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壹、前言
兩岸關係攸關國家發展及穩定,一向深受全民關注。去年適逢我國總統選舉,並發生政黨輪替事實,敏感的兩岸關係及大陸政策乃成為各方熱烈討論之焦點。此期間,整體民意趨勢之變化,殊值重視。本報告係針對去年各界所做,且經本會蒐集所得之五十六次民意調查(如附表一,含本會自行委託之調查)結果加以彙整並進行綜合分析,用以了解民眾對大陸政策及兩岸關係發展的態度之整體趨向。
貳、民意的趨勢分析
去年各界調查主題主要包括:總統大選期間民眾對兩岸關係發展、陳總統就職後民眾對新政府大陸政策的看法,民眾對兩岸「三通」、「小三通」、兩岸經貿交流的規劃、以及「一個中國」、「兩岸關係定位」、「跨黨派小組」等問題的看法等。謹綜合各界調查結果如次:
一、對目前兩岸關係的看法(如附表二)
(一)對兩岸關係整體性的看法
去年,民眾對兩岸關係的看法,由意見紛歧而漸趨一致。在八十九年年初,認為兩岸關係是趨於緩和或緊張的民眾分別有二成五左右,呈現意見紛歧的現象。惟五二○以後,相對多數之民眾(三至四成)認為兩岸關係應會比較緩和或沒有改變。至於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則有較多的民眾(三至五成)表示樂觀,並希望政府以釋放更多的善意,來改善兩岸關係。
(二)對兩岸關係為敵對或友善的感受(如附表三)
與前年比較,不論是本會或其他機構的調查均顯示:民眾感受中共對我政府及人民之敵意略降。依據本會調查,若區分中共「對我政府」或「對我人民」的態度,有六至七成五的民眾認為中共對我政府是具有敵意的,而半數民眾認為中共對我人民具有敵意。其他機構之調查顯示,民眾認為大陸和我們的關係是敵對的比率約在三至四成,較八十八年約下降一成;認為是友善的比率則為一至三成。
二、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期望
(一)民眾的統獨立場(如附表四)
民眾的統獨立場並沒有明顯的變化。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向,依據本會將兩岸關係走向區分為六種看法(如附表四)的問法,過去一年,台灣地區民眾主張「維持現狀,以後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的比率維持在三至四成。而主張「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約在一成六至一成九;「永遠維持現狀」在一成六至二成,「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的比率約在一成二左右。整體而言,贊同廣義維持現狀的比率約為八成左右,與歷年相比,變化不大。至於「儘快宣布獨立」、「儘快統一」的比率則為極少數。
至於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所作五分法調查顯示:主張「永遠維持現狀」的比率維持在三成至三成四;主張「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在二成左右;「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的比率約一成至一成四;而主張「儘快獨立」的維持在一成至一成三;主張「儘快統一」的為一成左右。與該機構八十八年的調查結果,大致相當。
(二)對中共「一國兩制」主張的看法(如附表五)
與歷年調查結果一致,絕大多數民眾不接受中共「一國兩制」的主張。對於中共提出「一國兩制」解決兩岸問題的看法,依據本會的調查,分別有七成四至八成三的民眾表示不同意(或不接受)。此一趨勢,長期以來沒有變化。
三、對兩岸經貿關係的看法
(一)對兩岸「小三通」的看法
對於開放離島地區(金門、馬祖)先行試辦「小三通」的政策,有六成以上的民眾表示支持,並認為將有助於地方的繁榮及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但亦有六成左右民眾憂慮其對於地方治安之影響。對於應否先行試辦離島小三通,多數(五成五)民眾表示贊成,只有極少數(一成八)的民眾認為應跳過離島小三通,直接開辦兩岸三通。
(二)對兩岸直航的看法(如附表六)
在總統大選期間,對於開放「三通」一事,有七成以上的民眾表示贊成,惟亦有五成左右的民眾擔心開放兩岸全面直航會影響國家安全。另外,依據本會的調查,有七成五以上民眾主張應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開放直航。
(三)對兩岸經貿政策的看法(如附表七)
對於應否開放大陸資金來台,在去年初分別有四成左右的民眾表示贊成或反對,五二○以後,表示贊成的比率超過反對的比率,並維持在五成左右,不贊成的降至三成。此外,對於政府執行多年的「戒急用忍」政策,有三成至四成五的民眾認為有必要放寬,但也分別有二成五至三成三的民眾認為沒有必要放寬或主張維持現狀。另依據本會的調查,有五成左右的民眾認為政府對台商去大陸投資的限制應該嚴格一些,認為應該放鬆一些的有二成二。此外,有七成以上的民眾預期未來大陸經濟發展將會超越臺灣,並且同意「提高兩岸經貿的交流將有助於降低兩岸政治的緊張」這種說法。
四、對兩岸談判與協商的看法(如附表八)
如果兩岸談判能基於平等的立場,有七成五以上的民眾贊成和大陸進行政治談判。並且高達八成的民眾認為政府與大陸當局進行談判時,應堅持平等立場的原則。此外,有七成以上的民眾贊成「兩岸要對統一問題進行談判,大陸一定要先民主化」的說法,僅一成五左右的民眾不表贊成。一年來,有五至六成的民眾不相信中共有與臺灣進行政治談判的誠意,和前年比較,不相信中共誠意的比率下降一成。
五、對兩岸關係定位的看法(如附表九)
對當前臺灣與大陸的關係之看法,有五成的民眾認為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二成八認為是「正常的國際關係」,認為是「一個國家內部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的民眾僅有極少數。此外,有六成以上的民眾同意「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各自擁有統治權,互不隸屬,互不代表」的說法。
六、對陳水扁總統兩岸政策的看法(如附表十)
對於陳總統在五二○就職演說所提「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說法,絕大多數的民眾表示贊同(七成至八成九)。此外,有八成以上的民眾認為陳總統就職演說的內容已向大陸表達了善意。並有五成六的民眾認為陳總統任內的兩岸關係將趨向和諧。
七、對「跨黨派小組」與「國統會」的看法(如附表十一)
陳總統為凝聚全民共識、促進族群和諧、維護台海和平及發展兩岸關係,成立跨黨派小組的作法,獲得多數(六成以上)民眾的支持。在跨黨派小組成立之初(八十九年八月),有七成以上的民眾贊成以跨黨派小組作為規劃兩岸關係政策的機制,並有五成二的民眾認為對兩岸關係能發揮正面的作用,但至八十九年十月,認為跨黨派小組已發揮應有功能的僅有一成三,認為未發揮預期效益的有六成二,並有五成以上的民眾認為跨黨派小組的社會代表性不足。而對於「國家統一綱領」,大多數(四成三至七成五)的民眾認為有檢討修正的必要。至於國統會的存廢,有四成六的民眾認為有存在的必要,並有四至五成的民眾贊成由陳總統出任主任委員一職,但亦有二成五至三成四的民眾表示不贊成。
八、民眾的自我認同(如附表十二)
過去一年,民眾對自己是「臺灣人」或「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意見紛歧,並時有起伏。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比率維持在三成三至四成五,認為自己「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約在三成六至五成,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為相對少數,比率為一成一至二成三。
參、結論
我第二屆民選總統大選期間,中共企圖影響我選舉結果,不斷對我抨擊恫嚇,並在八十九年二月二十日發表立場較過去更為強硬的對台政策白皮書。新政府上任後,中共又一再漠視陳總統釋放的善意,進行所謂「聽其言,觀其行」之冷處理,使得兩岸關係難以突破。而民眾對兩岸關係開展的強烈期待,也在我國內政黨對「一個中國」問題難以形成共識的情況下,難以向前推進。整體而言,過去一年的民意走向,顯示出以下值得重視的幾個特點:
一、整體而言,民眾在總統選舉期間對兩岸關係前景看法紛歧的情況,在選後已漸趨一致,多數民眾(四成以上)認為選後的兩岸關係的發展比較緩和。此外,除了民國八十九年二月份中共發表「對台政策白皮書」及八十九年五月份中共未對陳總統就職演說有所善意回應,以致使民眾感受中共對我政府及人民之敵意均升高一成左右外,其他調查結果均較前年有下降的趨勢。
二、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絕大多數(八成以上)民眾仍然傾向廣義的維持現狀。民眾的統獨立場並沒有明顯的變化;但選後主張「永遠維持現狀」的比率有稍微下降的趨勢,而主張「維持現狀以後統一」的比率則略有上升趨勢,值得繼續觀察。
三、中共「一國兩制」的主張,在臺灣依然沒有市場。香港、澳門主權移轉後,中共在兩岸和國際間一廂情願地大肆推銷其「一國兩制」的主張。然而我歷次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七成四至八成三)的民眾反對此一主張。
四、大多數(六成)民眾期待並支持政府開放金馬地區試辦「小三通」的作法,認為將有助於地方的繁榮及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在對此一措施的疑慮方面,則以其對治安之影響為最。此外,僅極少數(一成八)的民眾贊成應跳過「小三通」,直接開辦兩岸「三通」。
五、多數(五成)民眾擔心開放兩岸直接通航會影響國家安全,且絕大多數(七成五以上)的民眾主張應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開放直航。顯示國家安全仍是政府未來開放兩岸直航首須考慮的因素。
六、民眾對於是否放寬「戒急用忍」政策,意見紛歧。顯示民眾對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一事仍然在疑慮與期望之間擺盪。至於兩岸各自經濟發展的前景,絕大多數(七成以上)的民眾預期未來大陸的經濟發展將超越臺灣,且認為兩岸經貿交流將有助於降低兩岸政治的緊張。顯示兩岸經貿間更大的合作,不僅是臺灣經濟發展的另一選擇,更有利於化解雙方在政治上的僵局。
七、絕大多數民眾認同兩岸互不隸屬的說法。對於當前臺灣與大陸的關係之看法,大多數(六成以上)民眾認為兩岸各自擁有統治權,互不隸屬,互不代表。
八、絕大多數(七成以上)民眾贊同陳總統就職演說中所提兩岸關係之主張,且絕大多數(八成以上)民眾認為此舉已向大陸表達了善意。惟兩岸關係的開展非我政府單方面善意即可達成。由於國內各黨派意見紛歧,及中共刻意的「冷處理」,再加以國內政治紛擾,又適逢經濟景氣低迷,導致民眾對政府整體滿意度下降,造成民眾對於新政府處理兩岸問題的具體表現,由高度的滿意而呈現下滑趨勢。
九、多數(六成)民眾支持陳總統成立兩岸跨黨派小組。但對其實際運作後之社會代表性及所發揮的功能則持保留看法。跨黨派小組成立之初,有多數(五成二)民眾認為其能對兩岸關係發揮正面的作用,惟在在野黨代表先後退出後,民眾對該小組是否可能發揮應有功能,則多持保留態度。顯示國內特殊之政情使民眾對類此形成共識之機制期待甚殷,而如何使其發揮更大的功能,則值得進一步深思檢討。