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港澳」月報079期

壹、本月專題

 

美國聯邦眾議院提交香港移交後情勢發展第四季報告

美國聯邦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兼「眾院香港移交工作小組」主席畢萊特(Doug Bereuter)於八月四日就香港移交後情勢向眾院提交第四季(本年四月一日至六月卅日)報告,並列入當日之國會紀錄。除對經濟情勢、言論自由、傳媒獨立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各節有若干關切外,該報告認為香港之情況除仍可沿用前三份報告共同的結論:「大致尚佳」(so far so good)來形容,但也有「好壞互見」(good news and bad news)新情勢的發展。好消息指首屆立法會選舉成功,壞消息則是受到東南亞金融風暴影響,香港經濟衰退。

政治參與

「眾院香港移交工作小組」對香港的政治參與觀察指出,儘管因立法會選舉方式爭議性高而遭觀察家事前預測投票率不高,且投票當日傾盆大雨,但仍有百分之五十三點三的合格選民於五月廿四日舉行的選舉中投票,而一九九五年的投票率僅為百分之三十五點八。民主黨及其盟友共獲百分之六十五的得票率,事實上,香港選民已創造在中共統治史上的第一個反對集團。香港選民盼此一高投票率及民主派之良好表現能加速邁向全民普選之步伐。柯林頓總統七月一日至三日訪港期間,稱說應「更多而非更少民主以更快而非更慢速度邁向政治自由」,更鼓舞港人對全面直選的期盼。但是依據「基本法」,全面直選的立法會在公元二00七年前是不予考慮的,而任何的修正則須特區行政長官及中共「人大」的同意,故極不可能。

法治──表達自由

在言論自由上,報告中指出香港紀念「六四」事件活動及抗議日本侵占釣魚台遊行仍如期進行,認為基本上港人言論並未受限。根據香港政府相關單位表示,在香港移交後從未拒絕任何遊行申請案,而遊行總數亦較移交前為多。傳媒亦仍保持其傳統具活力的新聞報導方式,港府及中共當局並未明顯介入;但在有關西藏、台灣及新疆獨立活動之報導上,「自我審查」情形仍存在。尤以立法會將審議「基本法」第廿三條有關「顛覆罪」之定義,以及特首董建華明示認為港人不應自由表達支持台灣、西藏及新疆之獨立,使得香港言論表達自由的發展仍值關注。

公平而獨立的司法體係是維續國際對香港保持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該報告指出,就大體而言,香港司法仍可保持其獨立性,亦未有明顯的政治干預司法的事情。

另一正面的發展則是,港府在四月間表明在香港移交後第一份遞交聯合國的香港人權報告,將由北京轉達,但不受北京修改。

經濟發展

香港經濟發展上,本年第二季經濟較第一季衰退百分之二,為十三年來之首次,也導致失業率達百分之四點五,亦創十五年新高,其中以零售業、餐館業及運輸業受創最深。恆生指數更隨房地產向下滑落。証券市場對港府振興方案並無正面反應,且仍受日本經濟、中共穩定人民幣之承諾及其他地區經濟動亂之影響。雖然如此,香港外匯存底仍居世界第三位,計有九百六十二億美元。港府相關單位亦多次保證將以外匯存底及政治決心以維持港元盯住美元之聯繫匯率制度。

貿易議題上

有關對香港的貿易發展的觀察上,眾院報告指出,香港非常依賴中共貨物經香港輸往美國的轉口業,它也是在亞洲金融風暴肆虐下,香港少數仍呈現成長的產業之一。但是對轉口業的依賴,利弊互見:有利的是在美國仍增加進口中共產品,?成為香港絕佳的轉出口市場;但是當美國與中共貿易赤字擴大為政治與經濟問題時,倘中共市場不願對美貨品開放,則香港將因美國之不悅而遭池魚之殃。

有關智慧財產權保護之情況仍令人憂慮,影片及光碟盜錄案件仍為美國與香港雙邊貿易之嚴重問題,美貿易代表署因此於五月一日連續第三年將香港列於「特別三0一」觀察名單上。

洗錢(money laundering)問題是另一個美港雙邊關係之重要關切所在,香港已加入防範洗錢之國際組織"Egmont Group",台灣亦於六月間加入。若干觀察家盼台灣之加入能為東亞防範洗錢之努力注入新的動力。

安全及相關議題

與香港有關的安全議題有三:美國軍艦訪港、解放軍在港活動及輸出管制。香港移交後,美國海軍與香港在軍艦訪問上仍維持良好關係,美艦訪港共六十五次,並未發生涉及國家安全的問題。美艦訪港亦可增加中共「人民解放軍」對美國海軍力量的了解。

第二個有關安全的問題是中共「人民解放軍」與國防工業在港的影響力。迄今並未有證據顯示駐港解放軍企業有介入獲取敏感軍事技術情事。

與安全有關的第三個議題是出口管制。本季並未發生有違反輸出管制的事例,美港雙方海關官員亦仍密切合作。

澳 門

「眾院香港移交工作小組」亦對澳門情勢作出評論。報告指出美國最主要關注的是澳門的光碟版活動。至今,澳門政府在處理盜版問題的法例、執行機制及人力上仍未完善,對洗錢問題亦缺乏立法防範。美國政府應促使澳門政府解決這些缺失。

如同第三季報告所指出的,葡澳政府在移交事宜的準備上仍不足。公務員本地化的進度落後,法律及秩序日趨敗壞,幫派相鬥及殺害官員之事件亦已影響澳門之觀光業,而中共與葡澳政府卻互相指控對方的不是。報告最後表示,除非澳門情勢得到控制,否則難以平順過渡。

貳、情勢分析

一、 從亞洲金融風暴看香港經濟情勢
 

香港經濟現況:

由於亞洲金融風暴之影響尚未平息,近期香港股市急遽下跌,旅遊、金融、房地產業大幅衰退,失業人口日增,內部消費疲弱致進出口貿易量持續下跌,而在其經濟尚未復甦之際,復受到日圓幣值不穩效應擴及亞洲各國股匯市,俄羅斯金融危機,以及中國大陸內地深受長江洪災之苦致人民幣貶值壓力加大等多重外部因素之影響下,香港經濟問題雪上加霜。

據港府發表之統計資料顯示,香港本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約為負5%,首季經濟成長率為負2.8%,此係繼一九八五年之後第一次連續兩季出現經濟負成長。另有學者預估,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可能攀升至負6.5%。

聯繫匯率應否維持再度成為多方囑目之焦點:

香港經濟問題不斷浮現,眾所囑目且關切之焦點仍在於港府堅守港幣與美元掛鉤之聯繫匯率制度應否維持。

由於香港物價及工資的向下調整,已部份彌補港幣不隨亞洲各國貨幣貶值之不利因素。加上其股價跌落及房地產價格已呈下降之勢,相較東南亞諸國,香港穩定之匯率使得通貨膨脹壓力降低,因此港幣雖未貶值,其競爭力亦未必大幅削弱。

然而香港為一個極度開放的經濟體,國際資金流通極為迅捷,聯繫匯率之僵固,將使國際投資客仍有可乘之機,加上目前國際金融環境劇變,若香港無法快速恢復經濟活力,其金融中心地位可能不保,大陸當局雖已多次表態支持聯繫匯率,惟聯繫匯率是否維持亦賴中國大陸之態度。上述種種因素均使聯繫匯率之是否繼續維持面臨嚴峻挑戰,倘港幣與美元一旦脫鉤,或將導致港元一瀉不止,重演十五年前港人瘋狂拋受售港元、港股,搶購美元之經濟危機。是以,聯繫匯率制度應否維持亦將考驗為政者之智慧。

香港未來經濟前景:

近二十年來,香港已成為世界上服務導向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服務業佔GDP比重高達80%以上。多年前,香港企業更是將製造部門移往中國大陸,以利用大陸廉價勞工在當地生產,同時並發展離岸貿易以及對大陸設廠之企業提供出口及其他專業服務,此一趨勢,短期內亦將難以改變,致香港經濟長期以來缺乏製造業、科技業作為有力後盾,將成為香港未來經濟發展之隱憂。

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後,如何維持縝密法律架構、具備高度行政效率、強化金融監管制度,以及商品交易透明化將為各方所重視,香港在此方面表現甚佳,因此倘東亞各國經濟回穩,香港應將是第一個復甦的地區。隨著港府與企業關係日益密切,香港能否維持此一良好經營環境,並加強科技業發展,攸關香港未來經濟前景,深受各方注意。

二、 澳門過渡期「三化」問題之探討
 

在距離澳門移交僅剩一年多的情況下,由於葡方在中文官方化、公務員本地化及法律本地化等「三化」問題方面,遲遲未能有所進展,加上澳門政府的財政儲備早已是負數,每年的財政預算均透支下一年度的開支,且又面臨經濟困頓、治安敗壞等重大危機,因此,澳門移交後的管治問題,恐將成為大陸的包袱。茲將「三化」問題之發展情況下簡述如下:

一、中文官方化問題

葡萄牙統治澳門四百餘年來,一直以葡文作為壟斷政治資源之工具,葡語始終為澳門唯一官方語言,所有機構、司法單位及法令規章的頒布,均以葡語運作,中文完全沒有法律地位,由於語言的障礙,不但阻隔了佔澳門人口96%以上的華人與葡澳管治階層的溝通管道,並影響了澳門社會的發展,限制澳門華人擔任公職及晉升之途。因此,在澳門政府中,來自葡萄牙的葡人和其後裔居民(土生葡人)擔任了公職中所有的中高層位及法官、檢察官等職位,澳門本地華人僅能充當低階公務人員。

為了解決中文官方地位問題,「中」葡外長部長於一九九一年二月達成協議,同意中文作為澳門之官方語言,同年十二月卅日葡國部長會議通過第四五五/九一號法令,頒布中文在澳門的官方地位,並於一九九二年二月在「澳門政府公報」上刊登生效,澳門政府並採取系統具體措施,如每年公費派員赴里斯本進修葡語,推行「赴京就讀計畫」,並在澳門本地舉辦公務員在職中葡文學習班等,官方表格、身份證明文件及一些重要的法律規章,也開始使用中葡雙語,但由於葡澳政府數百年來歧視中文,致使澳門中文人才極度缺乏,部分中、高層公務人員雖會說粵語,惟通曉通中文者卻佔極少數,在社會及司法機關和法律界,精通雙語的人才更是奇缺,因此,要提升中文之地位,普遍實施中文官方化,尚需長時間的培養,而非一蹴可成。

二、公務員本地化問題

依「基本法」規定,未來「澳門特區」的行政長官、政府主要官員、行政委員、立法會主席、副主席、終審法院院長和檢察長等職務,必須由特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由於長期以來澳門各級公務員的構成比例,中高級公務員絕大多數是葡人和土生葡人,而華人大都從事一些低級事務或警員,因此,如何改變公務員的構成比例,成為「中」葡雙方爭議的焦點。

葡澳政府在近年來,對推行公務員本地化雖作出相應的努力和採取一系列的具體措施,但由於葡葡牙在公務員在公務員本地化問題上抱持的態度為,希望「九九」後的澳門能保帶有葡國文化印記的傳承,因此,重點署於雙語普及,尤其著重於行政機關葡語的普遍使用,並希望在葡語普及後,才逐步實現本地化,期使「九九」後葡語化的澳門有別於香港和珠海、深圳特區,但由於葡澳政府對澳門社會以往從未推行葡語教育,致使葡語人才缺乏,澳門政府現今仍沿用以葡式行政傳統和葡語能力作為公務員之標和晉升的依據,嚴重地阻礙了公務員本地化之進程。

三、法律本地化問題

澳門法律本地化即為對澳門現行法律進行清理、分類、修訂、翻譯的工作,並通過立法程序,把萄葡牙為澳門制定的法律或由葡萄牙延伸適用於澳門的法律轉換為澳門本地法律,澳門現行法律主要有兩部分,其一為直接搬用葡國法律(全部為葡文),包括刑法、刑事訴訟、民法、民事訴訟及商法等,部分與澳門現況不符,或為上世紀所頒訂的法律,嚴重地脫離澳門社會的需求;另一部分為澳門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全以葡文書寫,部分亦不合時宜,因此,在過渡期,需將上述法律清理和分類,以符合澳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之需求。

近百多年來,澳門靠葡萄牙立法的延伸適用,而葡國政局發展跌宕起伏,頒布的法律無數,部分法律全部延伸適用,部分法律局部適用,復以澳門總督更迭頻繁,為管理方便而自行頒布許多法令規章,形成法律體系的混亂,因法律過多且效力不清,造成社會上之脫序現象,間接導致澳門政府行政效率的低落。近年來,澳門在「法律本地化」方面雖投入大量的工作,但由於雙語人才的缺乏,也面臨不少的困難。澳門社會的現代化,需求有法制的現代化予以配合,而澳門法律人才不足,現有法律專業人才多從葡國來澳,缺乏認同及歸屬感,且不諳中文,形成統治者(葡人)與被統治者(華人)嚴重的疏離,且澳門居民長期以來接受殖民統治,無法參與法律之制定,僅被動的接受法律的規範,加上語言的隔閡,形成澳門居民法律意識的薄弱。

綜而言之,由於澳門法律體系的紊亂、語言的隔閡、法律人才不足,缺乏自身獨立的司法體系和居民法律意識不強等因素,形成澳門法制基礎長期滯後於社會、文化、政治、經濟、教育等領域,如何迎頭趕上,形成「九九」前澳門急待克服之問題。

參、台港澳交流短訊

一、 香港留台大專校友聯會一行二十人,由該會主席羅運承率領於八月二日至七日來台訪問,來台期間先後拜會本會、僑委會、海工會及港澳之友會等機構,藉此加強瞭解國內政經發展現況。
二、

「香港新聞媒體負責人訪問團」團長蘋果日報社社長羅燦等一行九人,於八月二日至七日來台參加﹁亞洲華文作家協會年會暨漢文學研討會﹂,期間並赴本會、新聞局、海基會及三黨等單位拜會,以瞭解我相關政策及各政黨近況。

三、 ﹁香港政界暨學術界參觀經濟建設考察團﹂一行包括團長自由黨主席李鵬飛夫婦,團員前線召集人劉慧卿、民權黨主席陸恭蕙、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華明、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鑑林、嶺南大學副校長饒美蛟、中文大學副校長廖柏偉、科技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浸會大學經濟系教授林潔珍等十人,於八月二日至六日來台參觀各項經濟建設,深入瞭解台灣高科技及相關工業之發展。該團在台期間曾晉見總統及行政院副院長,並拜會及參觀本會、經建會、經濟部、資策會、生產力中心及工研院等機構,並參觀台灣積體電路公司、聯華電子公司、台塑麥寮﹁六輕﹂等企業。
四、 香港勞工顧問委員會代表一行九人,於八月二日至四日來台訪問,拜會勞委會職訓局及台北市勞工局,以瞭解我國目前之外勞處理政策及勞資雙方合作之最新情況。
五、 香港﹁孫中山紀念會﹂,為瞭解台灣離島之民情、防禦及軍事建設,特組成十八人﹁馬祖訪問團﹂,於八月十八日至廿三日來台,先後拜會本會、僑委會及海工會,二十日搭機赴馬祖訪問兩天。
六、 香港﹁曉風學社﹂兩年一度來台舉辦社員書畫篆刻作品展,八月十九日起至二十三日止,於中正紀念堂﹁懷恩藝廊﹂展出。十九日開幕典禮,本會主任委員張京育親往剪綵及致詞,本次展出內容豐富,深獲各界好評,對台港文化交流甚有助益。
七、 ﹁澳門中華拉丁基金會﹂蘇董事長樹輝等一行五人,應本會邀請於八月廿六日至卅一日來台參訪,在台期間曾拜會本會,並以﹁澳門歷史文化及政經現況﹂為題進行專題演講。此外並拜會中華港澳之友協會、交通部觀光局,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萬泰商業銀行、北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財政部金融局、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國父紀念館、淡江大學等機構。
八、 應﹁夏潮基金會﹂邀請來台參加﹁二十一世紀兩岸關係展望﹂﹁一個中國原則面面觀﹂研討會之港澳學者,包括香港崇正總會會長黃石華、嶺南學院校長陳坤耀、教授熊玠、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秘書長王家英、浸會大學教授黃枝連、澳門基金會會長吳志良、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楊允中等於八月三十一日接受本會午宴接待,並就大陸政策、港澳政策等問題進行意見交換。

肆、台港交流答客問

一、 問:在香港澳門就學之未服役台商子弟,其回台探親後,可否再申請出境?
答:

查依﹁役男出境處理辦法﹂第五條第一項規定,役齡前出境,於十九歲徵兵及齡之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在國外就學之役男,符合下列各款者:

(一)在國外就讀當地國教育主管立案之正式學歷學校,而修習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者。

(二)就學最高年齡,大學至二十四歲,研究所碩士班至二十七歲,博士班至三十歲,均計算至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得檢附經驗證之在學證明向內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申請再出境,其在國內停留期間,每次不得逾二個月。故在港澳就學之未服役台商子弟回台探親後,可依上述辦法申請再出境。

二、 問:香港居民與臺灣地區人民結婚,經許可在台居留,若於居留期間離婚,是否仍可申請在台定居設籍?
答: 香港居民與臺灣地區人民結婚後,可依﹁香港澳門居民進入臺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規定先申請在臺居留,於居留達一定期間︵即連續居留滿一年且一年內出境不得超過三十日或居留滿二年且每年在臺灣地區居住二百七十日以上︶後,且其婚姻關係存續三年以上或婚姻關係存續期間已生產子女者,方可申請在臺定居設籍。如於居留期間離婚,因其原申請在臺居留之原因消失,故無法申請在臺定居設籍。
三、 問:已獲許可在臺灣地區定居設籍之香港居民,可否再以香港居民身分申請進出臺灣地區?
答: 依香港澳門關係條例施行細則第八條規定:﹁臺灣地區或大陸地區人民,不得以香港或澳門居民身分申請進出臺灣地區或在臺灣地區主張權利﹂,又依香港澳門居民進入臺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第三十二條規定:﹁香港或澳門居民經許可在臺灣地區定居並辦妥戶籍登記後,須申請入出境者,依臺灣地區人民身分辦理﹂,準此,香港居民若經獲准在臺灣地區定居,並依規定辦妥戶籍登記,則已屬於臺灣地區人民,將來要申請入出境時,應依臺灣地區人民身分辦理相關手續,不得再以香港居民身分申請進出臺灣地區或在臺灣地區主張權利。

伍、統計資料

一、 有關附表統計資料說明如後:
  (一) 今(八十七)年七月台港貿易額依中華民國海關統計,台灣對港出口金額為一九.四八七億美元,自港進口金額為一.四四八億美元,貿易總額為二○.九三五億美元,出超為一八.0三九億美元。(表一)
  (二) 八十七年六月兩岸經香港轉口貿易總額依香港海關統計為八.四五五億美元,較八十六年同期轉口貿易總額減少18.14%;其中台灣經香港轉口輸往大陸金額為七.一六九億美元,較八十六年同期減少8.62%;經香港轉口自大陸輸入金額為一.二八六億美元,較八十六年同期減少5.35%。(表三)
  (三) 八十七年五月香港對大陸地區出口六.八二四億美元,佔出口總值30.1%,進口為六三.八九三億美元,佔進口總值的40.4%;轉口為四五.七八一億美元,佔總轉口值的36.1%。(表七)
二、 港澳經貿情勢及重要統計資料:
  (一) 據港府統計處發表八十七年六月香港對外貿易統計資料顯示,八十七年六月進口貨值為一五八.○二三億餘美元,較八十六年同期衰退6.4%;轉口貨值為一二六.九二一億餘美元,較八十六年同期減少2.1%;港產品出口貨值為二二.六七三億美元,較八十六年同期減少1.2%。
  (二) 據港府統計處發表統計資料顯示,八十七年五至七月香港失業率為4.8%,較今年四月至六月增加0.3%,顯示失業情況仍將進一步惡化。
  (三) 據香港旅遊協會發表統計資料顯示,八十七年六月到訪香港旅客人數為七十四萬六千餘人次,較八十六年同期下降5.4%,降幅較過去數月的20%以上減幅有所減緩。其中大陸旅客到訪香港人數為十九萬一千餘人次,較八十六年同期上升70%,據該會表示,主要係中共收回鄉港主權前後一段時期,實施到訪香港旅遊限制,使得上年出現較低基期。而我國到訪香港人數為十三萬八千餘人次,較上年同期減少11.2%。至於今年上半年到訪香港旅客累計人數為四百五十萬餘人次,較八十六年同期下降21%。
 

表一、台灣地區對香港貿易統計表
表二、台灣地區對澳門貿易統計表
表三、台海兩岸經香港轉口貿易金額統計表
表四、兩岸、台港暨兩岸三地貿易依存度統計表
表五、台灣對大陸、香港及全球貿易順差統計表
表六、台港相互投資金額統計表
表七、香港對大陸地區貿易統計表
表八、台港澳往來人數統計表

陸、每月大事

 

八月一日

△澳門公務專業人員協會「澳門特區籌委會事務」關注小組拜訪籌委會澳門辦事處,提交該會意見書。該會建議原有公務員總員額基本保持不變,並建議特區政府設立「公務員薪酬評議會」。

△香港特區政府決定租用北平市恆基中心,作為即將於今年底或明年初成立的特區駐「京」辦事處臨時辦公地點。

八月二日

△中共「外交部長」唐家璇在香港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支持香港特區政府繼續執行對美元的港幣聯繫匯率政策。

△香港特區政府公布本年第一季經濟預測修訂數字為-2.8%,較原預測之-2%更差,主要原因為本地消費及旅遊業較原預期更為疲弱。財政司長曾蔭權及政府經濟顧問鄧廣堯皆預期第二季經濟表現將比第一季更差。

△中華民國法務部調查局查獲香港地區程偉文等販毒集團,成員包括香港華潤集團(大陸「國務院」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核心組織,為大陸在香港經貿的對外管道及訊息樞紐)前職員鄧德明。

八月四日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抨擊珠江流域走私活動猖獗,港澳地區已為其走私基地。其慣用手法為:利用來往港澳地區小型船舶在非設關地偷卸進口貨物,準備真、假兩套艙單,真艙單用於應付沿途檢查,假艙單用於至目的港報單。

△澳門特區籌委會社會文化小組第三次會議結束,會議新聞公報指出,此次會議通過對二000年澳門公眾假期安排完成初步意見,並為澳門特區永久性居民定義的解釋和居留權問題進行初步研究。

八月五日

△香港大學校長與中學校長聯席會議轄下的工作小組就學制問題達成初步共識,建議取消高級程度會考,採取五年中學、一年預科及四年大學之學制。大學學位的分配將透過暫取生制及根據中六校內成績與中學校長推薦面試決定。

△中華民國李登輝總統接見由香港自由黨主席李鵬飛率領之議員及學者訪問團,李總統重申,台灣與香港情況不同,「一國兩制」在台灣根本不能被接受。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特別顧問葉國華出席「文化學術交流營」開幕典禮時表示:港台關係的問題離不開海峽兩岸關係發展的大環境,兩岸關係大趨勢所帶來的空間越大,港台之間可以作的事就更多;香港在處理港台關係方面是跟隨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形勢走,相比之下,港台關係問題基本上都是技術問題。

八月六日

△「廣東公安廳」決定自即日起,申請赴港澳地區定居者(香港地區人民之子女除外),需按類別、積分高低排隊,全省統一審批,取消由原省內各市名額分配之制度。

△「澳門籌委會」法律小組及經濟小組第三次會議結束,新聞公報指出,法律小組本次會議繼續對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九七年間制定的一百三十五項澳門原有法律進行審查,多數法律不存在與「基本法」相牴觸之問題;經濟小組則討論、研究澳門公務員退休金問題和澳門金融問題等。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民調顯示,四成受訪者以「處理政務失當及缺乏應變能力」,反對董建華連任。

八月七日

△大陸「公安部」制定「內地居民從事商務、培訓、就業等非公務活動往來港澳的暫行管理辦法」,規定各地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不再為往來港澳地區之大陸地區居民簽發護照。赴港澳地區從事商務等非公務活動人員,可向入境部門提出申請,審批通過後,出入境管理部門為其發給往來港澳通行證及相關簽署。

△「澳門籌委會」政務小組舉行第三次會議,繼續就特區成立廉政公署、審計署和海關機構進行討論。

△澳門立法會舉行特別全體會議,同意葡國將「兒童權利公約」、「關於難民地位的附加議定書」等九個涉及人權的國際公約延伸適用於澳門地區,體現「澳門組織章程」有關葡國在延伸公約前必須諮詢澳門地區管理機關意見的憲法精神。

八月八日

△「澳門籌委會」政務小組首次就澳門特區政府設置架構及司級官員員額問題進行討論,「籌委」區宗傑認為應聘請世界有名的顧問公司根據部門實際情況作出研究;歐安利則強調,即使「籌委會」他日制定的意見,亦只是一份沒有法律拘束力的參考性文件,而非決定文件,否則將會牴觸「基本法」。

八月十一日

△香港民建聯主席曾鈺成表示,導致港府民望急跌主要原因為特區政府公關表現惡劣;並建議重新設立資訊統籌署署長,以改善目前之狀況。

△香港自由黨主席李鵬飛率團訪台返港後,表示香港特區政府應仿效台灣方面,積極發展科技工業;並引述我官員談話向特區政府提出三項要求:(一)加強台港兩岸官員來往;(二)特區政府不應拒發入境證予我官員至港出席交流會議;(三)應儘快簽署同意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中」葡聯絡小組大陸方面組長韓肇康於組長會議中向葡方表示:不應由澳門承擔澳督及政務司返回原職津貼和終身月補貼;並質疑葡國獨立諮詢機構(葡國總檢察院)作出應由澳門承擔前述津貼的法律效力。

八月十三日

△大陸當局公布「新華社香港分社」新任三位副社長為原「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王鳳超、原「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助理兼協調部部長鄒哲開,原社長助理陳鳳英。

八月十四日

△香港特區政府首次動用外匯基金干預香港股市及期貨市場,令香港股市當日止跌回升五百六十四點。

八月十七日

△香港國際貨櫃、現代貨櫃及亞洲貨櫃碼頭公司,就九號貨櫃碼頭互換泊位達成協議。

八月十八日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發表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五月至七月失業率為4.8%,創十五年來新高。

△「中」葡聯絡小組第二次組長會議就一九九九年澳門公眾假期問題基本上達成共識。

七月十七日

△香港「亞洲民眾劇社」及澳門「石頭公社」合辦之「澳門故事一二三」舞台劇,遭澳門政府以內容含有政治成分禁止該劇在澳門政府場地演出。

△大陸「中國科學技術部副部長」鄧楠赴香港考察。

八月廿五日

△香港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主席梁智鴻依據議事規則,預告將於九月九日動議罷免因偽造文書被判刑三年的立法會議員詹培忠。

△澳門自葡聘請七位司法官員,以協助打擊犯罪之情報收集工作。

△澳門第三十四期「政府公報」公布葡國外交法令,宣布葡國外交部將提前至今年內(原訂為明年十二月二十日)移交部分權力(發普通護照、接受認別證申請、民事登記及公證行為等)予葡國駐澳門總領事館籌設辦公室。

八月廿七日

△香港統計處表示:七月份貿易赤字為四十億港幣。

八月廿八日

△香港特區政府總部發言人於評論最新貿易數字時指出,七月份香港整體出口較去年同期下跌12.8%,是香港近十年以來最大的出口跌幅,原因為受新機場空貨運物處理服務在該月局部癱瘓所影響。

△香港恆生指數本年八月份期貨市場結算日,香港政府買進匯豐控股等大型股票拉抬港股價位。

△澳門製造業總工會代表與經濟暨協調政務司貝錫安會晤,表達本地工人面臨就業困境問題,並建議政府應考慮削減本地外勞人數。

八月廿九日

△香港期貨交易所宣布,由本月卅一日開始採取三項新措施,以加強對期貨市場客戶的監控:(一)持有一萬張合約者須繳交較多押金(每張合約由八萬港幣增加至十二萬港幣);(二)期貨經紀會員對大額交易需申報;(三)期貨買賣須申報客戶身份。

△澳門港務局一座設於友誼馬路通往外港碼頭路口之航道雷達站遭炸燬。

八月卅日

△中共公布「國台辦」局長人事調整案,原「聯絡局」局長邢魁山調任「香港新華分社台灣事務部」部長,遺缺由原「交流局」局長袁祖德調任,原「秘書局」局長張啟勝轉任「交流局」局長。

八月卅一日

△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宣布調低香港評級一級,由A+降為A,原因為香港政府入市干預股市和期貨市場;並稱倘聯繫匯率不保或港府行動進一步削弱對港元的財政支持,標準普爾將於短期內再次降低香港評級。

△香港政策研究所公布「香港自由市場指數」調查結果顯示,今(八十七)年上半年的政府干預程度較主權移交前上升十個百分點。

△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董建華赴深圳訪問,並與「廣東省委副書記兼深圳市委書記」張高麗會晤,探討如何就包括高新科技發展等六方面加強兩地合作。

△香港政府不再入市拉抬股價,使香港恆生指數暴跌五百五十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