影響深遠。
  2. ▓三名分別來自美國、日本,及澳門持大陸護照之法輪功學員,先後遭港府入境處拒絕入境。
2000.6.29明報

2000.6.29.
星島日報
2000.6.29 東方日報公布香港居民對於移交三週年相關問題之民意調查,其中59.7%受訪者表示對特區政府表現之滿意度「比移交前差」;香港大學所作之民意調查結果顯示,70%受訪者認為移交後香港的整體環境「比移交前差」;民主黨公布之民意調查結果顯示,51.6%受訪者不支持董建華競選連任。 2000.6.30. 東方日報、星島日報

二、台港澳交流活動紀要

(一)參訪活動
起迄時間 團名或人員 團長 人數 參訪目的 主要行程
五月八日至十一日 華僑協會赴港訪問團 張希哲 考察香港政經文化及社團活動 拜會香港事務局各單位及社團,並舉行座談
五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 萬國基督教聯合會
港澳台灣同鄉會
台灣工商協會
基督教主恩服務社
香港自由勞工
港台旅行社同業商會
香港銀星畫報新聞社
香港宗親會聯誼總會
澳門台商協會
張彼得
趙肖山
潘漢唐
李武凡
李國強
萬德明
司徒勝
張戥新
陳忠勇
以上九團共一百人 來台參加第十屆總統、副總統就職大典活動 在台期間拜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赴總統府廣埸參加就職演說、台北賓館參加慶祝茶會,並參觀鶯歌陶瓷及石門水庫等
五月廿七日至廿九日 香港崇正總會參訪團 黃石華 參加中原客家崇正會年會,促進兩會交流 出席台灣中原客家崇正會年會、拜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台北市政府等
六月十四日至二十日 香港樹仁學院經濟系二○○○年來台參訪團 孔肇鋒 二十 促進台港兩地學生交流,增進彼此的瞭解 由陸委會安排拜會財政部,參訪台灣大學、東海大學、台灣證券交易所等
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 香港城市大學數學系學會學術交流團 王桂元 三十 擴大同學視野及瞭解台灣生活文化 參訪國立台灣大學,台灣證券交易所、中華民國青年創業協會等
六月廿六日至卅日 「香港流動資訊網站」贊助香港大專生暑期來台訪問團 沈勤鳳 十八 瞭解台灣資訊網路的發展 在台期間拜會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國立交通大學、台灣省茶葉改良廠
七月三日至六日 高雄市教師會赴香港參訪團 陳銘彬 十八 應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邀請赴港參訪,以提昇教師專業知識及會務交流 在港期間參觀葛師校友會、黃埔學校、沙田官立中學,並與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舉行座談
七月十五日至十九日 香港神託會籌組培敦中學、協和書院、何南金中學、可藝中學等來台交流團 鄭晚莊 六十四 探討華人地區港、台、粵中等學生校領袖素質 在台期間曾拜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北一女子中學、中國廣播公司、救國團「張老師」等
七月廿四日至八月廿七日 香港珠海大學來台實習團 新聞及傳播學系主任

俞淵若

卅五
(教師三
學生
卅二)
發揮團隊精神學習新聞製作,對台港交流有正面意義 該團學生卅二人分四組,分赴台視、中視、華視及中央廣播電台實習新聞製作,並拜會教育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新聞局、僑委會、聯合報、中國時報、世新大學、政治大學等
七月廿三日至三十日 香港留台大專校友聯會來台訪問團 蘇俊雄 三十 瞭解各政黨運作情形 一行三十人拜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僑委會、台北市政府、民進黨、親民黨、國民黨
七月廿七日至廿九日 國際華商觀光協會來台訪問團 袁家齊 促進台港旅遊業務之發展,提昇專業服務水準 拜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觀光局。
(二)合辦活動或研討會
活動期間 活動名稱 活動地點 合辦單位 參加人數 活動目的
五月十日至十八日 「二○○○年第十四屆亞洲跆拳道錦標賽」 香港 邀請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參賽 三十三人 促進港台兩地體育交流及觀摩學習
六月一日至二日 「九十年代兩岸三地文學現象國際研討會」 香港 光華新聞文化中心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合辦
八十人 促進兩岸三地學者瞭解各地文學發展情形
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三日 「台灣美食節二○○○」 香港 台北貿易中心主辦 我參展商三十餘人赴港 讓香港居民能享受到台灣的美食
七月十七日至廿六日 「二十一世紀中國教育的發展」 香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合辦
(三所大學同學發表論文) 增進兩岸三地大學生往來及學術交流,拓展同學視野,並彼此學習
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六日 「二○○○年台北、香港、澳門、上海青少年朗誦比賽」 香港 財團法人築夢教育基金會
台北市議員林奕華辦公室
合辦
(四地青少年組隊參加) 提高兩岸四地青少年積極學習國語及使用性。

參、答客問

一、 「九九」後,澳門居民之身分認定有何改變?
答: 依「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第四條第二項規定,澳門居民係指具有澳門永久居留資格,且未持有澳門護照以外之旅行證照或雖持有葡萄牙護照但係於葡萄牙結束治理前於澳門取得者。由於「九九」後,依據澳門特區政府新頒之「澳門永久性居民及居留權法」規定,澳門居民必須取得身分證後,居留滿七年,始具永久居留權。故自民國八十九年三月一日起,審核澳門居民來臺案,對於澳門居民身分之認定,係以具有下列證明文件之一為認定依據:
  (一) 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身分證。
  (二) 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
  (三) 澳門身分證明局所核發之居留權證明書或永久性居民身分證明書。
  (四) 持有「九九」前所核發之澳門居民身分證,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
    1、身分證出生地載明為澳門者。
2、澳門居民身分證自首次核發之日起屆滿七年者。
3、持有澳門治安警察廳出入境事務局所核發之永久居留證者。
  惟為落實政府保護香港或澳門居民權益之港澳政策,對於澳門居民於民國八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前持有澳門居民身分證滿四年,境管局曾核准來台有案,並取得華僑身分者,得依規定繼續申請入出境及居留。境管局於民國八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前核發之入出境證件,仍得於效期內繼續使用。
二、 香港或澳門居民進入臺灣地區,應申請何種入臺證?
答: 依「香港澳門居民進入臺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規定,香港或澳門居民申請進入臺灣地區,計分五類:
  (一) 一般入出境:發給單次入出境許可、逐次加簽許可或多次入出境許可,持憑入出境;(第九條第一項至第四項)
  (二) 臨時入境停留十四日:發給臨時入境停留通知單,持憑入出境;(第九條第五項)
  (三) 特殊事故:發給入境證明函,申請人抵達臺灣地區機場、港口時,應補辦一般入出境手續;(第十三條第一項、第二項)
  (四) 緊急入境:發給許可先行入境通知單,申請人亦應補辦一般入出境手續;(第十三條第三項)
  (五) 機組員、空服人員或船員入境臨時停留:發給臨時停留許可證,持憑入出境。(第十四條)

肆、統計資料

一、 據港府統計處發表香港對外貿易統計資料顯示:
  (一) 民國八十九年四月進口貨值為171.335億餘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17.95%;轉口貨值為140.252億餘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16.66%;港產品出口貨值為17.592億餘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7.35%。
  (二) 民國八十九年五月進口貨值為180.382億餘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29.18%;轉口貨值為150.352億餘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23.73%;港產品出口貨值為19.952億餘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12.84%。
  (三) 民國八十九年六月進口貨值為169.851億餘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14 .5 %;轉口貨值為142.34億餘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16.5 %;港產品出口貨值為19.419億餘美元,較上一年同期減少0.5 %。
二、 據香港統計處發表統計資料顯示,民國八十九年四月失業率為5.7%,五、六月份則分別降為5.1%、5%。
三、 據香港統計處發表統計資料顯示,民國八十九年四至六月通貨膨脹率分別較上一年同期下降4.4%、4.5%及4.5 %。
四、 據民國八十九年七月二十三日澳門日報報導,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民國八十九年上半年入境澳門旅客總數為436萬餘人次,其中我國旅客總數為五十八萬人次,為去年全年總量六成。
五、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發表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六月底止,香港外匯存底為971億美元,較今年五月底的952億美元,上升百分之1.99。
六、 根據香港旅遊協會發表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五月份到訪香港旅客人數達106萬餘人次,較上年同期上升18.1%。今年首五個月累計到訪香港旅客人數為517萬餘人次,較上年同期上升15.6%。大陸仍是香港最大旅客來源市場,今年五月大陸旅客人數較上年同期上升27.9%,佔同期所有到訪香港旅客人數的三分之一。

伍、每季大事

五月七日

▓ 澳門數百名建造業勞工遊行至政府總部前請願,要求大幅縮減輸入外籍勞工並採取緊急措施保護本地勞工,結果演變成警民衝突。(澳門日報,2000.5.8)

五月十日

▓ 香港立法會通過「反對台灣獨立議案」。(明報,2000.5.11)

五月十二日

▓ 香港特首董建華首次訪問澳門,與澳門特首何厚鏵就兩地合作、發展等問題交換意見。(澳門日報,2000.5.13)

五月十六日

▓ 香港「中國旅行社」證件業務部駐香港國際機場之「台胞證辦事處」擴建後,自本日開始啟用並延長辦公時間。(大公報,2000.5.15)

▓ 香港特首董建華宣布律政司長梁愛詩同意延任兩年,任期至二00二年六月底。(港府新聞公報,2000.5.16)

▓ 香港證券及期貨監察委員會與葡萄牙證監會簽署諒解備忘錄,今後將加強兩地證券及期貨監管機構跨境合作。(國家通訊社,2000.5.16)

▓ 澳門特首何厚鏵率領立法會主席曹其真等一行十九人,自五月十六日至廿五日訪問葡、法,期間曾與葡國總理、議會議長、法國總統外交顧問、立法會主席等政要會晤,並與葡國簽署「相互鼓勵與保護投資協定」,進一步吸引葡國中小企業至澳門投資。(市民日報,2000.6.19)

五月十七日

▓ 港府與盈科數碼動力簽訂數碼港計畫協議,其中規定港府擁有數碼港知識產權,盈科數碼動力須為建築規格不符協議、延誤、違規承擔一切風險。(港府新聞公報、星島日報,2000.5.17)

▓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董事局通過自二00二年四月一日起全面撤銷最低佣金制度。(星島日報2000.5.18)

五月十九日

▓ 歐盟發表第二份香港週年報告,指出香港仍是亞洲地區最自由的城市。(明報,2000.5.19)

▓ 近千名澳門各行業失業工人舉行「要工作,要生活」請願遊行活動,部分遊行民眾衝擊警方封鎖線釀成混亂。(澳門日報,2000.5.20)

五月廿九日

▓ 澳門特區政府保安司代表團由司長張國華率團赴北京訪問,期間曾拜會「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廖暉、「公安部部長」賈春旺、「公安部副部長」田期玉,張國華並與「公安部部長助理」朱恩濤代表雙方簽署「澳門回歸後內地公安機關與澳門警方合作首次工作會晤紀要」。(新華社,2000.5.30)

五月三十一日

▓ 中共「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以下簡稱「中聯辦」)台灣事務部副部長何志明出席中華總商會餐會時,提醒港商勿與主張「台獨」商人合作做生意,否則一切後果要自行承擔。(明報,2000.6.1)

六月四日

▓ 香港喜靈洲戒毒所發生歷來最嚴重之囚犯暴動事件,數百名香港、越南囚犯互毆,且在營區縱火,計造成四名職員、七名囚犯受傷。(信報,2000.6.4)

六月五日

▓ 政治經濟風險顧問公司公布「各地司法制度質素排名」調查結果,香港在亞洲地區之排名由第二位跌至第三位。該公司認為,排名持續下跌之趨勢顯示外商對香港司法在移交後可能受中共干預心存疑慮。(蘋果日報,2000.6.6)

六月十日

▓ 香港民權黨召開第三次黨員大會,通過由陳啟宗擔任黨主席,前任主席陸恭蕙則擔任執行委員會成員。(信報,2000.6.12)

六月十五日

▓ 美國駐港總領事高樂聖出席香港總商會午餐會時,批評港府拒絕開放航運業,使國際航運公司對至港投資卻步,並對此表示遺憾;港府事後立即發表聲明回應,強調香港是以開放政策逐步開拓航空服務市場。(信報,2000.6.16)

▓ 國際特赦組織發表人權年報,批評港府就港人內地子女居留權問題提請「人大常委會」解釋「基本法」,突顯香港自治權之限制,及「基本法」在保障人權方面之漏洞;港府律政司長梁愛詩則強調,「人大」釋法已獲香港法院確認,獲得公眾、立法會及海外國家之認同,香港法治並未因此受損。(信報,2000.6.16)

▓ 香港民主黨舉行第廿七次中央委員會會議,討論黨員劉千石雙重黨籍案(另具「前線」成員身分),會中以十七票最低合法票數通過開除劉千石黨籍。(明報,2000.6.16)

六月十六日

▓ 我台北捷運公司與香港地鐵公司簽訂為期一年六個月之「軌道維修顧問合約」。(中時晚報,2000.6.16)

六月十八日

▓ 五百餘名澳門失業工人舉行移交以來第三次遊行請願,並有部分遊行民眾以絕食方式在特區政府總部前表達訴求。(澳門日報,2000.6.19)

六月廿一日

▓ 香港特首特別顧問葉國華訪台,在台期間曾會晤本會前副主委鄭安國、政大教授邵宗海,及國民黨相關人士。(信報,2000.6.26)

六月廿四日

▓ 香港房屋委員會主席王鳴因公營房屋營造過程中,出現樁柱短缺、危樓照起等問題,宣布辭去職務,將於本年九月底離任,此為首位因政治壓力而請辭之公職人員。(明報,2000.6.25;聯合報,2000.6.26)

六月廿五日

▓ 香港房屋業及所有權人、醫界、社會工作者分別舉行示威遊行抗議,表達對特區政府施政之不滿。當日參與遊行者計約四千多人參加,此為香港中產階級人士首次大規模示威活動。(明報,2000.6.26)

六月廿六日

▓ 數十名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簡稱「學聯」)代表及爭取在港居留權者於政府總部前靜坐,遭警方以胡椒噴霧驅離,並與示威學生發生衝突,造成十三人受傷。(明報,2000.6.27)

▓ 逾三百名聲稱擁有香港居留權之人士在遮打花園舉行燭光集會,抗議「人大釋法」破壞香港人權、法治。(明報,2000.6.27)

六月廿八日

▓ 香港立法會通過對房屋委員會主席王鳴、房屋署署長苗學禮之不信任動議。此為香港首二位被立法會不信任之公職人員;政務司長陳方安生表示,此事將可能損及特區政府的管治,影響深遠。(明報,2000.6.29)

六月廿九日

▓ 東方日報公布香港居民對於移交三週年相關問題之民意調查,其中59.7%受訪者表示對特區政府表現之滿意度「比移交前差」;香港大學所作之民意調查結果顯示,70%受訪者認為移交後香港的整體環境「比移交前差」;民主黨公布之民意調查結果顯示,51.6%受訪者不支持董建華競選連任。(東方日報、星島日報,2000.6.30)

七月一日

▓ 香港特區政府於灣仔會展中心舉行慶祝移交三週年升旗典禮;惟專上學生聯會等三十餘個團體,包括來自各政黨、公務員團體、大學、業主及爭取「居港權」人士等三千七百人,舉行大規模遊行示威活動,抗議港府施政失當,要求特首董建華下台,並進行全民普選。(星島日報,2000.7.2)

七月二日

▓ 二百餘名澳門失業工人舉行移交以來第四次示威遊行,部分遊行民眾攻擊警方,警方則出動防暴車鎮壓,並施放催淚彈驅散人群,造成嚴重衝突。(澳門日報,2000.7.3)

七月七日

▓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中心民意調查計劃主任鍾庭耀分別在香港信報及南華早報發表「特首是否重視民意調查」、「Pressure to stop opinion polls not welcome」文章,披露行政長官董建華曾透過「第三者」,要求其停止進行有關特首民望及特區政府管治能力之民意調查;特首旋於公開場合加以否認,新聞統籌專員林瑞麟亦於記者會上再次重申學術機構可自由進行調查。(信報、南華早報、港府新聞公報, 2000.7.7)

七月九日

▓ 香港三十餘個工會約一萬名公務員及其家屬遊行至特區政府總部,要求立即停止將政府部門私營化或將服務外判,以及撤銷已實施的公務員改革措施。(明報,2000.7.10)

七月十七日

▓ 香港二十七個政黨、團體與個人所組成的「民主二千聯盟」及專上學生聯會舉行「特首黃昏」集會,要求特首下臺,並儘快普選行政長官。(明報,2000.7.18)

七月廿日

▓ 英國「經濟學人」最新調查結果顯示,香港為全球生活開支第三高之城市,僅次於東京及大阪。(明報,2000.7.21)

七月廿五日

▓ 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通過成立三人小組調查「鍾庭耀事件」,成員包括:終審庭非常任法官鮑偉華、前大律師公會主席黃福鑫、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陳黃穗。該小組預計在五、六個星期內完成調查報告,並向校務委員會提交書面報告。(明報,2000.7.26)

▓ 港府知識產權署署長謝肅方率領九人代表團赴澳門,探討雙方在知識產權方面合作之可行性。(港府新聞公報,2000.7.24)

▓ 英國外交部及聯邦事務部向英國國會提交香港發展報告,報告指出,「一國兩制」原則在香港運作良好,並重申對港府早日展開全面普選立法會及特首之期望,報告亦提及包括「中聯辦副主任」王鳳超之不當發言等多項爭議事件。(明報, 2000.7.27)

▓ 澳門特區政府公布高層人事調動,原文化局局長王增揚將出任特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籌設委員會主席,遺缺由原行政長官辦公室顧問何麗鑽出任。(華僑報,20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